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参与制作了一期播客节目,主题是二战时期的巴黎和法国抵抗运动。节目邀请了上海大学的徐志凯老师,他是一位二战史研究专家,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这段复杂的历史。以下是我对这次访谈内容的一些个人理解和总结。
并非不堪一击:巴黎陷落的真相
普遍流传的“法国投降”梗,固然反映了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的现实,但这并非意味着法国不堪一击。徐老师指出,法国的失败是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
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法国的迅速溃败,也使得第三共和国在民众眼中失去了威信,最终被抛弃。
复杂而多样的抵抗运动
法国抵抗运动并非单一力量,而是由多种势力构成,其中既有以戴高乐为代表的自由法国,也有民族主义抵抗组织和共产党领导的抵抗组织。这些组织之间存在派系纷争,目标和策略也各有不同。苏德战争爆发后,法共才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抵抗运动中。
密特朗等人在维希政权中的角色尤其复杂,其行为在战后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引发了持续至今的争议。战后流行的“抵抗神话”掩盖了抵抗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电影《虎口脱险》便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复杂性与矛盾。
巴黎:日常与抵抗的交织
二战期间的巴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日常状态。民众对抵抗运动的态度复杂,既认同抵抗,又害怕德军的报复。二战初期,巴黎民众对德国人的敌意并不强烈,一些名流甚至与德国人合作,与普通民众形成了鲜明对比。苏德战争爆发后,巴黎的罢工运动增多,地下抵抗运动也更加活跃,最终促成了抵抗力量在巴黎的联合。
巴黎的“解放”:政治与军事的博弈
盟军最初并没有计划攻占巴黎,巴黎的“解放”更多是戴高乐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肖尔蒂茨未炸毁巴黎,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形势所迫。巴黎的解放是多方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戴高乐巧妙地利用这一事件,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战后法德关系:从仇恨到和解
战后法国对德国的占领,是为了重塑国家荣誉和防止再次被侵略。法国表面上采取“全体罪责论”,但在实际统治中却推行务实政策,小恶不计,只诛首恶。这种现实主义原则,出乎意料地促进了法德之间的交流,为未来两国关系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这种务实的态度,以及对未来法德关系的考量,最终促成了战后法德关系的缓和与和解,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的教训与经验,最终促使法国选择了与德国合作共建未来,而非沉溺于过去的仇恨。
总而言之,通过对二战时期巴黎和法国抵抗运动的深入探讨,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记录,更是对国家命运、民族认同、以及战争与和平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最近几年法国笑话似乎成为了热门流行梗,诸如“没人能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等等层出不穷。这些梗杀伤力度不大,但侮辱性很强。原因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首都沦陷,举国投降,这种事实与欧洲第二陆军强国的身份相比实在过于反差,以至于法国人对于这段屈辱史很多时候也很无奈。
然而,在“辱法段子”之外,我们仍然应该知道:战争并没有因为法国的投降而结束。在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以及如何结束的时候,占领区的法国人内心实际上是充满迷茫的。到底是妥协合作,还是奋力抵抗,到底是醉生梦死,还是挣扎求生,在这些问题的取舍之中,是一个国家的蜕变与重生。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上海大学的徐之凯老师,一起聊聊战时巴黎和法国的抵抗运动。
01:27 巴黎是如何陷落的?二战初期法国的战略失误
14:32 德占区与维希政权的建立
18:16 法国抵抗组织的兴起与派系纷争
23:13在维希政权里当官能不能算作抵抗?法国抵抗运动的复杂性
26:49 战后法国的抵抗史书写
31:41 “王师”登陆前后:二战末期的法国抵抗运动
38:08 盟军?本土抵抗者?巴黎的真正解放者
44:47 当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位置倒置:二战后德国法占区的去纳粹化
53:43 世仇消弭:战后法德的历史和解
57:09【片尾曲】Marlene Dietrich《Lili Marleen》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雷蒙·普恩加莱(1860-1934),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理和外交部长。
爱德华·达拉第(1884-1970),法国政治家、总理,激进社会党领袖。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1872–1958),法国将军,军阶为一级上将。
弗兰茨·哈尔德(1884-1972),德国陆军大将,出身于军人世家,54岁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
戴维•德雷克,国际知名的萨特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法国知识分子史和政治史,著有《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烽火巴黎:1939—1944二战围城纪事》等作品。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1881-1948),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著名德国陆军元帅。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1893-1946),纳粹德国政治人物,希特勒政府时曾任驻英国大使和外交部长等职务,对促成德日意三国同盟起过重要的作用,
弗朗索瓦·密特朗(1916-1996),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四位总统(1981—1995年在任)。
翁格瓦利·克里斯蒂安,匈牙利历史学家,著有《布达佩斯之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百天》。
让·穆兰(1899-1943),二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领袖。
奥托·阿贝茨,纳粹德国高级外交官。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1875-1953),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
施蒂尔普纳格尔,纳粹德国陆军将军,巴黎最高司令。
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1894—1966),纳粹德国上将。二战期间,他作为德军在巴黎最后一个最高长官,没有执行希特勒的炸毁巴黎的命令。
勒克莱尔,二战时期法国名将,拥有“巴黎解放者”与“斯特拉斯堡解放者”名号。
纳德·汤姆逊·杰罗(1888—1972)美国陆军将领,上将军衔。
威廉·鲍德温·约翰·古斯塔夫·凯特尔(1882-1946),曾任德军最高统帅部总长,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1977-),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八任总统兼安道尔大公。
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德国政治家,联邦德国首任总理。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Georges Auric《Sur Paris》(《虎口脱险》电影原声)
Marlene Dietrich《Lili Marleen》
本期推荐书籍
《烽火巴黎:1939-1944二战围城纪事》,[英] 戴维·德雷克著,李文君和王玥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
《法兰西的陷落:1940纳粹入侵》,[英]朱利安·杰克逊著,魏本超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美]提拉·马奇奥著;杨献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 [美]华百纳著,周书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
《布达佩斯之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百天》,翁格瓦利·克里斯蒂安著,陆大鹏,刘晓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法占区的德国公务员(1945—1948)》,徐之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另,历史学人听友群已经开放,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号owsfoundation2016,邀请您进入听友群~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制作人:何勿思
编辑:白水
音乐编辑:风子thewind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监制: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