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两经十五日》这是著名作家马伯雍先生 2020 年新出版的历史小说一般的历史小说往往是越写到细节越脱离史实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
虽然一个写的是东汉和三国一个写的是北宋但是书中大量细节实际上都是基于明代因为罗冠中和施奈安都是明朝人又或者有的历史小说为了追求真实在情节上完全按照历史只有历史上没有写到的对话或者是心理活动才来自于作者的创作
可是《两经十五日》和这两种历史小说都不一样小说的情节基本都是虚构的可是到了细节之处绝大多数又都非常的符合历史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马伯雍先生创作这本书的过程来说起
马伯雍自己在微博上说这本《两经十五日》其实是他的另一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个副产品当时他为了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来一想如果只写一本书实在是太亏了索性啊就再写一本
我猜想显微镜效的大名写的是六个真实发生的案件但是马伯雍发现还有更多碎片的史料这些史料值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但是啊没法用真实的历史故事串起来
所幸他就虚拟了一个传奇故事把那些碎片的史料安放到了故事里当然了这个故事还是有原型的源于《明史》当中的一段记载下四月以南京帝吕镇命网居首五月更晨人踪不欲喜书昭环六月辛丑环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耕虚》及《皇帝位》这段记载只有区区 40 个字看似平平无奇但是马伯雍却认为这其中大有戏剧性可挖这段记载
这段记载讲的就是皇帝突然在京城病故太子远在外地匆忙赶回去奔丧那么他这一路是怎么赶回去的呢谁陪着他呢遇到了哪些困难与危险呢这些淹没于时光当中的细节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于是马伯雍将这 40 个字的史料填充进曲折的情节还有自己的查阅丰富的历史细节扩展成了将近
70 万字的小说接下来呢我将分成两个部分来为您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看马伯雍借助虚构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明代哪些真实的历史
首先我们先来听故事公元 1425 年那是明朝洪熙元年当朝的这位洪熙皇帝朱高智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三年前这位洪熙皇帝的父亲也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
刚刚把大明王朝的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从此大明王朝有了两个国都正是北京和刘都南京但是洪熙皇帝自打登基就从心底里希望能把国都搬回南京不巧的就是这一年从开春以来南京城频繁的地震竟然有 30 次要知道在封建时代
国都闹地震被看作是一种极为不强的征兆一方面为了安抚南京的军民一方面为了提前布置迁都使役洪熙皇帝就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
太子坐船前往南京,没有想到,就在南京城大大小小官员来到码头欢迎太子的时候,太子乘坐的船突然爆炸,不论跟随太子的北京官员还是岸上的南京官员几乎都被炸死,只有太子侥幸逃脱。太子狼狈的就爬到岸上,遇上了赶过来的捕快吴定元。
却被他当作了嫌疑人给抓了起来,太子百口莫辩,幸好吴定元把太子带到官府时,遇到了一位八品小官,这位官员是近世出身,当年在北京有幸见过太子,这才把太子认出来了,这名官员叫做于谦。
他可不是给郭德纲捧根的相声演员,而是写下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未来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指挥北京保卫战,击退蒙古大军,拯救了大明王朝的大忠臣于谦。只不过此时他还是一名芝麻官,而且因为为人耿直,被上司和同僚排挤到了南京的清水衙门当差了。
于是吴定元和于谦护送着太子找到了南京城的提督太监朱普花朱普花没有到码头迎接太子反而捡了条命现在他是南京城里级别最高的官员而且朱普花原本啊就是几个月前几个月前
红夕皇帝从北京派来的还带来了一支禁军就是为了在南京给太子当卫队由他负责太子的安全可以说非常的合适这时呢太子接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密诏不过这封诏书不论行文还是格式都不像正式发出的旨意更像是有人匆忙之中写下来的
赵叔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身体已经非常不好请太子立刻回京赵叔的落款不是大学士而是太子的母亲张皇后这本身啊就很可疑更奇怪的就是这封书信的最后加盖的玉玺是皇帝亲亲之宝
这是皇帝给藩王下诏书时专用的玉玺用在给太子的诏书上也是极不合规矩的所有的这些不合理加在一起意味着一种可能那就是北京城已经发生变乱皇后被迫发出密诏而且暗示这些乱象的背后是一位藩王一位皇室成员正在密谋夺取皇位再加上码头的那场爆炸更加证明政变的
幕后黑手在北京和南京都有布置想要同时谋杀洪熙皇帝和太子这个时候呢朱普花开始显得可疑了当天她本来也应该去码头迎接太子但是啊她称聘不出直到爆炸发生之后才开始露面这就让太子怀疑她会不会也是幕后黑手的一颗棋子
于是呢太子暗地里派于谦和吴定元去调查朱普花的底细吴定元当过捕快所以经验丰富他顺藤摸瓜抓住了给朱普花看病的女医师苏京西
吴定元在审问苏京西时候得知朱普花确实有问题不过他得了病也是真的这后苏京西说出了一个更大的秘密他和朱普花有不共戴天之仇朱普花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自己给他下了慢性毒药
到底苏京西和朱普华之间是什么仇呢吴定元和于谦来不及细问另一个危急的消息就传来了朱普华已经感觉到了太子的怀疑于是他加快了谋反的脚步太子在吴定元于谦和苏京西的帮助下侥幸逃出了南京城朱普华则毒发身亡在这里
第二个难题是
是参与这场阴谋的人数之多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从南京到北京沿途的官员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对方的人实在是难以判断所以太子现在必须隐姓埋名而他目前可以相信的人只有芝麻官于谦小捕快吴定元还有女医师苏静熙
从南京到北京有两千多里路四个人要隐姓埋名逃过敌人的追杀还有每天赶两百里的路在太子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太子陷入了绝望这时于谦给太子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可以借助曹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坐船赶往北京
虽然坐船看起来比骑马要慢但是船不用停下来休息可以昼夜不停的赶路运河上就有一种叫进仙船运输的就是各地进贡给北京的水果蔬菜为了保证贡品不腐坏这种船就是昼夜不停的赶路运河沿岸的官员也不敢阻拦如果可以藏在进仙船上不仅 15 天之内一定可以赶回北京路上还能减少很多的麻烦
于是他们四个人花重金贿赂船员登上了金仙船虽然一路上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凶险但是借助吴定元的激进苏京西的智慧还有于谦的执着太子最终都化险为夷了
在山东境内,太子遇到了一位带兵南下,来寻找自己的大臣张权,虽然政局扑朔迷离,谁是自己人看不清楚,但是张权永远是太子最值得相信的人之一,因为张权是太子的舅舅,他的姐姐就是太子的生母张皇后,张皇后那封密诏就是在张权的帮助下才能传到太子手中。
从舅舅的口中,太子终于知道幕后黑手是谁了,他原本以为造反的是自己的兄弟,没想到谋反者竟然是太子的叔父,洪熙皇帝的亲兄弟,汉王朱高熙。
我们都知道明代初年有靖南之变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反叛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取皇位成为了永乐皇帝而朱高熙就是朱棣的儿子里最能打仗的那个在朱棣夺权的过程中他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因为不是长子最终没有继承皇位但是汉王朱高熙的野心一直没有消失既然他父亲可以夺权自己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网罗党羽谋杀皇帝和太子到时候自己就能以皇帝亲兄弟的身份继承皇位了当然随着太子顺利返回北京汉王的计划破灭了最终被俘虏但是这时啊故事还没有完
最初逃出南京的四个人除了于谦之外其实都有自己的秘密之前我们说到苏金熙和朱普花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因为苏金熙最好的朋友被家人送进宫当中成为了一名低等的嫔妃不料几个月之后就赶上永乐皇帝驾崩明代有极其残酷的后妃殉葬制度苏金熙的这位朋友
就被杀死陪葬了动手的太监就是朱普花可是下命令的正是洪熙皇帝小捕快吴定元在路上意外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前朝大臣铁玄在靖难之变当中
铁拳坚决的抵抗朱棣最终被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杀害了肃经锡将太子框到永乐皇帝的陵墓吴定元也赶来在陵墓正前的高楼上在永乐皇帝的陵位前一切的秘密都被说开了
太子的爷爷杀死了吴定元的父亲太子的父亲杀死了苏金七的好友已经要登上皇位的太子虽然对两位朋友心生愧疚可是皇家的尊严不容亵渎祖宗的惩罚不容更改太子既不能给铁拳下一道平反的诏书也不敢直接下令废除殉葬的制度
太子的懦弱让苏京七彻底的愤怒他想要杀死太子吴定元在这一路上和苏京七产生了爱情却也和太子结下了友谊他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三个人在争执当中打翻油灯高楼起火于谦带人前来救驾太子又一次死里逃生在小说的最后一幕太子顺利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
汉王被押到皇帝的面前这时皇帝身旁有一位年轻御史站了出来代替皇帝训斥汉王辞封西吏拒绝要害说的汉王瑟瑟发抖跪在地上请罪这位御史正是于谦于谦代表皇帝训斥汉王这不是小说当中的虚构而是真实发生过这也是于谦第一次在朝堂上掌握头角
而吴定源和苏京七下落不明他们理应在那一场大火当中丧生可是事后清理废墟时并没有找到两个人的尸体在这里小说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当然了我作为读者肯定希望他们两个人能平安无事归隐江湖自此小说完结吴定源和苏京七
消失在了传说里,而宣德皇帝御史于谦则从虚构的故事走进真实的历史,尤其是于谦,此后他还有更加跌宕的一生,还要一次一次的临危受命,把大明王朝从危难当中拯救出来。
说完了小说当中的故事,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真实的历史。在一开始我们说到,这部小说的原型故事在冥史里只有区区的 40 个字,太子这一路的冒险传奇,乃至吴定元、苏京西这两个人物都是马伯雍虚构出来的。但是啊,这部小说却是我们了解明代初期历史的一个入口。
虚构的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这些历史细节对于我们了解洪熙宣德两朝那只整个明朝历史都是很有帮助的其实这本书的书名《两经十五日》里就隐藏着明代两个重要的一体我们先来说《两经》
大明王朝的首都到底定在南京还是北京这是明朝前期一个重要的议题朱元璋创立明朝时是把南京当作了首都永乐皇帝夺取皇位之后才决定迁都北京这一次迁都主要有两个政治考量第一个是因为永乐皇帝原本封为了燕王北京原本就是他的大本营这里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势力都比南京更稳固
第二个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永乐皇帝当年之所以发动叛变夺取皇位是因为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大刀阔斧的削减藩王的势力所以按照永乐皇帝的说法自己原本是替大明王朝守护北方国门的藩王忠心耿耿防止蒙古人向南入侵却遭到朝廷的猜忌和迫害自己不得已才举兵造反
可是永乐皇帝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开始削减藩王的势力,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那么他要不要封一个藩王在北京抵御蒙古呢?如果他封了一个藩王,那么就相当于培植了第二个燕王,很难保证将来那个人会不会造反。可是如果他不封藩王,选择派普通的官员和将领,那就证明当初自己那个燕王也是可有可无的。
派藩王损害未来的利益不派藩王打破了曾经的借口左右为难的朱棣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上连藩王都不用我这个皇帝亲自去守大明王朝的北门只有这样才能两全其美所以永乐皇帝即位以后曾经五次亲自的甩平北上巩固北方的边防最终在他登基的第 19 个年头正式确定迁都到北京
其实迁都这件事啊有很多反对者最大的反对者其实是永乐皇帝的太子
四方向养闲南京四方向养闲南京
私益物质素心军国子民移从众志其实就是说啊国都迁到北京之后要从南边运很多的东西来搞得军民都很疲劳而且全国人民包括我自己都觉得首都应该在南京这个事啊还得往下推进那什么阻拦了这件事往下推进呢其实就是地震根据史料统计洪熙宣德爷俩在魏的时间啊加起来也就十年出头
就这十年南京竟然一共闹了 74 次的地震整个明朝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南京城的地震的次数都没有这十年多这种情况下就算宣德皇帝想要继承他爸爸的遗志其他的大臣啊看着这个仿佛开了震动党的南京也肯定是要跳出来反对的迁都的事情啊也就只好缓一缓
可是接下来的皇帝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对南京毫无感情自然也就没有迁都的意愿了这本书名字里的十五日其实背后啊也有一个大的话题那就是明代的信息传递和物流系统和咱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不太一样
快马加鞭的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在明代其实极为稀少核心的原因就是明代依然在和蒙古打仗蒙古牢牢的占据了马匹的源头而内地并不出产好的马所以在明代马匹是极为稀少的战略资源所以和我们想象的不同明代的公文传递更多依靠的是
如果
如果你练习跑步,你就知道了,45 分钟跑 10 里地,相当于每公里花上 9 分钟,这个速度对于今天的跑步爱好者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入门成绩。就算考虑到明朝当时的道路条件,没有今天的马路这么好,一个年轻男子在 45 分钟之内跑完 10 里地也不会太费力。
所以理论上说一封紧急的公文以这种接力跑的方式昼夜不停的传递一天可以跑出 300 里已经和普通的马匹速度差不多了北京到南京 2000 多里的距离无论是用人工还是马匹 8 天的时间就能到达到明朝后期吉地铺和驿站合并为了一个机构这里忍不住说一句闲话明末的起义领袖李自成早年间就是在驿站工作
很有可能啊就是一名传传令的铺兵后来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就被裁撤李自成没了工作才最终就走到了造反的路上如果说一句玩笑话明朝一直对驿站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许啊就能少一位起义领袖了
其实正因为明代的马匹稀缺所以在小说里马伯雍才没有安排太子骑马返回北京而是走水路这条水路啊则更是明清两朝国家的经济命脉今天啊我们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系统修建开始于隋朝那是大运河的起点是洛阳中
重点是今天的杭州元朝因为定都在北京于是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使得大运河可以从杭州直通北京可以说这条大运河的兴衰和一个国家的首都密不可分所以前面咱们提到明代初年定都南京还是北京的问题其实最反对定都北京的就是洪熙皇帝可是最反对洪熙皇帝的正是这条大运河沿线的官员商人和依靠水路为生的平民
洪熙皇帝的遗诏当中就提到了南北共义之牢绝大部分都是由这条运河承担在洪熙皇帝看来这条这是牢可是对于商人来说呢这是巨大的商机无数商人借着这条运河网开财源在最能体现明代世经小说的金瓶梅里作者把主人公西门庆发迹的地方从水浒传里的山东阳谷县搬到了山东林青县
就是因为在明朝林青是大运河的重要港口在整个北方都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在这里市块商人西门庆更有自己的舞台之所以有这样的舞台也主要靠的就是这条大运河当然靠大运河发家的还有更著名的扬州衍商小说当中还虚构了一个细节太子去南京乘坐的奢华船只就是一位扬州的衍商进贡的
船到南京码头之所以会爆炸也是因为盐商做了手脚这位盐商之所以卷入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其实不是因为忠于汉王无非是因为他要阻止洪熙皇帝迁都只有北京是首都这条大运河的活力才能保持银子也会和河水一起滚动起来最终就流入了自己的钱包所以两京的问题直接决定着大运河的兴废
而这条运河也是在明清两朝塑造了烟图城市乃至半个中国的面貌除了书名这本书当中的两个虚构角色吴定元和苏京西背后也有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历史吴定元虽然是小说当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他的亲生父亲铁玄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铁悬和那个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足的风啸如一样都是诛帝造反时建文皇帝这位忠臣的代表
靖难之变时铁拳是山东不正式朱棣率兵南下时铁拳死守着济南城济南城九攻不下朱棣气急败坏的想用大炮攻城铁拳竟然把一些木牌做成了朱元璋的灵位悬挂在城头上朱棣不敢用大炮轰他爸爸的灵位最终只能撤兵回到了北方
铁悬的坚守甚至一度让整个国家的战局都发生了转变可惜最终铁悬还是兵败被俘他宁死不降最终被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杀死了不过老百姓一直在纪念着铁悬至今在济南的大明湖畔仍然有著名的铁公祠就是后人为纪念铁悬而建的祠堂
铁悬和方孝孺的硬气也为其他的士大夫做出了榜样这也在朱棣的心中扎下了一根刺登基之后朱棣的整个皇帝生涯一直在迫害建文帝时期的忠臣由此还连带产生了其他的一些恶劣的影响比如说重新启用锦衣卫创建东厂还有把一些重要的事物交给宦官
比如说小说当中负责带领禁军提前到南京保卫太子的朱普花竟然是一名太监这在其他的朝代几乎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是在永乐皇帝这里太监可以领兵可以出使外国可以成为特务机关的首领到了明代的后期甚至可能成为整个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控者
这一切的一切的恶果那个最初的原因大概就来自于朱棣对于那些忠于建文皇帝的大臣心中的忌惮苏金七这个人物啊虽然也是虚构的可是作者接着个虚构的角色控诉了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历史那就是明代的殉葬制度
孙子的一句话叫始作俑者,起无后乎。
在儒家看来即使是用陶俑殉葬都很不应该更何况用活人了可是殉葬制度偏偏在明朝死回复燃据史疗记载洪武皇帝朱元璋去世时一共有四十多个妃子和十几个宫女殉葬永乐皇帝朱棣去世时有三十多个妃子殉葬洪熙皇帝在明代皇帝当中是出了名的心眼好可是他去世时依然有五名妃子殉葬
小说当中的太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宣德皇帝也是一位仁德之君可他确实是依然让十名妃子为他殉葬了一直到了宣德皇帝的儿子正统皇帝他临终时颁布诏书不让妃子给自己殉葬这种残酷之度才算是被彻底的废除了
可是整个明代殉葬制度造成恶劣影响还在延续受皇家影响大家上行下效一开始是王爷去世王妃也要殉葬后来渐渐影响到了民间民众也开始效仿丈夫去世妻子以身相训竟然会成为当时的美坛甚至官府有专门的表彰制度
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师大夫和百姓形成畸形的道德标准甚至一直到了清代小说《汝林外史》当中依然有这样的情节一位老秀才的女婿死了老秀才竟然会鼓励女儿绝食而死说这是清史留名的大好事
我们以前啊一直以为这种畸形的标准来自于宋代的成竹理学可是啊如果翻一翻历史你就会发现宋代关于驯夫的记载非常的少直到明清两朝才成为了一种邪风可以说这股邪风的直接源头是明代皇帝的殉葬制度连马伯雍都在后期当中写到他一开始原本只是想写一个冒险故事可是他在翻阅史料的时候没法对殉葬制度视而不见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这些皇帝各有各的贡献可是单单在殉葬这件事情上他们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借苏京熙这样的一个虚构的人物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借苏京熙的手在小说里烧毁了永乐皇帝的陵墓在想象的世界里出了一口恶气
说明的两个关键词还有两位虚构的主角其实背后都各有一段复杂的历史国都迁徙运河兴废忠臣遗恨进攻冤魂这些过于专业的历史观点或者少被提及的历史文献就这样被一个故事串联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建议你说这部小说是我们了解明代初期历史的一个入口
总结到这里这本《两经十五日》其中的主要内容我就为您解读完了说完这本书啊我有一个感受梁启超先生曾经发过一句牢骚他说二十四世根本就不是历史无非是二十四姓之家仆也可是啊当我们阅读历史你就会发现哪有那么简单啊哪怕是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势甚至是皇帝自己的一念之差就会影响多少百姓官员官僚
公女的生死存亡啊这就像是一片湖面即使是往中心处投了一颗石子水波纹也迟早会荡到岸边可是反过来呢这一片湖面周围的波澜暗涌震动也一定会影响到中心历史上那些朝堂之上的争斗背后又何尝没有民意的推动呢只不过啊我们在阅读历史时需要更专注的寻找才能找到这背后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