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七堇年、陈鲁豫的对话,围绕着文学、生活与自我探索展开,触及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焦虑与迷茫。
陈鲁豫敏锐地指出,当前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寂寞。与过去热情洋溢的时代相比,短视频和游戏等娱乐方式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超文字,这使得许多创作者感到失落。然而,她认为写作依然意义重大,它是一种自我陪伴,是自我认可的锚点和参照系,是连接世界的方式。
七堇年则更深入地探讨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她认为写作是一种自我陪伴,是自我认可的锚点和参照系,是心灵的归宿。她更倾向于“活得深”而非“活得广”,并提出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横断山脉”。这并非指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任何能带来平静和快乐的事物,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它寄托着走出去的冲动,时刻提醒自己打开生活,打开视野。
写作的倦怠期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持续的滋养。我将自己比作一口井,需要保持与“地下水”的持续滋养,才能保持写作的活力。我保持写作的节奏,即使没有灵感,也会要求自己每天写一些东西,并通过一些技巧让自己进入写作状态。
我深知自由与自在并非一体两面。自由是掌控时间的能力,而自在是内心的平静。我享受独处带来的自由,但也需要直面独处带来的虚无感。生活就像硬币的两面,不能只取正面,也要忍受反面。平凡的生活也需要勇气,极限存在于日常之中。
在谈及亲子关系时,我们都认为它并非总能被解决,而只需要被“管理”。两代人之间的张力是永恒的循环,而爱是向下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永远会少一些。这并非指责,而是对人性的坦然接受。
我分享了在户外探险中的经历,以及回归日常后的失落感。极限运动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与日常生活的平淡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落差需要我们去平衡。我意识到,极限不仅存在于山顶,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城市与自然的对比中,我感受到城市便捷带来的时间节省,也带来对时间利用的焦虑。而自然中的渺小,却带来一种自由。文字无法准确描摹一座高山,但会给一千个人心里留下一千座山。
最终,我们都认同:生活需要平衡,需要在日常与极限之间寻找平衡,在自由与自在之间寻找平衡,在广阔与深邃之间寻找平衡。 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探索和体悟的人生真谛。
– 本节目由GIADA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本期嘉宾】
七堇年,作家
陈鲁豫,媒体人、主持人
【本期节目介绍】
岩中花述第六季第三期节目,「活得深」的鲁豫遇上「活得广」的七堇年。
当一个作家不再枯坐书案,而是走向岩洞、冰川,和山脉,世界的广阔与丰富向她齐齐展开。
对七堇年来说,在深入横断山脉的三年里,自然的千姿万态滋养了作为写作者的体验,自然的壮阔崇高也让她更加理解自己和周遭。
她开始懂得欣赏平常的家庭之乐,却仍保有独自生活的坚定;她依然无法做一个贴心依偎的孩子,却更理解母亲曾经的艰辛和现在的孤寂;她看见了无数经由选择或未经选择的生活,学着欣赏每一种人生的不凡。
她说,横断山脉寄托着她走出去的冲动,时时提醒自己,要打开生活、打开视野。
愿我们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地貌,因为——
极限,在山顶上,也在日常中。
【内容提要】
Part 1 作家之旅与户外小径
04:19 户外探险的刺激过后,如何面对回归日常的失落
08:39 人生满是分叉的小径,但我要走的那条或许早已书写好
13:55 自由和自在之间,有微妙的差别
16:41 有关孩子的家庭之乐,我曾见过,也就够了
20:28 总有新书在热闹发布,别忘了那也是某个人经年的寂寞
Part 2 母与女
22:32 妈妈的焦虑与无助,成为我贯穿一生的不安全感
24:59 亲子关系也许不要被解决,只是需要被manage
28:10 教育的概念不断变化,但两代人之间的张力是永远无法摆脱的循环
31:27 独自手术后理解了母亲,但那句「你孤独吗」仍问不出口
Part 3 心中的横断山
33:18 若每一个人都热爱极限登山,那喜马拉雅都开始排队了
36:28 从谢泼德到麦克法伦到J.A.贝克,自然写作者的互相启发
39:30 是无家可归地流浪,还是一个人的朝圣,关键在于向前迈出一步
44:30 城市便捷似乎节省了时间,但也让人恐慌我们用此创造了什么
48:47 平日里水煮整颗西蓝花,才能享受偶尔的大餐一顿
54:40 城市中的渺小让人无力,自然中的渺小让人自由
Part 4 钟摆式的生活
57:53 文字无法准确描摹一座高山,但会给一千个人心里留下一千座山
60:45 可以喜欢三毛,但不一定非要流浪
63:54 七堇年的卡夫卡时刻,和鲁豫翻不过第一页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66:55 不奢求成为苏格拉底,但别成为一只痛苦的猪吧
– 嘉宾本人的作品 –
《横断浪途》,七堇年著,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2023年9月
– 嘉宾推荐的作品 –
「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著,王如菲 / 杭海译,新经典文化 | 文汇出版社,2024年5月
–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与人物 –
《徒手攀岩》(Free Solo),以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为主角的关于无保护攀岩的2018年纪录片,第91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
《一个人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bridget jones),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acDonald)导演2023年电影
《活山》(The Living Mountain),娜恩·谢泼德(Nan Shepherd)著,管啸尘译,新经典文化 | 文慧出版社,2018年10月
《游隼》(The Peregrine),约翰·亚历克·贝克(John Alec Baker)著,李斯本译,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2月
《盐之路》(The Salt Path),雷诺•温恩(Raynor Winn)著,席坤 / 姜思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
《卡拉马佐夫兄弟》(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代表作
三毛,原名陈平,作家,上世纪70年代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背景,发表充满异国风情的散文作品成名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捷克作家,代表作《变形记》《城堡》《审判》等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代表作《洛丽塔》《微暗的火》等
余华,现代作家,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对谈中提及的是他在198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
史铁生,作家、散文家,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至尿毒症,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美国田径运动员,主攻短跑和跳远,13次打破世界纪录
迈克尔·约翰逊 (Michael Johnson),美国田径运动员,主攻200米和400米跑
– 互动方式 –
GIADA官网:www.giada.cn
GIADA小红书:GIADA • 小红书 / RED
GIADA公众号:mp.weixin.qq.com
GIADA 微博: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