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儀: 紀錄片《交換禮物》表面上探討癌症療癒,實則是一場身心灵的深度追尋。起初我以旁觀者角度看待癌症議題,但親身參與排毒實驗後,影片轉向對自身生命的叩問。陪伴癌症患者的親屬身心壓力巨大,既要付出時間精力,又要承受心理自責與焦慮。影片探討癌症治療方式,力求全面中立,涵蓋中醫西醫及個人經驗,旨在探討何種方式最適合自己。影片並非單純探討癌症治療,而是深入挖掘人們對自身生命和心灵的探索,最終指向如何找到真實的自我。我將自身排毒經歷視為與身體中『壞東西』的告別,感受到了悲傷和離別之情,這引發了我對身體與情緒之間聯繫的思考。人生中的憤怒和悲傷,有時是支撑我們前進的動力,但當它們不再需要時,也要學會告別。許多療癒方法已經發展成熟,我們不應因對它們的了解不足而将其視為另類,應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癌症治療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重要的是選擇最適合自己、最信任的方式,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紀錄片和書籍旨在提供不同的選擇,幫助人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對身體和生活的態度會影響最終的結果,要及時檢視自己,避免等到疾病來臨才後悔。在接受任何信息時,要學會獨立思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並為自己的身體負責。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我明白到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也要尊重他人為自身生命負責的方式。應以不同的視角看待癌症,将其視為身體的一部分,而非絕對的敵人,嘗試理解其成因並尋求解決之道。癌症如同一個『學壞』的孩子,我們應該嘗試包容和引導,而非簡單地将其『消灭』。癌症患者在經歷疾病的過程中,會獲得不同的『禮物』,例如重新審視人生、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我們希望人們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也能體會到疾病帶來的反思和成長,從而更好地理解自身與身體的關係。
Ivy Chao: (內容需根據訪談內容補充)
Vivi: 紀錄片中Anita先生的舉動,讓我感受到被接納和被治愈的能量,這引發了我對自我療癒和人際關係的思考。紀錄片探討的不僅是癌症,更是人與自身如何相處,如何自我療癒。作為癌症康復者,我在紀錄片宣傳過程中,與一位朋友分享了彼此的經歷,感受到了彼此的支持與理解。我相信世界上存在一種善的力量,會在不經意間給予我們幫助和支持。癌症讓我放下對他人看法的執著,讓我更加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抗癌過程中,我獨自一人走過漫長而黑暗的通道,但最終堅持下來,並从中获得了成長和勇氣。每個人在面對疾病時,都會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和成長,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勇氣和力量。疾病並非只帶來痛苦,也可能成為我們找到勇氣和自我價值的途徑。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