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33:00) 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