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2025/4/21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们来解读的是一本史学名著《万历十五年》

作者是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这本书是迄今为止销量最多的历史领域的学术专著我来为您讲述书中的精髓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技术已经在逻辑上走到了尽头并且陷入了无法进一步演化的困境导致中国无法完成从古代到现代的跨越导致中国无法完成从古代到现代的跨越

我们先来看书名叫万历十五年也就是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那在历史上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没有除了全国各地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自然灾害之外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叙述的大事所以这本书英文版的书名直接译过来就是 1587 年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但这一年真的是无关紧要吗当然不是啊如果真的无关紧要黄仁宇先生就不会写这么一本历史专著了那为什么要围绕这一年来写一本书呢用黄仁宇先生自己的话说啊就是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溢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啊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的

这句话很好地体现出了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也就是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大小事件必须将它放在大的事业下才能看得明白

所以在黄仁宇先生眼里万历十五年这一年虽然发生的呀都是所谓的小事但是如果把他这些小事放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里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中国他实际上啊已经陷入到了一种社会困境里整个中国社会不但不能进一步的增长反而越来越崩坏而这种困境既不是明朝所特有的也没有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它不是某一件事或者每一个人的责任它的本质就是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这些冲突具体反映在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这六个人分别就是行政首脑张居正和身世行万里皇帝道德凯摩海瑞和思想家李直这六个人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悲剧性

张居正作为国家行政总负责人拥有最大的权力但是他生前推行的改革不仅在死后被彻底的推翻甚至连他的家族也被政治清算家族几乎就是灭亡了万岭皇帝啊则被文官集团绑架既无法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甚至行动自由啊都被限制了最后啊他只能以不上朝的方式

消极对抗而刚才提到的另一个行政首脑绅士行他就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左右为难最后啊不得不在千夫所指的情况下被迫辞职一代名将戚继光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和天赋但他却不能让新式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能用比较原始的方法对付倭寇而道德勇士海瑞呢不光是一生不得志

而且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斥思想家李直不但自己就陷入了言行不一的矛盾里最后啊甚至被大多数的人排斥最终落得个自杀的下场在黄仁宇先生看来呢这些悲剧不是因为个人或者是偶然的原因所造成的而

通通是这个时代的侧影接下来啊我们就通过其中的几个侧影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个侧影当然就是张居正作为帝国的行政首脑他为什么要推行改革又为什么死后成为了众矢之的呢被彻底的推翻和清算第二个侧影啊就是万历皇帝作为皇帝他和大臣们到底有什么恩恩怨怨呢黄仁宇先生为什么说他是

第三个测影是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他发挥的鸳鸯阵法到底是一种军事创新呢还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人张居正我们都知道张居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那他为什么要改革呢?我们都知道万历皇帝是明朝倒数第四位皇帝,王国之君崇祯是他的孙子而明朝在万历去世后的二十多年就灭亡了虽然我们不能说明朝的灭亡跟万历皇帝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万历登基的先后,明朝已经陷入了很多困境

比如说在军事上明朝政府至少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应对两个方向的敌人分别就是北方的蒙古东南的倭寇在经济上明朝政府已经陷入了经济倒退和财政赤字朱元璋时期农业税收将近了 3000 万袋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一年农业税收还不到 2300 万袋也就是说经过一个

明朝的农业税收居然下降了 23%收入少了开销啊却也越来越大了以官员数量为例朱元璋时啊全国只有不到三万名的官员到了万历年间全国有八万多而且这八万人的实际收入比朱元璋时期的官员要高多了这样下去啊怎么能行呢所以在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掌握最高行政权之后就开始改革了

改革过程比较复杂简单来说主要就是两条一条就是整顿官吏也就是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就淘汰第二就是对土地进行管理和监控比如丈量土地清查流民说白了主要就是打击偷税漏税因为当时很多土地被隐匿人口就属于黑户政府收不上来钱同时张居正的改革还涉及到了军事方面的尝试

不过这一部分的主角就是气极光我们后面才会讲到这一开始改革也是很有成果让国家有了十年的粮食储备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这种大好局面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就人亡正熙了不光是这样连张居正本人也遭到了清算家产被查抄

儿子就被迫自杀了而主要推翻张居正的就是张居正的学生万里皇帝本人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解释啊有很多最广泛的说法呢就是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就遭到了报复但是在黄仁宇先生看来事情啊没那么简单根本原因就是张居正的改革内容和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相冲突了

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啊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是什么

今天我们都说中国复原辽阔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如何治理这么大的国家它其实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古代中国虽然被称为是中央集权甚至是专制但是你想啊比如说云南的一个县距北京 2000 公里就算是 600 里加急快马一来一回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皇帝就算是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掌握那个县和县令的具体情况

何况全国这样的县有一千多个那也就是说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其实整个国家在今天看来啊属于半失控的状态否则啊也不会出现我们刚才说的税收啊收不上来的情况不管

不光明朝是这样以往的朝代也都是这样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分裂其实就是中央对地方彻底失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和治理只能依靠官员的个人素质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就是要不断的强化和提高天下人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自觉也就是道德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记述历史的时候会对人物进行道德脸谱化的原因也就是说传统中国只能以忠孝敬天法祖这样的抽象原则指导整个社会而实际操作还是依赖个人那这就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道德成了至高无上的话语只要游离于道德之外的事或者是人主流社会都是不接受的

注意啊传统中国的道德标准其实已经超过了一般的社会标准比如说二十四校里的很多行为是反人性和没有必要的因为人们认为只有用超高标准去要求人们最后啊才能做到一般水平

简单来说啊其实就是我们不希望人人是海瑞但至少要保证大多数的人啊不是和珅所以啊当王安石提出政府向老百姓提供贷款的时候司马光辉坚决的反对名义上就是说政府不能与民争利实际上啊是在说官员不能与民争利尽管实际上与民争利的官员大有人在

但是这个道德的口子啊咱们不能开那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张居正张居正改革表面上看就是进行制度改革但是他的改革啊有很高的技术性要求比如说对官员的绩效考核表面上看就是给各个官员设定任务

让他们去完成但是啊怎么对任务进行合理化的制定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有效的调控很容易啊死板僵化比如一年要抓几个罪犯要收多少税所以啊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任务实际上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完成的

比如为了凑数把没有犯罪的人抓起来或者强制收税等等再比如张居正要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很多官员为了彰显政绩就虚报土地的数量这样一来多出来的坑就是老百姓去填也就是说张居正推行改革虽然初心是好的方案也基本没问题

但问题就是在技术条件没达到的情况下作为改革的总负责人他也没有办法掌握和控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和操作也就是黄人宇在书中说的树木自管理而这呢就是一定会引起其他的社会问题再加上他既然要改天换日

就免不了要专断独权培植自己的党羽甚至就勾结宦官但是啊这一系列的行为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不能接纳的所以我们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居正日后的悲剧实际上啊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测影张居正下面呢我们来说第二个测影就是史上最牛的罢工者万里皇帝之所以说万里皇帝是史上最牛的罢工者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居然三十多年不上朝算是创了历史之最那么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过去啊我们一般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昏君只知道享乐贪财说他只会坐在龙床上数钱甚至啊有一条腿啊都是有些残废的但是其实呢万里皇帝啊他并不是一个昏君有一件事啊就能证明这一点

1592 年,风尘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对朝鲜就发动了侵略,朝鲜向明朝求助,当战报送到了北京之后,很久不上朝的万里皇帝就突然出现了,力主派兵支援朝鲜,甚至就主动表示愿意自己掏腰包出军费。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作为一个皇帝,万历有他的担当和决断,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他会长期罢工呢?在黄仁宇先生看来,万历这是在用不上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他的不满又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不能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

那既然身为皇帝怎么会有他干不成的事呢而且这件事看起来还是他的家事其实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对皇帝这两个字的理解在一般的印象里皇帝就是大权独揽的统治者想用谁就用谁想杀谁咱就杀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皇帝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他需要合作者打天下要靠军工集团治理天下呢就需要文工集团

这就像是开了一家公司要有合伙人是一样的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啊其实是大于从属关系的所以很多朝代开国的时候都会发生屠杀功臣的事情其实皇帝主要啊不是害怕功臣们抢夺皇位而是害怕他们影响甚至控制皇帝所以一个朝代建立之后要想方设法的让一些合伙人出局

军工集团没了就没了因为不需要打天下了嘛但是治理天下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皇帝要依靠文官集团而面对文官集团皇帝可以换人却不能让整个文官集团全部出局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皇帝根本就管不过来明朝本来规定皇帝一天要看 180 多份的奏折 180 多份啊听上去挺多的但是对于这个国家

这个国家来说啊真的就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你想啊现在一个中型公司的领导一天啊也要看一百多份的文件吧所以虽然在名义上皇帝之高无上但整个国家实际上啊是掌握在通过道德号召培养起来的文官集团的手里

那网清了说呢文官集团啊掌握了国家的话语权这就是为什么燕王朱棣在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之后一定要让文官集团的代表方孝儒来写继位诏书的原因其实网中了说实际掌握国家的呀不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团甚至连皇帝都要被文官集团压制这种事情在明朝发生过很多次在嘉靖时期

就有所谓的大礼义之争皇帝和文官集团为究竟应该叫自己的父亲为父亲还是叔父这件事啊几乎就是决裂了万历身为皇帝一生却连皇宫都没出去过几次最远的一次呢是去了十三陵查看自己的陵墓修建情况而具体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其实站在文官师大夫的角度呢万历的哪个儿子当皇帝啊都无所谓这个人啊只不过就是个摆

但是呢让谁当皇帝这件事一定得我们说了算而不能万里皇帝自己掌控因为他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以只要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跟皇帝站在一起的就一定是奸佞小人这样一来啊万里皇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万利可以处罚一些具体的官员但是他不可能和整个文官集团为敌所以无论万利皇帝怎么抗争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他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妥协所以啊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就写到此时皇帝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的陈辽也再没有机会能使皇帝按照他们的意志执行任务了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

文官快意了因为厉太子的事件万利皇帝和文官集团彻底决裂他开始长期罢工这就让文官集团也很难受虽然他们只把皇帝当作是国家的象征但是万利皇帝的消失让他们失去了展示道德的最大舞台连大骂昏君的机会都没有了

明朝政府从此就变成了一潭死水文官们只能希望万历皇帝早早的驾崩但是万历皇帝一直活到了 1620 年这个时候呢帝国的木器之身已经是回天乏术了 24 年之后也就是 1644 年明朝就灭亡了

这就是黄仁宇先生笔下的第二个时代测影《万历皇帝》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测影也就是一代名将戚继光因为戚继光最能体现明朝中后期的军事困境所以在说了经济和政治的困境之后我们来重点的说说戚继光

戚继光是在万历十五年末的时候去世的在他生前他曾经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对于这样的一位将军的死朝廷居然没有任何的反应甚至连正式记录都没有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不过在明朝被不公平对待的武将可不止戚继光一个我们都知道从宋朝开始中国政府就众文轻武甚至有不怕文官贪污

就怕武将造反的说法明朝啊就更是这样了对武将处处是不信任处处限制比如说在打仗这件事上按理来说呢应该让统帅掌握所有资源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是明朝后秦的供应根本就不会交给武将管理甚至连按纯军事目的呢对于后秦啊进行合理部署都是不被允许的在

在具体的战争过程里不懂军事的文官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将领指指点点如果武将在当机立断迅速投入战斗就是贪功冒进就是匹夫之勇如果谨慎行军注重防守就会被说成是萎缩不前贪生怕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的杜绝武将叛乱但是代价也许是更严重就是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的低下

有一件事啊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1555 年的时候有一股倭寇在南京附近烧杀抢掠围着南京绕了一个圈一共杀了 4000 多人那按理说呢这应该是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可是你猜猜一共有几个倭寇呢其实啊一共就不到 70 个不到 70 个呀

而且当时驻守在南京附近的明朝军队有多少人呢有 12 万人可见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低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所以说戚继光奉命去讨伐倭寇靠这种军队其实是不行的所以戚继光就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的内容就是重新建立军事组织

那首先呢原来那些混日子的兵匹啊当然就不能用了必须重新招募七极光的招募标准很简单就是淳朴听话所以入选的大多数就是农民训练方法表面上也非常的简单就是事无巨细的对士兵进行组织训练

那戏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就连制作干粮都有明确的标准在具体的战斗训练里士兵不需要拥有超长的武力每天都在进行相对简单的动作拆解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士兵们在战斗里能很好的配合

然后啊七极光在士兵已经能配合良好的基础上就发明了鸳鸯阵表面上看鸳鸯阵是一套比较复杂的阵法组成阵法的一共是 12 个人其中啊一名是队长两名盾牌手四名长枪手两个狼弦手两名汤把手还有一名火枪手我们来简单的解释一下啊盾牌手在队伍的最前负责防御和吸引火力

狼蜆手在两侧,四击用狼蜆,也就是两三米长带枝叶的毛竹把敌人扫倒,然后长枪手一拥而上,把敌人戳死。

汤把手和火枪手负责后方的守卫,倭寇虽然个人的战斗力很强,但是他们习惯单兵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是鸳鸯镇的对手。你看,戚继光确实是军事天才,但是且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就是在鸳鸯镇里有一个人是配备火枪的,当时火枪被称为是牛桶,也就是欧洲的火神枪。虽然这些人都不太懂,

虽然操作比较复杂杀伤力也是比较有限但对付散兵的倭寇和游牧骑兵都是很有效果至少比大毛竹做的狼蚬有效而且在当时除了鸟筒之外明朝也有小型的火炮既然这样七七光不大规模的组建火器军而是要费那么大的力气搞什么鸳鸯阵呢

其实早在七极光之前就有人有过这个想法像名将于大游就说过应该要把倭寇堵在海上打而海战很简单谁船多谁武器好谁就能赢也就是所谓的大船胜小船大桶胜小桶但说起来很简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整个国家的生产模式都要改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看狼血汤把刀枪剑盾这些东西没有精细化的要求刀砍断了换一把盾的也能用所以七极光的军队有一万多人却没有统一的后勤武器粮食全靠分散去支援

但是啊鸟桶就不一样了它必须要统一化生产而且对生产标准要求很高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无法统一生产就会出现戚继光说的那种弹药和口径不相符引火线无法点等等情况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精细化的生产就必须对人员材料经费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成立单独的生产系统同时军队也要进行精细化的重组甚至要重新定义军人的地位

而这一切不光是技术条件达不到文官集团也不允许因为这样的军队已经超出当时文官集团的理解和控制范围了所以尽管于大游关于军事建设的设想非常的先进气机光却只能采取一种更实际更原始的军事组织方式

而且尽管戚继光一再的妥协他训练戚家军还是需要张居正的支持所以在张居正回乡葬赴期间戚继光会专门的安排一支牛统队来护送后来张居正被皇帝和文官集团清算戚继光自然也就被牵连

他呀被罢官免职就这样呢一旦名降最终啊也只能默默的死去了这三个测影呢我们就说完了我们可以看到张居正万里皇帝戚继光都是悲剧性的人物而他们的悲剧啊不是哪个人造成的而是因为时代的困境现在啊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这个困境

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说过这个困境的本质是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而这个冲突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都有体现简单来说对于中国这样大体量的农业国家来说它的首要的目的是要维持整个国家不散摊子

具体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的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只能追求大约也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政治上用道德这样的抽象的原则来维持就可以了经济上收受农业税就行了在军事上就算士兵用大刀也是不错的

而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就是不一样了它要求的就是精细和明确比如在政治上英国女王和首相分工明确一个是国家象征的元首一个是行政总长互不干涉在经济上国家要掌握每家每户每个人的收入情况以此就来控制国家税收在军事上集中社会资源组建一支现代化的职业军队

所以黄仁宇先生才会在书里反复的提到树木子管理这个概念如果中国不能完成树木子管理无论张居正和戚继光多么的天才都不可能改革成功他们只能成为时代冲突的悲剧他们和万里皇帝都是在夹缝当中生存而申时行海瑞李直就更是处在夹缝当中的夹缝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实现数目字管理谈何容易啊马再快一天也只能跑 600 里所以在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现场我们仍然能看到以上的种种困境

不过作为一部畅销的历史著作争议肯定也是不能避免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争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重判断轻解释黄仁宇先生在书里就说会进行大量的场景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这样的写法当然非常的好看但具体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往往有据可查不过人物的心理却少有依据

这算是历史研究的大忌也是很多人把黄仁宇先生看作旁门左道的主要原因这第二个争议呢是来自于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观黄仁宇先生虽然是中国人但是他的血统却是纯正的西方血统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我们不能感受到他对中国历史的批判这种批判啊不仅仅是针对明朝而是针对

历史上的中国另外诸如数字化管理现代性这样的词汇都是典型的西方语境但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就算是在 1587 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行政和社会组织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技术虽然有许多的瑕疵但让传统中国维持了 2000 多年所以对于万历十五年这样的著作我们应该可以用大历史观去评价它的影响和争议都需要放到具体的时间去看待也就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对于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无论影响再大也有视野的局限无论争议再多也有传世的亮点

恭喜我们又读完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