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食物聊生活从餐桌看世界这里是饭饭之交陪你度过一日三餐和四季风景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 11 月份的饭饭之交我是乔雨大家好我是麻茜
这一期呢我们就非常直接了当的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今天呢这个主题的缘起就是我们俩都在长毛巷上嘛然后我就经常会刷到西雅图的相友会吐槽这个西雅图美食荒漠或者是一些关于外卖价格越来越高的这个吐槽
然后马倩也是深有体会对对对我深在其中就是我刷小红书的时候有时候手滑会刷到那个附近那个选项然后他就会推送一些本地的东西给我然后大数据就会继续用那个我的那个喜好继续给我推然后全部都是关于某某某餐馆什么逆天啦这个价格然后就是那种有那种 promotion 的然后也有也有吐槽的吐槽占大多数就是说比如说不好吃最集中就是不好吃价格贵
还有的吃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的那种然后还跟那个扯皮就是跟商家踢皮球就是你肯定不是在我们这里吃坏肚子的对小红书感觉现在是那个互联网大型深渊现场有时候还会有商家过来 battle 之类的真的真的然后又说是
指示对方说肯定是那种对家来给我们那个抹黑的那种对对对比如说新开对新开的什么餐馆就会有很多那种营销嘛就会有去吃然后呢就会发 report 那种然后下面就有人说收钱了吧或者说就是那种不好吃啊怎么怎么样又有说很好吃就是
就是你很两极分化对就是好吃的夸的夸上天了就说西雅图的中餐有希望了那种难吃的就是我越来越慌了所以我们今天就从外卖作为切入口聊一聊我们先
讲讲自己就是点外卖的经历吧我觉得就是我出国前就是国内还没有外卖这个东西 2012 年那时候没怎么见到可能就是店里的人自己送一送那种米线像韩国一样乖收碗的那种是那种非常古早的形式我就完全没有那个关于外卖的经历
我除了在大学的时候大学的时候有那种宝仔饭店嘛他会给你留一个电话号码然后就有那个老板娘在门口负责接电话然后给你记下来要什么然后你去你去取因为他就在那个学校对面那他那个锅给你吗
包仔的锅他就弄在一个那个泡沫盒里做好之后然后你去取那时候我就记得那个就是我们唯一的有那种所谓的外卖经验的但是那个都不算严格来说不算外卖因为外卖是要送对对对那个叫自提然后他唯一有外卖的 feel 的就是你打电话过去预定嗯嗯嗯这样嗯嗯
来美国之后我觉得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是有 GlobHub 我还用过一两次但是那时候虽然上大学就是钱也不多但是还是觉得相对可以承受的那个价格虽然我们也不会经常点就是偶尔今天雪地的时候可能还是会点一点但是那时候是觉得贵但是没有肉疼到现在这个地步谢谢
还有在国内的时候就是你随处都可以去吃就是感觉你走下楼走几步就有几家不管什么沙县小吃啊桂林米粉店啊对对就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你在德国以前有点外卖的经历吗
其实算起来我觉得严格上来说应该是一次都没有或者是就点过一次而且我记得我刚去的时候我们家厨房有个抽屉是那种放杂物的抽屉里面全是那种外卖小票我一看都是披萨就是我室友他不会他自己独居的那半年他都是大部分时间点披萨
或者是自己吃那个罐头你知道吧就那种它不会做饭豆子之类的那种汤啊所以我去了以后我就我就说哇这种人就是这个钱怎么会浪费在这种地方自己做多省钱呀所以我去了以后我就开始做饭然后我们就没有点过外卖可能唯一一次吧就点过一次披萨然后那家披萨店在我们家附近的一个那种
有点像美国这边那种 street mall 就是一个那种叫什么购物区就是一个 neighborhood 的购物区然后他们家的后厨我们也看得到
有一次我们路过的时候呢看到一个大叔准备把那个披萨很大嘛披萨盒都是方方的一大个他要放在一个提兜里面嘛然后呢我们就看到他要把那个盒给盖上的时候呢用手指头蘸了一下那个披萨的 topping 可能估计上面有个什么比如说烤的时候会落下来那种灰啊之类的吧可能他想把那个东西拿掉所以我们就看到他抿了一下嘴然后用那个 finger 就在那
然后就去震那个东西就把那个东西这样弹掉嘛然后再把盒子盖起来送进去然后我室友说 OK that's it 以后我不会在这家店因为他全部都在这家店点的嘛披萨外卖披萨然后他说 that's it 我不会再点了我说也许人家都是 finger licking good 就是那个唇指之外就是那种就是你又要舔手指那种好吃我就这样跟他讲然后
然后室友说 OMG 我吃了那么多他们家的那个 pizza 是不是全部都是这个大叔大叔留下来他的基因
对真的是从那个以后我们就没有再他就没有再去点过那家的披萨你说起披萨披萨的确是这些比如说多达是 Uber Eats 这些 app 新起之前美国最常见的 delivery service 而且都是他店内发起的他不是这种 apps based service 是是是他就是我记得就是在美剧里面最先接触这个就是外卖食物就是披萨吧就一大群人聚会
对的确会有人就是当兼职做然后我记得 Domino 他们还会放一个像迪士一样的灯在上面比如说开始兼职了就把灯放上去对对对而且他们那种美剧像 Friends 里面他们最经常点的就是披萨嘛男生点一个女生点一个这样然后就在八卦然后呢还有就是他们那时候的就是 Friends 里面另外一个很多的就是
中餐的外卖对对对就装在那个白色是不是
是吧白色的盒子上面有个红色的宝塔对然后还有一个金属的可以拎的是是是拎起来的那种那种他们都在吃那些所以我对外卖最初的印象从美剧里获得的就是 French 里面的披萨和那个中餐馆的那个白盒子嗯嗯嗯然后在德国我们就几乎就是真的是没有点过对只有披萨但是可能会偶尔会出去吃会出去吃就是吃那些什么越南粉啊
吃汉堡之类的但是都没有点到送到家里来的那种对对我觉得我大学时期也是这种披萨或者是披萨店里面它会有那种 hoagie 就是三明治然后里面夹那些肉啊或者是夹那种 Italian meatball 就是都是这种很美式的食物吧很少会点这种韩式中式的东西然后我来美国以后真的第一次点外卖已经是过了多少年了就是我是我们是
我们是 16 年搬来的嘛可能到了 18 年 19 年哎呀疫情是什么时候开始 19 年底不是在美国是 2020 年出了对是是是反正我们就就某一次就是 COVID 第一次得羊的时候我们全家三口就在家里面然后那时候全部就那时候就有也是有禁令嘛就是在家 stay home 这种
在家不用出去工作我那时候拜托了一个健康的朋友一个邻居然后让他帮我们去买那个吹的酒的那些东西汤啊面包啊就买一些基本的东西他给我们送到家门口吃完了他给我买的那些以后呢我们说要不就在因为那个 COVID 恢复期还蛮长的嘛就一两个星期这样我们就我就说那就我们师姐就点一次外卖看一下
那个就是我们第一次点外卖都已经到美国好几年了你还记得是什么平台吗是多达许多达许从那时候我就嗯嗯我就用多达许然后点的是韩餐因为有个牛骨汤嘛我就想着汤汤水水对对汤汤水水的反正买回来可以加点菜你看我们的思维就一定要在可以就是多次利用的那种嗯就点了一个牛骨汤然后点了一个那种拌饭之类的
就这样全家就是拿汤配饭就吃了一顿就很方便嘛送到门口无接触送餐我觉得当时应该很多餐厅也是依靠着外卖来维系着他们的对对对又不能堂食嘛比较有趣的就是我发现 Door Dash 就是 2020 年 IPO 的就是
他们真的就是借着 COVID 这股风然后把 Grubhub 干下去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之前都没有听过多大就一直是 Grubhub 大学时期从那次点了外卖以后我就觉得说也不错嘛速度也还算可以然后味道也不差因为那个馆子是我们之前去吃过的
就是去糖食过的可能就已经对他有了解就是说品质上应该不会差太多对对因为有的店真的是外卖和糖食是不一样的那 ghost kitchen 那种只送外卖或者说他的那个他看你是外卖单他就会可能会用不同的料就是说有这种差的我有听说既然这家的糖食不错那他们的外卖应该也不错
嗯就点了还没有踩雷嗯可能那时候生病可能觉得什么都嗯都 OK 啦有的吃就不错对对我可能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点过外卖嗯
对就大学可能一是自己上班之后二是就是我们俩就是没钱有闲嘛所以就是有时候就是算一算就还不如自己去取就是因为在村里面就是还是相对距离不会太太远我们会点的地方如果真的那么远的地方可能就是开车周末去吃一吃这样子对对对这个
这个的确是的因为我们搬到这边来以后呃和那种附近就是我们会点的那些外卖距离还是可能直线的话就是
20 分钟左右的车程嘛对对这样来回就是一个小时了其实堵一堵的话嗯嗯嗯而且我们附近那种比较近的可以吃的就什么麦当劳就是那种连锁的快餐美式快餐店这里就没有什么想吃的对能吃的那几家中餐店或者是韩餐店都是距离比较远还在配送范围内不用加配送费的就只有选择就很少就那两三家
所以每次就在那两三家之间选选择也不是很多对就虽然这些平台里面看起来什么国家的 cuisine 都有但是其实我们想吃的就只有那几家而已对因为点外卖这个动作并不是说可点可不点是你想
必须不能不点的时候才点的嘛所以这种时候你肯定洗就是这个钱要花的值得对吧这个等待也要值得就是你等四五十分钟你也要值得但是还选择又很少能吃的就是符合我们口味的花了钱不觉得冤枉的就几乎没有真的在西雅图是这样的近几年的确就是感觉价格有越来越高我是看到就是西雅图的
像我们的吐槽就是各种各样不同的费用加的越来越多是这样的就是你如果你贵好你品质相应的提升那 OK 的这个东西我们可能花钱可能很值但是你价格高了品质低了然后量又少了之类的你就觉得说天哪这种就是明就明摆的欺负人嘛就那种欺负大家没地方可以去吃嗯
我觉得这个里面就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个就是海外的这个人力成本全美有两个城市它是对这种 APP base 就是 APP 外卖服务有最低工资限制的就是纽约跟西雅图凑齐了对对纽约是 19 块 19 块 5 毛 6
per hour before tips 压图年初纪念年初是 26 块 4 然后因为 26 块 4 之后点外卖的人减少了非常非常多然后在四月份的时候它改成了 19 块 97
但是就是两边都会有怨言嘛人家可能觉得 26 块我再出去我开车因为美国如果大城市里面可能还有一些自行车电动车但是在像西雅图这样散开比较大的城市肯定都是开车嘛要考虑车的油钱车的保养什么的可能他算下来也就是 15 6 块 26 块的起薪的话
对这边连那个校车司机的 minimum wage 都是 21 块几现在我看到招聘广告是很高很高是的他这个人工费很高的还有另外一个点我觉得可能中国人对小费这个东西有点不习惯就是说我们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小费这个概念
所以就觉得说这个钱是不是不该花还是说花的是一种就是对可能中国人习惯那种劳动密集型的那些红利嘛对对对这种差异很大就是我搬到纽约之后就听这边住得久的人他们就推荐我下那个饭团跟熊猫快递然后那个上面的配送费硬的都是都是一块九九
嗯我就觉得就是相差太大了跟美国的这些 APP 相比他们可能嗯像这边的话如果在法拉盛你看到他们的确就是骑电动车自行车比较多然后他们一次会取很多单就是国内的一个外卖的模式嗯
我也用过那个华人那种外送平台然后也点过同样的就是在同一个店家用不同的比如说多大点一次然后用这种华人的点一次然后他因为他送餐的就华人平台都是华人送餐的嗯嗯嗯可能特例吧就那一次那个
點過一次 然後那個司機他還沒到 他就狂給我打電話我就不接嘛 因為我從來不接那種陌生來電因為這個東西很 straightforward 我們家就在那裡 然後你放在門口不就行了嗎對啊 對啊 他就一直打他可能 他可能覺得說你你我不用下車了 你就下來取一下那種嘛 因為我們那我家那有個 driveway 上去
可能吧我在猜想然后我没有接然后就一直没接然后他就来了以后他可能等了一会就就登登登登上来然后就可能让他跑了一小一小段吧可能五米的一个 driveway 这样他跑过来放了然后他走以后我发现他走了以后
他之前停车那个地方扔了很多垃圾空的矿泉水壶然后什么纸巾就是这种哦就是素质很差是可能就因为我就点了那么一次但是那一次已经足够让我拉黑拉黑我就不用然后嗯就是我这一种一种
体感吧就是觉得说可能那个 mentality 还是就是那一套对对像我是我可能因为就是纽约稍微就是公共交通方便点我可能有时候会选择自提嘛然后像熊猫我有一家很喜欢的
粤菜馆子它有停载周它停载周它官网上点 7 块 5 税后 8 块 17 然后我在熊猫快递上我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各种红包什么用户券加上最后它加上费 8 块 11 就是我省 0.066
后来我就觉得然后这些平台它又要抽成嘛那我就觉得我还不如把钱就直接给店家做赚我后来就是在网站上订好我去自取这样子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有一次在我之前节目里提到一家很喜欢的那个马来西亚菜店我就是经常去他家自取他家没有稍微远一点的外卖就只有自取
然后有一次我看到 Grabhub 上有优惠券我就用了那优惠券然后老板看我是首客他就说你能不能不要用这个 Grabhub 你就在我们网站上点我再给你一张 20 块的 gift card 他说因为他们的 commission 可能就 15 到 30 我们可能就没什么赚然后后面我就比较喜欢用那个各个商家自己的网站就是自取的话对我用之前用那个那种华人配送平台就是一打
就是各种各样的就感觉像是淘宝或者是那种的那种杂项以下各种各样的小窗弹出来各种各样的那种让你去点我就想要一个商家的那个店家的名然后点进去想要哪个菜选定了支付了就行了它就是有很多的对对对我就很烦我就不喜欢那个 overwhelming 那个
它让你觉得好像自己得了很多利益但是我一拿那个上架的菜单我发现这跟我直接跟他点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走过他这个中间商去他那边选自取的那个方式都是套路他会觉得又有红包砸中你了但是像美式的 App 就是贵得很明显
就是他没有这种优惠圈叠叠叠这种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我们家附近有家韩国炸鸡然后他有一个套餐是 33 块 99 关网上然后如果我用 Uber Eats 点他那个起价就是 42 块 49 因为他要保证 commission 之后他们还是有钱赚然后加上 delivery
就是看起来不高就是 49 分然后这是 25 分钟到 40 分钟的选项然后 service fee other fee 将近 7 块再加上 New York courtier fee1 块 99 再加上 tax 然后最后是 55 块 41 就跟官网下格已经差了 20 多块钱了然后因为它距离又是只用 10 分钟左右 20 分钟相当于 20 分钟我自己可以赚 20 多块时薪就是 64 哈哈哈哈
是的然后这种有有时间没有钱的人然后就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自提就不敢点外卖因为真的就是贵了太多我看一下我的那个点单的记录就是他会有个我自己分析那个 pattern 一个模式就是说我什么时候点的最密集点的最勤然后
就是重复点那几家就是在比如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时候我开始要准备我的书嘛我就真的是就我这全部的精力脑力体力全部都关注在那个项目上面真的就没有额外的精力在管别的事情包括做饭所以那个时候就想说我只要手指头动一动饭菜热腾腾的饭菜就出现在我家门的那种我记得那时候我点了一个星期可以重复点三次
就是同一家店然后点三次然后你想象我算了一下那个外卖我花在外卖上的钱可能我写书就是卖书都没有赚回因为真的太贵点一次一家三口吃三个菜就是一个是纯素一个是肉菜混合然后再来一个那种
不管是汤也好什么也好就是三个嘛一般我都是三个然后米饭自己煮米饭我永远不会点这个是这是我的底线不要纸巾不要茶水的那种因为我就这样点然后一次起码就是加上所有的小费配送费乱七八糟那些全部你支付出去的可能就已经是要八九十了至少然后我就说哇一个星期我点三次那就是三百对三百块钱哦
我们俩是自己会去买菜的人我们知道 300 块钱在确认中有就一大车对的确特别明显像像我也是压力大的时候就会不想做饭脑子已经就是复合了对因为这样做饭我们之前提过就是那就是多现成然后你要很早的去安排这些食材周末就要采买好所有食材你才可以做出下酒的菜嘛
这种时候可能就外带随便外带点什么东西然后就是没有力气再去顾这个东西而且我觉得你再喜欢做菜的人再会做菜的人你还是需要一两次需要别人给你做菜就是说你真的需要这样然后特别是外卖这个东西就包含了你就说你不用洗碗不用开灶不用
还有采买蔬菜的那个过程但是实际上对于我来说我操作下来的成本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说他送到我家门对吧我要把那个袋子打开把所有的菜都倒到盘子里再吃因为我没办法直接从那个塑料盒子里面吃我也是因为有时候量又多
你可以稍微再省一半倒下是的 是的 我也是这样的就是第一个动作就是把袋子拆开然后所有的盒子那个盒盖子打开然后拿出我自己的保温盒把那种已经超大份的那种菜剥到那个保温盒里面先把盖子干净的弄好对 就赶紧就盖好盖子就送到冷冻或者冷藏然后剩下这一顿能吃的就全部又重新装到盘子里面如果它冷了一点你还要加热微波加热一下
然后还有我们自己用自己的餐具饭碗然后这样摆出来一桌他们吃完以后我还要收碗收筷然后把脏掉的外面和清洗一下然后再分类垃圾存放所以这一系列下来其实它的工作量并不比自己去做一顿的少没错没错我经常有种感觉疫情以来这个菜价也是不停的上升就有时候点一个素菜那种
高汤的豆苗是我们的 20 块 17 8 块的所以有时候甚至还想想家里还有周末买的菜我就买一个打包一个肉菜然后回家再做一个蔬菜再把那个冰箱里已经冻好的饭加热一下然后就只要少买一个菜又能省点钱所以相当于我在热这些外卖的菜的时候还得自己再做一个蔬菜是的我有时这样有时候我可能就纯点纯肉菜
或者肉菜混合的那种菜然后我自己这个家里面怎么样都要弄出一个纯素对就是那种比如说炒一个快的那种炒一个豆那种什么青菜啊嗯嗯再不行那个冷冻那个西兰花用微波炉就是一定要一定要有绿色一定要有个这样的一个一个这个环节否则我过不去那一关对其实我上次就生日去了一家稍微贵点的粤菜馆子然后点完之后我没有点菜他说不来个蔬菜吗然后
我就是作为江浙人硬憋着我说不吃不吃主菜主菜然后真的就太贵了所以我们点外卖的情境就是要么就是生病要么就是那种就是太累了不想做饭而且包括甚至包括冷冻 pizza 拿去微波拿去那个烤箱烤一下或者是一种吹得久的那种冷冻的那种呃
一套餐那种拿去微波炉加针这个动作都不想做的情况下才会去点外卖没错没错就这两种情况但是每每点到手都会觉得说有一种被欺负了的感觉嗯嗯
就是不好吃又贵而且就是等待的时间也非常非常久有时候就觉得我自己做饭都收拾完了然后我现在才收到你这个外卖对对对而且他那种因为他那个多袋他那个配送那个有个选项就是那种直接给你就是他不会去
顺便送两三家就直接来不是顺风车对对对它就是 express 专车对专车专车专车送你外卖那个 express 有个选项呢就会就会加加 2.99 还是多少的一个费然后
资本主义一切服务都标好了价格都标好了价格给你的然后你就我没那么想吃了对没那么着急了然后就我永远都不会选那个选项所以有时候在那种饭点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我那个司机从那个饭店到我这一路他路上要停两次
就有两个其他的家要送就尤其他送错了餐我估计是他把另外一家的餐送到了我家就是送错了天啊那咋办呢联系客服这个就是
对就是联系你看这个就是另外一个成本那个沟通成本也很高我就跟那个客服联系跟那个多 dash 就说那个商家送错餐了然后多 dash 那边我估计就是那种 AI 客服就是你给他他就会说啊不好意思让你什么什么然后就给我马上就退回了那个钱嗯嗯嗯就是说那顿饭嗯我吃了但是我吃的不是我点我想吃的菜啊嗯
就是我在想他点的啥美式吗还是也是亚洲食物中式中式哦对好像是点宫保鸡丁还是什么就是那种中餐我点的是牛柳之类的那种然后他给我送来那个宫保鸡丁我说今夜有两个伤心人两个人都开忙了伤心人两个人开忙了
嗯对真的觉得在北美点外卖就是一点都没有国内那种社交媒体上看那个打工人中午吃各式各样的外卖那种丰富然后就觉得就是两败俱伤商家首先赚的少然后我们又花了更多的钱去得到更加次的服务最终受利者只有那个中间中间的那个公司嗯因为他们就
就把那些比如说 minimum wage 所有的那个压力都给到了消费者啊就不停的加各式各样新的 fee 来让我们去承担他们的 minimum wage 就跟消费的系统有点像了是啊就是因为这个像多 dash 它最后你点这个支付之前它那个它给你四个选项嘛就是你要给多少的 tip 它就直接帮你算好了 10%啊 18%啊什么 20 之类的
就很高然后你就是有点像凭良心的那种嘛而且他还没送到啊这样我都不知道他服务是怎样就要给小费他就是给你这个选项然后他帮你算好了就是不同 percentage 的小费是多少如果你觉得都不满意的话你可以不是说不满意就是你想给比如说给个整数因为他算下都是带小数点的嘛就是如果你想给一个整数的话你会去选 others 就是可以点然后你自己再 type 那个金额进去
我就很纠结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小行字哦那个行字真的就像一个那种道德压力他说 all your tips go directly to the dasher 就是你这个钱是我们是不会抽成的就直接就是给到那个司机 how about 你就少抽点 commission 多把钱给 driver 对对对所以那行字就是真的是对这种当代人的一种道德绑架就像我这种人就觉得说啊
嗯而且而且他有擔心說如果他看到了我給他的那個 tip 很少他就會故意送的很慢一點或者說嗯就是你會有這種糾結嘛所以每次到那個環節的時候我就心裡一咯噔我說天吶這個套路不舒服就是這個套路不舒服讓我覺得特別不
给钱给的不爽而且是基于他已经收了各种各样的费之后然后又来一个所以你会觉得不舒服如果他前面是比较 reasonable 比较合乎情理的那个价格然后最后你可能会稍微更心甘情愿一点我觉得
对对对然后所以这个也体现了就是我之前说那个就是中国人对小费这个东西一种天生的一种不熟悉吧因为也没有人给个我们小费我们付出劳动就是得到这么多钱没有额外的钱了但是就是那种资本主义的标价系统
我在我我跟我婆婆相处的时候就很明显感到他们对小费这一块是非常 generous 就是他们觉得应该给而且要给多嗯嗯嗯是是就我跟他我跟他去旅行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住那种就是旅行社买好的那种 all inclusive 包酒店包那个包什么吃饭嗯吃饭那种
我們那種我就覺得說這種全部都是包含在內的嘛但他就他就是只要有機會只要能給他都會給比如說幫我們打掃那種 room service 對吧嗯嗯嗯他每次都會在人家已經疊好的那個地方啊什麼就放兩三個那種歐元硬幣嘛嗯嗯可能也不會多少錢啊就幾塊然後就一個他就說這是一種 gesture 就是說人家看到會覺得說噢
就觉得帮你打扫起来也觉得很很乐意那样让人家打扫到阿姨心里面我们去那种酒店自助餐酒店自助餐就是自己吃但他们那边还是会有 waiter 过来收盘子呀对对帮你倒一下水呀什么什么因为要点咖啡还是水他会来帮你添嘛我们就经常可能跟其中一个 waiter 就比较熟因为我们住了一个星期嘛然后我婆婆那时候就哈哈
很搞笑的他就拿那种 cash 一张那个十块欧元的那个纸钞吧他就握在手里面叠成了一个小小的一个像那种口香糖大小的一个然后那个那个在西班牙那个小哥过来帮我们服务了以后他就我婆婆就跟他就叫住他然后用最简单的西班牙语就说谢谢给你然后就把那个口香糖
大小的那个纸钞塞在因为他可能怕别人看到他就这样塞给那个小哥那个小哥接过来以后就很开心塞到他自己的那个口袋里面就走了然后他说然后我婆婆很自豪说这是你公公教我的就说要出去要给你
要比较隐晦这样就我心里想说这个好男人就是不是说那种好 man 的那个好男人我说这个是很很典型的男人的行为就他们会给这种就是金钱上的比如像我公公给小费哈就那种你知道吧成熟男人哇
我想到一个好真实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江陵那边当时吃那个烤鳗鱼然后就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就烤得很好然后韩国没有小费机制的然后我家属她爸也给了那个女生小费你刚一说我就觉得好像是吧就是那种好像是中年那种所谓的中年成功男人通过给小费来表示他的一种那种
我都不觉得他是在为了表扬别人或者是赞扬别人好像在彰显自己的某一种认可你知道吧他会觉得说我对你的认可就是你的最大的一种荣耀一种荣耀耶
中国人的确不熟悉像我之前在拉斯维加兹我就说也是吃自助餐嘛那种稍微贵一点的自助餐然后我说要感觉好像大家就是以前网上都说要给啊什么的然后我就放在桌子盘子下面然后就走了然后我爸妈就一直看说要确定是我们服务员拿到的钱别给别人拿走了
然后我爸妈还观察说你看那些美国人也没有给是不是不用给因为它那个本身价值就很高也就带一个服务费了但我当时也就不太确定了那时候就还是就稍微给一两块这样子
嗯嗯嗯对对我公婆他们过来这边就是来美国这边我们去吃饭的时候他们也开始准备就是什么零钱啊什么给小费啊之类的然后好像我们还为此争执过一段时间就是就是说就是两个国家虽然都给小费但是给的方式不同像这边就是你结账的时候就是可以写嘛那个 tip 你可以写上去那个信用卡的那个单上面然后在德国那边好像就是你
结账了以后你再自己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掏一点你想给他的数额对对对然后或者说比如说他是 57 块然后你就说啊你就收 60 块吧就这种哈就类似这种这种的方式来实现的还是不一样我前两天去中餐馆吃了 60 块我给他 8060 不到我说不用找了吧我说还是找吧哈哈哈哈
稍微有点多你这个 20 能买一个菜呢这个价格贵可能大家觉得说在美国肯定都贵了因为人工费很多但是其实你算一下就是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外卖平台上那种中餐馆点一个酸辣土豆丝一盘这个是那个税前的价格 16.79 就算 17 块那就就算 17 块加上小那个税的话 17 美金
一盘土豆丝科普一下 69 分一个还是不到 99 那个我昨天我昨天才去确认就买的我特意看了那个那个账单就是 99 是那个 Rousset 那个那个大的一个一个那个你知道那个土豆有多大吗就是比我的手掌真的又很重一大个那个能切出两盘土豆丝吧是的如果你真的好好弄
一家三口是够吃的就是跟那个外卖送的那个量是一样然后我就想说 99 分你就算他一块钱嘛一块钱 versus17 块这个差价在哪对吧就算你说有人工费什么房租什么什么那也不至于 1 比 17 这么这个所以这种东西跟我的冲击就很大
蔬菜的冲击是最大的但是你说肉菜嘛他给的你会觉得那些肉都是奇奇怪怪的要不就是是那种预处理的那种肉的感受很多我们家附近开了一家印象沙县然后他们就会有那种红烧肉我从来不敢点就是那种国内我小时候在国内可喜欢吃沙县
然后就大学读书的时候来美国之后就觉得上线都是他预制菜给我热一热然后卖我 20 块这样子是是是然后对所以有时候我有时候也不得不点一个蔬菜真的因为真的实在没有菜了就点的时候送到我就觉得就是那种心太低血肉太疼的感觉
对对我觉得我们买菜的人就是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什么信息差对对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我觉得这个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说到这种我们就想到说那个 Bill Gates 那个有次他上 Ellen Show 对
就给他准备了一个猜价格的节目环节然后就让他猜那个洗粉还有牛奶之类的就那种很平常的那种家用的常见品嘛首富不知道首富不知道下面的中年妇女都笑得不行了下面的观众群都是自己会去买超市的人是是是首富不过如此是啊是啊好我们来
我們要測試你所得到的每天食品在超級市場上有什麼經驗你最早有去超級市場嗎很久以前了好 這是很有趣的我們來看看這裡有一盒米花餅那是一盒福尼餅當然是一盒福尼餅你覺得一盒米花餅多少錢五塊
好 這是一元看 真是一個賣場我會拿五元我知道好 海棠 您覺得呢四元不不 十元十 十元好 九十九十七元很貴的洗衣服
中餐土豆丝的价格对我来说真是超级大的一个冲击还有就是另外
有时候我经常点那种比如说像辣子鸡这种东西因为我觉得涉及到要油炸的在家里面就会很费时很费油嘛所以想说点的话就快一点但是呢我之前可能在长毛乡也吐槽过一次就是我在翠亚图三家不同的地方点的辣子鸡是一模一样的就从造型味道什么
然后有一家甚至连那个锡纸的盒子都是上面都还有标签就感觉人家就说其实都是国内那种送过来的就也不是国内可能就是有个冷冻菜预制菜的那种然后他中央厨房都发到不同的餐厅这样嗯嗯嗯所以我就是那次以后我就觉得心里面好失望啊
就整个的体验就在特别在西雅图那种点中餐外卖体验就像在一个那种不幸福的婚姻里面狗活着的那种感觉又离又离不了感情又不得不接受就那种危机婚姻即时感就再见爱人再见爱人西雅图所以说外卖就是在我们真实经历跟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仅是外卖社交媒体还给了我们很多错觉就比如说就是我们作为所谓的美华也会刷到同样在美国的华人做的一些自媒体的内容嘛然后就会又刷到一些
妈妈比如说就是去 Hofood 购物就一张账单常常拉出来就有 300 刀这样子然后下面的评论就是必定会出现人家赚的是美元赚的是美金所以就是感觉也很便宜还是有机的超市啊什么的就是作为赚美金的人看起来也很肉疼其实是的 是的我也觉得我连去
不是 hofu 是那个 trader joe 这种因为 trader joe 是每周都要去一次的话基本上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就类别不会差太大就是买点肉买点我们常吃的那些小零食然后水果一点点然后再加上蔬菜啊还有他们家出的新品那种反正七七八八这些加起来我们一家三口一个星期一次 trader joe 可能也就
一百以内嗯嗯差不多差不多是的是的我们可能就六七十这样子嗯嗯嗯所以有一次我可能买了两盒肉就是因为多买了一盒肉一下子那个就飙到一百出头嘛因为不
就超出了我的舒适区然后我就说我就看你我就故意就就就很仔细的看一下账单哦原来是那个两盒肉一个就什么十九块九啊或者一个就对就占了很多对对但是也不会出现三百出现说
三百那种就算你去 Costco 真的 Costco 那种像我们我们就是牛肉然后买一个 scallop 袋子然后买一包虾这样可能也就一百四一百五吧但我们只有两口之家他们可能人稍微多两口但两个小孩就是零点五个大人吧是我们去 Costco 的常买的那些
比如说那个莓果类的然后买一点那种早餐可以吃的那些 burrito 还是什么的肉可能偶尔会在那边买因为太多了
我也嗯嗯我也懒得處理所以可能就一次去 Costco 也就 100 多頂天啦 200 可能所以就可能看到人家 hold foods 一次那種就是可能三個他們也是可能也是三口之家之類的那種嗯那種構成但是你看到 300 多的帳單就是它視頻裡面呈現的 300 多的帳單你會覺得說哇
对都是赚美金这个 300 块体感也很不同了是的如果看他所在的城市和你所生活的城市的那个水平
生活水平差不多或者说他的家庭构成比如他也一个小孩啊或者是他或者他也是全职妈妈之类的就是你会去对比嘛你会不自觉说他们也是三狗之家他们也是生活在这里怎么会就是说都是吃人的饭就为什么会这么贵是这样的就会有点有点错觉吧
所以你看就是最近好像像国内那种关于外卖或者外卖员这个的讨论也挺多的就在影视作品啊或者在新闻报道里面的呈现也挺多然后但是你对比就是说同一个词汇就外卖在美国哪怕外卖员就是这个词汇在美国好像都不算是一个可以
花等号对对我觉得像我会关注一些就是个人 personal finance 那种博主嘛然后他们就做 side hustle 他们就会都会考虑这个做外卖这个的确就是我觉得时薪就是不会很差不会很差
对就是正正下来的话他可能能到 17 25 一小时就是我觉得跟像超市的 cashier 啊这些工作是比较齐平的他不是一个非常国内语境下那个低廉劳动力的一个代名词是是就是说连那种称呼你说我们国内都是外卖小哥对吧然后这边就可能就什么 dasher 就 doordash 那个 dasher 你就不会把它直接等同于外卖小哥首先人家就是开车
他不是骑这一车对体力上就是相对会稍微节省一点嗯是而且做那个在这边做那种呃外送当做 side hustle 的话他还有个就像说他遇到一个 general stripper 的时候一百刀那种对对会有的会有那种传说就是你送了一个餐人家哇就好爽的给你了一百刀的那个 cash 你就可以把那个而且好像那部分是不收税的哦
哦是吗 Tip 好像是不收税的 Tip 理论上也是要报税的但是有很多灰色地带而且你给 cash 没有人知道 cash 的话你就没有是所以这个也是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区别
所以你就是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面它所指是不同的像那个外卖员这个东西就是在中国的影视里面被处理成为是一个中产阶级就所谓的中国的中产阶级突然间失业了以后不得不去跑外卖不得不去谋生的一个选择但是你说你如果你把这个概念全部就这样平行移植到美国的语境里面说美国中产
然后他们破产了去送外卖这个好像这个连接就不对对就是这个路径也不对首先
首先中产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语境下和在美国语境下也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你可能觉得就是中产不就是有钱吗其实 no no no 它可能是维系一种生活方式它所拥有的资产那些都是美国中产的一个象征有房有车首先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象征我觉得中国的中产我觉得是一种相对概念就是它是一种比较的就比如说你的收入可能是在什么
在某一个基准线上哈然后然后你的所居住的城市就可能北上广这种然后甚至但是在在美国或者说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语境下面他还指代了一种社会特权你觉不觉得有
或者说一种家族甚至有种家族传承的那种感觉而且我觉得这个哪怕你在东亚范围内比较它在日韩的语境下跟在中国的语境下中产这个词代表的我觉得也不一样因为像韩国它有财阀这个概念对对吧它有私人那种资产的那种积累
然后在日本的话他因为他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可能还是一个比较资本主义的概念我们社会主义是小康没有中产的概念就是手里的钱可能比较够用就想说有的可能他为了符合那个概念或者说怎么样就在自媒体的
标题的定位上或者他的 tag 上面他就会加上一个中产然后他所呈现的生活方式其实可能在在我们看来就觉得说就是一个小康之家
美国的中产我觉得范围非常广只要你不是那种大企业的老板或者是真的就是没那么位置我感觉那个区间全部都是中产那个中产的范围太大了而且他们都不在我们生活的视野之内就是说只要你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东西它就带有
它就带有一种天然的表演性吧你知道吧对对就是国内的人看这些标签他会想象出很多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
是就是觉得说白了就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我身上我出国就十多年每次就是如果有国内的朋友来问我一些问题的时候他的提问就已经代表已经代表了某种很大的价值判断标签然后还有一种他的一种固有的一种想象吧
就比如说我们就是开始搬进从公寓搬到了自己的家的时候他用的语言就会说哇你们家搬进了独栋大别墅因为美国郊区全部都是独栋大别墅是只有独栋大别墅就那种 single family home 这种的设置他都觉得说就等同于那种大别墅你知道吧独栋大别墅还不是连排是独栋独栋
我记得我小中的时候就是有同学是真的住在别墅里我当时的反应就是哦原来温州也有别墅就是国内的大别墅独栋大别墅的那个价格区间是完全跟美国这边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说如果你要这样比的话像深圳一套房的价格在美国也可以买一个独栋大别墅就是说
它又不一样了它的那个含义又不一样了但是他们对我们生活的想象就会有这种标签化的一种趋势哪怕是所谓的熟人啊什么什么如果在他看来你的生活就是符合那种标签的自媒体上面他们那些人呈现的那些东西独栋大别墅然后还有因为我出国的路径是通过
那种婚姻他们就会他们用的词汇就会是哇嫁到国外或者远嫁国外
你一听就感觉像是八九十年代那种出国捞金的那种或者是就是你爱人家是那种巨富巨富你要去继承遗产啦你进去你进去就是当因为我又是全职嘛所以他们的感觉就是哇神仙仙仙家的女儿啊嫁到国外了不用上班所以他们就觉得说我的钱应该是就是地上可以随便捡的而且
而且有个汇率嘛他们就会说哇你在那边挣一块钱是我们这边的十块钱啊哇简单粗暴直接我们的税我们在德国要交的税是基本上就是基本几乎百分之五十的税他们对你这种生活的一种想象就是全是全是标签就是就感觉你在刷小红书刷酒就是小红书人君富婆那种小红书刷酒的都觉得自己在贫困先啊
不仅是别人的这种错觉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就是没有体验之前的错觉就比如说咱们聊到这个看病这件事情
我自己有一个很直接的体验就是我当时在读硕士在辞职跟读硕士之前中间这段时间我就没有医保然后当时我出了一个意外就把下巴摔了做了一个整容手术所谓的整容手术但其实就是把下巴缝起来然后当时我是收到了一个十万美金的账单
然后自己竭尽全力可能还了几千之后后来发现他们那个账单背后就有那种 financial assistant 的 program
然后我就打去电话问然后他们后来就是当面接待我我去那个医院的那个收钱的那个部门然后我当时就真的眼泪都要快出来了我说我我这边存的 HSA 还有三千块我说能还的我都会还的剩下的我怎么办然后那个阿姨就特别好那个时候
他就说你不用想我们后面都会帮你负责的然后后来这个十万美金我可能就
付了自己竭尽全力的三四千然后最后就是 ride off 然后我当时还很担心这个会不会影响以后给我移民什么说我收了什么福利什么但其实完全不是跟这个联邦政府相关的它就是医院的这么一个 program 然后帮助那些当时没有收入的人对对对我也是差不多因为我们
就是传闻中就是美国那种天价医疗对吧一直都是一直都是盘根在我心里面我就特别像我室友他之前读书的时候来来美国做过交换生嘛他就说一下有次感冒就是去学校那种校医室可能看一下开了点药就花了五五百美金然后他就有这个这个创伤不愉快的经历他就他也自己在念叨的时候哇太贵了美国的医疗然后
我们搬到美国来以后有一段时间也是处于这种就是还没有拿到那个 social security number 的时候就没办法去办剩下的所有的那些比如说保险呀什么什么的嘛所以那段时间也是经历了跟你类似的空窗就是没有任何保护那个没有盾牌那种肉搏的阶段那时候就感觉你炒个菜你都不敢就是被邮件到那边
就小心翼翼的然后那时候就正好遇到有次小孩他自己去爬那个他的 stroller 然后就翻了嘛就磕到了嘴其实也不是很大的一个伤啊就可能牙齿跟嘴唇这样撞了一下就开始有点流血但是就是 it looks bad 就是那种嘴唇因为他血管很丰富所以他流血就觉得血喷大口感觉一张嘴都是血小孩然后又哭嘛所以我们就赶紧就呃
就说赶紧去送去那个 Urgent Care 还不是去 ER 因为美国里面有两种那种所谓的急诊嘛一种就是 Urgent Care 就是那种不是不是说那种
太紧急的状况就是去那种它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门店的门诊一样对对对 walk in 就行了然后急诊那种就是所谓的那种哇就性命攸关的可以推进去那种是的就是电视剧里面演的那种生死时抢救的那种好我们就进去了 urgent care 然后他就其实去到 urgent care 的时候小孩已经不哭了然后也没有太流血了
但是已经 check in 了嘛我们就就还是说看一下来都来了来都来了对来都来了然后那时候就没有保险那时候就遇到第一次没有保险的情况然后他们就把我们的就是我们的那种支付方式都留下了嘛然后就就那个医生就看了一眼就给了我们一包那种 Aqua4 还是什么那种那种的药膏之类的就是
万用药膏吧就哪里的什么小商什么都可以用一下的那种药膏我们就取了一小包药就像试用装的那种大小一小包药就回去了然后账单就是 200 美金然后所以那两次的经验一次从我室友他自己的经验然后一次是我们小孩的经验就给我的错觉说美国医疗是真的贵后来所以我们有了保险以后
我们自己用过的 ER 包括甚至是打打那个急救电话有救护车来的那种我发现都没有收到天价账单或者说已经被保险给 cover 掉了可能打到那个 deductible 是的所以我的话就觉得说其实也没那么糟啦
包括我自己就是上两个星期我自己去了一趟自己开车去 ER 的时候我从进去到出来全部都是在一个环境很好一个整室里面然后包括照拍片啊什么都是他们推着他们的机器进来帮我拍的弄完了以后抽血什么什么的四个人就服务我就
就感觉在 VIP 病房里面但其实就是一般的急诊室的规程嘛就他们的 procedure 就是这样的你进去就是要给你插个流支针就是要给你整个流程走完弄完以后出来到现在我还没有收到账单就是说我可以在保险公司那个 claim 里面看我的那个每一个医疗记录的那个花费是多少但是没有到我手上说你需要交多少多少钱
就全部都被 cover 掉了可能也到年底了嘛我们家的就用完了那个额度所以就全部其他都是免费的所以这个事情就是我现在也会经常刷到说在美国千万不要去急诊室啊什么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就是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你没有自己亲身经历你不能就是因为这些帖子就
做 conclusion 就得到一个结果我之前内耗很大就是对于医疗这块就是因为想说我这个病不要轻易地去医药不要去急诊室我能去家庭医生里看一下的或者是哪怕是 urgent care 这种看一下的都不要去急诊
然后急诊好像就是一个禁区啊就感觉是嗯嗯比如像之前会听到国内什么来旅游那种什么一个车祸然后十万对对对几十万美金那种破产的那种新闻我们也刷到过但是就是它不同啊因为它是旅行嘛它没有可能它的旅行保险或者是特别差之类的嗯嗯之类的然后我们不同就是我们的保险的那个 policy 跟那个都不一样所以
就是还是那句话不要从互联网上了解世界就你要亲自的自己去体验这种这种就比如说别人问你美国好还是什么中国好或者说美国好还是德国好就这种问题无从可答是的
你是不一样的就每一个人的那种条件他的所处的处境还有是的都不一样就是包括我把这个受伤的故事讲给国内的亲戚听那他们就会说美国医院真好说你这样钱都没放下来还给你治了就是大手术就给你做了他说但是中国你没有钱他就不可能给你做这个手术是是对那这种怎么答呢对吧对这种就是
对你们讲的都不是同一个东西就是你没办法比较而且就是很多时候像美国这种天价账单你是有很多的方式去跟他谈判的比如说
我就这么多钱给你自信不清你愿不愿意或者是我现在没有保险你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就是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了解才会有真正的解决方式不一定就是你就一定要背负上这么高的天价账单对对我记得我去比如说去去每次去看病之前他都会给你就是 check in 填表的时候
他都会问你希望问你有没有保险嘛然后如果你没有保险他下面还说你需不需要那种 financial aid 就是那种帮助嘛 financial assistance 之类的所以就是说他还有这个选项给你去选并不是说一刀切的好你没有保险那你就不要来看病了或者说你
就是对就不是那么绝对的就这个事情你们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可能他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因为他有他自己的各种弊端对吧系统的那些价格还是在那边对啊是啊是啊但是就是说一切的东西你想象了和你亲身去实践的他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像我现在在去看那种帖子我就想并不是都是像你们说的这样因为我自己就亲身经历了这个好的例子我也是这种感觉而且这种只要你去实就实践得真知小马过河才知道谁有过身小马过河
对对对你自己蹚过去了你才有那个真实的体感然后你才会觉得说诶不过如此吗或者说哦原来如此就是你会得到两种感受就是不过如此或者是原来如此这并不是说互联网上给你呈现出来的那种真实就从看病这个例子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就是这样就不要去
可能说甚至不要去惧怕那些传说中的嗯传说中的某某某传说中的叉叉叉这样对对而且我觉得我们就是真正的在所谓的别处生活过之后你就会更加的全面的去看待网上的这些内容你就不会相信他们的一面之词了然后就说哦你又在这里做理中课了哈哈哈哈
就是做所谓的什么理中课啊或者是何不食肉糜这种姿态我觉得都是有一种误解就是你
因为你们两个人就人家说都没有对齐就你们不在同一境下就是你的 single family house 在他看来是独栋大别墅然后这个独栋大别墅里面所指的东西又是不一样的就像现在刘子就是那种指最精明的生活对啊你说八九十年代留学生是那种国家什么输出的高端人才那种去
这只是现在我觉得很多人也就是家里的钱出来就是读书的只是纸醉精迷的生活更容易出现在算法里而已因为它呈现的东西是人们更加愿意看到的而且这种看法你没办法更新就是你没办法让它
纯粹的让他有一个是他自己自己生长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他必须要去看到以后经历了以后哪怕怎么讲就是说如果我
如果我耐心的跟那些提问的人来解释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美国好还是德国好然后我要像写论文一条条的去举例就是这样的我在讲这些哪怕他听完了以后他会有感觉吗就是我在讲这些东西他会有感觉吗他的那些固有的印象和标签会松动吗我也怀疑这个东西就是说你甚至都
好像都不想去费这个力气去跟他讲我觉得他能提出这种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他他自己其实已经有答案了对对对我觉得这个问题都不是一个好问题甚至不是一个应该有的问题就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或者说就是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他都是其实你知道他不是在问问题
你懂我的意思吗还是一个反问他已经有自己的预设的一个想法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无论生活在哪里就是日常的生活就是一地鸡毛就是鸡毛蒜皮是是是我觉得我就是那种不要活在那种标签下一种神话传说里面的那种你去到国外来你可能就不会疼不会痛了你去到国外来一切就是好了你的生活里面就是只有
只有那种歌声与微笑了其实还有二十刀的土豆丝是啊是啊还有一切的生活里面的人生当中对什么生老病死三千苦辣都会有的他只是在不同的一个地方在经历着一个人生命里会经历的所有一切
我们反过来看我们看那种国内这种山姆超市的买菜我们也觉得这是我们知道的国内的消费水准吗对吧对就一两千你知道吧我看到山姆的那种就是大家都已经达到这种生活水准了吗而且就是一般那种可能三四线城市就是有山姆嘛可能二三线城市的那种
普通工作的年轻人真的可以就是负担这样寻常的一个账单吗是的是的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工作可能就是一种文职工作在一个出版社什么之类的但是他们的楼盘和楼盘附近的商圈
就是在他们城市都是顶级的那种就最新开发的然后走出去就什么 IMAX 影院慕基这些什么爱马仕那种在一楼哈这些直通地铁站然后听说一个停车位要 50 万之类的我就会想说因为他跟我同龄哈我都想说人家的钱是哪里虽然说对有双方父母的资助来什么首付之类的
但是你还会想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那你说中国好还是美国好楼下就是 IMAX 影院楼下就是无极对美国就是一种奢侈好吗是啊是啊所以你看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语境下它所指的不同的对没错所以我们就想说生活不在别处对生活就在你身边好鸡汤啊但是对
就是少上网多送虽然这次就从外卖聊起最后我们想抛给大家一个关于外卖的问题就是大家近期点到就是最后悔意向最深刻的比较差的外卖是什么对欢迎吐槽欢迎西雅图的朋友过来比赛
好的那我们不管大家是点外卖还是自家做饭都能吃好喝好少些烦恼我们下期再见再见我真希望地球是平的就像在超市买的平地过南洋这样我们就
不用美国美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去到天涯海角从西伯利亚到蒙古大草原从泰国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