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我是许志远欢迎收听历史学人播客我们将探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以及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的无穷的可能性欢迎收听由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历史学人我是这一期的主播高海博
那这期呢我们邀请到了大明最后的史晨这本书的作者苗子希老师苗老师和我们的听众先打个招呼吧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在声音的世界里面相遇可能很多听众都听说过受南明委托来自波兰的这个传教士普弥格前往罗马教廷去沟通的这个故事啊
之前我和历史作者袁泰鑫老师啊以及清华大学的宋敬生老师啊都提及过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显比啊但是具体呢普弥格是怎么去的和谁去的在罗马是具体怎么沟通的其实这些都是言语不详的
但是大明最后的史臣这本书呢就是把历史上这个精彩的显比吧就完整的叙述成了故事那这期呢咱们就来聊聊穿梭于明清一代中的欧洲的传教士们要不苗老师也先来讲讲你是怎么关注到普弥格去欧洲的这段历史的
大约在几年前我来到了贵州的安隆博物馆然后安隆呢曾经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利帝待过一段时间的地方所以在博物馆里边就有关于南明历史的一些相关的陈列
然后我就在这个展览中呢看到了南明曾经派遣传教士布弥格去向罗马教皇求助的事情当时我是大为震惊因为我们知道就是明朝和罗马然后他们分
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两端相隔是非常遥远的可谓是山海万里那么这么一个可谓是天马行空的外交设想居然曾经在 300 多年前被提出而且实践过这就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然后我也非常想知道这样一个外交设想是由谁来实践的
然后我就搜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就知道了就是实践者就是一位来自于波兰的传教士名字叫布弥格然后他还有一个中国的同伴叫做郑安德类于是这两个远行者就曾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印象
后面又过了几年后面就是到了逐步出户的那段时间然后我就感觉到当人的身体被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的时候是会感觉到很焦虑的
这让我感到其实向往远方可能是名客在我们这种智人基因里边的特质因为在数万年间我们的祖先就从非洲的一域出发然后用脚步 风 方 马蹄几乎探索了整个世界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我想去写写关于古代的远行者的故事我想去了解那些走过那么多山那么多海的人他们会有怎样的遭遇会经历怎样的有趣的事情
然后当我想到这个选题的时候呢历史上的很多远行者就在我的脑海中开始出现其中有很多挺有名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了张谦啊玄奘啊但是我突然间就回想起了数年前曾经在安隆博物馆墙壁上看到过的那个南明史城的故事
我就觉得这个故事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因为它是三百年前一场跨越洲际的外交行为史晨也走了非常遥远的路那么我就想把它作为我这个远行者的第一个故事
来进行这么一个创作对这对于当时的南明来说应该是非常大胆的一个外交实践就像您说的他们当时已经折居在贵州山区里面了想达成一个所谓的安隆到罗马的轴心啊
但是其实我们如果仔细去回看历史的话明朝跟这些传教士的联络还是比较密切的其实一直有这样一个系统跟网络存在而且葡萄牙人也曾经帮助明朝去打后金嘛像徐光起这些人还会启用过一些来自葡萄牙的这种雇佣兵然后去帮助他们辽东作战嘛
要不苗老师也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南明跟葡萄牙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网络吧要讲到南明和葡萄牙的关系我们就不得不注意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西洋大炮
因为我们知道自明清或者说早期是后京交战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一场冷兵器的战争了就是在明和后京的所谓的第一场交战萨尔虎战役中明朝已经大量的使用火器来投入战斗
只不过这场战争呢是明朝以惨败而告终但是明朝并没有放弃掉火器这么一个所谓的军事发展的基本方针他要去引入更强有力的火器来装备他的军队这个时候呢葡萄牙人已经是来到了东方的海岸并且在澳门就是建立了据点所以通过
通过葡萄牙人以及进入到内陆的传教士明朝的有识之士就认识到了西洋大炮的威力并且呢也积极地从澳门引入了西洋大炮投入到明和后金的交战中所以西洋大炮一度是挥震北境的
后面到了 1644 年我们知道统一的明朝在这个时候就宣告灭亡了但是明朝的势力却依然在南方陆陆续续的福利了好几任的皇帝然后这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南明
南明时期就江山已经只有半壁甚至是不断的缩水在这种局势下要取得和清朝的交战的一个相对优势的话他们会更加的去注重军事技术上的革新那么西洋大炮又再度的成为了南明想要去获取的一件制胜法宝
对其实南明在不断收缩的过程当中他希望继承到跟葡萄牙人之间的这种军事联系就越密切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呢有一个人他非常重要他叫做毕方济也是一位欧洲的传教士
他的故事呢就相当跌宕起伏了最开始呢他是来到了南明第一位皇帝洪光帝的朝廷并且是上书建议引进更多的西洋大炮然后洪光帝呢就授予他使臣的这么一个身份请他去澳门协商购置西洋大炮的事宜作为回报洪光帝给予澳门的葡萄牙人相当多的优惠包括
包括税收上的一些减免包括自由贸易的一些措施所以这也使得澳门的葡萄牙人当时是愿意去跟南明做合作的只不过很遗憾的是毕方记还没有筹措好这支援军洪光帝就被清朝俘虏了
这个时候呢南明的一些势力又在福建福利了唐王朱玉建时称是龙武帝龙武帝呢跟毕方济曾经是非常好的老朋友
所以有了这层关系龙武帝呢也把相同的任务交给了毕方纪但是龙武帝的命运跟洪光帝差不多也是没有等到援军就被清军所俘虏了但是南明的势力仍然不死心又在广东赵庆福利了永利帝
永利帝呢运气比前面两位皇帝好一点他等到了那支澳门来的援军这支援军呢有三百多人截了数门西洋大炮还有其他一些西洋的火器这支援军呢就给了永利帝
带来了一场大胜利就所谓的桂林大捷这就极大的振奋了南明当时的这么一个局面然后也是通过这场大捷南明就愈发的意识到就是西洋大炮确实是威力巨大那么他就很坚定的希望能够和澳门继续发展这种友好关系获得他更多的军事支持
有点像抓住澳门这一只最后的稻草一样对其实在整个明清定格之际传教士是广泛存在于各方阵营的刚才像您说的有这个毕方记传教士他是南明这方的南明这方还有像曲叉威这个传教士
以及促使欧洲的普密格接下来我们也会讲到但是像大清这边其实也有类似的传教士像典型的在北方的汤若望以及杭州的卫框国甚至较力于大西政权的其实也有传教士当时有
一个叫安文斯一个叫利内斯这样的传教士他们其实都应该算是耶稣会士出现这种情况跟整个天主教会里面的耶稣会他们传教的这种上层路线是有关系的吗对 您说的非常有道理就是我们知道一种宗教要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它的传教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
所谓的下沉路线就在老百姓里面扩张影响力另外一种的是上层路线就是去影响这个社会的上层人士天主教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利玛窦神父为代表的传教士他们就会认为走上层路线是更为合适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同时排斥下层路线
然后我们就看到利玛窦神父他如何走上层路线呢首先他就会非常积极地去吸收中华文化的一些特质比如说他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太西卢式然后穿的是卢生的这种卢服对他那个寺不是叫什么桃花寺吗好像对他就会
让一种更容易被这些中国士大夫接受的方式来接近他们通过像利玛窦神父等代代的努力然后天主教当时就在上层吸引了一批的人物包括像徐光起啊等等这些士大夫都成为了天主教徒
但是传教士也会意识到就是他要走上层路线那他要给出一个当时的上层很想要的东西
那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因为在当时的那么一个晚明的局面之下西方的科学技术对于士大夫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包括天文的地理的当然还有我们前面说的西洋大炮的这些相关技术他们都是非常实用有立竿见影的复国强兵的功效的
所以传教士也会积极地去运用他的这些所谓的科学知识然后来帮助他们融入到上层社会中这也使得传教士在明清之际就给自己立了这么一种科技人才的人设
然后我们再看到到了真正这个明清之际各方利益混战的时候传教士作为这种科技人才就成了各方势力其实都非常渴望得到的这么一个人才就不但是难民希望就是传教士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西洋大炮包括清朝因为清朝他占领北京以后是对汤若望等传教士是相当的宽容和保护
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汤洛旺能够给他们制定新的立法因为一个立法其实是有一种正统性的需求在里面就是您的立法越精准表示您越掌握了那个天道所以
所以汤洛旺当时就是在清朝担任青天监的这么一个职务并且为清朝制定立法包括您刚才说到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因为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农民习义的政权结果这个政权也对传教士颇为青睐就当时您说的那个安文斯和利略斯他们正在四川就被大西军给相当于是获得了
然后结果大西军并没有苛待他们反而是把这两个传教士是尊他们为天学国师还给了职称对给了职称就希望能够给大西政权提供一些天文立法上面的支持也是要帮助这个政权树立合法性的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明清一代就是相对混乱的时代传教士借助他们的这种西方科学技术的优势成为了各个政权都比较尊敬和信赖的这么一个人群也使得他们能够在那个时代发挥出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这
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故事奠定了一个就是所谓的背景吧对而且传教士呢他希望有这种上层路线的影响嘛那可能最高层的上层路线就是一直要让整个皇室都信奉天主教这可能是他们最核心的一个目的但是也是非常意外啊就是在这个刚刚前面提到的桂林大捷之后在广西的南宁
南明的王太后竟然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了南明的皇太子也受洗成为天主教徒这应该对于当时在南明这一方的传教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跟胜利是的就是多年愿望终成真对因为整个皇室除了皇帝之外他都成为了天主教徒这可能未来的南明的皇帝也是天主教徒出生了这意味着
这对于整个天主教传教士来说当然是一次上层路线的成功啊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也读您的书发现其实还有一个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当时的这个大太监庞天寿你来讲讲这个人吧这个人好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介啊
就是我们之前讲到了传教士进入中国以后走上层路线当然他最终目的就是要渗透到皇室如果能够让中国的皇帝受洗的话那他们就可谓是大功告成了那么如何去接近皇室呢他们自然不会忽略一个群体那就是明朝的太监
我们知道这个庞天寿他其实受洗的时间是在明天起年间是相当早的因为他后面自述的时候他在 1650 年就是上书教皇自述的时候就说自己已经录教二十多年了可见在天起年间传教士就已经把影响力渗透到了宫廷
唐天寿这个人他的经历也特别有意思就是当崇祯在北京遭遇李自成的军队进攻的时候呢他恰好是出差在外躲过了一劫他就来到南京投靠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南明的洪光帝后面的洪光帝南京被攻破的时候呢他又出差在外
又躲过一劫然后他就到了福建就投靠龙武帝然后因为他是一个老天主教徒嘛所以龙武帝就派他和刚才我们提到的毕方济神父一起去澳门求援他在澳门的时候又听说龙武帝不行了于是他又去投靠新继位的永利帝
并且还成功地把澳门的援军给永利帝带来了这使得他在永利朝地位上升得非常高他的官衔是达到了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看过大明王朝 1566 的都知道这个级别对对对
对明朝的太监制度有了解的话就知道司礼监掌印太监那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这也使得庞天寿他能够用他的影响力去影响到永利帝的后宫
关于庞天寿的天主教的信仰是有一个传教士叫何大华他曾经在福建的时候拜会过庞天寿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记载何大华也是欧洲的传教士对对对欧洲人路滑之后都会给自己起一个特别中国化的名字
然后何大化呢就提到说这个庞天寿的信仰非常的坚定可谓是教会的住室何大化还特别说庞天寿跟他聊天的时候还喜欢时不时的奔一些葡萄牙语的词汇这就跟我们今天有时候说着说着奔一些英文词就有点相似可见庞天寿是一个挺洋气的人中普语言混杂对
然后这样一个人物呢在永历朝就成为了后宫非常有力量的大太监那么他就会施展他的这种影响力我们其实看历史就是永历继位以后一度他的局势是非常糟糕的就是一方面清朝是步步紧逼
所以他一直在逃亡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过好几次危急的事件比如说有一次就是内有叛乱外有追兵在这种危急之下南明的王太后一度都想自杀结果是庞天寿把他救下来
然后庞天寿就开始用天主教的教义劝说他就是感化他让他录教我们知道人心慌慌的时候是特别容易去依靠一个精神依托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南明的王太后马太后王皇后包括后宫的大批的嫔妃
然后太监以及一些官员就纷纷入教受洗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庞天寿他的作用可谓是非常的重要的这个就让我想起写红衣大炮的黄一龙老师他不是有本书就叫两头蛇吗就是说当时在明朝晚期信奉天主教的这些儒生啊这些师大夫阶层其实就像庞天寿这样的人其实也算是
属于这个两头蛇的这种范围之内吧就是他们一方面还是在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但是他们又接受了一个外来的信仰所以他们会产生一些相对来说像两头蛇这个比喻一样的这种两项的这种情况对也有一些纠葛跟撕扯吧嗯
对于葡萄牙的外援我们刚提到其实南明一直也是在使用的到了永利历那一代其实也是在跟澳门之间建立的这种沟通
如果说永历皇帝包括整个南明是属于南明跟澳门的这个轴心的话那到了王太后受洗包括皇太子受洗之后他们开始想象一个更远的远方就是罗马那他们开始想象南明与罗马的这种轴心当时他们是怎么设想不再是单纯的依靠澳门这一个地方而是要寻求一个更大的更远的这种支持的呢
这个设想的提出其实有非常现实的考虑因为我们知道葡萄牙它在 16 世纪以来开辟的一条就是非常能够挣钱的所谓的东方航线就从里斯本到印度国俄到
马六甲再到澳门以及到日本长崎当时还要绕这个豪王脚对对对绕豪王脚然后到果厄然后这条东方航线曾经给葡萄牙带来了非常大的收益澳门也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
也带动了澳门的那种欣欣向荣但是到了 17 世纪这条航线开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荷兰作为一个新兴的海上国家开始跟葡萄牙在东方的海域进行争夺
荷兰抢夺了重要的马六甲甚至一度抢贪澳门然后日本的长期是因为日本的政局发生了变动就是德川幕府上台之后采取了一些禁教的措施就是
跟葡萄牙就是相当于不愿意跟他们合作,反而愿意跟荷兰人合作。对,新教国家嘛,它没有这个传教的意图。是的,就这一系列的变动,其实让澳门作为这条航线上的一个据点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相当于这条航线上好几个点被掐灭了。
尤其是到了明清一代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频繁的战争是在打击商品生产的所以当时澳门它没有办法在这么一种战争的环境下为自己手里的商品找到销路也没有办法从中国的内地获得精美的商品所以它当时的经济上面是进入到一个低位
这大量的难民的到来又引发了饥荒和疫病
就使得澳门的经济是雪上加霜当时一个很典型的事件就是澳门的这些士兵因为没有办法领到军饷一度发生了叛乱把澳门总督都杀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澳门之前还能给永利提供 300 人的军队和大炮已经是他的一个相当极限的支持到后面的话其实永利 D 他曾经多次派人去澳门就希望你能不能再多给我一点援助但是此时的澳门是真的是捉襟见肘只能够以一些微不足道的援助来就是相当于一死一死
南明的朝廷肯定也是了解到了澳门的情况就是确实他们实力有限没办法帮我们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事件呢就给南明以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我们上述提到南明的太后啊一系列的贵人都入教受洗了所以当时澳门的耶稣会他们是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件大的功劳
他们就产生一个想法,就是想南明的这些路教的贵人,你能不能写一封信,然后我们带到欧洲给教皇看一看,让教皇知道我们在东方已经成功地让这种级别的人路教了,就可以在教皇面前邀功。但是当耶稣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的时候,却恰好给了南明一个外交上面的启发。
因为南明的这些高层肯定是从传教士那了解到一些欧洲的基本情况他们会知道欧洲的这些葡萄牙西班牙他们都是天主教国家所以他们在民意上是要奉罗马教皇为更高的主宰这时候一个外交设想就产生了就是澳门的葡萄牙人如果给不了援助的话那么
如果我们能够直接获得罗马教皇的支持然后那罗马教皇以他的这个崇高的影响力去影响其他这些欧洲国家在东方的力量包括葡萄牙在果阿还是有一些势力然后西班牙在菲律宾有一些势力等等如果这些力量能够被运用起来支援难民的话那要比一个小小的澳门能够提供的援助要多得多
所以这样一个设想形成了之后就引出了我们这本书这个非常令人惊叹的这一趟初始了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普密格拉他从难民接触到这种使命之后初始欧洲的这个过程
我看他其实是拿着太后以及旁天寿给罗马教皇和耶稣会总长的两封信去到澳门的但是到了澳门之后澳门的总督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书里面就提到澳门的总督包括耶稣会的检察官视察员这些角色其实
首先普弥格他是一个传教士他
在东方的行为是要受到两重力量的制约的这第一重就是世俗的行政的权力我们知道当时的罗马教皇是把亚洲的保教权授予了葡萄牙
所谓的保教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葡萄牙的这个世俗的权力去保护传教士在这些东方国家进行传播保教权它有一些主要的措施比如说所有的传教士去亚洲的话都得去葡萄牙国王那儿获得许可然后他们都得去乘坐葡萄牙的船他们到东方以后都得服从葡萄牙在当地的总督的一些管理和监督
因此补弥格作为一个传教士他首先就要受到这一层世俗力量的控辖然后第二层呢就是补弥格他是一个耶稣会士耶稣会是当时天主教的一个组织然后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这种教会组织对修会所以他还要受到耶稣会本会的管辖
所以我们会发现,普弥格来到澳门以后,澳门的教俗两界就会产生很不一样的意见。因为我们之前已经讲到了,就是南明遣人去传使这件事情,最开始是澳门的耶稣会提到这个点的,普弥格作为南明使臣也是得到澳门耶稣会的许可,甚至是任命的。
但是当时的这个东亚局势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就是前天我们还觉得南明我们成功了要赶紧的去跟教皇报喜但是当南明真的派出了普密格韦使臣来到澳门的时候呢
整个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当时清朝是对南明发动了一场大的进攻当普弥格来到澳门的时候广州刚刚实现并且清朝在广州实施了一场大屠杀这对澳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广州和澳门已经非常非常的接近了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澳门的世俗权力那一方就是澳门总督委代表的这一派别他们就会觉得在这种局势下我肯定要采取一个政策上的转向我得去归顺清朝吴毕格你作为一个难民使臣想从我这儿走就可能会引发清朝的
所以澳门总督的意见就是不允许难民时辰西去但是耶稣会的高层呢还是会有一些意见上的不同就是有一些高层会认同总督的意见但是还有一些高层他们会觉得
之前我们确实跟南明有过这么传统友谊之前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最开始提出或者说是启发的加上他们还是会觉得政治局势这个事情有时候是会变化的
之前就发生过一次就是永利二年的时候突然间出现了所谓的七神反正就是有大量的曾经归顺清朝的地方大员都扯上南明的旗子归顺南明了所以他们会觉得万一这种情况再发生一遍呢那么南明也不能完全的跟他断绝于是就有一些高层是支持了布弥格的出使
尤其是澳门的视察员因为视察员其实是作为耶稣会总会长在澳门耶稣会的一个代表所以他是地位相当高的所以在这位高层的支持下以普米格为代表的这个
简陋的南明使团最后是能够在 1651 年的 1 月 1 日搭上那艘葡萄牙的航船准备去前往欧洲所以通过普密格在澳门的这一番纠结我们也能够看到就是在东方这种欧洲的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他们都会施展着自己的一些影响力并且他们对时局会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和主张嗯
看你的书我也才知道跟普弥格出行的就整个南明使团其实最初是三个人嘛还有两位年轻的军人不过一位是在澳门就停留下来了因为患了这个瘧疾应该是生病了另一位是叫郑安德类这个人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呢嗯
是这样的就是普米格他在自己留下的报告以及同时期的一些欧洲人的记述中都会提到他的这位中国同伴但是早期呢他的名字就是用这个西文拼写叫安德尔斯沁早期的学者对于这个人他姓甚名谁是有一些争议的因为他只有这个所谓外文名字传世
有的书里边大家会看到它被写成是陈安德或者说是沈安德直到就是近年有中国学者发现了一封署名为小的郑安德类的信是写给
耶稣会总会长的并且提到了补老师那就是补弥格而且时间也对得上他们正好在罗马的那个时间所以的话就最后认定这封信的主人郑安德类应该就是补弥格的这位中国同伴安德尔斯庆
通过这个名字上的纠结其实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被掩盖掉的小人物几乎没有在历史的书写当中对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关于他的材料都是一些只言片语
之前我们已经确定了他姓郑叫名是安德类因为姓教的中国人都会被传教士起一个叫名此外在普弥格的报告中还提到郑安德类有一次他自称就是他和他的全家从儿时起就信仰天主教了可见他是出身一个天主教的家庭还有一点就是当时有欧洲的学者提到他的时候说他拥有一个游击的官衔游击战的游击
在明诞它是一个三品的五官的官衔这使得我们知道它是一个五官系统不是一个文官系统的通过这个讯息呢又让我们联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这场初始是由王太后和庞天寿相当于他们两人的信要被送往罗马那么庞天寿他当时除了司礼剑丙比太监的头衔之外他还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官职掌管永卫营永卫营其实就是永利皇帝遗葬的侍卫但是到了南明这个时候永卫营是庞天寿自掏腰包的所以永卫营的这些士兵可谓是庞天寿的亲信或者说是他的下属吧而且永卫营它有一个特征就是当时能记载的就是他们的旗帜上面经常会写西方文字
所以的话这个营的这些成员很有可能会跟庞天寿一样拥有一些所谓的天主教的色彩所以我们再联想到郑安德类他是一个出身天主教家庭然后他又有一个五官衔那么他出身于庞天寿的永未营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大了
因为庞天寿肯定要指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承担这个使命然后他手下的武装力量就是永卫营所以永卫营中就有这么一个人物他可能就被选中然后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就是之前我提到这个郑安德类唯一留下的那封信他里边是自称小的
大家如果看过古装剧都知道自称小的在古代就是地位不太高的人的一种前称那么其实他就暴露了正安德类的出身并不高贵加上永卫营在当时的描述中他并不是由那些士协的武官来担任将士的他的这些将士往往是取自于当地的这些小市民嗯
所以郑安德类很有可能也是来自于两广特别是可能是广东的小市民的家庭以上这些推测就给我们勾勒出了郑安德类的一个所谓的画像吧就是他是一个
出生广东小市民家庭信奉天主教的年轻人他因为自己的信仰或者说是一些好运来到了旁天寿掌管的永未营当差使得他能够在一个非常巧合的时机获得一项走向世界的使命然后这个年轻人就似乎更加的清晰嗯
就截止到现在我们已经聊到了整个团队的使命了以及团队的成员我们可以接下来聊一聊他们前往欧洲的路线因为我会天然的觉得因为普密格是耶稣会士有这种葡萄牙的先天的这种海路的路线其实我一直会觉得他是走葡萄牙自然的海上的路线了就从澳门一直到印度的古阿然后再从古阿一直到利斯本
然后去到罗马这样一个过程但其实非常意外普弥格到达了印度的果阿之后其实并没有走海上路线而是走的是经过了波斯奥斯曼帝国其实是条陆路了当时为什么没有走成海路呢
最开始他确实是搭乘葡萄牙的船然后走着传统的葡萄牙的东方航线到达了葡萄牙在东方的首府果鄂但是到了果鄂之后呢就发生了一桩事件就是坏消息追上了他们在他们到达果鄂后不久澳门就有人也来到了果鄂并且向果鄂的葡萄牙总督
汇报了东亚的情况那就是澳门已经归顺了清朝永利帝在清朝的打击下是又节节败退在这种局势下澳门来的人就警告这个葡萄牙的印度总督就是你不能够放这两个倒霉的史臣西去因为他很有可能会成为教皇的探首山芋
葡萄牙的印度总督也是久安官场之道他知道这个事情确实不能那么莽撞于是他就取消了普弥格和郑安德类的传票禁止他们离开果厄然后他要先写一个报告给葡萄牙国王就跟领导汇报一下要得到葡萄牙国王的回复以后再看下一步怎么办所以普弥格和郑安德类就在果厄被困住了
在这个事情发生后就产生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细节这个细节也是布米格在他的从中国到欧洲的报告里面记载的他没有详细讲他的苟阿的困境他就说到我在一些中国人的陪同下克服了进入印度斯坦时的困难
这个事情就特别引发我的兴趣因为印度斯坦其实当时指的就是印度的内陆那么也是跟普米格接下来的路径是相关的就是他从果阿被困了以后他是走往了印度内陆的
然后这些中国人为什么会出现在果恶他们是怎么跟南明使城相会然后他们又是怎样伴随着南明使城走入内陆的就成为了一个也不完全是想象力很多是根据中国人在印度的一些相关记载能够通过这个点我们看到在明清之际其实中国人已经在印度洋上相当的活跃
就他们操控着印度洋的相当一部分的贸易并且紧走于邦国之间来去自掳丰富了我们对于海外中国人的想象然后布米格和珍安德雷在这些中国人的陪同下就来到印度的内陆他们到了印度中部的一个地方叫格尔孔达然后再从那儿折到印度的西北角
来到英国的据点苏拉特因为葡萄牙的总督禁止他们出海那就只能去英国人的据点寻找航船接触英国人的路线对但是他们在苏拉特没有找到一艘直接回欧洲的船搭上了一艘前往波斯湾的船
所以也就只能够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搭的这艘船来到波斯湾然后就进入了当时伊朗的萨法维帝国然后再穿过亚维尼亚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然后到达这个地中海的东岸在那儿再搭一艘船到达威尼斯然后最后回到罗马所以这一路可谓是非常的波折
对我是没想到的因为走一个海路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读到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是经过了这样陆路上的远程的一个波折在普密格从古阿前往欧洲的同时大清这边的传教士魏匡国其实也从福建出发去欧洲解释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争的问题他其实是绕到了
马六甲海峡到达了巴达维亚和荷兰人待了很久然后经过荷兰人的系统到达了欧洲你有没有想过就是两个传教士的这个出发路线其实是差不多的当时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做一个这种双线叙事因为似乎这两个传教士其实是代表着两方不同的利益嘛
就是卫匡国他的一个行踪在这本书里边可以说是一条暗线的存在然后卫匡国在书中其实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就是普弥格刚刚接受了使命然后从永利地当时所在的吴州前往澳门的时候会提到这时候也有一个传教士叫卫匡国他正准备从福建沿海出发他的目的地也是回欧洲只不过他
他所要代言的是清朝
后面又普密格等人经过了这么一番波折终于到达欧洲以后他们在欧洲其实是遭遇了非常大的一场危机就是罗马教皇不信任他们他们被迫要接受一场又一场的审查来自证清白而就在普密格和郑安德雷到达欧洲后的一年多后魏匡国也来到了欧洲他的这场旅途走的可能还要艰难一些
但是卫匡国到达欧洲就跟普弥格的遭遇形成了天朗之别就卫匡国他登陆欧洲就开始在欧洲的各地不管是天主教国家还是新教国家都受到了隆重的欢迎然后他在各地演讲出版书籍一时是洛阳纸柜特别是他所撰写的《达达战记》可谓是当时的欧洲畅销书
魏邝国就用他带来的东方的讯息向欧洲宣布就是清朝即将成为东亚的主宰这也给欧洲人来调整他们的东方的策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些参考
第三次卫光国出现就是当普弥格他们要回城的时候,普弥格是 1656 年从葡萄牙出发,卫光国是比他回国更晚一点,当然他们的旅途都同样非常的艰难,跟卫光国同行的人里边就是有非常多的人也是在海上去世的。
但是魏邝国走得比普弥格晚他却更早的就回到了中国并且进入澳门甚至在普弥格最后群巡于中越边境而不得路的时候魏邝国已经到达北京面见了顺治帝
所以的话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传教士他们的经历恰好是能够形成一个镜像的他们经历的这种天壤之别也能够透露出当时欧洲的一个态度变化就是代表南明的五一阁遭遇了冷遇质疑最后连中国的国境都没办法深入而
为清朝代言的卫康国却在欧洲受到了隆重的欢迎然后在当时的清朝也是一路绿灯就是直接从澳门到了北京非常的顺利这种对比之下其实会更加突出布弥格作为南明
的艰难的处境就是当世界都知道要去拥抱胜利者向胜利者抛洒鲜花的时候他作为一个跟难民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关联的这么一个外国人他却愿意为这样一个新疆落幕的王朝去履行他的这份承诺就会让人觉得他的这种坚守会更加的不容易吧所以魏匡国的存在就像一条暗线然后他其实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普米格和郑安德卫的处境以及他的内心的那一份很难得的坚守
当时因为整个欧洲其实也在期待着来自东方的一些信息包括可能市民阶层可能商人阶层非常期待获得的信息可能是一些东方的地理信息包括明清一代的具体的信息包括达达人就是所谓的满人到底对于这些喷教士包括这些商业贸易到底具体是什么态度这些信息可能是这些商业阶层更愿意获得的
而来自教会的这个阶层可能希望获得信息也同样是民清一代的这些信息包括统治者对于教会具体是什么样的看法甚至包括对于这个礼仪之争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这些其实对于教会来说是迫切需要知道的
那可以来给我们讲讲普密格的疫情在罗马发生了什么从威尼斯一直到罗马这个过程里面自始至终为什么没有见到教皇首先普密格的使命就是要把南明王太后和庞天树的信交给教皇这是一个表面的使命而他更深层次的使命则是要去获得教皇的同情和支持
特别是要让教皇能够提供一些军事上的援助这个使命其实是隐而未发的但是当普弥格一行来到罗马的时候教皇以及教皇身边的智囊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对普弥格进行审查的书集团所形成的一个报告里面得知
书之团的报告一开篇就说假如南明的皇太子确实已经受洗成为了天主教徒那么出于同教之谊就势必会使这些奉天主教的君主要介入到一场冒险的行动当中按照当时天主教的这种同教之谊就是如果确实南明的这些太后啊太子都已经受洗那么他理应要获得教皇的一个保护
甚至是同为天主教徒的这些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一个支援所以的话就是这一层意思是南明使臣一到来教皇以及这个教会的高层就体会到的
但是当时的教皇他根本就不愿意让这个请求来到他的面前一方面是因为教皇通过各种渠道已经知道民亡亲兴的这么一个东方的局势就是他在战略上面是要放弃难民更多的去跟胜利者进行合作的另外一个很实际的就是教皇哪怕是出
出于同教之谊他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当时就是普米格来到罗马的时间是 1653 年然后在此之前欧洲是刚刚经历了一场 30 年战争这场 30 年战争就是欧洲的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之间开打
打到了 1648 年才刚刚签署了一个威斯特法利亚条约才把战争给暂时的平息下去在这种情形下其实教皇的权威在欧洲已经是示威了所以教皇是没有办法去响应这种来自东方的呼救的于是我们看到就是教皇一是不响二是不能
所以他就根本就不想让自己去面对这个来自南明的使臣那么怎么样来避免自己与使臣相见呢那就是质疑他们的身份所以普弥格和郑安德雷一到罗马就是罗马当时的就是各种风言风语都会质疑他们是不是江湖骗子伪造了一些信件来诓骗教皇为此他们不得不
说
所以的话从教皇的态度中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南明使臣的真实的使命以及他的这个使命对于教皇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去响应的请求你在书中其实也提到了一个显比就是当时普弥格一行在罗马城里另外还遇到了一位年轻人叫郑玛诺郑玛诺
他据说是第一位在欧洲留学的中国人,他还在罗马教拉丁文,包括希腊文学,希伯来语这些,来谈谈你在这个写作上的策略,包括想法吧,为什么让郑安德勒和他同时出现呢?
是这样的,就是我在追踪史诚在罗马的一些情况的时候呢,就偶尔看到了郑马诺的材料,他可谓是当时的一个天才少年,他是 12 岁的时候就随一位神父去欧洲,然后就把他当作第一位赴欧的留学生。
他到了欧洲以后呢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他是在 1653 年也就是普比格到达罗马这一年进入到罗马工学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普通人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在 1654 年顺利毕业并且在罗马开始教授希腊罗马的文法文学等等就成为了一个讲师郑马诺在罗马大方光
刚才的时候恰好也是我们的主人公普弥格和郑安德类在罗马的时候而且他们都属于耶稣会的系统就是郑马诺是加入耶稣会的然后普弥格自己是个耶稣会士他在罗马的时候他是住在耶稣会的修院的而且当时郑马诺和郑安德类就成为了罗马城内可能是仅有的两个中国人
所以这么一种巧合就让我产生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知道彼此存在的因为罗马也没有别的什么中国人而且他们两个应该也是当时的一个议论的焦点一个是天才少年一个是南明来的使臣所以我就会设计一个情节就是让他们有一个
面对彼此的机会当然这个显比其实我想要表达的是当时东西交往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我们之前已经看到了史诚作为一个政治方面的使者然后商人作为一个经济方面的互通有无的人物
包括传教士传教士相当于是把西方的精神信仰和学术传到东方而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重视有一类人的出现那就是留学生
他就是相当于自己从东方来到西方然后在西方接受这个西方式的教育并且能够在这种教育中获得非常大的成就的这么一个留学生优秀代表的存在会让我们对当时的这个东西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产生
更加深刻的了解吧所以我就希望让郑马诺在这个故事中露个脸出个场
然后也会让大家产生一些兴趣可以去追踪当时有更多的人物其实是穿梭在这个东西方之间的对其实有了更多的想象不只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还有来自东方的商人也好你说在印度洋上的这些中国商人或者在罗马学习拉丁文的这些中国人其实都能勾连起来啊
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只是传教士作为媒介的另外我还想多谈谈就是在魏邝国甚至普弥格到达欧洲的时候罗马教会的内部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他们都是耶稣会士我们还知道还有其他的一些传教的组织包括多米我会跟耶稣会传教策略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 17 世纪中期其实多米我会就对于耶稣会在华的这种传教方式提出了一些质疑这种教会组织之间内部也是存在着不同的那种竞争的这种教会组织内部的变化会对这些耶稣会是起到一些不同的影响吗
您说的这个天主教会内部的修会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确实对南明使臣在罗马的遭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耶稣会在中国传教的时候采取一种比较灵活的策略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一些祭祖啊祭孔的仪式他是抱有一种包容态度的
其实礼仪之争大概可能谈的就是这个嘛就简单来说可能就是你受洗过之后的教徒到底还能不能祭天祭祖包括祭孔吗是的但是其他一些天主教会呢他就会对中国的一些仪式的那种包容度会更加的低一点就是像您说到的多明我会然后普弥格他在罗马遇到的一个大麻烦其中一项指控
就说是他白到欧洲以后就在那宣扬耶稣会的这种路向随俗的传教方式这种宣扬就会让人觉得他在贬低坚持天主教传统礼仪的多明我会和奥斯定会所以的话这就给他惹下了更多的麻烦也树立了更多的敌人相当于他不小心就是踩到了教会内部纷争的坑
所以通过他的这个经历也能够让我们管窥出当时的这个罗马天主教会内部的一些对于传教礼仪包括其他一些方面的这种意见不合吧对好像也是大概从这之后耶稣会示的传教的思路也逐渐的被弱势下来
好像整个教会也更信奉那种所谓原教者主义的传教方式了这个情况可能要再到更晚些因为古弥格到来之后当时的教皇是英诺森十世
然后既因洛森时事而继位的是亚历山大七世这位教皇当时就是接纳了刚才提到的卫匡国神父等人的一些建议相当于是对耶稣会士在中国采取的一些路向随俗或者说是中国式的礼仪采取一种宽
这种态度的魏邝国不是自己都提罚了吗对所以刚刚普弥格到来的时候就是在亚历山大七世的时候教皇对于这些东方的礼仪是相对宽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然后加上他们内部的一些复杂的情况
尤其到了康熙中后期罗马教廷对于传教士对于中国式礼仪的态度和策略就会愈发的严厉起来对就是礼仪之争这个更激烈起来了当时不是还有像多罗出使来去解决这个礼仪之争问题
甚至当时的教皇都要禁止天主教徒在华的这种传播了之后这又引起了就是去年比较流行的那本书里面提到的故事就是康熙的红票嘛开始发红票的这一事这些其实都能联系起来
特别是您提到罗马城里的那个年轻人郑玛诺嘛这让我就又联想起同样是在意大利留学不是在罗马是纳布勒斯留学的那个李自彪因为他是从遥远的甘肃梁州就是从现在的武威县一路到达了纳布勒斯去求学也是从十几岁出来那个个体的故事也会不自主的浮现在眼前吧
其实我们在说到东西方交往的这种很宏大的字眼的时候所有的交往都是在那一个一个的生命体上体现出来的都是在他们在甲板上的颠簸他们在大地上的行走他们在异域文化中的不适和好奇中体现出来的所以的话其实当我们关注到这些个体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文明的交往嗯
对你像一个乾隆时期出生的年轻人从甘肃在我们想象里面甘肃应该是非常封闭的地方但是他就从甘肃出发一路到达了纳布勒斯还在纳布勒斯学习拉丁文学习希伯来语而且多年以后他又随着马格尔尼使团到了中国担任中英第一次相遇里面的翻译
然后还在翻译当中加代似乎提出了在中国传教的这种事所以你就觉得就是通过这种叙事可以让你感到历史真的就发生在眼前的感觉嗯
那我们可以接下来再聊聊普弥格他们疫情吧普弥格他们疫情在欧洲当然是很不受待见了那他们的遭遇就像失去了这个组织一样罗马的教廷也不认派他们出使的难民也快要不见踪影了
那最后他们在欧洲最终是怎么决定要重返中国的呢事情是到了 1655 年发生的转机就是这一年 1 月教皇伊诺森十世就去世了然后亚历山大七世继位这位教皇就像我们刚才提到过他对东方的这种礼仪之争会更宽容所以他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给在罗马滞留了如此之久的难民使臣一个交代
虽然教皇是不可能给予难民真正的援助但是他就表面上的借着王太后那个信的表面意思回了一封信因为王太后的信表面看起来就是像一个信徒给教皇汇报我入洗了请您保佑我保佑我的国家那么教皇就顺着这个话头那我就保佑你吧口头上保佑你给了一封这样的信
他们准备再度穿越半个地球来送出这封信他们准备再度穿越半个地球来送出这封信
他们的回程也非常的惊险最开始他们还是走着葡萄牙的这个传统路径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大陆一路往南但是这个时候葡萄牙的最重要的那个非洲的号望角的据点也被荷兰人给占领了甚至荷兰还封锁了葡萄牙的果额
所以他们到达果厄之后就发现没有办法再继续往东方走就是整个港口被封锁于是他们又不得不又把印度大陆给穿越一遍到了印度的东海岸在那儿找了一艘船到达了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
结果在这儿他们就了解到了一些最新的情况就是澳门绝对不允许他们回去了澳门已经特地的归顺清朝另外一方面是澳门当时葡萄牙面临这个荷兰的竞争所以荷兰已经准备要去向清朝相当于是打好关系了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上澳门的葡萄牙人是绝对不允许有这种意外事件发生引发清朝对他们的不满
所以的话,布弥格和郑安德赖就只能从暹罗找了一艘船到达今天的越南北部,当时叫安南的这个国家,想走陆路进入广西。但是特别不幸的是,这个时候恰好是清朝发动对南明的最后攻击的时候,他们刚刚进入广西,广西就被清朝占领了。
五弥格神父作为一个外国人就是他只要一露脸就是特别明显所以他没有办法在这显露着自己加上他听说永利帝当时是在云南但是随着清朝的这个进攻他逃往缅甸所以他们就准备重新回到安南再找一条路去缅甸这样才能够见到永利帝但是安南当时的掌权者是不喜欢天主教的禁止他们入境
导致了他们俩只能在中越边境上在那里蹉跎然后最后就在 1659 年的 8 月 22 日布米格神父在中越边境上逝世其实死在了寻找永利皇帝的路上对所以这个故事就到此落下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那郑安德类呢他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关于郑安德类的下落现在有两份报告里面有一些支言片语其中一份报告是讲到普弥格神父去世以后有人看见郑安德类在村里边给人看病以此来谋生然后其实这个点会非常有意思因为普弥格神父他不但是一个传教士他同时还是一个医学家
他是一个医生的儿子所以他在来中国的时候也非常关注中医的情况并且他写下了好几部关于中医的著作成为了中医西传的先驱当我看到这个报告里边说郑安德类正在村里边给人治病的时候
我会感觉非常的感动因为郑安德类的医术很有可能就是普弥格神父一路教给他的所以就相当于是普弥格神父最后用他的医术使得郑安德类度过了自己最窘迫的一段时光
然后还有一则报告是写到说郑安德类在广西没有办法待下去因为已经被清朝占领了所以他就和一个明朝的官员逃避到山林里这就相当于是他最后有关他的文字记载了此后关于他的信息就全部断绝了我们就再也无法知道他的下落了但是就是在我最开始跟您讲的贵州安隆发生了一
一个微光的闪现吧也就是近几年就是在贵州安隆的天主堂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是一个石碑上面刻的是永利帝的皇太后皇后太子的叫名哦
他们的教名叫什么呀皇太后的教名叫列纳列纳其实又意著海伦娜她是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太子的教名叫当定就是君士坦丁因为我们知道基督教在传播历史上君士坦丁大帝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就是因为这位大帝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使得基督教才能在欧洲发扬光大
所以这个教名其实是蕴含着传教士希望王太后能够教导自己的子孙成为东方的君士坦丁然后也希望这位太子就能够成为像君士坦丁大帝那样的人的这种意图就传教士给了他们一个非常大的教名对 给他一个这样的期许这个安龙出土的石碑上面就刻着永利帝的这些信奉天主教眷属的教名
然后尤其是上面永利这两个字的利字根据这个避讳的原则它很有可能是乾隆朝以后的因为我们知道乾隆的名字叫弘历
所以的话乾隆朝及以后他的这个历字的写法就不能写成他的那个繁体了得写成另外一个繁体然后那个永历的历也是另外一个繁体所以的话可以推测这个石碑不是南明时期的他可能是清朝甚至相对比较晚的
这就意味着对南明的眷念曾经在安隆这个地方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是很明显的就是要刻上他们的教名这似乎是一批信天主教的移民是的
然后另外一件文物更令我惊讶,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出土了两个石花瓶,每个石花瓶上刻着两个名字和他们的族年,其中有三个人呢,分别是贵州第一任天主教的墓首的名字,还有两个是在贵州安隆殉道的传教士的名字,他们都是和贵州安隆关系非常密切的。
然后第四个传教士的名字就是补米格和他的族年 1659 我是听说这个信息以后我是亲自又去了唐安龙然后找到了天主堂中的小小房间里的这个花瓶看见那个花瓶的时候我就感动得不能自已
因为他给我们透露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这两个花瓶的刻的年代已经到了 19 世纪的中后期了因为天主堂是 1885 年建的
然后另外两个在安隆殉道的传教士分别是 185 几年和 186 几年殉道的那么花瓶的时间肯定是往后这个时候已经距离补弥格神父死在中越边境上已经 200 多年了结果在这个时候居然在安隆有人记得他
尤其是如果我们细究一下这个事情当时在贵州安隆传教的是巴黎外方传教会它不是耶稣会这些传教士已经距离普弥格这么远了
在他们看来就是普弥格应该也就是万千赴中国的传教士之一他们跟普弥格之间关系是非常微弱的那他们怎么可能会把普弥格的名字和其他这些重要的信道者和墓所的名字一起刻在石华瓶上那么这个答案很有可能就是安隆当地的这些难民移民不但记得这些奉教的太后和太子还记得普弥格啊
那么这个讯息是谁带来的那很有可能就是郑安德雷也就是他隐居在山林里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要继续前进然后他从广西要去云南寻找永利地的话很有可能会经过安隆因为安隆是位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这么一个地方他从安隆途经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在这儿遇到一批难民的旧人因为
永利帝曾经在安隆待了四年所以会在当地留下一批所谓难民救人所以郑安德很有可能就把布弥格的事迹以及他的逐年告诉了这批人啊
此后郑安德类继续往西有没有找到永利地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一批人却把补彌格的名字和族年深深地记在心里并且在 200 多年后当又一批传教士从西方来虽然跟补彌格已经不是一个会的但是这批新的传教士会发现当地的人会记得南明的这些曾经信奉天主教的
皇室以及一位和他们特别有缘分的故人那就是布米格所以他们才会把布米格的名字也刻在这个石花瓶上放在天主堂里面共享天主的龙光所以就是这个石花瓶可谓是布米格神父在中国大地上的唯一印记
因为在此之前我一度以为这个故事是已经被遗忘的因为直到 1910 年学者张元济到梵蒂冈发现王太后给教皇的信之前中国的这个史籍中是没有一个字提到的几乎没有这个书写的对 然后这个石花瓶的出现就让我相信这个故事从来没有被遗忘过
所以他就让我再度相信了历史的公正与神奇虽然那个时候自雍正朝开始实习禁教但是你能想象那一批可能明代的移民他依然是在山区里面信奉这个天主教的依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依然并没有被这种禁教
所中断在身躯里面可能都是无人知晓的但可能就是那一片小小的森林里面他们就依然在信奉基督教的传统
是的所以这种偶然浮现出来的历史的证据就在不停地提醒我们其实历史从来就没有遗忘过任何一个值得被铭记的人真的是一个非常精彩也是一直被记住的故事只不过是被苗老师重新挖掘出来了历史上一个不起眼的显比但是它其实链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啊
虽然是这个冰山一角但是它连接的很广泛的一个世界其实很少有人会想象就像刚才说的明末清初已经和世界有了如此广泛的联络了那其实身在这个网络之中个体也会在不断的书写跟记录就像你的那个大胆的猜测一样郑安德勒依然
会和一群明末的移民同时将普弥格的故事一直铭记书写甚至用碑刻撰写下来真的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故事啊
中文字幕提供
i've seen your flag
我记得当时你告诉我你真的在下面的事情但是现在你也不再展示我记得当时我在你身上移动
Hallelujah
Halleluj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