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对话姜以琳,从精英家庭、优绩主义到学神的诞生 Vol.47

对话姜以琳,从精英家庭、优绩主义到学神的诞生 Vol.47

2024/8/31
logo of podcast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姜以琳
Topics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姜以琳:基于对北京五所高中的研究,指出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在校地位的主要标准,并描述了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等级划分。精英家庭的父母并非刻意干预孩子学习,而是凭借自身资源和经验,帮助孩子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将教育视为获得更好工作和未来的途径。 姜以琳:探讨了优绩主义的局限性,指出其忽略了社会结构性因素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并分析了教育制度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以及精英家庭子女如何在教育改革中持续受益。 姜以琳:研究发现,大部分精英家庭子女选择学习理科,并倾向于出国留学,这与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全球竞争力密切相关。 姜以琳:讨论了中国学生对大学排名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对社会流动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姜以琳: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计划比较中美教育体制中顶尖大学的招生策略。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苗炜:就中国教育现状、精英家庭子女教育、优绩主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与姜以琳展开讨论,并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说教育合理化了社会不平等?

教育通过文化复制机制,让上层阶层的文化成为优势文化,即使没有学到这种文化的人也会崇拜或认定其优越性,从而在社会中合理化了不平等的机制。

在北京的高中做了7年调研,如何看待北京的学生?

北京学生拥有北京户口、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国际交流机会,这些优势使他们在高考录取、准备过程中以及未来的选择上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学神、学霸、学渣、学弱,学习怎么成了孩子在学校生活的唯一指标?

在北京的高中,学习成绩成为学生地位的主要指标,学神、学霸等词汇被广泛使用,反映了学习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他如体育、外貌或家庭背景等因素。

什么是‘精英家庭’的标准?

学界主要以收入界定精英家庭,通常将全国收入前10%的家庭视为精英家庭,这些家庭拥有经济优势,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机会。

为什么无论中国的教育制度怎么改革,精英子女都会受益?

教育改革通常由精英提出,他们会确保改革有利于自己的子女。即使改革不是由精英主导,精英家庭也有能力适应新制度,确保子女继续获得优势。

什么是‘优绩主义’?

优绩主义(meritocracy)认为个人通过努力和绩效获得更好的资源或机会,但忽略了背后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这些因素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同样重要。

教育到底对谁有用?

教育对底层人群和精英都有用,但对精英的作用更为显著。精英家庭通过教育维持或提升社会地位,而底层人群则通过教育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为什么大陆的学生更关注大学排名?

大陆学生由于对国外教育机构缺乏深入了解,依赖大学排名作为选择学校的依据。排名成为他们快速评估学校优劣的简单方式,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姜以琳接下来的研究是什么?

姜以琳计划研究美国和中国的顶尖大学如何招收学生,重点关注供给方的招生机制,并以台湾作为案例,探讨其高考制度与美国申请制度的结合。

Chapters
姜以琳老师从文化复制理论的视角探讨教育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她认为教育并非促进平等的工具,反而通过文化传承,复制了社会阶层,使不平等合理化。
  • 文化复制理论
  • 教育加剧社会不平等
  • 阶层复制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几年我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幽济主义到底是什么叫幽济主义幽济主义如果是英文的话是 meritocracy 那从这样最简单的解释来说就是我得到比别人好的事情或是资源是因为我做得比较好我努力我这个人就是认真我勤勉

靠着我的这个自身的刻苦所以我才可以得到这么好的事情或者是这么好的东西或者是这么高的分数或者是上这么好的学校这么高的薪资都是因为我努力所以是我绩效好

我也知道有一个词叫直升机父母爸爸妈妈像这个聊机一样像这个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为他们探路已经做了很多事情那你觉得像这种经营家庭他没有特意的去做什么但是他拥有哪些优势呢

就是对于孩子而言有这种父母最好的地方是他们可以帮忙让自己留在赛道内因为就是像是一场比赛有些人跌倒就出局了但是这些精英的父母他有本事在你快要跌倒的时候立刻把你抓起来或者是你跌倒了他再把你扶回去会给你换双更好的鞋然后这样子再继续跑下去

我觉得这些家长因为他们自己都是大部分收过很高的教育的家长他们有点像是把教育看作一个途径他们并没有把教育当作本身的目标上清华北大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最终的目标是用这一个东西去得到更好的像是工作或者是赚更多的钱或者是让他的小孩有更好的未来

欢迎收听三联中读原创出品的播客《天真与经验》我是苗伟各位好,欢迎收听《天真与经验》今天很高兴请到了上海纽约大学江以林老师来谈谈他的一本书叫《学神》

江老师您好您好苗师傅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江逸琳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江老师这两天正好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个会议叫东亚人口与社会不平等是吧是的是的这个会议上面有什么好玩的议题你给我们介绍介绍这个会议其实是普林斯顿大学跟东京大学合办的那今年在北大开会

总共四天前两天是各个社会相关的议题像是教育啊移民问题啊工作或者是婚姻这些的那最后两天就全部都是在讲生育跟家庭的关系所以我想我也是学习蛮多的因为我本人并没有对生育有多少的研究但我也学习了很多东亚这三个国家都不愿意生孩子是吧对对

这个社会部分有关吗不愿意生孩子有很多个理由那其中我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是经济的理由应该说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是经济问题像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或者是年轻人上班的方式像是 996 这样子会不会有影响那加班如果没有加班费或者是强制加班会不会也对生育意愿有所影响那还有人说是文化的问题像是儒家文化这种可能对于女性要求不太一样或者是对她们的家庭要求比较高

所以也会影响到女性生育的意愿那毕竟生孩子的还是女性嘛所以就会对这方面特别多的琢磨但其实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定论所以我也在一边听一边学习我看这个目录里面有一个复旦大学老师研究的很有意思是吧是研究的这个成相差距吗他归在哪个领域他那个题目那位是复旦的杜世超老师他的研究是归在移民

他其实就是看农村户口移民到城市户口的地方然后进入社区住在一起混居之后就是混杂着居住看他们会不会对彼此的健康或者是自贫的健康有什么影响那就发现城市的人接受这些外来的农村户口的人进来自己的小区或者是社区居住到一个程度之后他会觉得自己的健康下降了

但是农村的人进到这个社区之后他反而觉得他的健康上升了所以这个其实我觉得蛮有社会政策意涵的就是其实混杂的居住农村跟城市的交流都是可以办到的我们可能先从一个临界值以下开始看这样子城市户口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受到什么影响而农村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有一些正面的发展

我觉得这个很有趣所以对这篇印象比较深刻杜老师说那个有一个临界值是 20%是吗他好像是 10 到 20 吧我不是非常的确定因为我觉得可能还要再去细分是大城市还是二线城市我觉得可能都不太一样反正啊城市人对外来人口他实际上是又敏感的对他敏感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包容性嗯

所以不是那么的就是我觉得就也证明了城乡其实不是一定要那么的对立这个会议的题目叫东亚人口与社会不平等你这本博士论文是博士论文改编的书叫学神研究的是教育问题是的教育和这个社会不平等有关系吗

有的很多人会去看教育怎么样促进社会平等但是我这一脉的学习跟理论立场反而是教育怎么样去促进社会不平等以及合理化社会不平等所以其实也是一个很多人有众说纷纭的一个领域因为像教育学者他们相当相信教育的力量我们也相信但是从我们这边就是文化

复制这个学派或者是布迪叶这一脉相承下来我们会觉得教育比较像是用一种文化来复刻了阶层就是阶层借由教育学到了

一些上层阶层的这种文化那学到的人就可以成为上层阶层就算没有学到也不打紧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怎么样倾献或者是崇拜或者是认定上层阶层的文化是比较优势的所以这样子之后就算出来了社会他们也会觉得对人家是不一样人家比较高人一等所以那这样就等于是借由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化了社会不平等的机制

好我来举个例子啊因为前不久刚知道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他的儿子正在犹豫要上剑桥呢还是去耶鲁呢他拿到了两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然这位高中同学呢在某个大型企业里面做工啊他的月收入差不多是我的年收入啊一个很厉害的一个人我就想啊

这个原来我们还可以在一个高中里面读书啊但是因为人家上了清华然后后来就越来越厉害那么他的孩子也嗯

我不知道他到底选择了哪个学校啊他的孩子也会上一个好大学你说你的研究大多数是集中在这种啊就是学神啊小孩很努力啊就慢慢的就越来越厉害这个江老师自己呢就在芝加哥大学和宾夕凡尼亚大学拿了硕士拿了博士嗯

你自己是不是一个学生呢我不是我觉得我非常努力的在念书就是我整个大学期间每一门课我常常都会有应该说从高中开始就会自己先预习然后上课要听课然后下课后还自己再复习

所以其实我觉得我没事的时间通通都在念书那我这么明确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努力好不容易考到了台大然后从台大我四年就是也都没怎么出去玩也没怎么交男也完全没有交男女朋友然后我就也是一直在念书然后因为那时候我念台大人类学系这个学门这样讲好像不太好但就是有点冷门

所以没什么人会翻译我们的小科书就只好用原文去看那这样等于我就是每天晚上都在看书从整个高中大学七年都在每天看书之后申请到了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的那一年我从来没有出过校园没有看过电影我没有买过东西我就一直在念书就是下了课就拼命的读一起来再继续读然后就是这样子被逼着再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一个博士

那读博士的时候我也觉得我很认真就是我们修二十门课前三年然后要考好几个试嘛那些全部都考完了之后就没课了但我是发疯了一样我自己还每个学期去修一门课

然后都没有要 pass fail 我就是要老师的这个 ABC 他得给我一个成绩所以我是很认真在读就这样读了八年多终于毕业了所以我觉得自己跟学生有点沾不上边还是很厉害的至少不以学习为苦还是很愿意学习对我觉得最幸运的是我喜欢学习所以我才想要一直学下去

你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啊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轻精英你把这个做社会调查的地方放在了北京的几所高中为什么选择了北京怎么选择的这

是五所高中还是七所是五所北京的高中选择北京的高中纯粹就是因为北京人好这些高中好他们让我进去我之前一开始提这个课题是想在台北做的那我想其实就是因为想家了所以我想回家住一年那有什么理由比做田野更好所以我就提了一个去台北

那老师也是支持但是台北的高中无论是我的母校或者是认识的人工作的学校都不让我进去

然后之后就经由老师的介绍或一些朋友的转介去找上海的高中那结果上海的高中也没让我进去所以我就最后快要不行了才找到了经由爸爸妈妈的朋友的朋友介绍来到了北京的高中那那个时候他们介绍我给北京的几个学校的校长

那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首都跟鼎峰中学的校长鼎峰中学的校长根本不用和我见面他就听了一下就是大概看了一下我的研究大概内容是什么然后就直接让我跟老师们对接就让老师们去做决定让不让我进来

那老师们就同意了所以我很幸运就可以去那个学校首都则是我有朋友带着我去拜见校长那校长那个时候就很豪气豪气甘云的说我们学校正在上升中我们不怕别人看所以我就一直记得这句话然后确实我在首都的时候几乎每个礼拜都有别的学校的老师来参访嗯

所以他们真的不怕别人看而且他们其实也是一个蛮示范性的一个模范学校吧所以确实很多人也想要来看那其中包含我这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但是还有其他像是陕西啊甘肃这些过来的老师团也都会在那首都和鼎峰这是你在书中啊经常会提到的两所学校当然用的是假的名字但是我好像能猜出来啊

但是这五所学校都是公立学校对全部都是公立的全是公立学校但是你考察了这个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和国内部是吧是的在台湾有这样的区分吗就是一部分学生想在台湾上学一部分学生会去申请英美他会这样分吗在国际分的时候

台湾的学生也会但是有这样子分法的只有私立学校公立的学校就依然都还是让大家准备台湾里面的这些高校那私立的他会按照这个顾客的需求不会到于整个部门全部都是这样子那私立的话他的学费本来就比公立的贵所以就不会同一个学校里面有这么大的学费的差距嗯

你对大陆的高考有多少了解你知道那个大陆高考最难的省份是哪吗哦好多啊广东山东河南湖北都很难呢对但是他们说起北京的高考来就会说啊你们北京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个你在北京做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的调查你觉得北京学生

有什么优势或者是他们有什么在哪些地方占便宜了第一个就是他北京户口嘛北京户口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一个优势因为这些学校如果是在北京的话他北京的名额会比较多当然是慢慢在降低了但还是比起那些人口大省还是差了蛮多的

所以这第一个就是它有北京户口那当然其实我觉得像是上海啊你也有复旦或很多高校在那所以上海户口其实也是一个好处吧但北京就特别多因为北京的高校特别多那这种好处之外还有就是北京有很多的教育资源它有很多的这种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些是很多的学校或者是比较偏远一点的学校是比较没有办法获得的

所以一方面是他在高考的名额录取上面就有好处另一方面是他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他也有好处那第三个又是他如果不去高考他有其他可能性所以这至少有这三方面的好处是我觉得比较明显的

江老师在北京做调查是十年前了差不多是吧然后从他们上高中一直延续到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上完大学甚至开始工作这么一个阶段你在书中描述这些学生在学校班级里面的地位啊你用了

差不多四个等级啊学神学霸学渣学弱你说这个学习好的人地位就高啊学习能力差的人地位就很低我知道在青少年中有一个词叫卓续哈就是这个鸡吃鸡

米有一个顺序必须这个地位高的鸡先吃米地位弱的地位差一点的鸡就得等着这个好多孩子在这个学校生活中也要建立这么一个着续但是我觉得好像以我的经验老觉得这个

他并不只是以学习来衡量吧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体育很好或者长得很漂亮或者是家里很有钱那他是不是也可以在班级里面获得地位呢你书里面好像肯定的说是学习是唯一的一个指标是吗对我其实那个时候因为

我在 2012 年之前没有来过大陆所以我第一次进去这些学校就一直听他们在讲这个人学霸呀那个就是个渣呀什么这些的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个是蛮重要的对他们而言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那可能因为我是不在北京长大我甚至没有在大陆读过书所以我才会觉得这个很特别但是这个东西就像您说到的卓旭而且因为我是从西方的文献看完然后跑来大陆这个情境所以我一开始其实是在找班上最受欢迎的人哇

我就以为这些就是像是什么长特别漂亮家里特别有钱或者是特别外向活泼可爱这种很会社交的这种人那我发现这些人就像您说的大家其实也蛮喜欢他们的长得漂亮当然有好处大家都会对他好一些那家里有钱的或者是开朗的会交友的这些也都是班上比较多的风云人物但是

学生们不会给他们一个词就根本没有一个词来代表这些人但反而是学神学霸是有一个专有名词的所以这种专有名词我就觉得很不一样而且这些人学神学霸不一定是大家最喜欢的人但是大家崇拜他们会说出我好想要跟他一样

应该在大陆也经常听到一个词叫阶层跃升或者是啊或者有人说啊阶层固化因为有许多人啊通过高考啊走出乡村

然后开始有了改变自己的一个身份农民的身份那么对城市的中产阶级和精英家庭来说呢你接触到的这些学生的家长来说他们对教育是怎么考虑的他们会把教育和自己的自身的地位联系起来吗

我觉得这些家长因为他们自己都是大部分受过很高的教育的家长他们有点像是把教育看作一个途径他们并没有把教育当作本身的目标上清华北大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最终的目标是用这一个东西去得到更好的像是工作或者是赚更多的钱或者是让他的小孩有更好的未来那什么叫好的未来可能见仁见智但

就是他们很明确的是说因为他们不需要阶层跃升他们最怕的就是往下流动往下所以他们其实我觉得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那这毕竟是个媒介所以如果做不到他们会想其他的办法嗯

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想法像是有些人可能阶层学生的人我没有办法说得很准但可能他们觉得高考的成功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嗯

这是一个人生的目标但对这群精英家长而言这不是目标这是非常明确的一整盘其中的一步而且是蛮关键的一步你说这些家庭啊有时候他们会很谦虚的说都靠孩子自己努力我没做什么但同时我也知道有一个词叫直升机父母

父母啊爸爸妈妈像这个聊机一样像这个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为他们探路已经做了很多事情那你觉得像这种经营家庭他没有特意的去做什么但是他拥有哪些优势呢

我觉得是他的爸爸妈妈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他因为他知道未来应该要是什么样子所以当状况不对的时候他们会知道

状况不对了他们需要出手就是对于孩子而言有这种父母最好的地方是他们可以帮忙让自己留在赛道内因为就是像是一场比赛有些人跌倒就出局了但是这些精英的父母他有本事在你快要跌倒的时候立刻把你抓起来或者是你跌倒了他再把你扶回去会给你换双更好的鞋然后这样子再继续跑下去所以我觉得这种父母

有点像可遇不可求吧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有经验他们还需要有资源而且他们需要愿意出手你刚才可是用了一个比喻啊你说这个学生会跌倒啊会跌到赛道之外啊什么样的状况算是跌倒了算是遇到麻烦了呢学生谈

谈恋爱应该不至于吧谈恋爱没事的只要不要影响他们的学习主要像是自招没拿到加分哦

或者是他惹火了一个老师如果是个重要的科目的老师那就是家长需要想个办法了或者是学生其实比较常因为这些都是蛮好的学校的学生都知道要怎么念书他们比较常的是可能是心理压力太大

那就这样结果会下滑那如果他分数下滑他心理压力就更大那这就是一个向下的螺旋了所以这种时候爸妈需要出来他需要想个办法他需要先告诉老师他们会做什么事情像书里有一个 Robert 他的爸爸其实就是这样 Robert 没考好那老师说他爸爸先联系了老师让老师确保 Robert 的心态还是好的

让他还是可以开心的在上课而不要就是让他觉得压力很大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丢脸然后爸爸妈妈再用其他的方式来继续鼓励他像是不让他出去玩了呀或者是其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蛮不一样的一个想跟很多父母可能不太一样但这也是一个精英的优势你一直用精英这个词书里面也用过精英家庭这样的一个概念

你说把收入全国 10%这个最高的 10%这一部分就算是精英家庭了

你能说说这个标准吗精英家庭什么叫精英家庭对我那个时候搞精英这个定义跟老师讨论了一整年因为我一直从中文的语境来说精英家庭不应该是以前来分我们会觉得精英学生就是这些考得很好的学生他不需要是家里有钱他只要成绩好我就觉得他精英

那可是我的老师他是美国人然后所有的老师都是美国人所以他们就说可是大部分我们在学界用的精英定义都是以收入来界定

那他让我去看看其他我想要他甚至逼着我去看我想要跟什么样的文献对话那那个时候因为是 2014 年差不多那个时候做精英研究的主要是以美国为主那他们就是一个很以前来看事情的地方所以那些我主要参考的那些书目那几年刚出的比较当红的书都是用钱那他们的定义是钱 20%

前 20%对那那个时候我又觉得前 20%在大陆尤其是在北京来说这个又不太合适因为中国很大

有很大的城乡差距有很大的贫富差距农村的收入城市的收入要怎么比所以那时候找到了中国数据的这个资料库好像就叫做中国数据吧就是那个时候它刚好有 2012 年那一年中国城镇收入前百分之多少那有个前百分之十的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可以

所以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然后又是官方出来的所以感觉比较可信那我就用这个数字来当做全国收入前 10%其实应该是全国的城镇收入前 10%那如果我们假设城镇收入比乡村高农村高那其实就是全国收入前 5%了

所以就是前百分之五我觉得已经毫无疑问是有经济优势的一群人那其实这样的定义后来有点影响到这些记录到的孩子们的出路像是因为我是以家庭的收入以经济这种指标来看精英所以大部分的这些孩子好像也确实如果要复制父母的社会地位他们也都是进入了像是什么

财经啊或者是外商公司啊这些地方就比较不会有像是文学啊或者是政治啊或者是其他学术啊这些都会少一点你刚才这一说我脑子忽然短了我好像你听了你刚才的话我才意识到在美国他们只用钱来说精英的时候肯定是跟钱紧密相连的

对个人的财产这种我想可能毕竟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你好像在这里面提到过你接触了 28 个学生这 28 个学生几乎是全部家庭都可以有财力送他们去留学这是多大的一笔钱你知道吗三四百万

他一年那个时候一年的学费大概就是八万美金嗯贵一点的可能到九万快十万美金嗯就是一年是所以要乘以四的话嗯

可能我们假设个什么 35 万美金吧 35 万美金那个时候好像是成 6 点多所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还要再加上生活费那如果是在比较偏远一点的那种大学城小孩可能还得买辆车那还要加上成

住宿的费用吃饭的费用那美国吃的很贵不是每个小孩都会自己做饭那当然也可能会之后被逼出来每个人都变成大厨但是至少一开始去的时候不太可能所以这个我觉得不然杭布朗

好几百万人民币是需要的这 28 个学生有一半上了北大清华国内的大学差不多有一半是去了国外的学校这里面有多少人学文课多少人学理课我听你刚才的意思是说很多人学了山课没有人学文学没有人学人类学对

我觉得我还蛮得意就是有一个学生他跟我接触之后他觉得社会学蛮有趣的所以他之后去读了社会系但他并不在 28 个人之中对那另外这些人几乎都是理科就只有大概三个人是文科

请注意啊要想保持阶层阅生就要学理科有关系吗我不知道我那时候也觉得很奇怪想说为什么大陆这么多学生学理科因为在台湾永远都是文科生比较多而且是大幅的我那个时候是大幅的超出了理科生的人数但是在这些学校里面理科生的人数好像是文科生至少两倍起跳

那那个时候老师们介绍给我一些学生也没多少人介绍文科班就只有所以三个学生通通都来自同一个文科班对所以这其实一方面是老师的选择但这也暴露出了老师们可能觉得理科生比较合适当学校的代表或者是所谓的优秀需要是念理科

那我觉得有点可惜啊我们文科也不错嘛这个是我三十多年前读高中的时候就感受到的歧视那个聪明的人怎么能学去文科呢那肯定都是学理科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是不是还是这样就是理科

地位理科学生的地位比较高我觉得现在可能更多人要学理科了或至少他们需要学比较好比较高深一点的数学这种对好像可能跟未来找工作或者是市场的走向可能比较有关系吧但其实这些理科生老实说很多虽然大学的时候去念了像是什么

数学啊这种但之后还不是走到了商科还是要对啊那商科也是文科嘛商科给的薪水高啊对对对商科薪水高所以就由这些以前是理科的学生来读了这二十多个学生在国内念了书之后念完本科之后是不是也有很大的比例又去美国继续读研究生

对到了最后只有 28 个学生里面只有三位是没有出过国的就是没有出过国读书的那他们没有出过国读书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有的时候是不能那不能的理由像是爸爸妈妈的职业条件或者是职业类型是小孩不可以出国或者是有其他的考量那我就没有再去细问但是我只知道 28 个人中三个嗯

没有而他们也不是不想出国他们之后还是他们之前是说有可能会去像是交换学生啊这种只是学位不在国外拿这本书的副标题啊叫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轻精英它隐含的意思就是以后这些年轻精英应该在

全球范围内都能找到工作才可以算是精英人才那要想在全球之内都找到工作是不是也必须有一个英美或者是欧美大学的这么

一个学位才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工作呢我觉得如果有欧美的或者是以英语系国家为主或者是欧陆这些学校的学位会有所帮助那这些精英的父母应该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才大部分的把学生送出国那他们其实在高中或甚至初中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孩子未来什么时候出国

但是老实说我自己身边的一些例子是不一定需要有国外的经历才能去国外读书主要还是我们学到了什么东西然后这些技能是不是可以在国外所用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你说无论中国的教育制度怎么改革精英子女都会受益你能解释一句话吗

可以的可以的,就是从我们这个文化复制学派的理论观点来看,首先改革是哪一些人提出的,那那些人通常是精英,所以首先我们的改革由精英来改,那这样子精英,我们没有办法说精英会改到让全社会都更公平。

他一定就是我觉得可能是人都会有些私心所以他还是会改到让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下面一代会有比较大的一些优势那当然可能其他的孩子也会有好处但自己的孩子肯定有好处

所以第一个是改革的人是谁是精英那他不可能不管自己子女的利益那另一方面是就算不是这些精英在改那这些精英的家庭还是有本事来适应就像是美国的这个例子我最喜欢用美国的例子因为他改了好几次对你说了说美国的教育制度就是为了保护精英阶层的对

对对像是美国一开始他的大学只让白人男性新教徒去读那之后他因为有其他的缘故像是社会的变化或者是 60 年代各种社会运动他开放了给其他人来读那这些其他人之后他就决定我们不能让所有人来所以他们就决定要考试考试是为了保护原本这些获利者的白人新教徒男性

那是考试之后发现哎呀犹太人考的比大家都好那他又不想要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就不符合那个定义就是他们想要的学生的定义所以他又改成那我们就改成申请制度吧改回申请那光是这个我就觉得他在一百年之间可以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再回到另一个极端我觉得这就很明确的是在保护精英的阶层那这些其实我原本也是不知道是看了美国这些很多的研究才发现有这样子的差异其实也不只是美国我觉得很多国家的教育制度也可能怎么改精英的子女都会有办法的像是韩国其实也是他们之前高中是抽签

但是现在又改成不抽签了那就很明确的知道不抽签之后是谁可以上比较好的高中那当然就是有钱去买学区房的那些人嘛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蛮有趣的一些跨国之间的比较有意思

我也曾经听说过另外一位朋友他把他的女儿送到了英国那个最著名的那个中学叫什么来着王子去的那个 Eden 对 Eden 送到了 Eden

然后呢也在英国念的书最后这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印度人这个是一个在中国家长的心里面会是一个很纠结的一个问题啊一方面啊在伊顿念书英国念的大学很棒但是最后嫁给了一个印度人就会很鄙夷但其实很可能是一个印度很富裕的人啊总而言之我的意思是说就是

中国的学生进入到这种老式的英国学校或者是美国的长青藤他们会面临另外一个阶层这个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阶层什么老前什么东部西部英国人和印度人有各种各样的阶层划分这些学生在面对这些文化

差异的时候他们适应起来

容易吗我觉得这些孩子们或者是这些学生们在高中学到最好的一件事就是让他知道必须要去适应他无论到哪里都必须要先适应这个社会的机制是什么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什么东西会给他带来好处所以我觉得光是知道这一点就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且也是一个

可能是需要有一定的培育方式才会有的有的你说要有足够的见识也可能是见识也可能是他需要知道怎么样的情况下对自己是才是最有利的嗯

或是自己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那就有点像是他身上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筹码才能去交换什么样的好处能举个例子吗可以可以没问题就是在书里面其实有一个小孩他很努力的考试他一直都考得不怎么样那他之后就是 Alex 他要出国了但是他出国之前他就很努力的在学武术

他去报了个武术班那我就问他为什么要报这个武术班我那时候心里想的很简单我以为他觉得自己的要去波士顿的大学什么可能会危险所以他要去学防身这种然后美国有枪击案嘛所以我以为他是要去学什么空手夺白刃之类这种我就以为就是我想说我是不是应该要告诉他一下波士顿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他还蛮安全的你不一定要花一整个暑假学这种事情

那结果他是跟我说因为他知道美国人好像都觉得这个很重要你需要有一个户外课外活动你不能只会读书所以他就赶紧去报了一个班那个时候我就想说原来是为了要先适应未来的美国生活所以他花一整个暑假滋滋气气的在学一个武术

但我觉得也很有趣的是因为那时候他才 18 岁所以他之后把这个班叫做打架班他就去学打架在他的认知里可能是这样但他已经有那个需要适应美国社会的雏形的概念在那了调适来适应别人的

对还有一个学生他是上大学之前他是要去美国读书的他在去美国读书之前去支持中国的乡村支教那我就问他你都已经支教这样好几个暑假了然后已经写进你的这个申请东西你不用再去了吧就是你就好好享受暑假准备搬家不就好了吗跟同学们爸爸妈妈好好相处因为以后很少见面啊那他就说可这不就是美国学生都在做的事吗

所以其实他也是为了要提前适应美国这个社会在努力的找一些筹码所以他的筹码就是课外活动以后有话题可以聊可以展现自己这个多元性这几年我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幽济主义我从来没有去查字典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啊

你正好碰见你了你来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幽稽主义因为我也听到很多人在批判幽稽主义认为这套东西不好看着这个词就是优秀的成绩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叫幽稽主义幽稽主义如果是英文的话是 meritocracy 那从这样最简单的解释来说就是我得到比别人好的事情或是资源是因为我做的比较好

我努力我这个人就是认真我勤勉靠着我的这个自身的刻苦所以我才可以得到这么好的事情或者是这么好的东西或是这么高的分数或者是上这么好的学校这么高的薪资都是因为我努力所以是我绩效好那这就是一个蛮个人主义的东西我觉得挺对的呀快来批判了苗师傅

我也觉得这个听起来一开始会挺对的就是没错啊他努力他得到了好的结果所以应该说他做出成绩来了所以我们当然给他相对应的这个赞赏或者是给他好处但问题就是当我们只看这一个人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他后面还有一整个社会有一整个村子在帮他他的村子可能是他的爸爸妈妈他从小不需要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他不需要去打工

他不需要担心他会出什么问题因为爸爸妈妈有办法帮忙那如果他之后或者像是要工作的话他自己可以拉很多赞助他这个绩效好给公司带来了比较大的盈利我们也没有问为什么他可以这样做一开始分配工作的人是谁

那他如果说是领导领导为什么要把好的工作分配给你呢那是因为你跟领导处得好那你为什么可以跟领导处得好是因为你从小爸爸妈妈也都是领导阶层所以你看到他们就不会很紧张可以好好的聊天然后可以跟他们好好的沟通说自己的困难以及展现自己的好处那这样领导就喜欢他给他好的东西所以他可以帮公司带来好的收益但是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邮寄主义的话那就是他带来了好的收益所以当然是他加薪但是后面那一个所有的机制从小以来的不一样的环境我们就因为这样子而比较不会去注意是但是我老觉得在大陆谈这个邮寄主义或者批判邮寄主义的时候会又会非常麻烦比如说啊

比如说有一个数据就显示说大陆 80%的人或 80%的家庭都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你能理解这个数据吗就是大多数人不管是面对权力或者是面对

某些说不清楚的东西都会觉得我好像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也很难保持自己家庭的地位这种普遍的弱势群体的感觉对

这可能是最近经济环境有所改变那在经济动荡的时候或者是现在这个国际情势也不是很明确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的时候大家就会感觉未来很难把握那这个无论是这其实是从整个社会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精英们他们可能会更加的

积极要去把握他可以把握的资源那他不一定要用到那么多资源他只是觉得自己需要所以其实这种整体的氛围对大家来说不太好那应该说就是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也不太知道会往什么样的方向走

但就是大家如果都觉得自己弱势的话是不是会有其他的后果像是大家都会开始卷呢还是大家都要躺着啦所以这些我觉得这是一个蛮值得研究的一个社会现象

这些词对你是新词吗当年比如卷躺平这些词都是新的是卷躺平其实是我去年应该说疫情之后来到大陆的时候才第一次听到

然后就觉得很有趣所以就有点像是每一次来大陆都会听到一些新的名词然后都是对人们切身相关的那就是人类学的训练就会出来就一定要去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读你这本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儿子还在上小学将来肯定

应该也会上高中啊肯定也会考大学所以我看这书的时候就有点这个至少你提供了一个地形图让我知道周围的人啊是他们怎么周围的这些家庭是怎么规划小孩的周围的这些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但是我同时又会想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哇

有可能跳脱出来嘛就是一定要那么努力的去念书一定要那么努力的去去上个大学嘛那个

还那么多钱首先从经济上是不合算另外一条呢怎么说呢另外一条我这个说可能要得罪你啊不会不会就是学了半天学了一个文科好像也没什么用我也是学文科了啊学了半天又没什么用然后又找不着工作这是家长的一个一个纠结那么在中国

很多家长都会相信教育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啊这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做别的事可能都不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你读书呢好在还是好像还是真是这样的那你研究了这么这么多年的这个教育你觉得

这其实要从我老师的书开始看我老师有一个是柯林士他说这是个文凭社会这是 40 年前的书了 40 年前他就说我们开始变成文凭社会大家要看文凭了就变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了那

之后还有很多的研究在讲说那现在大家都抢着要进大学真的有用吗那就有一些人在研究说教育对谁有用是对底层的人有用还是对精英们有用那好像也是就是还没有完全的一个定论但是我们只知道

好像大家都必须要有学历了那这样子的话如果学历已经不是一个优势而是必备的条件的时候竞争就会往不一样的方向去那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的竞争会往上之后不能只有大学还得有研究所

然后研究所就一路上去了那这个就很累就大家要读很久了那还有另一个可能就是我不需要读研究所但是我会看你上什么样的学校

那这个时候清华北大就突然变得特别重要而不是 985211 所以这种我们就是其实还在等着看就是大陆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发展因为毕竟大学蓬勃的发展或者是扩招其实在全世界看来算是不是特别早然后现在扩招的速度又特别的快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未来可能会研究的东西但是对于家长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社会在快速的变动然后文凭的重要性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变成家长很卷然后对未来又会更加的焦虑

但因为我也不是教育专家我只是觉得如果小孩们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如果他们学有专精之后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

那不一定是他的正职在做他喜欢的事情可能是他正职做一个可以糊口的工作然后有时间充裕的精力可以来做他喜欢的事情这样对他们会不会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但是因为

我想可能政策制定的人跟教育学者和家长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所以这只是我们在教育社会学里面某一个分支比较天真的一个观点有点像您的播客说的天真我们经验不多但天真到很有好各个媒体经常会有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

反正一出了这个排名大家也会看新加坡怎么样了清华北大什么位置前几名是谁啊学生们会看这些东西吗会的大陆的学生看这些东西比欧美的学生看这些东西看得更加的精确吧这样说精确就是他们会非常明确的去看第 60 名跟第 61 名是什么

对如果是欧美的学生我接触到的他们比较是前十啊或者是挺好的一个学校啊也是一个老牌的呀这种但是可能是因为大陆的学生尤其是我研究的这群学生他们对国外的教育机构没有那么就是从小到大的理解所以他只能从排名去看

那因为大陆的学生人很多而且跟他们一样类型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就变成这个机构的排名

在学生的心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那有一些国外的大学像是爱丁堡大学他们的校长以前就说过这个机构的排名他不喜欢但是他们必须要想办法去排好一点不然这会影响到招生那还有一些学校就是很坚决的说排名都是假的都是商业的所以我们不要去看这些排名

所以他们还是要靠口碑或者是其他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机构排名是一个很一目了然感觉很简单的东西嘛一到一百一绝对比二好二就是比三好你也可以说前五都很好但前五就是比前十好所以这个对于不是完全理解一个地方的教育体系的人来说是很快速让他去感觉好像知道状况的一个方式嗯

好我的问题基本上就完了江老师写的这本书叫学神开始于十年前对北京几所顶尖高中的学生的调查这些学生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开始工作了你还跟他们有联系吗

大部分都还有少部分的在疫情过后比较少联系就渐渐的就没有再联系但是都还有保留他们的微信啊或者是还有在社交媒体上面追踪他们所以应该都还是可以联系到的他们开心吗工作

有一些很开心尤其是那些爸爸妈妈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孩子他们特别开心那像是里面有一位师婴他做的是环境生态的保护这种环境工作那这是他喜欢的东西他爸妈支持他我每次跟他见面他都是笑笑的好像心情都蛮好的他说他的生活过得不错

那另外有一些学生他觉得自己套句他自己说的话是很狼狈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每天都在很努力的在赚钱要带来很多的收益他不太喜欢这样的生活但他也没想到他可以走其他的路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一些奇异度在这是饱汉的不知道饿汉的鸡也可能是好最后一个问题江老师接下来的研究是什么

接下来的研究其实是跟学生有点一脉相承因为学生是在看学生怎么进大学从一个经济学家跟我说的说法是这个有点像是供需中的需求方那我下一个想要比较美国跟中国的教育体制里面他们顶尖的大学怎么收学生他们要收什么样的学生那这就比较像是供给方的一个层面

但是因为美国跟中国这两个社会差异比较大所以不能直接就是直接来对比有点困难所以我用台湾来作为一个案例想说台湾毕竟也是高考制度传统然后也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下来但是他又很努力的想要学习美国所以他把美国整个申请大学制度直接搬过来到台湾的高中里面就是所以台湾的高中生可以高

如果有幸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

那他在起跑线上已经比别人站在前面很多了哎 是的 是的就像是北京的户口这一点这也不是孩子自己得到的呀对 有些人跟我说自己努力还不如投好胎就是投胎要投对那我觉得有一点好像也不是错

但是头他好也不代表他一切都会顺遂头他不好也不代表他一切都会不顺是对所以各有各的辛苦各有各的辛苦然后两边可能多一点互相的理解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不太可能还是要天真的想法嘛我以前也看过一本书叫坏世界研究这个

我们大陆的一位哲学家赵丁阳写的他说只要资源有限和人人自私我们就注定生活在一个坏世界里面对这个也是正确的在高考啊在教育啊这个领域这个坏世界定律我觉得还是起作用只要资源有限人人自私那么我们就竞争吧

好谢谢江老师谢谢苗师傅谢谢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