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们学生时代,思想品德课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设置,那时候还没有一门叫做心理课的专门课程。而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在“健康中国行”等规划政策的推动下,心理教育课程开始被独立且硬性地配置在青少年学校教育中。这一次,我们将视野转向学生群体的对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们。
和社会心理咨询侧重治疗不同,在更偏向公益性质的校园心理辅导工作中,面对学生的困惑、压力和求助,心理老师更像是学生与家长间关于原生家庭矛盾的调和剂,在早期发现潜在的根源并积极疏导、沟通与预防。
然而,在国内应试教育背景下,对于一门不需要计入考试成绩的学科,我们也看到了参差不齐的教育现状:心理老师在学校的角色、地位、资源分配等方面是否存在现实上的不公不均待遇?心理课是否真的发挥了实质作用或产生影响?作为老师本身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这个身份与职责…
对此,阿粥说,心理老师如同在学生心里播下一颗种子,通过持续营造一种自我救助的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心理课或许更容易“被边缘”,但心理老师这一群体可以让它不边缘。
💥💥💥加听友群(VX):doukeyi-hhh
嘉宾:阿粥老师,注册心理师&中学专职心理老师
主播:阿Koo/阿Can
【本期配乐】
结尾:JINBAO - 日暮里
【本期索引】
0:57 心理健康老师的日常工作
8:07 典型高频咨询问题的背后是原生家庭问题
22:32 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及咨询类型的影响
26:13 为什么女生往往是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多数
38:20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就像在学生心里播下种子
52:14 心理课会被边缘化吗
1:00:15 当老师让我对心理的热爱更持久一些
1:17:00 对青少年心理干预机制的设立需要更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