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08 塑料、泡沫也上车:「软硬」之间的汽车安全|「造车四十年」番外

108 塑料、泡沫也上车:「软硬」之间的汽车安全|「造车四十年」番外

2024/12/10
logo of podcast 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海博
作为《中间地带》播客的主播,深入探讨商业、文化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陆风鸣
Topics
海博:探讨汽车安全话题,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热销汽车碰撞测试引发的关注,以及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的系统性工程。 陆风鸣:回应碰撞测试结果的争议,强调车身硬度并非安全性的唯一指标,并深入剖析溃缩区设计在提升安全性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材料和设计理念的演变。从早期金属保险杠到现代复合材料的吸能盒,以及对行人保护的考量,展现了汽车安全设计中对乘员保护、车辆可维修性和行人保护三者之间平衡的追求。 陆风鸣:分析德系车和日系车车身设计差异引发的争议,指出车身硬度并非安全性的唯一指标,并以美国IHS的碰撞测试案例说明车身完好度与安全性并非完全正相关。深入解释溃缩区的设计原理和演变过程,从最初的专利到在不同时期材料和设计理念的演变,以及电脑辅助设计和沃尔沃侧面碰撞保护系统等技术进步对其的影响。 海博:进一步探讨了溃缩区材料(塑料、泡沫等)的应用,以及其在吸能和保护行人方面的作用。并结合电动车与燃油车在车身结构和轮胎磨损方面的差异,探讨了不同车型的轮胎选择和技术改进。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德系车和日系车的碰撞表现会有差异?

德系车和日系车的碰撞表现差异主要源于车身设计和材料选择。德系车通常更注重车身刚性,而日系车则更倾向于轻量化和溃缩区设计,后者在碰撞时通过吸收能量来保护乘客。溃缩区的普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死伤率,但感知上的“硬”与“软”并不完全反映车辆的安全性能。

溃缩区在汽车安全设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溃缩区是汽车安全设计中的关键部分,主要用于在碰撞时吸收能量,减少对乘客舱的冲击。它通过逐步溃缩来分散碰撞力,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溃缩区的设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普及,成为现代汽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什么电动车对轮胎的磨损更大?

电动车相比燃油车,由于其马力大、扭矩大、车重也大(尤其是动力电池的重量),对轮胎的磨损更大。电动车车主通常会感受到轮胎磨损更快,因此对轮胎的耐磨性、抓地力和滚动噪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柱在汽车安全设计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A柱是汽车驾驶舱前部的重要结构,其刚性直接关系到乘客舱的完整性。足够的刚性可以防止碰撞时驾驶舱变形,确保车门能够打开,便于救援。A柱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乘客的安全至关重要。

碰撞测试是如何影响汽车设计的?

碰撞测试推动了汽车设计中被动安全的普及,尤其是溃缩区和乘客保护系统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碰撞测试逐渐成为新车上市前的强制性要求,推动了汽车工业在保护乘客和行人安全方面的进步。

ABS系统在汽车安全中的作用是什么?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湿滑或紧急刹车时防止车轮抱死,保持车辆的转向控制。它是辅助驾驶系统的起点,标志着汽车安全从被动保护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为什么高端性能车常用铝材?

高端性能车常用铝材主要因为其轻量化特性,能够显著降低车重,提升燃油效率和操控性能。铝材的轻量化效果对于追求极致性能和低油耗的车型尤为重要,尽管其成本和维修费用较高。

塑料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

塑料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包括成本低、柔性强、易于成型复杂形状,且不易锈蚀。随着被动安全要求的提高,塑料部件如保险杠和内饰件的普及也推动了汽车工业向轻量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

Chapters
本段落探讨了大众对于德系车车身较硬、日系车车身较软的普遍认知,以及这种认知是否与车辆实际安全性能相符。通过举例说明,解释了溃缩区在提高安全性的作用,以及车身硬度与安全性的复杂关系。
  • 德系车和日系车车身硬度差异并非安全性能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 溃缩区的设计和应用是提高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 车身轻量化设计与安全性能并不矛盾

Shownotes Transcript

  • 主播 -

海博

  • 嘉宾 -

陆风鸣,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迁系

本期节目由米其林轮胎特约播出。

「耐磨非凡实力,柔韧重新定义」。米其林100%自有独研高能橡胶Active+,成就轮胎软弹舒适与非凡耐磨的精妙平衡。

柔韧是一种温和的力量,是持久的支撑。欢迎前往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搜索「米其林」订阅收听。

  • 你会听到 -

03:16  德系车与日系车之争:够硬才安全?

06:53  溃缩区的作用:吸能,保障乘客安全

10:17  被撞碎的溃缩区:「塑料感」的由来

15:50  泡沫上车,还是为了安全

17:28  电车更费轮胎?

21:05  刚性十足的A柱,让车门打得开

25:22  「中华第一撞」:清华大学的碰撞测试

30:13  中国车企败走欧洲碰撞测试

34:54  ABS:最早的辅助驾驶从辅助刹车开始

40:19  要快速的刹住车,终究要回到轮胎性能

42:47  米其林Active+橡胶让魔鬼三角成为可能

44:31  从钢到铝,车身材料的「软化」

50:09  印象中更软的塑料也在大面积上车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高海博

声音设计:孙称

封面设计:Je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