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26.【分享时光】龙应台:写给大学生

026.【分享时光】龙应台:写给大学生

2023/3/2
logo of podcast 你的爱,要带点锋芒

你的爱,要带点锋芒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龙应台
Topics
龙应台在节目中批判了台湾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认为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心、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的勇气,这与应试教育的模式密切相关。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不敢质疑权威,缺乏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她以自身求学经历和社会现象为例,指出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呼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她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年轻人,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现状。 龙应台以戏院抗议事件为例,对比了西方国家青年学生敢于为正义发声、积极行动的社会参与度与台湾大学生的被动与冷漠,指出台湾大学生在价值判断、道德勇气和行动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她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这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灌输结论而非方法,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她批评了学校教育中压制学生行动、扼杀学生正义感的现象,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事务、学习理性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校园的稳定和安静。她呼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道德勇气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龙应台认为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关心和判断能力?

因为大学生在大学围墙里自给自足,主要关心交友和学业,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独立判断的训练。

龙应台认为教育体系如何影响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教育体系倾向于提供结论而非方法,不鼓励学生自己找结论,剥夺了学生的求知权和独立判断能力。

为什么龙应台认为学生不会在戏院闹事?

因为学生缺乏独立的主张和价值判断能力,教育环境不鼓励他们对书本以外的兴趣。

龙应台如何看待教育者对学生行动的态度?

她认为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理性、公平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记过处分来压制学生的正义感。

龙应台认为台湾的现状需要什么样的改变?

她认为台湾需要更多关心、判断和行动,特别是对于社会问题,需要有冷静理性的支持。

龙应台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台湾社会需要更多行动?

她提到了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以及妇女问题中需要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

龙应台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对社会的关心和判断能力?

她认为大学生应该走出校园,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Chapters
龙应台以纽约客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开篇,讲述了在电影院中,年轻人为抵制南非电影而抗议的事件。她将此与台湾大学生的现状作对比,指出台湾大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行动的勇气不足。
  • 台湾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 大学生只关心功课和人际关系
  • 大学环境不鼓励学生对书本以外的兴趣

Shownotes Transcript

Zither Harp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节目,我是主播豆子今年 5 月 27 日的纽约客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我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故事好像与非洲的黑人有关排队买票的行列很长

有一个年轻白人在行列间来往发散传单劝大家不要买票因为这部片子是南非制作的排队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样看不看由我自己决定不用你来告诉我所以没人理他

入场之后,灯黑了,电影正要开始前座的两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解释这部影片如何地蔑视南非非人的惨境希望大家抵制观众中嘘声四起有人不耐烦地大叫这里是美国,你要抗议到外面去也有生气的声音喊着我们付了五块钱电影票让我们自己决定爱看不看

偶尔有个微弱的声音说,听听他们说什么也好,但是群众的呼声越来越大,出去,出去,就在我身边的母亲显得很难过。她转身对我说,这两个年轻女孩竟然愿意花十块钱买票进入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方来,或许她们真有点道理也说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妻院的工作人员很粗暴地把那两个女生嫁走了,灯又黑了下来,但是没几分钟,一个年轻人带着浓厚的英国腔站起来说,这是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影片,愤怒的观众打断了他的话,有人在叫警察,但这个青年毫无拒作,继续大声说,你们不让我把话说完我是不会走的。

群众喊着滚蛋,好不容易来了两个警察,笑容满面的把那家伙给请了出去观众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一个二十来岁一脸胡子的小伙子在外牌突然站了起来说不不,我跟他们不是一道的,我跟你们一样买了票纯粹来看戏的

我只是想到或许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千万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坚定的道德立场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 50 年前的人也像刚刚这几个人这样对被迫害的犹太人执着的话我的祖父也许可以活到今天不至于死在德国的煤气房里然后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

他说的一点不错,你可别想叫我闭嘴,我发觉我 64 岁的老母亲站了起来,面对着整个戏院,她全身在颤抖。南非的是非善恶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是这篇短文令我沉思许久的却是这几个年轻抗议分子的行为。

他们不算少数,厄伦比亚大学在南非有金钱的投资,额大的学生也曾经热烈的示威过反对学校当局善恶不分的霍西尼作风。而在戏院里捣乱的这些年轻人,事实上是一次一次的花五块钱买票,对学生而言五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进到戏院却让群众虚骂,然后一次一次的被踢出来。

这些人中当然难免会有少数是为了幼稚的英雄主义或纯粹洗脑但大部分的是为了一个道德立场,择善固执的理想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者缩小一点范围,我们的大学生呢?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品质?据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

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责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以内。

换句话说,我们的年轻人天真,单纯,听话,他们绝对不会到戏院里去闹事。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没说过这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

大学以前这样说为了应付联考进了大学以后这样说为了应付留考托福研究所人考的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这个金玉良言是因现代科学制度而产生的读书的目的在于求技能用来敲开一层一层考试的门

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不是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与了解而是为了取得萌生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与人生无关所以可以什么都不要管可是这个境遇良言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的前提下书根本就不可能读得好

比如读经济,一个学生可以用课本里的各种定义与学理来解释通货膨胀可是要他分析为什么公务员的薪水要加 8%,他却目瞪口呆我们能说他书读好了吗?比如读文学,他可以熟读欧威尔的《1984》洋洋洒洒地写篇论文讨论制度与个人的关系但是要他对将的案件提出看法,他却一片空白我们能说他把书读通了吗?

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所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到人生的实验室里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

要我们的学生封闭在大学的围墙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等于是把学问与人生割离也等于要学游泳的人在岸上靠图解学游泳却不沾水或学解剖的人在暗室里看幻灯偏学解剖却不动刀子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

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学生而言独立做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高三那年开始上三民主义有个沉闷的下午我在课本中看到一句话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就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我以为自己漏掉了编者解释隐证的部分把课本前前后后翻过却找不到任何禅事

17 岁的我坐在书前感觉到深深的挫折要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课本编者应该一步一步来先解释中国人是怎样的一个民族然后说明其他主义如何的不适用于中国社会最后才能逻辑的演绎出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这个结论可是编者显然觉得这些辩证的过程毫无必要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老师很惊讶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在我早期的求知过程中,这个小小的经验是个很大的挫折

基本上,课本编辑与授课老师并不认为学生有自己做判断、下结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这种你别问为什么,记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态度。他们因此所剥夺于我的,是我求知的权利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者仍旧习惯于供给结论仍旧不习惯供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最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莫过于作文题目了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

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有一个专科学生被同学指控偷窃,教官在原告的带领之下,约切实在该生书包中找到赃物。但是,在没有听过被告辩解之前,就令这名学生退学。几个大胆的同学出来主持正义,要求学校给被告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

事情结果如何不论,学校当局对这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却有个斩钉截铁的态度,去读你的书不要多管闲事,谁闹事谁就记过。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责善固执?学生一旦实现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

学生对学校措施有所不谋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的去理性的、公平而民主的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计过处分作为这样的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

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深届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我们的大学生是不会闹事的一群在考试舞会交友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值得闹事的题材

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题值得重新审思费心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闹事的余地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可是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

四年一过他们就成为社会中间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会判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间公车应不应涨价不清楚路边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供应机构亏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核电厂会不会遗害万年不知道上司舞弊应不应该告发不知道排外往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有进步但是要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做判断判断之后付出行动

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私长于私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持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台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关心判断之后开始了行动最好的例子是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他们已经闹了不少事

台湾需要闹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以妇女问题来说我们现有的妇女组织还停留在献花慰问穿漂亮的衣服开慈善晚会与孤儿拥抱的阶段在同样的社会版里我们读到 7 岁的女孩被母亲活活烫死 10 岁的女孩被卖到妓女库 13 岁的女儿被养父强暴而怀孕 30 岁的妻子被丈夫打断肋骨

我们天真可爱的校园美女觉得将来没事可关心可闹吗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始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