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来到《非识圈》这里是妖姬这期节目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正式节目而是我们三个人为了准备节目做的前期讨论但是聊下来发现已经非常的充实且自然了虽然声音质量上确实没有能够比得上常规单级但是毕竟是一个略有时效性的节目所以就当做一个翻外篇
我先提一個我們可以開始聊的點我們今天可以聊到哪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覺得起點我會先好奇咱們三個可以都分享一下最早聽說小米要造車的時候我們當時在想什麼然後他說要跑牛北的時候我們當時在想什麼我就可以從時間跨度來看一下我們的思考
反正我一开始听小米造车的话我第一个想到的其实是小米不是一直雷布斯吗所以说我是觉得因为他看苹果造车了所以他也想造车小米当时应该是 19 年末的时候应该就有这种声音对吧然后有这种传闻但是他们当时给拒绝了
后来应该是在 21 年左右他们是出来消息说 21 年初对正式宣布造车反正当时我没有特别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觉得 OK 他们尝试造车能造出来造不出来不确定他们能够
能够玩成什么样没有太高的预期我跟那个 117 的想法差不多因为我没有特别具体关注过小米我更不会考虑它的风格是什么就是绝对不会考虑到现在要超这个保时捷的路线所以我当时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感觉 OK 那它做性能车这个应该是它发布了速期才开始说它要跑对 21 年其实什么都没宣布你甚至不知道它要造什么车
你没有车的目标的话你更没法说性能一定是它的取向了比如说小朋友发布说他要造车你也不知道小朋友要做什么那你根本没有什么预期我觉得当时更多的人会考虑它肯定有这个米家生态会更多的强调互动性或者说这种生态链比如说你的手机上能够给你这车提供一些功能什么的
可能那时候大家会往这个角度思考吧对但是我们最近了解到的消息是说小米其实从一造车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自己要去刷牛北圈速这个事了很明显这应该是一个雷军自己心中的梦想
然后呢它因为这个目标设定的很早所以我觉得就是它的拆解其实做的也很早它把各个层次的目标我的量产车大概是要什么样然后我的性能车要什么样包括原型车好像也适合
助其一起立了相那这个的话其实就对于他现在的 delivery 来说是一个完全达到的一个结果因为他一开始其实就想到了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 surprise 那其实这里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就是可能仰望他并不是这么一个
我猜小米那边我没法跟你确定但是仰望这边我比较能够跟你确定仰望从始至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以刷牛北为目标甚至 U9 这辆车也根本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它更多的像一个技术实验平台
那一开始小米造车了我们看到这个车长这个样子看着是一个 GT 叫跑的这么一个车然后当时他说要刷纽北的圈速我记得当时我的感觉是我不知道
因为其实纽北这个事情我们作为搞车的搞赛车的我们都 aware 它的存在但是实际上它有什么意义我们倒是想不到的因为我们不会想它是直接刷到顶对吧我们可能预期的是
刷一个大家不都跟什么 M3 这样的车来比或者是当时觉得可能 M3 也比不上可能跟什么 Honda 这个 Civic Type R 这种车做一个比较要是能超了可能有一定证明它是有性能的这么一个事但是我其实当时对于他要干这个事情所达成的目标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你当时意识到他的目标是 Tycon 了吗我没有意识到我就觉得可能 Tycon 哈哈哈哈
除了当时觉得这个颜值上就是纯松外观线条跟它可能有点像之外我觉得当时我们第一次见 Suchi Max 的时候发布之前看着确实非常性能然后但当时的话
小米也没给我们传达任何的说这玩意会有多高的一个潜力当时只是强调了一下我们动力很猛 V6s 的电机以及说了车上 23 处的风道都是真的风道
你这已经很接近了是不是对这个是 22 年底的时候就是真车 22 年 12 月份我们最早去看的这个车然后当时是尾翼下面有一个多少 600 多千瓦的一个但是到 22 年底的时候其实已经对这种马力见怪不怪了你不会觉得说这个车对吧你想当时的 Model 3 应该是 500 多匹对
然后你这个小米嘛自古以来就是堆料那你堆马力那就更快一些但是它更多的依然在是和一个 Model 3P 这样的车来做对比但是我们都知道 Model 3P 是跑不了赛道的所以我们还是没有觉得它干这个事情到底有什么真正的 significance 对因为它的这个特殊版本其实并没有公开过就是没有想没有说过这个计划
所以 Max 是我们认为的顶配了对吧对所以当时顶配的话我更没有认知了因为我你看你说的这个年份是什么年份还是疫情期间的年份呢我当时是对整个中国是没有认知的我当时如果说对整个中国的话应该说是相对跟现在比起来更 bullish 一些我会更觉得中国会比现在的实际情况会更好一些因为当时的情况是最大声量的是
比亚迪 阿维塔 MG 和蔚来当时到慕尼黑参加了一次车展 2022 年的时候那是第一次在疫情期间有车起出来然后秀肌肉
然后紧接着是 2023 年疫情解封之后的上海车展就这两个之间的关系是前后脚半年之内从一个第一次秀肌肉到两个月之后冯德莱恩直接宣布欧洲这边会制裁中国电动车所以之后的那个上海车展其实蒙上了一层阴影只不过那次呢也比较重要是因为那次是第一次中国人是第一次外国人到中国
然后那次给大家更多的印象是中国已经牛逼到
只有让老外到中国来看才能知道中国到底发展成什么程度几个车企去慕尼黑那只是比较简单的修了一下所以那段时间吧就 2022 年年底那段时间我的印象是未来能发布 ET7 在德国做试驾做这个非常大的媒体活动以及去推四个国家就除了挪威之外的四个国家当时我是比较积极的就是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林肯
不是林肯那个雷克萨斯的一个瞬间吧就是我当时会这么理解他雷克萨斯的瞬间你是说就是雷克萨斯的那个 LS 对对对就那个香槟塔嘛我的想法是雷克萨斯给我的一直到现在的一个印象就是攻占美国人的心是从那一刻开始的而且始终都很成功
如果照这个路线李斌又不是圈外人应该会做的不错所以当时对我来说对中国的认知是比亚迪 蔚来可能还有其他品牌但当时认知不是特别多就是已有的呀因为小米当时不属于已有品牌嘛我当时会觉得这几个人至少会出来一个在欧洲因为当时跟美国关系不是特别好所以我至少觉得在欧洲应该会能够
能搅动一些声量来所以对小女是完全无视的那是好像未来出海到欧洲什么挪威是有一阵集中的 PR 方面的发力的我记得当时钟晓然还在微博上发过一个我还记得挺清楚他说什么在疫情期间在未来他当时还在未来当 PR 的时候他说集结了什么十几家
国外的媒体说这个事情很不容易在疫情期间那个就说明当时虽然说环境很苛刻但是未来依然是在做很多的海外的 PR 那罗老师你觉得小米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你的关注列表当中的太晚了我通常都是首先我不看短视频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具体的就是现在我感觉
如果不看短视频的话我们甚至没办法去理解现在在发生什么就比如说我最近做了一个跟那个车迹相关的视频嗯
长城的那个长城那叫什么来着魏排蓝山嗯那个车因为我在国内试驾了就是我先试驾了车然后后来又找他的资料结果发现哔哩哔哩上也没有然后其他的途径上都没有最后发现只能在抖音上找到然后抖音上就发现有车主在那一直抱怨说我的这个车到底能不能升级成咖啡 OS3 嗯
后来发现升级不了因为这东西是就是就是电子电架构彻底换了就虽然车的外形差不多但其实内部都不一样所以这东西我只能在短视频上看那我猜啊就是因为我平一直到现在也不看短视频嘛所以小米这件事我猜应该在短视频上已经发酵很多只不过我始终就没有关注过
然后第一次关注是当然是他的发布会了就是说真正实车上市的发布会然后价格也不高然后我的很多的像现在很多发布会只要一发生我是被动的看了很多的朋友圈的同样的照片然后就看到很多人在转发然后就说牛逼牛逼牛逼然后我当时就觉得那到底是什么刺激大家了然后可能首先是价格
那其次可能是他发布了电机然后转速还挺高大概就这种说法但其他对于性能我是完全没有认知的然后又会有很多人说造型是超所以又会有很多讽刺的声音所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感我可能什么情感都没有我会对这件事没有认知然后我的圈内朋友又会非常那种老油条似的说雷军和小米已经晚了他追不上我们了
他追不上我们 XXX 了对吧就是不管就是就具体不说名了但是他追不上我们 XXX 了所以我当时会觉得那无关紧要嘛是吧你刚才提到了这个电机转速很高罗老师你了解电机吗我没有直接关注过电机但是我学过这个电机在大学的时候学过然后我也跟同行也交流过所以我多多少少知道他这个电机转速高的意义吧
对这个其实我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资料找到去了解这个事的那它是一个两万七千转当时发布的时候是说是全世界最快这个电机的这个转速就是它所有的性能的意义吗不可能不可能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全世界电机都应该长一样的那谁知道完全不是那这个电机它厉害在哪呢
我觉得简单来讲就是车用的或者叫这个驱动电机它可能有一些共性就是你到底是希望它一个指标高还是另一个指标高那在目前的这个比较确定的方向上以目前的电池水平和目前的总布置水平它能把电机的转速做高这件事应该就是一个比较单纯可以去衡量的一个角度首先我觉得
在小米发布这个车之前正好有一个案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就是那个极客的那个 001 啥那个车这不就是一个前后脚的关系吗对吧他发布这个然后后来小米发布了那个 Ultra 对吧他们俩应该就隔了一个月吧
然后当时我觉得不止不止隔了很久 00EFR 是 23 年 10 月 29 号所以是 11 月相当于 11 月对吧 23 年 11 月对对对那我记错了那个静态的那个是吧
对那个是第一个他开完发布会了之后我们发的视频对他发量产版是 10 月 29 号所以正好跟苏七不是跟那个 FR 隔了一整年对吧两家公司分别把自己的一个车型做成了性能版这件事本身在整个电动车领域里面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其实这件事并不是说一定要夸小米我觉得极客也应该夸
然后待会再说极客的问题就是至少我们现在有一件事是值得庆幸的就是在电动车做成性能版这件事上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很多车企没有卖出坚实一部或者卖出了一部比如说 5N 对吧现代 5N 然后比如说 Model S 的 Plaid 和 Model 3 的 Performance 这算是一部但是看起来小米把这件事做成你说的一部和坚实的一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当然是有区别就是
小的这个可以类比一下平行类比一下看小钢炮的历史小钢炮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 90 年代威廉姆斯第一次去给雷诺做 Clio 的那个所谓威廉姆斯赛道版
那个其实就是简单非常非常简单的一部就是把发动机做的稍微大一点就特别简单之前没有这样的一个量产车的性能版的这回事吗有 GTI 那个什么那个大众 GTI 嘛大众高尔夫 GTI 嘛差不多那我应该再往前追一点就是 79 年的时候的那个高尔夫 GTI 那就从它的
普通版的比如说 76 年我也不太确定啊就是可能三年之后他出了一个相对轻一些但是发动机相对大一些就这这个配方可以说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是没有变化的没有变过的对是吧然后呢直到比如说到
Fiesta ST 我开的那代到 2019 年 20 年左右那段时间那已经是钢炮相当于进化了 40 年到 50 年了那这个配方变了吗稍微变了一些就是可能稍微变了一些比如 Fiesta ST 呢就是比较经典比较特别的一个案例就是它会把悬架形式它的那个后悬的弹簧它做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一种弹簧
所以我能理解对于小车来说它的生产这个模式是这样规划的它首先要确定它的车型的尺寸发动机的形式变速箱的形式总布置然后各个跟性能无关的零部件该怎么设计这些东西都确定好了然后它同时在规划一个稍微高级一点版本 OK 那其实这件事就已经比
最初的 GTI 和威廉姆斯版的 Clio 要先进多了因为他在规划中就已经把这件事融入进去了对吧那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你生产出一辆能够卖几十万辆的车甚至能卖上百万辆比如说 Fiesta 它可以卖很多很多辆
然后这时候你在规划之初就已经规划好了它的一个性能版那这些东西就是如果你考虑它加强这加强那的话你其实之前是已经规划进去了你不用这个事情是谁是第一个做的就是在初量产版的时候就已经规划了自己有这个性能版我猜会在大众跟雷诺之间吧
这两个这两者之间应该差不多他们俩之间应该比较就是你想那个咱们有印象咱们可能你们比我稍微年轻一点就是咱们国家生产高尔夫 4 的时候他其实当时已经有高尔夫的 GTI 和高尔夫 R 了嘛那个那时候叫 R32
这两个我印象里面应该是 R32 是做了四驱那这件事肯定不是没用版或者不叫没用版就是低性能版它能做的对吧它必须要提前规划嘛就这件事可能大概从 2000 年左右开始发生但是应该是 2010 年左右比较成熟
那 2010 年到现在呢就是十多年的历史是有这么一个阶段在这之前是没有的那就是更多的是大马达小车的这个布局当然我说的是钢炮哈如果你说那个 M5 的话可能也是我猜也差不太多应该真正的癫狂都是出现在 2000 年以后或者最说最最好是 2010 年以后就是整体的布局需要融入在它最初的这个呃
就是弱版的车的规划当中就这件事其实你的意思是这件事其实在宝马比如说他 M3 M5 的时候他是更早就已经做好这样的提前规划了对就是我现在想强调的是这种逻辑本身并不新鲜但是这件事为什么没有发生在电动车上因为电动车可能更多的思考会发生在我怎么卖车赚钱怎么能让续航
受大家的认可充电时间什么的就是大家还没有顾及到如果现在车底子已经在那那我做一性能版行不行就是我印象里面 2022 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我现在特别想看到一个 M3 或 M4 有一个电板跟一个油板他们的性能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就是他们的取舍分别在做什么结果
OK 对这个朋友来说一直到现在他都看不到因为 M 到现在都没有融到任何一个电动车上是吧所以这就是一个事实就是难道你觉得宝马造性能车没有经验吗难道你觉得大众造 GTI 没有经验吗但是他造这么多年车也造了这么多年电动车他们甚至电动车历史都要比我们的历史要长比如说宝马最早电动车不是 2010 年生产的
是可能是更早对吧他们每次去发布个新车都会追着自己历史他们第一辆电动车可能 90 年代就生产出来那大众也没买太多大众可能也就 2000 年可能左右他们做出一个电动车了所以让他们去准备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一直到现在都没做出来比如说大众现在 ID 系列只做出来所谓叫 GTX 当然那简直就是垃圾然后宝马也是就那个 IDR
IDM 不是性能版对吧就是宝马的 I4 它也只出了所谓叫 M60 吧 M50 M60 应该是 M60 就是它没有出真正的对对 M4 这样的对它自己也说了就是我对那辆车来说我不能认可 I4M 是一辆 M 车是吧它也官方说过所以这件事就很值得玩味如果他们都没做出来
然后现在只有 N 5N 或者说 5N 甚至是一种有一种比较稀缺的一种做法然后呢稀缺稀缺稀缺稀缺怎么个稀缺那你非要把一个电车做成油车换挡的感觉这不是一种很稀缺的就是我这技术啊你甚至都是明面告你就没用对吧作为声浪就是明面告你这东西就是没用
但是你就是喜欢这个对于赛道驾驶来说是有帮助的吗那你至少知道不可能有帮助你一个明明是可以现象输出的我觉得这个更多的还是一个就是对于这种有老燃油车热情和这种就是他有那种条件反射的听见声浪就会爽的人这种人就会去买燃油车他不会来买电车现在知道 001FR 他当时考虑到这个 FR 的版本吧
我估计考虑到了因为 001 到 FR 其实中间也只差了可能一年多吧 23 年 10 月份那个时候就已经发布了来克林都请来了我从研发的角度我也比较认可这个观点因为并不是说你想装四个电机就能顺利装的
当然没有那么疯狂的人但是单纯就从这个电子电架构的角度它如果电子电架构是不支持的那其实它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性但实际上这个电子电架构是支持的所以极客在
在他的内部的需求分析的里面是提供这么一个车型的就是这件事我是见过的我是在即兴工作的时候看到了所以这个事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他的规划中是有这辆车我想往前稍微倒一点刚才罗老师你说包括 GTI
包括那個什麼別的小鋼炮雷諾他們當時在做這個性能版的時候的具體訴求是什麼是刷圈嗎跑賽道嗎還是只是在道路駕駛上絕對不是就是這件事是我覺得跟同行溝通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巨大的就是認知的分野就是說現在在中國其實也不是現在在中國因為我第一次認知到這件事是 2023 年年底的時候我去
那个杭州湾出差我当时有一个当时在吉星的再不是吉星在吉利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讲这件事就说我们现在马上就要出一批性能车当时那个 001FR 还没发布然后我们马上就出一批性能车了我说什么叫性能车就是你知道吗我们现在都刷完浙塞刷牛北的我们现在都刷这个然后我就说可是不是所有性能车都刷圈啊
他说如果你不刷圈出一数的话你没法跟领导报呀所以他的问题在于他要向领导申请一个新车型的一个基本诉求就是我得有个数我得能量化是吧那这件事就在我不确定啊因为我没在宝马工作过就是宝马是从哪代 M3 或 M5 的时候才开始在规划这个车型的时候要求去刷牛北的我猜不会特别久
我猜这件事在 2000 年左右只是保时捷的一个行为不是宝马的行为宝马可能在 2005 年到 2010 年之间可能才会思考这件事你可以去查查就是 146 有没有牛背成绩我怀疑没有对我怀疑没有但是我知道 997 对我怀疑但是我知道 997 是有的 996 是没有 997 应该是有的就这件事是一个很
非常逆势的一件事那我刚才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那七八十年代 GTI 的那个时代它出这个性能车主要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当时应该是考虑到他们有这样的有这样的发动机然后呢出一个的话就是这个我也可以回去查查就 GTI 它的初衷是什么对我猜应该就是发动机闲着也是闲着就给
那我要问我还想问问罗老师罗老师觉得性能车和圈速的速度程序上有必然的联系吗几乎没关系圈速这件事本身尤其是认证圈速对吧所谓官方认证圈速非得找那车手还得考驾照什么的这些东西是特别特别逆势的事情这绝对不是整个行业的一个诉求尤其是你去思考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车型谁刷过圈
从前 86 刷过吗那这些性能车的诉求就是在道路行驶上面高速上可以开得更快我刚才想问的其实是德国的不限速的高速是一直有吗我理解应该是 90 年代之后才出现的尤其是你要考虑到两德合并才能把这件事实现所以说其实性能车它一开始的初衷我们猜测现在可能就是在道路行驶上面超车超得更爽一点我觉得从这个 Model
就是从 3P 就能看出来这个车的性能的体现几乎就是给你但路上超车用的我觉得其实它代表的是另外一个路线的性能车的研发一开始的初衷对
对所以我就说就是小米这个所谓坚实的一步是因为它全面加强它甚至不是一个车了就这件事是非常特别的就现在的 M4 你基本可以那么理解就普通 4 系跟 M4 这之间的区别是比较像咱们现在看的这个速气 Ultra 的这种区别的或者说 921 跟 921GT2
或者是 911 Turbo 就这种车吧就是类似这种车或者 GT3 它的区别是巨大的就这样这是一个比较接近现在的时候才发生的事情之前没有这样的操作基本就是给个大发动机但是也因为现在要加的不只是一个更大的发动机会需要它加更多的电机的数量导致它的性能版的研发一定要从项目立项时候就开始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我特别想把 F2 拿出来的一个案例了就是因为 F2 我觉得是它走的一个在我看来不可能成功的路线这就要批评它的地方了就是为什么要放四个电机
四个电机这件事你现在问极客他肯定觉得这是一个败笔对吧这是个问题就是那这个怎么去理解呢我来给你解释一下这个我不确定在节目里面有多意义这个技术可能比较深就是说同样的一辆车现在我们都宣传 2000 马力或者 1600 马力对吧这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了因为它数字太夸张了那它为什么毫无意义
是因为你会觉得它的这些马力并不能同时作用在车上这是它的问题那 F2 就明显的去证明了这件事 F2 花了更多的精力把四个电机装在车上但是它四个电机能够使劲的这个区段或者说工况是非常少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动力都能够
通过地面传达到地上或者说叫反作用到车上因为在过弯加速的时候车的辅着力是在发生变化的所以说比如说你过弯特别快的时候比如说侧向加速度在 0.8 个 G 以上的时候
你的内侧车轮是没有抓地了那这种情况下你内侧车轮说我内侧车轮有两个车轮能够提供 1000 马力两个外侧车轮也能提供 1000 马力 then guess whatyou don't have2000 horsepower 这是个问题那你里边没有抓地力那你那个 1000 马力就浪费是吧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我现在特别需要 2000 马力的总马力那我需要最好做什么事那
那我来告诉你你需要先布置在前电机和后电机两个然后呢最好前电机小一点后电机大一点然后呢你的后电机是有一个 LSD 的那这时候呢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的马力可以作用于那个更有辅助力的轮子上这时候你的车就可以跑得更快了所以呢四个电机这个方案呢就有它的
问题了就是它看上去是足够多的但实际上你能用它的工况非常少那老师他们当时 00FR 的话没法类似于利用 torque factoring 做出来类似于 LC 的它做它没有这个机理去做因为它左右不是联动的它是分开的我不确定但是你其实也可以做啊就是如果说你用了一个 90 年代 2000 年代的那个斯巴鲁的那个哦
那种就是中差的话你如果把那个中差放到它的后差你是大概可以做成这样的但是没有意义因为你车已经 2.我不知道 F2 可能 2.5 吨左右你已经那么重了你布置的已经非常满了你的后轴已经不可能再给你空间去装一个中差了
是吧那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可能了就跟你问这些人你说电动车能放变速箱吗可以但是我没地儿了所以你说的这两点正好是 Tycon GT 的解决方案它就是前后两电机并且带一个变速器两档的所以它 1000 匹能跑出来一个跟小米 1500 一样的圈速跟 Nervara2000 匹也差不多
是啊所以这就是问题就是但凡在我面前出现一个 2000 匹的然后四电机的车我通常都不会太喜欢它因为我觉得它大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只是想要那个数字那你说小米是个三电机它是前一个小电机后面
两个叫它叫 V8S 的大电机这个其实也不算是一个最 optimal 的解决方案了不是这个取决于他想要什么对他来说我猜小米应该不是追求那个 1800 或者 1600 我不知道他那个具体是多少我猜他的目标不是哪个如果那个的话说明他不够努力因为极客已经做到我不知道极客跟他差不多吧极客是 1285 那他比极客还大那我说错了
那个什么补充一下刚才我麦克风闭了就是德国那块的话其实从 autobahn 建立的时候其实就一开始没有 general speed limit 当时在纳粹德国的时候有但是在这个二战之后至少希德是就把这个签署给取消掉了
是这个部分上面 Democracy 了对他说是从 78 年开始是有一个 recommended speed 是 130 千米每小时但没有 legal speed limit 是是是对但是你看 117 这个区别是什么就是我们理解中的不限速高速应该在 200 级以上对吧但实际上在绝大多数的 90 年就是 100 年的 autobahn 的历史中的 90 年呃
甚至没有车能开到那么快是吧所以其实是一个就是你的理解可能不一样因为它后来肯定会补强就是当车能开到 200 的时候它肯定要把那个路做补强的它只是理论上可以允许你开 200 或 300 或 400 但实际上在那个没有车能开到 200 以上的年代里面它的路无非也跟现在的中国的道路可能还不如中国的道路对吧甚至可能还不如现在的美国的道路只不过它会声称它允许你开这么快
这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对对对它没有那个实际上的操作可能性好那我们说回来小米的这个电机的问题其实我们聊不管是保时捷还是小米还是吉利我们都已经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它的赛道表现我们刚才也提到了 Nevara
我觉得我们可以回来去聊聊牛北这个事因为罗老师你之前也聊过牛北我也听过好几次对聊过对就是牛北我们先来给他一个定义就是这个车跑牛北需要什么样的车他能在牛北跑出更快的圈缩这件事我觉得已经不是一个民用车该聊的范畴了就这件事太逆势了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可以聊但是它没有意义
首先比如说我们在讨论它是一个什么赛道它是一个曾经举办过 F1 但后来因为不够安全或者观赏性不够强或者距离太远危险性比较强就最后离开 F1 的那么一个永久赛道对吧这是一个它的定位然后呢另一边呢我们说车那什么车可以跑牛北呢因为它有这个旅行叫旅客圈所以呢其实什么车都可以开这是它的一个存在对吧但是
真正有意义的去开牛北的车并没有那么多是吧那可能你们更熟悉赛车一些那什么车真的在那上面开呢可能大多数应该是 GT 赛车是吧这个我就不是很确定了在上面会 TCR 对 TCR 之类的就是那些就是特别依赖于空气动力学的 Hypercar 就是需要底盘调得很低而且悬挂相对来说比较硬为了系统性能的这些车反而没有这种专门
特别好的成绩 919Evo 那个是个算是特调吧是所以这个赛道就变成了一个很抽象的赛道或者一个很不赛道的赛道或者很不典型的赛道就一方面它是赛道嘛它是甚至举办过 F1 那一方面它能容纳它现在实际意义上它能容纳什么样的赛车呢它并不容纳那个最顶尖的赛车它只能容纳那个适应性更强的那种 GT 赛车
对吧它就是这么一个定位了然后我们再去分析那什么车该去被分析在这条赛道上的性能表现呢那可能就是这些车了然后这时候冒出几辆车来就是那边全都是勒芒这勒芒那的结果你这边说其实小米这个奥特也打算开一下或者那个极客 001FR 也打算开一下就显得格格不入对吧
对吧就是所以我不是特别或者说我希望在节目中传达这么一个观点就是这不是一个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应该去开刷牛北对就是这是我的一个出发点吧就是咱们先不讨论我觉得还是不够这个清晰为什么你觉得他不应该考考牛北或者就是我想问就是则老师是否这个观点是其中一个点就是
圈速也许是有意义但是只专注着全部的宣传全部围绕着这一条赛道的成绩有一些偏颇对 是的因为我觉得从我这边开发汽车开发民用车的角度讲我其实算是在圈内接触牛北相对多的人了虽然我也没去过那边开车但是我能理解我在 ESP 开发的时候我接触过它我开发转向的系统的时候我又接触过它
但是我能告诉你他接触这件事在我那连 1%的占比都不够就是时长就比如说耗时你如果一共耗 100 小时的话你可能连一个小时都花不到这上面去那这时候你非要拿这个不到一小时的这个微不足道的一个功劳或者说努力去拿出来宣传这件事就显得非常的格格不入因为我来举两个例子我怎么接触的这件事呢一个是在 ESP 阶段
旋转木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弯道旋转木马它特色是一个是它的这个转弯的这个长度是非常长的然后第二个呢是它是有坡度的就是有这个倾斜角坡度的这个我们叫英文叫 banking 这大家都理解就是一个坡的意思那个当时就是你们接触这个的话 carousel 大家跑的是下面的还是上面的
这个不同的车好像跑的线路还不一样我没有开过这个所以我不知道就是我没有在我们的项目上开过这个我不知道我只能跟你说就是在 Carousel 上开我猜大家应该是往上开但是呢就是现在的情况并不在乎
Carousel 怎么开现在在乎的是在 Carousel 上开的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它的弯道足够长它一直在有一个比较高的一个 banking 这是一个特色第二个特色呢是它的路面是颠簸的是吧它是颠簸的不是那个非常平的
所以它会带来一个额外的震动就这样车会不稳当是吧简单来说就不稳当你就是像我刚才说的四轮辅助力你是不是就辅助在地上不一定的是吧因为它颠起来了它有可能颠起来那好在 ESP 中它的意义在哪呢就是一
你在側向加入度足夠大 但車又並沒有進行額外的這個橫擺的時候所謂橫擺就是如果你把一輛手 一個手相當於一輛車在這個桌子上你左轉右轉的話 你的這個車的 就是圍繞著車的中心點往上的一根 我們叫 Z 軸這個繞著 Z 軸轉動的這個轉動就叫 Yaw 就叫橫擺
那也就是说如果我打一个方向这辆车不仅可以往右去行进而且这辆车的围绕着这个轴它本身也有一个自转其实我们现在说的是自转对吧但是你如果在一个 band curve 上开它其实是没有自转的是吧它并不自转它只是有一个稳定的 AY 但是它没有什么 YO 它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这件事容易让 ESP 的传感器产生误判
它会给你一个非常大的横向加速度 AY 就是说你这个车一直在发生这个行进路线的变动就是左右发生变动它一直在往左转对吧一直在往左行进但是它的右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候我们会误判为这辆车已经失稳了所以需要 ESP 介入好了
那如果你这辆车的开发目标人群有那么个 30% 20%的人会往牛北上开的话我们就要把这个误判进行解决
所以这是我们做 ESP 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的你在这个 carousel 上面发生了抖动发生了颠簸那你同样会造成额外的传染器震动那传染器震动也可能会误判为这辆车是失稳的那你这个失稳同样要被 rule out 同样的要被这个去掉那这时候我们拿这个牛北开牛北这一圈当什么呢当把
把误判去掉的这个试验场所我们不会单独去建一个额外的试验场去模拟这个工况我们直接会把这辆车开到牛北上
这是一个我们唯一对牛北的需求就是我们不在乎圈速我们也不在乎你的这个牛北跑的到底是顺滑还是不顺滑我们只在乎当这个人以这辆车的一个我们合理的模式当时有可能开发这辆车的时候已经有这个驾驶模式这个概念了
那有可能他会把 ESP 关掉这就是一个模式你进入 SPORT 模式 ESC SPORT 模式或者 ESP OFF 模式这时候如果 ESP 还在工作就是如果 ESP OFF 就不再工作了如果是 ESP SPORT 他的 VDC 还在工作了那这时候我们一定要不要让 VDC 在这个过程中给他添乱这是我们唯一在 ESP 上对这个纽北的观察就是这件事然后转向那个事我其实之前说过了就是那个有一个叫瑞典十字吧应该是嗯
就那个地儿不是瑞典狮子那个地儿叫什么呢你冲下坡然后上去那个浮力洞在浮力洞那儿你会将你将受到一个非常强的压缩 Compression 这个是悬架方面的需求然后这个压缩呢会带来一个额外的转向的这个就手力需要陡增 OK
所以你在速度达到 200 公里每小时的情况下你需要拐一个特别大的左弯这件事在普通的高速公路驾驶上是非常需要回避的或者说不叫回避就是要非常谨慎的你不能这时候手力突然变轻然后让你开这辆车的人轻轻松松就稍微一打就出去了就拐左了或者拐右了这时候你在高速巡航上是非常危险的但是
很遗憾的是这个地方在这是反那个工况的在这里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手力抖增然后所以你必须要增加额外的这个助力力你增加额外助力力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手力变轻那为什么要在 200 公里每小时以上还要助力突然变轻呢因为有人要把这辆车开到狐狸洞
所以也要为这个工况去增加一个额外的标定所以这个标定曲线是先下来后上去了就是沿着速度的这个曲线它是先下来后上去的所以你如果开这种车你到了一个特别高速的非压缩的玩你再去开的话你会突然发现这辆车有点神经就是你手力突然变轻了为什么呢不好意思因为这辆车要上牛北所以你看牛北是一个多么纠结的地方
它给工程师增加了额外的困扰需要提供更多的 compromise 你要给更多的 compromise 才能让他这辆车在纽北上开没有问题那你这时候你还喜欢他吗但我提一个反向的观点这个狐狸洞这个确实比较特殊但是至少 bank 这个事情在很多国家的道路确实是存在的如果没有纽北这样的工况去测试它的话那就简单来说很多的中国的车是没法出海的嘛
但是我们不需要去牛北上测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 Banker 赛道上或者实验场那我们能不能说如果你这个车在牛北测完了那其实可以省很多的事等于你把很多的活都已经干完了不管是你是不是必须要干的
可能吧我没有这样方面的工作经验我不好说我觉得从罗老师这个聊下来我有一种感觉特别像那种纽北就像是软件测试中的这种最极端的 case 就是正常人完全用不到的一个 case 然而
在现在如此关注和强调纽北的全速以至于很多的这种 work effort 是放在了优化这一个极端的 case 中甚至有些情况下比如说像刚才说的狐狸洞是
有反而影响到我们这一台车在相对来说正常或者 99%其他工坊下对会有这种负面的影响甚至这就是 James May 讨厌他的原因牛北让车变得特别难受是的假如我们放开一点就是跑去牛北就是说其他的我们说正常一些的赛道国内的话像比如上赛车赛来
在性能车上面为这些赛道去优化去跑出来好的全速是否能够直接去反补到日常驾驶中的一些优秀的点我觉得可能还是需要考虑定义一下日常驾驶是怎样的就是这件事需要我觉得对于出海车来说可能会有用可能对于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用
我来举几个例子啊我来举几个例子啊咱们其实还是说一些比较经典的赛道好了就是咱们说那个 SPA Franco 上嗯 SPA Franco 上其中有一个弯道我印象特别深是一个左弯下坡就是在大概第二端了那可能叫十三十四对我具体不太清楚叫什么就那个弯它的一个特点是一个 off camber 对吧你应该知道吧对对是的那个 off camber 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你可能在很多赛呃不叫赛道就现场上可能是没有的
那它正好有那这个 off-camber 但是我不鼓励所有车企都去那个地儿去测呀我只是说一个案例啊就是你可能这赛上也有类似的这个弯或者说其他的赛道或者是现场对于车企来说其实他们做的这个生意是什么生意呢就是我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开发出一辆车所以他们需要做这件事所以时间是他们的敌人是吧那资源当然钱也是他们的敌人所以他们现在要选一个时间和钱上都比较友好的选择
那他们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就是该找一个更多能够覆盖他想要卖车地方的工况的一个地方他这个地方可以叫赛道也可以叫试验场也可以就叫普通公路道路只要这个地方能够提供给他足够的测试环境然后他就去测试就行了所以牛北还是不牛北这件事问题不大因为我们现在在讨论的能开上 200 的车恰好都只在德国研发
然后你可能再加上一个捷豹差不多就捷豹和 Corvette 差不多就好了那现在好了你看在纽北或者纽北附近谁在那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呢捷豹路虎在那有一个
然后 Covet GM 可能时不时的也会过去然后现代在那有一个完了现在小米就这些了比如说标志雪铁龙就没有啊然后丰田也没有啊那个本田日产都没有啊那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其实大家只是在找一个 business case 去平衡它的开发和它的最后中端销售市场它可以取得一个平衡
恰好呢现代呢他打算做这件事因为他在法兰克福那有一个他们的研发中心所以过去呢一百多公里也没问题挺近的捷豹路虎呢当然英国到德国嘛这也不是很远也可以 Corvette 比较拽啊他可能就是他真的就是打算去干美国这个就用美国车干保时捷的可能这是他的一个
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所以他没在那设立一个研发中心他可能什么都没有他只是过时不时的过去一次对吧就是是吧所以你能理解这道理吗就是其实没有任何人对牛北是有信仰的大家只是为了找某一个弯某一个工况然后去试一下这个车而已真的为了这个赛道而去这个赛道的案例几乎没有
可能保质节是一两个那我觉得罗老师你从这个技术的角度把这个问题解析的非常的透彻了但是我觉得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就是商业的因素就是在牛北的宣传效果从小米这看来太好了因为它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赛道我们可以从技术上面这么讲对吧我把牛北其实不光是把我的实验性的东西都完成了更重要的是我把我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所有的活可能都干完了小米我觉得现在所有的营销费用其实都花在了它牛北的研发费用之上对所以我觉得这个点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当然对
就比较接近 CORVETTE 和 VIPER 的那两岸不过这其实也就说到一台车它的圈速对于它的最终销量到底有多少影响我没算过但是我估计这两个之间可能不是一个 linear 的结果而且不同的品牌肯定也不一样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另一个故事就是说我们不会去考虑它的销量会增长多少我们看保时捷明年的销量下降多少对
这个就属于保时捷后花园被偷了保时捷我估计现在这个时间点把这一代的 Taycan 其实已经挖完了他应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把下一代的 Taycan 刷牛北作为一个他这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在相当于被射了阿克留斯之种
我觉得这个是它现在很大的一个麻烦和问题因为它的架构当中不可能再塞一个电机而现有的电机技术是没有办法因为小米那个跑圈我看了其实弯道也完全不熟所以说保时捷最大的优势它那个入弯跟出弯的速度更快更多的是由它的重量所带来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它的一个双电机的布局
是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抢回这个导座的这个是我的一个猜测会是一个保时捷很大的问题这个你们怎么看现在已经是破了之前 TGT 的多少三秒了吧接近小米现在这个是量产版就意味着前面那个机盖应该还是就是新型机盖就在理论上是不是提供不了多少的下力那试想一下如果他真的改一下内部散热然后真的来一个这种呃
有用的前几杆通风然后周边的空气动力学在优化优化对吧之前邓工在去看奥特曼那个车的时候就说这个这个
底板上面的漆把基本上就能把底板上做的 extraction 都没怎么用说明这个系统上来讲其实是非常 underdevelop 有很多可以挖的点我们知道的是 prototype 版本小米是有一个后扩散器的但是量产版是没有的总结下来就是说保时捷
肯定有这个技术但是他可能面临的事情是没有这个资源而且就是他现在就算刷回来了所以呢就是变成这种丢给王世杰的时间不多了对啊就是把这个东西重新抢回来这件事情上面就感觉已经是
换一个角度你们觉得对于小米来说他卖一辆电动车是一个他的核心对于保时捷来说是吗从销量上来说现在肯定也不是我觉得保时捷很为难保时捷现在的体量是比如在电动时代法拉利完全不慌因为他就是把自己当百达斐利去做的他以后不断的提价那个销量就是保持在这个数量级其实他接着他们卖就好了
但是保时捷是一个介于奢侈品跟工业品之间的产物所以反而我认为保时捷和奔驰对于这个事情是最难的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要不然像雷诺我就是一个平民品牌我就是要懂销量我一切都为我未来的销量做铺垫
我又不是法拉利和兰博基尼我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收藏品为了玩的赛道的乐趣那么现在在中间点的这个保时捷他肯定既想要自己的电动车的业务有很显著的增长包括奔驰他会这么大力的去推 CLA 对吧
那个 CEO 自己天天上阵去吹就是我觉得这种 desperate 是非常明显的而这种 desperate 背后是一个死局目前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点其实罗老师的节目经常有讲到他们经常就是对吧一会转这一会转那现在看起来不光这个能源电动还是燃油这变成了一个他们的困局现在就是我继续追求性能还是
去把它在别的地方加强好像又变成了一个新的无法抉择的分歧点对
是的而且对于保时捷来说就是曾经其实我们这么角度来讲保时捷也算是个跑分的对吧跟小米类似就是这些圈速保时捷其实在那个时代是 underdog 对吧他其实干的是太盘的牛市对现在是做到了宝座上面了所以说这个不管是勒芒成绩还是牛北的圈速算是保时捷来去证明他自己品牌价值的现在勒芒勒芒不行然后牛北的圈速也不行了
这是什么手机
咋办呢是我觉得这件事对于保时捷来说确实是无解我目前也看不到他们什么解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的头疼的点我觉得还好那你觉得头疼的最大的问题是啥可能从我觉得咱们可以回到你们刚才说的那个假设就是说因为你们的假设都是在讨论能不能当他做到这件事的时候他需要花额外资源怎样怎样咱们稍微回到更理智一点就是说
还有什么牌可以出比如说其实就不一定不一定就是小米也好保时捷也好就是如果今天真的保时捷又把他的车的全速要做得更好了
那说明什么呢或者说他又做了什么呢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巨大的我看到的一个我不太喜欢的一个局面就是这俩都是大轿车呀在这一轮大轿车出来之前您有考虑过奔驰 S 级宝马 7 系奥迪 A8 去刷牛北吗他们曾经宣传过这件事包括奔驰 CLS 他们曾经宣传过这件事吗
如果他没有的话那为什么你们在期待一个小米苏 7 或保时捷 Taycan 去做这件事呢其实我自己我经常会这样去给自己敲警钟就说别什么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为什么不能高雅的去说我不想做这件事是谁把我拽到这个语境中了我为什么必须要做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嗯
我觉得这个我有一个浅显的回答是小米在尝试做的事情是一个六边形战士它又要快又要续航高又要充电快又要空间有四个座又要价格便宜又要好看它在试图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来而这个可能性到了只有在现在这个电动的时代
是有可能做到的是的我觉得这块说的差不多就是我来换一个话题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无懈可击他非要做这个那非常好他又做出来了他卖的还便宜非常好我想引入这也是我觉得今天我特别想跟你们二位聊的我觉得这是更让我激动的一个话题那就是
如果今天我没有一个大轿车去刷牛北乐趣来自什么我来给你一个方案其实是代替 MX5 的车该出来了我觉得这件事更需要人思考现在这个之前那个小跑车 I will be cyber starno no nocyber star 我觉得是个问题就是是个说是个反例就是 cyber star 我并不是说完全反对这辆车我觉得这辆车我也开了跟 Z4 差不太多我觉得还行就是噪音控制上是差一点但我觉得还行我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该收敛一下车重了我们该把真正的驾驶乐趣回归到驾驶员了我们该让车重回归到一个理解我今天看到了一个电动凯雷德 4.2 吨 200 度电池那不就是那个 Hummer EV 的凯雷拉克版吗他们这就是一个造了一个纯电怪物真的是烂的电动机肉车我觉得这个说实话听着真的挺牛逼的
你看我们一路走来我们做了什么首先第一波电动车毫无疑问都是 SUV 对吧 ES8 呀什么理想包括现在的理想啊大多数人都在做 SUV 大的小的基本都在做 SUV 他们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当电池放在车里之后还希望能够做四个人他该做成什么样不难看是吧那他们的选择是 SUV 好没问题第一波第二
第二波中国走在前面了欧洲还没有追上那就是做一波轿车但是大轿车这波电池也可以放进去而且车高可以变矮抖机令呢是保时捷做了一个挖孔的吧我记得是保时捷挖孔电池包是挖孔的对保时捷挖孔了然后我们机星也挖孔了所以呢我们机星还走了额外的一步把那个后窗给封上了所以这就到此为止算是第二波小米也算在这一波里面但是
依旧是大车依旧是三米轴距的车轴距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中国人来说是个优势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开三米轴距的车是觉得舒舒服服开开心心每天停车根本不需要考虑然后停车车库里面不需要考虑反正我觉得从我这个有驾驶经验的人来说我觉得不是问题但是有点
难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我去年的时候开了一辆非凡 F7 五米长三米轴距的车进小区进小区开进那个小区是先右拐再左拐的一个相当于一个直角弯过一个闸机我过去了我的那个我的一个就是这是我家一个亲戚他跟我说我们小区的群里面大家都在抱怨他们开不进去那个弯儿
所以他们小区愣把双车道的进小区车库的空间变成一个单车道的就是只允许下车库不允许上车库的 OK 所以这是一个背景就是并没有在中国这波大轿车革命中中国人的开大车的素质提升了没有大家不会开大车然后这好这是第一个问题尺寸过大大家不好开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乐趣的车到底什么车会给你更大的乐趣
为什么大轿车现在开始刷圈了为什么它走性能路线了非常简单它当想要做一个长续航就是大家能够接受的续航里程的电动车的时候它的这个 Fullprint 这个足迹也就是轮距乘以轴距这个长跟宽已经确定了就是很大那这时候你再扣一个小壳子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在一个大足迹上做一个小车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乐趣车 MX586
或者说这些小钢炮他们的取向恰恰不能做成大足迹的车所以我们这波没有看到小钢炮的复现或者说暂时还没有看到
但实际上我们的技术在我看来已经到了只不过我们需要从做加法的游戏中变成做减法了那我这时候看到的一个案例是什么呢就是我那个朋友冯金钊他买的那个 e-golfe-golf 是一个 2014 年生产的车 2014 年生产车他当时配了应该是呃
20 多度点吧不多 20 多度 30 多度反正就大概就这个水平它的续航当时能做到就是现在它那辆车它能做到 200 公里 OK200 公里非常少不能接受没问题
但是那时候可没有 cell to body 这个车如果换成了 cell to body 或者说类似 cell to body 的这些电芯它其实轻轻松松按照现代的技术能够在不提升车重的情况下做到 400 公里这是我跟金钊我们都同意的一个观点虽然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工程开发但是应该没问题可以做到
400 公里其实就可以了因为我现在说的不是 400 公里让你开一个民用家用车你可以啊当然也可以做这辆产品了我现在希望的是开一辆 86 我的 86 在我日常驾驶一周五天上班的这个工作中我依旧需要在周中加一次油的那你就不考虑你每天充个电是吧就是也可以啊或者说每周充个一辆一辆
一到两次电但是能给你一个一吨左右的快乐这是现在非常需要做的罗老师有看那个 SA01 小跑车吗我看了我觉得当时我是看完之后我觉得挺兴奋的因为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 2023 年
然后当时看他的一个经验是首先我先确定这个数字都是能做得到然后当时我做了一期节目做到了就是原本我说句不好听的我原本想做一期节目说他是骗子结果做完之后发现他可以做到就是那时候按照我的同行包括做电机的同行做总布置的同行做电驱动的同行都帮我背书了说这个东西他可以做到按照中国当前的那个供应链来说应该没问题
它的重量是多少 1.3 吨 它有大概 400 多馬力 400 多馬力吧 應該挺高的如果我把它的 400 多馬力砍到 200 之前我那個 Mazda MX5 就是 100 多馬力嘛所以你砍到 200 多 要砍到 250 左右 其實就少一個電機
然后电池也不用放太大就是放的再稍微小一点然后大概能做到 1.3 吨差不多我觉得这个车应该是有这个潜力的就是不要追求那么多数字的情况下应该再往下做能做到 1.3 吨我觉得差不多那这个目标其实就已经很可观了但是现在有一个非常牛逼的产品出现了就是或者至少是一个非常牛逼的概念出现了就是有一家英国公司来给你们分享一下中鸣一吨的车做出来了
或者是至少是把这一吨的目标做出来了没有真正车没出来我到目前为止还不敢保证它是一个实际的存在的一个车我依旧觉得它是个骗子就是预防性认为它是个骗子然后我给你看一下它叫 Longboat 比较保守对我是比较保守因为骗子还太多了这行业全是骗子就是你看这个这是他们的车他打算先做 150 台
一个所谓叫 speedster 就是没有玻璃的没有风挡的这辆车是多少看一下它的数字 895 千克然后是 275 miles 的这个 WTP 的续航这个我觉得有点夸张但是应该可以做到就是我觉得也可以做到对所以好它当然它没有盖它没有这个玻璃然后它要只要剩 150 台所以它可能也不需要做这个 U-Run cap 也好啊
什么这各种各样的这个政府测试的就不需要也不需要 AEB 什么这些都不需要摄像头也没地儿放 OK 他卖这个价格他可能是有点贵中国可能砍一半吧比如卖个四万英镑左右那我我想的是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取向我并不在乎这家公司到底是不是骗子我想的是一个取向就是
车轻了的时候能什么变得更好呢轮子可以变小刹车可以变少电机可以只放一个然后 ADAS 完全不给是吧就是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做减法你这个做减法的循环是特别好的是 Colin Chapman 认定的已经做了很多年了
这件事是可行的按照中国目前的这个供应链我觉得是可行的你再稍微卖的情怀一点的价格比如说你 4 万的成本你卖个 5 万是吧这总比现在大多数 90%中国车企都在赔钱卖车更好嘛是吧所以你先把这东西做出来你看看这个市场到底谁喜欢
这时候我觉得压力就来到小米这一边了就是你当然希望做六边形战士但是你的粉丝有的人其实不喜欢六边形战士有的粉丝他有一辆两辆三辆车
他想买一辆代替 MX5 的绿牌车市面上有人做吗没有是吧那你觉得这个 SC01 的这个小跑车算不算是国内的对于你理想中的驾驶乐趣为主的轻的小的车的至少一部我觉得它对我觉得它是一部就是它的这部有点艰难是因为首先它不是个车企对吧小跑车它根本就不是个车企
然后它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供应链可以让它用它只能用这个行业中大家不想用的最差的供应链你让理想去做你让什么长城或者未来去做它有的是力量去把它做好但是未来可能有其他的考量
整个行业里面能比小跑车拿到供应链更好的供应链资源的公司多了去了几乎 100%的公司都比他更好的能找到供应链然后这时候这是第一问题就是小跑车第一问题他的资源不够绝不够最优然后第二个问题是他想做的事又特别的绝
他非要推杆悬架他非要去刷这圈那圈他又有太多的想法想要实现所以他又给自己增加了额外很多的难度所以我觉得这两下子如果做个平衡的话第一方面找一个大一点的车企成规模的有自己生产线的最好全旅车身都能做得出来的
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是不用给自己设那么多目标最好是根本没有全速要求我就是现在想给你的 MX5 的乐趣但是你不需要买 MX5 你可以买我们中国电车依旧给你甚至更好现在 MX5 能够控制一吨的车只能是 1.5 升它 1.8 升也做不到这个的不是两升它也做不到这个的所以你现在直接就要给一个
相当于它两升的那个动力的车然后重量空到一吨然后续航也差不多就这数就行我反正这数我肯定是能接受的然后你卖一个比如说中国的话你卖一个 30 万的价格我不知道这个卖价格这些事你就不要问我了我只是说从技术可行性来说绝对可以做但是为什么没人做我觉得这是个这是个大家认知的一个
一个问题一个陷阱就大家都想当六边形战士我来提一个想法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车呢我认为它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假设你是一个任何一个车企的产品经理
当你把这个 proposal 提给老板的时候老板看到你的续航 412TC 多少 400 你什么样级别的人敢把这样的项目推去生产交给观众让市场来决定他的生死谁敢但是同时你六个懒生在市场上也迈不动了是吧
或者就是说不不不他们宁愿去一直做错误的看起来对的事情也不会干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小米的机会比如说什么样的车企有能力做出来 GTI 有能力做出来这个就是当 MX5 当它在这个市场上面有闲钱了
这个情况现在在中国还没有达到连比亚迪都在天天想着要被干翻了要被这个卷到了那个要弄死我老板出来对骂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相信连老板自己现在的雷军他也不敢说他投了小炒车但是他绝对不敢把这样的车拿来自己生产他非常喜欢驾驶我相信他非常能够理解 MX5 的乐趣但是我认为这是个时间问题现在的战局之下
没有人敢做那么契机是什么呢第一就是小米赚到了足够多的钱那么如果它的预期能够以苏七的五倍的销量十倍的销量往外卖有一天代替了 Tesla Model Model Model Y 变成了全世界最畅销的车这个是有可能的对吧
对吧那么我觉得这一天有可能第二就是固态电池如果我们能够在 800 公里给它一个 800 公里的续航也许大家发现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续航但是当你是保守的希望自己不死的情况下进行一个市场实验的话你一定需要一个新的技术突破所以固态电池这个事情罗老师怎么看
没有希望 我不太希望这么悲观说到刚才那个小跑车我觉得还有一个点想我想提一下就是说这个驾驶乐趣因为这是一个喜欢车车圈里头大家都算是都有共鸣但是在一个整个市场上依然是一个很多车企在尝试 push 但当时现代 N 不就是主打驾驶乐趣但是
5N 的销量在国内惨烈程度可以说是他给了全球最低价然后打到了全球最低销量我觉得以国内的消费者市场肯定是有足够的一部分的群体来去支撑出来比如说这么样的一台车的存在但是
是不是纯从驾驶乐趣作为产品的最主要卖点而牺牲掉不管是续航还是其他的一些空间这些在国内至少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会是一个特别明智的选择我觉得这个取决于你就是你们俩因为我没在国内待着我不太确定大家是怎么想的就是
现在小米那辆车不是很多人抱怨后排坐着不舒服吗我其实很想知道就是有人抱怨后排不舒服有人抱怨比如说我猜啊行李空间小有人抱怨大车太大进不去小区这样抱怨多了是不是就会逼着大家去思考另一个方向呢就是我在这是一个很符合逻辑的但是不一定符合中国目前的市场的这个声音呢呃我的体验是这样的就是呃
中国的汽车市场的舆论是被操控的就是几个大的车厂最近在卷什么它就一定是市场的主流的声音你甚至看不到你这样的东西的讨论那我明白了那这个是最大的证据因为水军太牛逼了有时候其实就是你一篇刷下来其实都是
那没办法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看一下小跑车真正开始发售了之后它的销量只要每年可能达到 let's say 一千台
这个时候那些有一些资源的大厂比如说吉利小米算是有了那么他会发现如果这个一个小作坊对吧那实打实是一个小修车厂都能做出来一辆能销 1000 台的车那么我投一点资源做出来一辆销量 1 万辆的车完全是有机会啊当然了而且会比他更好这个很明显的中国资源目前很多的对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一个奇迹
对我今天唯一就是想把这个 Lumbo 这个案例拿出来在这里边搅和一下就是因为我觉得小米这件事我们可以蹭热点这没问题我觉得蹭热点没什么丢人的但是蹭热点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另一种思路提一下它其实才完整就是因为我们太过考虑性能车的时候太过考虑圈速的时候我们甚至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对其实这个 exactly 是我想找你来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小米的事情其实满铺天盖地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讨论了我觉得罗老师的 vision 是非常长远的我想找你聊的就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小米这个牛尾全速其实刷到头了你再快就是进个 7 分你刷到了 6 分多但是
但是它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了别的赛道实际上没有比牛背更出名的赛道你去刷银石你去刷斯帕没有意义所以刷圈跑赛道这个事对于小米来说也干到头了作为一个这么大体量的公司下一个爆点往哪走
我想找你聊的其实就两个方向第一个是民用车的方向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非常好之前我也没有想到就是往小里做是不是有这个机会另外一个就是小米继续做赛车这个事接下来还应该往哪走我觉得这个是我想找你聊两个最重要的点整个世界毕竟赛车是个商业对吧那到底什么是能出曝光
能出声量那肯定比能出成绩要更重要那我觉得这个判断得留给你我没有特别我现在的想法是两个点
就是叫小米三明治一个咱们跑最上一个是最下第一小米这个 Ultra 现在已经大概卖出去了我估计几万辆了那么有几万辆这么高性能的赛道的车其实完完全全有机会从民间开始自驾而上的大家参与到赛车运动当中他又在说了
对自己即使小米现在自己没有组织统规赛因为没有足够的 regulation 有安全的问题但是已经有很多的民间自己开始组织统规赛那这个过程当中呢肯定会发现很多的撞车傻逼司机鱼雷驾驶可能要经过一段的这个这个这个大家熟悉市场的过程但是以它的保有量来说
中国从来没有过有这么几万辆车能够在赛道里面跑圈的这样一个情况出现过改直接上一个是飞度是吧飞度的话也得稍微改一改刹车皮之类的你想全中国所有的性能车我们把 Type R M3 M4 AMG 加到一起可能是小米 Ultra 未来一年的总销量
对我觉得你这个事很有意思因为我看到小米苏 7Ultra 的第一瞬间我想到的其实是 RS6 就是 C5RS6 因为这是我开启我对这种民用车高性能的认知的第一款车就是我当时看杂志那个年代嘛就是因为我没有想过一个车能有 450 马力对
还是一个麦克萨车的样子就是还是一个对还是一个 wagon 就更重要的是那款车的这个推出是一个 wagon 为主的一个车型就是你现在如果在街上还能看到 RS6 的话通常都是 wagon 这个光荣传统甚至一直延续到最近的一代的奥迪所以我是觉得当时给我这感觉就是哦这个车动力这么强但是还是在家用
我不理解就是不明觉厉当时我看到这个是不明觉厉的一种感觉你问我现在可能也是不明觉厉啊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消费者好奇怪啊然后现在好了更奇怪的是
大家要投诉小米因为这个风道是假的就这个逻辑已经二层了是吧第一层你买这辆车你脑子就已经有问题了对吧第二层你还要投诉他风道是假的那真的你又会怎样呢难道你真的会用他这风道去刷圈吗就这件事会让我特别不可思议就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然后
然后好了你现在风道主要还是他们宣传他们就是雷军自己说这是真的他不说的话估计都没人 care 这风道假的多了去了奥迪很多风道都是假的是啊那风道假的这件事招你了吗就是对你产生任何不利因素了吗没有啊就这件事就觉得反正也是个炒作嘛就像村长你说的这件事没人炒作的话也没人知道或者说如果真的要需要删帖的话那该删也都删完了他是没删了
所以就这件事就让我已经然后你现在说一万台超过一万台然后要在民间组织赛道日我的天这件事简直太后现代了如果真有这样这件事的话我觉得小米甚至控制不了舆论
你不覺得如果真有兩輛撞在一起著火這件事之後不可控啊這件事你還有統規賽我就說他應該跟波音學習就是掉多了感覺不在乎了這個挺不要你太殘酷你比妖精還殘忍
对我觉得其实确实是我们之前老想的说小米这边做统规赛其实它很适合但是你想前就是前两天小米精英驾驶不是一车撞说吧谢金杰撞死了谢金杰说我没死我还
我觉得他真是 rubber 呢对 特搞笑这个但是就是我们能想象对于他们的公关部门在自己的经营驾驶活动上面一车冲到这上面这是一个多大的负面的情况所以我现在对小米觉得这钢丝走的太危险了我很难理解这件事能走多久所以我跟你们说小米的圈是 4 月 1 号就刷出来了现在才放出来这跑运工作做的其实挺好
对 这个是反正一个叫我刚才小米三明治的下面那一层那上面那一层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这个世界上赛车领域目前来说只剩下 F1 配得上小米了因为他不可能去跑 F1 他也不可能去跑勒芒他更不可能去跑 IndyCar 或者 TCR 或者 WRC 而这个世界上选项是少的对 只有 F1 现在是符合小米的兴趣
而且这个事一开始是我突然想到了但是后来你知道那次我们测完 Ultra 了之后那个溜溜哥突然特别激动说咱们中国太牛逼了我就想到下一刻都不敢说我说你说吧他说我觉得乔米应该去跑 F1
我觉得这事其实对于稍微有点对于赛车有情怀的人来说它就是那个珠穆拉玛峰那小米的其实跑牛尾的圈速这个事相当于一步登了乔格里峰对吧那么你现在要去挑战下一个这么高的高峰现在其实留给小米的选择只有 S1 你再次重申一遍这件事你去年说过一遍是吧
对我说过一遍当初的一期节目上面都是骂我怎么可能不可能我发现大家都是这个想法就对了小米就是要干那种预期管理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对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是我现在能想到的关于小米未来不管是在车型还是就是在以性能和赛道为基础的情况下的发展的趋势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 rumor 都是小米的第三辆车长得跟理想一样增程是去六座 SUV
其实我觉得我不知道怎么去看待这个事因为他已经走入了一个没有人走入过的领域之中发烧了太发烧了说到这个变成说回来牛北这个圈你刚才说乔克里峰我也想问问罗老师觉得小米这个车刷出来这样的一个圈速他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个就是如何 how to 对吧如何把大象放到冰箱里面
对对就是他做出来了之后感觉那其他人不做别人其他人跟傻逼一样对吧就为什么就他会呢就是又不是 B 卷考试开卷的大家都知道在那去啊怎么不去呢我觉得也能理解我觉得两个层面吧我觉得这件事就是完全我个人意见了这个因为我没有经验
我跟他们沟通过就是上次我不做那个 REMAC 那期节目我跟他们也沟通过其实钱没有多少就是成本绝对不高的就是因为你用那个赛道你会发现它比我们东海那个试验场的那个小破圈还便宜所以你但凡想做这件事的早就可以去了但是没有人去我觉得更多是从这个行政管理层面你干嘛要去是吧就是可能这些层面上
层层上报上报不了然后这件事呢在小米这件事在小米这边是反过来的它不需要上报因为是从上到下的一个传达的一个目标所以它比较好做对吧这是首先是这个就是制度管理层面啊就是这个公司经营方面的然后你再去说据从技术操作层面这个我只能猜测啊首先你需要规划一个研发进度呃
你研发进度哪一步要发这个 Max 哪一步发这个 Ultra 哪一步发 Ultra 的原型车是吧这个你要有一个项目管理的这个目标所以呢你要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要朝这个目标努力那所以对于小米来说他的工作就要从第一天开始去做了
这其实就是我为什么在最初这个节目的时候我要说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性能版是需要规划在产品序列里面然后就全体系去开发而不是说只是怼一个大方机上去的这个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要从它苏七第一天开发的时候就需要思考比如说它的这个车的扭转刚度啊
它这个最高性能版的这个最大的这个胎宽是吧然后到底有没有后转有没有空黄能不能换这个螺旋弹簧然后门关的严不严这个四轮四座车能不能去搞一个像这个两座车这样去刷圈你强度够不够是吧这些东西你就需要思考了这些东西有些我有经验有些我没经验大多数我都没有经验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了
这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你看这就是问题就是说你要考虑它真正研发过程中很多很多的顺序性的问题这件事就会非常非常难甚至就不可实现
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其实这个难度就比他具体最后用哪款 ESP 用哪个轮胎用哪个调教找哪个车手这要难太多了所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件事在这个问题上说的太合理了你最后刷圈可能就是一天你可能就是一天你只有一天能够定这个场地 OK 你刷了
但是你再往前追这原来要到两年过去到三年过去甚至你要在这个在这个案例中你可能得到个六年七年从杭州湾说起那就很难去让其他公司复制了对不对甚至包括宝马奔驰奥迪嘛它没法复制你去看那个上次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在那个群里面分享那个视频
一个曾经在奥迪一创项目里面工作的一个 Martin Butcher 对对对他的他分享的那个说就一个刹车该开多大的这个刹车通道都要经历他过去找他的供应商去调用一个数据说这个地儿能不能布置一个风道
看了一天开车还得租公司车过去看然后看一眼数据再回来说可以然后再开这个风道光开一个风道可能就要两月这中间还得租几次他们的公司车还得开几次长途车这不扯淡吗你用一个相当于一次工业革命的手段去解决一个三次工业革命的问题
你明明都有互联网了他们没有给员工提供 CAD 然后最后 Marketer 自己买了一个 CAD 所以你按这个角度讲小米也就小米能做了它是在哪奥迪它是在奥迪一创的项目里所以说罗老师说的这其实就是它小米真正强大的并不是说比如说电机做的有多强虽然这都强但是它最核心和最难以复制的是这种宏
宏观的架构式的一个思考和领先和完善对敏捷就是我们行业里边一个词叫 agileagility 就是 agile 管理这件事在大概在 2020 年吧就 2020 年左右开始被行业重视
我是 2018 年听说这件事的就是当时博士在推我相信推到今天也没推成就是说敏捷确实一个大公司如何敏捷的开发这件事到现在都做不到甚至已经把很多公司带沟里了比如说沃尔沃最近把一个 40 多岁的开了弄了一个 70 多岁老 CEO 去当 CEO 为什么敏捷搞砸了
搞了十年敏捷还不如以前敏捷了弄了一堆废物在中间回头我问那期我就具体吐槽了就是整个这行业已经 toxicso toxic 没有公司能够掌握敏捷而在这个同时又浪费了大量资源去转敏捷
最后结果就是没人敏捷但没人做出任何有像样的东西你去看奥迪 RS6 这种车型 R8 都取消了 TT 都取消了这种车型为什么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太明显了就是管理的问题太明显了
这个敏捷是不是一部分也是从互联网这边来去发展绝对就是互联网不是一部分其实就是从幺夹心理码行业 A B test 立马出结果对主要是确实因为汽车开发和软件开发还
完全两码事就是从需要的资本然后以及这种实体的资源上面所以在软件行业里头就是硅谷的 TechPro 吹一波然后车企们纷纷效仿然后发现完全办不过来我觉得今天的结论大臣非常之丰富今天真的是学到太多了
又让我有一点觉得我们这一部分没有作为正式节目录有点可惜其实我就建议我们要不然直接这期节目就剪吧剪吧就可以发了我觉得也是其实我没有那么在乎这期节目的
所谓音效什么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时效性的节目就是夭气你觉得今天我这音效 OK 吗不 OK 垃圾对我觉得也是我刚才就跟他说你换一个麦克风不好但是我觉得今天我们因为没有直接播的压力所以聊起来也很轻松很开放也挺好的但是龙老师你的头像后面一直是扭波格里你这个事就一直在骂他但是其实你感觉又很喜欢他
我是不知道我懒得换头像先这样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