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布莱恩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写过二十几本书,作品大多与哲学思考有关。他的文风轻松幽默,擅长将复杂的哲学问题讲得诙谐有趣。例如,他的畅销书《柏拉图和鸭嘴兽一块去酒吧》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这本书以作者丹尼尔·布莱恩年轻时摘抄的39条哲学金句为线索,探讨了生与死、爱与孤独、道德与伦理、存在与意义等哲学命题。这些金句涵盖了从伊比鸠鲁到尼采、从叔本华到萨特等哲学家的思想,涉及享乐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
哲学家对快乐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快乐是平和、宁静的状态,没有痛苦、恐惧和焦虑,强调快乐的稳定性和恒久性;第二种认为快乐是狂放不羁的状态,强调快乐的直接性和及时性,崇尚原始本能,反对理性和道德的束缚。
用技术手段获取快乐,如通过电极刺激大脑或药物诱导快感,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愉悦,但人们更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被他人操纵的。哈佛大学的体验机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宁愿亲身经历快乐,也不愿通过机器获得虚假的体验。这种人造快乐缺乏真实性和自主性,因此不值得追求。
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利的,人们做好事可能是为了获得回报、情感满足或精神提升。基因中确实存在利他主义成分,但这种利他主义通常局限于家人和族群范围内,很少扩展到其他人群。这种利他行为在进化中形成,有助于族群的生存和繁衍。
生命的意义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思考死亡是理解生命意义的必经途径。虽然生命的意义可能难以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来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承认个体对生命的主导权,是让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基础。
思考自杀让人直面死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所说,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等同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通过思考死亡,人们能够发现活着的理由,并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寻找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培养自由独立的意志,既不依赖权威,也不盲目反对权威。通过一层层探究自我,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实的自我。虽然这可能是一个无底洞,但每深入一层,就能获得更多的意义和满足感。
你好,本期音频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是 12.8 万字。我来为您说说这本书的精髓,用 39 条哲学金句解释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一块来思考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
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收拾那些压箱底的陈年物件,忽然他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破旧笔记本,封面上写着金句的字样,那是他二三十岁的时候随手摘抄的一些哲学家讲过的名言。当时他希望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启迪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到了古稀之年他尝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仍然没有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甚至都说不清楚意义这个词本身有没有意义但他还是决定把那些年轻时收集的金句整理出来这位老人就是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布莱恩
丹尼尔·布莱恩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写过二十几本书,他的作品大多跟哲学思考有关,而且他的文风轻松幽默,经常能把烧脑的哲学问题讲得诙谐有趣。
比如他写的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当年曾经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叫《柏拉图和鸭嘴兽一块去酒吧》,哲学书很少有这么起名的,就像 20 世纪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说的,越是严肃的哲学命题,越能调侃的像个段子一样。
丹尼尔布莱恩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那些高深的哲学知识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他认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要是淹没在灰色的哲学术语里,那就太可惜了。
本期音频要讲的这本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这句话是美国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说的,也是作者摘抄的金句里的最后一句。这本书就是以作者摘抄的 39 个哲学金句为目录,思考了很多重要的哲学命题。
比如生与死爱与孤独道德与伦理存在与意义这 39 个金句来源于 2000 多年以来的 39 个哲学家从伊毕纠鲁到尼采从舒本华到萨特涉及享乐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等众多的哲学流派作者在这些金句里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困惑也体现了思考本身的乐趣
讲完了这本书的作者和基本的情况本期音频我会从这些金句里提炼出三个哲学命题来跟您一起探讨请注意啊是探讨不是解答借用哲学家罗素的话来说那些有确定答案的命题已经交给科学了剩下的那些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我们给它起名叫做哲学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命题第一个
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呢?用技术手段获取快乐值得追求吗?第二个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呢?第三个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的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用技术手段获取快乐值得追求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定义"快乐"?一般来说,关于快乐的定义,哲学家有两种主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快乐是平和、宁静的状态,没有痛苦、恐惧、焦虑。先灵的宁静胜过那些短暂的快乐。第二种观点认为,快乐是狂放不羁的状态,是无拘无束、及时醒乐。
这反映出对原始和本能的崇尚,对于理性和道德的厌恶。我们不妨这么概括,第一种观点说快乐是平和宁静的状态,快乐这个词更接近于幸福,它重视快乐的稳定性和恒久性。第二种观点说快乐是狂放不羁的状态,快乐的定义更接近于快感,它更在意快乐的直接性和及时性。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两个观点,如果我们把快乐定义为幸福,那么获得快乐的途径又是什么呢?哲学家告诉我们,要考虑后果,节制自己的原始欲望,比如,不要总是渴求那些我们现在没有的东西,这样会抵消我们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也就影响了我们享受幸福生活。就像作者引用希腊哲学家伊比鳩鲁的金句,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无休止的放大我们的欲望贪得无厌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咱们来举个例子偷情能满足一时的欲望但如果考虑你的负罪感和安排偷情的麻烦这些后果足以抵消一时的快乐那是划不来的
而且说句老生常谈的话,欲望是一个无底洞,即便你满足了一个新的欲望,马上就会回到原点,因为你又开始渴望别的东西,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说到底,眼光要放长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咱们再来举个例子,农业文明兴起以后,人们为了在冬天能够有粮食吃,春天就开始辛苦的耕耘,这是为了未来的丰收而忍受现在的辛苦,而跟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打猎,打猎是一种急性的行为,不需要等很久就会有收获,把快乐定义为幸福的这一派,建议我们为了未来的幸福要忍受现在的苦闷。
如果我们把快乐定义为了快感,那么获得快乐的方式就截然不同了,人们应该抛开理性和道德的束缚,及时行乐,而且不应该遭到任何的谴责。在这里,作者也引用了一句哲学金句,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普说的,
生活的艺术在于即是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智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这种观点听起来不太理智,但为什么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呢?刚才说过,这反映出人们打心底里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欲望。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喝酒,通过喝酒获得的快乐是暂时的,酒文化几乎在每一种文明里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我们通常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严谨、守秩序的,但他们也会在啤酒节上尽情放纵,日本男人一般是含蓄内敛的,他们也会在下班后去居酒屋里买醉。
人们喜欢酒其实就是对于沉闷生活的反叛喝酒的生活可能没有隐患可能造成危险的后果但是管他呢今朝有酒今朝醉咱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有同感有一种现象叫做为将来而打算
这本书的作者就说,自己已经老了,忽然发现一辈子都在为了接下来做什么而打算。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吗?童年时为了长大而打算,上学时为了毕业而打算,毕业了为了找到好工作而打算。
然后为了结婚养孩子打算直到在各种打算当中活过了大半生发现快乐永远在将来眼前永远都是痛苦然后就觉得很遗憾觉得特别后悔
的确,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同时也是苦闷的,因为总得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甘愿现在受罪。追求长远的快乐往往是牺牲眼前的快乐,可是只顾一时爽快,早晚又得承担后果。眼光长远和当下冲动的对立贯穿整个哲学史,直到今天也没争出个高低。
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呢我们很难给出定论不过无论怎么定义快乐我们可以确认的就是快乐总归是一种好的感觉我们好像没有理由拒绝追求快乐如果快乐是生活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一些实际的方法让更多人获得快乐呢比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快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
英国享乐主义哲学家戴维·皮尔斯就说了这么一句金句,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将会终结所有拥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它不但具有工具理性,而且还是道德义务。说到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是来自于哈佛大学的体验机实验。
这个实验提出,如果有一台机器可以提供给你任何你想要的快乐体验,只要你把大脑插上电极,就可以通过机器刺激获得快乐,你会感觉你正在品尝顶级美味的食物,或者读一本伟大的小说,或者认识了一位知心的朋友。当然,这个过程会让你感觉到这些事物是真实发生的,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被通电了。
如果有这样的一台机器你会选择连接上它吗结果大部分参与实验的人都不想连上机器他们宁愿自己亲身经历那些事而不是仅仅获得的一种感觉这个实验就说明我们不仅关心快乐的结果还有关心快乐的理由我们不仅希望得到快乐的感觉我们还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被他人操纵设计的
小白鼠就不会关心这些事,它们丝毫不介意自己的快乐是人为诱导的,在实验室里,小白鼠们因为颅内刺激而得到了快感,它们可以沉浸在这种人造快感里,不吃不睡,直到昏死过去。
当然除了插上电极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药物近年来有关置换药的研究也有很多也就是让人出现幻觉的药既然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痛苦那么普通人为什么不可以吃药来改善自己的感受呢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用药物手段来改变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选择,因为这就默认了我的快乐只是一种可以被随意更改和控制的东西,那么这种快乐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恐怕很难接受把这样的快乐当作生活的目标。
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呢人造快乐值得追求吗简单回顾一下快乐分成两种一种接近于幸福强调快乐的稳定和恒久一种接近于快感强调快乐的直接性不管我们怎样定义快乐我们都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被他人控制的用技术手段制造快乐不是我们愿意追求的事情
说完了快乐,咱们来聊一聊这本书的第二个哲学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呢?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人们做好事的动机往往就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基因里存在利他主义成分,但是往往只限于自己的家人和族群范围之内,很难扩展到其他人群。
道德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虽然东西方哲学对于道德的理解有一些不同,但是本质上都认为道德是一种利他的行为。那么问题就来了,抛开那些道德律的教导,人们不禁就会问,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呢?或者说的俗一点,对别人行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本书里关于道德的出发点有这么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西方哲学里也有相似的观点,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种观点教导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如果大家都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准则,那么你的付出就会收到相等的回报。但是,这种解释把道德说成了一种交易行为,它隐含的显然是自私自利的出发点。
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斯托尔特·穆勒的金句来总结了这个观点,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构成了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典范。第二种解释就是,行善是为了获得庇佑,为了来生获得幸福,或者说的更赤裸一点,就是为了取悦神、上帝或者就是佛祖。
有一个现象,很多宗教信徒做好事,在祈祷时都会许愿,比如说,我救济了穷人,请保佑我全家平安吧,这显然是从自力出发的。第三种解释就是,行善本身就是回报,能够获得一种满足感,成为一个好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道德本身就是幸福的行为,任何奖赏也不能与行善时感受到的那种美妙回报来相比。也就是说,道德让行善的人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这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享乐主义,为了获得幸福快乐而去做道德的事。那么它的出发点不也是自立的吗?
所以归根结底无论哪一种解释道德的出发点都是自立的从立己的动力出发做利他的行为可以说道德是一种更明智的自立不过如果把道德完全说成是立己的好像跟我们的直觉认识又有矛盾到底哪里不对呢
在我们的经验里,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本能的是无私付出的,这种付出既不是为了实际利益的回报,好像也不是为了某种道德的满足感,比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不惜牺牲自己的,有些交情很深的朋友却是可以为对方是两肋插刀,这种利他的行为又该怎么解释呢?
有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发现,每个人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利他倾向。这种利他主义可以说是嵌入到了基因里面的,最早的善是来源于母爱,人类为了繁衍生存,对于毫无谋生能力的小婴儿要无私的抚养,这种互赌之情不仅人类具有,动物也是有的。
但人类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人类是群居的,相互协作的群体。在原始社会,迫于生存的压力,同一个族群的人们必须是团结起来,互相照应,从而形成了一种邻里互助,亲友互助的生存模式,这种模式能够确保我们人类繁衍存活下来。那么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在千万年的进化里我们就把这个有利于生存的特征写进了基因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毫不力气专门利人的内心直觉
只不过这种利他主义我们会本能的用在自己的家人和族群里而很少用到其他人群比如美国的哲学家约束亚格林的金句是这样说的关心自己和周围一小群人可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实际上关心其他人群竞争对象对我们的生存帮不上什么忙如果真要怎样啊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也该是负面的才对因为我们是在和他们争夺资源
所以,我们通过进化得来的对自己族群的利他本能,跟我们对其他族群的利己行为,经常就发生了冲突。说到这里,我想给您补充一点,中国儒家和墨家思想里关于道德伦理的著名争论,就是爱有差别还是无差别。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对于他人的爱是有亲疏远近的必然是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慢慢的扩展到外人这种差别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应该发扬所以儒家的道德总是把孝惕放在了首位认为这才是最大的善
有了孝惕才能培养其他的道德而墨家强调兼爱倡导人们应该无差别的爱天下所有的人这就有点类似于西方的不爱思想从我们前面讲的来看爱有差别确实更符合真实的人性利他主义总是先用在家族和家人和族群范围内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也符合我们的人性就好像美国的哲学家约束亚格林说的
我当然知道我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钱,如果用在了远方那些挨饿的孩子身上会更有意义,但我就是不打算这么做。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命题,我们来总结一下,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立的,造成的结果是利他的,我们的基因里有利他倾向,只不过总是用在自己的家人好友身上。
说完了道德,咱们来聊聊这本书的第三个哲学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的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生命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活着而不是那样活着,那么怎么寻找生命的意义呢?
汉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生与死是哲学最大的悖论孔子啊有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其实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未知死焉知生想要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可能回避死亡这个问题
作者引用法国哲学家阿尔贝·贾缪的金句来告诉我们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就相当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自杀也就是回答为什么继续活下去的问题活下去的理由就是生命的意义这里咱们举个例子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作者有个朋友是一位父亲他的女儿二十几岁的时候自杀了
自杀之前呢,女孩过上了与时隔绝的生活,拒绝看心理医生,也没说为什么自杀。这位父亲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离家出走了很多年,最后终于接受了现实。当他回家以后,他告诉作者自己想明白了,他说,我当然希望我的女儿还活着,但是我更希望她能找到活着的理由。
为什么思考自杀可以让人找到活着的终极理由呢也许啊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面对失去能够让我们发现拥有的价值作家石铁生在伤残后曾经痛苦的思考自杀的问题直到最后他领悟到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于是终于可以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正如意大利哲学家贾科默莱奥帕尔迪的金句他说的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才懂得该如何生活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之时才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如果说思考自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还觉得太遥远,那么也可以想象,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主动的去感受一些濒死体验。咱们来举例子,很多人喜欢从悬崖上蹦极跳起来,或者以危险的速度飙车,这些极限游戏让我们体验到对死亡的高度警觉,在感受完这种危险的濒死体验之后,我们才感到自己正在活着。
这本书就指出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潜意识里是为了确认我们活着的事实可以说直面死亡是我们安心的活在当下的唯一方式如果说生命的意义存在那我们是不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呢这呀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它牵扯到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
什么是可知的和不可知的等一系列说不清的问题我们如果陷进去很可能就会走向虚无主义
所以我们暂且从通俗的视角来聊一聊,我们的人生选择有多大的程度是被外界影响的。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思想受到的控制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众多的政治、宗教、教育权威通过各种的方式传达给我们秩序和规则,让我们在脑海里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当我们意识到被各种权威植入了思想,我们就想要摆脱,但又会在反对权威的过程当中走向了另一种墨守常规,比如你说你反对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的生活,但是你有天天的穿着扎染的 T 恤,像嬉皮士一样的生活,还不允许别人来批评,那岂不是又变成了另一种教条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盲从和抵制之间来摇摆。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像尼采说的,寻找真实的自我。途径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培养自由独立的意志,不可以靠神或者是权威来解读自己,也不要一味的否定权威,而是抛开那些成见,一层又一层的探究自我。
这本书的作者指出寻找真实的自我啊是一个无底洞每当你揭开了一层以为发现了真实的自己又会意识到下面还有一层这可能是穷尽一生也很难完成的任务但是啊我们需要持久的去做每探究一层就有多一层的意义
就好像胡适先生的名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近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观点说生命无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
多半是给自己胡作非为找了一个正当的理由英国的哲学家赫叙里曾经说过无意义这一哲学本质上是自由解放性和政治的工具他甚至更生动的来形容说无意义就是一扇通往色欲卧室的大门既然生命都没有意义或者即便有意义我也把握不了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的胡作非为呢
世上啊在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没有什么可评判的价值那么人类所有的恶行都有了十分正当的理由咱们来举个例子美国的谋杀案在庭审时嫌疑人经常会台出这样的说辞
请想一想我童年受过的巨大创伤吧是那样的成长经历逼迫我犯罪的有的嫌疑人甚至说是魔鬼指使我这么做的还有的嫌疑人更奇葩旧金山一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说是自己吃的奶油蛋糕里那些糖分让他枪杀了受害者
显然把罪行归咎到那些不可控的力量,声明自己无法主导自己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给自己的罪行开脱。
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便我们不做形而上学的研究,仅仅是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我们也必须承认生命有意义,生命的意义能够被我们寻找和创造,因为只有承认个体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主导权,才能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将会是相信自由意志那些宣扬人生如梦人生如戏的人大多是想在现实当中逃避属于他们的责任所以本书作者在末尾总结说他越来越深信不疑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意识去选择自己为什么而活比起
随波逐流的生活,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并且勇敢承担起自己生命的意义,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总结,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的总结一下。
本期分享了三个重要的哲学命题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呢人造快乐值得追求吗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快乐啊有两种一种是持久和平静的幸福一种是直接和狂放的快感不论你认为哪一种是真正的快乐你都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人为操纵的人造快乐注定无法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个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呢?这本书提出,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利的,或者是为了利益回报,或者就是为了情感满足,但我们的基因里确实存在利他主义成分,只不过这种利他主义我们总是留给家人、好友,很少用在其他人的身上。
第三个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是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的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这本书告诉我们,生与死的问题是最严肃的哲学问题,想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唯一的必经途径就是思考死亡,无意义往往就是逃避人生的借口,事实上我们能够主导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且必须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