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二〇一九年岁杪,受《今天》杂志委托,我曾和文晏导演做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距离她的第二部长片《嘉年华》上映已过去两年。北京那时春寒料峭,有关《嘉年华》的议论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见面的当刻,面对国内电影与现实的种种,彼此竟恍惚有些过尽千帆的怅然洒脱。转眼六年过去,她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从柏林飞回国内上映,再一次地,遭遇到一片争议与喧嚣。较之往昔,甚至更为激烈与两极。 为什么会如此呢? 在看了一些路演的采访与网上的议论后,我很难得到答案,甚至在各种尖锐的社会议题与吐槽的包围下,变得更为困惑。《想飞的女孩》作为文晏的第三部长片,相较于《水印街》《嘉年华》,影片最终呈现的方式和她之前的影片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叙事、摄影、灯光,还是演员选择与类型考量。这一次文晏似乎都在有意触探影像的新的语言和可能性。也许通过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这些的异与同,才能够好地了解前面更为宏大的争议与遭遇吧。 正是基于一个老观众“不一样”的观影印象,六年后我和文晏导演在上海重聚,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她一起聊聊这部新片,也听她讲讲那些“不一样”,或者不一样里的一样。 【时间轴】 01:15)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庆? 05:01) 微观的时代史:梦想,幻灭与悲喜剧 07:07) 江滩既是重庆人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是渴望出走的隐喻 11:32) 代际疼痛:30年,两代人,一场瓦解 12:44) 电影的任务是去关注个体,讲具体的人,被时代抛下的人 14:16)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们总是要向上,但总会被往下拽 18:39) 闪回,闪回,再闪回:用插叙拼贴流动中的情感记忆 30:13) 从“神鸟”沦为“凶鸟”的乌鸦,是对女性困境的隐喻 33:05) “既然说我们是乌鸦,那我们就飞” 36:12) 平视、尊重、真实,比光明的结尾更重要 40:34) 都在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浪女”呢? 44:59) 犯罪类型元素的嫁接是否会消解影片的严肃性? 58:28) 文晏:中国之大,底层之下还有底层,我拍的只是普通人 01:01:04) 贯穿全片的红色,是危险的隐喻,也是活着的证明 01:04:12) 方言与国语之间,用语言表达亲密与疏离 01:09:16) 方笛的角色设定:吊着威压飞翔,是助力,也是束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