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树 :我认为庄子哲学中的“不知之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即“道”是否能作为认识的对象。经验知识的积累永远无法认识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因为人类理性有其根本局限性。庄子还意识到,推崇因果律和运用逻辑推理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毫不相干。所以,我理解的庄子哲学,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观的一种深刻反思。
@贺敢硕 :我理解的庄子所说的“知”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纯粹知识有一些差异,中国的知识论与其他内容混在一起,既是知识又是伦理,总是和道德人伦或实践的智慧混在一起。庄子对“知”的讨论经常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中:世界上的争端和战争都是因为大家都追求知识和名利。道家反对知识,而儒家认为圣人必须要有知识。庄子认为,盲目追求知识会导致失去本来的面目,人们会丢失自己最本源的已知,陷入对外界知识的追逐。知识像资本一样,有一种不断自我繁殖和扩张的倾向。我们现代人对知识有一种自负,认为通过逻辑分析和数学可以认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庄子对知识的反思很早就开始了,无论知识的体量发生多大变化,我们离真理可能并没有更近一步。
@王璐 :我认为庄子很早就意识到了“知”对人的异化,人为了知识而知识,反过来被知识奴役。理学传统区分见闻所知和德性所知,认为追求见闻所知会阻碍德性的提升。庄子干脆就要无知之知,这是一种更彻底的否定。中国古代思想具有泛道德化或泛伦理化的倾向,纯粹追求知识的思潮无法占据主要地位。儒家重视“知”这件事,而道家则认为“知”也可以不要。所以,我认为庄子对知识的批判比儒家更为彻底。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