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由「根」到「径」:identity、「词」的流亡、马华文学|S4EP15

由「根」到「径」:identity、「词」的流亡、马华文学|S4EP15

2024/12/19
logo of podcast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诡谲子
Topics
本期节目以新加坡行为艺术家李文的作品《奇异果》为引子,探讨了海外华人,特别是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节目梳理了李文在作品中通过视觉符号和个人经历展现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其在西方社会中被误认为中国人的经历。节目同时分析了新加坡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多元文化社会中身份认同的挑战。 节目进一步结合霍尔的《谁需要身份?》一文,对身份认同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梳理,批判了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结合”的概念。节目分析了霍尔对阿尔都塞和福柯理论的批判,指出两者都预设了主体的存在,未能充分解释主体在身份认同中的能动性。 节目还探讨了谢裕民的《重构南洋图像》中《安稳假期》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自身血统和归属感的追问。通过对黄锦树的文学批评作品(如《失语的南方》、《表演性与中国性》、《词的流亡》等)的分析,节目探讨了马华文学中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以及“词的流亡”这一现象。 最后,节目总结了通过地方感性重建身份认同的可能性,并以云门舞集和《遗忘之歌》为例,展现了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通过艺术形式探索身份认同的多种途径。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李文的作品《奇异果》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

李文的作品《奇异果》通过将自己涂成黄色并举着大红灯笼的行为艺术,探讨了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作品中的符号如蓝色、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了海洋性、种族属性和中国性,反映了漂泊离散的主题。这种超现实的形象暗示了人们仅凭表面判断他人时产生的刻板印象,引发了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

霍尔在《谁需要身份?》中如何定义身份和认同?

霍尔认为身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主体性和话语实践。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变化的过程。认同(identification)则是一个动词,表示认同的过程。霍尔提出了两种理解认同的方式:自然主义和建构主义。自然主义认为认同基于共同的基础和特征,而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是一个永远在建构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

为什么谢裕民的《重构南洋图像》中的《安稳假期》探讨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安稳假期》通过一个新加坡青年与其父亲到印尼寻根的故事,探讨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故事中的青年发现家族历史错综复杂,涉及多种血统和文化背景,引发了对血统和身份的深刻思考。这种身份认同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反映了后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黄锦树如何分析马华文学中的‘词的流亡’?

黄锦树在《词的流亡》中分析了马华文学中的语言问题。他认为,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环境复杂,中文在他们那里既是母语又是外语,存在亲密与陌生的矛盾性。‘词的流亡’反映了马华文学中的失语状态,即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可翻译性和边缘化。

什么是‘地方感性’,它如何帮助重建身份认同?

‘地方感性’是指通过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结构来重建身份认同。例如,电影《辣死你妈》中的椰浆饭和《初恋红豆冰》中的南洋咖啡和炒果条,这些食物和文化符号代表了马来西亚各个种族之间的相互交融,通过这些地方感性的元素,可以具体化和串联起抽象的身份认同。

Chapters
本部分以新加坡行为艺术家李文的作品《奇异果》为例,探讨身份认同的理论问题。李文在作品中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引发了对自身身份的思考。通过对李文作品的解读,引出对身份认同理论的探讨。
  • 李文《奇异果》作品探讨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 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
  • 李文在英国被误认为中国人的经历

Shownotes Transcript

由「根」到「径」:identity、「词」的流亡、马华文学|S4EP15

 

本期节目主要梳理了我前几年关于马华文学的一些研究。我将会从新加坡行为艺术家李文的作品《奇异果》开启对于身份认同的讨论,通过李文的作品我触及到身份(identity)与认同(identification)之间的双重性,主体并不一定「总是已经」被成功询唤,询唤也有失败的时候。通过对伯明翰学派文化理论家霍尔的一篇论文《谁需要身份?》的细读,我将向各位展现霍尔是如何思考身份这一概念的,并且他同时批判了福柯与阿尔都塞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最后,我借助马华文学中的相关作品和文学批评,将身份问题置于华语语系研究的脉络之中,反思东南亚华人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       'Strange Fruit' (2003) by Lee Wen

-       霍尔(1997),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       谢裕民(2005),《重构南洋图像》中的<安稳假期>与<岛屿前身>

-       黄锦树,「失语的南方」,表演性与中国性,「词」的流亡,遊魂: 亡兄、孤兒、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