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食不相瞒 13 | 饥渴之外,什么决定我们的食欲

食不相瞒 13 | 饥渴之外,什么决定我们的食欲

2023/2/7
logo of podcast 八九不离食

八九不离食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吕芳鑫
Topics
吕芳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食物仅仅被视为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但这过于简化了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物不仅满足温饱,还与安全感、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息息相关。 从生理角度来看,食欲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当我们看到、闻到或想到食物时,大脑就会发出信号,启动消化系统,为即将到来的食物做好准备。进食过程中,胃壁神经细胞感知食物带来的压力,通过迷走神经将信号传递到脑干,最终影响下丘脑对食欲的调节。同时,消化系统会释放各种激素,例如胆囊收缩素和YY肽来抑制食欲,而胃饥饿素则会促进食欲。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除了调节血糖,还会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会向大脑发出信号,抑制食欲,维持身体的稳态。 然而,食欲并不仅仅由生理因素决定。大脑的奖赏机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盐高糖高脂食物能够带来强烈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短暂的,会驱使人们不断寻求重复的满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容易对某些食物上瘾。 总而言之,决定我们食欲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它包含生理代谢、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们每天的饮食选择。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食物的定位,以及食物在不同层次需求中的作用。食物不仅满足生理需求,更与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息息相关。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食物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
  • 食物在各个层次的需求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 现代社会食物的功能远不止满足温饱,还包括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

Shownotes Transcript

马斯洛想少了,食物可不只是最底层的需求! 听过本期你就会了解,从脑袋到肚皮、从神经到激素,每天都在努力解答“今晚吃什么”这个灵魂拷问:)

【本期配料】

00:10 食物的功能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01:42 身体的通力协作:当你点了一杯奶茶...... 04:59 “吃货有理” & 大脑的奖赏机制

【本期主播】 吕芳鑫 (欧盟食物系统硕士学位)

【本期相关】 ①本期内容参考网课: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Diet & Brain - Online Course) (futurelearn.com)

②播客中提及的专业术语:

  • 胃壁)神经细胞:Parietal nerve cells

  • 迷走神经):Vagus nerve

  • 脑干):Brainstem

  •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

  • YY肽 (酪酪肽)): peptide YY

  • 胃饥饿素): ghrelin

  • 胰岛素): insulin

  • 瘦素): leptin

  • [稳态](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8%B3%E6%80%81/1107097?fromModule=lemma-qiyi_sense-lemma)):homeostasis
    
  •  [奖赏机制](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96%E8%B5%8F%E6%9C%BA%E5%88%B6)):reward systems
    

😛本期内容脚本首发于由芳鑫参与运营的微信公众号“FOODIE BEING”文章),内容有所修改。

【后期制作】 吕芳鑫 【logo设计】 小娟 【音乐】 Title: Hawaiian Weekend || Artist: Igor Khainskyi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Spotify

【互动方式】 想成为我们播客的嘉宾?想加入我们?欢迎私戳!

E-mail:[email protected]) 微博:八九不离食_EO

【参考文献】 Satter, E. (2007). Hierarchy of Food Needs.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39(5), S187–S188. https://doi.org/10.1016/j.jneb.2007.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