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2025/1/6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 本期节目解读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探讨了为什么人们不喜欢遭遇悲剧却喜欢观看悲剧艺术。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差异,解释了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审美性,而中国传统戏剧则更注重伦理说教和圆满结局。 主持人深入分析了西方悲剧的审美体验,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欣赏悲剧需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获得审美情感(怜悯和恐惧)、崇高感以及对人类整体生命力的感受这三个层次的体验。 此外,节目还探讨了悲剧艺术衰落的原因,指出哲学和宗教的兴起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安抚了人们面对命运时的恐惧和无力感,从而削弱了人们对悲剧审美态度的需求,最终导致悲剧艺术的衰落。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

中国没有产生悲剧的原因在于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同。古希腊人用审美的态度看待命运,而中国古人则是实用的态度。悲剧是一种审美的看待命运的艺术,而中国缺乏这种文化土壤。中国的传统戏剧往往带有说教意味,追求伦理问题的解决,通常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这与西方悲剧的审美态度截然不同。

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审美的态度看待命运。古希腊悲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命运,但它不仅仅是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好人、高贵的人的遭遇,让观众产生憧憬、恐惧或怜悯的情感。这种情感最终通过观看悲剧得到净化,形成一种审美的快感。这种态度延续下来,成为西方艺术中悲剧的定义。

为什么悲剧艺术会因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而衰落?

悲剧艺术衰落的原因是哲学和宗教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世界的方式。悲剧将世界看作一团无法解答的混沌,并用审美的态度面对它。而宗教通过教义安抚人们的痛苦,哲学通过理性体系解释世界,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这些解释方式截断了悲剧的生命之源,导致悲剧逐渐衰落。

什么是心理距离在悲剧审美中的作用?

心理距离是悲剧审美的核心方法,指在创造或欣赏艺术时,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既不能太近,让人感到切肤之痛,也不能太远,让人感到事不关己。通过保持心理距离,观众能够在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痛苦时,体察到普遍性的人类苦难,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悲剧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悲剧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包括:1)与现实情感不同的审美情感,如怜悯和恐惧;2)悲剧艺术特有的崇高快感,源于面对压倒性力量时的自我扩张感;3)与人类全体生命力产生共鸣的感受,体验到人类整体的伟大和崇高。这些层次通过心理距离的调节逐步获得。

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

欣赏悲剧没有国界限制的原因是悲剧体现的是普世的人类情感。只要把握心理距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逐渐摸索,由浅入深地获得悲剧审美的三个层次体验。这种审美活动超越了个人的文化背景,使得悲剧艺术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和欣赏。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中国与西方戏剧的差异,以及西方悲剧的独特性。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艺术。
  • 中国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实用的,而古希腊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审美的。
  • 西方悲剧的核心问题是命运,并将其作为审美的对象。
  • 中国传统戏剧注重伦理说教和圆满结局,缺乏对命运的审美凝视。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悲剧心理学》悲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希腊,流行于欧洲在西方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研究过悲剧悲剧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被这些大师都说透了

但是啊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所以啊少有人讨论的问题引起了本书作者的兴趣那就是为什么人不喜欢遭遇悲剧却喜欢观看悲剧艺术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中国人,所以他能够关注到这个西方悲剧研究讨论比较少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之前重要的关于悲剧的解释都梳理了一遍,然后他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对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中国人,作者是带着比较的事业进入这个话题的。

在讨论西方悲剧的同时他也会实时的跟我们传统的戏剧做一个对比从文明差异的角度理解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这位作者呢就是现当代中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他博学多才血管中西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见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这本书最早是在 1933 年出版本来是朱先生在欧洲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写这本书的时候朱先生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他已经有胆识去发现欧洲大师们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解

在后来那些奠定他美学大师地位的专著里比如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这些书都能够看到这本书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本书就没有后来的朱光潜先生

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里用很大的篇幅回顾了西方对悲剧研究的主要观点,在本期的音频当中,我们就不再全面介绍前人有关悲剧的所有观点,重点来说一下朱光潜先生在和古人对话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新的见解。

今天我会分成三个部分来为您解读。第一,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呢?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又是什么呢?第二,虽然中国没有产生悲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悲剧,这是因为悲剧体现的是人普世的情感,这也是悲剧的一个核心价值。

第三,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因为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而衰落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搞清楚,西方悲剧艺术的独特之处又是什么?在作者看来,西方悲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命运,你可能会说啊,这也没什么特别的呀,中国人也经常就说认命啊,信命啊什么的,

确实命运是人对世界运行方式的一种普遍的理解,但是中国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古希腊人的态度是审美的,而中国古人是实用的,所以说中国缺乏产生悲剧的文化土壤,因为悲剧就是一种审美的看待命运的艺术。

我们刚才就说了命运是人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我们说起命运的时候经常是跟不幸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会困惑不解为什么很多事情不符合我们内心的秩序这会让人感到痛苦

命运是一种解释,帮我们把这种痛苦合理化了。但是古希腊人并没有停在这里,古希腊人对悲剧的定义和一般意义上的苦痛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古希腊悲剧讲的是好人、高贵的人的遭遇,让观众从他们的遭遇当中产生憧憬、恐惧或者是怜悯的感情。

最终人们应该通过观看悲剧得到情感上的进化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也是最早研究悲剧的人之前我为您解读的诗学里你能听到他对悲剧更全面的理解我们在这里需要关注的就是古希腊人把人对命运的普遍感受当作了审美的对象命运的悲剧所带来的痛苦被他们转化成了一种审美的快感

这种理解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西方艺术中悲剧的定义。咱们再来看看中国,你可能就问了,类似的讲悲剧人生的悲剧故事我们也有啊,比如说《斗鹅渊》,斗鹅的命运那么悲惨,连夏天都要下雪。但是根据前面的定义,你就会发现这和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是不一样的,最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对这种悲剧命运的态度不一样。

西方悲剧是审美的看待这种遭遇让观众产生恐惧或者是怜悯的情绪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往往是有说教的意味

追究事情背后的伦理问题,而且最终这个伦理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才能够让观众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戏剧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所以在中国传统戏剧当中,就算主人公遭遇了悲剧,受尽摧残,但只要他是个好人,在结尾时他也一定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作者必须这么写,观众也只爱这么看,以至于就算剧作家想搞个创新,观众会接受不了。明代就有一位搞创新的剧作家,在故事结尾把女主角给写死了,结果这个剧上演之后遭到了观众强烈的抗议,作者被逼无奈,只好修改了结局,让女主角又活了过来。

咱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来比较一下,比如赵氏孤儿这部戏,剧情很简单,就是晋国两个大臣赵顿和图案甲不和,图案甲是一个奸臣,耍阴谋将赵家给满门抄斩,只有一个孤儿被赵家的好友程英给救出来,图案甲为了杀掉这个孩子,下令把全国半岁以上一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

危机关头,成英与好友高孙楚商定计策,保住了孩子。20 年后,这个孩子请求朝廷主持公道,报仇雪恨。这个故事和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汉姆雷特》挺相似的,都是王子复仇记。比较一下这两部戏的侧重点,你就能够理解西方悲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

同样说的是复仇,《赵氏孤儿》里的复仇过程只有帝王的一道命令,全剧都在主要描写成英等人营救孤儿的正义之举。

观众看这个戏的过程当中,孤儿的悲惨遭遇只是背景,他们的情感体验主要是来自实现正义的过程当中,最终观众就会松一口气,获得一种问题解决之后的轻松和愉快。剧作家在戏里传达的是伦理问题,比如正义是什么。

消弭之下,汉姆雷特不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复仇的经过,而且他的重点在于王子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挣扎,他的整体气氛是阴郁、恐怖和痛苦的,观众不能从剧中得到愉快的感觉。

作家也不打算讲做人的道理,他会引领你进入到主人公所处的情境当中,用审美的态度去体验这个复仇的故事。所以说,西方意义上的悲剧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他们看待命运的态度和其他地方不同,不但中国没有同样的艺术形式,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和西方悲剧一样的艺术形式。

原因和中国一样,这些民族在面对命运时会寻找实用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宗教,如果人们可以通过一种宗教教义让痛苦得到安抚,那么那种凝视痛苦的审美态度就不可能出现了。

比如古印度和古希伯来民族就是如此古印度宗教观十分的复杂基本观念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并不真实充满了痛苦但人可以通过禁欲修行追求真理的方式脱离

脱离这些痛苦达到圆满希伯来民族自命为上帝的选民在历史当中承载了大量悲剧性的遭遇但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而上帝是公平的最终将给以色列民族一个完美公正的世界

对于像他们这样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而言,一切痛苦都已经找到了解脱之法,不必执着,所以也就不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凝视痛苦,自然就产生不了悲剧。以上就是介绍的第一部分内容,我们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戏剧,看出了西方悲剧的独特性。

那就是西方人是用一种审美的态度看待命运看待悲剧但是啊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悲剧这也是我们第二部分要讲的内容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呢欣赏悲剧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有方法可循的我们在开头就说了朱光潜先生是从心理的角度切入这个问题的他用四个字来总结了一种审美的方法叫做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创造或者是欣赏的时候你跟对象在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是美产生的条件也是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时候可以运用的方法咱们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句俗话叫做情人眼里出其师就是因为你和情人之间有特定的心理距离所以你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这个概念本来是从欧洲近代形式主义美学当中提出来的

朱光潜先生批判的接受了这个观点近代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哲学家康德和美学家克罗奇他们认为审美感觉是一种纯粹的基本直觉是在见到事物外表后产生的没有任何理性内容的纯粹感觉

但是朱先生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了,脱离实际。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比如说生活经验,道德判断等等,是没有办法从审美经验当中彻底割裂出去的,只能克制。在他看来,这种克制就是保持心理距离。

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够把命运、把悲剧当作是审美对象,就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这个方法来创作和欣赏悲剧。悲剧里的故事本身是痛苦的,比如哈姆雷特父亲被杀,王位被人夺走的遭遇。但是,在看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并不只是这种痛苦本身。

作家通过语言等等方式,让我们和那种痛苦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太远,让你觉得事不关己,也不太近,让你觉得好像是切肤之痛。所以,在欣赏悲剧时,观众也应该尽量的保持客观冷静,并在观剧的时候聚焦于剧作本身,在心理上不靠得太近,近到忘了这是一部剧而不是真的。

也不能太远远到理解不了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台词只要在关注时保持着应有的心理距离随着剧情的深入每一个欣赏悲剧的人都能循序渐进的获得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

首先是第一个层次,和现实情感不同的审美情感。在观看悲剧时,我们会为剧中人的遭遇所触动,引起自身情感的波动,主要就是前面说到的怜悯和恐惧。怜悯比较好理解,当你看到另外一个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能够感同身受,但是这种感同身受和现实当中的同情又不太一样。

英国有个学者伯克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同情说认为悲剧快感是出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剧情激发出关剧者对人物的同情所以就会产生关剧的快感

在朱先生看来呢这种理解其实是没有控制好心理距离的结果混淆了现实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差别官剧者应该跟剧作拉开心理距离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看

就能够在感受到人物本身的痛苦时,也体察到人物身上那种带着普遍性的人类的苦难。这时候激发的同情,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一种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的悲悯情怀。这就是悲剧审美当中的怜悯。那么恐惧呢?恐惧是与怜悯正好相反的一种情感。

怜悯的起点是爱与同情,伴随着想要接近的冲动,而恐惧则是来自于危险的意识,产生想要后退或者是逃离的冲动。但审美的恐惧并不让人真的后退和逃离,人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与恐惧拉开了一段心理距离,然后细心的就体会到了恐惧,不管是对压倒一切命运的恐惧,还是对死亡的恐惧,都会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渺小,

让我们超越自身这就是悲剧神秘当中的恐惧

当然了,也有人就认为,人们喜欢看悲剧是出于优越感、安全感以及原始的恶意等等,因为剧中的人比我们惨,看他们受折磨,我们会感到释然或者是幸灾乐祸,这就是快感。比如柏拉图、霍布斯等人就是这么说的,但人间灾祸那么多,何必再去剧院看呢?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人性心理的基础,但不能解释一般人的观剧体验。

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随着情节的深入,人们会逐渐的体验到只有悲剧艺术才有的那种崇高的快感。崇高是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里面认为,人在面对一种压倒一切力量而产生恐惧时,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扩张的感觉。

这就是崇高感这种崇高感一般来自审美对象的两个特点一是拥有体积上或者是力量上超乎寻常的特质二是形象的宏大壮观能迫使人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显然悲剧十分符合产生崇高感的两个特点

悲剧主角面对的是无可辩驳的命运,而面对命运,悲剧人物又不甘于顺从,做出顽强的反抗,这使得悲剧先是让观剧者感到了无力、恐惧,进而又通过人物的反抗行为,激发出了振奋、鼓舞、激昂的感觉,而悲剧的崇高感,就在这样一种无力与激昂的冲突当中,被持续不断的激发出来。

被激发出来的情绪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的蓄积力量当一种情绪积聚到了临界点而将未泄的那一个短暂的停止时间叫做暂时阻碍这是悲剧审美的重要时刻这也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临界点

紧接着悲剧主角到达生命最重要的关头剧情的高潮赫然降临人们受到阻碍而停滞的情绪随着情节的高潮宣泄就而出了关剧者因而就获得了极强的审美快感

正如亚历史多德所说这是观赏悲剧时特有的情绪化进化而这一种的进化实际上是一种受到阻碍的生命力的释放这种让人体验到整个精神被提升到更高水平的生命力的感受就是悲剧审美的第三个层次关于这个生命力的感受究竟是什么一开始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弗洛伊德等学者研究悲剧时就认为这个生命力的感受是

浑脆的情绪积压生理欲望的积压或者智力活动的积压得到释放获得的快感其实啊他们也是没有调节好心理距离还是在个人的生理或者是心理层面寻找悲剧快感的源头他们没有意识到悲剧神秘感受到的这一种生命力已经超越了单个个体的层面而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生命力层次上

正确的心理距离状态下第三层次的生命力感受不是个人的生命力释放而是与人类全体拥有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了共鸣一部好的悲剧在展现巨大的痛苦时一定也展现了人物对待痛苦的方式最好的人永远是顽强的跟命运搏斗即便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这是悲剧真正高贵的地方悲剧主人公始终以激昂的

反抗的态度面对无法避免的一切灾难

这是人类全体不屈不饶的写照,而作为关键者,一方面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在命运的摆布下,单个的人是多么的渺小,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悲剧主角的身上看到了人类作为全体,在与命运的斗争当中所展现的蓬勃生命力,这是人的伟大和崇高,是属于人类整体的永恒不朽的生命力。

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感受到这一种不朽的生命力正是悲剧带给观众的至高审美体验这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不管是现实情感审美情感崇高感还是对人类全体生命力感的感受都是每个人本身就拥有的

并不因为国界的限制的改变这使得欣赏悲剧艺术的门槛并不在国界的差异上而是在审美的方法上只要调整好了心理距离大家都能够欣赏悲剧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呢因为只要把握好了心理距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逐渐的摸索由浅入深的获得悲剧欣赏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

然而,就是这样伟大的艺术形式,在历史当中却逐渐的衰落了下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就来和您说一说最后一个重点,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因为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而衰落呢?悲剧对命运的态度实际上是把世界看作了一团无法解答的混沌,

然后用审美的态度去面对它这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我们第一部分所说的如果有了其他的解释世界的混沌解释命运无常的方式悲剧就不会产生了同理如果有了其他的解释方式悲剧也就很有可能衰落

哲学和宗教就是这样的解释,他们就是用跟悲剧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哲学和宗教都是在试图安抚人们在独自面对这个洪荒宇宙时产生的渺小感、无力感和恐惧感。简单来说,宗教是通过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来帮助人获得救赎。人们一旦有了宗教来缓解痛苦情绪,就再也没法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痛苦了。

正如第一部分提到的古印度和古希伯来文化,就是因为宗教传统过于强大,所以完全不具备产生悲剧的土壤。哲学也是一样,虽然方式不同,却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哲学是通过建立一种理性论证而来的思想体系,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可以把握,从而缓解人们的痛苦,这也就会截断悲剧艺术的生命之缘。咱们来看看悲剧在欧洲的遭遇。

悲剧兴起于古希腊,但是在随后的历史里,悲剧逐渐的衰落,同时欧洲的宗教和哲学兴起。从发展来看,古希腊悲剧跟哲学其实是交替的关系。跟古希腊最后一个伟大的悲剧作家——奥里皮特斯同时代诞生的就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后,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试图用理性来解释痛苦,而经过理性解释,找到了痛苦的理由,痛苦就变得可以忍受了,悲剧也就失去了生长的环境,悲剧的好作品,欣赏悲剧的人群变得是越来越少。

我们就让历史向前快进,到了基督教风行欧洲的时候,命运无常的感受彻底被颠覆了,上帝是一个终极解释,任何痛苦不幸都可以用上帝的安排来解释,而上帝是公正的,报应迟早就会来,人们只需要虔诚的相信就好了,当大家面对人生的苦难有了宗教的虔诚,这时候人们就更不再需要悲剧了,

后来悲剧艺术成了哲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朱先生就说哲学家研究悲剧往往很难成功因为悲剧是承认神秘事物存在的但是哲学要求逻辑严密

如果用严格的逻辑分析悲剧,你就会发现它充满了矛盾。另外,哲学家往往有一个倾向,他们会试图把研究的对象塞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因而难免消阻视率。所以,后来哲学家们对悲剧的各种解释反而加深了世人对悲剧的误解,也加速了悲剧的衰落。比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他在分析悲剧的审美快感时提出了冲突说:

黑格尔是一个极端的泛理性主义者认为宇宙本身就是理性的他就试图从道德的角度分析悲剧认为凡是悲剧人物的遭遇都是因为面临了一种理念的冲突比如说中校男两全那么选中选校都是悲剧而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痛苦的选择是因为人本身

是不完美的理念本身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悲剧的不可避免其实正是宇宙中理念是不完美的这个永恒公理的体现这就是崇高感的由来黑格尔把悲剧审美快感的来源解释成人物的理念冲突和永恒公理的体现舒本华比黑格尔近了一步推翻了泛理性主义转而用求生欲的概念来解释悲剧的审美快感

舒本华认为生命就是一场无止境的竞争,人们注定长遍苦难,而后孤独死去。而人之所以还不死,是因为人有求生欲。悲剧主角本来和我们的处境一样,但他比我们坚强,

他们一开始反抗灾难,但当意识到灾难不可避免时,他们毅然放弃了求生欲,选择了死亡。而他们的死亡就是他们的胜利,他们摆脱了求生欲的束缚,获得了解脱。当看到有人代替我们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实,我们也就获得了快感。

舒本华是个极其悲观甚至是厌世的哲学家这也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上尼采对舒本华的悲剧论做了一些修正并且写出了著名的《悲剧的诞生》尼采认为世界的存在并不能用道德去解释只能从艺术入手这个充满灾难的花花世界只有在艺术的角度上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那是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

而古希腊人不但能够赏完这个世界甚至直接上手创造世界他们将日神阿波罗的艺术包括史诗雕刻图画等等与九神迪格尼索斯的艺术包括音乐和跳舞融入一炉创造出了一种对人世的审美解释这就是悲剧的诞生你就会发现啊朱先生对悲剧快感的解释就是来自于尼采的悲剧观但朱先生啊也说了

尼采也有他的问题尼采的书呈现的方式往往杂乱像是梦意没有一套可以捉摸的线索让人去抓以至于我们只能以幻想去遇他的幻想

你发现了没有,哲学家对悲剧的解释各自一词,本质上都是用悲剧来证明自己的哲学理论,他们的解释虽然推进了对悲剧理解的深度,但也进一步加深了悲剧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悲剧本来是一种活泼,生动的艺术,到了近代,已经成了实验室里的观察对象,失去了生命力。

总结,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相信你对悲剧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接下来呢,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首先,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命运是悲剧的核心议题,但中国儒家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非常的不同,古希腊人的态度就是审美,而中国人就是实用。

所以从根源上来说呢中国包括其他的文化都缺乏产生严格意义上西方悲剧的文化土壤其次我们解决了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这个问题因为只要把握好了心理距离进入一种超越功利性质的

克制了个人生活经验和理性活动的不带道德伦理判断的审美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逐渐的摸索,由浅入深的获得悲剧心上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

分别就是审美情感悲剧艺术特有的崇高快感以及整个精神与灵魂被提升到更高水平的生命感受第三呢我们说了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衰落因为悲剧的世界观是将世界看作了一团无法解答的混沌

然后用审美的态度面对它而宗教和哲学都是用其他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宗教通过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来帮助人获得救赎哲学则通过建立一种理性论证而来的思想体系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可以把握这就截断了悲剧艺术的生命之源

正如朱先生在书中所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欣赏悲剧是一种审美活动,不亲自体验一下悲剧艺术的魅力,其实是很难真正了解到悲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即便不去剧院,哪怕买几本书,看几个剧本,相信悲剧对人的精神世界也会有极大的益处。

而如果你正在为人生为命运等等问题所困扰向哲学和宗教寻求帮助却无济于事依然寻找不到能令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不妨抽空去看一部悲剧吧或许就对你自己的人生会有一点新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