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工作中假期總是得來不易這次我要選擇品貫旅遊帶我探索北越搭乘新宇航空直趕飛行直達河內邂逅法式風情的千年古城乘坐景觀纜車探索不同視角的夏龍灣之美夜宿海上秘境奢華 Villa 享受法月異國美食饗宴從夏龍灣的奇幻到南夏灣的浪漫每一刻都讓人流連忘返
最近我们生活这个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就是变化越来越快快到很多事情如果你没有把几个看似不相干的点给串起来可能就看不出它背后真正的局我想先问大家最近政经圈政治经济圈有几个关键字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注意到了而且把它们连在一起想过
首先美国总统川普政府重新上任以来在能源政策上可以说是火力全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他大力推动的美国核能复兴计划他不仅签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加速核电厂的审批更将它视为确保美国 AI 产业
能够持续居于领导地位的关键国策那更有意思的是呢这股对 AI 电力需求的焦虑以及对核能的重新审视呢似乎也开始在我们台湾内部发酵 AI 的教主 NVIDIA 的黄仁勋执行长呢他就频频示警 AI 的电力消耗呢将是天文数字
而我们产业界的大佬像是合作的童子贤董事长他也持续公开呼吁应该要将核能特别是新一代的核技术呢纳入未来能源选项中务实讨论甚至美国在台协会 AIT 方面呢在谈到台湾的能源韧性以及供应链安全的时候也不断释放出希望台湾能确保长期稳定供电的讯号
如果再加上我们的赖清德总统他在执政这一年来虽然持续强调能源转型的重要性但他
但他也多次的公开表示面对 AI 和半导体产业的庞大用电需求政府对于国际上新发展的先进核能技术抱持着不排除进一步研究评估的开放态度前提当然是安全必须得得到保障核废料的问题必须要有妥善的解决方案甚至我们也看到政府内部似乎也开始针对长期的能源配比
以及包含先进核能在内的新兴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译各位这点点滴的讯息从白宫的政策方向 AI 产业的巨量需求到台湾产官学界乃至于我们府院高层开始出现的更具弹性的口风串联起来你有没有闻到一股很不一样的味道
我闻到的不只是单纯的能源政策的讨论我感觉到的是全球的能源版图甚至是全球的产业分工可能又要经历一次剧烈的大洗牌而 AI 这个电力大胃王无疑就是这场排局里最强的催化剂甚至是最重要的那张王牌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台湾在全球科技的供应链里面尤其是 AI 产业中扮演着这么关键的角色
那么在这场可能由何能重新扮演吃重戏份的新牌局里我们除了每天提心吊胆电够不够用争论非核家园的路径要如何更务实的调整之外会不会其实还有另外一条另外一条我们过去可能从来没有认真想过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路可以走呢
我是国卫 欢迎收听思想实验室今天我们要一起做的这个思想实验呢坦白说灵感呢就是来自于刚刚我提到的那些发生在我们周遭那些若隐若现但似乎又指向某个共同方向的征兆那我们要非常大胆地来思考一个问题
当全世界特别是高喊着 AI 革命的那些国家和企业都在为了下一阶段的能源供应焦头烂额甚至开始放下过去的成见重新考虑拥抱核能的时候我们台湾这个以精密制造和顶尖科技实力闻名全球的导播有没有可能有任何的可能性不只是继续当 AI 晶片和伺服器的军火库
还能更进一步在全球芳心慰爱甚至可以说是核能复兴的这股浪潮中找到新的产业突破口去赚到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核能的钱
我必须强调这不是说我们的政府已经定案要推动这件事情也不是说这条路就一定会成功或者一定值得我们去走但作为一个思想实验我们就是要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勇敢地探讨这种可能性那如果台湾真的想要抓住这个或许存在但充满挑战的机会那我们手上到底握有哪些别人没有的本钱
我们又必须去克服哪些看得见和更多看不见的巨大风险呢这背后潜藏的商机有多大而我们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把这个大胆的假设进行一次彻底的小心求证我想现在如果还有人在怀疑 AI 的发展速度那他可能活在另一个平行宇宙
从 churchbt 到各式各样的生成式应用代理人运用再到所谓的实体 AI 那 AI 的确正在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改写我们的生活和产业样貌就像是所有看似美好的科技革命一样在风光的背后总有一些不太讨喜的副作用而 AI 目前最大的副作用之一恐怕就是它那深不见底的电力胃口
NVIDIA 的黃仁勳執行長幾乎是走到哪就講到哪不斷提醒大家未來 AI 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將會是天文數字等級的增長 Google 的前 CEO 史密特他在許多的演講也都同樣的提到這件事情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的估算全球資料中心的總耗電量到了 2026 年可能會超過 1 兆度這大約是日本整個國家一年的用電量
那你想想光是要衛寶這些 AI 巨獸就需要如此驚人的電力而我們現在的能源結構真的扛得住嗎
于是乎一些过去被认为是票房毒药的能源选项现在似乎又悄悄的咸鱼翻身了被请回了谈判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核能了我们看到美国总统川普的政府上任以来就积极推动核能复兴不仅签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加速新核电厂的审批更强调这是确保美国在 AI 时代拥有廉价而充沛电力的关键国策
这股风向显然不止在美国吹起在这个同时新一代的核技术特别是小型模组化反应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 SMR 也正在努力的想摆脱传统核电厂那种大而无当贵又危险的刻板印象 SMR 号称更安全更有弹性甚至可以像在工厂里组装汽车一样实现模组化生产
理论上这似乎为全球核能的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如果 SMR 真的能够普及那它所需要的精密组件智慧控制系统会不会就不再是过去那几个核工业大国的专利呢这会不会让更多有精密制造能力的国家有机会切入这个原本高度封闭的市场呢但话说回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SMR 的小革命这个口号喊的再想我们也必须睁大眼睛看看它目前在全球的实际发展状况
美国的指标性 SMR 公司 NewScale 他们在爱德河州的旗舰计划原本被寄予厚望结果因为预估成本从 50 几亿美金一路飙到超过 90 亿美金最后不得不黯然取消了其他国家的 SMR 原型炉也普遍面临预算超支时成延宕的窘境这些可都是写林营的教训证明了 SMR 离真正大规模符合经济效益的商业化恐怕还有非常
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和工业固有的高安全标准漫长的认证周期巨大的资本投入以及市场被少数大厂把持的特性这些不变的挑战目前看来并没有因为反应炉变小了就自动消失了所以当全球市场因为 AI 的电力焦虑和地缘政治的推波助澜看似出现了一些核能产业的机会之窗的时候我们必须先冷静的问一句
这个窗户究竟是为谁而开台湾引以为傲的科技实力能不能真的转化成进入高度专业化高风险领域的入场券呢还是说我们只是在 AI 掀起的这波浪潮之中对所有可能沾上边的机会都产生了一种过度乐观的想象拼起来全球核能市场确实因为这些新变数而有了一些新的故事可以说但是就算这扇门真的推开了里头的门槛有多高呢
是藏着黄金遍地还是布满了未爆弹跟吃人猛兽特别是 SMR 这个一度被捧上天的明日之星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还在烧钱而且不知道烧到什么时候的吞金巨兽台湾如果真的想进场参一咖光是凭着过去在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和一股热情够吗个人得先打上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好的我们谈到全球因为 AI 的电力需求以及 SMR 等新技术的出现让核能产业的供应链呢似乎有了一些松动跟重组的机会那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机会当作一个值得认真评估的选项台湾到底有什么本钱可以去参与这场排局呢
我想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的一定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精密製造能力還有我們那條彈性極佳效率極高的供應鏈確實過去幾十年台灣在精密機械 ICT 產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甚至在某些特殊材料的加工製造上都累積了非常深厚的實力我們看看竹科中科南科那些世界級的工廠
能够把复杂的晶片精密的镜头高效的伺服器源源不绝地生产出来品质管控和交齐掌握都堪称全球顶尖我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是让苹果 Media 这些国际大厂高度依赖光是这些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哇如果 SMR 或是未来的先进核电厂真的需要大量高品质标准化的零组件那台湾厂商简直是天选之人机会就在眼前了
理论上或许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 SMR 里面那些精密的棒 阀 高灵敏度的感测器复杂的移控系统模组甚至冷却设备里的某些关键部件台湾的厂商有没有能力做得出来呢我相信单论制造本身以台湾的技术水准
答案应该是很肯定的但更进一步去想核电厂运转的数位化监控 AI 辅助的安全管理以及故障预测的系统甚至是未来核废料处理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某些特殊设备或自动化机具这些领域台湾的 ICT 产业和自动化大厂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失利点但如果事情真的那么简单恐怕全世界的核能供应链早就被我们台商给攻占了
现实是核能产业尤其是涉及到反应炉核心以及安全相关的组件那是一个门槛高到难以想象的特殊领域它
它跟我们熟悉的消费型电子甚至是一般的工业产品完全是两回事那我们常说 made in Taiwan 是品质保证但这个品质呢在核能产业的定义里面可能只是最低标而已首先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合规认证核能级的零组件呢它要求的不是良率 99.9%而是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它的安全等级材料标准制造的过程的追溯具体名义的测试验证每一样都有厚如电话布的国际规范
像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 ASME NSTEMP 合级认证等等要拿到这些认证往往需要投入庞大的时间跟资金动辄数年起跳而且还不保证能成功这对习惯了快速迭代追求成本效益的台湾厂商来说能不能适应这种慢工出细活而且还极度烧钱的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大灾问
其次是技术纵深的问题没错台湾很会照图施工很会精密代工但核能产业链里面许多最核心利润最高的技术比如说反应炉压力容器的特殊材料冶链跟焊接核燃料的制造以及再处理某些独特的控制系统演算法
这些往往还是掌握在传统的和工业大国那几家老牌巨头手上而我们台湾的厂商如果真的好不容易挤进去了会不会也只是捡到一些利润微薄替代性高的边缘配套订单再来是人才断层
台湾过去虽然也营运核电厂但我们的核能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电厂的运转跟维护真正投入核导设备研发设计制造的人才相对来说是非常薄弱的如果真的要切入这个产业这些高阶人才要从哪里来是重新培养还是向国外挖角这又是一个长期的挑战了最后别忘了我们刚才前面提到的 SMR 本身技术路线的选择风险
现在全球大概有几十种 SMR 的设计在竞争哪一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啊谁也说不准如果我们的厂商投入了大量资源押宝在某一种特定的 SMR 技术路线上结果那条路线最后被市场淘汰了那这些投资是不是也就打了水漂呢所以台湾拥有把图面上的设计变成实体产品的强大能力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核能产业需要的远远不只是做得出来它更需要一种近乎偏执
对绝对安全以及极致可靠的追求这种企业文化和能力的转型对台湾产业界来说会不会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呢我们很会做 iPhone 做伺服器但是要做反应炉里面的零件哇那真的是完全不同等级的挑战
光是想到那些繁琐的规范冗长的认证以及一旦出错就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的巨大压力我呢又不仅得替我们的厂商也替我们自己捏一把冷汗这块核能供应链的饼看起来或许很诱人但我们的 quick out 能力真的够好吗恐怕不是啃不动那么简单一不小心可能还会崩掉我们几颗牙假设我们就继续这个大胆的假设
台湾的厂商真的克服了前面提到的这些技术门槛合规认证的重重难关有能力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核能关键零组件那么下一个更棘手的问题立刻就来了当这些印着 Made in Taiwan 的精密组件开始在全球的核电厂甚至是 SMR 中被使用的时候这个 MIT 标签对台湾来说究竟是一张提升国际地位的品质保证书还是一个可能把我们拖进更复杂地缘政治泥沼的趟
探索山域的我们必须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核能技术跟相关材料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商品它的高度敏感性直接牵动着全球的核不扩散体系国际的出口管制协定像是这个瓦圣纳协定等等
都对核能相关的技术设备材料的转移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更不用说现在各个大国对于自身核能供应链的自主性跟安全性考量都日益提高生怕被卡脖子或是核心的技术外流在这样一个高度敏感互不信任的国际氛围中台湾如果真的成为核能零组件的供应者我们马上就会面临几个非常现实的风险首先
也是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不知情或是更糟的情况之下在某些外部压力下间接或直接的让我们制造的零组件流向了那些在核扩散方面有疑虑的国家或实体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台湾的工具机是被如何用来制造导弹零件的争议那些事情如果发生在核能领域后果恐怕会比工具机的事件严重百倍千倍
我们有没有可能因此被国际社会点名谴责甚至面临严厉的制裁想想看我们在半导体产业已经承受了多大的地缘政治压力如果再叠加上核能这个更敏感的变数台湾在全球的处境会不会变得更加艰难当然了凡事都一体两面如果我们能做到滴水不漏严格遵守所有的国际规范确保我们提供的所有组件都只用于和平的民
民用的核能发电并且以我们文明世界的品质管控能力让这些台湾制造的核组件真的能够提升全球核电厂的运转安全跟效率那么台湾是不是也有机会在全球核能界竖起一个负责任的关键零组件供应者的形象呢
这对提升台湾的国际能见度和产业价值链地位会不会反而是一种加分呢这就牵扯到一个更深层的矛盾了我们追求经济利益渴望产业升级的心情和我们必须维护国际形象极力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现实需求在这两者之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或者说这种平衡点真的存在吗台湾
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外交智慧法律专业以及最重要的国内社会的高度共识去驾驭这种极高风险极高敏感度的核能材我只要一想到台积电这些年在国际上为了维持技术领先同时又要在美中科技战的夹缝中求生存
那种掳掳搏兵的艰难处境我就深深觉得如果台湾真的要一脚踏入核能产业这个深水区那绝对绝对不只是把东西做好把钱赚进来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的国际法规政治角力道德责任
每一项都像是隐藏在水面下的暗流我们有没有可能既成功拓展这个新的产业领域让我们 MIT 的招牌在核能界也发光发热而且又能巧妙的避开所有的政治地雷不让自己惹祸上身老实说我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这恐怕是一个比我们前面讨论的技术门槛还要更难解更让人头痛的难题
前面我们谈的比较像是从外部的机会风险以及从台湾现在的制造能力上去指上谈兵去评估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全球核能供应链里面分一杯羹现在我们把眼光拉回台湾内部更严肃也更实际的去检视一个问题
就算我是说就算这个核能财的机会真的存在而且风险也能某种程度被管控那么以台湾目前在核能研发制造这一块几乎是空白的产业体质以及我们社会内部对于核能议题的高度敏感甚至分裂的氛围下我们真的有足够的本钱跟意愿去投入资源打造一支有能力打国际杯的核能国家队吗坦白说这不是政府喊个口号编个几百亿预算就能一触可及的事情
首先我们来看人才与技术的鸿沟台湾过去虽然有几十年的核电厂运转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微运人才但这跟投入核导设备的自主研发精密制造甚至参与 SMR 等先进核能的设计那完全是两回事从使用者转变成创造者这中间的差距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巨大
那些高端的研发跟制造人才要从哪里来而我们的大学相关科系有没有足够的师资跟资源去培养呢
现在的研究机构有没有能力去承接这样的任务呢如果要从零开始需要多少年的时间去累积呢其次是法规以及监管的建制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核能产业有它极其严格的国际规范跟认证标准台湾目前虽然有核能安全管制委员会但是它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现有核电厂的运转安全以及处理核废料等的问题
如果未来我们要发展核能零组件的制造甚至出口那我们势必需要一套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以及一个具备足够专业能力独立性和公信力的监管机构来为台湾制造的核产品背书这个法规的基础建设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备在建立的过程中会不会又引发各种政治角力或是社会争议再来我们必须思考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以及决心
核能产业的投资回收期非常长动辄 10 年 20 年才能看到初步成果这就需要政府有非常稳定而且能跨越不同执政周期的产业政策支持
但看看我们台湾过去的历史重大政策常常因为政党轮替而出现法甲弯如果我们的厂商投入了巨资跟人才结果三五年后政策方向一变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谁敢冒这个险更何况发展核能相关制造业这跟我们非核家园的既定政策目标是否存在的根本性的矛盾与排斥政府要如何说服社会大众我们一方面要非核一方面要去赚核能的钱
这种看似矛盾的立场到底能不能得到足够的民意支持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就是社会沟通以及信任的巨大挑战
核能议题在台湾社会向来是高度敏感高度分裂的如果政府或产业界真的想要投入资源发展核能相关制造势必会在国内引发新一波的论战如何与环保团体去沟通如何化解民众对于核安全的疑虑如何建立社会对于这个产业的最低限度的理解以及信任
这些可能比解决技术问题还要困难得多所以当我们把眼光从国际市场的潜在机会拉回到我们自身条件时就会发现这场核能掏金梦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是的外部的机会或许诱人但如果我们在内部在人才储备法规建制政策确定性乃至于社会共识这些基本功上面都还远远不到位那么所谓的机会会不会最终只是海市慎龙看得到
却摸不着这不仅仅是能不能赚到出口财的问题更深一层的思考是如果台湾未来真的需要更自主更可控的先进核能选项时我们如果没有在相关产业链中提早布局累积实力到那个时候是不是只能再次回到过去那种完全依赖他国只能被动接受条件的纯买家困境呢机会毕竟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
但在何能制造这条急剧挑战的新跑道上我们不仅要问台湾是真的准备好的还是我们又将重演看到黑影又开枪结果发现自己连基本的作战准备都还没完成的窘境那这背后的落差恐怕才是我们需要诚实面对的
今天我们一路从 AI 的电力焦虑开始谈谈到了全球核能复兴的吊诡现象再大胆假设台湾有没有可能凭着科技实力在这波浪潮当中不只当个旁观者还能下场去赚核能财
我们盘点了技术门槛国际政治风险台湾内部的产业体制社会氛围甚至也仔细的想了想这笔核能制造的经济账背后的机会成本到底有多大现在呢我们终于走到今天思想实验最核心也最让人难以回答的灵魂拷问了那就是如果台湾真的选择踏上核能供应链这条既充满诱惑又不满经济的钢索
这一步棋最终会把我们带向一个更强大更自主的未来还是一个可能让我们失去更多核心价值甚至陷入价值迷航的危险平衡我们前面提到了如果台湾未来因为种种压力或考量真的重新把使用核能放回台面那我们或许不能只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当一个纯买家就像我们的政府现在也试图的更积极去参与国际天然气供应链一样
在核能这个领域上如果我们有能力深度参与例如投入 SMR 的零组件制造技术服务甚至共同研发这不只可能带来经济利益更深一层的想象是这会不会是台湾提升能源自主性以及战略纵深的一条新路径
如果我们能自己掌握部分关键的技术跟供应链那么在所谓的暂时韧性上是不是就能多一分底气少一分受制于人的被动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能让台湾的科技强权地位更加巩固甚至在国际能源赛局中扮演一个小而关键角色的新篇章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的 SMR 电厂有许多核心的控制系统或精密组件都来自台湾制造
那台湾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不可替代性无疑会大大提升但事情真的那么美好吗这场产业升级的愿景背后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首先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价值冲突一个以非核家园为阶段性目标的社会如果又同时大力发展核能相关的出口产业我们要如何自圆其说啊
我们要如何面对国际社会对我们在核不扩散核安全责任上的严格检视呢这会不会让我们陷入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想要摆脱核能一方面却又依赖核能来赚钱其次是国家安全的双面刃
成为核能关键组件的供应者固然可能增加我们在国际上的谈判筹码但同时这会不会也让我们成为地缘政治冲突中更容易被锁定被攻击的目标我们在半导体产业细钝的角色已经让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了
那如果再加上一个核能盾更糟的就是核能隐性那台湾的安全处境会是更稳固还是更危险呢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这关系到台湾想要成为谁的自我定位
我们到底是该继续深化我们在半导体 ICTAI 应用这些已经取得领先地位的领域追求一个数位智慧岛的未来还是要分出宝贵的资源去挑战一个我们相对陌生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可能跟我们部分核心价值有所汉格的核能精密制造领域这部分
这不只是一个产业政策的选择他更像是在问在下一个世代的全球竞争中台湾要用什么样的面貌来定义自己我们最想要被世界所记住的是什么样的贡献与价值老实说这真的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极度烧脑的选择题逼着我们去想说台湾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而我们最想保护的价值又是什么那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面前我们要选择一条看起来充满机会但不满荆棘的道路
还是走一条相对平稳但可能错过某些风景的路呢那我承认我到现在呢也还在反复思考特别是核能财这个棘手的议题那么这场关于台湾未来定位的豪赌每一个可能的选项都牵动着我们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在这边也邀请大家一起做这场思想实验老实说虽然现在看起来八字没一撇说不定很快就被端上台面成为一个选项
今天的饲养实验室就到这边如果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跟我们一起讨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