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47 马共、胶林与甲骨文,黄锦树的南洋异托邦 | 马华文学02

047 马共、胶林与甲骨文,黄锦树的南洋异托邦 | 马华文学02

2025/2/26
logo of podcast 以读攻读

以读攻读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陈济舟
Topics
陈济舟:我认为黄锦树的写作风格与鲁迅有相似之处,都展现出一种暗的力量和黑暗之心。他的作品并非简单的去中国化,而是对传统马华文学的革新和颠覆,试图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下,重塑马华文学的血肉筋骨。他善于运用后设手法,强调小说的虚构性,提醒读者其虚构的本质。他笔下的南洋雨林,湿润潮湿,充满着粘稠感,象征着南洋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华人复杂的历史记忆。他并不回避南洋华人悲惨的历史,反而将其融入作品,展现了日军占领时期和1969年513事件等历史创伤。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马共相关的意象和情节,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复杂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现实。他将马共的处境与马华文学的处境进行类比,认为两者都需要跳出既有框架才能获得突破。他的《犹见扶余》巧妙地融合了马共、武侠和唐传奇等元素,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总而言之,黄锦树的创作是多元的,他既批判传统,又汲取传统;既关注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展现黑暗,又追求光明。他的作品是南洋华人历史和现实的缩影,也是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黄哲成:作为节目的主持人,我主要负责引导话题,并与陈济舟老师进行讨论,对黄锦树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在节目中,我主要关注了黄锦树的创作历程、文学理念、以及其作品中所反映的南洋华人历史和社会现实。我与陈济舟老师共同探讨了黄锦树的“烧芭”事件、“断奶论”、以及他对中国性的独特理解。我们还深入分析了黄锦树的代表作《雨》、《死在南方》、《鱼骸》、《犹见扶余》等作品,解读了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内涵。通过节目的讨论,我们试图更全面地理解黄锦树的文学成就及其在马华文学史上的地位。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黄锦树早年在文坛掀起的波澜,以及他提出的“烧芭”论,旨在革新马华文学,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赖。
  • 黄锦树被誉为"马华文学坏孩子",其作品体现出一种暗的力量和黑暗之心。
  • 他的"烧芭"论旨在革新马华文学,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赖,引发文坛论战。
  • 他挑战了传统的写实主义,采用现代主义和后设手法。

Shownotes Transcript

黄景树是南洋的摩罗诗人当然这个摩罗诗历说是跟鲁迅有关我们当然不敢说黄景树就是当代南洋的鲁迅但是他在某一种程度上黄景树写的小说里面展示了一种暗的力量和黑暗之心是非常跟鲁迅的一些东西气质是相投的那艳泪烧伤发阳下

马华文学它不是谈论我们有什么文学经典它其实更容易去谈论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没有文学才是应该出现的事情没有文学不奇怪有文学那个真是奇了大怪了

其实马贡的处境和马华文学有相似之处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如果要突围必须超出马华文学的视野来思考马华文学也就是超出马贡来思考马贡犹如马华文学单凭着交锋揶揄方言图语热带故事是不足以让它在现代中文文学的战场里找到位置的夜水隐藏剧

大家好 欢迎来到由生焦制作的播客以读攻读我是黄泽神今天这一期呢 我们来填这个马华文学的大坑啊去年第一期做马华文学的节目我开始就说了嘛这个节目是不定期更新没想到一个不定期一说出去呢我就完全没有压力了就不定期更新呢 就等于不更新了 对吧转眼这个小半年也过去了想想这个不定期

不更新也不太行我还是又把陈继周老师找了回来给大家继续讲这个马华文学也是我们的这个小系列的节目那陈老师你消失了蛮久了还是来和大家一起打个招呼啊好的大家好我是陈继周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助理教授大家好

好的节目正式开始之前为了防止我们再出现这个节目断更的情况趁着陈老师今天又给我抓回来了我们要不要先说一下陈老师我们这个系列 2025 年能够完结吗我应该把它完结掉一定要把它完结掉

尽量尽量完结对吧话也不能说死对我们我们也也没有断根吧我觉得我们只是在呃长久的储备过程中哈哈哦行行行行行那我们还是尽量啊在这个 2025 年把这个最后的这个马华工学都完结掉啊

首先我觉得我要不要在 2025 年把马华文学结束掉我觉得 2025 年不应该是马华文学结束的这个年而且它应该是一个某一种的开始我们俩绝对无法结束马华的不但我们结束不了马华也结束不了马华文学它必须不断滋生对对对不是马华文学完结是我们这个系列节目完结但愿那言归正传这个是我们的这个第二期节目呢

大家都知道就马华文学有个这个三巨头的说法对吧分别是上一次我们讲的张桂新老师包括我们下一期讲的李永平然后还有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位主角黄景树就像我们上一期节目说的一样这三位主人公的其实是有一个比较相似的人生经历的他们早年间的都是在南洋本土生活然后辗转到台湾进行留学然后创作

如果我们要从马华文学的这种作家的代际上来划分其实我们说的三巨头可以算作是一个终生代他们的写作已经和最早最早的那批马华作家有所不同了像再早一些的马华文学其实主要的内容是反映南洋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既有着这种南洋本土

也有中华民族的这种民族特色在里面其实是有一种很浓重的现实主义的色彩的正好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就是以黄景树为代表的这一批作家开始想对马华文学进行一个革新

当时在台湾还是读书的黄景树发表了一篇小说叫做《M 的失踪》这个也是掀起了一个巨大的波澜而且当时好像还是得罪了不少的文学圈内的人然后王德威就把他说黄景树是个坏孩子

所以我们今天一开始呢还是先从这个黄景树出道的时候这个事件开始讲起啊就是说黄景树当年他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坛的这样的一个作家他到底是说了一个什么言论然后掀起了这样一场渲染大波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刚才您谈到的这个关于黄景树变成坏小孩的这个事件其实我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也一直没有搞懂这个东西但最近呢因为这个学期我在为我们学校打一下广告对吧因为我们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呢

我给这个硕士班的课程去开了一门新的课本来呢是要讲这个文论方面的东西的但是我觉得这个现当代文论和其博大精深怎是我一个这样的一个助理教授能够讲得清楚于是我想来想去呢就想了一个物的文学把它作为一个导引就是讲各类的像马华文学里面出现的动物植物啊或者是风物人物等等这些然后呢

我又想了想不是最近文学界特别在盛谈这个新南方写作然后以及各种关于南方的叙事那我觉得呢马华文学它代表的这一个南方非常重要我就说我要来一个三个南方的故事那第一个南方就是从南洋讲起

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边背一边重新再看这些黄景树的小说我终于明白这个他的坏小孩是跟最重要的是他从 90 年代以来的一个烧疤这个事件这个疤字是山疤的疤就是一个草字头

加上一个阿里巴巴的巴的下面然后这个巴呢如果你去百度的话他会告诉你因为是叫烧巴交地其实这个巴跟巴交好像他并没有那么直接的联系而这个巴在南洋的华语里面我们这里再次强调是这个华语嘛它不是普通话也不是台湾的国语或怎么样它也不是香港的南洋讲的那种类似普通话的语言就叫做

那这个巴在华语里面是这个某一种的耕种地或者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它大概都有这两个意思在里面烧巴本来是指用放火开垦土地嘛就是刀根火种我记得我在这个新加坡读书的时候到了特定的时期啊这个新加坡你可以想象那个空气污染就会非常严重那原因就是在印尼那边他们开始烧巴了就是必须得通过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

去把这个土地开辟出来这样给他更多的肥料所以呢黄景树在 90 年代他被称为烧巴这个事情也就是说他在马华的文坛上放了把火把那些以前的东西都给烧掉了他烧掉的是什么那烧掉的这个就恰恰就是在黄景树他所开始提倡的这样的一个现代主义转向之前的那种马华的写实主义的传统

之前这种马华写实主义的传统可以想象跟我们的这个自己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这样的写法是走得非常近的就是讲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表现生活那生活是什么生活是真实的然后文学是架在这个真实上面长出来的一个虚构的东西然后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情境里面它可能会变得对于这个一分虚构和真实的东西是分得非常明显的

那好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应该怎么去讲呢我大概可能会想像是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看的故事然后这个故事呢人是虚构的地方呢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它一定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绝对能够回归到中国的某一块土地然后每一个人物的原型的然后我们只要一五一十的把一个故事讲好了那这个就叫做好的文学和好的小说

那之前在马华文学的这样的一个写作里面好像我们老一辈一点的就是黄景初之前有一个叫方北方的这样的一位作家他写的《马来亚三部曲》《马来亚三部曲》我们可能等一下来要跟大家讲一讲这个马来亚怎么变成马来西亚然后新加坡又怎么回事然后东马又怎么回事这个东西我觉得跟我们上一次讲的那个张桂新是东马人和我们这次讲的黄景初是西马人是这个不大一样的

那回到方北方这个马来亚的三部曲就有这个树大根深头家门下花飘果坠等等这些都是一个非常写实主义的我们刚才讲的就写一个好的故事然后这样的方法嗯

但是到了 90 年代黄景书开始烧疤的时候他其实参加了大概很多次的论战而且每一次的文学论战里面都有他最早是 90 年 1 月 19 号黄景书发表了一个叫做马华文学全称之商榷初论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学与华文文学这个是当时发表在新洲日报上面的

然后呢建议呢他当时是把马华文学的全称由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改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学然后呢 92 年的时候他又出了一个烧吧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他就讲到这个经典缺席的这个讨论也就基本上我想总结一下就是说

马来西亚的文学他认为是没有独特性的然后这里面应该有一个要跟中国的文学画出一定的距离来他说马来西亚的文学是一捕托花史在进行着某一种的自我经典化的过程然后里面的沾沾自喜它是一个草草种满了杂树的园子这个是黄定树的原画他说我们必须

以前一代的那些阻碍和他们的绊脚石把这些东西都清理掉他要像那个普罗米修斯一样偷天火但他这个天火不是偷下来给这个人类带来光明他是盗火者他放一把大火把以前的这些他认为不正确的劣质的文学观干脆全部都烧了然后我们重新再来然后那当然你这样得罪一大堆前辈你这个肯定是被讨伐的就是群起而攻之

然后后来这个另外的一位诗人陈大为然后这个也是他们留台一代的诗人陈大为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个现代主义诗人在 95 年编了一个诗集的这个过程中他就把之前的那种老一辈的他们应该是算作六字辈吧就是之前的五字辈啊这些四字辈三字辈的这些根本都没有编织

编进来这个字背就是说我说五字背就是五十年代生的在马来西亚马华文学的圈里面是这样算的然后基本上是六七字背的年轻诗人在这个时期里面就完全要开出一片新的土地了所以呢他当时以如此鲜明的立场表明了自己的那种现代主义的这样的一种倾向所以这个现代主义里面你看

它就有很多的像我们出版的这个内地看到的污案名然后和这个语里面的叙述手法都不是一个传统的写实的一个好的故事所以你可以看到当时这黄巡树真的是非常有勇气嘛大家都知道这个文坛其实是挺排之论辈的这样一个地方对吧

你一个新出出茅庐的这种新人你一上来就是这种大放厥词的一个态度那你要换到今天呢我们这个环境你肯定是被各种舆论这个喷死啊但是黄景树当时就不管不顾了嘛然后就提出了这个理论包括他当时写的那两篇小说 M 的失踪 凋零深处以及我们后面最熟悉的那本语

都是现代主义色彩非常浓重的而且它里面经常会用到一种叫做后摄的手法说起这个后摄可能大家感觉会有点陌生当然这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学里面常用的这种写作手法黄景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这种的写作方式的所以陈老师可以来给我们讲讲就是黄景树是怎么来利用这种后摄的写作方法

对马华文学进行这种现代化的改造的呢这个问题蛮好的先给出一个定义后社的小说基本上它非常强调这个小说本身的虚构性然后在小说的写作的过程中它会通过各种的手法不断地来提醒这个读者你看的是一本小说它不是要求你完全地沉浸在那样的小说的情节里面它也不需要你完全地去相信

这个小说讲的事情是真实的这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或者是一般情况下对于后摄的一个理解但是我在重新准备这次博客我在看这个比如说黄景树的《雨》

他整个八篇作品编织在《雨》这本书里面或者是《M 的失踪》里面他会提到一些就是让你能够跳出来的这样的一个近况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后摄这个词能够去概括的我觉得反而能够比较确切的是某一种的受到台湾当时文坛影响的一种现代主义和现代性

这种现代性的话在某一种程度上是表现为一种我觉得几乎在小说结构上是非现行的时间观以及它在结构上不断的改变比如说《雨》里面它这总共有八个作品然后都写了这么一家人就住在这个礁岭里面主人公的名字叫星然后就是说这个人他可能会在这一篇小说里面死掉但下一篇短片里面他又一号作品里面他都死了二号作品他又出现

所以这样的东西它就不断地在打破你要好像依照着某一种的时间的顺序去阅读它当然在这个层面上会对你的阅读造成非常非常大的障碍因为这个黄景树他是南洋的摩罗诗人对吧当然这个摩罗诗历说是跟鲁迅有关我们

我们当然不敢说黄景树就是当代南洋的鲁迅但是他在某一种程度上黄景树写的小说里面展示了一种我认为是那个暗的力量和黑暗之心的那种东西是非常跟鲁迅的一些东西气质是相投的所以我们在学界经常

会想到那个黄锦树就想到鲁迅这个雨的作品里面不断地出现生生死死的人然后呢他们一家子然后妹妹又被老虎吃掉然后呢爸爸又失踪爸爸坐了一艘船然后这个船呢有时候会出现在树上然后呢因为爸爸失踪过后呢这个妈妈总是遭到这个其他人的骚扰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人不仅仅有这个马来的军官也有可能是这个很明显的马共的人

所以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的设置都让黄景树的小说变得很难读黄景树自己也说他自己的书这个出一本二十几年卖不完也无所谓反正呢就是这样的一种感受我之前一直在想黄景树为什么要把小说写成这样

后面我把这个事情想通了就黄景书自己他给了一个答案他大概的意思是这么说一个作家如果你需要你的作品被看懂是不是我们马华作家首先我们要把我们的这个马华的背景剔除掉就是你要写一个马华作品为了让其他国家的读者接受是不是要去降低自己的国家的那种

历史的元素在里面和很多的背景资料你把这些背景资料都尽量的拿掉这样的话就让人更容易接受然后对于黄景树说他是不会走这样的路的然后他情愿说我写了一个你们不大看得懂的作品

然后呢不要为了让别人看懂而去降低自己的作品的里面的这种关于马来西亚的特地的背景历史和属性然后我发现很多读者吧对于这个作品无法进入的原因还是真的我觉得非常羞愧的就是说是因为我们对于马来西亚或者我可以说明确的告诉大家

你就是可能我们对于整个东南亚都是带着非常某一种的既定的观点的观念的以至于我们根本就不在乎那里的人的生存的境况或者是那里的历史

你想一想从 1850 年左右这个时间段鸦屏战争之后的这个时间段大批的下南洋但是这个南洋的海外的移民早就在那样的时间之前开始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大概 3400 万的华人不管他讲不讲华语 3400 万的华人在整个这个拥有着 350 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包括海洋的面积的这样的一个区域生活着

黄景树这种不愿意去降低自己的这个历史包袱和背景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必须被尊敬的也就是说你想一想泰华的这个境况他们已经几乎是完全被同化到了这样的一个泰语为主的语言系统里面去了

然后呢印尼的情况那是大批的这样的因为排华的原因对吧然后呢被迫已经脱汉入胡或者是脱华入夷这个夷是华夷之别华夷之变的这样的一个夷

变成了那样的一种失调语言的那新加坡的案例是因为要世界上接轨要欧化所以对于这个华语和非英语的掌握的语言已经退化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地步那唯有大马

的华人依然坚持着这样的一个送自己的小孩去华校尽管知道在那个马来半岛的这一边政府是不承认华校或者是以前当时是你的文凭的

所以我觉得你不得不为了这个事情深深的感动就是我们总是说这个海外华人是务实的或者是中国人是务实的然后呢这个事儿你要说放到现在的这样一线城市那父母如假属知道如果读华文的小学小孩没出路的话我马上送他去读英国英式的这种英语教育的学校啊但是恰恰马来西亚华人没有做这一点所以

作为这个文化祖国或者是文化大国的这样的中国人我们自己来讲应该是去对于这样的一个三千四百万的人或者是在马来西亚马华应该是六百九十万你不得不对他尊重而且去了解那样的历史你刚刚说到黄景树这本小说语可能是大家对黄景树最熟悉的作品我第一次读的时候

也觉得有一点点难读但是最让我吸引的地方就是它里面的那个环境描写对吧我记得我第一次来看这个雨的时候我就被它里面这种非常强烈的那种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它里面是呈现了一种绵密的或者说非常潮湿的这种南洋的景观这个也是

马化文学可能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我当时就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他的文字好像也和他的这个笔下的南洋一样是非常

粘质的非常稠密的好像你一打开书你就能闻到那个雨林之中泥土混合着这个雨水的气味好像整本书都是这个湿漉漉的好像那个雨林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所以我读完之后我其实对南洋的那一片土地我也是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陈老师你好像也是亲身去过就是那一块地方的你

先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下就是给大家留下这个最深刻印象的南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这种自然环境包括那里面的人和这个自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对吧

对个人经验来讲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就是经常去南洋旅行的人应该知道那个湿度的问题有时候空气都是 98%你一出去就全部几乎就是水在里面然后呢雨季本身它的雨是非常磅礴的

因为在新加坡住了十年我在离开新加坡之前突然附近邻居搬来了一个从英国搬过去做剪头发的不年轻了他看上去比较老但是是个小哥哥然后第一次看到新加坡下雨他就拿出这个手机而且我发现好多欧洲的人到新加坡来看到下雨他们就会拿出手机来录我想他们是没有见到过如此磅礴的雨水然后就像

天上似乎破了一个洞一样不断的几乎是一种在浪费自己生命力的那样的一种落下然后就拼命的砸在这样的一个土地上对就是这种奇观和小说里面给我的那种感觉是非常类似的这种现实和小说里面的那种虚构互相映照就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拉丁美洲或者福克纳笔下的南方

好像只要不用那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描绘一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那种魅力就被不断的放大了当然这种放大你可以看作是一种师征你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写意就像我们的这个山水画一样我们的山水画从来不是一种写实它是去画山画水画鸟画树其实是为了体现了我们的那种人文精神

那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是这样了那回到黄景树笔下那个如此稠密粘稠的南洋雨林包括那一场永不停歇的大雨陈老师觉得黄景树为什么要来这样去放大的描写呢这样的一种描写在他的小说里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所以这个雨在小说里面也是有这个意象但是我觉得我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也是李子书在提醒我们在思考的就是说是不是一谈到马华我们就必须谈到雨林一谈到马华小说我们除了雨林和马共之外马来亚共产党之外那就没别的可以说的了嘛

黄景树的这一个雨它的雨其实不是感觉读了这个文章过后并不是那种磅礴的然后非常迅速地在落下的那样的一个雨它是跟你说这个雨落得很快但是它似乎一直地存在在一个持久的雨季里面让你有一种感觉是它沁润在某一种的节奏和气候之中而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迅速落下然后就迅速结束的这样的一个一阵一阵的雨

它是一种几乎是生命的状态它带来的在这个小说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有一个画面我一直没有忘记首先他讲这个小说的时候他讲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雨的八号作品里面他的母亲的奶水非常多多到就是要沉到几碗出来这个奶水多到要他的爸爸有时候去帮这个妈妈吸要不然太胀痛就是家里的小孩都喂饱了

这个奶水还不断地在涌出然后于是乎呢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紧张不安不适也好一个有一点重口味的一个情节就是小孩就会梦到在这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就会有一个黑色的人影

趴在他这个母亲的乳头上吸吮他的乳汁然后呢第二天早上起来过后这个妈妈又会说哎我感觉就好多了然后这个吸吮完这个乳汁过后这个人影就会跳出窗外走到这个礁林的深处对着这个月亮进行吐纳之法的练习就在打某一种的气功

这个人的人形人影最后被小说家你大概能够猜到是他家里的爷爷在吸母亲的这样的一个乳汁然后因为这个小孩心在这个名字里面他看到过这样的画面过后他就不再愿意去吃他母亲的奶水了

这个是第一个我们要记住的第二个就是讲的礁林割礁的这个事情当时的马来西亚在他的小说里面还是处在一个礁林作为农作的这样的一个产物基地的事情那现在都变成油棕了和其他的都不一样的然后你再往回数它可能又是什么甘蔗折糖再往回数这个大航海时代它又是这种

香料所以南洋它的这个经济的不断的改变都是为别人提供东西但这个割胶的胶林意象出来过后就是你要去早上的时间去割胶那个胶汁刚刚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白色的在小说家的笔下如同乳汁一样的东西它顺着这个胶树一圈一圈的滑落下来然后跌到这个结胶的一个碗里

慢慢的这个白色的乳汁会像变质似的变成一种深红色悬色之中透出某一种的血红的东西然后这个时候雨来了然后这个雨下的肆无忌惮非常磅礴铺天盖地

然后你想一想刚好下雨的时候是不敢去割胶的但是那样新的伤口在树上它没有完全的愈合于是磅礴的雨下下来把所有胶磷里面的树的汁液稀释掉因为胶质带有某一种的粘性它成为了一张胶水没有干透的网一样它把整一片胶磷和整个世界粘在一起

这个时候在礁林深处是这样的一种雨水浇灼的物在家里是母亲永远出不完的无法哺育完的该哺育的人哺育不到但是却在哺育一些不该哺育的老一辈的这样的一种乳汁然后它们全部混在一起所以这个雨的意象在这个层面上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气候或者雨水多少这么简单的东西了

我这一次在重新读的这个作品的时候感知的就是这个而且这个东西我当然就在想为什么要去设计如此用现在的话来说变态我讲变态的时候并不代表贬义这个它其实是一种中性词但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就会觉得让你觉得不是为什么要去写这样一种有坏悖德或者是

有违背伦场的这样的一种哺乳其实对于黄景树来说这个是有明确指向的那就是他在烧巴的过程中所谈到的马华文学的断奶论黄景树在 90 年代烧巴过程中他认为

马华作家要有自己的特色然后呢他不能长期的喝中国奶水成长是需要断奶的然后他在这个当时的一个会议上提出这个话当时就得到中国学者江峰另外一个的反驳然后另外又有人说这个表面上其实这些事关写作养分汲取上的国别认同

问题里面却藏有一些学术阴谋有一些政治的倾向在里面然后又有学者指出呢断奶的主张是为了将来的一些台独的诉求铺路是有其目的政治的就批判这样的东西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另外一个事情就是说读过黄景树作品的人都知道黄景树作品的作品

黄景树的断奶不是简单的他说的那么简单要切断和中国的文学的这样的一个源头欲结何曾结对吧云空未必空他讲的这个断奶其实这个隐喻你们想的再清楚一点会非常明白什么样的人需要断奶你是他的儿子你是他的女儿你才要断奶一个人要团结

在同一个家庭和同一个文化基因下要长成自己的样子断奶是每一个生命体必须经过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去中国化的过程它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要把所谓的中国文学的养分断掉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回到黄景书自己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个玉达夫消失在南洋这样的事情的不断的改写他对于这个中国文化内部的很多的比如在《游剑浮渝》的这个文本里面谈到傅斯年谈到陈寅克谈到了这个傅珊等等这一些千丝万缕的隐喻

可见他对于中国文学的掌握远高过于我们一般的这样的在内地的文学爱好者所以他讲的这个断奶不是一个简单的这个要说他跟中国话分关系而且恰恰他的断奶是在汲取了这些营养过后的一种

与其说断奶不如说是一种变态就是改变自己的性态和形态是生物的发展史上的一种再一次的基因的突破和突变这个我觉得是必须知道的所以有了这样的一个断奶论的这个意义背景你再去看那个小说里面他为什么要去这么讽刺的写一个老头子在吸母亲的这个奶水而

我觉得一个粗暴一点的阐释就是说你们这一批老一代的马华作家还在写那些愚蠢的写实主义的这种以为文学就是把在这个现实生活里面把它反映出来就完了的这个事儿你们才是在吃着不应该再吃的奶水而这些真正的文学的资源不管它是中国的也好海外的也好写实主义的也好现代主义的也好应该给予

新一代的马化文学的小朋友们或者是青年们让他们有这样的一种汲取养分的这个能力而恰恰在小说里面就是因为这个小孩辛他本来应该是吃妈妈奶水的人但他看到了他的爷爷在吃这个

奶水过后他就再也不碰母亲的这个乳头了所以他就在影射在现代的马化文坛我个人的理解是可能就是这些年轻人反而没有真正的去找到一个他们跟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和传承关系是什么这个结果不能怪他们是因为老一辈的人没有给他们正确的一个榜样或是告诉他们文学观是该怎么样的

你说到这个断奶论啊其实就是黄景树觉得要走一条属于当代的马华文学自己的道路嘛不能再走这种前辈的道路但是你回过头来说这个彻底的所谓的这个断奶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嘛

毕竟你使用的文字或者说你使用的语言还是那个华文虽然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变种包括黄景书自己可能也有认识比如说你像他的作品你可能经常会也会出现像甲骨文这样的意象对不对这个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个更明显的某种中国性符号的这种隐喻对吧所以我挺想来说一下就是到底黄景书是怎么看待这个所谓的中国性

他为什么要用这些甲骨文的意料他到底是对曾经的我们比如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没有办法去猜测黄锦树的态度但是我觉得我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去想一想他可能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那这样的文学作品有两篇第一篇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就是《死在南方》然后这个是讲玉大夫

在这个苏门达拉消失过后起死回生的这样的一个作品另外一部作品叫做《鱼海》首先讲这个死在南方这个讲死在南方我们要知道这个马来西亚的马华文学是迟到的文学有这么一说为什么讲是迟到的文学就是说我们经常会谈到你想起华文文学你是讲

中国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那马华文学在这里面的位置是非常边缘的它是属于海外华文文学就首先是中国大陆的这个核心的这样的一个然后辐射的第二级是港台文学好港台文学我们够边缘了吧你还有另外一个

那个海外华人文学在里面马化文学的位置是非常不容易谈的然后呢在这样的一个位置里面它代表着某一种的一个迟到这个迟到是既有的文学传统被判定为古典的也就是前现代的

就是说如果马华文学还是在像这个以前的那个五字背的四字背的作家们还在写那种写实主义的话你永远都是跟在中国的写实主义的这个后面那从这个时间上一定都是从中国本部的这样的一个文学观文学思想然后你慢慢传传传才能传到马华文学这边来那他永远都是迟到的然后他的位置

你的这个马华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面是一个什么位置呢然后黄景树说是一个没有位置的位置就是这个位置是要自己去不断的辩证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所当然的就能够把它讲清楚而且他说马华文学现在东西写出来在本国看的人几乎没有甚至还比不过一些港台的言情小说

然后呢当然也比不过这个中国大陆的这个内地的这样的最一线的作家对吧我们想一想王安逸这样的一些作家或者是金玉成繁华你都比不过的所以这个他的位置非常的奇怪非常的小众然后满环文学他是一个你自己想一想他不是谈论我们有什么文学经典他其实更容易去谈论的是我们没有什么我们什么都没有满环文学你想一想这个

当年清朝以来的几拨的大的移民下来下来过后不是卖租仔卖下来的下南洋很少有人带着万贯家财过来的那到了过后都是有几个大的头家建立了这些橡胶园或者是跟这些成为了爸爸 Paranakan 或者是跟英国人合作就是生存

才是正道所以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没有文学才是应该出现的事情没有文学不奇怪有文学那个真是奇了大怪了所以呢从这个角度来讲

马华文学不是有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正因为没有他从那个没有里面要以虚机实凭空生出一个他自己的传统和经典来那在这一切一套的想象里面

就让他在这个是 1991 年的时候发表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死在南方当时他发表这个死在南方的时候黄景书人在雅加达他那个时候突然就想起了

我们的玉打夫五四的另外的一条重要的传统那玉打夫是大概在 1938 年 12 月抵达新加坡 1945 年的 8 月在苏门达拉失踪就是这么一段故事恰恰是玉打夫在南洋的这样的一个消失在某一种程度上开启了整个马华文学的一个

现代性的这样的一个时刻这个死在南方我们跟大家简单讲一下它其实就是针对玉达夫在 1945 年在苏门达拉失踪的一个后摄写作它仿照着是那种口述历史的一个腔调重建了逃亡的过程中化名为赵莲的这个玉达夫说他很可能出没于这个战后防空洞的现场

然后这个小说一开篇它就给了你几个残篇然后和手记的那种感觉就像那种在写论文之前你会先去这个侦影一些论述他把这些都列到前面然后给你制造了一个假象你感觉这个真的就是从玉达夫的死后的这个残稿里面把这一些东西都给挖出来了

然后他放在上面然后之后呢他就跟你讲他怎么样去回到了一个历史的时间里面然后这个化名为赵灵的玉达夫当时没有消失然后呢他可能继续活下来但他最后怎么样去把这个玉达夫的残稿给找出来这个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但是他骗过了很多人

要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一个南洋的马华作家要选择在那样的一个时刻去重写《御答夫》要让《御答夫》起死回生其实是这样的但我们知道 38 年 12 月《御答夫》

抵达新加坡在新洲日报当了主编然后 42 年的时候日军攻陷新加坡然后豫达夫开始逃亡然后 42 年 5 月的时候就是在苏门达拉那边逃了很多地方最后落脚在一个非常偏僻的一个

马来世界的村庄叫做巴耶公务帕亚空部然后在帕亚空部这个地方化名一个人叫做赵连姓赵的赵连结的连然后他经营了一个酒厂叫做赵玉记在这一段期间里他收养了很多流亡日本的这个知识分子但是他迫于这个日本官军的隐微他不得不去为这个日军做一些翻译

四五年八月二十九号的傍晚我们可以想象在傍晚的一个黄昏的时刻八爷公墓的旁边有一座巨大的火山这个火山一直是凝视着他脚下的这样一片南洋的充满着娇风掖雨的这个印尼人为主的这样的一个小镇当时的赵连就是遇打富五十岁了他那天晚上和一个

讲着印度尼西亚语的一个族裔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的一个青年一起出门从此一去不回一直到了 1946 年 8 月的时候得到那个缅兰那边盟军的报告然后告诉我们玉大夫呢已经遭日军杀害 1969 年的时候日本有一位学者叫做林木正夫

他对于这个玉达夫失踪之谜给出了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他采访了一百多名日本人包括了有十位和玉达夫来往的日本士兵然后最后他向我们证实玉达夫是被驻守在叫做五级丁仪的一个宪兵所杀而他的目的是宪兵为了自己掩饰自己的罪行而不是受到了这个日军高层的指令

所以如果我们相信这样的一个学术的这个发现是客观的理论的符合史实的那么就是他向我们反映的是历史的某一种的偶然性就是因为这个宪兵在那一天决定要掩盖自己的恶行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偶然的决定但是他的这个偶然的决定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却让一个人的消失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伤痛但恰恰是这个人在南洋不见了对于黄景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答案就是说相比起死的话死的尽头是那座坟墓这个坟墓可能是想到鲁迅的坟墓坟它是一种 finality 一种绝对的结束但是对于黄景树来说它是消失的话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所以在他的这个死在南方的这个小说里面他让玉达夫起死回生他并不是说赵连真的变了一个人出来到这个小说里面跟你开始对话了他一直给你的感觉是这个赵连你不确定他是不是被杀而且通过一些痕迹在山洞里面他可能还养了狗然后呢他还有看到人类的一些粪便等等他都指向了这个赵连还在生活着在小说的一个最经典的一个瞬间是

他在一个偶然的一个不堪的过程中他看到了非常像是一个人骨的一个东西然后他去挖挖挖挖把这块挖开过后他发现是一个白蜡包成的一个球状的一个东西他把它拿回家过后他在一个非常幽暗的晚上在这个球的一面挖了三个孔

然后放入了蜡烛的烛芯然后呢开始垫这个蜡让它慢慢的化掉化了一半过后又给它翻到另外一半去挖了三个孔就在这样的一个礁岭的椰岭的深处一个茅屋里一个幽暗的灯光里面一闪一朔的烛光它蜡全部化掉过后里面又包了一层最后打开

然后就是这个残稿各个的构想就是让人觉得有一种阴森的鬼蜜的又在交邻深处的所以用了这样的一个点燃烛灯的烛火的但又如同鬼火一般的意象这些都是死在南方让我们重新去考虑这个中国文学在哪里结束那么中国文学之外的

以华文和中文写作的文学又从哪里开始或者是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在什么时候结束那它又在什么时候要被重新的开始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那个另外篇叫

鱼孩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华背景家庭的一个我一个叙述者这个叙述者的大哥呢他参加马共然后就消失了就在马花文学里面总会有一个这样消失的大哥然后这个大哥以前还给他过启蒙嘛就是要他进步思想然后呢但这个小孩就觉得他大哥到底是消失了还是死了这个不知道的

后面呢他就到了台湾去成了台湾的一个这个中国文学的这样一个教授好像是研究甲骨文然后这个你可以想象一个教授每天不做事然后他就偷偷的在这个台大图书馆的地下室里面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去焚烧甲骨他去找那个龟搞这些有的没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他对这种死去东西的尸骸的尸体的这样的一种

恶恋之情吧然后而且最恐怖的一段就是他把这个龟壳象征着这个中国的这样中国性的一个龟壳然后慢慢抚慰他然后做出非常淫秽不堪的一个事情这个跟男性的自卫的举动有关的

他到底在写什么为什么他是在亵渎这样的一个中国性吗还是在反讽这些所谓的冠冕堂皇的人模人样的每天以文学道义自居的这样的一种传承里面他的自己的劣根性和不可见的东西的所在非常的让人不知所措就是他为什么对于尸体有这样的而且是遗骸的东西的怀念

到底代表着什么然后是一个主义已去思想不在这样的一个后面的一个时代我们在这样的时代里面如此难以为继应该要怎么样的走下去马化文学在考虑的是这些问题所以这个于海讲的是这样的一个失恋一句话就是杀归得百而归已经不在了

你把乌龟杀掉拿到它的板然后做出这个甲骨文的东西这个甲骨文成为整个华文文化的源头但这个龟已经不在了龟已经死掉了这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作者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龟到底是

中国中原一带的吗不可能有如此巨龟吧那可能这个龟就是从南洋一带运过去的在小说里面他提出一个不敢想的想象就是我们以为的华夏文明的源头可能

给予那个源头物质性的那个帮助的那个东西是来自南洋的然后呢第二个问题就是龟的另外写意就是回来回归的龟杀龟得半已经胡不归了对吧已经没有办法回去了所以这个里面也有一套这样的一种东西在

好我们刚刚是说了黄景树的小说中的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黄景树对中国性的一个认识就像你说的有时候你会觉得黄景树的故事真的是非常非常黑暗的用你刚刚的话说他的内核就是一个黑暗之心对吧

这和最开始吸引大家的那种语言上的华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而且你越看越发现他用的这个华丽的语言不仅仅是形容那个雨林的规律后面很多时候就会写到像海谷啊像失踪啊像死亡啊这些东西

这种反差感有点让我想起了这个赫塔米勒的小说因为大家知道赫塔米勒的小说很多时候被总结为诗小说文笔是非常优美的但它的内核却是二战之后那一段沉重的东欧的历史特别是罗马尼亚那一团不堪回首的历史所以

回到黄景树这里他的这种残忍他的这种血腥是不是背后也有着一定的这个内核的隐喻呢是不是也和这个华人下南洋的那一段悲惨的历史是有关系的呢对

对,当然当然,我非常感谢你提到这个原因,因为就是我不是学历史出身的,但是我至少知道几个大的这个时间点,就是在这个语的作品里面,他也不断地提到了有一些特定的日子,然后他把这些日子真的就扔在上面,比如说他有讲到 1911,1949,1969 等等这一些,还有更多的一些我都不知道他在影射的是什么,

但我想我们作为一个基本的读者应该知道 1957 年的这个马来亚对吧这样的一个国家产生然后呢马来亚从英国的这样的一个殖民里面在 1957 年独立出来 1959 年同样新加坡在这样的一个时期独立出来 1963 年的这个时候由马来亚新加坡

还有北加里曼丹就是现在的沙巴这个地区以及沙老岳或沙拉岳就是张贵兴和李永平的故乡这四个地方组成了这个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马来亚联邦这个之后又因为李显龙跟那边半岛上的这些政治权力斗争都来斗去的

被踢出来了嘛人家不跟你玩了然后呢就 1965 年新加坡就被踢出来就被迫这个独立了之后马来半岛是我们现在讲的喜马以及东马的这个沙巴和沙捞越他们三个就组成了现在的马来西亚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在这样的一个情况里面

华人的境况华人的位置是非常不容乐观的你知道新加坡那个是 70%是华人的政权但你到了这个马来西亚沙巴沙老岳特别是在西马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基本上人家就讲是就是一个土地之子而且我最好的东西学校的最多的名额就是是要给马来人的

然后你们华人再怎么好再怎么有经济头脑你们的土地你们拖荒了这么多年我要收回来我就收回来这个是当时建国的一段时期的华人的近况现在我也不容置喙我也不是学马来西亚政治的所以我也不大理解但我只能从

作品給我的這樣的感受裡面得出這樣的一種華人極度被壓抑的一個情況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一個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就是中國這邊我們抗日戰爭現在是 15 年嘛對吧新的這個時間點之前是抗戰 8 年

那么从 1942 年到 1945 年这个期间在新马一带是一个非常黑暗的三年零八个月然后呢整个的这个山下讽刘马来虎对于新马的一带的统治新加坡 1942 年居然已经沦落为昭南岛都不叫新加坡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也是在这个作品里面会反映出来这个日军的

大对华人的那种屠杀而且日军当时到南洋的时候是对华人非常残忍的就是在小说的语里面就谈到的这个事情比如说在这个拿督公与作品四号里面就用了另外的一种字体甚至是把小说的字体和他看似是口述历史里面摘抄的这个字体给他区别开来了

比如说这里当时年仅 11 岁的赖润娇身中十一刀亲眼目睹全家十一人惨死之君之手两兄弟摇了摇家人才发现母亲妹妹一段气未满周岁的小弟一息尚存边爬边哭长一出战满鲜血雨泥泞就是说这个未满一周岁的这个小弟弟

从家里人的尸体里面爬出来自己的肠子也拖在外面等等这一系列的就不用赘述了比如还有一个当张谭福和三哥返回杂货店时发现母亲背部中枪已经毙命肠子破体而出就是这样的血腥的场面他用这样的方式再次的写出来毕竟他在括号后面给你一个人的名字

而且最后在这一段讲完过后他说引文集人名地名均出自某某某主编的然后走过日剧杠要 121 位幸存者的气血记忆出版地出版时间全部都告诉你嗯这让我再次反想就是反应就是说我们说哎呀这个他们的小说处理好暴力啊然后张贵心写那个野猪渡河写成那样这个可能是不是想象哎

这可能就是活生生的被记录的那样的一个历史而历史的像怪兽一般的那样的一种暴力已经超出了我们能够想象的一个地步所以在这个程度上我们要回应日剧的马来西亚的这一段的历史的时间它是充满暴力所以这些暴力进入到了文学的作品成为一种文学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是

不能够被磨灭的另外就是从 1942 到 1945 这个 C 案的 3 年 08 个月我们走出来我们来到另外一个马化文学重要的时间点是 1969 年的 513 事件

当时的这个五一三事件是这个反对党就是以华人为主的人民进步党还是民主进步党俗称火箭党他们第一次在 1965 年马来西亚正式现在定型过后新加坡被排除过后获得了主要的那个执政权投票把它投上去了但是当时的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府不承认这个票

所以发生了这个华人和马来人的在吉隆坡为首导致整个全国范围内的大屠杀所以这个 513 惨案到现在为止的马来西亚都是不可以谈的一个禁忌的话题而且我有一次在这个槟城去收一些旧报纸的时候就遇到这个卖旧报纸的人然后我就说有没有关于 513 惨案的这样的一些资料我想收集一下

然后他就非常一下就非常警觉说这个事没发生过这个事情不存在都是骗人的然后呢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毕竟是别人国家的这些事情我就说这个哦我不知道我在美国念书然后当时美国的这些蓝教授们是这么跟我说有 513 的那然后就把这个事情给搪塞过去了嘛

但是你就可见这个东西多么的重要而这个是 1969 的 513 事件也是现在马华文学里面经常谈论的就像前几年张杰安导演拍的五月雪他就是讲的这个以六月雪的窦而渊为这个隐喻讲的这个

1969 年 5 月 13 号的这样的一个华人受到了大屠杀都是乱葬岗就名字都不知道所以这些都是马华文学我们必须要去知道的历史你没有这些历史的背景你去读他的作品你的代入感会非常非常浅

你刚刚说了那么多南洋华人的这个悲惨经历有一点其实我们一直没有详细来说但是前面也反复提到了就是这个马共这一段马共的历史其实对黄景树本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都知道 20 世纪的这个共产主义运动在各个国家其实命运都不一样嘛

但不管怎么说都是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这种挫折但今天来说马共因为种种的原因是很少被大家提及的所以陈老师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马共的这一段历史包括这一段历史对黄景树本人写作的这个影响

好的好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在鱼里面我们总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情节就是说这个小孩我们讲到新他睡在床上的时候他总会听到这个晚上家里有人进来就从这个礁林深处他就走过来走过来过后这两个人讲着非常北方的那种普通话然后对他爸妈进行质问就说当年你们是不是帮了日本人

然后他就听到在睡梦中这个马贡的这两个人跟父母进行了争执然后呢父母就会说那是不是全家都被杀掉这个才是正确的做法呢在这个雨的作品里面马贡也是成为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几乎是一个�

也有可能像是这样的马共的成员所以这个是有意思的但是我觉得回到历史上面我们要知道这个马来亚共产党不是马来西亚共产党马来亚共产党是大概 1930 年到 1989 年这个时间段马来亚共产党和沙劳越共产党沙共以及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这个叫做北加共这三个共产党就是不能混在一谈的很多人会把这个沙劳越的沙共和北加共就现在的沙巴这个地方都以为是马共的一个派系但这三个共产党他们自己之间是有不一样的历史的那我们就单独讲马共这边马共这边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先讲这个结束的时间其实 1987 年我们回到这个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 1987 年到 1989 年这一段时间马共就慢慢地从这个雨林的油漆站里面走出来了

一直到 1989 年的 12 月 2 号他们跟泰国的南边因为他当时是往国北边陲那个地方去退嘛然后进到那边的雨林就三边的一个大概的协议叫做这个和蔼协议就是在 1989 年 12 月 2 号就确定这个嘛

这个东西签是签了但当年还有很多你知道如果你是马共退到这个深山里的游击队你是不知道的就是政府已经说我们失败了所以这个是一个我们要从尾巴上来讲的这个故事 1989 年我们知道这个结束但他是怎么样的一步一步的从这样的一个在日治时期这个是民族英雄马共这个是一个

抗击日本人的民族英雄变成了一个像是一种匪党要被绞杀的就是在这个冷战的意识情况下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里面我们得回到大概 1949 年我们这边独立我们这边新中国成立我们一片的欢呼

但 1948 年到 1960 年期间马来亚的一个紧急状态就是因为当时马共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然后英联邦的军队

觉得 hold 不住然后强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当时在这段期间大概有 312 万的华人支持马共的大概有 50 多万的华人就是这个比例大到这么高所以在这个 1950 年的时候当时这个英联邦政府在马来亚进行了一个非常 notorious 臭名昭著的这样的一个计划叫做这个 Brix Plan 比利斯计划这个比利斯计划就是

Harold Brick 英国的军官他把大概 80%的华人就 57 万左右的华人全部关进新村这个新村不是那个周作人跟这个白话派的小牧者使徒的那个新村不是一种形形相容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台湾的眷村对吧这个国民党逃到台湾过后他在当地的那种优越的姿态的那个不是这个马来西亚的新村 1950 年开始

大概是一个类似集中营一样的专门关华人的新村 50 几万的华人关在里面因为他们怕什么就是只要你家里是华人他们认为你就会支持马共当时马共已经打游击战不大行了所以为了阻止家里的华人跟他们的亲戚给马共持续的提供这个帮助就进行了这个新村计划

所以马来亚的民族解放军以及他的总书记马共的总书记陈平这些历史角色都非常重要也在黄景书后来在 2013 年写了一本书叫做《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这个里面就是把大概有 11 个故事然后全部把这些马共里面的人我们不知道的这些历史全部都虚构化了这个是他的马共小说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本

然后这一本在马来西亚你想都不用想肯定不会给你出的这个是完全触碰到这个经济了好像我们这里好像也不能出好像没有简体中文版真的吗太阳人不知所措了对吧但它应该是一种那个左翼它不是简单的左翼的那种写作如果你想一想如果这个南洋人民共和国写的跟这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另外一位作家叫海帆他的那样的一个马公写作或者像方北方我们之前讲

我们看到这个

黄景书自己写的一段话大概是他是这么说的那天生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政府这个是讲他们的政府这个种族主义倾向很显然就是这个倾向马来人的这种显然充分利用马共存在的事实长期的合理化他想做一直在做的缺德的事这个他是讲的那个政府

用马共的存在去做一种不好的事情但马共呢马来西亚建国后他其实就失去了大义武装战斗的理由了大义就是那个正统的那种道义嘛因为当时武装它是这个抗击日本人的一个反殖民的性质他们被英国人和东姑摆了一刀被置入历史的无意义的时间剩余他们的历史任务结束了可是他们无法单方面的结束那场战役

他们或许知道但也没办法马来西亚政府其实需要他们他们的没有威胁的威胁让政府获利就是一直用这个马共作为借口所以这个马来人的这个政府就说因为有马共所以我们要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当时那个马共已经对他们不造成任何的威胁对这个马来西亚的政府

所以那个马来西亚政府颁布这个内安法令和近 500 个华人新村的所在不就是直接的证据吗这个是在历史上面黄金书认为马共在后面失去这个武装战斗力之后完全被运用到成为了这个马来西亚的巫族的马来族的政府去治国的一个手段

他对于他自己为什么要去写这个马贡小说他说我的马贡小说首先是小说然后才是马贡小说就其他人的首先写的是马贡然后才是小说所以黄景树是非常坚持他自己在文学上面的这个东西

他在马共小说集里面也谈到了一个演讲稿这里面讲他说其实马共的处境和马华文学有相似之处我几年前在一篇文章中做过这样的类比受困于一个窄小的墙内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如果要突围必须超出马华文学的视野来思考马华文学也就是超出马共来思考马共犹如马华文学

单凭着交锋揶揄、方言图语、热带故事是不足以让他在现代中文文学的战场里找到位置的,他必须更激进、更全面地调动世界文学的资源,甚至开展出完全不一样的叙事形式,我自己可能只是走出了很小的一步。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谈到是他对于马共文学的一个看法。

你刚刚说的这些马共小说大家现在应该就看不到要不陈老师你给大家讲一篇我刚才讲过有 2013 年的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然后 2015 年有鱼这样的一个马共小说它还有很多的活与危险的事物等等都涉及到马共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们谈到黄锦树谈到它的断奶论谈到它的中国性它的问题

我觉得最最最有意思的一个短篇小说这个是非常精彩 2014 年他的这个短篇叫做《游剑浮渝》这个浮渝的浮是俯首的浮然后是浮渝国然后在这个小说里面

他讲到了马公跟我们最不可以想象的武侠的豪侠类的唐传奇的故事把它结合在了一起你看这个他一边说要跟中国文学断难他一边的不断的在汲取中国文学的东西但是他写的这个故事是非常奇怪的这个首先这个浮渝国啊

你们去查资料你会查到它是大概在这个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后的 494 年在高多利北部就是朝鲜半岛北边有一个政权叫做服羽北韩人民认为这个政权是他们的祖先之一部分的日本学者呢认为服羽可能是日本人的起源

公元 494 年东服于国被高沟利灭国然后这里有一个非常的跨东北亚的一个身份但是这个故事里面的服于国不是要跟你谈东北文艺复兴也不是要跟你谈谈过文学他是把三个地方嫁接在了一起就是东北的服于国然后台湾岛以及南洋的这个某一个地方

然后这三个地方因为这个邮件浮云产生了一个特别奇特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说在这个小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南科太守传的影子我们可以看到红线传聂颖娘里面的聂颖娘和红线小红都出现了我们也看到最重要的一个是求然客传这个唐传奇

所以我们要理解黄景树的这一篇小说先要来讲讲唐传奇的这个故事喜欢读唐传奇的《车燃客传》讲的是隋末的时候到这个大概唐初李世民这个贞观十年的这一段期间有三个人李靖洪福女皇

以及求然客三个人的事情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李静呢反正在江南地方看到了她朋友一家一个红妇女然后就一见钟情然后他们就结为相好这个红妇女也不是一般人等人家也是可以这个上战杀敌的有武功的然后两个人就回到那个太原然后在这个路上遇到一个人叫求然客求然客看到红妇女之后就觉得哇这个太漂亮了然后就对她有一些想法

然后这个时候李静当然不行你敢抢我女人于是呢就要跟这个求然客 PK 但这个红妇女一看求然客的那个面相就劝李静她说你不要跟这个人打这个人看上去是有王者之相的然后呢就跟她喝酒然后那个求然客就说你现在要王

这个太原走因为我看到太原那边有天降异象有什么王者要出世乔然克说我是要当下一个皇帝的我要把接下来要生下来的那个皇帝给他杀掉反而三个人就是那种豪侠的感觉就是一路结伴而行走到了太原过后就

直到李世民出事李世民出事过后乔然克也是有道家本领的他一算就感觉这个人他不能杀然后另外他又求证另外一个师父也说不能杀然后乔然克他就把所有的钱全部加当捐出来让李靖去帮助李世民建立唐朝然后自己就说我就往东南方向走我要去找一个新的国家一告而别就不见踪影一直到了这个小说后面结尾的时候贞观十年的时候

李靖和洪福宇两个人因为帮这个君主嘛所以已经到了很高的官职了然后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就是听到有的人来报就说呢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福渝国这个福渝国方向不大对我们本来以为是往这个韩国朝鲜方向看的那个高距离的方向看的福渝国但不是他说入福渝国后呢杀其主而自立国以定也

李静一听到这个事马上就知道仇然克应该是得势了他说他要去建立这个王朝他建立了就报告给洪福女然后两个人就对着这个东南方聚一拜合他们的这个当年结拜的豪夏朋友仇然

就认为如果这个囚然不是英雄谁是英雄黄锦树是用东南方向的这个囚然把它投射到了马贡这样的一个南洋的场域里面那我们回到黄锦树的故事里游剑浮于黄锦树的小说里面呢有这么一个做田野调查的一个人叫我他在泰国的南边去采访一个和平村这个确实历史存在

一个马来西亚的一个新村当时那边的马共成员也很多就去采访一个女的马共人员这个人就有点疯了都很大的年纪了就想采访她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就觉得这个女的很奇怪每天疯疯癫癫的到了黄

最后就杀到只有他一个人了

这个时候就这个女的就已经有点昏迷就不行了然后她在昏倒的时候就听到了突然一个耳边有个人说救还是不救就说救然后她就听到这个嗖嗖嗖的几个声音过后就有七个像那个她说描写的像榴莲掉在地上的蹦蹦蹦的声音这个时候其实影射就是有人直接出来把七个要追杀她的这个联邦军的人的头给砍了

然后这个女的就昏倒一觉醒来过后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失身结果一检查一切都没问题就来到了另外的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旁边都有侍女服侍她要带她去见他们的那个君主然后她就跟这个君主两个好上了然后就完全是在另外的一个像南科太守一梦一样她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后来这个君主对她非常好每天还有这个小红和尹阳

小红就是这个红线那个侠客传奇里面和聂颖娘嘛我们都知道来保护她然后最后她就怀孕因为这个目的就是这个国度里面的这个君主就要让她怀孕为她产子然后她确实也爱上了这个男人

他们大婚的那一天这个时候非常有意思就出现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姓傅的胖子另一个是瞎子这两个人太重要了就是他的出现标明了某一种的中国元素出现了

他们当然两位都是有在历史中的指涉的分别就指涉的是傅斯年和陈寅克那傅斯年呢当然就是五四时代的学生的领袖是一个史学家然后呢也是国立中山大学的文科学长然后后面呢他是到了台湾的因为这个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关系

和他相比的陈寅克呢当时是可以走的但是没有走留在了大陆陈寅克呢更是这个中国现代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有后面写这个柳如识别传可能是大家可能相对比较熟悉的一个作品他是被称为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人然后跟钱穆啊吕斯敏啊这些都是齐名的

陈寅克因为他是留在了大陆所以他后面我们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陈寅克的最后 20 年然后他当时是写他的那本《柳如是别传》的时候双目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当时我们国家的医疗水平又不好做手术又失败然后就更惨所以他最后是在 1969 年的时候去世的当他去世的时候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所以刚好就是这两个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所以他们两个在小说中被召唤回来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桥段那就是因为回到小说开头我们有一首诗这个诗是来自陈寅克的《读双红刊集有感》在 1950 年的时候写的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不生不死罪堪伤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是最惨的游说浮于海外王这个时候点题了就像听说这个浮于国有这个求然客在海外称王

同入兴亡烦恼梦我跟这个诗里面这个同入你现在还不知道是跟谁一起进入了这样一个关于家国朝代更替的烦恼的梦但是呢双红一枕已沧桑在这个红叶睡了一觉秋天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沧桑了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这个时候就是黄景树非常有他自己的这个写作的方法就是他会给你很多种雕书带的一个暗号你要去解析里面的暗号是什么那我们解析出来其实这个暗号就是 1950 年当傅斯年以台大校长身份在省参议会质讯就是他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讨论的时候因病猝死在那个当时的那个议会厅里

不久陈寅克就写了这一首《双鸿堪极,万海诗云》来纪念这个傅斯年。那么小说开始的这一首诗呢,其实涉及到了另外的一个典故,这个就使得文本它所能延伸出来的东西就变得非常的复杂。我们不解的是这个《同入心王烦恼梦》,陈寅克知道傅斯年死了,他跟谁一起,

同样进入了心亡烦恼的一个梦境里面为什么又要突然最后一句点到双红一枕双红就双打的红叶一枕在枕头上又一梦起来一沧桑要破解这一道难题是牵涉到另外至少两个人第一个是破题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余英时

于英时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当然已经过世了最重要的这个史学家之一然后呢于英时点出了陈寅克里面指涉的这一个诗其实谈到了之前的有一个明末清初的人这个人叫做傅珊

富山我觉得是响当当的名字除了哲学家是明末清初的这样的一个移民就是忠于前朝忠于明朝而此是清朝者他同时也是大的哲学家和书法家他当时呢写了一首诗在他的这个双鸿堪吉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作品里面有一首诗叫望海望海望的哪里的海朝哪个方向望海他里面写的有一句话叫做

一灯续日月那这个一盏孤灯继续着日月的光亮那这个日月放在一起就是明朝的名字不昧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那这个里面很明显的其实点出了富山的这首诗望海他望的那个方向就是郑成功在台湾的时候延续了朱明的政权就是南明的这个政权

所以呢这个余英时认为呢陈寅克反复的引用富山的这首诗所以他跟富山之间是陈寅克进入了富山的那个世界但因为是傅斯年死的这件事情激发起了陈寅克想到傅斯年的这个逝世的消息让他遥想到三四百年前的这个明末清初的富山所想的那样的一个诗的境界

这个特别纠结的一个事情就是两首诗牵动了大概四个人然后两个时代的转型中间差个三四百年然后这一切的一切你想一想黄景树居然能把它完美无缺的

纳入到他的这个马共小说里面求然客传里面就讲的这样的一个事情最后我们回到黄景树的小说然后呢马共女成员就怀上孩子了你想一想一切都是乌有的历史就居然这个中国也好明朝也好怎么样也好

续种的是这么一群奇奇怪怪的人救了一个马贡的让给他们生这个小孩之前结过来的女人都没有生出来都死掉了马贡的这个女的把这个小孩生出来了但是当时怀孕的时候她整个身体热得不得了感觉是火在里面烧然后给她每天洗冷水澡然后给她吃很多的那种药

最后你发现这个郡主其实是一个火蚂蚁所以她的那个金子是带火的最后这个小孩生出来过后就把这个女马公她的那个卵巢给全部烧坏了本来想要她再生的然后就要把这个东西再继续下去

继续的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中国性还是怎么这个东西太复杂但是就让他继续再生给他吃了很多药每一胎生出来都是个死胎然后就没办法就把他养在那直到有一天这个女的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这个女的她一直听到他们那个村子里面关了一个人然后就会告诉他你过来帮我救出来帮我救出来

就有一天村子里人不在没人看守他的时候他就往那个地方走走走走到一个重重锁起来的一个洞窟他把那个钥匙偷到把这些锁都解开然后放出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的头特别大身子非常小然后这个老人一下就喊了一声疲累然后就飞出去就说谢谢你救我然后我会来回来救你的你记住我叫什么我叫陶物

这个又是一个环境书特别厉害的地方他放出来的不是一个老人他放出来的是历史本身因为为什么就是你要知道这个逃物的观点他不是一个凶兽跟饕餮那样他当然是四凶之一的逃物但是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在孟子里面他会讲到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在这句话里面把逃物和历史直接的

画上了等号孟子里面说王者之际稀而失亡就是说圣人的这些遗迹都已经成过去了然后诗经的这个事也消亡了失亡了过后才有春秋就是春秋就是代表历史我们把春秋简称是历史的代名注码但是当时静之圣楚之陶物

至春秋都是一个东西一页所以说当时晋那边有一本书叫做《圣》我们现在找不到了楚有一本史书叫做《桃雾》然后鲁国有一本史书叫《春秋》这三个都是历史的史书也是代名词然后呢我们现在讲春秋笔法春秋什么什么只是因为孔子取了当年鲁国的这样的一个史书

而另外的那样的乌有的一个历史那样的一个如同怪兽一般的历史像逃物一样的它是被永远的遗忘了所以在这个黄金书的小说里面是一位马贡的女性去解救了那样的被封锁起来的一个我们楚文化所代表的那样的一个历史那样的一种神奇的乌

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最后这个女的因为她犯下桃田大错免她不死把她送回到人的这个境界里面她醒来过后发现依然在那一场他们的游击战上面所以我觉得《游剑浮渝》是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的黄金树的几大城的一个非常精干的短片

这篇《游剑浮渝》真的是非常非常精彩啊我感觉可能这样的马贡小说才是黄景树他写作的这种巅峰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我们大陆的读者也能亲自读到这个黄景树的这本巅峰之作啊

那今天我们这个马华文学的第二期节目是讲了黄景树这样一位作家特别是关于他的这些断奶论他对马华小说需要革新需要跟中国小说划清界限的这样的一种文学理念包括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那一段惨痛的历史包括马共的那一段历史的看法那最后呢我还是想回到马华文学这个

自身定位的这个问题那这个也是我们今天这个节目的核心我们都知道站在我们大陆文学研究的这个范畴里面黄景树是会被列入到这个华语语系的文学的范畴里面的但是黄景树自己其实是很反对将马华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子嗣的强调他的这个独立性和抵抗性

黄景树的这个立场又和我们大陆这边的华侨文学的这种立场是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张力的所以陈老师你站在你的立场上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马华文学和这种广义上的华语文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你觉得马华文学是不是一种我们所谓的这种少数主义的写作呢

我觉得我可以用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个我用一个人家谈论黄金树的话来说认为这个是和卡夫卡一样的是一个小文学的传统另外一个我会讲黄金树自己的话叫做马华文学应该是属于文学的加拉巴哥群岛上的一种文学

第一个我讲这个小文学当然就是说卡夫卡当年他不是这个在普鲁士帝国之下吧或者是普鲁士 kingdom

国家之下的这样的一个在布拉格的犹太裔的用德语写作的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他和中兴的以柏林啊或者慕尼黑为中心的这个文学在布拉格讲这个德语他肯定讲的跟这个纯正的 Hochdeutsch 对吧这个高级德语是不一样的但是卡夫卡你能谈德国文学的时候你能不谈卡夫卡吗

我们现在谁敢谈德国文学的时候或者是德文文学的时候不谈卡夫卡卡夫卡自己的那种边缘式的语言写作然后把这个非常 bureaucratic 一个就是行政官僚的这样的语言运用到他的这个德文创作里面最后这个

边缘的位置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去表现的一个主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马化作家吧至少应该希望的是马化文学的位置应该跟华文文学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就算是占据了一个边缘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

是我们不得不去在主流的文学里面去讨论的我觉得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它虽然是小众的文学或者是小文学 minor literature 它不是这个中州正运神州故土的这样的一个大文学的传统但是这个小并不代表它没有重要性

这个小只是它基于中心来讲它在了一个边缘的角度这个是可以一方面来这么讲那第二方面就是这个黄景树自己他也是一个学者他也是一个评论家他有一次在这个

发言的时候就讲到了文学的加拉巴哥群岛这样的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这个加拉巴哥群岛叫做 Galapagos Island 这个 Island 也是在赤道上面的一个热带的 Island 但它是这样的它在西非大陆之外的一个小岛这个 Galapagos Island 加拉巴哥群岛著名就是那个上面的生物

非常独特因为它的进化史是跟整个其他的板块是没有连在一起的然后呢他就说在 1949 年以前中国一直被边缘地带华文文学视之为源源头的源国际汉学界眼中的现代中文文学也一直仅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一直是现代中文文学无可置疑的中心

因为 1950 年后台湾对于文学的看法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新的这种文学意识的崛起台湾的乡土文学渐渐的自我描述成了另外的一种传统除了台湾代表的这种文学传统之外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一直是以地域做自我命名的比如说香港文学、马华文学

都是中文文学的加拉巴哥群岛中的小岛这是我所谓的华文文学它一直是区域性的在地性的各地的学者各自处理在地的个案鲜少整合这里头新马华文文学是边缘的边缘

长期受港台文学影响以之为模仿对象港台尤其是民国一直是这个边陲的位置相较于居于中心的共和国中国在 1950 年后呢斯文扫地文化涂炭的多少年之内在冷战戒严美元下的这个民国台湾曾一度代表着某一种的现代的这个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这个

这个传统深刻影响了新马华文文学还有就是其实在台湾当年的有一个桥教的这样的一个政策吸纳了一大部分的从马来西亚去到台湾地区读书的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在经历众所周知的这个社会运动嘛对吧所以人家去不了来不了我们看一下马华文学自己的时间线上面

1967 年李永平复台 1976 年张贵兴复台 1986 年黄景树复台这三个时间点都是一段段输送过去

那我就想现在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我们内地大陆的这个角度我们制造更好的这个优惠的政策然后让这些马华的作家或者文学青年当然我觉得现在是有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制造出把他们吸纳到这个内地过后让他们有一个自我生长的自由空间野蛮生长就像这个

加拉巴哥群岛上面的一种想象性的突变性的物种的演化一种想象的地理学这样的一种感觉来把这个他自己的文学发展起来所以在黄景树的世界观里面我觉得这个加拉巴哥群岛是代表着某一种他跟中国的关系而且

他自己还说当然我们的加拉巴哥群岛禁欲是历史偶然条件造成的这个历史偶然条件对他来说是这个中华帝国的衰弱然后呢在特定时期的内地的和外面断绝了一定的联系香港的被殖民台湾的民国情境以及被压抑的乡土大马的危机重重的华语生活环境那样的禁欲里他们在这里面独自演化

就是各自进行着各自的文学的变种的演化的进程有朝一日这些历史偶然条件消失了那些有意义的差异或许也就会烟消云散所以在大一统的这样的一个中国文学的内部和外部我们必须我觉得有义务去支持这种异化的物种的不断的进行因为是语言的这样的一种差异感语言的深疏感

一再再地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提醒我们原来在南洋或者是在原来的另外的世界的一个角落有那样的一批华人在讲着不是跟我们一样的话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现在的国际观和世界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爸爸说我出世在六十年代一岁多国家才算诞生出来

那时候没人相信新加坡牌还有人移民海外旧家的戏院建在六十年代我转在人群里看明星剪彩那时候粤语片是一片黑白又写来新加坡牌

我一夜兴奋难耐

我们一般家住得舒服自在

就喜悦变成教堂做礼拜又是我独自回到旧的感怀天际那细日下白朋友们说我越活越不赖想到过一样实在到底是他给了我胸怀还是我给了他你谎言已经赖到九十年代把你再唱一遍换了情怀

我们听故事我们自己记载未来就看下一代别人叫苹果派都说过了我们也可以重考新加坡派现在是别人独奔移民前来谁不爱新加坡派 I like it 新加坡派我最爱新加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