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李银河老师的著作《女性主义》中学习到许多关于两性平等的知识。这部著作不仅梳理了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是如何制造和维持两性不平等的。
首先,电影《男人要自爱》以夸张的喜剧形式,展现了如果性别角色互换,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帮助我们意识到两性差异并非天性使然,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
其次,波伏娃的《第二性》一书中,她指出“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在社会当中变成了女人”,这句名言道出了女性身份的社会建构性,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长期以来处于从属地位。男权制文化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作为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赋予男性特权,并合理化其权威。
此外,李银河老师还批判了男权制思维模式的直线性发展和两分法,指出康德等哲学家也曾将人等同于男性,对女性的定义是根据与男性的关系来确定的。
虽然当代社会女性权利状况有所进步,但男权制文化仍然根深蒂固,许多歧视性观点以“为你好”的面目出现,例如女性更适合家务、不适合高精尖行业等。这些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生理决定论和部分进化心理学,但已经被科学实证推翻。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社会建构论来解释两性差异,认为两性差异是社会观念的产物,而非生理造成的。
女性争取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社会文化权利。第一次女性运动浪潮主要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第二次浪潮则更关注社会文化问题,强调“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例如家暴、职场性骚扰等。
关于女性美的问题,温和的女性主义者认为追求女性美是合理的,但应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单一审美标准;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则认为突出女性特质是丧失权利的表现。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之争,在于是否承认女性气质的存在。
总而言之,李银河老师的著作为我们理解女性主义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挑战男权文化,争取真正的两性平等。我们需要继续揭露男权秩序,争取更细致的立法,鼓励女性表达自我,并进行平行思考,例如将习惯性表达中的男性名词替换成女性名词。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男女平等,让女性拥有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尊重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