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的作品《奇异果》通过将自己涂成黄色并举着大红灯笼的行为艺术,探讨了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作品中的符号如蓝色、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了海洋性、种族属性和中国性,反映了漂泊离散的主题。这种超现实的形象暗示了人们仅凭表面判断他人时产生的刻板印象,引发了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
霍尔认为身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主体性和话语实践。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变化的过程。认同(identification)则是一个动词,表示认同的过程。霍尔提出了两种理解认同的方式:自然主义和建构主义。自然主义认为认同基于共同的基础和特征,而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是一个永远在建构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
《安稳假期》通过一个新加坡青年与其父亲到印尼寻根的故事,探讨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故事中的青年发现家族历史错综复杂,涉及多种血统和文化背景,引发了对血统和身份的深刻思考。这种身份认同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反映了后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黄锦树在《词的流亡》中分析了马华文学中的语言问题。他认为,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环境复杂,中文在他们那里既是母语又是外语,存在亲密与陌生的矛盾性。‘词的流亡’反映了马华文学中的失语状态,即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可翻译性和边缘化。
‘地方感性’是指通过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结构来重建身份认同。例如,电影《辣死你妈》中的椰浆饭和《初恋红豆冰》中的南洋咖啡和炒果条,这些食物和文化符号代表了马来西亚各个种族之间的相互交融,通过这些地方感性的元素,可以具体化和串联起抽象的身份认同。
哈喽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类伴状态》我是主播鬼角子好久不见啊这个时间一转已经到了年底啊今天呢我的录制时间呢是 12 月 28 号距离我上一次录制呢可能已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没有想到就是一开始忙起来呢基本上已经没有时间来顾及这个录制的这个情况了啊
但是后面我们还会希望继续能够持续更新前两天我的好朋友婷筠也跟我说让我催更对不过其实录制播客也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我今年 8 月份从国内再次回到比利时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比如说找房比如说还有各个地方要到处去走走看
所以呢上课以后呢每周其实都特别忙要做饭要去买菜洗衣服并没有时间来再录播客并且呢就是我个人实际上是比较喜欢这种谈话类的而不是很喜欢一个人讲但是很多时候也没办法嘛就比如说像今天这期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年底的特别节目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前几年比较关心的一些议题那并且呢我也会从这些议题当中呢继续往下推进包括我目前的这个博士研究呢也是会从之前几年的这些研究当中继续推进出来那最近几个月呢就是除了上课以外呢其实也有一个挺占用时间的事情就是搞翻译
大概是从八九月份一直到十二月,我和我的好朋友庞老师,我们又一起翻译一本书,是英国哲学家 Cillian Ruth 的 Marxist Modernism,是一个有关于法兰克夫学派的讲稿,是他大概七十年代末在英国的时候。
给本科生开设的一个系列讲座当时呢算是首批在英国介绍这个法兰克学派给英国的这个学生因为 Jillian Rose 她的博士论文呢做的是阿多诺后来出版为叫做《忧郁的科学》但这本书呢没有翻译
他之前有一本书翻译的是关于这个视觉文化的叫做 Virulmastolic 视觉方法论那这本书呢拜德亚其实是有翻译的好像是叫做如何阅读视觉什么的那我觉得我们这本翻译呢就是还是非常有必要吧就是尽管呢总体来说它不是特别难我觉得很适合很多初学者以及对这个法兰克学派有兴趣的人大家
可以更细致的在整个他们的论战当中你可以相互去了解并且进入他们的理论因为我自己的一个主要的感受是什么呢之前我看过许多有关法兰克夫学派的研究吧要么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谈论要么就是只是谈理论层面
但是呢,很多对于理论聪明的研究它其实并没有更好的一个对于这个弗兰克学派艺术理论或者是文艺理论的语境有一个研究,那这本书呢,其实就很好的补充到了这么一个事业盲区。
我们后面大概会再出两期有关这本书的探讨一期是我跟我的 co-translator 就是翻译的伙伴义者一起来讨论另一期应该是到出版前会录制是我计划邀请一个我在柏林的朋友他是在研究法兰克普学派但是是偏哲学的角度来谈所以我们的事业会不太一样
就因为我的背景是文化研究然后我的朋友背景是文艺学就是我文化研究和文艺学的背景几乎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在乎或关注这种美学与政治之间的这种关系而从哲学的角度呢它会回应很多哲学问题其实就是不同的问题而且呢就是我我一直觉得就是关于做研究的这个问题
那不管是我看很多国内的研究或者是哪怕是目前在欧洲的一些研究包括我上周有去开会去参加了一个有去参加这个第一届欧洲的华语系的会议那大多数的研究呢其实在我看来不是特别完善就是是缺乏这么一个对于语境的探讨就只有理论和案例而很多时候语境是没有讲清楚的
所以至少就是法兰科夫学派这本书,马克思主义丹主义这本书,它是补充了很多预警方面的东西,然后我觉得大家也可以配合着那本神明与政治,政治与美学,美学与政治,配合着那本美学与政治,也是最近刚刚出版的,在精神医丛。
基本上这两本书探讨的东西是重合的而美学与政治更多的是我们这本书的一个基础性的文本而且你可以在后期当中看在 Rose 讲这个课的时候讲课之后的一年还是两年美学与政治这个文本才被编辑出来所以他们是非常同时代的一个思潮吧
回到我们今天这个播客想要探讨的话题就是我这个讲座其实之前也做过好几次我给他起名字叫做 Chineseness as a problem 就是作为问题的中国性
那我想谈这个问题呢主要是想从这个海外华人的角度来谈谈身份认同的问题而且我的这个博士论文呢也基本上是在基于前几年的这些研究继续去发展生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所以说我觉得也是很有必要来做这一期
大家就相当于是一个特别节目吧来评一评我这个对前几年研究的一些总结这期节目呢我会主要先从一个新加坡艺术家李文的这么一个案例出发然后由此来探讨到关于这个身份认同的一些理论的问题那从这个身份认同理论的剖析之后呢我会
将这个身份放到一个更具体的马航文学的语境当中来去思考最后你会给出一些其他的艺术案例希望不会太长我尽量言简意赅李文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新加坡的行为艺术家也是
我不太知道听众们对它了解多少,我其实也不是特别了解。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作品的时候是看到台湾的一个关于东南亚的展览叫做《太阳雨》,那在《太阳雨》这个展览的封面上就是立文的这个作品。好,那我先跟大家描述一下这个作品是啥吧。
就是说人它是一个摄影,但它其实本质上它是一个行为艺术,但是行为艺术它只能做一次嘛,那之后这个艺术它怎么去呈现呢,它基本上就是通过这个摄影或者是录像的形式去呈现。最吸引我眼球的呢,或者说至少非常引起我兴趣的这个作品,就是立文的这个叫做《奇异谷》的这个系列。
旗的水果就是李文他将自己的身上用黄色油漆涂成黄色并且整个他举着一个灯笼这个灯笼它其实是一堆灯笼堆叠在一起堆在他的身上他从海岸线走来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视觉分析的话其实就发现有几个符号蓝色黄色和红色
那红色它又是灯笼它一直这个中国性是很明显的黄色呢是有种族的属性黄皮肤然后海滩沙滩那意味着一个跟海有关的海洋性的那更多的是一种漂泊离散对吧那所以说呢从这个符号层面呢也是很简单的你就可以看到这个作品
他想表达的含义。那我们再来看看展千怎么说吧。展千基本上是这样写的,说 String Fruit 这个系列是由一系列的照片组成,记录了礼文,装扮成奇异的水果。
那穿越了新加坡东部的街道和海岸线的旅程这次表演呢是艺术家早期对身份和种族探索的延续整个行为呢发生在新加坡的中秋佳节艺术家以一个人的灯笼进行游行来纪念这个节日大红的灯笼呢遮住了李文的脸和上半身再加上他身上的黄色颜料都是夸张的中国性的能值
这种超现实夸张的形象暗示了人们仅凭表面判断他人时所产生的靠谩印象同时作品的标题也参考了比利·哈莱的一首著名歌曲在这个歌曲当中种族成为了评判一个人的禁锢抹杀了一个人的身份或个性的所有其他方面
这个基本上我觉得对整个作品的解释是很全面的我第一次在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呢我就觉得是它谈到的就是对中国星的这么一个奇怪的感受它是沉重的复杂的但同时呢也是一种增值性的有点像肿瘤啊矮便对这就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好那李文是谁呢啊
李文呢,他被是生于 1957 年到 2019 年是亚洲行为艺术的先驱他在新加坡的东道时期成长彼时新加坡是刚脱离英国的殖民地的管辖过渡至马来西亚联邦不久后便走向独立,要身一变成为了极速现代化的共和国
建国前景不是明朗李文以他的统计决心重新构想学艺术的基础将其词汇技巧扩展至社会参与式的实践那李文的背景是什么呢李文背景是他虽然早期在新加坡偶有艺术实践也成立了艺术家村的组织对他影响比较重要了是我认为他在 1990 年到 1992 年赴伦敦
理工程式学院并于 2006 年呢完成了艺术硕士的学位也花了挺长时间吧那在伦敦期间呢李文就经常被误认为中国人这个让李文开始深思有关身份及艺术
目的等命题然而呢李的父亲呢在新加坡华文作家圈内不有盛名而李文呢则从小接受英国殖民地的教育而惯用英语表述总之呢就是李文不太会说中文而父亲呢是一个很有名的华文作家像我今年年初在去马来西亚的时候呢也碰到了一个
上年纪的华文作家说是写儿童文学的剧度当年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来过中国当时他们一家人喜欢假平蛙然后女儿就说父亲就他们一家人都喜欢假平蛙当时有坐火车到西安就说就是年代来中国不是很容易能买到咖啡等等然后他们家现在在运营一家咖啡店
对就是再回到这个李文嘛就相当于是李文的父亲呢是是这个是华文作家但是李文自身的却不太会用中文
因为他接受的是英国的殖民教育因深受东方主义的单一化的凝视李文针对由社会建构的观念在不同的艺术项目中创造了多个 Outer Ego 另一个自我第一个项目是《黄人之旅》《黄人》这个系列表演是从 1992 年至 2001 年间重复进行了 15 次
在此项目中一开始找的目的是批评东方主义之后的表演就更加会注重于当地就变成了一种 institute 的艺术后来探讨的议题从批判东方主义身份演变为对于自由 气候变化 谦逊 宗教等议题的沉思理文的其他的艺术项目则意味着对于历史和传统的改写包括了鬼故事 改写人体次量学 西的水果 世界级都市 乒乓城园等等
那还有一个这个黄人之旅我觉得大家其实是可以去这个网上看一看我这也不是特别能讲了那就是
读一下对这个作品的评论吧就是李文的这个系列呢《黄云一刻黄云的旅程》是他最著名的长期的行为艺术之一不仅是一个个人侮辱更是一种政治侮辱在亚洲艺术史批判种族理论移民和巧妙研究的约察点上人们从未远离或足够远离种族和民族的色调框架黄色人种黄色危险黄色面孔永远的外国人
李文于 1957 年出生于殖民地时期的新加坡成长于后殖民时期的新加坡共和国他对自己的角色都展现出了有明显的种族特征的身体并不陌生光头赤脚出一条内裤外一丝不挂全身涂满亮黄的颜料的黄人在不同国家的城市空间中以不同的姿态游荡 颇为壮观那起初呢
这个在 1992 年的 4 月,《华人之旅》在伦敦的理工学院首演,最初的目的是质疑华人身份,特别是李文本人的身份以及许多新加坡人的身份,他们仍然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与大陆联系在一起。
在英国呢李文经常被误认为是中国人并面临着民族主义对其新加坡华人侨民身份的假设在这个以华人为主但又深处多元文化的社会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李文所说敌散这种东西是存在的它确实会对一个人的身份产生影响移民族学者 Bride Yu 和魏庆 Ling 对此表示认同
他们写到新加坡的核心是里层的孩子一个来自一个以由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军岛和其他遥远地方的移民理由构成的多语言的移民世界二十九六十年代的宗教和和政治的紧张局势在一九六四年
华族和马来族之间的暴力骚乱中达到了高潮 1965 年呢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自此新加坡政府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将维护社会的和谐防弹守卫其实就是我觉得这些背景还是蛮重要的就是我现在在思考文本的时候尤其不管是
艺术文本或者是文学文本我首先会一方面看到它的 content 的内容然后也看它的形式最重要的我会把它放置在语境当中进行思考刚才我所介绍的这些东西我觉得已经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语境了其实还有
但是还有一些别的作品呢我也介绍了但是那个就是需要这个读者对整个东南亚至少是马来群岛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才能去思考所以说暂时可以不说了那我认为啊就是为什么我会先从这个李文的这个作品讲起呢就是这个是蛮有意思的一个事就是李
李文啊作为一个新加坡人他生活在新加坡后来在英国总是被进行误认啊所以说这个这个 misrecognition 很重要当他被误认成什么呢当他被误认成中国人的时候他开始了思考自己身份的过程那那可能他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时候并没有这个困扰因为他在新加坡的时候他是一个华人那
因为新加坡毕竟是在曾经是在整个这个马来亚的联邦当中嘛所以说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都是重要的组成成分那只不过相比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占比更多至少目前来还是这样啊那 compare to60 年代我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就刚建国的时候
那我觉得李文他其实对自身尤其是跟他父母之间的这种关系其实还挺 complex 的那尤其是你能看到吗他父亲是一个华语作家
然后但是自己却不会说华语所以说至少在语言这个层面吧他肯定是跟他的家里人有一个很严重的隔阂那从我目前如果做博士研究的角度来介入这个东西的话我会去探讨那我会从这个认识论断裂这个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但是我前两年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
其实没有想的那么清楚或者说没有想到这个认识论断裂这一块所以说我至少在今天的这个讲座当中那我不太去谈认识论断裂这个问题但是大家可以去用认识论断裂去思考这个是否认同的断裂
当时其实我只是简单的通过对霍尔的一篇文章进行梳理来去对身份认同进行一个讨论所以说今天我也还会这么做我觉得还是我们先来看身份这个问题吧
就是为什么李文会开始去思考身份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深思的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思考这个场景就比如说李文在英国街头就经常被污染为中国人他觉得自己不是但是他怎么去表达自己不是呢就是变成了一种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黑格尔式的规定性否定不然就是黑格尔 refer Spinoza 的这个概念所以说桑姆浩他
一开始其实就想表达我不是中国人对吧
但是不是中国人又怎么可以去谈论或者说他用什么方式去谈论我是新加坡人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有这个想法但是我觉得至少如果把他这个作品放置在他的时空背景和整个历史语境当中你可以看到作为新加坡华人他的整个认同的一种不稳定
那说到这儿呢其实我觉得我可以再补充一个例子就是新加坡华为作家拍一篇短片那个短片名字我有点忘了记不起来了但是他整个短片呢是通过地图的方式来谈到底有没有新加坡这个东西就开篇他就讲啊就是作为新加坡人他思考新加坡的这个历史
那他当然作为新加坡华人啊他当然不可能从英国的这个殖民的角度去思考啊就这个英国的这个殖民总督叫什么呀忘了忘了一年前去那边还记得挺清楚的但是他就从这个中国的历史文献当中来去找新加坡但是怎么找他都发现找不到或者说很多历史文献是 contradictory 的就关于新加坡的这个描述或者是地图的绘制呢都不是特别具体所以
至少从这个短片当中呢我能够看到这个作者或者说整体新加坡人他对于自身他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我觉得不能说是 dislocation 但至少就是说他通过这个他这个眼光不管是从中国的历史文献和从英国的殖民者的角度去看自己他其实都要通过一个他这个眼光来回看自身给自身寻找一个定位那这个历史的定位然后地图上面的定位
还有它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我觉得是知识和权利的定位对吧那你要么是中文的这个知识要么是英文的这个知识但是它的定位是一个模糊的不是很确定的似是而非的这样的定位好那我觉得这个它肯定就是 reflect 至少对吧展现了新加坡人对自身的这么一个不是很确定的东西
这些我们上课也探讨过就是说为什么西方人的地图包括日本人的地图它更加的 accurate 更加精确而中国人就是中国海员它的地图没那么精确经常看似是而非其实是两种对于知识的生产对于生产知识的对象就是这个地图它的使用方式
我不能确定这儿我上课有讨论就西方呢肯定是很精准的吧因为他是为了整个大航海啊殖民的服务那对于这个对中国的这个航海来说呢
它更多的像是一种任务它派发下去然后下面的人给你报上来但并不是说它不准确而是说这个海员他就是那么认为的海员看这个地图他能找到东西它是一个很 practical 它是一个实践知识它不是一个理论知识它不是一种帝国之言所以说中国这种不是很确定的地图不是很精确的地图它更多的是一种
航海当中的实践知识所以说呢你不能放到一个跟西方同等的知识体系或知识康价当中去进行类比所以当然确实恰恰就是这种不是很确定的实践知识对后来的新加坡人至少这个小说当中的主角他去思考新加坡的历史他产生了这样一种怀疑不确定和迷茫
那我觉得这个作品呢,跟李文的这个作品其实是很相互呼应。好,那我们就进入这个理论部分吧。理论部分我觉得也可以简单地讲一讲,就是 identity。我至少可以分析一下我怎么理解 identity,至少在我们文化研究的这个理论框架当中,所以我是基于霍尔的一篇文章来谈这个事情啊。
就是霍尔的那个谁需要身份的 Who Needs Identity 那篇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的霍尔是怎么来谈身份的问题呢
首先这篇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一开始引入身份他也探讨了精神分析中的身份及其问题阿尔都赛的意识形态循环理论及其问题福科的话语陈述主体规训欲望快感及其问题还有巴特勒的性别话语物质化的主体生产性别认同和构成性外部如果我从我目前想去构建一个
断裂的理论我觉得跟他做的有点像但是也不是完全一样因为他探讨的是身份但我想探讨的是身份的断裂之处
那我探讨段列之初呢也会回顾精神分析阿尔杜塞福克同时还会加入布尔迪厄和朗西埃来探讨这个段列但是不是在 identity 这个 part 我觉得是谈这个 break 这个 part 但但是还有待思考嘛所以说我可能等后面想的更加完善的时候也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那也可以带着我这个批判性的眼光去看看霍尔他的这个批判当中有什么问题当然我觉得不是问题吧我觉得他们是缺了一些东西我想补充
那比如说啊在一开始就是华尔会问那关于身份这个概念呢是否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他展开了一下基本背景就说啊目前来说呢科学科已经对身份进行的解构对于那种整体性的本源性统一性的身份概念呢做了批判后迪卡尔的贤儿商学呢以自作主体为基础核心的批判主体性与无意识的行构呢也在受经分析影响的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中展开那后来呢
那会现在无限展演的自我呢与这个文化身份相关的族群种族民族等概念和这个定位政治中的反本质主义的批判那么我们继续探讨身份还有什么必要也就是说呢霍尔在这边直接预设了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整个学界大家已经觉得这个我们目前啊思考这个身份已经是在这么一个
框架下了但是呢有必要吗我觉得有而且呢 Huar 这个 outline 就是他 outline 这个事情我会认为有个问题就是说他其实没有解释就是 why 或者 how 的问题他把这个当作一个前提来谈吧
那包括后面呢他也说啊那我们知道这个有两种关于身份的理论啊一种是这个本质主义的一种是建构主义的但是 how 就是那就是 how did this happen 不知道那就是很多人其实我觉得没有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他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前提来进行使用
那我就会去问 how and why 对吧它这个 what is precondition 对吧就是一个很康德式的问题对吧何以可能呢那霍尔认为呢这个身份的概念呢确实是有一个不可还原性的那这个不可还原性在什么地方呢他认为是这个能动性与政治性
那身份的政治性意味着身份能指在各种现代政治运动中的重要意义它与定位的政治有重要的关系它具有的明显的困难和不稳定性而能动性是意味着无意回到一个不设中介的同名概念认为主体或身份是社会实践的核心创造者
复原那种超厌意识三层幅的观点我们在此需要的不是一个认识论的主题而是话语实践的理论但是呢去中心的过程呢并不是抛弃或废弃主题而是重新概念化记忆采取一种新的被替代的一种去中心的位置用以思考主题的问题
其实我的问题意识就是在于这个是何以可能,是这个去中心主体重新概念化是怎么样,当然我们如果熟读整个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从现代哲学到后现代,我们也能去得出一些,但是我觉得还是不是那么全面。
好那我们看到霍尔的分析是什么呢他认为 The question of identity occurs 有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它出现在身份主体和竖形性的主体与话语结合之间他强调了一种主体性的过程以及话语的实践它是一种关于这个
就是一种排除的政治并且它也是一种它是一种认同我会把 identification 称之为认同而 identity 称之为身份认同它是一个动词或者叫做认同的过程认同的过程可能更好
那他讲到这个 identification 呢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自然主义的一种监控主义我觉得这个我都不用太讲太多大家都知道对吧那自然主义是什么那自然主义这种论点是说什么呢 identification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ck of a recognition
固定性是在某些普通的基础或共同的特征或共同的特征或群体或合作的一个人或群体与一个固定的固定性和联系的自然关联
建国主义是什么呢?是说,the discursive approach sees application as a construction, a process never complete, always in process. It is not determined in a sense that it is always to be won or lost, sustained or abandoned.
那自然主义就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共同的承认的起源这样的起源呢它共享了一些特征是我们与这个族群共同的特征或者说呢是一种理念它是一种自然的团结性而这个建构主义认为这个认同的过程它永远是在一个建构的是一种过程它永远不会结束 Always in process 对吧
It is not to make a sense that it can always be win or lost 它就是说它不是一种是我们可以去获得赢得或者说失去的东西它不是说就是鲜艳的存在在那里
那这个倒有意思了,就是说霍尔在这个地方提出了他自身的结合的一个理论,就是 articulation。他说,adaptation is a process of articulation, acceptoring, and over-determination, not a subsumption.It requires what is left outside.It's constituted outside to consolidate the process.
就是大家如果你熟悉霍尔这个理论的话你就会知道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结合它结合是什么呢就是说它觉得把两个原则上不太相干的事物它结合到一起就结合或者缝合也可以并且它想挑战的我认为是什么呢就是说有两个
第一首先它不是黑格尔式的那什么意思呢它不是黑格尔式就在于它没有综合所以说 it's not a subsumption 它是一个多元决定但并非是一种 subsection 它就没有综合的过程它依然存在它只是把一些不太相干的不是绝对的完全相关的东西放置在一起
同时我觉得他也就是我记得他是借用格兰西的一个什么概念来去应该是霸权对吧应该海珍文尼他应该是用海珍文尼这个概念去也在批判和回应就是马克思的这个基础和建筑或者说他想超越经济结论对那超越经济结论之后呢他就说这个他就不是一个 determination 而是一个 overdetermination 所以说呢他总是依赖着一个
一个外部对吧一个构成性的外部那这个谈论构成性外部基本上就是跟德雷达是一样对吧声音脑语书写的那我们总结一下吧那霍尔索使用这个思路概念到底是什么呢他说不是本质主义的而是策略性和立场性的他不是历史中稳定的不是历史中稳定的自我内核他不是一个不变的自我
不是那个集体的自我有着共有的历史与祖先的民族所共同承载的一些 vanis 就是同一性或者是文化的归属感它不是回归一个根而是在我们这个境当中寻求关联它受制于一种彻底的历史化的过程不断地处于变化与转化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将身份放置在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时间当中
是一个关于 becoming 而非 being 的过程,是通过自我虚实化的过程将身份缝合进故事。归属感也是部分存在于想象符号中完成。我当然不质疑他用这样的身份概念,基本上我也接受。但我的质疑点是什么?包括我前几年读 WonderVR、史书美这些。
包括像这个 root and root 这个概念,也是来自于格里桑嘛。之后我在阅读他们的歌唱的话,他们也是认为就是这样的一个从 root 到 root,就是从根到径的这么一个转变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是为什么?Why 呢?How 呢?他没有讲嘛,那可能至少他觉得……
那正是因为呢身份是在话语之内而非在话语之外建构的是在特定的历史与场域体制场域之中通过特定的表达策略在特定的话语形构与时间当中产生它的出现呢也与特定的权力模型的操作有关应当看作是差异于排他的产物那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就是说
这个呢就是你去分析整个种族化的过程我觉得这些是需要分析的对但是这个讲的是认同嘛就 identification 对吧但是 Paul 的批评是什么呢就是说他认为身份并非是通过这个外部的差异构建起来的他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就是
他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理解为什么呢如果认为身份只通过与他者的关系他不是什么他缺乏的东西或构成性外部
那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啊这会回到一个将统一体或内部同质性的根本思维但二者呢又是一种又不是一种自然的东西而是被建构起来的那你看像德利达对吧德利达认为身份的总是基于某种排除物排除的逻辑并建立在两级并在两级建立起暴力的等级性啊
等级制啊那比如说本质性啊附属性啊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西方他方因此呢身份因此他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身份实际上因此呢身份实际上是在权利排除的游戏的内部性建构的对所以所以画小说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重点是我们要在这里强调是是权利是通过权利
来进行排除而非差异就是它本质上它并不是基于差异的而是说是基于权利的那这个是很清楚的那霍尔认为呢身份呢是一个 meeting point 或者是一个缝合链是一个交汇链那一面呢是话语实践和试图进行或试图对我们进行一个循环与我们交谈或召唤我们进入特定话语的社会主体的位置上去另一面呢是生产出主体性并将我们建构
成能够被言说的主体的过程那身份呢因此成为了一种联系主体位置的临时纽带而主体的位置呢又是话语实践为我们建构的所以说你可以看到就是画呢它基本上是从这个话语实践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这两个点来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好那现在问题来了分合是什么意思啊
在这个 Case 的论缝合当中他认为这个缝合就等于一个交汇叫 intersection 意识形态理论不是始于主体而是作为缝合的效果的依据促使主体汇入意义的结构当中将主体有效地缝合到主体的位置所需要的不仅是主体被召唤而且是主体要将自身投入这一位置的过程
缝合呢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结合而不是一种单边的过程好那这里的一个理论的重点就来了
这就是霍尔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结合呢就是说他尽管结合在形式层面上是把一种两种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但是他是有一个意愿的就比如说他同时在这个文章当中批判了福克和阿尔都赛的困境是在于他只强调了这个权力的循环的一面但是没有去分析这个主体为什么愿意进入权力给他安排的那个位置我觉得这个是所有人都应该去
深思的对我们再回来回复这句话对吧回到这句话来看缝合呢必须看到是一种结合它不是单边的过程那将主体有效的缝合到主体的位置呢所需要的不仅是主体被召唤被循环同时呢也是需要主体将自身投入到这一步
循环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用来描述话语对主体的召唤在阿尔卓赛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围压机器》一文当中引入了循环的概念和意识形态的窥近的结构近面的反射效果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意识形态的符号论拉康放置在了同一个框架当中
前者关注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后者倾向于主体建构如果不是从经济还原论直接进入经济分析或者认为我们需要补充一点如果意识形态是有效的是因为它必须在以下两个层面同时发挥作用一是心理认同及内趋利的基本层面二构成社会领域的话语行构和实践的层面
那身份呢就是处于在这个结合的位置这些相互构成而又全然重合的领域在这两大层面的交汇处无意识呢将两者分开使身份成为了一个永远被延宕的地点也就是说接不起来是吧接不起来那困难在于呢在意识形态与无意识之间的缺乏概念上的结合
阿尔多赛文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无法存在一个无法弥合的鸿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想将意识形态理论和无意识理论一起讨论这儿霍尔认为这个似乎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概念上缺乏有效的结合因为
意识形态对吧 consciousness 意识形态是 ideology 然后 unconscious 无意识是 unconsciousness 就如果我们都从意识哲学的这个角度来看其意识形态前者是有意识的对吧然后无意识是后者是无意识的那从 consciousness 和 unconsciousness 之间是如何能够进行结合这是霍尔想问的问题
紧接着华尔就说福克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福克他会讨论 Discursive Formation 话语的形构话语形构决定什么能说什么必须说来将用以描述将主体嵌入其位置上的机制但是阿尔都塞的循环理论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这意味着主体在被构成之前已经要求
具有一个能够作为主体在话语中扮演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说将在话语中构成主体的所有机制看作是一种循环或者误认会存在一种预先设定的依然构成的主体的危险那么有什么机制不会因为这种预设性而受到质疑而这种建构又成立
那后来呢他讨论了一大段拉康的理论我其实不太懂好那总结一下这一块呢就是说什么呢他会认为啊循环理论存在一些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回忆二独三那个例子对吧说警察在他街上叫你就嘿那个人是吧然后你就回头说你被循环
他预设他那个人存在了是吧但是你如果从后现代的角度来讲那个人不存在了你是被循环之后你才进入那个位置对吧所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矛盾换句话说他预设了主体是预先存在的以及主体已有能力进入到那个位置但是这个本来是他们要批判的东西所以在理论上也是矛盾的
因为整个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他认为主体不存在他认为主体是被社会建构的对吧 OK 那接下来呢霍尔呢又对福科进行了一些批评他说那反过来呢我们再看看福科福科真正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霍尔认为啊福科在截然相反的方向上陷入到了与阿尔多赛相同的僵局
那复刻的方法是什么呢将主体彻底历史化主体是通过话语并作为效果在话语中生产出来的那在具体的话语形构中从一个主体位置过渡到另一个主体位置之间是不存在主体的也不存在超厌的连贯性或身份那在其考古学著作中例如丰田与文明临场一些单身词语物质考古学话语呢都是通过形构规则和这个陈述模态来建构主体的
福克提出了这个话语在建构主体位置的形式依据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是确定的个体占据了主体位置而不是其他的个体他没有分析个体的社会位置与某种空置的话语主体位置建构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是再度铭刻了主体位置与占有这些位置之间个体的悖论啊
那话语性的主题位置呢由此成为了一个鲜艳的分籌个体似乎可以无条件的将其进行占据对啊好那你看上一个啊他分析了阿尔杜赛阿尔杜赛和这里的福克呢似乎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就是说一方面他尽管他们批判的吧批判鲜艳主题但是另一方面的吧他又认为啊
他们在这个理论的预设当中他预设了这个有一个先进的位一个是主体有能力进入那个位置另一个是说他预设了一个位置然后个体可以无条件进行占据所以说还是有些吊诡的对吧而且至少就是说当时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
很受启发就是我觉得他这样去跟复刻和二度财经对话是我之前从来没想过的或者说没有太留意的对吧所以我们大家在读这个理论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完全是可以学上霍尔金学习
对吧今天他讲在这个符号在普系学的转向后呢他的著作呢变得更加具体又是提出了权力的观点那通过这个臣服和主体化的过程这个两面性呢打开了许多讨论的可能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制约和被制约的行构能否进入话语的行构呢是由渗透于社会领域当中的权力关系进行决定和构成的而权力关系呢是作用于身体不仅仅是话语
身体又是由一系列成八经的化学实践交叉建构进行行速和再行速普希学的任务就是要结实身体携带着历史的印记明写着历史对于身体的各种挫毁过程身体作为个体中的各种主体化要素的聚合物的能值化学理论将主体个体身体分合到了一起
因此华尔认为身体是一个突破口之后又对福克进行了批判福克式的主体在这里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被动的温顺的身体仅仅是规循生产控制还不够但是福克必须还要考虑到一个一致的主体的反馈和主体性的能力与装置的生产也就是浓动性的分辨
这导致了福克转向了快感和欲望的解释学
但是呢话又说呢福克终究还是没有回答啊这个主体与作为结合的话与时间之间的联系而所有的这个结合呢恰好是没有必然对应的对吧 non-necessarily correspondent 对吧这个是结合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定义对吧就是你结合 articulation 的这个对象啊 or for articulation 的这个
他其实是 non-necessarily correspondent 也就是说呢一方面啊作为这个主体的个体呢是通过什么机制性认同或不认同他们被传唤到的这个位置那他们又是如何制造生产和运行这些位置的那另一方面他们为什么不完全这么做呢这点恰恰解释了比如说像李文的这个作品当中啊
当他被误认为或者被循环为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那他为什么不认同那他前面不管是福克和阿尔杜塞尼根据他们的理论他会觉得他被意识形态循环了对吧那他应该去认同是吧但他不认同不知道为什么以及为什么不认同对吧这个其实是我觉得这个讨论十分认同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为什么不认同很重要吧对吧他们为什么不会完全这么做
霍尔认为阿特勒将复刻和精神分析放到了统一框架海景分析也就是说性别操演主体是在物质化的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这一观点根据语言的属性性理论主体理论主体是作为话语的反复重申的力量以生产出它管控和限制的对象
那答案是什么呢答案是所有的身份都是通过排除法则通过构成性外部的话语建构及对鄙视的边缘化生产主体来进行扮演的这个画模仿巴特勒说种族话语族裔化的身体是通过强制性欧洲中心主义这一管控典范的话语建构话语二进建构它是模仿强制性异性恋爱中心主义
但是呢就是 somehow 就是我觉得这个话语肯定存在你去读法轮对吧很明显黑皮肤买面具是吧但是我觉得就是他还是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这个问题这个我觉得有供大家考虑也是我后面想去思考的 OK 那接下来呢我会把希望说是把这个身份认同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理论问题啊
放置到华语系研究的脉络当中来让大家去思考身份问题我当时在做 presentation 的时候我这张 chapter 的名字叫根与静就如此如此但是我现在对这个东西进行反思就是说如何可以从根到静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律动问题我愿意对它进行思考
对对对现在我翻到这个谢宇民的作品了叫《重构南洋图像》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读读看我觉得有三篇都不错在这个小说集《重构南洋图像》当中收录了作家谢宇民在 1997 至 2002 年的三个短片作品一篇为《岛屿前生》然后另一篇为《民国 24 年的河南水》还有一篇叫做《安稳假期》
我刚才在李文的那个作品的讲述那个作品的同时我同样也举了一个岛屿潜身的这个例子所以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找来读读看
那这三部作品都是以新加坡为中心呈现 20 世纪开始华人移民新加坡与南洋的各种面貌重新为这片土地勾勒出新的图像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长于这个岛屿的关怀与反思所以叫做重回南洋图像好那我觉得我可以在这里介绍一个案例吧
就是安文嘉西的这个案例安文嘉西还是一个挺经典的一个片我第一次读到安文嘉西这篇小说的时候是在汪德威他们编的那个华依峰的选集里面大家如果去打开地图你可以搜一下安文在什么地方基本上是在赤道是印尼的一个岛那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是在这个历史的偶然与裂变呢
一场暴风吹散了去投奔郑成功的祖先两个文本的交叠真实与虚构跟究竟应该追溯到什么地方元香在何方元香又意味着什么
我这里基本上引用王德威对这篇作品的一个描述就是说我们必须让问题化简为凡方法之一不妨就让后移民遇上原住民新加坡多家协议员 2005 年的《重构南洋图像》里的一个中篇阿文加西霍克贝利他那个讲述很有意思在那个故事里一位新加坡男青年一与父亲到印尼
古鲁马鲁古马鲁古群岛的首府安稳巡根偶然间呢得知他们原籍安徽凤阳姓朱朱姓偶然间得知他们原来是他们的原籍是安徽凤阳朱姓
1662 年,明王以后的 18 年,十世祖遇负台湾,投奔正成功,却为台风垂到了安稳。19 世纪中,偶有粤人缺名来到岛上一见土著,却声泪惊枪,口音非米非粤,竟是诸世后人,却受托携其子回到中国,即为新加坡青年的曾祖。
曾祖日后自中国移民印尼 1960 年代又因印尼排华回到了中国却将一个儿子托付在了新加坡即是青年的父亲故事高长父子两人在安稳似乎找到了家族的后人但他们看起来却像是土著
安稳假期的刑劫尚不知此还包括了一个河南女子来到前殖民地的怀旧冒险以及主人公后现代式的恋爱游戏对我们而言明赖移民如何转转为印尼土著经历殖民经验与中国的召唤成为新兴国家的新加坡公民俨然就是一则后移民谱戏的预言当新加坡父子似乎与亲人重逢问题来了
我们的血统究竟应该追溯到哪里啊三代前呢有印尼土著血统再往前呢原来还是明朝的贵族啊谁知道再往前追会不会是汉人在摩天大楼里工作的青年回想身世还会回想到家族身世曲折的像一场诱惑啊却又如此破绽重重啊的确当移民和原住民啊
开始接触记忆重组身份变化华语语系的历史与虚构变得无比繁复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始终不能问 OK 就是这个故事他大概讲了什么呢就是一个新加坡的男青年他跟父亲继续行宫就是他自己其实不太想去的但是他爸一直很想去行宫然后他爸手而然间得到了一个笔记本然后这个笔记本上写的是他
那个缺名他重新去访问这个安问岛的一些故事历程所以叫安问假期嘛就是说人家这上班呢他被他爸拉去行奔然后他觉得自己放了一个假所以故事的一开头呢就是说这个这个这个青年在飞机上啊他看到了快要降落了
虚了一个岛子他觉得很摆不了来之后就发生了一些很离奇的故事那王德威接着说呢从前述的移民家族发展脉络可以得知直到第六代祖先第六代祖先呢体现的仍然是较为偏向本知主义师的认同而坚守孤国文化到了来一伯父虽谨守祖物却不解其意
但之必定相传于后代莱伊伯父对祖父的传承呢是文化认同上的延续性但不明其意为何则又是一种文化认同上的断裂虽然说不同的世代的移民都体现了如这个霍尔所谓的文化认同的双重性但仍然呢是有层次的差别第六代祖先呢对于国土相因祖宗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
闭口传心受不敢忘本甚至为了延续故土的香火那儿仗所复为缺名带回中国
莱伊伯父则已不明白了华族的历史甚至质疑华人的宝物为何是祖物可见华人的日同概念已经产生了变化小说中的父亲以涂法炼钢的方式寻亲寻亲的过程就是寻找华人但他们所找到的华人最好的情况却只是只懂得写出姓名或略说华语
此种发展似乎符合了史书美对华语系校长的推论总有一天华人移民不通华语或者说或者如小说中的主角虽通华语但对家族的历史茫然不知以此论断几代后的华人移民从
从祖元认同转变为在地认同的必然性似乎合情合理然而移民认同的复杂性却在于一处激发的隐秘细微之处当新加坡父子终于在安问寻得安问的家族时面对历史现场的情绪争格一全是此种幽微的转变当主角来到所谓的历史现场
这个是文中的引文我只知道我很感动我从不轻易用这两个字看着文物证实自己跟这里的一切都有关联一时想迷了路不知从何开始就像小孩子进了玩具店兴奋地忘我而当主角看到父亲时只见他呆呆地站立着想要面对巨大的困惑或暂时失去记忆间接着一一向墙上的古肖像鞠躬
然后想到还有我在场啦啦我一起敬礼之后呢一起每拿起一件古董都转头看向我一眼像是在告诉我说看这就是祖先留下来的而这个故事的高潮呢我其实认为是发生在这个在岛上经历了一切之后呢父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啊
他说我爸爸说因为老实在变所以对所谓的跟祖国认同的观念都非常质疑比如说你
你的祖国其实决定在我而我又决定在你公公如果当初你公公没离开印尼现在的你跟你的弟弟其实就是印尼人又或者我跟你的公公去了中国你跟你的弟弟妹妹现在都是中国人印尼人中国人我从没有想过到联想到另一件事原来我们都有印尼土著的血统我们有六代人跟印尼土著结婚那我爸爸这句发挥说对啊所以有时候想
我们的血统到底要追溯到哪里三代前有一年土著的血统再往前追再往前原来还是明朝贵族谁知道在追溯上去会不会是汉人会不会不是汉人我想到这切身的问题是反正追溯不完那你为什么要来他一正笑了起来
我倒没想过不过也没有什么就是看到你叔叔的信号想来走一趟可能是个心愿吧你的心愿他没回答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再问那你认同哪里他肯定自己思考过所以答案快而简单你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是那里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的行为举止都是当然一个人在思想性格的形成机
在一个地方生活所以容易认同那里讲完这个安分假期的这个故事之后吧大家应该也能看清楚啊或者看出来就是从这个新加坡的这个角度会怎么去看这个身份的问题啊那我觉得我还想再讲分享几个黄锦书的这个 argument 他包括这个事与的南方啊
还有这个表演的中国性与表演性那以及此流亡我都认为是非常好的文学批评的范本所以说我也跟大家介绍一下那我觉得更可以就是说带入到这个马华文学甚至是新华文学甚至是华语语系的整个这个马来西亚东南亚的文学当中来去看看好那我们先
讲第一个就是华文中文 华文斜杠中文 诗语的南方语言再造黄金书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分析了马来西亚的华文的情况首先第一个特征是在多元语境当中华文成为了一种地域标记这是马华文艺的独特性
这个地域包记会有三个特征是说什么呢 A 华文沦为的一个表音的符号二 语言当中充斥着英文的外来语还有是地方方言语土腔
那这个其实都很容易理解啊就是你比如说你去听新加坡华人说中文或者说听马来西亚的华文或者你看电影就是是一种很终生相华的一个状况那他的这个语言不光是这个地方方言他也充斥着这个外来语一级是什么什么嘎蹦嘎蹦啊还有这个假蹦假蹦是吃啊那真单真而美难语就是就是就是就是我我其实也
COPYOO 对吧 COPYOO 就是咖啡屋
拉斯尼玛是那个纳斯拉玛就是椰浆饭的一个翻译嘛那这些其实都还是很好找到的那同时呢它有一个境内中文和境外中文的一个对比它认为境内中文是北方方言而境外的中文是偏南方的那它有这么几个差异
一个是口语化,对技术化,技术性,对文化性,对象性,对后舍性,还有对话中的语法。那怎么去理解这个事呢?就是说一种是言文合一,一种是言文分离,也就是说对于北方的人来说,他更多的是言文合一的,而对南方人或者说境外的中文的使用者,他是言文分离的。那由于星嘛,
由于这个星码它是长期缺乏书面化的经验一直被排除在书写的系统之外北方方言和普通话是同一个系统口语可以轻易转化为书面语而南方方言的书面化的历史则十分短暂北方农民的乡土语言难以表达城市的情感而市域的南方作为书写的边陲所以才需要创造语言
那创造语言的方式呢是外文的语言和语法都可以参考那另一篇文章呢叫做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线路这个其实也很简单它就是在批评啊说这个最基本的脉络是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危机或者失去有三个层面教育政治和文化
那华人的中国性呢成为了一种华人身份的在确认中国性作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它成为了一种空洞的它更多的成为了一种自我展演和自我东方化的方式这两个其实都还挺简单的我觉得可能不需要太做
太多阐述但是举个例子就是说我忘了是哪一篇谁的小说当中就是讲中文系在马来西亚中文系说他们每次中文系每年开学会有一个仪式非常古老吧啦吧啦吧啦但这是很 performativity 当然了我觉得这个他用这个表演性就是他可能跟巴特勒不是一个意思巴特勒讲的是这个权力的要通过因为权力本身是不稳定权力的这个 normativity 权力的这个
权力的规范它是稳定它需要通过表演让你持续地去认同这个规范而它使用这个表演型更多的是认为它是空洞的它是一个空洞能识它沦为一种形式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死流亡》这一篇我觉得对吧《死流亡》我很想跟大家分享
那这篇是什么呢就是它第一个 section 叫做漂泊者他说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后作为漂流者的东南亚华人才有了文字的历史
那是通过白话文的书写书写上的便利文学革命中的平民主义来自中国的新知识分子使得原来没有历史的族群间有了文学那不同于香港和台湾的中国性的担保那台湾呢有中华民国的神话香港是租界利益所允诺的未来的归属那对马华来说呢是无家可归精神上的流亡和经验上的漂泊那
在文学当中呢预言自身成为了一种本体论式的漂泊词的流亡中文对于他们来说皆与母语与外语之间北方官话呢对于南方华人来说有一种亲密与陌生的矛盾性并且也在于在帝国的母语之间存在无言的竞争
对他讲到有两种流亡一种是一般词的流亡另一种是关键词的流亡那一般词的流亡是什么呢就是说是指那些默默的不受关注的与这些异见人士相比他们不被认为有流亡的资格那关键词的流亡是因大国的威胁而备受国际的关注和关爱那第二章呢就是第二 section 叫做说故事者他主要是基于对张桂兴的这个一个评论啊
那张桂兴呢于 1965 年生于马来西亚东马婆罗州先去台湾 1967 年来台就读于国立师范大学的英文系通过文学奖而出名尽管呢作品在台湾有好的口碑但不被读者和学界重视主要因为他不是台湾人而词的流亡呢就是为这样的存在的情境而发
词的流亡自身被大环境以在地边缘化个人对于写作的意志有坚持但作品却不对社会的进程和意识形态有所介入以一种美学的诗性的方式进行书写总体上还源于它们存在的历史特殊性出生于新兴的国度马来西亚在种族上处于压制性
处于结构性压抑的弱势族群文化和种族的身份总被化约为外国人那来台之后呢台湾又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从侨胞大中国主义时代的历史黄昏变成了台湾本土运动中灰暗的外省第一代而台湾的流行文化呢或者说台湾的流行文化从大中华母国的文化转变为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
那对于刚贵星来说呢这些或者是在台马华的这些人来说呢而蓄意的漂泊阎轩不过是流血之后定居出生地成了他方而他方成了居所第四个 section 叫做家在他方
那顾湘呢顾湘啊顾湘啊对于张国兴来说呢那张国兴认为那个素未谋面的广东自然不是那住了超过 19 年的台湾也不是那当然就只有那个赤道下的热带岛屿了对于刘昂他怎么看啊把以历史相谱的悲情作为对象的写作转化为以文字本身为主体一方面避免了自我中心的国族神话啊
逃脱了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正确另一方面也成为精神流亡另一方面也为精神流亡的主题找到了一个最后的家族词词的流亡就开始了意义回到原处第五个塞神叫灵魂然而回到原处的意义并不是指原来的意义作为流亡者之家的词也不是一个牢固的地上物
他误定是漂泊物他的生产性就在于主体意识的不断漂流中他无家可归又或是死亡但张桂兴呢选择了另一条路不断的处理这个深深之地的种种泊杂
以说故事者的身份呢在生产关于故乡的记忆而记忆和经验的历史性而记忆和经验的历史具体性足以干扰文化相远的无限回归在被命名指称的热带事物和赤道的感觉阻扰了语言向中国性的无条件臣服那最后呢他给了一个
针对张桂兴的一篇小说叫做《弯刀兰花左轮枪》的一个评论或者分析他讲到的这个例子实际上是想说华人或马华文学的一个失语状态
那这篇小说一开始呢是讲在办台湾签证的过程中一个只会说英语和华语但不会说马来语的叙事者遇到了一个不会听说英语和华语只会讲马来语的警察这导致了然后呢从而导致了这个叙事者的死亡那叙事者之间死于什么呢啊
黄金树认为他死于一种情境的不可翻译死于一种象征上的诗语死于一种语言的异国死于母语之无家这个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的隐喻对 华人在马来西亚不会说马来语的遭遇需要用英语沟通使用着殖民者的语言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马来人才会说英语而在这个故事当中他其实有一个出口就是台湾签证
那台湾签证对这个马华的青年意味着什么呢他说在内部流亡的词死亡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通向外部流亡的词这真是词之所以必须流亡必须以流亡作为生存的可能性条件之所在流亡才能重复它的主体性好离这个他族的沙本主义
带着他的方言和母语在文字内在残垂的帝国诗语之外重构存在的意义和可能性他永远指向未来而未来是微知数开放给所有的卧比者总之啊就是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读读《词的流亡》这一篇文学批评啊就是我觉得写得很美就是我觉得大家基本上我应该也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了对吧关于就是张桂兴啊《词的流亡》啊马豪文学的诗语啊对吧都在这里
他还有一篇文章叫做华文文学的外部
华文文学的外部就是大家熟悉这个什么齐泽克拉康的经常会听到什么论外部性是吧但是文学的外部是什么或者华文文学的外部是什么我觉得你可以去参考黄景树这篇文章叫华文文学的外部我觉得就是我们尤其是像我这几年的理论思维的转变就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了很多理论之后我们需要回应自身的问题对吧那回应自身的问题其实
我觉得之前读的理论很多是有用的但是不能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思考
要回到一个具体的情境那所以我提供这个庄贵星啊这个黄锦书啊然后马华文学啊就是希望去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种情境就是去思考具体问题的历史的情境而文学批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在这个情境当中你要去寻找一种感受也就是威廉斯说的这个情感结构那像我们在上篇文章当中对吧
什么是情感结构呢我觉得这个叙事者的死亡就是一个情感结构对吧他死于这种情境的不可翻译死于象征上的诗语语言的异国死于母语之无家对吧这就是一种情境那还有什么是一种情境呢不对这是一种情感结构了对吧那给的 contextualization 对吧 contextualization 语境化是给出情境嘛
此外呢好女书还有一篇批评啊这些基本上你们可以在什么书里找到的啊就是一个是马华文学与中国性一个是文语混语体论现代中国性那还有一个叫做 Main Literature 叫做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就基本这三本书就我都是在这三本书里面看到的全都是文学批评集啊就是我觉得文学批评集也还蛮有意思
还有一篇评论叫做游魂我觉得跟词的流亡很接近但是讲的是台湾就是叫游魂叫王兄孤儿废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台湾文学是一个孤儿文学那为什么是孤儿文学呢就是从乌州流的亚细亚的孤儿这一脉就出现了对吧就是一直以来就是从台湾新文学开始那他分析了这个王兄孤儿废人这三个对吧
废人是被阉割的然后另外一种是漂泊和漂流那被阉割是怎么一个情况呢是说他说他分析了这个
迷缘的结构他说真正继承王兄就是孤儿的孤儿继承孤儿的这个谱系是武赫而不是陈寅珍那武赫他有一位细微的一线香比迷缘更早地写出了废人的父亲完整地书写出了祖父子
一个以卫时代战争时代和冷战时代三代的非人祖父是身具汗血素养然而是与日本殖民政府妥协的御用绅士父亲自南洋战争战败归来从此一蹶不振
儿子呢深受历史的重担历史的重担不堪负荷一心想做废人这篇老宅呢这篇小说呢以老宅育台湾相较而言呢迷缘呢把空间扩大为一座园子省略了祖父以有志气的女儿替换了废人儿子
但在这个寒原里的父亲呢却与似曾相似只是强化和补充了细微的一线相中的争执迫害那亚细亚的孤儿和这个钟礼和的中国漫游或是其他人的日本美国法国流亡
都是这块土地上精神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硬要用台湾性来解释可以说是解构台湾意识的台湾性特殊的历史境遇会不断地再生类似的形象王兄 孤儿 飞人 漫游者等等从乡村到城市 从境内到境外从历史的黎明到黑夜甚至是那刹那的正午
那黄简树呢比较强调呢就是说我们如何去分析文学或者思考这个文学史啊他认为我们要去关注这个文学史的重层那他同时也是历史的褶皱那这个文学史的重层他包括了开发史和移民史同时也有这个流域和文学的在地化
他认为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文学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历史的褶皱马来西亚包括英殖民地的形成马六家葡萄牙的占领英国开发槟榔雨也就是槟城和新加坡刘裕文人革命的维新派宣传家或是公共的文人但 60 年代切断了华裔子弟回国的道路替代的出口则是台北
对于台湾来说它有西班牙荷兰的殖民地民政日本中华民国对吧它都是说白了这种对吧我觉得去回应我的断裂的理论就是很明显它就是折腫它就是重层它就是断裂它就是一种强制的外来性外部性的这种插入使整个历史被断裂掉对吧
所以说这种身份它是很难结合的,但是即便难,它有办法,它有什么办法呢?举几个简单例子吧,然后我觉得这一期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比如说如果大家去看那个有一本书华语电影在后马来西亚这样对我这几个例子是从那来的一个是一个是辣死你妈然后一个是初恋红豆冰但是总体来说其实我觉得
他的这个思路是一种地方感性,对,就是我会给一个概念叫做 local sensibility,叫做地方感性,就是通过这个地方感性来重建一种身份。那前者呢,在这个拉斯尼玛当中就是这个椰浆饭。那这个椰浆饭呢,它是一个很混杂的食物,它包括什么呢?
就是有有华人的这个东西然后有娘惹的娘惹的东西然后有印度人的东西有马来人的东西所以就是说总体来说它是这个一种对于马来西亚各种各个种族之间相互交融的一个代表那另外一个初恋初恋红豆冰是是是怎么呢它它用的是这个像什么红豆冰啊南洋咖啡炒果条嗯
将三代华人,将三代的小镇华人的地方的物质形式进行具体化,也透过了大马华语一些土腔口音对白,还有本土创作的情歌,串联了各种比较抽象的感性的认同,地方感性的认同,这个我觉得也是没有问题的。那当然还有一些例子,包括这个云门舞集,
嗯还有也可以大家去搜一下这个呃艺术家夜会有一个作品叫做遗忘之歌那
《遗忘之歌》是聚焦于台湾原住民达乌族的独特的歌唱传统同时提及战后台湾政府在岛上实施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由于达乌族特殊的文化及其日本殖民时期的禁岛政策蓝羽主要被排除在台湾社会政治体系之外 1958 年台湾政府建立了遍布全岛的劳改所将囚犯、重刑犯和队伍
退伍军人送入了劳改所他们在岛上承受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社会隔离他们的来到打断了达乌族人的传统生活在视频中艺术家也会将他们的集体歌唱传统与岛上的居民记忆中出现的听觉片段并置重构了他们的部分历史和集体记忆中潜在的残酷细节
你去分析这个作品呢我觉得可以从这个定居殖民的这个角度去看也是很一目了然的对反正我觉得就是这次主要是去讲我去年的一些研究但是目前我还在想怎么去突破这些观点啊因为这毕竟其实总来说是一门献宗术嘛
但是再去重读这个霍尔的理论包括带着我现在的问题意识再去读黄景淑和王德威一些文章我能够看到一些可行的出路但是目前还很难构思但是那这期呢就是我想跟大家来分享这个有关就是如何在
当我们将身份的问题放到整个马华文学或华语系文学的情境当中可以能够看到他是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以及有哪些更具体的情感结构好
听众朋友们呢就是有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也欢迎在节目下方留言也欢迎在各种渠道上跟我进行联系我们之前的那个读书的小组还依然存在就是我们有一个叫做阅读场的
小组大家可以在里面相互交流然后也可以发起一些共读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讨论就最近有很多听众就找我来聊聊论文他的博士论文怎么写我有空也会跟大家交流分享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好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