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902.AH溢价五年新低,应该重仓港股还是A股?

2902.AH溢价五年新低,应该重仓港股还是A股?

2025/6/24
logo of podcast 雪球·财经有深度

雪球·财经有深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思想钢印9999
Topics
思想钢印9999:最近香港的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过山车”,流动性从极度短缺迅速转为泛滥,然后又开始紧张。AH溢价指数也跌破了127,创下新低后开始剧烈震荡。港股的上涨弹性虽然更大,但每次AH溢价指数跌到130附近,往往对应着港股的阶段性顶部。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香港宏观经济数据的剧烈波动,尤其是港元对美元的汇率,以及香港银行同业拆息(HIBOR)的暴跌。我认为,港股相对于A股的超涨,与这些宏观流动性变化直接相关。要判断未来A股和港股哪个更有机会,关键在于分析香港的利率和汇率趋势。 思想钢印9999: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与中国内地不同,港元与美元挂钩,汇率在一定区间内浮动。金管局只在触及强方或弱方兑换保证时才会出手干预。近期港元汇率的诡异走势,实际上是两股力量的较量。第一股力量是“美国例外论”破裂后,全球资产流出美国的大趋势。第二股力量是抄底美元资产。金管局在5月5日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港元流动性,导致港元极度过剩,HIBOR利率暴跌。我认为,金管局此举是为了回应近年来对香港联系汇率体制的质疑,并试图通过零利率实验来刺激香港经济。然而,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本地资金纷纷选择套利,股市也没有明显上涨,信贷杠杆未能有效撬动。当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需要继续观察市场反应。 思想钢印9999:目前香港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但边际上正在收紧,不排除未来出现一次性大幅收紧的可能性。港股5月以来成交量明显上升,换手率提升更快,流动性折价改善明显。近期港股机会主要集中在小票和创新药等对利率环境敏感的行业。港股指数级别的机会,需要宏观经济进一步向好、科技领域更多突破、消费进一步提振以及外资对中国资产信心的进一步提升。短期来看,最直接的危险是持续触及弱方兑付保证后,金管局出手干预可能引发流动性收紧。相反,如果港元汇率再度缓缓离开弱方兑付保证区域,则说明港股流动性仍然保持充足。

Deep Dive

Chapters
香港金融市场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从流动性不足到泛滥再到紧张的剧烈转变。AH溢价指数跌破127点,创下五年新低。这一变化与香港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的剧烈波动密切相关,包括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和利率的暴跌。
  • 香港金融市场一个月内经历了流动性不足到泛滥再到紧张的转变
  • AH溢价指数跌破127点,创五年新低
  • 港元兑美元联系汇率波动剧烈
  • 利率一个月暴跌400个基点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AH溢价五年新低,应该重仓港股还是A股来自思想钢印9999。** 一、 利率暴跌400个基点 香港金融“过山车”:从流动性不足到泛滥再回到紧张**,仅用一个月。** 跟投资者最相关的是AH溢价指数,一路从143到上周跌破127创了新低,之后出现了剧烈震荡。AH溢价指数是两地上市的公司A股相对H股的溢价,127代表溢价27%。 一般AH溢价向下有两个原因,要么是A股跌得多,要么是港股涨得多,这一轮显然是后者,港股今年的上涨弹性更大。但过去几年**,每次跌到130附近**,都对应着港股的阶段性顶部**。 而AH指数变化的背后,是香港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剧烈变化: 首先是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从4月初以来一路走高,直到5月初达到7.75的强方保证水平,但仅仅两天后,又持续走弱,6月初回到7.85的弱方保证水平,成为联系汇率有史以来最快的强弱转换**。 变化更大的是利率,4月以来,一个月的Hibor利率持续在0.5%的位置,然而就在3月,这个利率还在5%左右,一个月暴跌了400多个基点。历史上达到这种下跌幅度的,只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 港股这一波相对于A股的超涨,与上述宏观流动性变化直接相关。 AH指数的方向**,代表未来几个月**,A股港股哪一个更有机会,那就是要去判断香港的利率和汇率的趋势,而香港的这套金融体系,跟国内又有很大区别,有必要分析一下。 二、 两股力量在汇率上的推拉 首先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跟国内人民币的有控制的浮动汇率不同,这个制度将港元与美元挂钩,允许港元在 7.75–7.85 HKD/USD 区间自由浮动**,但到涨至1美元兑换7.75港元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卖出港元、买入美元,称为强方兑付保证;当跌至1美元兑换7.85港元时,卖出美元、买入港元,称为弱方兑付保证。 所以港元汇率不是主动管理,而是被动应对,这是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大的不同,也是很容易引发误会的地方,之前的波动可以确定的是以下三件事: 首先,金管局只有在触及强方和弱方兑换保证时才会出手**,所以近几个月,唯一一次出手就是5月5日,港元一度升至区间强方 7.75,再触发金管局出手抛售港元,注入1290 亿港币天量流动性。 其次,从5月7日到6月10日,虽然港币快速贬值,但按联系汇率机制,金管局并不会出手,所以港元这一个月贬值的原因是市场自发的卖港元买美元**,金管局并没有维持汇率的机制; 再者,6月10日以后到现在,港元一度接近7.85,但金管局没有发出任何信息,所以这几天港元始终没有跌到7.85,也不是金管局干预的结果,是市场自发的抄底**,这个判断也体现在利率上,后面再说。 所以,港元近两个月的诡异走势,实际上是两股力量的较量,金管局只在其中点了一把火。 第一股力量是“美国例外论”破裂后**,全球资产流出美国的大趋势**。 近十几年,由于美国经济、美股和科技巨头全球化的强势发展,全球资金持续流向美元美股美债这三类美国资产,特别是在2022年大幅加息之后,面对4个多点的“无风险收益”,大部分国家的资产都缺乏吸引力,即便是中国这样资本流出严格管制的国家,买美债仍然成为中产家庭最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亚洲是流入美国的资金最多的地区之一,香港这个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成为美国流动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2022年以后,港元加速流失,甚至引发了“联系汇率是否应该抛弃”的讨论。 但美国自身的财政危机也由此被掩盖,疫情以来,美国政府债务失控,超过GDP120%,利息成为财政黑洞,联邦利息支出占联邦预算的近15%,超过国防开支、医疗补助等关键项目,引发的通胀又让高利率长期化,美国“借新还旧”逐渐变得昂贵。 只是美国依赖强劲的经济增长、军事与政治影响,以及科技巨头的盈利能力,仍然可以维持美国政府债务的信用,美元坚挺的信用与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产生矛盾**,这就是“美国例外论”的来源**。 但懂王的第二个任期开始后,推进“美国优先”,从外交到政治,从贸易到金融,孤立主义盛行,不但债务问题解决不了**,反而破坏了外部资本的信任度**,最终在4月初“对等关税”推出后,彻底引爆了全球资本对美国的怀疑。 “美国例外论”的泡沫戳破后,美元疲软,资本流向全球,引发了欧元和亚洲货币在4月的大升值**,卖美元买本国货币**,并在5月初达到顶点**。这也是5月5日**,港元升至7.75**,触发了金管局出手向市场注入港元流动性的背景**。 但是“美国例外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因为一个关税政策而崩溃,本轮受损比较严重的是美债,但美股因为科技巨头的业绩仍处于增长期,并未受到冲击,大部分亚洲资金**,主要是减持美债**,但对于是否要减持美股**,仍在犹豫**。 所以到了5月,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再加上懂王将对等关税的谈判延长三个月,又主动缓和了对中国的关系,资金从美元资产的流出暂停,美元指数止跌,大部分亚洲货币升值受阻,并不只是港元变弱。 这就是第二股力量——抄底美元资产**。 再到6月,以伊冲突爆发,美元美债传统的避险作用有所恢复,亚洲资金对于美元美债的配置思维,并非一句“美国例外论”可以扭转,美元资产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所以这第二种力量从5月7日后,又把汇率从强方一口气推到了弱方,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利率的变化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三、 从缺钱到流动性泛滥 香港早就过了“不干预市场”的时代,很多时候,选择何时“不干预”,本身就是一种干预,采用什么级别的干预,更是一种干预。 比如,为什么达到强方保证才一天,金管局就果断出手,释放流动性,而现在到了弱方保证已经多日,金管局仍未出手干预? 这里就体现了港府的政策目标,在利率上尤为明显。 简单解释一下香港的利率制度,香港有两个重要的利率基准: 一个是官方基准利率**,类似美联储的基准利率,是金管局向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的再贴现利率,也是香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出于保持联系汇率的要求,这个基准利率通常在美联储目标利率上限 + 50 基点。 所以,这轮利率下降,这个利率是不变的。 另一个就是HIBOR**,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是香港银行间短期资金借贷的利率,是一个市场利率,反映银行体系的资金紧张程度。 HIBOR直接影响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如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衍生品等,都是在HIBOR利率上加一定的基点,所以HIBOR暴跌后,各大银行立刻调低了存贷款利率。 这两个利率正常情况下利差很小,方向一致的,但现在出现了历史未见的差距,那么对银行而言,需要资金时一定是通过银行间市场,那较高的再贴现基准利率暂时就“不起作用”,这也体现了香港现在处于流动性泛滥的状态。 为什么港元一下子进入这种状态呢?还是要回到5月5日那一天。 联系汇率体系一旦到了7.75,金管局就要投放流动性,因为市场缺港币,但具体投放多少,金管局是可以主动控制的。 事实上,金管局一天之内投放了1300亿**,这个相当于正常它操作时候的十倍甚至更多**。 就好比两个包子可以吃饱,结果一口气喂了20个包子,市场一下子从“缺港元”的状态变成了“港元极度过剩”,直接把Hibor利率打到底,港股存款利率一下子跌到了1%。 但是美元利率现在还在4%,巨大的利差下,很多香港人和公司又把港元换成美元,迅速把港元汇率从7.75打压到了接近7.85。 所以这里最关键的一笔操作就是那1300亿港元的流动性,港府为什么要过量投放? 四、 零利率实验 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为了应对接下来的港元需求高峰期,一个是五到七月是红利发放的高峰,对港元有需求,另一个是接下来多起大型IPO,南下资金源源不断,港府肯定也感受到港元短缺的压力,刚好那时“美元资金回流全球”的声音最强,汇率打到了强方保证,金管局一拍脑袋,索性一次性“量大管够”。 但上述理由并不需要这么高的流动性一次性释放,我个人觉得,这是金管局在回应这几年对香港联系汇率体制的质疑**,过去几年,香港经济不振,消费不稳,房价低迷,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本来应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又偏逢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为了维持联系汇率,反而要跟着加息,可谓雪上加霜,所以有很多声音认为,香港经济要转型,汇率制度应该改革,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比固定汇率更重要。 在这种舆论压力环境中,金管局也在找机会证明自己并非完全在货币政策上没有任何自主权,所以,一旦汇率环境发生变化,机会就来了,金管局忽然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诸位不是整天嚷嚷着利率太高,要降息吗?好吧,我一次性把利率降到0**,看看会发生什么。** 可以把金管局的这次“大放水”看成是一个实验——低利率到底能不能拯救香港经济? 目前看,效果不怎么样: 首先,变化最大的仍然是汇率,本地资金用脚投票**,选择套利货币政策,选择继续相信“美元资产”这个渣男,而且投奔的义无反顾,令人尴尬; 其次,股市这种直接受益于流动性的市场,也没有起来,恒指今年涨了17.3%,但降息后的5到6月仅上涨6.4%,低于标普500的7.1%,并没有体现降息的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低利率下**,信贷杠杆没有撬动**,还是没有人愿意借款**,房贷利率跌破2%,楼价也没有起来,虽然话题很火,但实际成交跟如此低的利率比起来,说实话,效果还不如去年内地的那一轮房产刺激政策。 其实这些也完全可以理解,货币政策对抗通胀的效果比较好,但对付通缩**,就像推绳子**,主要结果还是产生一堆套利资金,或者钱淤积在银行间,而不会提升经济的活跃度——这一点,在过去的日本,现在的国内都已经验证过了,香港也只是再验证一次。 当然,这个结论现在说有点为时过早,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会在短短一个多月体现出来,如此巨大的美港利差,实际上也是对香港金融资产吸引力的测试,所以近期汇率几次接近弱方保证,金管局并没有出手,正是为了流动性极度宽松的环境保持尽可能多一点时间**,以观察市场的反应**。 五、 后市展望 总结一下本文分析的目前香港市场流动性状况: 总体上是非常宽松的**,但边际上又是在收紧**,不排除未来出现一次性大幅收紧**。 所以,回到跟内地投资者最相关的AH指数是否已经到底的问题,即A股和H股后面谁更有价值的问题。 港股5月以来,虽然指数涨幅有限,但成交量明显上升,恒指近期成交高峰是1500多亿港元,A股近期成交峰值是1.46万亿,全港股24年年初最低点时,成交才400多亿+,而A股那段时间的成交量低谷为0.6万亿,港股的换手率比A股提升更快。 这对港股长期以来的顽症——流动性折价的改善效果明显**,也是涨成交量不涨指数的原因**,近期港股机会都是各种小票,还有创新药这种对利率环境敏感的行业,这些之前的流动性折价远比腾讯阿里这种大票严重,也成为这一轮低利率环境的最大赢家。 所以,港股指数级别的机会不能只看流动性**,大票的上涨**,需要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向好**,需要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更多突破,需要消费的进一步提振,也需要外资对中国资产信心的进一步提升。 就短期而言,最直接的危险是持续触及弱方兑付保证后,一旦金管局出手,必然引发流动性收紧的担心。 相反,如果港元汇率再度缓缓离开弱方兑付保证区域**,则说明港股流动性仍然保持充足**,那港股也很难有深幅调整,AH指数可能突破过去4年的大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