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照片的本质》:从混乱中选择

《照片的本质》:从混乱中选择

2025/2/18
logo of podcast 三点吃茶

三点吃茶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苏玉
Topics
S1, 严实, 苏玉: 我们共同探讨了史蒂芬·肖尔所著《照片的本质》一书。这本书并非单纯地讲解摄影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照片的本质,从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最终到心理模型的构建。我们首先介绍了书中关于照片物质层面的观点,即照片作为一种物理实体,其材质、形态等都会影响观者的解读。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了描述层面,即摄影师如何从混乱的世界中选择图像,通过构图、边框、曝光、瞬间和聚焦平面等要素来组织画面,创造秩序感,并表达其对世界的感受。这部分重点强调了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这四个将三维世界转化为二维照片的关键要素。更进一步,我们分析了书中关于心理层面的论述,即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内心的构思、对世界的洞察和理解都会影响最终的创作。我们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拍摄者(路人、学过美术的人和专业摄影师)在心理模型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自身的心理模型,最终达到人机合一,自由地表达自我。最后,我们总结了书中核心观点,即照片的各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摄影师需要理解并掌控这些层面,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苏玉: 我详细介绍了《照片的本质》一书的内容框架,并对书中提出的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以及心理模型构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物质层面,我强调了照片作为物理实体的重要性,其材质、形态等都会影响观者的解读。在描述层面,我重点分析了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这四个将三维世界转化为二维照片的关键要素,以及摄影师如何通过这些要素来组织画面,创造秩序感,并表达其对世界的感受。在心理层面,我解释了摄影师内心的构思、对世界的洞察和理解如何影响最终的创作,并探讨了不同类型拍摄者的心理模型差异。最后,我总结了书中核心观点,即照片的各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摄影师需要理解并掌控这些层面,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回顾了摄影师史蒂芬·肖尔在央美演讲时因听众玩手机而中途离场的事件,引发了关于注意力和当代学习方式的讨论。
  • 史蒂芬·肖尔在央美演讲
  • 听众玩手机
  • 肖尔中途离场
  • 注意力讨论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三点吃茶我是 S1 我是严实我是苏玉今天呢我们给大家带来一本关于摄影的书名字叫做照片的本质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在国内特别出名的一个摄影师叫做史蒂芬肖尔去年在央美发生了一件事

算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是 Steven Scholl 在报告厅演讲他自己的一些摄影思路和心得的时候

看见下面的人都在玩手机并没有很多人在认真听听他的讲座所以大概可能讲了半小时或者四十分钟之后就很生气对着下面的人说如果你们都是这样天天在看手机让自己的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在当下的话那我觉得你们也没必要听我这个讲座了结果就

非常生气地收好了自己的东西扬长而去所以有了这样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事情之后后面不管是小红书还是抖音还有 B 站各种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关于央美学生是否震惊

真的认真在学习是否认真在是否认真听讲座的这么一个讨论的事情虽然说最后也有一些央美的学生在证明这回事因为央美的讲座它不仅仅只是央美的学生在里面听也有一些校外的人通过预约进来听我还以为你想说老师姐在玩手机呢这个咱可不敢随便说但是不管怎么说吧我觉得一个

讲座到底有多少人听特别是在现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特别是时事通讯比较发达的时代确实注意力这个事情没有之前那么的严肃了确实所以我也理解 Steven Schauer 他生气挺理解他生气但是我也想说

他挺有性格的就是大家可能花钱请他来讲这么一个讲座给钱了也不怎么给面子这个也不是很好说只能说他确实挺有性格的他可以把所有的话都讲完了最后骂两句我觉得这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途好了可能就有点不太好的样子但是我是听说他是把他的 PPT 是讲完了那其实我手里

对就是在后面的提问环节的时候正常来说提问环节应该有那么个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但是提问环节只进行了一小会儿

后面发现提问的人也问的不是一些很专业的问题问的一些可能 Steven Schauer 不是很想回答的问题他也觉得回答的没意思后面再看一眼再问有没有人还想提问题的发现下面的人都在玩手机很生气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总之他的这样一次活动让大家其实倒也不是主要因为这次活动我是感觉好像

近两年这个摄影师在国内确实还挺有名的之前都没有那么有名的这个就不知道什么原因了包括我一开始的时候看这本书也是因为一些国内的一些宣传上的当然我首先认识这个人才知道他写了这本书然后我再去看他这本书的

然后有很多摄影专业的人告诉我说这是一本摄影入门的书籍据肖尔本人所说是源起于他在纽约安南戴尔哈德逊的巴德学院教授的课程最初他是选用另一本书就是摄影家之眼这本书作为课本的然后受这本书作为启发他才写下了这个照片的本质这本书

这里也推荐一下这个约翰沙考斯基的摄影家之眼也是挺不错一本至少这本书比照片的本质小兰的这本要厚很多感觉要厚实很多照片的本质这本书我觉得还是稍显薄了一些那么

我们进入正题这本书的主要讲的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照片的本质的几个层面第一个就是物质层面然后第二个是描述层面第三个是心理层面然后最后一个部分是建造心理模型这是这本书的大致的框架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去更加详细的说一下这几个层面到底说的是什么样的内容

首先声明的一点就是这本书不是为了探讨照片内容而是介绍摄影家如何利用照片的物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来界定和阐释照片的内容那么第一部分就是照片的物质层面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相片的片机是纸张塑料或者是金属上面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金属盐或者参有植物或金属燃料的金属盐

这些相片片机是印有染料或者碳照片是平的它有边缘线而不是静态不动的然而尽管它是平的它却不是那种完全的平面它是有一个物质层面的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在说照片的一个物理特性并且这种物理特性和它作为一个窗口所制造的幻觉直接相关这个层面的话其实是很像欣赏玉器或者瓷器的就好像

我们去欣赏玉器的时候一定不是只看只是看它的照片或者怎么样一定是要把它放在手上去触摸它的还有瓷器也是一样一定是触摸才可以去欣赏到它的机理作为一个物体照片在诞生后有它自己的生命它可以存放在鞋盒里也可以收藏在博物馆里它可以复制为资料也可以放到广告中也可以被买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有用之物也可以视为是艺术品

在何种背景下观看照片会影响我们对这张照片的解读其实就是一张照片作为一张照片它本身的一种物理特性的一种解读

这是物质层面所以你指的是看照片需要有它自己的一种环境的语境在上然后它自己是作为一种媒介对只是单纯作为一种媒介它本身的物质特性就好像刚刚说的你去欣赏玉器就假设我们在屏幕里看到的看到一个玉器它除了

它在具有一定的视觉特征之外它本身还具有物质上的特征或者说是基底上的一种特征其实也不需要触摸了就是说你看到这种形象其实是有一种触感的这是指它的物质层面一张照片它可能是破旧的可能是因为

洗照片的时候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故意做成一种模糊的效果它会和完全的平面是不一样的状态你说电子照片和实体照片的区别对因为我们现在很少接触这种实体照片了甚至我现在去那种古字店有好多古字商家把一些知名 IP 的角色放在了一个胶片的一个框里面就是伪装成是一个胶片

然后使这个骨子增值但是实际上哪里有给这个照片哪里谁给一个二次元角色拍照片呢对不对确实那么说现在大头贴还是有市场是的

大多数天你可以放在手上看嘛对而且很快像拍立得啊这种拍立得还是很有质感对总之现在在我们在我们这种日常接触的图像大多都已经电子化都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存在实体的情况下物质的层面确实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但是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这一部分就是必须要意识到它存在的这是第一个层面然后第二个就是关于照片的描述层面

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的学科画家是从空白画布开始做画的摄影师则是从混乱世界中开始选择图像通过构图来简化混乱的场景给这个场景增加秩序摄影师是通过选择观察试点

构图边框曝光瞬间和聚焦平面来加强这个秩序的影像的形式特征是由一系列的物质因素和光学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界定了照片的物质层面但在描述层面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

是四个将镜头前的世界转化为平面的要素这四个要素接近了图片的描述的内容和结构它们构成了照片的视觉语法的基础也是造成拍快照者产生画面模糊画框卡头构图混乱以及尴尬瞬间等失误的原因摄影师通过这些要素表达对世界的感受

将他们的感受转化为构图并赋予他们含义平面就是这种转化的第一要素因为世界是三维的但是照片的影像是二维的摄影师其实做的内容就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制造一种幻觉这个幻觉它当然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纵深的但是它一定是从三维的转化成二维的这样那么第二个转变因素就是边框

其实边框就是和三维世界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你在三维世界里面就完全看不到边框但是你在不管你是看电影说还是说看

照片它都是有一个边框的,一定是有一个限定的一个边缘在的照片有一个边缘线,但是视界没有边缘线将图片中的内容与图片外的视界分开来在做出微妙的构图决定时摄影师特别关注的物体、人物、事件或者各种形式成为边框内强调的重点对象边框与它们产生互动的作用,并吸引读者去关注这些内容

正如单眼透视能使线条和形状在影像中产生并置边缘线会使得这些线条和形状与边框之间产生关系边缘线所产生的这种关系既与视觉有关又与内容有关其实在摄影里面的话

个人感觉在肖像这本书里面他应该是更强调内容的也就是说我具体拍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其实是关系更大的那么对于某些图像来说边框的作用是被动的它是画面结束之处图像结构始于影像的内部并扩展到边框有些照片的边框是主动的图像的结构始于边框并朝画面的内部发展这种主动与被动就像是我们之前学的空间的限制和开放

就是限制空间或者说是开放空间但不一样的点在于他这里提到的主动和被动似乎是和内容强相关的而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构成像空间的限制和开放嗯就假设是灰空间的话他他一定是有两面墙或者是三面墙以上的墙墙面为何所组成一个灰空间他并没有说这是个什么样的空间里面可以是个客厅也可以是个厕所他并没有内容这样一个东西在但是

照片的主动和被动和内容是强相关的如果说我拍一个照片是一个街道的话我的边框没有任何内容照片里面的内容只有一个消失点那就是街道的尽头那么这样一个照片它就是一个主动的照片也就是说它的所有的内容始于边框并且朝消失点那个地方去发展

它的焦点也是那个地方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在我的街道前面走过一个人那么这个时候的话那就是被动的就是说没有角色的一个场景的话它的最吸引人的点一定是消失点的位置但是如果前景出现了人物的话就会消入这种消失点带来的聚焦这个时候的话这张照片的边框它就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它是从画面中心的那个人物

向外扩展的它就和刚刚那一种情况就不一样然后再一个要素就是时间照片是静态的但是世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照片截断的这种变化的瞬间便确定了一个新的摄影含义两个因素会影响照片中的实际感一个就是曝光的时间长短和最终影像的静止程度

正如三维世界投影到平坦的胶片上时会被转变流动世界投射到静止的胶片上时也会被改变然后下一个就是聚焦聚焦是将世界转化为照片的第四个要素相机不仅仅是从一个明确的观察视点单眼透视它也通过确定了单一的聚焦平面来建立描述空间的先后顺序

聚焦平面通常是与图片平面平行会强调图片的某些部分以突出照片的主题其实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个对于所拍摄照片的重点的一个选择所以我能问一下这个东西他讲的是视觉中心还是说是照片它有一个焦点然后其他的地方是模糊的是讲的这个的哪个他说的应该是具体的内容视觉中心这种意思对

但是你作为一个视觉重心一定是脱离不开你对于相机的把控的,你肯定是自己确定一个中心之后再去把它的操作上的那种问题解决了,对吧?聚焦平面产生的空间先后顺序只有通过拍摄与图片平面平行的平坦物体才能消除,如果放到电影里面的话,这就是一个平面空间。那么第三个层面就是 Cine 层面。

这一层面其实我认为是这本书里面最精华的一个部分其实它解释了摄影师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就是说当我们看一个照片或者说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在心里看到一个影像这个东西就是心理构图说是心理构图就是说我们的

眼睛其实并没有重新聚焦因为我们只是在看一张照片或者说只是在看一个平坦的一个片面一样的东西这种聚焦是我们在心中重新聚焦起的这样一个心理的影响而且会随后产生重新聚焦你眼睛的各种感觉

因此这是我们心理上的焦点在转移有点类似于说我们在经历一个事情之后回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会主观的把某些东西作为一种焦点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

它和实际发生的一个影像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我其实是想讨论一个点我觉得可以分三类人一类人就是没有学过美术也没有经过专业的摄影培训就是平时举着手机在随便拍拍拍的这个是一种然后另一种就是像我这种我学过美术但是我没学过摄影我只知道有一些大概的构图什么的

但是我不懂专业摄影然后第三类就是学过专业摄影的摄影师的我是能明显感觉到这三类人拍出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比如说像我家里的他们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

比如说假设这个时候一家人在外面公园里散步或者是想拍一张大合照这个时候随便随机叫了街上的一个人来说请你帮我全家人拍一张合照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会出现刚才我说的第一类人的这种情况就是他拍出来的东西会让你觉得你只是跟他说了你把我们全家人框在这个整个的井里但是

有很多东西它拍出来又有一种很强烈的随机感所以这个时候又要怎么去解释刚才说的这种心理层面的主观的这样一种建构对于这三类人的话这个其实就是这本书最后一部分讨论的内容也就是说

心理模型刚刚所说的三类人的话他们内心里面其实是有一个三种不同的心理模型的对于路人来说他有一个路人的心理模型至于他心理模型最大的要素其实是他平时在各种地方看到的各种说白了其实就是消费类的那些形象这些图像汇集在一起在他的心里会模糊的产生一个心理模型是他们的模型

像你的话接受过美术教育这个心理模型就会和受到那种消费那种形象就会不一样和那种模型就会不一样但是没有和相机磨合的很久那么第三类的话就你说那种专业的摄影师的话他们就是一种我觉得就是全部都通了是这样用大白话说的话就是你吃什么东西就会吐什么东西

你吃进去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就会内化成为你心里面的内在的一个心理模型然后你吐出来的时候你会吐出相似的东西所以这样说的话就是我平时要看好的作品在国家思考就能拍出来好片是的你这样说的话你有什么都可以套这句话其实

我要成为很好的学者我要读很多书然后不断地思考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学者都是一样的是但我感觉这个东西它的重点还在于你怎么重新去建造这个模型本身因为有可能可能看了一堆东西但是最后它没有内化成我自己的一个我自己的一个迷路方式这个内化其实并不是说你

你想要内化或者说你刻意去内化就会内化的它是你看了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内化了是这样你需要做的事情只是说你意识到有这样一个模型存在就可以了你要真的如果说一个具备心理模型的良好心理模型的人让他去作为一个摄影师其实最大的关卡不是心理模型最大的关卡应该是说你和相机的适配程度

你和相机是不是人机一体了这个才是相对来说更重要一些的因为模型还不是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最后一步而是你要做到一个有一个心理模型才只是刚入门是吗不是啊因为心理模型是不要求你的心理模型是什么样子但是要求你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如果你不知道有心理模型这样一个东西在的话那么你去拍照的时候你就会顺着

比如说你平时看到的图都是消费主义给你带来的图那你顺着你的心理模型拍那就全部都是你一百拍就是那种广告图对吧甚至说让你解释这张图的时候你会想哦那一个明星是这样拍的我也这样拍对不对但是你要意识到这是你以往的视觉经验给你带来的视觉心理模型而不是说而不是说你的能力只能拍成那个样子

当你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主观的去调整你就会去吃更好的东西然后在你不断吃更好的东西以及你自己掌握器材也就是和你的相机磨合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你就越能把控这件事情

那么讲回心理层面的话心理层面产生于摄影师内心对照片的一个构思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对世界的洞察适应和理解而建造的心理模型会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以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角度来说模型是僵化不变的受成长过程的影响摄影师可能只选择符合模型的主题就比如说我们刚刚说的如果你平时看的都是消费的东西那你拍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符合消费主义的

或者机械的根据模型构图这方面的一个基本例子是心理过于只允许像落日这样的美景通过从另一个极端的角度来讲模型又是灵活善变的容易包容和适应新的感觉就好像我们意识到我自己拍的都是一些史的时候那么我一定会让自己去看一些更佳当然没有当然这种

一张照片它一定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是说在你的心理模型中增加其他的料来使你适应新的感觉这样在这个程度上它是灵活善变的你这么说其实让我想起来我有一些亲戚他们如果出去旅游拍照片的话更容易选择拍日出日落有这样就是他们的心理模型认为那是美的因为大家从小看见是哇美景那一定是日出日落以及云彩对不对对对对

或者说是天边有道彩虹什么样的就是很容易只拍这些或者说是也会存在那种比如说突然第一眼看见了一个

歌剧院或者是看见了像忘记搜红这种长得比较奇特或者说宏大的建筑也会选择去拍一下我会觉得自己好像拍到了一个美景但是这个东西在我这里就觉得有点不太好说你可以说它是个人认为确实有一种奇观的成分在这里

而且特别是像那种有奇观的建筑物或者是景区这种比如说景区大门口你就干脆说网红大海点吧对我在叉叉处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哪里了就这种地方家长特别喜欢拉着我就说我们在这里拍一张照就是你又不能回去拍也就拍吧

是的然后对于大多数摄影师来说模型是不知不觉的在发挥作用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拍摄者来说这也是不知不觉在发挥作用的就好像我们刚刚举的很多例子那些都是不知不觉的在给你拍游客照但是如果意识到该模型摄影师

就是专业的人就能够掌控该模型和照片的心理层面所以这个东西我能不能理解成一个人对自己潜意识的东西能感知到多少并且然后把这个潜意识的东西变成他的一个表面的意识层面能控制的东西潜意识的东西就是说我根本想都没想他就这么自然而然他就这么做出来了

但是我通过不管是通过系统的训练还是通过一些什么做法把这种心理模型变成我能意识到的这样比如说我开始我就是会当然去拍日出日落宏大的景区标志物这种东西但是后面我发现可能景区里面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也挺吸引我的甚至是我家

楼下的垃圾桶也挺有意思当然这个时候直接乱说了也不是不行就是我发现身边的东西的有趣或者说好看它不只是在于天气或者说光线的一些变化和一些宏大的东西我认为好看的东西变多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破除这种依照惯性而做的事情那就是

不断地想新的东西来打破它就是你本身就有一种不做重复事情的一种意识的时候你就不会受这种模型牵制就好像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比较喜欢的漫画家叫做大木维仁你看他的分镜就从来没有重复过在别人给他的采访里面也看到他自己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说自己要刻意回避掉之前用过的一些分镜所以说他画的真的是每次看都觉得很新奇这样还挺不容易的

对因为你每个东西都要设计过才行当然照片的话这本书也就是照片的本书这本书里面的话它可能并不需要一种设计的思路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的话尝试去突破一些构图或者说一些自己固有的想法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照片的每一个层面是由上一个层面的特性所决定的相片为影像的视觉要素提供了物质框架固图的决定本身就是该影像本质的产物这些决定是心理模型用来构成影像的办法每一个层面都为下一个层面打下基础同时

每一个层面均会反映上一个层面以扩大它所基于层面的范围和含义心理层面与描述主题相辅相成照片影像使得一张相纸变成一个诱人的幻象或者美丽真实的瞬间

简而言之摄影师与其他西方传统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摄影师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心理模型或者说它是一种现实世界的视觉体系基于此来去创作的但是画家不一样的点就是说画家可以脱离这样一个语言体系来去创作

那么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话,在具体的世界中生活大于一切技法上的操作,但是操作就必须有,对不对?在这一点上非常像国画,当一个摄影师在拍照的时候,在心理模型的运作下,他操作他的摄影机去拍照,就不停的去考虑眼前的一个三维世界如何把它转化成一个二维世界,比如摄影师往前走了一步,或者往后退了一步,都会导致他眼前的平面产生变化。

那么他就控制这样一个过程的一个核心其实就是他的心理模型在这样一个心理模型的作用下他就不断的调整最后拍出一张摄影师满意的照片在这一点上我们画国画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因为国画也是有很多素材就像摄影师他的素材是三维世界一样国画的素材可能就是那么几个主题比如说山水啊花鸟鱼虫这些东西

但是画的人一定是画完了第一笔之后根据他自己心理模型也就是笔墨这样一个模型去不断的调整下一笔的位置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心理模型的作用下把刚刚所说的那些素材排列在一张纸上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所以我说

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确实是摄影师跟画古画是非常像的虽然说即使黄光浩老师他有一台相机他也可以拍摄真实的山水对不对可以让他更加便捷的施法自然但是他大概也不会去使用因为这些文人所交流的语言就是基于笔墨也就是基于现实抽象后的一套独立的心理模型或者说是一种独立的视觉语言体系

他本来就是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未经抽象化的现实语言体系不在同一维度上所以说黄公望老师显然不会乐于和一般的吃瓜局众说话他只想和无用师或者说云林子这样的人之类的掌握相同语言的朋友说话

为了说话说得更加精彩好让朋友把他的话表起来挂在墙上所以黄公望老师还是会苦练万历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笔墨系统这个笔墨系统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听我之前讲的那一期笔墨发展史的那一期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那么大师老师在那里苦练万历其实就是把自己的笔墨的水平提高也就是把他心理模型那一部分的能力给提高这样

那么回到照片中来的话,同样,观者的欣赏照片的方式也是更多依靠现实摄影师越能把控摄影的技巧,或者说越能理解照片的本质他传达他内心心理模型的,或者说基于心理模型传达想法就会越来越准确观众越能过上和摄影师一样的生活,也就是说他和摄影师具备相似的心理模型时他就越能理解摄影师在说什么样的内容

那么对于个人的启示那就是赶紧多输入门吧所有现在抓不到的东西其实都在门外当然这个门未必是物理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设限比如说我不会摄影就是一种设限如果我想要了解更多摄影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打开这样一扇门

就像我本来是这样想的然后打开了这本书一样那么本期的节目就到此结束这里是三点叱咤我是 SY 我是书彧我是严实我们下期不见不散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