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欢迎收听八九不离十,我是年更主播玉华今年我们策划了一个全新的系列栏目,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陆续上线在这个系列里我们将试着从食物系统、社会人文、意识形态、商业市场行为这些结构性的视角去重新理解和反思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并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看到问题,找到癥结何在
我们也会不断发问,在这个巨大的系统面前,作为个体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吃饭这件既平常又重要的事,去对抗现实中的困苦,找回一些生活的掌控感?我们切入这场讨论的起点就是两个关键词,食物认同和食物环境。
今天这期节目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很重要我们能不能通过这种概念化的思维去重新审视我们的饮食行为和饮食选择这期节目也邀请到了我的好朋友 Kalen 哈喽大家好,我是 Kalen 很高兴来到八九不离世好的,那我们接下来就植入主题什么是食物认同
这里我们想说的其实是 food identity 这个概念翻译过来应该叫食物的身份认同
其实用中文表述的话,可能饮食的文化归属更贴近这个词的真实意涵。所谓食物认同,简单说就是我们通过吃什么,怎么吃,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哪里,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食物认同并不只是我们喜欢吃什么,它是由文化归属,个人经历,社会影响共同塑造,而且专属于你我每个个体的。
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那么我们的食物认同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说到喜好,我们以为自己是喜欢某种食物,但其实这个喜欢背后常常是很深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你是一个北方人,那早饭往往会搭配一碗咸豆腐脑。你在一个不太讲究做饭的家庭长大,点外卖很可能就会成为你生活的常态。
你如果迷上了健身,那很可能食物在你眼里就变成了碳水,蛋白质,脂肪,这些红量营养素。我们选择吃什么是被地理环境,家庭经验,社交圈,经济状况,价值观,包括当下时代的一些流行趋势一起塑造出来的。
而食物认同它不仅关乎吃什么这个问题,也包括我们是如何看待食物的。有一些是显性的饮食文化,比如一道菜该用什么食材,怎么做,什么时候吃,特定的日子该吃什么,这些规则看得见,讲得清,但同时也有一些是隐性的,谁做饭,谁先动筷,吃饭能不能讲话,剩饭是浪费还是体面,好吃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
这些藏在日常饮食背后的看不见的文化同样在深刻地塑造我们的实无认同它和权利、归属感、性别、情感都有关系
我们对食物的认识其实也分很多种方式有的人相信妈妈做的味道有的人听健康博主和医生的建议有的人靠传统习俗宗教规范还有人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偏好你会很快发现这些认知方式有时候是会冲突的你可能从小觉得红烧肉就是家的味道但现在营养学家科普会告诉你它不太健康于是你开始纠结我到底该听谁的我还能相信自己的味觉吗
这时候我们会意识到理解食物知识的来源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谦逊它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意识到每个人看待食物的方式都不一样而这些差异本身也正是食物认同的一部分那说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食物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生活状态而不断变化
比如说对于很多搬家留学或者初学工作的人来说饮食往往就是变化最直接的一部分你可能想做家乡菜却发现当地买不到熟悉的食材慢慢的你开始吃西式早餐和拿铁学着喜欢沙拉逐渐习惯了不那么地道的味道这种变化一方面会让人觉得失落好像找不到自己但另一方面它也促成了很多的融合和创新
比如加州卷,California roll,美式中餐,这些其实就是饮食文化的混血化,也是一种重新建构食物认同的过程。我和 Kalen 其实都是留学生,所以对这种食物认同的变化还是有很深的感触的。那 Kalen,你觉得你的成长经历和留学经历对你的食物认同有什么影响吗?
我从小读的其实是寄宿学校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在学校饭堂吃饭那学校饭堂开饭是很按时的所以到现在我个人都是比较注重饮食规律
我的家里人工作比较繁忙,所以经常一起出去吃饭,但是一起吃饭的这个时候一直都是我们家里人比较注重相处的一个时光。我出国留学以后就自己开始做饭,所以饮食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很大一部分我主动去改善我生活质量的一个体现。
对,其实我对这个食物认同的概念还是挺有感触的,因为我觉得它跟我是谁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从小是在山东出生长大,小学的时候就搬去了杭州,后来呢又到了加拿大。所以很多人在问我你是哪里人的时候,我其实会有一点困扰,因为我不知道我是说我自己是山东人还是杭州人。
所以这个其实也体现在我的食物认同上面就是我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吃什么样子的食物另外呢食物它可以是一种归属感也可以是一种排他性
我们都知道食物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如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或者是和朋友聚餐但是其实有的时候食物也会把人排除在外比如你如果不喝酒的话你就会在一些场合被绝的不合群你不吃辣就没办法参加一些火锅局你如果吃素的话呢就总是要不断解释自己吃素的原因这些看起来都是饮食习惯但它们背后其实在划分边界谁是我们谁是他们
而除了个体之间的这种互动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国家和媒体也在参与塑造我们的实物认同
有些食物总是被当成国家名片反复宣传,法国会宣称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奶酪和红酒,一想到日料呢,我们就会想到寿司,意大利的话就是意面和披萨,墨西哥可能是 Taco 和 Mojito,这其实都是一种被称为美食国家主义的现象,就是通过某些食物来打造一个国家形象,塑造民族认同。
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代表性食物真的能代表整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吗其实任何国家的饮食都可以是丰富多元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的食物认同其实是被符号化被简化甚至被包装出来的它不再是我们真实丰富多样的生活而不再是我们的食物
而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的标签我们观察到很多人今天都在经历这种食物认同的迷失这种说法肯定也不是一个无病呻吟式的伤痛文学其实是深刻的结构性的现实困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看到这种迷失感在健康层面呢我们吃的越来越混乱情绪化有的人三餐都靠外卖但是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到底想吃什么
有的人盯着营养成分表却忘了去听从自己身体的真实感受甚至会觉得吃辣条喝奶茶是一种不自律的表现在文化层面我们和家庭的食物记忆产生了断裂爸妈或者爷爷奶奶做的那些菜现在我们不会做也吃不到了而一代人不会做饭也许就会造成一整个家庭文化认同的空心化
于是就会导致在社会层面我们成了被动的食物消费者,食物从文化变成了标签,吃什么像是在表达阶级而不是表达自我,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只是被营销话术、算法和平台推着走。
从而允许了利益导向的预制菜和同质化餐饮大行其道刚刚玉华给了我们很多食物认同相关的例子聊了一下我们为什么吃到熟悉的口味就能够一秒回家还有食物怎么样能够给我们带来那么强烈的情感链接那接下来我想把我们的视角拉远一点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饮食认同
除了记忆、文化、家庭、教育之外,我们每天生活在什么样的食物环境里,可能这才是影响我们吃什么、怎么吃的关键。那什么是食物环境呢?通俗一点说,食物环境就是你身边能够看到什么食物,买到什么食物,还有你选择吃什么。
从学术上来讲,它包括我们在获取、选择、准备、还有消费食物时能够接触到的所有外部因素,比如有哪些商店,能不能买到新鲜或者健康的食物,在这里什么样的食材便宜,什么样的饮食被广泛宣传,被你周围的人认可。
这些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食物环境的包围之中。
而这个概念可以从六个角度来看,那我们一个一个来说。第一个就是食物的可获得性,也就是在你生活的地方能不能够买到健康、新鲜、多样的食物。比如说你住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的新小区,那可能你上下班的路上就会有河马超市、进口超市、有机食品店,甚至还有一些比较不错的轻食餐厅。
那假设你是住在稍微老一点的小区,可能附近会有居民常去的小饭店,便利店,又或者是卖炸物和饮料的小吃摊。那假若你想要去买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可能得走到超市或者是农贸市场才能去购买这些新鲜的食物。在这个例子里,两种环境微观上来说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食物世界。
除了是否能够简单地获得健康的食物,这些食物的经济可负担性也是一个重点。
有些人吃得健康并不是因为他们更加懂得食物的营养学,而是因为他们有经济能力去选择这些食物。那像现在很多城市上班族流行的一些轻食便当,一份可能要三四十块,甚至更贵。即食鸡胸肉,无麸质面包,有机鸡蛋,这些听起来很健康的食物,
普通的家庭不一定能够负担得起或者是会去选择的食物那相反自己去买菜做饭出去的时候吃家常炒菜才是很多人的日常你能负担什么样的食物很大程度决定了你最终会去选择吃什么除了经济能力上能够决定我们吃什么我们的社会文化也会影响着我们的饮食习惯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评价
吃的太清淡就好像没吃饭,男孩子就该多吃肉,哎你这个人怎么吃素是不是信佛了呀,这样这样的评价,因为我自己也吃素,所以其实有很多人也会评论我的饮食习惯。那这些看似玩笑的话,其实反映得出是我们日常食物环境中根深蒂固的一些文化判断。
那再比如这个可能有一点刻板印象啊在北方一些地区一顿饭没肉不喝酒可能就显得有点不够实在而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淡少油讲究搭配才是会吃的表现所以说食物从来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一种社交语言和身份的表达
那么玉华你有没有观察到在我们当下社会中也会有这样子对我们饮食习惯的影响呢
你刚才讲到那个男孩子就该多吃肉这句话其实我从小到大应该是听了蛮多的尤其是我可能上初中的时候运动量比较大再加上长身体所以家里人就会一直让我多吃肉我现在想起来用的一个词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他们会让我使劲吃
即使到现在如果我回家跟我爸妈吃饭的话他们还是会用这样子的一个表达就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所以当每次我听到这样子的说法的时候我就会真的 physically 的更用力的去多吃一点东西这个东西其实也造成了我很多像是现在有的时候会有暴食这样子的情况对所以其实还是影响挺大的
我觉得其实说中国人名以食为天就是把这个人是铁饭是钢的这个观念真的是特别的根深蒂固而且其实你的父母也是对你一种爱的表现我还可以举个例子就是
我之前跟我的家里人回到老家湖北然后有一个亲戚朋友请我们吃饭其实我们当时可能就三四个人但是他因为很热情很好客欢迎我们所以他点了大概三十多个菜他很热情希望我们多吃点我们整个桌子到最后边边都摆满了菜其实是根本吃不完的所以我是有一点震惊的
那其实这个浩克文化在我们国家是比较明显的大家比较热情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我们的文化里面还有我们的商家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会利用各种各样的行为心理学或者是营销手段去引导我们的选择这个可能比较微妙但是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一些营销手段
比如说你到超市想去买点青菜,结果顺路看到很多买一送一的这些甜点啊,泡面,又或者是你打开外卖 APP,想点点简单的家常菜,但是发现首页推荐的全是炸鸡,奶茶,烧烤,酸菜鱼这些重口味的东西,又或者你看到加几块钱可以多一杯饮料,多一个卤蛋,那谁不能动心呢?
市场还有基本的运作还会在我们的社交软件上面得到体现我们在网上常刷到的一些最火减脂餐明星同款其实很多都是品牌投放的广告那短视频平台上火爆的这些高蛋白酸奶无糖饮料带餐也好其实这些都是资本反复推出来的一些热词
食品企业的这一些营销团队啊,比你更加懂人性,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常常是在他们设计好的场景氛围,还有价格刺激当中做出这些选择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这些推了一把,那我们再聊一下政策与制度层面的一些影响。
现在国家推行学生营养餐食,并且注重对于食物的减少浪费,还有学校周围小卖部限制售卖高糖高脂食品,这些其实直接决定了学生们每天能够吃到什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是一个例子,从政策上去倡导平衡饮食还有合理营养。还有一些地方在试点社区健康食堂提供价廉制优的饭菜给老年人,这些就是在用政策来改善一个地方的食物环境。最后一个角度是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生态与可持续性的这个角度。
就是我们的食物选择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呢比如反季节水果温室生产的蔬菜精加工产品其实背后都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运输包装和农业系统支撑相比之下如果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吃当季的蔬菜减少吃肉选择本地生产的食材其实对环境更加友好
但很遗憾,很多时候这些更加环保的选择往往不容易实现,要不然就是价格很贵,要不难买,又或者是不够主流。
所以当我们在讲食物环境的时候,讲的其实不是一个地方,一个超市,或是一份菜单,而是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是怎么样的在影响我们吃什么,吃的健不健康,吃的是否可持续。
它影响的不只是营养和口味也更加深层的影响了我们文化的归属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理解这个食物环境的概念也许是我们重新理解我是谁我吃的到底是什么我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饮食环境里的第一步
在这期节目里呢我们其实只是概括性的聊了聊食物认同和食物环境这两个概念
我们希望的是大家在听完之后能够意识到当我们在抱怨预制菜或者嫌弃科技与很活的时候背后其实是实物认同的迷失是我们不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也不再清楚吃的意义是什么一旦认清这一点我们或许就能够从那种无奈无助无力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带着愤怒去质问现状去寻找答案和做出改变
而在接下来的系列节目里我们会带着这样的认知和情绪继续深入到整个食物系统的内部这个系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谁在塑造我们的味觉和欲望面对这些可能是结构性的压迫和不公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内耗也不是自责而是清楚地去识别谁才是真正的敌人我们又该如何反抗在下期节目里我们会把矛头直接指向这个系统里最有权利也最不愿意被审视的部分
那些掌控市场操纵广告主导食品的设计与研发的大食品公司我们会从食品的商业化讲起聊聊工业化的食物是如何让我们上瘾麻木最终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我们将会立场鲜明地指出食品公司不是中立的提供者而是需要被抵抗的操控者欢迎你继续收听和我们一起把吃这件事讲得更清楚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