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21 企业家纷纷卸任CEO,这个职位不香了?

Vol.21 企业家纷纷卸任CEO,这个职位不香了?

2021/6/30
logo of podcast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肖文杰和许冰清两位主持人围绕近年来企业家纷纷卸任CEO职位这一现象展开讨论,分析了CEO、总裁、董事长等职位的权力和责任,以及不同社会文化对组织、权力、责任的不同理解。他们指出,CEO并非公司内最重要的职位,卸任CEO是企业家为了摆脱一线管理工作,同时保留对公司控制权的一种策略。文章还探讨了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与欧美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以及股东会、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两位主持人通过对贝佐斯、马云、黄峥等多位企业家卸任CEO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企业家卸任CEO背后的原因,并指出这与公司发展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企业家个人意愿等多种因素有关。他们认为,CEO职位的变化反映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以及企业家对权力和责任的重新思考。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菲索斯之前宣布卸任亚马逊的 CEO 时候,他在公开信里是这么说的亚马逊的 CEO 是一项沉重的责任,非常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你需要承担这样的责任时候,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那很多人看了这句话就觉得说贝佐斯是不是不当亚马逊的 CEO, 就要去专心去做太空生意,去搞蓝色起源啦?

那其实贝佐斯也表示过,就是说他卸任亚马逊的 CEO 以后,仍然会参加重要事项的决策,这个其实就是他作为亚马逊董事长那个工作了。

贝索斯刚刚这个话其实就很有意思了,就他说还是会参与亚马逊的重要决策,那么在具体的运行当中,什么决策算是重要的决策呢?

那这个参与又参与到什么样的程度,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微妙的事情了。

这里是商业,就是这样。

大家好,我是肖文杰。

我是许冰清。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一个似乎不太需要聊的一件事情,就是一组大公司领导人的职务名称。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啊,它包括 CEO、 总裁、董事长、总经理、法人代表、大股东、合伙人、创始人等等等等。

我们的主要好奇就是这些职位、这些名称到底都意味着什么?

嗯,引发我们这个好奇的主要原因就是最近两年大公司的老板现任的新闻实在是有点太多了,如果没有跟上这些新闻的话,你对这些企业家的认识很有可能是需要刷新的。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试几个吧,从简单到难。

第一个,我来问肖老啥,刘赤平现在是腾讯的什么人?

呃,我只知道他是马化腾之后这个腾讯的二号人物,但他的 title 我是不知道的。

刘世平的话,现在是腾讯的总裁和执行董事,他也是腾讯的股东之一。

第二个问题就是梁建章现在是携程的什么人?

梁建章我只知道他现在是一个人口学家,哈哈哈。

樊建章的话,之前他比较重要的一个 title 是携程的 CEO, 但是他因为要当人口学家,所以很早就不当 CEO 了。

他现在是携程的董事局主席,也是携程的股东之一,当然他也是携程的创始人。

这个是废话对吧?

梁建章的这个情况有点类似于唐岩,唐岩是原来陌陌的老板,他卸任陌陌的 CEO 以后,也是陌陌的董事局主席、股东和创始人。

呃,第三个的话我也想到一个,就是贝索斯,他是亚马逊的什么人?

嗯。

贝索斯前一段时间是宣布要卸任 CEO, 但是我们录节目时候他还没有卸,所以他现在是亚马逊的 CEO、 创始人以及公司的大股东。

之后的话,他的 CEO 职位会变成董事长,也就是他会变成亚马逊的董事长、创始和大股东。

第四个例子的话,大家更加熟悉啊,就是马云现在是阿里巴巴的什么人?

这个我感觉更加复杂是不是?

对,因为马云一共卸任了两次,一次是 CEO, 一次是董事局主席,所以说他理论上在阿里的话,现在的职位比较少,他是阿里的合伙人和创始人以及大股东之一。

这个情况有点类似于前段时间卸任的黄峥,黄峥目前只是拼多多的创始人和大股东,也卸任了两次。

就是说他没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常规的职位了。

嗯,对的,他跟原来的公司理论上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还有一个就是张一鸣,张一鸣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什么人啊?

这个其实也是我们这次想聊这个话题的一个由头之一啊。

这个问题很复杂,就是我们现在只知道张一鸣是字节跳动的创始人,但是他已经辞去了字节跳动的 CEO 这个职位。

至于他在董事会里边是什么样的职务,以及他是不是大股东,这个我们其实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

嗯,主要还是因为字节跳动的股权架构和管理架构,因为不是上市公司,所以都没有公开对吧?

我们刚才一共举到了 7 位企业家的例子,除了头一位刘志平他不是公司的常规意向的头号人物以外,其他都是我们日常认知里边一个很大的公司的老板,或者说是头号的话事人,但是他们的 title 都不太一样,而且他们都放弃了 CEO 这个 title。

而且我们看了一个统计啊,就是说企业家这两年不想当 CEO 的情况已经非常多见了。

2019 年 的时候,普华永道发布过一份就是针对大公司 CEO 更替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调查了全球最大的 2500 家上市公司,结果发现到 2018 年 的时候,这些大公司的 CEO 离职率达到了历史新高,优 17.5% 的 CEO 都不想再做了。

还有个现象就是说 CEO 的任期也在显著的变短。

在 2000 年 的时候,全球的 CEO 平均任期是 8 年以上,到现在的话其实只有 5 年了,相当于大公司常见的一个合同期。

做完了,这些 CEO 不想再做了。

这个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企业家们当 CEO 风险太大了,还是说 CEO 这个职位本身价值不大了,还是说这个公司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了,让他们都不去当 CEO 了?

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可以深入地讨论啊。

那我们这期节目的话,我们想把刚才提到的很多的 title 好好的捋一下,然后再看一看这些企业家不做 CEO 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们今天去讨论公司的时候,本质上其实在讨论的是一个组织。

对一个组织来说的话,它其实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要保证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这个组织里面的所有人都要各司其职,这个就涉及到定 title 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这个公司要能做成事情,就涉及到公司日常运作怎么做,以及这个运作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三个的话就是要减少这群人的内部矛盾,就涉及到权力的滞衡。

可以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所有的公司 title 都是围绕这 3 件事展开的。

现在就进入第一个 title, 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公司创始人,这个就相当于是和公司这个组织同时出现的一个人物,就没有创始人,就没有这个公司对吧?

我们很多公司,等他们这个飞黄腾达了或者做大了之后,我们也会去看这个公司的发展史,去看看到底谁创办了这公司。

很常见的一个共识,就就会觉得这个创始人是功劳最大的。

但其实这个公司创始人,他并不是一个公司的正式的一个职位或者一个身份。

呃,也不一定说创始人就是这个公司说了算的人,他也有可能在中途被踢出这个公司。

比如说 Uber 的创始人对吧?

他还有 Wework 的创始人对吧?

就说白了,创始人对公司的这个影响力,还是要通过现代公司的这个种种的职位和身份来确定的。

创始人的话也有可能不是一个人,有些公司的话也会给那些中途加入公司,但是比如说给公司做了很大贡献的人一个 title 叫做联合创始人。

当然这个也是一个非正式的一个职位。

那么从创始人出发的话,就很容易联想到第二个 title 就是合伙人,就是那个中国合伙人,那个合伙人对吧?

哈哈哈。

当然合伙人这个词如果有究其原意的话,其实就涉及到公司建立之初最主要的问题,就这个钱从哪里来?

比较传统的创业的话,其实就是几个创始人自己凑一点钱,我们来一起开个公司对吧?

这个时候的话,这几个创始人的话就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他们是一种合伙制来开公司的。

中国人最早认识到公司这个概念其实是已经在 1838 年 9 月 份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是清朝道光年间,他有发行了一本叫做东西洋每月统计簿,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是像一本公司内部的账簿啊,但是它其实是一本杂志,这是一本向中国人介绍当时西方各类新闻啊一些理念的一本杂志。

嗯。

这个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一个德国传教士叫郭什辣,他的中文名啊,他当时就是给大家解释西方的公司是什么,他要把这个一套理念都翻译成中文,他当时把公司的中文名就翻译成公班牙,公班牙,大家想想就是 company 的音译。

然后它的对公司的解释的话,它其实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葡萄牙人最早大家一起凑钱来买一艘更大的船,这样子的话在海上可以抵御更大的风浪,做更大生意。

他从这个案例出发的话,他把公司概述为一句话,叫做群商捐款除本钱,共同做生意。

其实很容易理解对吧?

可能是因为这个事例过于直截了当了,就是中国人到现在其实还是比较认同或者比较熟悉这种非常直观的公司治理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股东会中心制度。

但是在欧美呢,其实很快就演化出了一种带有制衡功能的一套公司体系,也就是董事会中心制度。

嗯,这个就是一个特别复杂事情。

股东会中心制度和董事会中心制度,这个是我们之后要讲的两个大的方向。

我们先把合伙人这个 title 的介绍收个尾吧,就说现在的公司的话,很少是以合伙制来设立的了,但是有一个特例,就是在私募基金里面,这种情况会比较常见。

因为私募基金大家想一下它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就是先把大家的钱都集在一起,然后再找人来把这些钱投出去,对吧?

这个里面也存在着一些简单的制衡机制,比如说出钱的人不管投资,比如说你给一个私募基,你买了一个私募基金,你其实不管他去投什么的,你是这个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叫 LP, 然后出钱比较少的人,他帮你管钱,本质上是代课理财,他的 title 叫普通合伙人,叫 GP。

当然也有一些我们更常规意义上的公司,比如说阿里巴巴,它在名字上面还是保留了合伙人这样一个说法啊,但是阿里巴巴的这个合伙人制度跟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原始意义上的合伙人其实不一样,他不涉及到说这个合伙人我是出了很多钱的,嗯,更多的其实是一个一起做生意的这个概念。

呃,其实他这个合伙人更像是一个呃身份,或者说是一个名分吧。

用这个合伙人这个方式是吸纳了很多非常符合阿里价值观的一些公司的高管。

嗯,听上去是一个有点虚的职位的,但是实际上在阿里的话,这些合伙人的权力非常大,他们可以参与提名公司的董事,并且决定整个管理层的奖金该怎么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颠覆传统公司治理体系的思路所以说阿里巴巴在上市之前,因为这个合伙人制度以及同股不同权之类的问题的话,争议非常大。

确实啊,就是阿里巴巴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公司,我们这边就先放一放,还是要看一看比较常规的公司的治理架构,然后那些 title 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前面聊了这么多,其实只讲了两个相对简单 title, 一个是合伙人,一个是创始人对吧?

但是剩下的公司职位的话,其实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跟股东会有关的 title, 一类是跟董事会有关的 title, 还有一个比较独立的是法人代表,这个我们待会会提到一点。

我们先讲跟股东相关的一个概念啊,就是公司运转总会需要钱对吧?

那除了创始人还有合伙人一开始时候往这个公司里面住的这些钱以外,你很多时候也是要从外面找钱。

这个就是在创业公司里面非常常见的融资这个事情。

嗯,我们自己去买房买车的时候啊,有时候也会向银行贷款,或者如果你情况糟糕一点,你可能日常会跟小贷公司去借钱买 p to p 对吧?

这些其实都是债务融资,你本质上只是欠了银行或者小贷公司的债。

但是公司的融资,除了说问银行借钱,或者自己有一些其他的发债的融资以外,还有一种融资方式叫股权融资。

也就是说,给钱的人希望拿这些钱变成这家公司的股东,然后当他想了解这个公司运营状况的时候,这些合伙人啊,创始人就要加上他一起开一个股东会。

呃,其实很好理解啊,就比如说我们一个公司上市了,到了证券市场上面对吧,开始卖股票了,那就会吸纳很多一些机构投资者,或者说是一些呃,散户股民,对吧?

那这个散户股民还有机构投资者都是他的股东,这个股东会整个的规模其实变得非常大。

比如说很出名的这个茅台,他开的这个股东大会就变得目的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股东大会了,对吧?

嗯。

股东大会的话,他的权利就是可以通过投票决定公司的一些事项。

一般情况下,持股比例越高的人,在投票当中的话语权也越大。

也就是说为什么大家都在优质公司里面去争夺,去当他的大股东,本质上就是要争这个话语权。

嗯,在大多数公司里边,像刚才岳老师讲的的,股份的比例和你的这个话语权是对等的,也就是所谓的同股同权对吧?

但是从阿里巴巴开始,对啊!

又是阿里巴巴哈。

对,就是在美股和港股,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它是同股不同权的。

呃,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一个同股不同权的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就是他会把自己的公司的股票分成 a 类和 b 类两类。

然后 a 类呢,就是比较普通的一些股票,就面向公开市场的投资者,他比如说你一股就有一股的这个投票的权限,但是 b 类的股票呢,他一股同样你花 10 块钱,但你可以获得的有可能是 100 块钱,甚至是几百块钱的这样投票的这个权限。

这些比谷主要就是留给这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很多时候就是给创始人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再聊聊前面提到黄征了。

黄征的话之前是拼多多的董事长,也是大股东之一,他在现任之前在公司的持股比例是 29.4%, 但是因为他有一个超级投票权,他这个 29.4 的持股可以获得的实际投票权是 80.7%, 显然很不对等对吧。

拼多多的第二大股东是谁呢?

是腾讯,腾讯当时在拼多多里面的持股比例是 16.5%, 但是他的投票权有多少呢?

他投票权其实只有 3.4%, 这个又很显得很不平等,这个就是一个标准的投股不通权的方案。

说穿了就是有些创业公司,他想要保住或者是强化自己创始的管理团队的这个话语权,但是他又需要钱,那么就跟外面这些进来的这些股东说,你可以投钱,你也可以享受同等的这个股份带来的利益,但是决策权还是要在我这边,所以他们就想出来这样一个方式。

好,前面说到,就说股东可以通过投票决定公司的一些事情啊,就里面有一些事情,就包括是董事会的组成名单,是可以由股东来决定的。

在欧美的公司治理思路下,董事会其实才是整个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可以决定公司日常运行的几乎所有重大事项。

但是中国的公司治理思路不是完全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走的,这个我们在节目最后会提到。

我们先来说说董事会这件事情,其实由股东对吧,然后然后决定一个小范围的董事会这个概念就有点像代意志一样对吧?

如果从一个政治学的概念上面来说的话,就是有一群更懂怎么管公司的人来代替可能什么都不懂的股民或者机构投资者来管理这个公司。

那么董事会这个机构里面呢,一般会分两种职务,一种是董事,一种是董事长。

嗯,我们先说董事长,英文就是 chairman。

董事长和董事局主席还有董事会主席都是完全一样的 title, 只不过是叫法不一样。

在日本韩国这个 title 叫做会长对吧?

如果大家去看过像什么罗斯福游戏之类的日剧的话,可能会对这个职位印象比较深刻。

这个职位的话,是由董事会选出来的一个公司最高管理者,他拥有两个权利益,一个是召开董事会,一个叫罢免 CEO。

但是呢,这个董事长理论上是可以不用负责具体事务,只用负责决策重要事务的。

在中国的公司法里面,其实是有很明确的这个规定的,就是董事长实际只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另外一个就是刚才讲到的召集董事会来开会。

也就是说,呃,他这两个工作其实更像是一个议长的身份。

嗯,他并不是说我实际的权利要比别的董事要大很多。

对,他只是帮忙在做两件事情而已,他在整个董事会里面的级别的话,其实也不会比其他董事高太多。

在董事长之外的话,就是其他的董事。

这些董事的来源,既可以是股东委派的,也可以说是这个公司的职工大会选出来的。

如果是在这家公司里面拿工资的高管或者说职工去当董事的话,这个就是这个公司的内部董事。

如果是跟这些公司没有关系的学者或者是外部的企业家来这个公司里面当董事,他们就相当于是公司的外部董事。

在整个董事会里面呢,不管你是内部董事、外部董事、董事长还是普通董事,大家都是合议形式,而且是标准的一人一票制度,以集体决策的形式对外给出这个公司该怎么运行的一个指示。

嗯,这个一人一票其实对应了前面讲到同股同权,因为不同那个持股比例的这个大股东,他能推荐的或者说是举荐的一些董事的名额其实也是有不同的,最后就对应在这个董事会里边的这个投票。

嗯,刚我们前面提到,就说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可以以集体决策形式对外给出公司该怎么做的一个方向。

但是比如说这些懂事和真正做的事之间的话,还需要有人去执行。

这个就是企业里面最常见的高管打工人,比如说像 CEO、 总裁、总经理都是这种高管打工人。

嗯。

这些 title 的话其实在本世纪初在国内还是很火的啊,就是所谓的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对吧?

还还有个说法叫打工皇帝啊!

对对对,从这个人才的这个特点上面来说的话,相比于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可能不是那种就是创新能力或者突破性上面特别强的那种人对吧?

但他们可能很擅长于管理好一家公司,甚至是具有跨行业管理好多个大公司的这些能力。

就是说在现代公司制度发展早期的话,董事会其实直接委派的是总裁来负责公司具体的运作。

总裁的话,他的英文叫 president, 从这个名字就很好理解他的日常的权利范围有多大。

就按照最早的这个概念来说,其实有了总裁就不用受什么 CEO 或者总经理对吧?

因为他们其实都是一个概念,但是大公司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边啊,就是你这个公司有可能业务实在是太繁重了,或者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人忙不过来,或者是呢,就是说公司内部这个互相的一些权力斗争啊比较多,那么就一定要再设一个其实权责有点类似的一个职务,来形成一个制衡。

所以就会出现在公司里面,除了总裁以外,还有 CEO, 也就是首席执行官这样一个职务。

CEO 和总裁职务分离其实不是一个特别新的事情,这个是 1950 - 1960 年 代的美国公司才率先开始试点的。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的话,是福特汽车的案例。

嗯,大家都知道福特是一个家族企业对吧,都是这个福特家的人来管的,但当时呢,福特的这个家族的画室人就福特三世,他邀请了一位外面的职业经理人,就是号称这个蓝雪时节之手的这个麦克马纳曼,他来担任这个福特汽车的总裁。

这个麦克马纳曼呢,他也成为了福特汽车历史上第一位就是没有福特家族血统的这个总裁 president。

但是呢,就是我请了这外面的人来管,我又不想完全的放弃这个行政的管理权,所以呢,这福特三世他就自己改称自己为 CEO 了。

这样的就形成了和麦克马纳曼这个双投统治的这样一个概念。

双投统治总归听上去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所以说欧美公司的话就开始想要相对明确的把总裁和 CEO 这两个 title 区分开来,他们就从执行权的这个概念入手,把它分成了重大的执行权和非重大执行权的两个方向。

重大执行权以包括哪些?

比如说一些重大的人事任命啊,公司的大政方针啊,以及规模比较大的投资,这些都是重大执行权的范畴,这个部分由 CEO 来掌控。

然后还有一些一般的人事任命,或者一般的行政规则,还有一般规模的投资的话,就属于日常的执行权,变成总裁来管。

换句话说,如果 CEO 是一个国家总理的话,那么总裁就变成了就是管理日常工作的第一副总理。

那这边大家可以发现啊,就是原来这个总裁的权力是最大的,在这个所有的这个高管里边,但是后来出现了 CEO, 然后两边制衡来制衡去,反正现在的结果就是总裁这个职位反而是弱于 CEO 或者在他下面了。

嗯。

我们在节目开头的马化腾和刘赤平身上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差异啊,就是马化腾是腾讯的 CEO, 也就是腾讯一号人物对吧?

刘赤平只能是腾讯的总裁,是二号人物。

接下来的张小龙啊,任于新,汤道生之类的人都只能是高级副总裁,那么就是比总裁又低了一点。

而在中国的这个公司法当中,其实还没有规定那么细的 title, 他只提到了一个总经理这一项,那其实就相当于传统的这个总裁或者说是 CEO 这个概念了啊。

经过了前面这么漫长的解释和辨析的话,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按照一个委托的路径啊,还有说权力的大小来给这些公司的职位稍稍排下序。

首先的话是一个创始人,他去创立一家公司,如果这家公司是合伙制的话,他就是一个合伙人对吧?

其次就是说这个公司的话有一些为他出资的人,这些人叫做股东,这些股东的话可以是公司自己人,也可以是外部的机构或者是股民。

这个股东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说不完全是股权,还有说是他背后的投票权。

股东的话可以委任一个董事会来管理公司,董事会里面的话,权责最大的是理论上是董事长,董事长要兼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他说董事会本身的话,是一个一人一票的合一制模式,然后他是一个集体决策的机构,董事会会委任公司日常运营的一些高管。

在中国的话,这个高管其实就只有一个,叫总经理,但是在一些欧美的大公司里面,这个日常的管理权会被进一步的细分,然后由 CEO 来管重大的事件,总裁来管日常的工作。

刚刚那个于老师这么梳理一遍的话,其实就比较清楚了,就是一家现代化的公司,尤其是比较大规模的公司,其实背后就是有这么一套层级非常分明、相互制衡,然后这个逻辑关系非常清楚的一个组织架构,或者说是一个谱系。

当然我们前面讨论的过程当中,其实还漏掉了一个机构,就是监事会,这个其实也是很多公司治理体系内部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制衡的机构。

不过监视一般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实权的岗位,所以我们在这边就先不展开。

嗯。

就是这些公司职位的名称这么复杂的话,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些公司做大做强,同时要面临中国公司法和欧美公司法的两套体系,它们就被迫要有很多的名字要混用,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个人身兼很多 title 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心就是说他们每个 title 背后的权利范围到底有多大。

然后,如果说一个公司里面身兼多职的情况非常多,非常极端的话,可能正说明这个公司要么是一个起步阶段,一个人要做很多事的一个状态,要么就是说这个公司有意无意的不太重视内部的制衡关系,有可能是高管一言堂。

说到这边,其实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一看最早提到那个关于 CEO 的问题了。

虽然这个 title 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好像感觉是公司的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他在整个一个公司的管理体系里边,理论上并不是最高的,或者说最重要的。

那么回答我们一开始问的问题啊,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这些公司的这些企业家,他要卸任 CEO 这个职位?

嗯,一个比较明确的一个解释就是,他希望能够摆脱 CEO 这个职位背后一些比较繁重的一线的管理的工作。

但是呢,我还是要保留对这个公司的控制权。

我们举一个贝佐斯的例子吧,贝佐斯之前宣布卸任亚马逊的 CEO 时候,他在公开信里是这么说的亚马逊的 CEO 是一项沉重的责任,非常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你需要承担这样的责任时候,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当很多人看了这句话就觉得说贝佐斯是不是不当亚马逊的 CEO 就要去专心去做太空生意,去搞蓝色起源啦?

那其实贝佐斯也表示过,就是说他卸任亚马逊的 CEO 以后,仍然会参加重要事项的决策,这个其实就是他作为亚马逊董事长那个工作了。

贝索斯刚刚这个话其实就很有意思了,就他说还是会参与亚马逊的重要决策,那么在具体的运行当中,什么决策算是重要的决策呢?

那这个参与又参与到什么样的程度?

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微妙的事情了。

嗯,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啊,就是有些时候企业家如果只卸任 CEO, 不卸任其他职务的话,对于新的 CEO 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因为这个新的 CEO 一旦想做一些转型啊,或者是变化的一些决定的话,落地的话阻力就会很大。

如果说企业家的参与是很深度的参与,甚至参与一些具体经营的决策,比如说这个产品是不是要上线啊,或者说一些分管业务的副总裁还要向创始人汇报,而不是向 CEO 汇报的话,新任的 CEO 很容易就被架空了。

呃,刚才其实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汇报线啊,这个我们不具体讨论,但是就稍微再说明一下,就是如果按照常理的话,很多高级副总裁,甚至是有些副总裁,你应该是直接向这个 CEO 来汇报的,呃,如果你卸任这个职务,他们应该就不用向你汇报了。

但如果你这个创始人卸任了之后,还是保留原来原来的那个汇报线的话,那你其实跟不卸任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也就起不到说什么脱离繁重的一线管理岗位,关注重大的决策,那你其实还是很深度的参与嘛,对吧?

还是引用我们节目开头提到的普华永道报告啊,里面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说类似贝佐斯这种长期在一个公司任职,突然卸任 CEO 的情况下,继任他的 CEO 平均的任期只有 5.3 年,这个相当于前任 CEO 的 1/3, 继任者的年均股东回报率也会少 4%, 相当于就说继任 CEO 的话很难做得比前任 CEO 更好,甚至很有可能是更差的。

我们前面提到过,董事会是公司最高的权力机关,当时也留了一个话头啊,就是说很在很多中国的公司来说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比如说中国的公司法就规定,虽然将公司的大部分权利是交给了董事会,但是股东也会保留一部分的权利,比如说一些特别重大的资产交易,就必须要经过董股东会的一个审查。

嗯,这个里面有一个判断的问题,就是因为董事的话都是股东委任的,这些董事到底是在这些股东的信赖之下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是单纯作为股东的手臂或者是喉舌来说的话,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很难判断的事情。

如果一个董事会里面充斥着为股东说话的董事的话,那么公司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家想想,其实就是股东会,董事会会变成一个名义上的中间层,没有什么用啊。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种情况就不好啊,但是它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那些股权比较集中的一些公司里边啊,比如说有一些创业公司对吧,有一些那个机构我投了你很多钱,占的比例是特别大的,那这种情况下,这个董事往往就是代表这个投资你的这个大股东来说话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是刚才于老师讲到的董事会跟股东会,其实这个概念就差不了太多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站在公司创始人的角度再想一下,如果你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你想你想象到公司未来会被一些嗯想法很多的股东来控制,而不是说有一个专业的董事会来控制的话,这时候你该怎么做?

你可能会选择一条路,就是把这些奇怪呃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制衡关系通通都忘掉,然后自己专心来当一个拥有绝对投票权的大股东,然后把一系列的 title 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吧?

这个其实从决策或者管理的角度,是一个最简单的来减少公司内部摩擦的一个手段,就是什么直播都我来担任,那么当然什么都我来说了算,只要背后做决策的是同一个人,他就能保证这个经营的策略和意志从始至终都是最大程度地贯彻下去的。

哪怕他去卸任一个职位,也是会从控制范围最小的一些具体的管理岗位开始卸任,那么只要保住这个投票权的这个底线,他这个话实权就问题不是很大。

那这也就说明了就是为什么这些企业家都是从 CEO 来卸任的,因为 CEO 确实是这一大堆 title 里面决策范围最小的一个 title。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这个监管机构近年来特别强调或者倾向于去做那个所谓的穿透式的监管,比如说你这个公司出了问题,要追究一些法律责任的时候,我不是只找你这个 title 上的董事会的这个一些职位的人,而是要找这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这也是一个非常符合我们现在中国很多公司实际情况的一个一个做法,就是你要找那个真正的话事人,对吧?

你要穿透到股东这个层面,而不是只能仅仅停留在董事会这个层面。

前面讲这么多的话,大家就可以发现,我们今天讨论了这么多公司高管的 title 背后本质上是不同的社会或者不同的文化对于组织、权力、责任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

严父在翻译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一点。

我们希望将严父的这段话作为本期节目的结尾,但因为是文言文,我们非常怕读错,所以说我们请 Google 来替我们读一遍。

当然这段话我们也会放在 shownotes 里。

欧美商业公司,其制度之美,背带无意义。

民主,此自已生于立宪民主国取则不远之,故专治君主之民本无品等观念,故公司之至中国,亘古无之,无民皆默然无所见而必代为上之人,谓之发,纵指视野者,故鄙惜人,则以我为天赋祸值之民,赋以天赋祸值之民而成就,不过如是,则其所以然之故,必不在商之能事也明矣。

嗯,我们稍微理解一下这段话,其实严父说的就是 19 世纪末,中西方在经济成就上有这么巨大的差别,背后有比这个商业形态或者说公司形态本身更为深刻的一些制度性的一些根源问题。

考虑到他身处这个时代,以及对公司概念的这个认识,这其实是一个挺一针见血的一个判断了。

嗯!

有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公司、企业家和管理者。

商业就是这样。

感谢收听这一期的商业就是这样,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QQ 音乐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 emaxin 也会推送每期节目的内容。

如果喜欢,我们欢迎你在苹果播客等平台给我们五星好评,也期待你在公众号或各个平台与我们交流,分享你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会尽量回复每一条留言,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