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末世论哲学?以一种末日启示的口吻谈论“尚未到来” S5EP1

末世论哲学?以一种末日启示的口吻谈论“尚未到来” S5EP1

2025/3/12
logo of podcast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关关
小柏Boo
Topics
小柏Boo: 本期节目探讨末日启示这一范式,分析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本雅明、肖勒姆、德里达等学者对这一话题的批判性思考。我们关注末日启示的寓言类型、政治维度、修辞学功能,以及它在不同学者思想中的体现。例如,布洛赫的自下而上的末日启示范式与本雅明、肖勒姆自上而下的范式形成对比,康德的末日启示与弥赛亚主义的差异,以及德里达对末日启示的修辞性解读。我们还探讨了末日启示在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的体现,以及它如何引发人们对未来和现实的思考。 关关: 我从本雅明、肖勒姆、德里达等人的视角出发,探讨末日启示的哲学内涵。本雅明对末日启示的理解经历了转变,从对超现实主义的迷醉到对历史碎片的解读,最终形成其独特的弥赛亚主义方法论。肖勒姆则关注希伯来语的世俗化及其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德里达则从解构主义的视角解读末日启示的修辞性。巴塔耶的末日论则更侧重于对暴力、牺牲和神圣主题的探索,以及对主体边界和身份的瓦解。这些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对末日启示这一复杂主题的多元解读。 关关: 我从本雅明、肖勒姆、德里达等人的视角出发,探讨末日启示的哲学内涵。本雅明对末日启示的理解经历了转变,从对超现实主义的迷醉到对历史碎片的解读,最终形成其独特的弥赛亚主义方法论。肖勒姆则关注希伯来语的世俗化及其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德里达则从解构主义的视角解读末日启示的修辞性。巴塔耶的末日论则更侧重于对暴力、牺牲和神圣主题的探索,以及对主体边界和身份的瓦解。这些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对末日启示这一复杂主题的多元解读。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探讨了末日启示的定义及其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其比喻性和象征性的语言特征。
  • 末日启示源于希腊语,意指揭示隐藏的事物。
  • 它是文学题材,使用比喻性、象征性语言。
  • 核心是揭示灾难后的重生和新的秩序。

Shownotes Transcript

末世论哲学?以一种末日启示的口吻谈论“尚未到来” S5EP1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从他入神地注视的事物旁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展开了。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历史哲学论纲》本雅明

 

注视着废墟又被裹挟着转身的天使展现出了某种与理性、线性叙事的决裂。面对已然存在的废墟或尚未到来的灾异,应该期待着向前还是徘徊隐退?是否存在一种寓言或是方法论,可以帮助破除线性历史观的幻象?如何重新思考当下与过去的关系?我们将聚焦于“末日启示”这一范式,探讨看似神秘的末世论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本雅明、肖勒姆、德里达等学者们对于这一话题的批判意识。

** **

时间轴

03:40 末日启示作为一种寓言类型:神学、政治、修辞学(操演装置)

13:54 自上而下的《启示录》和布洛赫自下而上的范式

17:01 苏珊·桑塔格:“本雅明把土星气质的破坏因素召唤出来,这样它们就不会自我摧毁了”

18:36 康德的末日启示VS弥赛亚)主义

22:34 本雅明:迷醉、历史天使、超现实主义、拱廊计划

31:59 本雅明和肖勒姆的弥赛亚区别:卡夫卡(哈拉卡)、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蛋糕

39:43 巴塔耶的末世论

45:24 肖勒姆:希伯来语的时态与启示录优势;德里达的对肖勒姆末世论的解读

49:09 希伯来语的未完成时与历史天使的姿态:在等待未来中后退,对“事件”的款待(hospitalité))

01:02:47 艺术界的“末日启示”创作

01:13:34 为什么末日启示的隐秘语言是反俄狄浦斯的?

 

主播

小柏Boo

** **

嘉宾

Guan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毕业,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本科,巴黎第一大学美学硕士在读。关注视觉文化领域,探索视觉表现形式如何影响和反映社会,文化及个人身份。

** **

参考文献

Jacques Derrida

« No apocalypse, not now : à toute vitesse,sept missives, sept missiles (extraits) » . In: Les Cahiers du GRIF,n°41-42, 1989. L'imaginaire du nucléaire. pp. 79-83.

Les yeux de la langue : l’abîme et le volcan,2005

D’un ton apocalyptique adopté naguère enphilosophie, 1983

Aidy Laib, « Au bout de la languel’apocalypse selon Derrida dans Les Yeux de la langue », in L’Apocalypse: une imagination politiqu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22

Patrick Henriet, "Apocalypse, messianisme et« présentisme »”, Écrire l'histoire, 15 | 2015, 129-137.

Marc Berdet, « L’Ange de l’Histoire », Socio-anthropologie,28 | 2013, 47-63.

Arthur Rimbaud, Une saison en enfer

Ernst Bloch, L’esprit de l’utopie, 1977

Walter Benjamin,* Sur le concept d’histoire*,1940

Walter Benjamin, Franz Kafka. À l’occasion dudixième anniversaire de sa mort, 1935

Walter Benjamin, Karl Kraus, 1931

Marc Goldschmit, L'écriture du messianique. Laphilosophie secrète de Walter Benjamin, 2010

Stéphane Mosès,* L’Ange de l’Histoire*, 2006

Gershom Scholem,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Benjamin and Gershom Scholem 1932-1940, 1979

Michael Löwy and Renée B. Larrier, JewishMessianism and Libertarian Utopia in Central Europe, 1980

Rainer Rochlitz, Le Désenchantement de l'art :la philosophie de Walter Benjamin, 1992

苏珊·桑塔格,《土星照命》,2020

夏可君,《无用的神学:班雅明、海德格与庄子》,2019

 

BGM

GEZAN, Million Wish Collective - Death penaltyd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