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21 对话陈国球|香港抒情史: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身份

Vol.21 对话陈国球|香港抒情史: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身份

2025/2/11
logo of podcast 重启试试

重启试试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盟赟
陈国球
Topics
刘盟赟:我关注香港文学已久,但内地读者对香港文学的理解往往是从自身文学史出发,缺乏对香港本土视角的理解,例如对鲁迅在香港的演讲和杂文的解读就存在偏差。 陈国球的《香港抒情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香港文学的大门。 陈国球:"香港文学"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其定义和范围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变化,"香港"本身的地理概念也存在模糊性和变动性。界定"香港文学"需采取谨慎、宽松的态度,避免过于严格的定义。 对"香港文学"的定义存在争议,难以给出权威性的界定。1919年作为香港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基于五四运动对香港现代性影响的考量。香港一直存在文学活动和作品,只是过去未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30年代香港诗刊《红豆》在当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港文学活动一直存在,只是过去未被系统性地整理和研究。 香港新文学运动需考虑殖民地语境下的语言问题及文化传承。香港的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学流派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互相渗透和影响。香港文学创作中,英语、粤语和普通话的混杂使用是普遍现象,难以简单地将其区分为不同风格。香港的语言环境既有利也有弊,其优势在于不断进行语言转换的训练。香港新文学创作主要以现代汉语为主,但也会融入粤语词汇和语法。40年代香港的方言文学运动,试图将文学与大众靠近,但效果不佳。黄国柳的《虾球传》是运用粤语相对成功的例子。"三及第文体"是白话文、文言文和粤语的混杂,在40-70年代的香港流行。"半唐番文体"是中文和英文的混杂,在80-90年代的香港流行。 70年代是香港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性在于对香港文学的关注和整理。60年代的香港文学选集反映了当时左翼文坛对香港现实主义的关注。50-60年代香港的左翼和右翼文坛存在意识形态的张力。60年代的《新人小说选》注重开创性和实验性写作。60年代的香港文学选集展现了西西、亦舒等新兴作家的创作面貌。70年代,香港大学学生自发推动香港文学的学习和讨论。70年代的香港文学发展,是年轻作家自发努力的结果。70年代香港作家对香港土地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推动了香港文学的本土化发展。早期的香港文化环境依赖外部资源,70年代后香港的经济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香港的严肃文学在商业环境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并蓬勃发展。刘以鬯等有识之士为严肃文学保留了空间,并提携了众多年轻作家。 文学的流通需要不同地区的人的共鸣,香港文学与其他地区文学的交流应得到更多探索。《文艺新潮》的创办依附于商业环境,但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在香港的发展。50年代港台两地文学刊物互相刊登对方作家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的文学交流。西西编辑的《中国大陆小说选》促进了两岸三地文学交流。 西西的创作对香港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其作品展现了香港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历史境遇。西西的《我城》是香港文学的经典之作,以轻松的笔触展现了香港的城市生活和文化身份。《我城》中"天佑我城"的意象体现了香港人对城市的认同和依恋。西西的《浮城》展现了80年代香港人对未来的复杂情绪和历史疑虑。西西的创作不断创新,并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信念。西西的作品超越了特定时空,引发了对生命、历史和时代的思考。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香港文学的定义及其演变。嘉宾陈国球老师指出,香港文学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其定义受到香港自身地理空间和人口变迁的影响。节目还探讨了香港文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从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多方面理解香港文学。
  • 香港文学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受地理空间和人口变迁影响
  • 1919年作为香港文学现代内涵的象征性起始年份
  • 香港文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材料零散、定义模糊
  • 《红豆》诗刊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香港文学活动一直存在,但缺乏系统研究

Shownotes Transcript

对中国内地或者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学史去管窥香港的文学。比如内地,提到香港文学,我们很自然地会提起鲁迅在1927年去香港以《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为题所做的演讲。但往往忽略他之后以香港为题所写的杂文对香港本身的冷嘲热讽。在台湾的学者那里,也曾一语了当的说:香港文学,声色犬马。这些粗疏的认知偏见作为一种谈资姑妄听之,却很难都成为我们走进香港文学的周道门径。 很多年前在香港读到陈国球老师的《香港抒情史》,一本文学史可以写得如此用情,是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后来成为编辑,认识了晚年的西西,也接触到其他一些香港的作家与作品,方能体会书里那句“香港这个名称底下有人”的深意。这里的人,皆是有情人,他们愿意称呼自己为文字手民。他们对“我城”的书写,尽管时空迥然,来路各异,却皆是至真至性的书写。我想,这也许和香港自开端以来的流转不居相仿佛,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越是轻忽飘摇,它越要用力抓住每一次着陆的泥土。对一个生活在香港以外的读者,从这个角度尝试阅读香港文学的流动与越界,认识香港这块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种真正同情共感的可能。 借着“西西文学季”的在北京、苏州和广州进行为期三个多月展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著名学者,陈国球老师做客我们的播客,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有情的香港,有情的香港文学与文学史。 【时间轴】 part 1 「香港文学」的定义困境 03:20) 在界定「香港文学」之前先定义「香港」 05:54) 香港的「属性」,从来都是流动不居 07:51) 编纂《香港文学大系》,重建香港文学的历史 15:44) 新文学运动在香港这个殖民城市的特殊语境中如何发生? 20:56) 语言的迷宫:殖民、国族、本土的混杂 *注:1997年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兼顾。第一语言是粤语,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 25:52)方言文学运动与《蝦球傳》:左翼,地方性与文艺大众化 28:16) 一种语言,各自表述:三及第与半唐番文体 *注:”三及第文体”是夹杂白话文、文言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半唐番”是指中英夹杂的表达。 part 2 香港文学的自我从哪里开始? 33:08) 在“左右”板荡间,开启香港的1970年代 43:49) 逐渐浮现的香港文学本土面貌:西西,崑南,亦舒 46:39) 商业与文学之间:在香港如何写作? 53:33) 港台文学互动与现代主义的开端:马朗与《文艺新潮》 58:35) 文学不是一地一景的文学,是我们可以共享穿梭的无界空间 part 3 浮城如何被书写? 01:05:31) 在借来的时空里书写: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一代 01:12:39) 不求天佑女皇,但求天佑我城 01:17:56) 从报纸副刊连载的《我城》,从来不曾真的完结 01:20:51) 香港文学的风景里最动人的是“有情”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译文有声」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