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back
Vol.14 对话段炼:电影节是导引图还是致幻剂
01:19:09
Share
2021/9/1
螺丝在拧紧
AI Chapters
Transcribe
Chapters
电影节是“另类”的,策展人是“神秘”的?
段炼是谁?
从媒体到电影节:通过排除法做人生选择?
人在西宁:故乡与工作交融,是属于自己的叙事?
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乡的关系?
通过工作反观故乡,理解才真正开始?
在具体的环境中看电影,呈现新的思考方式?
西宁是一座电影游乐园?
如果电影节没有进入当地人的生活,怎么办?
电影节本身就是飞地,容易制造幻觉?
不是去改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期待电影与在地文化共存?
到底什么是好的电影节?
在策展人构建的多边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是什么?
具体的焦灼 1:官方与公众?
尽量做一个中立的转译者?
具体的焦灼 2:要给不喜欢的东西打高分?
具体的焦灼 3:“变老”的自己 VS. 永远年轻的观众?
具体的焦灼 4:个人选择与系统?
电影节是一张导引图?
不回避社会现实议题;在不停试探与博弈中才有松动的可能?
如何应对尖锐的意见?
“要批判,不要单方面的批评,要抗辩,而不是粗暴的抗争”?
策展的核心:入围影片所呈现出的社会图景?
策展工作中的遗憾?
“电影没那么重要啊,生活比它大多了”?
认识和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必须是电影?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辞职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吗?
灵魂拷问:最重要的成长时刻?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有进步吗?
“不知道如何面对当下,展望未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回头看看”?
灵魂拷问:辞职以后,如何保持输入与输出?
小馆:吴琦说一开始进这一行是抱着想在一个相对安静、纯粹、自我的空间,去进行表达、书写,但后来发现与期待不符,原来这份职业的社会性非常强,需要去做许多内部外部的沟通,以及许多琐碎的事。请问吴琦跨出舒适圈时是主动性或者说自愿成分更强,还是被迫接受的成分更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权衡随性自然与跨越舒适圈呢?如果一直鸡汤去跨越,会不会最后变得很不像自己,还美名为成长?
Azzia:好无聊,因为是吴老师做的节目才关注的。结果都很乏味,也许是因为话题都是围绕一个人在展开吧,没有聊起来的感觉。
Shownotes
Transcript
No transcript made for this episode yet, you may request it for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