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51 岁末聊养老:谁来照护我的父母?我又该如何老去?

Vol.51 岁末聊养老:谁来照护我的父母?我又该如何老去?

2025/1/17
logo of podcast 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林柳逸
潘江雪
胡泳
Topics
林柳逸:本期节目探讨了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家庭照护的困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持续。节目嘉宾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观察,探讨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的优劣,以及如何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节目中,我们关注到年轻人对养老问题的提前规划和超前意识,以及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度提升。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面对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时,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并发展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减轻家庭负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养老问题时,我们也关注到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度提升,以及年轻人对养老问题的提前规划和超前意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面对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时,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并发展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减轻家庭负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潘江雪:我从疫情期间开始关注养老问题,亲身经历了照顾父母的挑战。我发起了金色梦想家公益项目,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心理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服务。 通过在社区运营小兰花市民中心,我们为认知障碍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喘息服务和赋能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我们也尝试通过数字人生课程、精彩人生故事等项目,帮助老年人重新规划人生下半场,积极面对衰老。 我认为,衰老需要学习,人生下半场需要规划,这是一种完整的生命教育。社区养老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成为家的延伸,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减轻孤独感。 胡泳:照护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类基本境况,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我长期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亲身体会到家庭照护的艰辛和挑战。 家庭照护者并非单一类型,应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细分。女性是家庭照护者的绝大多数,且照护时间较长。照护者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尽管照护过程充满挑战,但陪伴所爱之人走完人生旅程是一种恩赐。在照护过程中,照护者和被照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镜像的关系,这会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和死亡,并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我认为,成功的家庭照护离不开社会支持,社区服务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发展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减轻家庭负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Deep Dive

Chapters
照护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它与人类传承息息相关。照护者身份是无法剥夺的基本身份,其中蕴含着人性的基本部分,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人需要学会示弱和呵护弱者。
  • 照护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与生老病死息息相关
  • 照护是人性的基本部分,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需要学会示弱和呵护弱者
  • 在当下社会,照护是一种示弱的美德

Shownotes Transcript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夹心’困局”、“中年之困:谁为我的父母养老?我又该如何老去?”......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关于养老的困局受到关注。

2022年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正式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衰老过程中,照护者与被照护者的慌乱与焦灼,终将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在社会想象和国家政策中,子女总是被期望成为父母养老的主力军,但实际上,社会和人口趋势已逐渐导致家庭照护、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跨越家庭的边界,万千老者及其照护者们伸出触角,企图寻觅一张可以托举他们的安全网。这场“银发海啸”中,我们的社会如何托举住这些疲乏的家庭?

认识老病死苦的生命伦理与合宜的应对之道,应该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当自我不再被世界观看和需要,当独立、自助的生活逐渐分崩离析,除了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衰老不仅是意义的消除,更是意义的根源。”本期节目,我们想从家庭照护的困局聊起,聊一聊我们在陪伴和目送他人老去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文字稿详情: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34431)

【本期阵容】

潘江雪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上海市政协委员。“金色梦想家”公益项目发起人,意在从身体、心理、社会参与等不同维度服务乐龄群体。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照护者说”、“家庭照护为什么这样难”系列文章作者

林柳逸(主播)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涟漪效应》主播

【收听指南】

00:07:39 无人不在照护的链条之中,它与人类传承的链条息息相关

00:09:33 照护帕金森病的父亲,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场

00:15:14 照护中的性别:配偶、儿媳、中年女儿是家庭照护者的绝大多数?

00:20:06 既然有托儿所,为什么不能有托老所?

00:27:45 作为隐喻的“阿尔茨海默”:前数据时代的记忆消亡,也是一种社会损失

00:31:50 抑郁、焦虑的西西弗斯?照护者在承受着什么?

00:35:15 陪伴你所爱的人踏上最终的旅程,是一种恩赐

00:37:35 中国“9073”养老格局:家庭养老为何难以取代?

00:39:38 新加坡的临终老人在轮椅上荡秋千

00:44:34 孤独是老人的慢性毒药,熟悉度因而重要

00:50:23 让社区成为家的延伸

00:52:39 衰老是在自我中发现“非我”的惊悚

00:55:57 尊严来自掌控,掌控到最终是死亡

00:59:30 照护中的镜像关系:直面死亡令我们的人格逐渐健全

01:11:47 临死前,我想办一个“生前告别会”

01:13:08 东亚各国养老案例,及我们对社区养老的想象

【本期音乐】

我正在忘了你——寸铁

【提到的书】

刘绍华《病非如此》

让·埃默里《变老的哲学》

上野千鹤子《一个人最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