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居家隔离的六十天,无处寻觅的旧世界

居家隔离的六十天,无处寻觅的旧世界

2022/6/29
logo of podcas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王磬
西
西窗随记
Topics
孟常/王磬:我们关注到上海疫情,但忽略了其他城市,例如吉林市也经历了60天的封控,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西窗随记:吉林市疫情比上海更早爆发,封控措施逐步加码,从最初的区域封锁到小区封锁,再到最后几乎足不出户。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社会面清零后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封,这与我们最初的预期相差甚远。 西窗随记:封控期间,每个人都经历了崩溃的边缘,最终适应并麻木,直到解封后才如释重负。物资短缺和生病的焦虑始终存在,我通过读书和看老电影来排解焦虑,但读书效率降低。 西窗随记:吉林与上海的疫情防控措施类似,只是上海的舆论关注度更高。东北地区囤货的习惯在疫情期间成为优势,而大城市依赖市场化供应,一旦供应链中断,影响更大。 西窗随记:公共表达很重要,但表达的欲望随着环境的恶化而减弱。知识分子有责任运用自身能力进行公共表达,否则其价值就无法体现。即使在不讲理的环境中,也应该坚持讲理的态度。 西窗随记: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每天固定时间读书,并根据书籍的价值判断是否需要重读。我会根据当前的议题选择阅读书籍,但当议题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时,我会选择回避。 孟常/王磬:我们应该关注疫情下所有城市民众的困境,并反思公共表达的意义和知识分子的责任。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的话】

过去几个月里,与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们对疫情的关注重点都放在了上海。其实除了上海之外,还有不少城市也遭遇了疫情的重创,有些甚至还先于上海进入了封锁状态。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得到的关注非常之少。前几天,辽宁丹东父女因为黄码取药受阻的故事登上微博热搜,才又一次提醒了人们对于这些非中心地区的关注。

今天的这一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一位身处东北的老朋友,讲述了他在吉林市封锁六十天中的体验与感受。这期节目的录制时间是五月中旬,当时吉林市刚刚解封。如今一个半月过去,东北的疫情又出现了反复。正如这位朋友所担心的一样,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本期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西窗随记(微博:@西窗随记)

【本期剧透】

3:39 网名的由来

5:36 吉林解封时刻的心情

7:40 封锁如何步步加码,上海与吉林的相似性

13:22 互联网围绕着大城市,上海更可见

15:13 “上海例外论”的舆论转向

19:50 东北人家的囤物习惯,在封控中成了优势

25:33 在吉林封锁的几个月中,日常如何排解焦虑?

28:35 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说当书里的内容离生活太近时不敢去读类似的书?

36:23 公共表达的意义?表达是一种责任吗?

43:16 知识分子的在地性、责任与选择

【本期音乐】

片头: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6 in G Minor, Op. 15, No. 3

片尾: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9 in B Major, Op. 32, No. 1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节目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者私信官方微博 @不合时宜TheWei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