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S3E13|除了姜萍,我们什么话题都聊了 —— 如何想象理科学生和天才?

S3E13|除了姜萍,我们什么话题都聊了 —— 如何想象理科学生和天才?

2024/8/15
logo of podcast 唯理对谈 Veitgeist

唯理对谈 Veitgeist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K
KK
S
Shelly
猫修
Topics
KK: 我从小热爱数学,经历了从数学竞赛到科普写作的转变。我认为'天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射,与个人对学科的热爱和投入时间密切相关。我目前从事数学科普工作,学生们的积极反馈让我充满热情。 我曾经准备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但最终因为疫情等原因放弃。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高等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对数学的热情也贯穿始终。 我认为天才与否与是否过好人生无关,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人负责。 猫修: 我对数学和物理都感兴趣,参加过理科竞赛。我发现,人们之所以推崇理科天才,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学习过程中,反复学习是很正常的,不必将自己与想象中的'天才'相比。 '天才'和'才能'是不同的概念,社会对'天才'的认知中存在光环效应。许多被认为是天才的人,对他们的学科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投入。 陈景润是中国大众对数学天才想象的重要原型,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对这种想象有奠基作用。流行文化中对理科天才的刻画存在问题,例如《生活大爆炸》中对男性理科生的刻板印象。 我认为,要对天才进行去魅,了解天才背后的故事和更多人的经验,并与更多人分享。 Shelly: 我从小在母亲'女生学不好数学'的观念影响下成长,在竞赛班的经历并不快乐。我本科学习经济和哲学,研究生阶段学习物理哲学。 我的学习经历充满挑战,也让我意识到女性在科学学术界面临的性别偏见和'漏斗效应'。女性往往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适应社会刻板印象的反应。 '漏斗效应'存在许多隐形的因素,例如文化差异、自我怀疑、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承担更多家务劳动等。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隐形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漏斗效应'。 在科研的日常生活中,保持热情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从小的成就中获得满足感。克服在学术环境中感到'不属于'的感觉,需要时间和经历,最终达到自我肯定的状态。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遇到的所谓我认为天才的人他们对他们的学科的确有非常非常就是我没有办法去想象的热爱比如在原始社会如果说我们还没有一个数学的概念或者数学还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原始社会里面

一个数学天分的人可能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你可以说大家会觉得他智商低下他是没有办法进行生产劳作的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境之下把某些特质叫做天才更直白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单纯对理科的天才这么的推崇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有社会经济因素的这样一件事情

就你有时候需要听到这样的声音的确这也是一个和解的过程当你觉得一个你自己投射的天才好厉害的时候别人也会告诉你说你不要去想象他们一遍就学会了就是去接受学两遍学三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天才才能做过好人生天才也未必能

过好人生天才又怎么样我觉得我们有更多更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你在过的生活是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你在过的人生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生你有没有伤害过别人你为你身边的人做了什么

感谢大家来到本次的唯理研讨屋唯理是一个在中国推广可能博雅教育的这么一个学生组织我们的组成的成员大部分是由国内在美国在英国等世界各地武术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我们可能希望在中国提供更多视角的博雅教育研讨屋或者是说播客是我们提供的一个线上的内容活动

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讨论一些热点的不一定热点的今天还挺热点的公共议题来去提供一些可能多学科然后多视角的这么一个讨论的机会

那我们就正式开始了这个活动感谢各位从国内也挺晚的然后美西也挺早的美东可能是一个真正好的时间来参与这一期可能更广义上来说叫数学科学研讨屋更狭义上来说我们写的标题叫从江平出发我们如何想象理科学生和天才的这一期讨论

那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然后我是一个半调子数学学生就是我在科尔曼莫卡纳读了数学和国际关系的双专业我自己对这个话题本身也比较感兴趣所以邀请了三位嘉宾来参与今天的活动来跟我们一起讨论那我们就请三位嘉宾简单的做一下自己的介绍然后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

介绍一下自己学习理科的一些经历吧大家好我是猫修散弧工业系的一个 P 系学生我可能是算是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都学过一点点现在在痛苦度播中 OK 那么下一位请 ShirleyHello

Hello 大家好我是 Shelly 我现在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哲学系的接下来应该是五年级我做的是物理哲学还有科学哲学里面的一些东西行那最后请 KK

Hello Hello 我是 KK 然后我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之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这个理论数学专业然后我自己在海报上我也写了就是我是数学爱好者然后我也是科普作者之前写过一些数学相关的科普然后而且我自己就是成

关注和实践通识教育不过我现在此刻并不是在数学学术圈内此刻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一个化学科的项目感谢大家的介绍对那可能一个小小的开场或者是说一个小小的由头关于这期研讨我是说大家也

看来其实在过去的大概一个多月中我们对江平的讨论其实有非常多甚至可能不仅是江平像最近的水灾以后又出现了新闻说伟东义捐了什么几千万其实大家对于学数学的人好像都抱着一种神秘感

好像他是那种没有办法被探讨的天才神童然后是这么一个角色但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好像什么样的人是适合学数学的人又抱有一种特定的期待吧似乎所以其实可能在第一个部分里我们想要从可能嘉宾更

个体的经验或者说视角出发来探讨说社会也好学术界也好或者家庭也好各种各样的外部的环境对于理科学生的一些可能不仅是好的期待同时还有一些坏的歧视

那这个第一件事可能是想请各位再结合自己的这个更多的分享学习理科的经历学习理科的这个背景可能再进行一些相关的分享那这个我就不 cue 了这个大家就自由开脉吧

OK 那我就先说吧 先说这个数学背景相关的吧就是我自己是从小就喜欢数学 然后我当时也搞竞赛然后我刚才也说了我后来本科在这个哥伦比亚大学读了理论数学然后其实我本来准备是继续读博士 然后也拿了 offer 但是对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去读啊 这个疫情是一个原因之一啊然后大概我是从高中开始呢 就开始写数学科普然后我也带过我家教本科 也当过助教 然后在围里也教过课

然后如果稍微展开一点点的话呢我觉得这个经历里面有两个时刻我觉得比较重要那一个是我大概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吧具体记不得了当时我是在家里面然后呢我爸呢就给了我一个两角器然后教我两角度然后就是这个什么两角器中心对准顶点然后一条边对齐零刻度然后另外然后读出另外一条边的数很快我就学会了然后就开始

随便画角然后自己量然后呢我爸就说说哎如果你画一个三角形他的这个三个角的度数和一定是 180 那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呢对吧这三角形千奇百怪呢怎么可能三个角加起来刚好是 180 呢我就立刻在这个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钝角就已经接近 180 了然后发现就是如果我要画第三条边的话那另外两个角就变得非常小了就几乎为 0 了然后量完加起来果然 180 我就很不服气就再画一次然后我画了我就立刻画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角

然后我就发现了这个角画完之后剩下两个角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时很小一两个还是 180 然后我就一连画了好几个三角形都是 180 很神奇这凭什么是 180 我爸就给我展示说三角形三个角可以同时被翻转到同一边然后形成一个平角所以是 180 我觉得非常震撼这就是世界的真相我当时就仅仅是坐在这个桌子前在纸上画一画就证明了世界上所有三角形那角合都是 180

而这条规律就是支配着世界上每一个三角形包括那些还没有画出来的那我当时就非常震撼就数学如此具有普遍性如此 powerful 如此有力量这个仅仅只是需要纸和笔那这种感觉其实就贯穿我之后学数学的经历而这是第一个重要时刻然后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时刻呢就是初一就是我遇到了猫修一会儿可以请这个猫修分享一下他的经历但总之呢就当时我是跟猫修同班因为我们都很喜欢数学嘛所以说我们的关系就比较好

然后有一天就初一的时候毛思友就对我说说哎呀 微积分太帅了当时我只是听过微积分这个词印象里面就是很高深非常高深所以我根本就没有想去了解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就是毛思友我的同班同学

然后猫斯就开始给我讲解就是什么极限啊 斜率啊 倒数啊就我们两个初一的学生在这个南外操场旁边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微积分连指和笔都没有然后猫斯当时就根据定义就给我推导出了这个就是 X 平方倒数是 2X

还给我讲解就是什么位移和速度就是这个关系所以这一下就完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就是关键就是说这让我意识到就是高等数学这也是可以学的嘛所以说就是都可以猫修我很久就接触了高等数学包括我后来什么初三接触了群论啊然后包括高中接触了托扑这些东西那这一切都始于多年之前南外操场旁边猫修给我讲解 X 形方导述的那个中午那我就先说这么多吧那是不是就得我讲了 OK

我其实对于就是学数学或者物理这些理科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一个故事或者一个节点就是说我是爱这个东西的但是就是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套就有一次过生日的时候我父母给我送了一系列的那个哆啦 A 梦的书

就是哆啦 A 梦的那种学理科那种漫画然后当时就看就很带劲然后小时候就很喜欢看这种图画书然后里面有这种科学的东西当时什么 KK 老师说到的初中的时候就读一级分文啥的这个也是因为在我记不得是初一还是初二的反正可能就初中某个阶段我是在图书馆里面找到一本书它的背后的广告上面

有一个色彩特别显眼看上去特别滑稽的一个就是什么就是什么微积分对叫微积分之屠龙宝刀和什么微积分之倚天宝剑然后就是就是两个美国人写的一个就是叫搞笑像的那种就是微积分的微积分的书对当时就就觉得啊这很有意思然后就拿来看了看了之后就结果就真的觉得哎自己好像好像理解了对然后理解之后就会就是想拿去跟别人分享

所以说这个就是可能是我跟 K 哥老师对数学热爱的一个开端虽然我觉得 K 哥老师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对更爱数学一点然后我是初中的时候可能就是我初中高中的时候可能更喜欢物理吧然后当时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什么就是理科竞赛什么的都参加一点然后就是拿一点点小奖 OK

OK,我的经历其实也不是特别的正常就是我从小的话其实是在我妈妈数学学不好的阴影下长大的所以她就会跟我说女孩子到高中就数学会学不好然后我小时候会有意识地希望去培养我的数学就是属于因为没有到高中潜力可能就没了所以要奔鸟先飞的那样的一个

在他非常局限的认知里面他就是给我灌输这样的概念我在初中的时候有在竞赛班然后我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不开心就是有一种不是没有办法融入到那个集体的

那种感受但是我当时其实没有对那个感受进行任何的反思我只知道就是每一次去竞赛班都是一个非常痛苦而不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每次去合唱团就非常的开心然后我到高中也是阴差阳错其实我非常喜欢物理但是我那时候的物理老师就不是很懂物理他

比较会跳舞然后我的数学老师不是很懂数学他比较会爬树然后是国际高中然后每天就只能靠自学然后高中那个阶段我觉得还比较重要吧导致了我当时选专业的时候就没有选物理和数学

我本科读的是经济和哲学觉得经济混口饭吃然后哲学比较酷炫到后来大学我上了一门物理哲学的课所以后来就在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关于物理更多的物理和哲学的东西

但物理哲学是一个很小的一个学科,就是它是在物理和哲学之间,你需要学很多物理去讨论一些哲学的话题,所以我后来在研究生阶段就上了很多博士研究生的物理课,然后那段经历也是比较的,应该说非常的痛苦,但同时也,

非常有收获然后大部分我学理科的经历都是在我其实研究生那段阶段反思然后在非常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那种状态去学下去的然后在物理哲学的话我觉得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上个月去参加一个会议也是女性在物理哲学这个领域当中的一些现象去分析吧有一个报告

就是无尽一做的当时他就说在物理学和其他形式的一些基础学科像哲学 科学 物理 哲学等这些学科当中女性和一些种族少数的群体往往会感觉到在工作中需要达到更高的严谨的标准这可能第一个听过来就是一下子不是很理解但是这可能是一种就是对于社会身份

技术能力的一些负面刻板印象的一个适应的反应然后我去回想我就是在我研究生阶段去非常的应该说哭着学博士级别的一些物理课的时候好像是有这种因为我觉得社会对我有这样的负面刻板印象

我一定要在我的论文当中证明我是有数学能力的但其实我并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但是因为这种负面的课本印象即使它不存在就是它不需要一个真正存在的情况你可能只是投射在就是学术的这个道路当中然后我的经历就是我的教授可能根本没有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学

场论你一定要学广义相对论但是我会很强加的就是在我身上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做物理哲学的我需要去学最难的东西来证明我可以做这件事情但其实这样一个适应反应不一定是对学术界整个环境是有利的这就是我

非常最近的一个反思就还趁新鲜分享一下因为我上个月刚刚去完一个报告然后发现这个现象的确在物理哲学这个领域特别明显那可能在其他的物理和基础学科当中也会有这样的体现对这个词当时用的报告用的词叫 rigor capture 就是严谨俘获就是反而是一些边缘化的社会的成员会更有意识地去为了符合主流去做一些

可能是生存机制一样的,就是你需要学很多很多物理来证明你是有学术能力的,就分享到这里吧。两位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因为对,其实这我们逐渐也移到了我们下一个的话题,就是说可能更多的从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外部环境是如何去形成这种,或者是说刚才刻板印象,刚才 Shirley 有提到说,

呃尤其是说可能在高中的时候参与这个竞赛班会有一种没有办法觉得融入这个集体的感觉可能说相对来说是不开心的然后我也可能比较好奇尤其是在现在的更多的这种国外的学术研究环境里在整个系科呃

我可能也不知道各位系科的所谓的性别占比或者是说这种种族占比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但是我自己唯一的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体验是也在圣地亚哥的一个应用数学参考一个会议里面但其实大部分的我说大部分值可能是将近 60%甚至 70%的我观察到可能都是亚裔

所以很多时候我听大家在讲海报的时候很多时候都直接中文在里面提问题之类的当然这是我自己一个非常有的景象的体验我也想问问可能大家的体验大家的观察大家在这些不同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从比例上来说我感觉就是像长青藤这样的学校可能至少之前几年都是会很有意识的这样去做那加州大学呢在物理系来说

就是的确是男生非常非常多然后特别到最理论的一些课当中可能女生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然后也会是亚裔然后本身加州大学就是亚裔比较多

我之前在哥大感觉他的比例就会有意识地去因为加入大学一个点就是他们法律上是没有办法做 AA 这样的事情的所以这和之前的常青藤那时候很多大学他就的确会努力去

把至少入学的时候这个比例做得不那么难堪吧应该是这么说我个人的经历就是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十几岁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了当然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的确有时候当你走进一个教室并不是有人写在脸上说你不属于这里

但是当你在一个环境当中没有一个归属感的时候的确会影响你对这个东西就是的热爱程度那我觉得在十几岁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受这样的影响如果你一群的好朋友比如说 KK 和猫修就是他们关系非常好然后又都非常喜欢数学那他们可能就会自身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健康的去学习数学的环境那么对于

一些十几岁的人来说呢可能他需要是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去享受这个过程的在研究生或者博士的阶段一个有讲到的问题就是 leaky pipeline 就是它会有一个我不知道它应该翻译成漏管道还是漏斗的现象就是应该叫漏斗现象吧就把它叫做漏斗现象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已经那么努力的去做了对吧我们尽量的把男女生的比例做的不那么难堪但是发现到最后毕业就是相比于男生来说更多的女生可能在比例上会去选择跳到其他专业或者说她会辍学然后在毕业的时候

反而这个比例又变得非常悬殊就是在招生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到这个比例看得过下去但是毕业的时候就非常悬殊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为什么似乎已经在做这些努力了那么这样的漏斗效应在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阶段继续还是存在着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效应对我有些想法但是我觉得还是 open the floor 对

那我就说一点我的想法吧其实我自己作为男性我之前是不太有这种意识的就是我没有意识到这种性别问题对于学习或者理科学习的影响因为我自己就是有这样的性别 privilege 所以说我从小是被鼓励学数学然后我遇到老师也比较好上本科之后我开始渐渐了解更多女性的经验包括也了解了一些女性主义的理论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

当然我觉得我这想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我只不过是了解了一些我本来就应该了解的东西那其实我就想分享一个故事那不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大四的时候当时有门课叫做纽结理论就是 Node Theory 研究这个绳结的当时呢我期末的论文题目主题是这个 Hovanov 同调理论那这个理论就是一个工具它是判断两个绳结是不是相同那么这个 Hovanov homology 这个发明者就是 Hovanov 那他是我们学校数学系的教授非常厉害就是也非常有名

但是呢就是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之前我不知道我一直都不知道 Khovanov 有一个姐姐叫 Tania Khovanova 那我就用 Tania 来称呼她那我要说的故事就是 Tania 的故事那 Tania 是 1959 年出生她从小就很喜欢数学而且成绩非常好那么小学就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小学的时候每次考试老师都会额外给她一张卷子她依然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全都做完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后后来呢这个塔尼亚就参加了当时苏联的这个数学竞赛然后就直接进了这个国家队然后代表苏联参加 IMO 就是那个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然后在 1975 年塔尼亚就拿了这个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赢品然后第二年 1976 年就拿了金牌而且是当时就是女星的最好成绩应该是全球第二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然后

而这个时候塔尼亚才 17 岁然后我教授就是哈巴纳夫就才 4 岁可想而知就是因为拿了国际金牌那么塔尼亚他们当初全家都受到这个政府的重视嘛所以说这个家庭条件就比之前好了一些然后呢拿了金牌之后呢塔尼亚就是我教授的姐姐她就进了这个莫斯科大学的数学系那莫斯科大学是有俄国最好的数学专业

然后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数学家 Gelfand 但是进了大学之后盖尔范德和坦尼亚之间的师生关系其实并不好然后坦尼亚在多年之后的采访里面提到说比如说在一个讲座里面盖尔范德会经常的去让坦尼亚解释数学知识如果他出错了那么盖尔范德就会当着所有人面就骂他傻瓜他会说很多刻薄的话比如说如果你再不理解的话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数学家

所以說就是坎尼亞就很不願意去尋求蓋爾奮德的幫助就不怕被他罵了不過坎尼亞還是讀完了博士然後也結了婚然後去美國的 MIT 做博士後但因為她是女性所以她在做學術的同時就還需要去買菜做飯帶娃所以根本忙不過來她多年之後開了一個博客就寫了一些婚姻生活的細節那我就舉一個例子

就塔尼亚当时的丈夫叫刚查洛夫也是搞数学的塔尼亚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呢他丈夫就会问他说哎你在思考什么问题啊塔尼亚就跟他讲我要思考什么什么问题但是呢就是过了一会就可能过了 10 分钟啊之后塔尼亚就不得不停止思考问题他要出门买菜

然后可能花了很久时间然后回来做饭当他提着这个牛奶和面包回家的时候他丈夫就会很激动的说说哎呀你刚刚那个问题我已经想出来了然后阿尼亚就非常沮丧因为他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他要买菜他要做饭而他丈夫不需要然后他就觉得他自己仿佛成了专门给他丈夫提供研究思路的人他后来就说说 the gender bias was there 就是这个性别偏见在那里他说在俄国就是女性需要去呃就是做饭然后需要去带娃需要去购物

而她说呃就是平均下来的话每一天可能女性要比男性多工作 4 个小时因为需要做家务就说 it was unfair and it happened to me 就这个不公平这个发生在我身上后来这个塔尼亚和她丈夫孟查洛夫就就离婚了那顺便说一句就是刚查洛夫现在就此刻是耶鲁大学数学系的这个教授而塔尼亚因为要带娃所以说就很难去辗转于不同学校因为小孩不能就是总是转学嘛于是塔尼亚就不得不离开了学界然后在业界找了工作

然后过了很多年他小孩上大学了他肯定啊终于可以就是立刻辞职试图重新返回学术界然后呢在他这个朋友帮助之下他又回到了 MIT 当了一名讲师直到今天然后我的教授就是他弟弟就是何半奥谈起他姐姐的时候呢就是心情总是就非常复杂

那他他就会说说今天入学界里有这个华巴纳夫同调理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以他姐姐的名字命名他姐姐这个塔尼亚当年非常有天赋拿过 IMO 金牌但因为她是女性要买菜要做饭被迫离开学界很多年而最终只是 MIT 的一名讲师直到今天

那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其实就非常难受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让更多人听到所以说我就说出来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啊所以说就是刚才这个 Shirley 就提到了这个 Leaky Pipeline 我觉得就是这是应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为什么女性即使当年可能能够进入一个很好的大学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能够呃

留下名字或者没有能够长期在这个学术界里面到一个比较好的职位而这个塔尼亚他的弟弟和他的这个前夫都是很好的大学的这个数学 professor 我就补充这个故事对我也深受启发我感觉就是比较有意思可以去探索的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可能讲故事的时候都有一些

看不到的一些因素和一些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比较明确看到的因素像我们如果觉得比较明确的歧视还有经济因素

这些有可能阻碍一些少数的群族去进入科学或者技术领域的因素的话可能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但像花时间买菜啊或者说去当你走进一个教室你有没有一种归属感这些因素可能就是他没有办法去看到就是你不能指着他说你在歧视我就是因为这些因素是没有办法看到的时候常常会

给很多其他人带来一个误解,就是因为没有看到,所以你没有办法,就是你不知道它的存在,然后大家看到的都是可能比较明确的歧视,可能在我们现在社会当中已经消失了,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悬殊的比例呢?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然后我也分享一句就是吴建雄的话吧,因为我当时就是,

弹折来找我的时候就是因为我在密西根纳学做了一个关于吴建雄的报告所以他来找我做这期嘉宾然后当时用了吴建雄说的一句话就是他吴建雄是一个他当时做了与称不对等这个实验然后证明了与称不对等杨振宁和李正道拿到了诺贝尔奖

吴建雄是做这个实验的主要的主导者那么他当时回应就是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在物理当中比例那么悬殊他就说他不认为任何这个思想开放的人真的会相信女性在科学或者技术领域没有智力能力这一错误观点

她甚至也不认为社会和经济因素就是那些看得到的因素是真正阻碍女性参与科学和技术领域的障碍她觉得就是进步的绊脚石一直以来是一个传统然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很多时候绊脚石是一些就没有办法去看到就是可能大家都有意识

但是没有办法明确去指出来的这样一个因素那么还有另外一个我想要可能分享的一个观点就是也是对于这个 leaky pipeline 就漏斗效应也有一些女性的一些女权主义学者在 90 年代 80 年代都有提出就是

当然这不仅仅于女性任何的一个少数民族甚至群体或者说任何一个比如说像我们英文不作为一个低语言的这样的群体当我们进入一个在女性来说是男性主导的领域或者说白人主导领域或者有一个主导领域的这样一个

一个门票的代价就是你想要进去这样的代价就是你在话语和你的认知上会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阉割就是在女性的这个角度来说你就是要学会像男人一样思考或者去争论或者在认知上话语上你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男性化那当然这不一定是性别上的讨论在非白人学者和白人主导的专业当中你也会有相似的经历就是

这些非白人的学者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本色挂在门外然后这个现象很多人也会去用来解释就是漏斗效应那在可能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语境就是我们知道所有的呃

不管是物理 哲学 数学的顶刊 期刊都是英文发表的那的确对一个英文不是母语的人来说你去进入这个专业的领域你想要获得权威的门票代价就是你一定要学英文对不对那的确你对自己的话语和认知上你就要进行所谓的英文化你需要去学会像

就是西方人一样去思考去争论这样你才能去在这里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一些就是隐形的元素吧所以这个漏斗效应它可能有很多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因素我觉得都非常值得去拿出来讨论因为讨论的时候他们就被看到了

我觉得我可以稍微说一说自己的体验我觉得我对这个 Lithi Pipeline 其实有一点点主观的感受因为其实我个人的话在本科的时候是相对来说比较顺的因为那个时候比如说你基本上只需要上课写作业你把课内的东西完成得很好你的成绩单就会非常漂亮这是一个很客观的因素

但是就像 Shirley 说的,你要去跟别人打交道,你要跟你的导师搞好关系,或者说你需要去在这个学术圈里面你去发表文章或者怎么样,它其实是需要很多的,你可以说是社交,你也可以说是这种混圈子,包括你在一个 lab 里面,你在一个研究室里面,你如何感觉到自己属于这里。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软的事情它不是一个硬标的还不是说你足够的聪明你就可以融入这里或者你怎么怎么样或者说你只要足够聪明别人就会认可你它不是的它很多时候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身份你来自什么样一个文化环境这些都有影响

然后我其实个人的话其实我在这里读博士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一个处境在当今这个时代就是说可能确实没有很多非常显性的歧视或者说对当然这个也是要看的我可能也在学术圈里面听说过不少就是很骇人听闻的一些事情所以其实可能这样的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但至少我比较信任的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或者是我身边的人也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也不多但即使是没有一个就即使在一个比较友好的环境之下尤其是老师你的同学们都是都算是好人都是很善良很 nice 的人对吧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就比如说你会意识到 OK 就是我是 lab 里面唯一一个中国人我是 lab 里面唯一一个非这个西方文化环境下的人

然后比如说他们去做各种各样的社交的活动我就需要去尝试融入到他们的环境里面去比如说他们会认为 OK 就是下班之后喝酒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I was like what 这为什么会有人这样想然后比如说他们会觉得其实 trivia 就是这个酒吧那种就是知识问答世界非常快乐世界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然后 I was like why

就是你们脑子是有问题吗对但是就是你们发现就是其实很多的时候它不是不完全是一个就是说你的学术能力的问题而是在学术之外大家如何相处然后很多时候其实他们是不会有这个意识他们不会有意识就是说 OK 你跟我们不一样或者说我们的这个我们的视角可能是一个就是 bias 的一个视角对吧就是我们可能有某种样的习惯有某种样的文化然后并不是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这样的文化

然后这个其实可能在当今的一些就是语境下面可能还更突出一些因为我不知道就是这个可能扯远了就是我可能说话比较发散但是就是我会觉得当今比如在美国校园里面大家其实会反而会不太敢于或者说就是去羞于提及这个

身份问题就尤其是在一些理科的圈子里面就是大家虽然说都有这个意识就是说 OK 我们要 diversity 我们要如何如何我们要就尽可能的去招收一些这个被变化的群体但是大家对于这个这个事情的日常的讨论是不够的

比如说你在一屋子理科生当中不会有人专门特地去谈起这个事情只有在非常非常 specific 的语境之下比如说我们年度总结或者说我们就是去搞一些公式化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so on and so on

所以说回到这个 leaky pipeline 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就是很多时候你会因为自己这是一种就是被动的这是一种无声的一种就是觉得好像我是不是不应该在这里我是不是跟他们合不来然后你会质疑是不是因为我太自闭了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积极的去融入他们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就至少对于我这种就比较敏感

就是心理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就是是一个很致命的事情我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就是我记得是当时有一天是我在家里面因为我是我早上起不来然后我们开组会的时候是我在家里面在用 zoom 来跟他们视频

然后当天非常不巧就是我是可能是唯一一个在 Zoom 上的人然后我就跟老板说对不好意思我觉得今天这个起迟了我就在 Zoom 上面然后老板说 OK 那我们待会儿就是我们一会儿在在 Lab 里面见然后就他就把 Zoom 给关了然后我当时就是一脸懵逼我就觉得啊就是难道你就不欢迎我吗就是或者说你不想让我来参加组会吗然后当时就是有一种可能是我被排挤了

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其实只是我老板他误会了我从家到 lab 的时间他觉得我可以在 10 分钟 5 分钟之内赶到 lab 对就是会有这样小小的这种误会或者什么日常的误会其实如果了解我老板的话就是会发现就根本不是他没有他不可能有刻意的去排挤我的这种心态存在

但是你会想你会去焦虑你会去觉得是不是尤其是说比如像我们中国人的话大家会觉得是不是有一些是表面上是一套背地里面是一套大家会或是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你确实会发现有很多的主观的因素会去影响你的自信和影响你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去发声

In case 大家还有你要补充吗对我看到评论我也想就是再加一句就是它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一个女性比如说在一个男性主导的那领域当中我们也可以想象说

在很多城市会有这样的就是他者这样的一个分别对吧那在不同的 lab 里面可能当你是唯一一个亚裔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人说话或者这样的情况就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的环境当中都会发生然后它也不是一个可以

通过一个人去改变的就是一个导师有这样的意识其实不足够他需要有一个集体的意识有时候组织活动的时候你需要思考这样的活动是不是足够的包容那么你不可能在每一个活动都会考虑到那么多因素那当你组织很多很多活动的时候你希望至少有一部分活动是很多人能参与的那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也会认为的确当

就所谓的这个他者或者当这些人的数量就是达到一定的时候那他们的确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这个群体当中感觉自己会更有话语权举一个并不是...

很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们系之前是没有任何的亚裔教授的但是最近几年我们招了两位然后很明显的就是当我们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们的会议的饮食就很多一半情况下都会去中国餐厅然后对于我来说就非常开心因为以前我们都要吃那种披萨吃什么就是意大利菜但是现在很多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吃到中餐了虽然说

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的确就是当我们去有更多的人在这个情况下就是有一位亚裔的教授或者是两位亚裔的教授他会产生一些即使非常小的一个影响我觉得这些影响也是非常有利的

我讲的有时候比较多的是一个女性从我自身的经历出发在理科的一个环境下面临的一些窘境那我们想到男性可能在一些女性的主导的一些职业当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去想象比如说幼教或者护工这样的职业

那可能作为男性当参与到这些职业然后看到身边就是都是一些女性工作者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很难融入那么这些其实问题的确是贯穿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情况对所以就是我们讲的一个现象可能它是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它是一个 power dynamics 它就是一个不同的话语权和

不同的内化的一个过程导致的一个结果感谢各位的分享还有包括个人的一些经历的一些分享对那相对来说可能我们的视野也从这个问题做一个小小的转移就是刚才其实也有提到说看起来这个很多的情况下有很多的是亚裔看起来非常擅长数学在很多的系里面有很多亚裔的占比

然后正好我们在收集问题的过程中也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包括就是我觉得在亚裔在很多环境经常会被说哎呀你是不是很擅长数学然后我们也收到提问说是否存在真正适合或者擅长理科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称这些人我们称他为天才甚至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如果有人擅长数学那么在数学出现以前这些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是存在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包括其实刚才毛修和 KK 在提到的时候说好像在初中或者是说在初中最开始的时候就非常恶意向别人去解释自己学到什么这个一定程度上很大的激起了你学习的热情那这好像也是我们所谓天才的附加的一部分吗然后包括我自己之前学数学的时候接触到一个人叫巴马努金

他是一个印度人但是就是他之所以可能会出现在现在的这个讨论也是因为他大部分的定理或者是说他大部分的提供的公式都是所谓直觉去提供的就是他很多程度上他没有经历过特别严格的可能数学的训练或者是说在他的产出的很多成果里很多时候他都是以

可能更直觉导向去提供很多的解释当然这个我觉得 KK 肯定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节或者说更多的故事但是就是从很多时候我们当提及所谓学理科的人或者说所谓这些理科天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讲说他好像是具有一种诡异的天赋或者是说直觉能够去擅长这件事情去能够提供很多问题

那到底这个情况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也比较好奇大家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或者是说观点所以我也 open the floor 就是这件事情我可能有比较多的事情想说所以我其实比较好奇 Sherry 老师和 KK 老师的观点我觉得

我觉得天才就非常简单的说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投射就是我觉得猫修老师就是一个天才在我的投射当中或者 KK 是一个就是当我其实在我非常有局限的跟他们接触的我忘了是 19 年吧可能还是就是那时候的接触的范围内你可能就是在非常局限的和

我可能

可以的确感觉到一个人在接受一个新的知识他的速度上和一个人对一个东西的热情上人的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那可以说我们也可以把天才我不知道可能猫修老师会有更深的理解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

没有非常明确地把天才和热情放在一起说但是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遇到的所谓我认为天才的人他们对他们的学科的

的确有非常非常就是我没有办法去想象的热爱就是当他们可以花 12 个小时并不觉得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我花 8 个小时我觉得我在就是打工这样的状态在我看来就是人和人的确很有差异的那在广义更广义的情况下大家可以说每个人就是喜欢的东西可能天才的点都不大一样吧总结来说我觉得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投射

然后更具体的来说他跟一个人对一个事情的热爱程度愿意花多少时间在这个上面有很大很大的关系对我很同意那个 Shirley 的说法就是我身边我觉得能够被称之上天才的人他们都会有热情

当然这个话题肯定猫头会有更多可以说的然后我就其实只想问一个问题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嗯在想的一个问题吧就是说我会觉得人的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然后我会觉得人的能力是有很多种比如说记忆力啊空间想象能力啊逻辑判断能力啊那可能还有比如说抗压能力还有意志力或者就是感受力或者就是比如说对他人情感的觉察能力包括就是表达能力就是你一个人他可以用非常精确的语言来一个感受说出来

那为什么就是可能在流行文化里面我们很多时候就把其中一部分能力当做天才的指标就是这可能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吧就为什么我们会比如说把其中一部分能力比如说记忆力啊逻辑思维能力啊当作是天才指标而另外一类比如说对别人情感的这个察知能力可能我们未必会把它跟天才连在一起我不太确定啊但这就是我的一个在想的一个问题吧然后我想先听这个老师老师说

其实我觉得就是 KK 老师已经把我想讲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给讲了其实我觉得我们对于天才的这个看法是有其实它其实是有很多很多问题的首先我可能会想要把天才这个概念和才能这个概念给分开来就比如说我们一般在英语里面你如果说天才的话一般是说 genius

但是很少就是其实你很很少会在日常语境之下听到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 you are a genius 而很多时候是说 oh you are so talented

比如说你在网上如果画一幅画,然后你发到网上,大家会说"Oh, you're so talented!"当然这个"so talented"也被滥用了,因为比如说你画画可能是后天的努力,你可能花了多少年去学画画,然后别人说"You're so talented!" Actually, you spent a lot of work on that 我想解决的点就是说,首先绝对是有某种先天的,在各个方面的优势的,而且可能不是局限性的在学理科这个方面会有

而是在各种各样的方面都会有就像 KK 说的就比如说包括语言能力包括你的共情能力包括你的表达能力包括各种各样的可能是对学某些学科有优势的一些这样子的能力和这个先天的倾向我觉得是会有的

对,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说的天才其实并不是指,就并不是单纯有这些东西,天才就是我们印象中的天才,比如像拉玛努金或者说像就是我们物理学界,比如爱因斯坦贝曼这样子的人物,就是大家所有人都去说他是天才,把它捧高一个很高的地位,我觉得这个里面其实是有一方面的就是所谓社会光环在的,也是 Sherry 老师讲的,就是一种投射。

就是你把你的对于天才的某种想象投射到他身上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子的人我觉得大多数是就他的才能和热情首先他是高度 align 他是高度这个就是高度结合的吧可以这么说但是其实这个不一定是所有的情况因为有的时候你可能会有才能但是你其实不是很喜欢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也可能就是很喜欢一个东西但是你没有才能就其实都是会有对然后我们我们刚才说到的就是就天才作为一个这种就它是否存在对吧然后我其实觉得很多时候一种热情也可以算在这种就是天分的这个部分之内虽然说热情就可以后天培养

但是我个人能观察就是有的人他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把自己学的学科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是这样子的一种倾向吧就比如说像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费曼他就是他从小就是自学这个微积分和这些物理的知识然后

他会自创一套符号来表达他想到的一些概念就他不是去学教科书然后用别人的符号而是用那些就是大家其实已经迭代过很长时间然后并且已经就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些符号而是用一套自己的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符号用的比较顺所以说这就是一种你相当于掌控了或者说你拥有了你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这样一件事情然后其实对于有些人来说它就是一件非常普通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所以就这个你可以说它是一种热情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天赋这个其实我觉得是两者是混在一起的然后回到刚才说的就是在比如在原始社会如果说我们还没有一个数学的概念或者是数学还没有用武之地不像我们现在就比如说我们可以去用数学去做一些工程去真正去研究出一些物理理论或者是去把它辅助实践就这样这样的原始社会里面一个数学天分的人可能我觉得他就是一个

你可以说大家会觉得他智商低下他是没有办法进行生产劳作的人因为他整天都在发呆整天都在比如说在沙地旁边玩石子或者说画奇怪的几颗图形对吧这个也是我觉得也是刚才 KK 提到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境之下把某些特质叫做天才把某些特质不画在天才这个范围之内

或者说更直白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单纯对理科的天才这么的推崇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有社会因素的有社会经济因素的这样一件事情对我不知道给大家对于这种天才的社会社会化就是是怎么看的我觉得评论都说的非常的有道理我刚刚在读一些大家的评论我

我觉得天才的确也需要很多的契机,就是它并不是一个你可以把这个词去 reduce 或者还原到一个可以明确衡量的标准上,你可能在你的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遇到不一样的问题。

遇到不一样的老师然后比如说你的家长对比如说一整天都在钻研一个东西没有特别大的排斥的话那可能你在不同的机遇下可能更容易这样所谓塑造就是大家认为当中的天才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考虑到比如说我们现在做的一些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以及初中的数学科学的教育

我在想有时候我们的确会把天才想象成就是掌握数学或者一些物理比较快的一些人吧像我们有少年班有时候我们对少年班的想象就是他们可以比如说初中或者很年轻高中的时候就学到大学上面大学的知识包括

我们听过的很多像物理学家数学家的一些小时候的故事也都是他初中就自学了什么什么微积分可能初中学微积分并不是什么值得就是说的事情可能他有缘就学了微积分吧就这样说可能会有这样的故事对吧那我们去从一个每一个人个体的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去维持你对一个东西的热爱就你有可以去不

一段的更加探索去进步其实是需要你找到一个

正好符合你能力的这个 task 就是一个题目或者说一个你需要去可以正好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去克服的一个问题当你找到这个适合你的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你会找更好的题目更多的题目去解那么去想象一个标准化的应试的教育或者说标准化的

我们大学的教育其实也非常标准化大家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那有一些人的确就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他们也可以学得非常好但是他就需要更多的多那么一点点时间那么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虽然说我们习惯上把这个解题的速度啊因为在应试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会觉得如果一个人在考试范围内写不出这个题目

他就没有学好但是从一个非常个人的角度或者说从教育学的角度我们去想每一个人的确有他们适合做的一套题目即使他们自认为自己很笨但如果老师找到一个适合他们题目也许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也会慢慢的学到非常多就是适合他们的一个速度学下去

那反过来说就是我们可以想象真的一个幼儿园所谓非常有潜力也非常大家认为就是小时候就有很多天赋的那个人我们把他直接放到一个博士的课这样的环境下他可能就没有办法去激发他所有的潜能因为他没有去读一个博士的课他需要很多很多前面的基础那么我们同样想象的就是

每一个人其实我觉得去让自己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去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东西会有很多不同的契机吧应该说然后我们的标准教育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是适应的但对很多人它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我讲的比较懒散但是我希望大概的意思讲到了没有组织的很好嗯

我很同意 Shally 说的就是天才是需要积极的就是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些潜能潜力但是不一定能够被发掘出来这可能需要在正确的时候遇到很好的老师或者说在某一个时间遇到自己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什么问题然后因为刚才刚好提到就是可能我们有很多不同能力嘛

就可能更會把其中一部分跟這個天才聯繫在一起然後我剛才就在想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一般會說什麼樣的天才比如說我們說天才的話可能一個很 typical 很典型的就是數學嘛再比如說我剛才在那個聊天裡面打的就是陶德軒他可能六歲學的威吉芬那這個顯然就是天才我們會說這是天才然後還有什麼領域我們可能會說天才呢比如說就詩人我們可能會說天才的比如說比如法國詩人南波他

所有的詩都是 20 歲之前寫的就是這種少年天才當然可能天才會跟年輕跟這個什麼少年班就是跟年輕年紀小的連在一起再比如說可能有語言天才的比如說可能一個一個人他可能會 20 種語言那可能是語言天才尤其是比如說在一個月之內學會比如日語過 N1 那可能就是語言天才

但是有一些领域可能不一定比如说人类学或者历史学然后我想那为什么我觉得可能就是我支持刚才的一个想法就是可能是比如说比如说像数学这样的领域或者像学语言的话它可能不太需要生活经验或者日常经验它未见得是在回应就是真实世界的问题对吧但是

像比如说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比如说社会学人类学你需要做田野你需要对社会有一些你可以认识比如说像历史学你需要去读很多档案然后你需要去至少比如说有一些生活常识的积累比如说六岁你可以像陶德轩一样去学微积分但是我觉得你六岁绝对不可能读懂比如说托斯利夫斯基所以说我觉得可能这个领域它本身是不是依赖于日常经验生活经验可能有关系就只是我刚刚一个想法我就提一下

OK 毛秀老师你还有什么要补充不好意思我可以再补充一下吗我看那个聊天里面有人提到那个两个一个是维特根散一个是陈景润就是因为我自己是非常非常喜欢维特根散的人是的就我也认为维特根散是天才当然这个天才可能就跟数学天才的那个意思还不太一样比如说我会觉得他的这个

很多新的想法是想法是颠覆性的然后陈轩提到了陈景润我刚刚想说一下我们之前不是也提到社会的建构然后我就会觉得陈景润是至少在中国在国内是一个对于数学对于一般

大众的这个数学电台想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吧因为是这样的就是我不知道其他人熟不熟悉因为就是我我自己可能以前喜欢读相关的东西然后其实在这个 197 应该是 1978 年吧 1978 年的一年就是很重要的一年对吧就是

改开放那一年当时人民文学就是 1 月第一期那一年第一期就有一篇文章就叫《阿德巴哈猜想》是徐迟写的这是当时所谓的报告文学就是他写的是什么呢就所谓报告文学就是报告文学就是基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的一种问题他写的就是《陈景润》我觉得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我

我看来我觉得对于国内这个流行文化里面对于数学天才的想象是我觉得是有奠基作用的因为我当时还真的读了这篇文章就比如说里面描绘什么陈景润他很穷在屋里面然后不愿意出门然后因为也不想开窗因为怕蚊子进来然后什么想思考数学问题然后就撞到树上去了就这个都是那个书里面写的这个

这个文学里面有几个比较典型的浪漫画或者浪漫画天才或者浪漫画数学的描绘就比如说他描绘陈景润是一个很孤僻的人就比如说同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愿理睬他他们用蔑视和讥讽的眼神瞅着他他成了一个举举独行形单影直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机灵人航空里一只孤雁就是非常

我觉得很很典型的那种就是浪漫化天才就是很孤僻很自闭的那种人这个还有一个我觉得就是他在浪漫化数学就是虽然数学也很浪漫但是我觉得他这个是就是过分浪漫就是他说比如说他里面提到了一段啊是说那个陈景润的那个证明那个数论里面的一段文章然后下面说

我當時非常非常火

其實像我父母那一輩的人反正我跟他們聊他們都會提到這篇文章而且就是包括我跟比我年長的人就是國人聊的時候我說我學數學他們都會說陳景潤都會說你是不是在學 1+1=2 還是 1+2=3 還是什麼我覺得這篇文章對於就是當時的這個

流行文化里面对于这种天才的想象我觉得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然后包括就是刚刚提到这个文章是 1978 年就发表的嘛那这个当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历史年代那其实我觉得同一个时刻其实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 1978 年也应该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刚刚就是进入中国而且那个时候进入中国之后因为比如说我们好像中国第一次参加 IMO 是 1985 年好像是差不多前后然后那当然他可以为国争光嘛那于是就是需要选拔啊

然后很快奥赛就会跟升学高考加分就挂钩包括好像什么中学联赛都是 1981 年左右出现的所以我觉得那一波潮流是对于后来中国民间就中国流行文化里面对于天才的想象是有很大影响你能不能补充一下这个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被家长说过读书你就跟陈景润一样了就是他们拿这个来威胁我有过这样的事情

我之前就是脑子里面想的其实是我们可能就是更年轻一点的这种就比如像我的话我初中高中的那个时候是就是当时看美剧学英语然后就是看这个生活大爆炸然后包括英剧这个神探下落课这样子的

电视剧然后包括我们现在的《奥本海默》都是一些包括前几年我觉得是奥斯卡好像得奖的就是那个讲霍金的电影市面上有很多这些去描绘天才的这种影视作品就拿《青梦大爆炸》来举个例子因为当时可能中学的时候看会觉得这个挺好看的很好笑然后主角那些他们都是这种所谓的极客或者都是这个 shoot the desert 然后他们的每天的行进行进就非常有意思

但是后来就是大学的时候可能看了一些就是比如说网上的评论然后包括一些文化批评相关的东西就是说他们所塑造的这个理科生的形象是什么样子尤其是男性理科生他们对于男性理科生的塑造就是猥琐没有男子乞丐就是没有办法比如说打不了球然后没有办法跟别的这个就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去这个争抢资源然后包括就是他们的这个

他们会玩一些其他人就觉得很傻的一些游戏就是他们的有他们有自己圈子里面一些文化然后这个文化被放在电视上的时候以一种非常就是神秘和不可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比如他们去玩这个龙与地下城他们去玩各种各样子的桌游什么的然后包括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他们不受女性欢迎并且呢他们会用自己的

就是科学技术和一些工程学的技术去做各种各样龌龊的事情这个其实在早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很多时候尤其是他会把里面的一些男性就比如说里面的印度人 Raj 印度裔的男性他的不善言辞他不善于跟女性说话

这样一件事情把它当做一个嘲弄它的一个叫 recurring gag 就是一个梗对然后就反复地去用反复地去就是去抛这个羊毛这种感觉反复地去榨取这个笑料后来就觉得 OK 这个剧其实它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它一方面就是说它物名化了男性的理科生它另外一方面也把这个就是学理科的意义就是比如说你看就是里面有一些桥段是说什么工程师他用某种方式黑镜了那个卫星然后去找那个什么

那些超魔的他们的所在地对就是特别特别龌龊的一件事情也是非法的嘛这个就是窥探隐私权但是在他们这边就是变成了一个他们的一个能力好像是他们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所以说在这种剧里面包括在之后的就是神探夏洛克里面他们把这种就是理科能力和一种就是获取性资源的一种能力挂钩

就他们的一个口号就是说 smartest and you sexy 对吧就是聪明才是新的性感他们把这种天才的形象和一个就是那种就是有很多性资源这样子的一个男性的形象挂钩所以你发现就是还是一个就是天才的形象还是本质上是男性的就是在这些影视剧当中描绘的

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才能去获取性资源包括神探夏洛克里面就是因为我们的主角夏洛克他非常的聪明所以说我们反派的女主或者是反派的女性就为他着迷等等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这样一个改变其实原著里面都没有这样人家原著是几百年前的作品当然了就是这样子的刻画其实可能在近几年也有所好转

就比如像《石头大爆炸》这个剧其实我后来看了就是后来写集它对于这个主角的形象刻画其实已经有转变了你可以说是前一段话转变也有可能是它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剧它背后有没有什么编剧的变动或者怎么样但是你会发现它的叙事重点

从就是说 OK 这些天才怎么怎么的他们怎么怎么不融入社会他们怎么怎么猥琐他们怎么怎么去就是比如情场失忆等等这些转变到他们组建家庭然后他们跟其他所有人一样开始要去应付各种各样的家庭琐事他们需要去讨论怎么带孩子怎么样子去分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然后包括就是他们的这个主角团里面会多很多女性科学家他们对于事情视角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如何去揶揄调侃他们身边的这些男性朋友的然后所以说就是虽然说这个剧就还还是一个就是流行文化语境之下的东西它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但是你会发现其实在流行文化当中我们对于天才的描绘也是在变的然后也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往好的方向去转变比如说就是最近提到的最近两部电影万物简史和奥本海默其实他们都更加偏重就他们少了很多这种对就是那种天才的脑

脑内的运作的这种奇幻化的描绘虽然还是有的比如像我看那个奥门海报那个他脑子里面就是那个原子的振动就是那个弦然后特别特别抽象的和 epic 的这种管弦乐整个氛围渲染的非常神秘非常的神奇好像他脑子里面在酝酿什么魔法一样

当然这个是我们的影视的渲染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其实他的电影主要还是把它集中在于他的人性的那一面就是他作为人他和他的家庭和他的亲友和他的朋友之间去互动并且他思考一些更人文的一些问题包括他的技术怎么被运用所以说这些叙事重点就是从一个我是天才我很牛逼到了一些把天才回归于人的这样子一个叙事所以我觉得这个其实挺有意思的

所以可能我可能也就再拋一个问题给大家就是其实刚才猫小老师有提到说非常多的影视作品或者是说我们可能生活中的很多叙事它其实都是说有一个特定的这种理科天才的这么一个呈现然后它很多像这种电影里它是基于对所谓这种天才的崇拜

去发生的那与此同时和天才相对的可能很大意义上那就是普通人或者一定程度上他好像充斥着一种对于所谓不成功者或者是说就是不是天才的人的一种排斥那就是大家怎么可能看待这样的现象或者是说有人在我们的提问里问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他叫普通人如何和自己和解

作为在场唯一一个普通人我想说汪秀老师之前说的非常好就是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在叙事当中特别是影视作品当中对理科天才这种二元叙事还有就是很多场景可能在电影会有一些比较好的效果就一个人走进房间看到这个黑板然后一秒钟看出他的错误

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就是科学本身你会遇到真的非常的确有所谓天赋心的选手或者你有遇到你自己比较崇拜的老师啊教授啊他们会整天一整天就是废寝忘食地讨论然后在黑板上然后解出一个题就是现实当中你真的走进一个教室然后看到黑板上秘密

就是

需要很大量的合作很多时候特别是到博士博士后这样的阶段很多时候你是和别人一起去写一篇文章的可能在阅篇理论的范围当中可能越少就是合作的人越少但是其实这种孤僻天才的这样的叙事是我觉得在学术界至少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回到就是普通人的和解,最终我觉得很多时候,我现在再回想起我以前经历,可能和我十几岁的时候,当我觉得走进一个我不属于这里的教室的那种感受就不一样了,当我现在走进一个,比如说所有的全班都是男生的这样一个教室当中,我会更有意识地去告诉自己就是,

我今天来上课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不需要向别人去证明我会物理或者我不需要向别人证明怎么怎么样就是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身边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和你一样的所谓的普通人就是在一个戏里我不知道别人的经历是怎样我可能遇到一个戏

所谓被大家认为的天才性的选手就教授当中可能也只有一位或者两位那作为普通人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需要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就是像我之前说的有时候当你选择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大山去翻越的时候你就不会想去做这件事情了那在

科研的日常的生活当中即使天才所谓的天才也会遇到很多让他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科研并不是每一天都是今天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开心明天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开心就每一个人在科研的日常当中都会遇到我实在太蠢了我想了一年这个问题还没有想出来我以后该怎么怎么办就是当有这样的经历当

你遇到一个觉得自己真的不适合做这件事情这样的一个心理状态的时候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

去找原来让你对这个学科激起热情的那个点或者去找一些对于我来说做哲学的就是我可能日常当中会读十篇物理的 papers 或者报告或者物理哲学的文章我觉得完全看不懂我觉得自己太蠢了完全做不下这个领域但是我在周末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

挑一些我自己能读的东西就是是一个自我激励就是我需要在非常困难的一个大山面前选择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然后不断地去自我的去心理上告诉自己通过小的一些 task 告诉自己我可以做这些我可以读懂这些文章那通过一些我喜欢的文章来激起我原来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我觉得我现在有点低血糖所以我觉得我的思维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挺清楚的我觉得挺清楚的我其实就是想补充一点就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叫做搞钱就是很多时候你现实的学理科的因素在于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学理科的专业它可以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说找到至少是薪水更高的工作就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然后

我要说这个的点不是说好像就是钱这些东西有多么重要而是说其实很多时候你学术学是为了自己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子的观念就是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体

你学东西不是为了去满足某一个抽象的社会对于自己的标准就是你不是说要让自己在一个抽象的这个社会的符号体系里面去达到一个多少多少的地位或者说你如果不这样子的话你就不配当一个人或者当一个学生而是其实很多时候

你就是为了自己的一些功利性的一些欲望或者目标去选择你的东西你可能就是因为你自己非常非常喜欢就是最自然的也是最没有迷茫的一种状态但是大多数的时候你其实大多数人也做不到

或者说就算是你对一个东西当开始的时候抱有热情你会发现这个热情也会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因素之下消退比如说你发现你写文章你需要去找合作者然后你跟你的合作者合不来然后发现你在你的圈子里受到排挤发现虽然说你很热爱一个东西但是学这个学科的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对于你来说你没有办法融入进去就是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现实因素它都是会打击到你的热情的并不是说好像你

觉得你的热情被打击到了就是说明你不够热爱或者说有某种本质论的这样一种对你的批判就是说你学不下去是因为你不够热爱你不够强或者你不够怎么样那又怎么样呢对吧就是你就算是真的不够强不够热爱不够怎么样你没有先天的这个条件那又怎么样呢你如果说在有些时候你觉得喜欢那你就去做

如果说你觉得不够喜欢这个东西但是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成长或者帮助你找到工作那么你也可以去学就是很多时候这些事情你发现你剥离掉社会对你的期待包括就是你内化的别人对你的期待别人对你的这样子一种就是在符号体系之间的评价就比如说天才好普通人坏对吧或者说理科好文科没用这种样子的符号体系那你其实发现你剩下来的其实是一些很现实的或者说很直观的很个人的一些问题

就是 ok 我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东西我做这个东西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快乐和多大的其他的收益对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最基本的就是当我们说我们如何以自己和解普通人如何以自己和解首先为什么要和解有什么和解的必要为什么我们说要和解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是普通人这件事情我们看到天才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有这样子的羡慕这样焦虑的情绪我觉得刚才评论室里面有个说的很好我觉得说的比我好

这是一种宣泄焦虑的一种方式天才崇拜事实上的问题就不是说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而是说这种焦虑是哪里来的我们如何去消除掉这种焦虑

对我很同意就是刚才 MOS 说的就是说其实他可能是所谓的这个普通人如何和自己和解就他可能背后是一种焦虑吧就是说为什么我一定是天才呢为什么我一定要做天才做的事情呢如果我不像天才那么强的话我是不是就失败了我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可能可能稍微有一点点我不知道有没有透明主题不过我会觉得就是我刚刚听到这个普通人如何跟自己和解这个话

第一反应是我觉得天才未必是一个值得羡慕的事情而且比如说天才和过好人生完全没什么关系我觉得而且至少现在不是只有天才才能过好人生第二就是天才也未必能过好人生尤其是那种所谓的刻板印象中的天才我觉得这跟你过好生活过好人生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很多事情我觉得都非常值得做比如说你是个记者你可以去做调查你可以写非常好的报道可能很有影响力比如说你是厨师你可以研究新的菜

你可能在当地就是很有名的一个厨师很多人都很喜欢吃你的东西比如说你是老师你教了很多学生你做生意你做得很好包括你在生活中你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的价值一点不比所谓天才要小而且包括其实我真的觉得像我刚才我把我教授的姐姐塔尼亚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意义就完全不小于比如说我写出一篇 paper 出来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意义不是天才才能过好人生而天才也未必能过好人生天才又怎么样嘛对吧就是我觉得我们有更多更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你在过的生活是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你在过的人生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生你有没有伤害过别人你为你身边的人做了什么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要比

我觉得重要的多了的事情而且再回到那个所谓的就是普通人那普通人如何跟自己和解我觉得有时候可能背后是一种焦虑我觉得同时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想法我觉得这可能这种说法可能有时候也是大家为自己怎么说为自己抛弃责任就是说我就是普通人我什么都不用做活成什么样子都行我觉得

不是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的我觉得每个人都要为身边人负责你有责任就是过好你的人生你不是说因为我是普通人我什么就不用管了所以我就想补充这个好的感谢大家的对这个问题的分享或者是说一些观点吧因为这个时间上可能其实也差不多到现在为止可能大概过一个半左右的小时

那可能我们也会简单的做一个小的收尾然后与此同时会做一些 Q&A 如果大家可能有一些别的问题或者是说和这个相关的问题想要讨论或者是说想要分享的话也可以在对话框里进行更多的分享但

总之今天非常高兴就是和各位讨问很多有的没的从可能最开始的到这种可能社会对于万里科学生的期待包括到其实具体的可能女性或者是说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这个环境下的的很多的影响吧

就包括其实有很重要的提到一个漏斗现象或者说这个一拍拍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去更合适的翻译这件事情但是对于可能这个漏斗现象的本身可能生活中很多细微的难以被察觉的东西它可能也会对你的研究产生很多的影响它不一定是很多更显性的影响它很多可能更多是更隐性的影响可能让你没有办法以

某一种全精投入充满热情充满专注力的方式去投入到你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包括可能在下半个范围内我们更多的讨论了所谓天才的定义其实没有特别去定义这件事情其实谈到很多我们觉得天才他具备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否真的存在这些特质是否真的应该被量化

那同时可能也提到了不同人对于学习不同的对于学习理科他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不同的动机吧就是说可能是搞钱可能是他真的是这个被鼓励了以后产生的兴趣和他或许是自身或许是后天的这么一些的这种能力吧然后其实到

后面包括我们也有提到说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在很多的表达里其实也都有一些这种对所谓理科天才的呈现对理科天才思考理科问题的浪漫化的呈现科幻化的呈现那最后其实有简单的谈论一下说对于天才的崇拜或者是说对于所谓普通人的这么一些焦虑或者一些自信吧那

我觉得在这个最后保持一个非常积极的基调大家都说这还是要以自己的这个真正的兴趣或者是说有责任的过好自己这个人生那在最后其实我也比较好奇就是因为三位都现在还在算是理科学界科学学界工作嘛

反正在做相关的事情科普也算做相关的事情所以还在做和这些学科一定程度上相关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包括我也从各位的身上觉得有能够看到对这些学科或者说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充满了至少是我的 projection 是抱有很大的热情的所以我其实也在最后想请大家可能分享一个我不知道对于现在你们做的事情仍然保持热情的一个原因

那要不然我先说吧就是我刚刚想说就是我其实不在数学学界然后我现在在在科罗比亚读一个化学科的项目如果就是刚刚弹折说的我做的这个事情是数学科普或者讲数学的话呢我依然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并且让我有热情做这个事情的原因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就是来自学生的反馈吧就是可能他们会觉得就可能他们没有听过这样来讲数学的方式或者之前可能没有搞懂然后就搞懂了

我回到之前的那個話題就是我可能提到過我慢慢獲得就是女性經驗的這些來源就是我真的會有很多同學女生他們會跟我講說他們之前不停的就是被打壓或者說家長或老師會說你們女生就是沒有必要學好數學或者就是學不好數學而她在我的課上可能就覺得

第一次覺得女生其實是可以學好數學的而且其實我一開始都還挺驚訝的因為我作為男生我確實沒有這樣的經驗那後來我發現真的有很多女生她們下課之後會跟我講這樣的事情那我就會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義

我觉得可能 KK 是我们当中在做最有意义的事情的人对我也觉得能教好一门课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之前也在一个会上听到就是我们想要去尽量地

把教学做得让这些曾经有 trauma 的人,就是我们叫 trauma informed,应该是怎么翻译,经历上有一些创伤,比如说学理科有创伤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教育,这种创伤可能就是我看到数学符号我就慌,

甚至题目我是会写的但是我一考试我看到数学符号就会慌那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的创伤知情就是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去提供比较好的这样的教育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回忆一下 KK 老师

然后我自己的话的确就是非常普通的经历就是在科研当中就一定是有起伏的就是可能有一些人会更加倾向于留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是我们可能

三分之二的时间或者五分之四的时间都是在无限的痛苦当中觉得做不出这个问题好不容易想出一个新的想法然后发现这个人好几个人在我出生前就把这个想法已经写了就是感觉前面有那么多古人已经做了这些事情然后每次有新的想法都发现已经被做过了其实这样的我觉得算是比较正常的科研日常吧

但是当你真的有新的想法能做出的时候你又得到一个非常高的那个 high 的点就是它其实是有一个未成瘾就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并不适合这样的工作的日常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为了那个很高的点它可以

忍受比如说日常学术的痛苦那每个人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去坚持一定要说我需要像大家已经说到的就是我没有任何需要去向他们证明的人就是我只需要一个很有很好的自我价值的肯定那就够了那我做什么事情其实

这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放弃学术界那完全没有问题就没有人告诉你说你一定要去做这件事情那你去坚持也没有问题也没有说哪个是比另一个更好的我觉得这是我一个比较最近就是可能上了年纪以后的认知我觉得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像本身青春期啊对各种事物就会很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不安

就是我没有我需要通过很多的外界的认可来去认为我自己能做这件事情的这是为什么我之前讲到女孩子或者说女性可能到我现在这个阶段不会受这样一些语言的打击但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当你自己并没有产生很强的自我价值肯定的这个机制的时候外界是很大的影响的那时候

可能我就需要外界的肯定那到现在我觉得这可能也就是时间的积累吧也没有办法直接说大家一定要这样做我没有说你要自我肯定啊单单说这句话是很容易但是真的能做到可能的确是需要一些精力然后需要不断地去在痛苦的折磨当中去和解就这个和解并不是我告诉你你自我肯定就好了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的确

会需要一些时间但是积极的收场就是你要相信就是在某一个年龄阶段你会达到这样的状态我觉得那就是最好的能达到一个不管你做什么你对自己价值有一定的肯定不需要再靠外界去肯定你来肯定自己那样的状态就是很好的

对其实我没有什么想说的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这边是反过来的我对于活着的其他部分不是非常感兴趣因为我现在不再做我特别喜欢的东西我现在也没有再学很多物理然后就是我之前还尝试在斯坦福学量子常论

然后学了可能两三次都没有学进去完全没有学进去所以说我的我人生理想就是学会量子调问这是我我活下去的动力带带我吧我觉得对可以一起学可以一起学我算是一个文科生至少在所谓的文科文文里有这样的分界的

讨论当中有时候当我自己觉得我学不了学不了的时候其实大家跟我说的也是你不要觉得那些就是两次场论的天才怎么样他们都学了七遍就是正常人学七遍学五遍都是很正常就你有时候需要听到这样的声音的确这也是一个和解的过程当你觉得一个你自己投射的天才哇好厉害的时候别人也

会告诉你说你不要去想象他们一遍就学会了就是去接受学两遍学三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感悟对不起打断了你

没事没事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就是很多的这些学习尤其是理科就是这是一个很反直觉的事情因为大家就会觉得就是比如像文科的一些就需要背诵的东西你可能需要反复地去读反复地去背反复地去记或者怎么样就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初中生的一个对于文科的认知它在相反就是反而是理科的很多东西你就需要反复学就之前 KK 老师跟我说就是他

应该是现行在数就学了可能三遍还是四遍反正就是就很多我其实自己也学了大概四五遍就是对就所有这些东西所有人几乎都是要学很多很多遍而且你不学这么多遍你就有问题了你不可能说一次学就把它完全学懂当然这个是可能之后的话题就是我们可以放在 DLC 里面的话题对就是我个人的话其实我觉得对于一个东西抱有热情因为我其实并不把我

我的生计或者我并不把我的个人价值放在也有可能是联系的太紧太过紧密我分不开了但是我其实倒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联系到就是学物理或者学数学上面我只单纯觉得就是如果说我这辈子还有机会去好好做下来去学物理学数学读书包括读一些其他的人文方面的书

就知识间很幸福的事情我非常期待有这样的一天然后问 Sally 说想对于学习科学哲学相关专业的高中生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就是包括其实我们也收到了类似的问题在在那个之前的收集中就是说可能数学或者物理这样的专业的大学是怎么样学习的它和高中的学习过程会有哪些的不同需不需要怎么样去衔接

对我觉得就是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是给 Shirley 的但是更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如果另外两位对这个更广义的问题有任何的回答也欢迎分享我想说是我高中都不知道科学哲学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已经很棒了知道这个是什么

我觉得在本科高中本科的教育大部分我们都是去学习这个知识就是我们去学一些过去二三十年这个领域的发展然后在这个阶段我没有特别多的经验就是其实在高中的确就是个学习结果每一个你接触的东西都是新的然后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没有办法

产生新的观点是非常 OK 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以前可能会觉得一门课就是我写不出期末的文章这些我都在学习我没有任何产生的观点就是我自己自己的观点比较难产生我觉得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状况的话这是完全正常而且 OK 的事情其他其实我并没有特别好的高中学习科学哲学的经历还有我觉得个人认为就是如果你有一门

比较喜欢的科学,那其实是非常好的,就是在科学哲学这个领域当中,如果你对比如说一门物理也好,生物也好,化学也好,只要有一门你其实是非常喜欢的科学的学科,然后你带着一个比较有哲学的思维去考虑这个事,

学科里面的一些方法论的一些问题的时候那可能你在对那个学科也会有很深的了解就是这可能是科学哲学本身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吧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想对物理和数学上的一些需要分享的经历至于后面那个问题我觉得的确在研究生博士

科研的状态和本科和高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我以前可能本科包括在中国的教育也一样你会觉得你的导师应该是什么都知道的你拿一个问题比如说我和我导师讨论完一个问题他会说你去读这几篇文章然后我拿回去跟我导师说这几篇文章我读不懂他说这样啊我也读不懂

就是你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就是其实你的导师不是万能的科研是一个你们共同去探索甚至我的导师会跟我说研究这个东西我希望在你身上就是他对我说在你身上能学到很多就是可能越到后来你可能就越需要自主地去学就你会

对所谓的被传授知识的这个身份产生一个转换吧就你不会是一个一直被传授知识的那个人了你有时候会是一个知识的所谓的探索者这可能有点浪漫化吧但的确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样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个人不是特别确定我能够完全理解这个问题但是他提到说当社会对天才的凝视已经化为实体了以后我们该如何应对然后他举的例子是说就是对伟龙毅的关注已经变成了一种打扰比如说找他拍照等等就是问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或者说作为一个个体能不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我没有特别 smart things to say 特别可能有建设性的观点但是这就是一个很有问题的就是我们可以去批判媒体报道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做的但的确这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我们自己可能可以去选择不去消费这个东西你不去评断对不对但有时候我们其实点击也会造成因为点击率高然后更多的媒体会写这个事情

我觉得但同时我们说媒体报道也是跟一个社会环境有关系的为什么这种东西会拿出来写没有更好的东西来写了吗对吧然后我觉得的确这样的凝视其实是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对这个

问题的看法其实是非常不成熟的就是我想到的一个平行的例子因为之前讲到吴建雄也是他 40 年代到美国的时候美国的 1942 年的一些报刊标题就是 Petite Chinese Girl is an Able Scientist

就是娇小的什么中国女生是一个有能力的科学家就她是一个赞美啊但是我们现在去看到这些标题的时候我们会进行一个反思为什么这个可以拿出来当新闻话题讲就是一个

他把他的身份他把作为女性一个娇小女性的身份拿来讲他反映的就是社会对这个这个他的身份一个惊讶嘛然后他们觉得这个非常 newsworthy 就是他值得去写那他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就是美国的社会对性别的认识也是比较落后的那我觉得当我们去审视这些东西我们一方面我们可以去进行批判我们就觉得这样的报道真的是非常没有意义

包括对江平可能我对这个事件不是特别了解但我有看到一些照片什么我看到的反应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然后我们可以去批判那希望说我们在更多的机器认识得到加强以后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去消失我们需要去做的可能只有是在批判然后去希望在更好的社会

环境下这样的报道不会再成为头条那我觉得能提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反思已经说明了我们希望去抗拒这样的民事对其实这种事情说实话对于当代的自媒体这其实又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对当代自媒体就是说他写什么不写什么然后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我们在这样子的这种舆论的潮流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去立足自己

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这边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好讲我觉得可能对于天才的吹捧反而是大话题里面的一个很小甚至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事情就可能在媒体环境里面我们可能有更加紧迫的事情要去担心我们就拿天才这个事情来说比如像江平这个事情对吧大家都会蹭热度你会发现如果说你去批判他也好去吹捧他也好还是批判批判他的人还是批判追捧他的人你不管是在这个事情上

持何种立场你都会成为这个景观的一部分就是你要去跟他们下场搏杀之后你就会跟其他的这个舆论场上的东西去改成改成一样的颜色你会发现你去抗议或者去怎么样其实有很多时候是就是你是加剧的这个东西的热度相当于然后就是甚至包括我就说个稍微有一点就是稍微有点 cynical 的一个点就是说那其实我们这个研讨我本身也是在蹭这个热点

我想问的一个很可能是有一点尖锐的问题就是我们敢不敢把标题里面的从江平出发这五个字划掉去掉我们下次在做节目的时候我们敢不敢这样做那么也许就是说我们发现 OK 确实当我们不再蹭这个热点的时候就没有人关心我们的烟烤屋了大家就不会来这么多人了

也有可能是我们发现其实大家就是公众对于很多话题的接受度大家是不需要大家是不需要非要以一个天才或者非要以一个热点的人物为媒介去出发才能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可能大家就是自己会对这件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会感兴趣这就是我想说的就是说我们可能第一是我们要认清楚什么东西是一个炒作什么东西是个热点就是你不要去跟一些

就很明显是就是以利益为驱动的这样子的一些就是营销号啊或者是这样子的东西去下场活杀这个是没有意义而且我觉得很容易产生内耗的一个行为尤其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话说回来我们说到这个天才这个事情上那我另外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说呃我们如何看待天才对吧就是当我们身边真正有这样子的天才他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可能是我们的这个孩子就是如果说大家在以后就是有有小孩的话对吧或者说是我们的学生啊就比如说我们去 TA 也好我们去当当老师也好那

那其实就是当时我想到一个就是很经典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一句话就是说这是一个就是网上的一个心理医生的频道他说的他说就是 Talented kids are actually special needs 就是说有这样子的天赋的孩子其实是需要特殊关照的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翻译啊这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很简单就是他其实跟我们之前看到之前有别人问就是说比如说天才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什么的就是我觉得可能虽然说天才都是自闭症或者是自闭症都是有某种天天赋的这种他这是一个刻板印象其实是可能没有那么严密的关联的但是事实上是我觉得很多的有

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比如说像理科天赋的一些孩子一些学生他们其实往往会在就是社交或者说在其他方面是有短板的

就比如说他正是因为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导致了他比如说可能他在集体当中融入不进去或者他单纯的就是比如说你在美国这样生活环境下就是你会发现学数学就是沉迷于数学的人他可能会被看作是书呆子然后可能会无法融入他的这个初中高中的这个集体然后这些其实是需要去重点关注的

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其实我们的思维当中我们就应该把天才拉回到人的角度去看待就是我们应该以一个就是我们如何去关注一个人关注一个和我们可能想法思维的方式不太一样的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对所以说就是把他捧上神坛这件事情它是一个就是是个异化的过程它是把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心有欲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把它变成一个 idol 把它变成一个神像去供奉我们的这样一个事情

所以我们基础的就是我们要帝爵这种想法对然后两位老师都说了那我觉得我就再说一点点吧其实就是一句话就是我觉得如果就拿这个问题来说的话就是给天才去魅吧我觉得因为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我刚才提到比如说像陈杰润这样的报道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有很多浪漫画的想象的包括我们可能之前听过很多天才故事比如说高斯老师给他题目给错了然后让他一个晚上画出 17 边形这都是不存在的事情

所以说就是给天才趣味吧然后同时就是说了解更多的不管是天才背后的故事还是说更多的人的经验然后并且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更多人分享同时加入这个给天才趣味的这个进程之中就比如说包括这个江平这个事情我就会觉得江平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重要就是我觉得我今天讲的那个塔尼亚的故事特别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