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对我影响深远,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大脑运作模式的基本模型——系统1和系统2。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个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提升决策能力和生活质量。
系统1:快速而直觉的思考
系统1负责快速、自动化的思考,它高效节能,基于过往经验和数据库做出直觉判断。例如,识别一张愤怒的脸、理解简单的句子、进行简单的计算等,都属于系统1的运作。 系统1的优势在于速度和效率,但它也存在系统性缺陷:
系统2:慢速而理性的思考
系统2负责慢速、费力的思考,它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次序的、逻辑的分析和计算。例如,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解决逻辑难题、进行深思熟虑的决策等,都属于系统2的运作。系统2的优势在于理性与精确,但它也存在不足:
系统1与系统2的互动与冲突
系统1和系统2并非完全独立,它们通常合作完成认知任务。系统1持续向系统2提供信息和建议,系统2则在必要时介入,监控和修正系统1的判断。然而,两者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尤其是在时间压力或认知负荷过大的情况下,系统1容易接管,导致决策偏差。
常见的认知偏差与决策漏洞
系统1和系统2的互动模式导致了多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提升决策能力与生活质量
为了避免认知偏差,提升决策能力,我们需要:
幸福与收入,以及未来不可预测性
节目还探讨了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指出幸福感并非取决于收入多少,而是注意力聚焦之处。峰终效应表明,体验的记忆主要取决于峰值和结束时的感受。 此外,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过度依赖直觉和预测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
结语
理解系统1和系统2模型,并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两个系统,是提升决策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通过认识自身的认知偏差,并学习相应的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思维,做出更理性、更有效的决策,最终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查理芒格在90年代的股东会上曾经说过:我们的大脑是用模型来思考的。我的大脑,你的大脑,所有人的大脑,都用模型思考。最基本的模型,工作效率最高,你把基本模型熟练掌握了,你的大脑就会比别人的大脑更好用。
今天读的《思考,快与慢》(我读的是原版和台版《快思慢想》),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模型,一个让你的大脑比别人的更好用的模型。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我们大脑的运作模式,也从根本上阐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决策、选择、反应,总是存在让我们头疼和后悔,但无法改变的问题。
这个基本模型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要我选一本在过去10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书,就必然是《Thinking, Fast and Slow》;如果一定要选一本能代表《纵横四海》的书,那还得是《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是一本我觉得隔几年就应该看一次,每次都有新收获的书,也是奠定了我们讲的很多内容的基础的终极理论之书。
讲完这一期后,我们的决策小合集,就成形了,包括:
《潜意识》:系统1如何蒙蔽和操纵我们的意识
《影响力》:别人如何利用我们的系统1操纵我们
《对赌》: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 及时退出
《哈佛谈判课》:人生无处不谈判,谈判对象是系统1
《思考快与慢》:让你的大脑比别人的好用的终极模型
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合集,也欢迎在评论区做延展讨论~
P.S. 本期换了舒尔MV7+的话筒,大家觉得听感如何?
时间轴
06:49 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
20:01 系统1和系统2的合作模式
27:37 系统1和系统2的冲突
31:19 眼睛是通往系统2的一扇窗户
36:39 系统2的「优先保护」机制
44:35 为什么心流不费力?
49:27 所有自主性的努力,都会造成自我损耗
1:00:09 棒球和玫瑰:你能答对这两题吗?
1:04:33 如何提高逻辑能力?
1:13:48 系统1的重要特点:联结活化
1:27:23 认知越放松,我们越自信
1:36:05 为什么写作中要用简单的句子?
1:46:44 系统1非常喜欢jump into conclusions
2:00:15 大脑是怎么做出判断的?
2:13:33 决策偏差1️⃣:小数原则
2:21:56 决策偏差2️⃣:锚定效应
2:32:01 决策偏差3️⃣:完全忽视统计和逻辑
2:53:31 决策偏差4️⃣:均值回归
3:05:19 相关系数
3:15:27 莫以成败论英雄
3:26:09 未来无法预测
3:36:56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直觉?
3:40:34 规划未来时一定要参考track record
3:49:07 幸福的峰终效应Peak-End Effect
3:56:30 幸福和收入的关系
4:02:07 为什么说今天讲的是人生的基本模型
※ 本期节目由**「华夏基金」**赞助播出~
“钱是桥梁,生活才是目的。”——华夏基金的官方播客也上线啦~大家可以搜索**「大方谈钱」**订阅,收听更多养老规划、资产配置、投资决策等跟「钱」有关的专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