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23 对话商伟|别慌!此刻,人文学科也许春光正好!

Vol.23 对话商伟|别慌!此刻,人文学科也许春光正好!

2025/4/2
logo of podcast 重启试试

重启试试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商伟
Topics
商伟:人文学科的危机并非新问题,但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对社会科学的冲击可能更大,因为社会科学已经高度数据化和模型化,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人文学科更强调经验和意义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人工智能的冲击。本科教育中,学生选择专业时盲目性强,专业与职业关联性弱,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培养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人文学科的学习能够提供长久的精神滋养和人生的安顿,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就我个人的观察,美国本科生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数量相对稳定,这表明学生对文科专业的兴趣仍然存在。美国本科教育更注重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较为松散,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在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本科专业与毕业后职业的关联性降低,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学习和推理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缺乏判断力。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社会对工作需求的根本性变化,进而引发社会想象和社会职能的改变。中美两国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的回应存在差异,中国存在更强的国家动员能力和赶超焦虑。 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创造。人类写作的意义在于其与人的内在生活和经验的关联性,人工智能写作则缺乏这种关联性。人类如果失去写作能力,将面临文化和文明的巨大危机。在与时代的关系中,人类并非完全被动,仍然可以保有主动权,并寻找新的主体性来应对技术变革。 美国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和对经典文本的阅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过度依赖总结性的概括性材料会影响对原著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中国文学教育对文学史的重视可能导致学生对文本细读的忽视,而美国文学教育更注重文本细读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我个人的学术经历,从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正好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文科教育的变化。在匮乏的时代,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更加强烈,这有助于培养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在过剩的时代,如何处理丰富的间接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创造性资源,是当代学者面临的挑战。 交叉学科研究不应人为强加,而应从学科内在的关联性出发,并最终回答更深层次的人类生存问题。交叉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类生存问题,而非仅仅为了功利性的目的。 刘盟赟:通过与商老师的对话,我对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商老师的观点乐观而富有洞见,他认为在急剧变动的时代,人文社科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时代变革,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思想。 商老师的个人经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匮乏到如今信息过剩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匮乏的时代,经验是直接的,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在过剩的时代,间接经验丰富,但如何处理这些间接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创造性资源,是关键。 商老师强调了主动性,即在阅读、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处理间接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考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文科、文学、小说等媒介可以打开想象力,帮助处理间接经验,并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 对于新文科的交叉学科研究,商老师认为不应人为强加,而应从学科内在的关联性出发,最终回答更深层次的人类生存问题。交叉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类生存问题,而非仅仅为了功利性的目的。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33:00) 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