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跨境电商会议主题已从流量红利转向品牌和用户,社交媒体上仍然充斥着‘降维打击’等误导性词汇。早期跨境电商卖家确实享受了信息差和供应链优势带来的红利,这类似于早期的淘宝。疫情加速了这一红利,但随着亚马逊平台产品丰富,信息差红利逐渐消失。
虽然跨境电商卖家的供应链优势依然存在,但亚马逊平台的特性和跟卖行为削弱了这一优势,国内电商生态发展也更为迅速。像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国内品牌出海初期经历了水土不服,但凭借其强大的韧性,最终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相比之下,一些亚马逊大卖团队更像是一个放大的销售部,长板突出但短板明显,缺乏品牌建设和内容营销方面的能力。
我老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观察到国内新消费品牌在内容方面做得更好,建议我们学习。很多亚马逊卖家缺乏电商基础,现在才开始关注品牌内容建设。作为消费者,我们都明白品牌的重要性,国内电商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国内电商早期的乱象和引流方式与现在的跨境电商类似,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很多亚马逊大卖想要降低对亚马逊的依赖性。
友商平台类似于中国的Shopify,早期也存在很多乱象,但平台规则逐渐规范。公众号推文加小程序商城模式类似于海外社媒内容加独立站,但邮件营销在国内没有发展起来。现在,对于国内品牌来说,做优质内容只是及格线,要超越及格线才能更有竞争力。国内品牌在内容制作方面更有优势,早期进入跨境电商行业的团队需要弥补这些短板。
很多亚马逊大卖不认为内容和品牌重要,即使想做也容易半途而废。品牌人在跨境电商行业会惊讶于大家对品牌的认知不足。网上品牌理论很多,但生搬硬套没有效果。真正的发现在于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可持续的事情。如果团队缺乏海外生活经历,难以伪装成本土品牌,可以先从用户视角的原生内容入手。消费者不喜欢虚假卖点,初创品牌可以真实展现品牌建设过程,例如和工厂打交道的各种问题、产品测试的过程、对行业的调研洞察等。这样的内容只要真实且以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一定都会受到欢迎,但制作要保证基本水准。我们可以参考YouTube上创业博主的视频,学习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学习品牌方法论的目的是用更综合的视角看待自己面临的问题。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