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他 经历 了 97年 的 亚洲 金融危机, 08年 的 次贷危机, 但 受到 的 影响 可以 说是 微乎其微。 最近 20年 经济增长 的 势头 都 没有 衰减 的 意思, 这个 在 发达 经济体 里面 是 非常 少见。 你看 人均 G D P 超越 了 当年 不可一世 的 日本, 本来 还能 跟 它 并驾齐驱 的 香港, 在 08年 之后 也 逐渐 被 他 拉开 了 距离, 达到 了 全球 第二。
上期 咱们 详细 聊 了 李光耀, 他是 怎么 一步一步 稳定 了 国内 种族 冲突 这个 动荡 的 局势, 搞定 了 基建, 然后 又 快速 提高 了 全民 的 教育 水平。 这些 听起来 都很 厉害, 但是 他 其实 都 属于 基础, 是 地基。 你 很难说 靠 这些 就能 帮助 新加坡 甩开 邻居 的 一大截 儿。 而 咱们 今天 要 聊 的 就是 李光耀, 他的 最后 一步, 也是 最 重要 的 一步, 就是 吸引 来自。
李光耀 其实 从 最 开始 当上 总理 的 时候, 他 就 非常 清楚, 新加坡 实在是 太小 了, 自然资源 也 一般。 如果 想要 快速 脱贫, 快速 致富, 那就 必须 要 靠 工业, 靠 外资。 所以 他在 1961年 就 成立 了 经济 发展局 E D B。 虽然 它 叫 经济 发展局, 你听 起来 好像 应该 是 发展 经济 的 方方面面。 但 它 最 开始 的 全部 重心 基本上都 是 围绕 着 新加坡 的 工业 建设, 还有 吸引外资。 当时 新加坡 可以 说是 举国之力 去 建 工业园区, 还 成立 了 专门从事 工业 融资 的 新加坡 发展 银行。
之后 这个 经济 发展局 就 开始 对外 吆喝, 他 就 给 这些 世界 500强的 公司 写信、 打电话, 甚至 亲自 去 拜访, 解释说 说 新加坡 好, 又 便宜, 还是 大港口。 你们 要是 来这儿 建 工厂, 我们 政府 一定 全力 配合 你。 当然 你 不能 光 嘴 上 吆喝, 你 肯定 得 拿出来 点 诚意 来。 我 来 考考 大家, 你说 他们 外资 最 看重 的 东西 是什么? 没错, 就是 税收。 新加坡 最 开始 的 时候 其实 就是 给 来 建厂 的 公司 一些 税收 减免, 而 后来 直接 干脆 就 把 自己 关税 降到 0了, 企业 的 所得税 也是 越调 越 低, 从 最 开始 超过 41%路 降到 现在 只有 17%。
也就是说 海外 企业 要 来 新加坡 做生意, 只需要 交 17% 低 的 所得税, 剩下 全 可以 揣 自己 兜里, 可能 比 他们 本国 的 税率 还 低, 而且 呢, 个人所得税 也有 优惠。 这一下 就让 新加坡 成了 一个 非常 著名 的 避税 天堂。 同时 新加坡 还 把 到 他们 国家投资 做生意 的 流程 都 简化 到 最 简 推行。 他 所谓 的 叫 单一 窗口, 大概 就是说 尽量 刨 去 所有 贸易 上 的 各种 繁文缛节 和 限制, 没有 什么 反垄断, 没有 什么 审批 牌照, 外汇 管 是你 就 来来 完了 登 个 记 建厂 卖 赚钱 就行了。 到 现在 新加坡 都 被 世界银行 排 在 全球 第二, 容易 经商 的 地区 仅次于 新西兰。
这 还 没完, 最 开始 60年代 的 时候, 新加坡 他 其实 工会 的 实力 很强, 三天两头 闹 罢工。 李光耀 就 觉得 这 哪行 对 吧? 哪个 外企 能 受得了 你 员工 天天 这么 闹 法, 于是 就 出台 了 一系列 政策 削弱 工会, 总之 就是 把 外企 来 的 大陆 给你 铺 的 平平的。 你 看看 这 新加坡政府 多 有 诚意, 对 吧? 甚至 都 有些人 觉得 他 有点 过于 有 诚意 了, 以至于 新加坡 遍地 都是 外企, 甚至 有点 削弱 了 本土 的 企业。
总之 就是 大量 的 跨国公司 从 60年代 末期 开始 纷至沓来 在 新加坡 建厂。 最 早期 还是 像 服装、 玩具、 木制品 这些 低 附加值 的 劳动密集型 产业。 后来 1968年 德州仪器 来, 1970年 又 引来 了 惠普。 这 两大 电子 巨头 的 入驻, 一下 就 激活 了 新加坡 的 电子工业。 跨国企业 的 到来 也 让 新加坡 的 制造业 迅速 崛起。 你看 这是 它 制造业 比 上 G D P 的 占 比, 从 60年到80年 持续 飙升, 从 10% 一直 涨 到了 25%, 也 帮助 了 新加坡 的 G D P 增长率 惊人 的 保持 在 超过 10%, 失业率 长期保持 在 低位。 即使 经历 了 两次 石油危机, 经济 增长率 受到 了 一点 影响, 但是 这个 失业率 一直 都 非常低, 几乎 为 零。 后来 随着 新加坡 他 越来越 有钱, 人工成本 就 越来越高, 制造业 其实 就 很难 一直 持续 扩张, 那 怎么办 呢? 一个 是 往 更 高技术 领域 的 方向 发展, 这个 很 直观。
还有 一点 我 觉得 还 挺 聪明 的, 它 不是 全球 的 贸易 大港口, 每天 有 那么 多 货 在 他 这 进进出出, 那 我 其实 就可以 找 一些 高附加值 的 产品 去 给 它 进行 下游 的 加工。 比如说 那么 多 石油 天天 从 我 这儿 过, 那 我 就可以 帮 你们 精炼 原油。 比如说 你 中东 的 朋友们, 你 就 把 原油 运 过来, 然后 我可以 帮你 做 精炼 加工, 给你 这 东西 全 弄 好了, 直接 把 这个 成品 再 运到 目的地。 再 比如说 芯片, 你 上游 的 什么 设计 制造 我 搞 不了, 但 我可以 搞 下游 的 组装 和 测试, 你们 那些 比如 电子产品 的 芯片 生产 出来 就 直接 运到 我 这儿, 我 连 什么 运输 带 封装 测试, 你 睡觉 的 功夫 就 全都 给你 搞好 了。 你 看看 它 其实 就是 把 这些 产业 下游 的 业务 跟 港口 中 转给 结合起来, 给 你来 一个 一条龙 服务。 这 就让 新加坡 的 制造业 到 现在 都是 非常重要 的 一 环。 而 政府 那些 吸引外资 的 政策, 比如 降低 税率, 削弱 工会, 简化 流程。 这些 不光是 说 简简单单 的 吸引 跨国企业 来这儿 建厂, 同时 也 帮助 新加坡 成为 了 全球 第二 大 贸易 港口, 仅次于 上海。
你看 其实 很多 国家 它 为了 保护 本土 的 产业, 对 境外 企业 进入 多多少少 有些 限制。 但 新加坡 就 不一样 了, 这 政府 从 政策 到 银行 等等, 完完全全 就 把 大门 敞开。 这就 好比 说 各个 国家 就像 一个 城市 里头 的 一个 小区。 是的, 那 美国、 中国 那就 属于 比较 大 的 小区, 各个 小区 都 会有 自己的 一个 围栏, 对 吧? 你 进出 都 走门。 新加坡, 它 可能 就像 一个 特别 繁忙 的 交通 路口。 你 想想 它 地理位置 重要, 路 还 宽, 然后 过路费 还 低, 可能 还有 很多 交警, 但是 协同 指挥 保证 道路 通 是 吧? 那 它 自然而然 就会 形成 一个 非常重要 的 交通 要塞。
它 有 多 重要 呢? 一般 我们 衡量 一个 国家 它 对 贸易 的 依赖度, 可以 看 它的 贸易 总量 比 上 它的 GDP。 注意 这个 贸易 总量 指的 不是 它的 进出口, 而是 出口 加 进口 的 一个 总量。 就 比如说 有 两个 国家, A 国家 每年 进口 1万亿, 出口 1万亿。 这个 B 国家 没有 任何 贸易, 你 单 看 它 俩 的 进出口 其实 都是 0。 但 你 很 明显 这个 A 国家 对 贸易 的 依赖度 要 大得多, 它的 贸易 总量 就是 2万亿。
好, 咱 来看 这个 贸易 总和 G D P 的 比例。 美国 是 27%, 这就 还 可以。 中国 是 38%, 这就 已经 非常 高了。 你知道 新加坡 是 多少 吗? 337%, 它的 贸易 总量 已经超过 了 它 G D P 的 三倍, 而 这个 数 从 1960年 以来 就 没 下过 200% 就有 概念 了。 所以 为什么 说 它是 个 路口 呢? 所以 对 新加坡 来说, 什么 内需、 内部 经济 反倒 是 关于 它 经济 的 一个 次要 指标, 对外贸易 才是 他 头号 经济 重镇。
也 正是 因为 如此, 新加坡 他 控制 自己的 货币政策 就 非常 有意思 了。 他 不 调控 利率, 而是 直接 控制 汇率。 就 假设 我 感觉 新币 贬值 太 厉害 了, 那 我 就会 动用 外汇储备 去 买 新币。 反过来 我要 觉得 涨 得 太 厉害 了, 那 我 就 去 卖 新币。 这种 做法 其实 非常 特殊, 对 央行 的 要求 也 非常 苛刻。
首先 咱 来说 说 新加坡 的 央行, 就是 新加坡 金管局 他 为什么 要 这么 做? 大家 回忆 回忆, 看你 还 记 不记得 之前 讲 的 知识。 他说 央行 它的 首要 目标 是什么? 不是 经济发展, 而是 控制 物价, 控制 通货膨胀。
大部分 国家 的 央行, 它 为什么 会 首选 控制 利率 呢? 因为 利率 它 本质 上 控制 的 是 资金 在 国内 的 流通 速度, 它 就 有点像 这个 钱 的 流动 水龙头 的 大小。 利率 越 低, 就 相当于 这个 水龙头 开 的 越大, 这 钱 就 流 得 越快, 那 通胀 就会 起来 一点。 央行 肯定 有 其他 手段, 但 一般来讲, 利率 其实 是 最 主要 的。
但 对于 新加坡 来说, 它 就 非常 特殊 了, 它 不是 个 十字路口, 所以 它的 货币 其实 不是 在 本国 内部 流通, 而是 在 本国 海外 之间 流通, 主要 就是 跨境 流通。 打个比方 说, 就算 新加坡 国内 它 物价 很 稳定, 但是 海外 因为 某个 什么 原因 突然 物价 起来 了, 东西 变 贵 了, 那 很 可能 新加坡 的 东西 也会 物价 跟着 上涨。 这时候 央行 如果 通过 调节 利率 倒也不是 不行, 但 效果 可能 就 不 那么 立竿见影。 更 简单 更 直接 的 办法, 你 不是 买 外国 东西 变 贵 了 吗? 那 我 直接 让 新币 升值, 对我来说 买 外国 东西 不就 没 那么 贵 了 吗? 国内 的 通货膨胀 也会 得到 相应 的 控制, 从而 控制 本国 的 通货膨胀。 这就是 为什么 说 汇率 的 稳定 对于 新加坡 这个 特殊 的 贸易 国家 来讲 反倒 更加 重要。 至于 利率, 什么 M1、 M2、 M3 这些 就让 他 按 自由市场 浮动。
当然 我 强调 一下, 经济 里 什么 都是 联通 的, 它 肯定 不是 非 黑 即 白 的。 我 调 利率 也会 带动 汇率, 调 汇率 也会 产生 其他 负面 的 影响。 但是 咱 就 关注 这个 最 主要 的 逻辑 线。 这个 汇率 的 稳定, 它 不光是 可以 帮助 新加坡 去 更好地 控制 本国 的 通货膨胀, 它 还有一个 好处 就是 能 让 它 全球 的 贸易 伙伴、 投资 伙伴 心里 更 踏实, 更 安稳。 你 想 要是 一个 国家 它的 汇率 整天 在那 来回 波动, 波动 太猛, 还 随时 有 崩盘 的 风险。 那谁 敢 把 钱 都 往 你那 投, 谁 敢 把 整个 供应链 都 放在 你们 国家, 对 吧?
前期 视频 咱 聊过 日本 的 汇率, 很多 朋友 就 会有 疑问, 你说 日本 的 央行 它 到底 是 想 让 日元 升值 还是 贬值 呢? 贬值 不 也 刺激 出口 吗? 其实 升值 和 贬值 肯定 都是 各有利弊, 关键 是什么 呢? 你 不能 老是 剧烈 波动, 你 不能 老 变。 大部分 的 合作伙伴 都会 希望 你的 汇率 稳定 剧烈 波动, 这 才是 央行 最 担心 的这 也是 为什么 我们 前两天 看到 日本央行 因为 日元 跌 的 太猛, 才 不得不 出手 进来 干预。
而且 新加坡 他 让 汇率 稳定, 就 管理 汇率 的 方式 不像 香港 那样, 就 直接 跟 美元 基本 绑 死 了。 新币 它 相对来说 有一个 比较 大 的 浮动 空间, 你看 过去 几年 新币 兑 美元 一直保持 在 0.69到0.76 这个 区间 里 波动。 这样一来, 既 能 让 汇率 相对 的 稳定, 同时 又 给 了 新加坡政府 调控 经济 的 空间。 而 不是说 什么 玩意儿 我 都 得 紧紧的 跟着 美元。 你看 我 觉得 还 挺 聪明。
好, 你听 新加坡 他 控制 汇率 的 这个 方式, 这 也好 那也好。 那 你说 其他 贸易 国家 为什么 不做 呢? 这就是 因为 你 要 想 有 能力 直接 控制 汇率, 那 不是 那么 容易 的。 它 有一个 必要条件, 就是 新加坡 的 央行 或者说 新加坡 的 政府, 他 得 足够 的 有钱。 你 想 本来 一般 那些 央行 的 政策 调节 本国 利率 或者 量化宽松, 它 直接 印钱 就行, 对 吧? 但是 你 要 调控 汇率, 你 要 让 本币 贬值 还好 说, 我可以 印 点钱 到 市场 上去 卖。
而 如果你 要 想 让 本币 升值, 你是 需要 动用 外汇储备, 像 欧元 和 美元 这些 去 买 本地 才行 的。 欧元、 美元 你 又 印 不了, 对 吧? 这就 需要你 有 大量 的 外汇储备, 这一点 就 排除 掉了 99% 的 国家。 至于 你说 新加坡政府 他 为什么 这么 有钱, 你看 他 税收 还 那么 低, 他 还 放弃 了 那么 一个 金 饽饽 的 房地产市场, 这个 可 就 真 没有 什么 捷径 了。
就是 咱们 刚才 说 的, 李 光光 政府 做出 的 所有的 努力, 稳定局势、 基建、 教育、 新 外资 推动 制造业 等等, 就让 新加坡 进入 了 一个 良性 的 循环。 这样 它 长期 就能 处于 贸易顺差, 就是 你的 出口 持续 大于 进口, 你 卖 的 东西 永远 比 你 买的 东西 多, 那你 不就 赚钱。 新加坡 本国 企业 赚 来 的 美元 就 跑 去新加坡 的 央行 换成 新币, 那 央行 不就 持有 美元 吗? 这样 新加坡 的 央行 它 就 逐渐 积累 起来 了 越来越多 的 钱, 越来越多 的 美元。 所以 这些 钱 它 不是 新加坡 央行 印 的, 确确实实 就是 新加坡 的 企业 自己 赚 来 的。
其实 真正 让 新加坡 有钱 的 都 不是 贸易顺差, 而是 经常账户 顺差。 这是什么 意思 呢? 你可以 把 它 简单 理解 成 是 钱 的 顺差, 就是 资本 持续 不断 的 流入 大于 流出。
当然 这 里面 包括 了 贸易顺差, 还有 大 的 一块 就是 外部 对 新加坡 投资 的 增加。 你看 理论上 就算 一个 国家 它的 贸易 收支 是 完全 平衡 的, 但 美国人、 欧洲人 就 喜欢 投资。 你 有 大量 的 外资 流入, 那 这个 国家 它 也会 出现 经常 商务 顺畅, 它 也会 变得 很有钱。 当然 你 可能 会说 投资 那 总有 收回 的 一天, 对 吧? 那你 就 需要 持续 不断 的 保持 吸引力, 让 这个 外资 可以 源源不断 的 进入。 你看 当年 亚洲 金融危机, 其实 就是 这些 资本 突然间 撤离 导致 的。
而 新加坡, 至少 到 目前为止, 在 吸引外资 这块 做 的 可以 说是 相当 成功 的。 你 就 看 投资 新加坡 的 好处, 税率 低、 汇率 稳定, 友好 的 营商 环境。 然后 语言 上, 他说 英语教育 水平 还 高有 顶尖 的 大学, 顶尖 的 人才, 同时 政治 环境 也 相对 稳定。 这么 多 优点 叠加 在一起, 那 吸引力 也 太大 了。 你 要是 个 跨国公司, 想 在 亚洲 设立 分部, 或者 想 在 亚洲 洲 搞 什么 业务, 真的 是 很难 不 考虑 新加坡。
当然了, 很多 细心 的 朋友 可能 就会 发现, 当然 说 这些 优点 香港 它 是不是 也都 有, 对 吧? 税率 也 低, 也是 港口城市, 也 很多 人才 也 说 英语。 咱们 刚才 说 的 有一个 数据 叫 容易 经商 指数。 新加坡 排 全球 第二, 你知道 香港 排 第几 吗? 第三, 紧随其后。 所以 确实 香港 和 新加坡 都 并列 会 成为 外资 在 亚洲 投资 的 首选, 很多年 都 可以 说是 齐头并进。
咱 就 不说 别的, 就 拿 金融 来说, 一般 那种 国际 大 投行 它 肯定 是要 cover 24个小时。 就是 全球 市场, 比如说 什么 国债、 外汇、 大宗商品, 它的 交易 基本上都 是 连轴转 的。 而且 你 还得 服务 亚洲 的 客户, 对 吧? 又 不能 有时 差。 所以 这些 大 投行 一般 除了 一个 纽约 一个 伦敦, 总部 在 亚洲 抛开 日本 一般 还会 选 一个。 基本上 就是 在 香港 和 新加坡 里边 选 一个 或者 两个 都要。 你 像 我们 以前 在 纽约 上班 的 时候, 基本上 你 早上 去 第一件 事儿 就是 先 看看 其他 那些 时区 的 同事 们 发 的 那些 总结。 就是 像 什么 日本、 香港、 新加坡、 欧洲 同事 的 总结, 来 看看 他们 这时 区 都 发生了什么。
总之 就是 有 大量 的 跨国企业 会 把 亚太区 的 中心 设立 在 新加坡。 当然 它 顺带 带来 的 还有 资金, 还有 投资 新加坡 的 外国 直接投资 f di 在 2022年 达到 了 1408亿美元。 这是什么 概念? 一个 人口 不到 600万人的 国家, fdi 全球 排 第三, 仅次于 美国 和 中国 这 俩 巨无霸。 我 简单 挖 了 挖 他 这个 fdi 数据, 它 吸引 的 外部 投资 里面, 最大 头 的 不出意外 就是 金融 领域 占 到了 超过 一半, 工业 吸引 的 外资 呢 其实 已经 不多 了, 而且 如果 你看 它 吸引 的 外资 和 它 对外 投出去 的 其实 是 基本 相互 抵消 的, 谁 给他 投 的 钱 呢? 他 吸引 的 外资 主要 还是 来源于 美国, 然后 是 日本 和 英国。 而 他 往 外 投 的 对象 就 不是 美国 了, 而是 中国大陆。
其实 还有一个 国家 跟 新加坡 关系 特别 好, 他是 新加坡 投资 第二 多 的, 也是 大量 投资 新加坡 的。 你知道 是 哪个 国家? 就是 荷兰。 至于 为什么呢? 大家 可以在 底下 讨论 讨, 咱们 暂且 按下不表。
你看 就是 因为 有 这么 巨量 的 外资 流入, 因为 贸易 经常账户 的 双顺差, 让 新加坡 央行 的 外汇储备 越 攒 越多, 越来越 有钱。 这 才能 让 他 有 足够 的 底气 去 调控 新币 的 汇率, 也 给 了 全球 的 贸易 伙伴、 金融 伙伴 有 这个 信心。 可以 把 亚洲 的 总部 或者 亚太 的 总部 放在 新加坡, 而 不会 太 担心 他 像 当年 亚洲 金融危机 的 时候, 出现 像 泰国、 印尼 那种 崩盘 的 事情。 好, 你看 新加坡 央行 它 积攒 下来 这么 多 钱, 要是 单纯 就 这么 放着 去 调控 货币政策, 那 岂不是 有点 亏了。 那咱 不是 这样, 我 就 先 留 出来 一部分 足够 作为 缓冲 去 调节 汇率, 然后 剩下 的 钱 我 去 成立 一个 基金 拿去 投资, 这样 多好。
这 就说 到了 新加坡 著名 的 国家主权 基金。 你 就 看看 全球 最 有名 的 那些 国家主权 基金, 要么 就是 中东 那 一片 的, 要么 就是 挪威 的这 都是 基本上 属于 老天爷 赏 饭 吃, 都是 靠 卖 石油 赚 的。 而 新加坡 这些 真的 是 靠自己 赚 的, 它 主要 有 两大 主权 基金, 一个 是 G I C 就是 新加坡政府 投资公司, 另一个 是 淡马锡, 两人 加起来 大概 有 1.2万亿美元。 这些 钱 要是 立刻 分给 新加坡 所有人 的话, 人均 可以 拿到 22万美元, 还 挺 多 的。
这 俩 基金 其实 早期 主要 的 作用 是 扶持 新加坡 本土 的 企业, 本土 的 经济。 当然 这也是 他 政府 的 职责。 所以 在 2000年 前, 基本上 就是 在 新加坡 国内 搞 一些 投资, 搞 一些 建设。
但是 慢慢的, 新加坡 国内 的 投资机会 越来越少 了。 或者 咱 换 个 角度 说, 就是 基金 这个 钱 它 越来越多, 国内 已经 都 没 啥 可 投 的 了。 所以 从 2002年 开始, 这 俩 主权 基金 就 开始 投向 全世界, 现在 有 大概 70% 的 投资 都在 海外, 所以 他俩 都是 政府 百分之百 控股 的。 但 其实 在 运营 上, 更 像 一个 私营企业, 就 有点像 我们 理解 的 巴菲特 搞 投资公司, 其实 就是 到处 去 寻觅 那种 回报率 高 的 投资机会。 只不过 这 俩 基金 它的 投资 风格 还 不太 一样。
咱 稍微 展开 一点, 这个 淡马锡 它 就 更 激进 一点, 大概 是 四千多亿美元 的 体量。 它 基本上 全 是 股权投资, 就是 去 买 股票 或者 是 做 一些 风投。 比如说 像 什么 腾讯、 阿里、 美团、 VISA block 这些 它 都 持股。 我记得 当时 我在 各 大 上学 的 时候, 哈代 玛西 还来 学校 做 过 讲座, 就是 招 人 这种。 当时 我真的 是 年少无知, 就 只 知道 他是 一个 新加坡 的 公司, 完全 没 意识到 就是 这么 一个 巨无霸, 他 管 的 钱 的 体量 比 巴菲特 都 还 大 不少。 而 这个 G I C 相对 就 更 稳健 一些。 像 我们 教科书 里学 的 那种 非常 科班 的 资产管理 的 方式, 好家伙 就 主打 一个 分散 风险, 什么 玩意儿 都 给 你来 一点。 发展中国家 的 股票, 发达国家 的 股票、 债券, 抗 通胀 的 债券、 房地产、 私募 等等, 它 样样 都有, 就 组成 了 一个 非常 庞大 的 资产 组合。
这 俩 股权 基金会 每年 的 投资 回报, 一半 拿来 资助 政府, 另一半 就 接着 放回 资产 组合 里, 让 这个 雪球 去 越 滚 越大。 现在 给 政府 的这 一半 可以 叫 分红, 相当于 政府 他 每年 拿 的 利息, 这个 其实 就是 新加坡政府 的 财政收入 最大 的 来源, 占 到 收入 的 5分之1。 好, 你 看到 这套 模式, 央行 把 钱 给 到 主权 基金, 主权 基金 去 投资, 也可以 买 新加坡 自己 发 的 国债, 然后 赚 来 的 钱 一部分 再去 资助 政府。
你 有没有 发现 一个 问题, 就是 在 新加坡 它 央行 和 政府 是 完全 融合 在一起 的。 这个 对于 大部分 国家 来说 是 非常 不可 持续的。 我们 之前 也 聊过, 因为 央行 它的 权力 太大 了, 它 可以 印钱。 而 政府 通常 是 处于 一个 缺钱 的 状态。 要是 央行 它 听 政府 的, 就 很 容易 出现 这边 印钱 这边 花 的 情况。 所以 绝大多数 经济体 在 吃 了 那么 几次 亏 之后, 会 达成 一个 共识, 就是 要 让 央行 跟 政府 完全 独立, 至少 台 面上 是 完全 独立。 在 新加坡 他 就 不他 的 中央银行 跟 政府 是 完全 不 独立, 甚至 他 也 一点 都不 避讳 这一点, 就是 这个 钱 在这里 边 挪 来 挪 去。 而 更 神奇 的 地方 就在于 这个 机制 它 就 这么 运行, 好好的 没出 什么 问题。
你说 它是 怎么 做到 的? 我 认为 这 主要是 源于 新加坡政府, 它 一个 非常重要 的 特点 就是 它的 腐败 程度 非常 之 低。 根据 透明 国际 的 数据, 新加坡政府 是 世界上 腐败 程度 第五 低 的 国家, 仅次于 北欧 那些 国家, 还有 新西兰。 这 就可以 让 新加坡政府 它 有 非常 强 的 执行力。 我 定 了 什么 规矩 政策 可以 非常 有效 的 执行 下去, 而 不至于 在 中间 一层 一层 传递 的 过程 当中 被 吃掉。 其实我 觉得 这个 也是 为什么 新加坡 可以 这么 非常 不符合 经济学 理论 的 一个 主要原因。 咱们 上期 聊 祖屋 制度 的 时候, 其实 也 点 到 过 这个 点。
经济学 一般 假设 是什么? 就是 大家 都是 理性, 人都 是 利己 的, 所以 才 整 出来 各种 自由竞争 监督 的 机制, 干什么 都 得 博弈。 其实 它是 通过 牺牲 一部分 效率 去 换 公平。 但 新加坡政府 就 不一样 了, 他 可以 说 做到 了 一个 相对 非常 清廉 的 政府, 执行力 非常 强, 从 根儿 上去 颠覆 了 传统 经济学 的 假设。 这也是 为什么 你 看到 他 各种 政策 都 跟 传统 经济学 对着干, 但是 又 没有 那么 大 副作用 的 一个 重要 的 原因, 也 让 他 做到 了 效率 优先, 实用主义。
那 他是 怎么 做到 这么 清廉, 效率 这么 高 的 一个 政府 呢? 首先, 他 确实 是 小, 就是 人 少, 组织 架构 也 小 是 吧? 这个 咱 就 不多 说 了。 除此之外, 它 还有 两个 点, 一个 是 赏, 一个 是 罚。
赏 就是说 他的 政府官员 在 全球 几乎 是 薪水 最高 的。 新加坡政府 他 不是 讲究 精英 治国, 你 又要 精英 又要 人家 不 贪, 那 怎么办? 你 就得 给 的 足够 多 吗? 比如说 李显龙, 他的 年薪 大概是 160万 美元, 这 可是 全球 表面 上 薪水 最高 的 领导人。 当然 要 避免 腐败 肯定 还是 得 罚 李光耀。 他 当时 就 设置 了 一个 贪污 调查局, 直接 汇报 给 总理, 权力 非常 大, 就 有点 跟 那个 锦衣卫 似的。
说到 法 这儿, 咱 稍微 支出 来 一下下 聊 一个 大家 可能 都 有所 耳闻 的 东西, 就是 边 形, 就是 拿 鞭子。 它 覆盖 的 罪行 还 挺 广 的, 不管 是 破坏 公物、 非法 贷款、 强奸、 抢劫, 都 可能 会 被判 鞭刑。 当然 不是说 拿 鞭子 抽 你 一下 就 给你 放了, 这 牢 肯定 还是 要 做, 只不过 额外 还得 给你 鞭刑。
那 有些人 可能 就 觉得, 不就是 拿 鞭子 抽 两下 吗? 这 有 什么的, 对 吧? 还 抽 的 是 屁股, 忍 一 忍 也就 过去了。 那那 你 可 别 这么 想, 我 来 给你 说一说 他 具体 是 怎么 抽 的。 首先 他是 不会 告诉 这个 犯人 具体 哪天 要 被 抽 的。 就是你 在 坐牢 的 前 3分之1 时间, 哪天 都 有可能 被 抽。 要 抽 了 当天 就 喊 你 过去, 直接 脱 了 裤子 就 抽那。 你 想 犯人 每天 多 提心吊胆, 具体 怎么 抽, 谁 来 抽 呢?
行刑 是 精心 挑选 的 体格 健硕 身材 魁梧 的 男性, 通过 伸长 手臂, 以 双脚 为 中心 转轴, 用 全身 的 力量 抽 你, 达到 最低 时速 160公里, 每 小时 最少 90公斤 的 打击力。 这个 边子 是 由 藤条 制成, 行刑 之前 这个 鞭子 会 在 水 里 泡 一整夜, 抽完 以后 一般 会 留下 永久 的 疤痕。 很多 受过 刑 的 犯人 都说, 这是 他们 一生 当中 最 痛苦 的 经历。 因为他 抽 的 实在是 太狠 了, 所以 这个 边 形 只 针对 身体健康 的 50岁以下 的 男性, 而且 最多 就 抽 24下。 你看 这个 边 形 是不是 听着 就 非常 恐怖, 头皮发麻。 没错, 政府 他 要 的 就是 这个 震慑 作用, 而且 这 完全 不是 什么 宣传, 就是 为了 吓唬 大国 执行 的 噱头。 每年 新加坡 都有 超过 1500 人 被判 鞭刑。
好, 咱 绕 回来。 说到 刚才 的 主题, 我 来 稍微 帮 大家 简单 总结 一下。 新加坡 依靠 着 开放 的 对外 政策 和 低廉 的 劳动力, 吸引 来了 大量 的 跨国公司 进入 建厂。 凭借着 制造业 迅速 崛起 完成 了 初始 积累 之后, 又 凭借着 贸易中心 的 优势, 稳健 的 货币 环境、 高素质 的 劳动力, 稳定 的 政治 环境 和 良好 的 基础 建设, 进一步 成为 了 全球 的 金融中心。 在 这个 过程中, 人均 G D P 飙升 到 世界 第二, 而 政府 也 积累 给 了 大量 的 资金, 进入 到了 一个 良性循环。
好, 那 你看 新加坡 它 软硬件 条件 都 这么好, 同时 又有 非常 开放 的 移民 政策, 自然而然 就会 吸引 全球 各地 的 人才 和 精英 涌入 到 这个 十字路口。 2010年 那会儿, 每年 大概 有 10万的 新 移民 涌入 新加坡, 这是什么 概念? 新加坡 每年 新 出生 的 新生儿 才 3万人, 但 有 十万 的 新 移民。 你说 说是 吧? 现在 新加坡 有 将近 一半 的 人口, 其实 都 不是 在 新加坡 出生 的。
这么 大量 的 移民 好的 地方 很显然 就是 能 带来 更多 的 人才, 给 新加坡 经济 更好 的 支撑。 但 反过来 呢, 这么 多 人的 涌入 也会 让 本地人 感到 非常 大 的 压力, 竞争 越来越 激烈, 还 抬高 了 物价, 其实 这个 也是 没办法 避免 的 事儿。 反正 我 身边 有 不少 在 新加坡 生活 的 朋友啊, 就是说 新加坡 那 确实 很好, 但 生活 压力 也是 越来越大, 物价 越来越高, 越来越 卷。 是不是 感觉 听我 聊过 韩国、 日本 的 朋友, 就 感觉 熟悉 的 配方 又 回来了。 你 发现 没有?
这些 经济 奇迹 一路 走过来 的 亚洲 国家 好像 都 差不多。 一方面 重视 教育、 重视 人才、 重视 外资、 重视 出口, 非常 努力。 另一方面 崛起 了 之后 又是 压力 大、 生育率 低、 内卷、 物价 高等 等 各种各样 的 问题。 这个 我们 就 不 展开 细 聊 了。 总的来说, 我 感觉 像 压力 大、 物价 高、 贫富差距 大, 其实 是 发达国家 发达 城市 它 绕 不 开 的 一个 问题。
这里 边 新加坡 至少 从 数据 上 来看, 可能 还算 好好的。 但 有一点 我想 稍微 展开 说一说 的 就是 物价。 经济学人 智库 甚至 把 新加坡 和 苏黎世 并 称为 世界上 生活成本 最高 的 城市。 不过 实际上 我 感觉 他说 全球 最高, 我 觉得 稍微 有点 不准确。 你 要是 作为 一个 外国人 直接去 看, 新加坡 的 物价 确实 很高, 尤其是 食品。 你 想 它 90% 的 食品 都是 靠 进口 的那 能不 贵 吗?
再有 就是 车, 咱们 上期 也 说 了, 为了 保证 什么 市容 市貌、 效率 等等, 给 汽车 加 了 乱七八糟 各种 税, 相当于 加 了 2% 300。 但 实际上, 对于 本地人 来讲, 开车 确实 贵, 但 他们 不是 基本 都不 开车, 都是 坐 公共交通。 住房 也 确实 贵, 但是 政府 不是 提供 租屋 了 吗?
低收入 人群 还有 大量 的 补贴, 教育 确实 贵。 你看 新加坡 的 大学 一年 学费 大概是 455万 新币。 但 对 本地人 来讲, 政府 帮你 付 一大半。 总之 对于 新加坡人 来说, 就算 你 收入 不是 特别 高, 也可以 过上 一个 相当 不错 的 生活。 所以 从这一点 来讲, 对于 新加坡 本地人 来讲, 他的 生活成本 可能 就 没有 那么 高。 实话, 反正 就 我 个人 的 感觉, 纽约 的 生活成本 就 比 呷 浦 高 不少。
好, 我们 用 两期 视频 2万字 来 聊 了 一下 新加坡 的 经济。 我是 希望能够 既有 逻辑性 又能 涵盖 到 大部分 新加坡 的 特点。 当然 毕竟 我也 没 在那 生活 过, 所以说 的 如果 有什么 不准确 的, 大家 可以在 评论 区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