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声量投资的老陈今天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在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啊上升指数创造了一个 5178 点的一个历史高点过去十年啊我们身在市场之中啊也是经历过一些辗转和起伏今天我非常荣幸邀请了两位嘉宾一位是田同事 袁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燕我是这两位之前的同事很荣幸能够在她的节目当中跟大家见面另一位嘉宾是我们一个老朋友 九神之舞大家好 我是九神之舞嗯
大概在 2015 年前后我们三个人是不约而同的从一家主流财经媒体到了金融机构或者是互联网大厂这十年啊其实我们人生轨迹和职场轨迹都经历了很多的一些变化同时我们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对
市场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十年前的 6 月 12 号大家有没有印象就是那天上山指数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高当时整个市场还是弥漫着一种非常狂热的一种氛围其实当时应该说 2014 年我们现在回顾的话应该是当时国内吧不光是国内可能全球整个互联网行业最火热或者是最火爆的那样的一个时间点吧当时正好有一个非常巧合的机会
对有一个国内非常知名的这个互联网的大厂当时因为我做记者已经做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吧对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对当时其实想要说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面就是去做一个尝试吧
对 然后也想去体验一下当时市场上最火的这样的一个行业也进到这样的一个行业当中去学习吧我觉得你当时的跨度还挺大的啊有没有比较过啊假如说你去银行的话是不是更熟悉一些为什么选择了去一家互联网大厂这个机缘巧合吧 我觉得对 机缘巧合可能
不过当时因为去互联网大厂我觉得首先是机会非常好另外其实我当时真正负责的工作也多多少少跟金融领域是相关的也不算是说完全脱离金融这个圈子因为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互联网大厂里面它的这个涉及到的业务的范围非常非常的广
有金融啊 科技啊甚至有一些传统的行业而且大家可能还有印象 14 年 15 年的时候正好是互联网家这个概念提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最最火爆的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对 我们当时感觉就真的互联网可以加一切就像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加一切一样
对所以当时其实我觉得严格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它真的就是跟所有的行业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关系吧对不能说完全脱离对但是确实是属于一个跨行九神也是在 2014 年下半年做出了一个决定从之前从十几年的财经媒体然后到了一家券商是吗
对我其实是 14 年上半年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然后其实这个机会是从 13 年底开始然后中间有一系列的事情但是还是很幸运最后去到了这个券商然后我去的时候是其实是市场还是处于上一轮熊市的末期吧就是非常的清淡但是那个时候是就是各种的创新万众创新互联网金融是非常
就是通过发展的那个时期然后我自己的经历就是因为我所在的是一个就是互联网小组就是在金融机构里面的互联网小组然后记得当时 14 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开会啊说的都是很清淡非常非常的惨淡也没有多少人开户啊什么的
然后从下半年我觉得基本上是 11 之后吧就是形势很明显的在变化就是那种感觉就来了因为我是一个老韭菜我 07 07 08 年那会儿就已经在在这个市场里了
哦 老古民了对 而且当时也是在深圳这两次都属于是算是在第一线的这种感受哦对 然后对 您说你当时是 14 年从一家媒体到政权公司那个时候是在深圳还是在北京啊 14 年的时候是在北京 07 年是在深圳
明白明白对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大家的感受就每一天都会很开心然后逐渐的在确认这个过程我当时也是在写公众号然后有一天是一个同事就很激动的就突然站起来了说看到了吗这就是牛市 07 年就是这样的然后我就把这个场景当时写到我的公众号里了
2014 年底吗对要提起来 2014 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一点就是大概在 2014 年 10 月 21 号如果时间没记错就那一天
我当时还在政权报就出了个差回到了家了当天晚上就是看新闻联播在酒店里面看新闻联播就说央行宣布降息 2015 年的朋友是实际上在 2014 年 10 月份就开始起来了很多人当时也在问我因为大家可能知道我原来在这个媒体也问我对时长怎么看对当时反正我是跟大家说不要太激动不要过于冲动啊
但是确实很多人去这样做吧因为当时大家在算这笔账就是说我贷款去做一笔投资买股票也好或者是买基金也好我的这个收益最终到对于年化的这样的一个收益去对比我年化的这样的一个利率大家都觉得这个事太划算了
对所以很多人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就是这个高点过后狂欢过后然后市场有一波急速的下跌然后很多人在那波下跌当中就是但凡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加了杠杆去做投资的最后都亏了不少钱
对我就想起来我当时还在政权报政权报有两篇非常印象深刻的文章三篇吧加上我一篇我大概在 2014 年底写了一篇大户回来了放在头版的最下面也是非常醒目的一篇大户回来了就市场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然后我注意到这一点然后还有两篇是在 2015 年市场比较火的时候不是冷水的一个是刀尖上的配资
就配资非常火另外一篇是杠杆上的牛市对我觉得处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吧当时大家都嗯嗯嗯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们两个就是选择离开媒体的节点非常好啊
实际上你现在媒体就是传统的你写篇稿的是按劲记仇的顶多这家媒体收入高的话年底都发点奖金他没有加杠杆但是你去了金融机构也好或者说你去了互联网大厂也好他是加杠杆的用职业的发展来说我觉得你们选择起跳的节点是非常好的现在看有没有这个感受啊安宁
其实当时我觉得自己并不会认识到这个问题只是确实当时有这个机会也是运气吧我觉得就正好是在那个时候然后可能今生今后那个时候也比较需要一些外部的人进来
袁老师 时隔十年如何评价 2014 年底的这次转型如果时间再给你重来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离开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2014 年选择离开媒体行业我觉得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的话应该说是去跟随了一次
这个市场的潮流吧算是弄了一次潮但是如果说起来从收获的角度来讲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其实离开有离开的好处不离开有不离开的好处
对只能说这十年离开了媒体行业可能视野会变得更宽对因为见到了更多可能过去来讲看不见的东西就你亲身的融入到了市场当中因为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可能更多他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对很多时候我们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比较客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企业去看一个行业的发展
对但是你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去融入到理想企业或者融入到一个行业当中然后里面有很多的事情其实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没有办法去体会的对当你真正去融入到这个行业当中你自己去亲身感受这个是肯定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对于人的成长啊或者是带来的这个人生感悟也好或者经验也好确实是一个更丰富的体验吧
对因为其实还有就是 2015 年的 2015 年 16 年的时候呢又正好是赶上了我们国内的一个双创的热潮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的一个热潮这个创业的热潮其实尤其是在整个的科技行业的表现特别突出
我甚至有的时候都会恍惚觉得说当时投资人的钱真的太好拿了对但是 10 年经过这 10 年的发展我们看到现在可能随着这个人工智能或者 AI 这个领域的这个兴起吧就我们又发现这种迹象在抬头很多这个投资人的钱又开始大笔大笔的往这个领域去投但是我觉得再往之前去看的话可能中间会沉寂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觉得这十年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真正的去感受到了这个资金的这样的一个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这样起起伏伏吧
这个起起伏伏对然后今天投给他明天投给他然后也感受到了很多这个所谓新兴的企业或者新兴的行业拿着投资人的钱真的是这个就是用的很怎么讲应该怎么讲就是真的是不把投资人的钱当钱对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吧就是可能在里面你的体会感受会更深刻
咱们把这个回忆再拉回从 2014 年拉到 2015 年 2015 年就是股灾嘛那年的波动非常大就是在 6 月份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 5 月 7、8 点之后就经历了漫长的三个月的盘整盘整之后呢二级市场可能是降温了特别是 2016 年初的时候又融赚但是从一级市场
那个时候投融资还是很火爆啊对的我感觉一级市场这块并没有太多的去受这方面的影响可能当时个别的领域吧会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比如说像有一些这个涉及到科技的个别的科技创新的赛道吧只能说是个别啊比如说像当时我印象好像是说那个
恒生吧还有几家做这个开户和交易的好像是我记不太清了对对但刚才王老师说的这个就是参与感我特别其实特别认同对的就是你真正的就是手里有这只股票和你手里没有这只股票你只是关注这个行业这个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其实之前我们在做媒体的时候我也会要求我们部门的记者就是在比如说你是做银行报道的一定要去买银行的股票哪怕只买 100 股就你一定要让自己和你所关注的这家公司保持一个更紧密的联系对当然很多人去诟病这个事情说你买了 100 股是不是就为了去参加股东大会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就是当你没有真正去参加
比投资的时候其实你对他的这个关注更像是一个局外人哪怕你就只有这家公司 100 股的股票你也会把自己视为这家公司的股东而更去更会去关心他的一个发展对是的其实回过头来看苗老师你有没有想过啊就是当时
你从台积媒体到转型那个时候也是差不多 35 左右的样子但现在的话就是 35 岁就是一个在职场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个时间点那个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种 35 在职场上可能会受到一个年龄歧视啊当时有没有这种感觉还是没有啊
因为你也知道我们当时那个部门比较特殊嘛对他其实没有什么太年轻的没有什么太年轻的人是的我记得那时候我是 37 岁不到 37 岁到了金融机构我当时还觉得人生第二春来了回过头来看 35 岁现在的 90 后比咱们小十几岁的那一波人还不到 35 岁比如 31、32 岁就开始
开始为 35 岁做准备了我不能再动了因为 35 就会很尴尬他一定要在 30 出头就要找到一个比较安全的稳定的一个地方就做好未来 10 年或者是十几年不会轻举妄动的一种打算了因为现在的职场环境我觉得相比十几年要恶劣了很多了
那个时候可能我觉得还是一个增量市场吧无论二级市场也好还是一级市场也好万中创新然后各家大公司也都在拓展一些新的业务然后小公司呢也是对未来充满很多预期比如拿天使轮了 A 轮 B 轮然后最后我要上市敲钟啊就整个市场
包括金融机构也好或者是货帐行大厂也好从媒体里面挖人还是挺风行的我记得上一周我跟苗老师一块做的时候苗老师提到很多名字那个时候这些名字都是在同行的财经媒体里面都是想当的人物现在后来都去了金融机构对的对的我觉得可能是大家的不同的选择吧对其实刚才您提到的这个年龄的这个问题
想想确实挺感慨的因为我觉得真的确实是像老陈说的现在的就业环境跟我们十几年前相比可能确实是更加恶劣了一方面我觉得现在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行业新兴的这种科技类的企业
他希望不断的有这种新鲜的血液能够带给他更多的这种创新的动力然后他希望让自己的这个产品呀业务呀就是不停的往前去滚动去做一些突破对但实际上你回过头来再去想有很多人在这些大厂里面他其实也服务了十几年多的甚至二十年但随着他们在这个企业当中时间变成了
变长了之后人可能都会慢慢的形成一种惯性吧不能叫惰性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惯性就是他非常习惯于他在当前岗位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确实我们觉得说从他跟年轻人比较起来他的创新的动力或者是说他的积极性确实会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的高
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于企业曾经创造的价值或者是说他对于这个未来新人能够去起到的这样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对但是确实我们也看到了国外的一些科技类的企业也好包括国内的也有一些科技类的企业也好确实是他们在对待这个相对来说年龄偏大的员工上面出现了一些这个只能说是企业的一些选择和想法吧对我们不能说完全的认同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考虑
对 但是这个考虑确实对于年龄偏大的人在职场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吧嗯 是的是的安宁是应该是在 30 岁而立之年去的金融机构是吧是的我记得在金融机构的时候在 2013、14 年就是微信公众号开始兴起
所以会延伸出很多一些岗位比如在做一些对媒体策划啊新媒体运营啊包括一些这种做制服啊还有一些长途啊等等那边
老一半的职场人可能在这块他的创新性可能不如年轻人那个时候十几年前我们也是年轻人所以在那做在一家金融机构做新媒体是一种什么体验我其实我本身是一个比较老派的人就是做新媒体之前我可能微信我都开的很晚
对就是我还是之前更喜欢一些写一些传统的这种报道性的文字然后有这个机会去做新媒体之后我觉得好像感觉也找到了又做的也还不错就是也逐渐适应这种新媒体的节奏了然后在机构里面的话我觉得一方面自己还是更多是一种
观察者的身份然后一部分也是身处其中我非常认同刚才苗老师说的就是我们这种媒体人去遇到这个转型之后的一些心态就是原来我们去报道一个商务公司会报道一个企业可能就只是
从我们的角度去写他出了一个什么事情他怎么怎么样这样事情做的对或者不对这样然后你真的在其中之后你就会发现他这个业务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这个选择的各种逻辑是什么这种视角就不一样了
然后我觉得我刚才想了一下就发现有一些这种死去的记忆开始复活了我就想说几个我在 15 年前后的一些例子吧一个是开户当时真的是非常疯狂基本上早上 9 点钟以前当天的号就发完了就是你当天再去的话就开不了户了你就往后排排到明天后天去
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然后我的一些同事们当时都非常非常忙可能有的人就是忙开会忙到后半夜就这样的一个量对然后之后这种临时突然逆转之后的一些就是的一些我刚才想到一个细节就是
首先是有各种就是有一个咱们现在叫黄金 72 小时这种救援啊还有一些电视直播的一些现在想想都是很难想象的一种场景就直播救市啊包括在这种救市军队上有一些有一个行为是他会在那个我在那个通达信上我曾经看到过这种方阵阵型的买单就是大家都是同样的数字然后排成方阵
比如说都是 100 万手都是这样的然后形成一个阵列是挺我觉得挺震撼的一个场景我有点印象我记得当时是看到那个当时因为同事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服务可以看到一个买单 9999 手 310000 手还有像这个千股开始千股涨停了然后就很不适应然后逐渐也适应千股涨停然后变成千股跌停
最后到前股停牌这样一个过程都是非常可以说我觉得这种疯狂真的是我们永远都想象不到的一个成果但是这种结果是谁造成的也不是谁造成的就是大家一起来达成的这样一个结果对那波牛市也是其实在 2012 年 13 年已经有九星行情了对 创业本 20
2009 年上市之後他是 1000 點開盤的嘛就最低的時候跌到 500 多點然後當時就對川海板就是有很多的一些不平我覺得在 2012 年底的時候北京有個私募我回憶啊當時是華裔兄弟上市的上映了 1942 那個票房就特別差然後這家私募呢這家私募就在跌停板上買了很多的一些頭髮然後到了第二年然後川海板見底之後
华谊兄弟大概在 2013 年就创造了历史金高他那时候就赚得非常多就是在人性最恐慌的时候就大胆买入就获得很多的一些回报其实在 2014 年底就是指数站上 3000 点然后在 15 年放到 4000 点 5000 点新高的之前创业本其实他的牛市早在 2012 年 13 年就已经在
有很大的一个趋势的就已经在启动了对已经在启动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在 2015 年前后然后我们就从我们各自的这种传统媒体离开去了金融机构也好或者是去了互联网大厂也好对我们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吧如果回过头来看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一个选择至少增加了我们的人生的阅历看到了这个世界真正的面目我昨天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
比如说一个建筑物的崩塌它可能最后剩的是一地废墟但古诗崩完之后它其实形成了是一个山峰回看可能像一个里程碑一样的这么一个东西哦有点意思认同认同对的我觉得其实嗯
咱们去回顾这个十年间 A 股市场从 5148 点一直到现在的这个三千四百多点我觉得这个走势其实就很像我们这十年对于职场也好或者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这个环境的变化也好或者是可能我们自己的这个财富的波动也好就可能它
确实去呼应了这样的一个曲线吧我觉得其实这个走势是我们无法去改变的一个 Beta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仍然是存在很多机会的就我们如果能抓住其中的几次机会的话那其实我觉得也是算非常成功的了就尽管我们无法去对抗这个 Beta 但是可以抓住这种转瞬即逝的 Alpha 吧
对我昨天听到一个说法也是很有意思就是说在大的机会面前就尽可能的实现他的收益放大他的杠杖然后在对损的时候虽然我们也改变不了我们尽可能的减少他的损失当然这是一种完美的一个结构但大多数人在时代面前可能也会义无反顾的随着市场的热流去冲进去我就回想我过去那十年我昨天也是想用几个标点符号来代替就是
我是 2017 年 2 月份离开《杀战联报》的在此之前其实也是首先是一个逗号这个逗号就是古簪 2015 年古簪
当年九月份的时候我就痛临失控觉得在大牛市中可能最后都没有赚到钱然后我觉得应该停止放下不要再去玩股票了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页上我当时主页就是多写稿子我会发现只要我不玩股票我写稿子每个月能多赚几千块钱而如果玩股票的话有可能我这个月没写几篇稿子少挣了几千块钱最后
我还亏了几千块钱一进一出还不如做好主业所以在 2015 年 9 月份相当是一个逗号然后到了 2017 年 2 月份到 2020 年 6 月份这是一个叫什么呀叫括号这括号呢就是我三年半在金融机构这三年是相当比较独立的一个环境因为我过去也就只有这三年半是在金融机构这相当是一个括号
然后到了 2020 年到 2023 年之间是几个顿号就是说经历了像财灵社呀像一家科技公司啊像泰媒体呀经历了三段或长或短的一个小职场到了 2023 年 6 月份正式离开职场之后变成了一个省略号或者叫破折号因为无论省略号也好或者破折号也好它都是一个连续的现在还没有到聚号的时候
所以我非常认同苗老师刚才说的就是我们都在这个时代面前就像一个水手一样或者一个游泳者游泳的一个人也好都在这个被时代大浪挤刷着随波逐流过我记得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无法逃脱 2015 年这种大幅波动也无法避免 2016 到 2018 年
最后一波房地产投资热的那个行情之中甚至在 2017 年 3 月份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格的房贷小共新政之前我们一家三口还要去华州去看
那个时候北京的街上所有人都在讨论房子你手里面但凡有一点钱只要能撬动一个首付都想着把钱扔到房产上所以在时代面前我们有时候真的看不清未来到底何举何总有时候真的是在时代面前就
远泽了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回过头来看是多么的愚蠢人心真的是很难测我现在想起来好像 15 年的时候我稍微还真的是有一点点膨胀就开始到处在网上看看房子哪些是不是可以可以搞一下那个首付什么因为当时也是确实挣的钱比以前多了也是会膨胀所以我觉得真的不要高估自己的这个心态
我一直对房地产市场看的不是很明白就是我这个人做投资有一个就算是自己的小小的原则吧就是我一直认为就是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去碰
自己不懂的股票看不懂的股票不理解的公司也都不要去接触对产品也是这样比如说我自己股票买不明白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可能会考虑更多的去买一些基金的产品对因为我印象当中 14 年 15 年那一波市场好的时候有一些公务基金它的表现确实是要超过我个人的这个股票账户的表现的
对我觉得就是在这个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当中因为我一直是觉得我自己不是一个做投资很成功的人甚至可以说非常差我的水平非常差对所以我觉得可能在更多的时候我会倾向于去让专业的人就去更去信任专业的人比如说想去经营或者是去买一些其他的这个产品之类的对
不过回过头来看这个十年确实是我个人的投资它的整个的整体的收益也是没有并没有超过我去买的其他的这个基金类的产品的你看这十年也可以中间分几个小的阶段我跟苗老师包括跟总事人其实在 2014 2015 年前后实现了第一个大的转变从台积媒体到了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大厂然后再
工作几年之后可能又在自己职业上又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你像九成是不是从券商到了一家公募基金然后后来在 2021 年前后又离开然后像米娅老师
从《证券报》到了这家互联网大厂中间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个创业的过程或者半创业的过程啊对的 我们当时从互联网大厂出来之后曾经经历过一家小的创业公司所以是真的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这个时代的大潮在这个时代的大潮当中就是跟着弄了一把潮
感受比较明显的所以不管是觉得大厂小厂然后国有的这种机构观察下来就可能确实大家在面对这个市场的环境大环境变化的时候这个反应速度确实是能感觉到不太一样的相对来说偏国有类型的这样的一些机构的话可能它的
这个反应速度确实没有那么快对但是我确实自己特别能清晰的体会到一些小的公司或者是小的这种创业型企业包括一些互联网的科技类的这种企业它对于这种环境的变化政策的这种导向的变化反应非常的迅速
對 我今天出的政策下午可能我們就要開會去討論這個政策對於我們未來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然後相應的我們在業務或者是在產品上需要做出怎麼樣的反應和調整對 這個感受是確實不太一樣的是 我跟苗老師 2010 年認識然後 15 年到 16 17 年咱們都從《政權報》離開
然后中间有几年可能就交集比较少但是到了 20 应该是 2021 年吧咱们俩又非常神奇的同时到来一家新媒体当时也是想着说嗯回到媒体去看一看就是经过了这些年的变化媒体有没有一个新的出现一些新的气象或者是新的变化对
确实我个人的这个比较擅长的领域也是在这个新闻报道这个领域里面对想着当时就是在回到媒体可能去工作一段时间再去看一看
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其实回过头来看我当时说实话就是从集中机构出来又回到媒体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你又吃回头草好了好了我吃回头草但是回过头来看就是我们当时对这家新闻媒体这几年其实也是赶上了它一波快速成长的一个时期
是吧他正好是快速扩张我记得刚去那家新媒体的时候其实我也不好意思跟别人去关系啊我到这了啊嗯那时候我里面就二百二百多人当我走的时候就四百多人了当我离开之后别人还没给我提个标签他说啊你这是钱某某某的呃我一随同样
从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跟别人说我到这了他走了之后我愿意把曾经在这家新媒体工作过放在我的标签里面其实也是他在特别是疫情之后这几年这家媒体能够在业内声名鹊起
有一定关系但这个过程也是彼此互相成就的因为没有我们这帮老媒体人重新回炉重新在这个内容上去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他可能也没有那么快的去在这个市场上去做很多亮眼的一些报道或者亮眼的一些声响也好当然这两年我觉得又有很多的变化所以后来我们就离开了离开了之后去做一些
其实这些年我们看媒体行业不管是传统的这种媒体纸媒还是说一些新兴的媒体其实这两年大家的成长或者是变化应该都挺快的应该说都很快对像传统的三大报我们看他们其实现在在整个就是 7 成 24 小时的快讯这方面的产品上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对每天的资讯的更新速度非常非常的快
对那可能有一些就是靠这种资讯整合类的这种新媒体可能它的角度又不太一样可能它的这个产品的出发点或产品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又是不太一样的
对反正总之我觉得不管是媒体也好还是其他的各行各业也好这些年其实多多少少对都在成长都在变化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变嘛对梁老师说的有点这个
太客氣了我覺得固有所有的行業都是一樣的就是它固有的問題是很難在幾年間或者是 10 年 20 年就去解決的就是它有很多不好的東西是沒那麼容易就拋棄掉的但是確實能感覺到他們在努力的朝著一些創新也好我們叫創新也好或者是叫這個尋找這個
新的盈利点也好对他们都是在努力的就是努力我们是能看到的没可能错
它就是内卷吧就是有一家媒体它可能在某一方面就非常厉害非常迅速那别的媒体可能也要迅速跟上就以前在三大报里面就咱们所在那家相比深圳那家中线时报可能没有人家那么卷但是比中东报可能会稍微市场化一些但这两年大家的体验来说都是特别卷越来越卷了但是这种卷其实
也有好处也也会成就我们我记得去年北京一家老牌团队媒体去还行啊挖我的我说为什么想
给我泡了橄榄汁他说我们就特别想从这家媒体里面挖人因为这家媒体带着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他们想学这些媒体的这种生产方式也好或者说想慕名去挖这家媒体出来的人也好所以在一个非常远的一个公司你可能在那待的时候你感觉哇怎么这么累啊但是你出来之后其实为自己的这种职场练练时间是加分的啊
是的这就跟当年互联网非常热的时候很多传统类型的企业喜欢从大厂挖人是一个道理对对对大家都觉得大厂它之所以发展的好一定有它的原因然后我们既然没有办法跟这个大厂有进一步的这种达成进一步的这种关系的话那我不如从他那挖几个人过来然后提升一下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对很正常对
我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说我职场历历里面就去一个互联网大厂可惜年龄太大了没法再去大厂了你看就是从政权报出来的比互联网大厂的这种案例还是不多但咱们的前同事大部分都是去金融机构就是说你感觉就回过头来看就是从传统媒体
到互联网打场这段经历对你来说包括你现在创业来说有什么样的一个加持项呢我觉得涨了很多经验值吧就是你能看到很多坑然后别人已经踩过了然后可能自己后面的时候会尽量避免去踩这些坑吧
其實我覺得互聯網的大廠也好就是金融機構也好因為它都是相對比較規範的然後它的流程各個方面都是非常清晰的其實真正作為其中的一員來講的話我覺得沒有什麼太多的就是你感受不到太多的
怎么讲就是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就是你在这种大机构里面所感受到这个大机构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跟你在一家小的企业去工作过然后再去对比你在这家小企在一家小企业的时候所感受到的这种存在的问题去对比的话就是大厂会少很多对小企业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一定是更多的
没错没错这个我还觉得就是相对来说毕竟大企业它的规范性是相对到位的就是你至于你执行的到不到位那是你执行的事情但是它的流程什么的都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小企业有的时候它从制度层面就已经是混乱的就它的问题和坑会更多然后所以我觉得其实对于人
他的职场经验的加分来说在小企业待的那些年可能就是对于个人的这个经验的经验值的涨分来讲应该是更主要的我觉得更重要就带给我的参考意义更多其实去小公司只有一个考虑就是说
有股权就是赌他能不能将来去做的更大你比如说你是公司前 50 号人过去的或者甚至说前 10 号人过去的我就赌他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中型公司 1000 号人或者 2000 号人那这样的话那你是前 100 号人那可能你就获得了更多的一些这种在管理上或者说股权上的一些增收也好或者说这种成长性也好
对你说的这种想法就是 2015 年 16 年那一波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进到一些创业公司当中去的一夜暴富大家很多对主要是互联网这个造富的这个梦给大家造的太美了当然确实是有很多人也看到了很多人确实是成功了
肯定是有的呀这些年这么多大资公司比例很小我前两天正好我朋友圈有一个人打了个微信把我拉到一个群里面一看就是代购群我说我给你的定位还是某一个金融公司我说你还在哪他说早就不在了然后他问我你还带某某证券帽吗我说那是我前前前前前公司大家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对的对的
我想问一下安宁啊就是你看你从 2014 年到了一家券商然后中间又去了一家公募基金是吧是的就是这两份工作的这种转折是你什么考虑啊
我刚才听杨老师分享大厂的一些心得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我当时之前去每次换工作这种职业生涯我想的更多的可能是还是我能不能愉快的去上班我能不能去把我以前的经验能够发挥出来然后去做我擅长的事情然后能够得到一个我觉得受到认可这样一个想法
所以在我觉得 14 15 年的那个状态还是虽然股市发生了这样的一个变化但是整个的环境还是比较开放的
在当时然后我开始从媒体进入到金融机构的时候我觉得那段时间还是让我觉得有这种可能就是我可以用我的一些特质去给金融机构去做一些补充然后能在他们这个环境里面做一些能发挥到我的一些特长出来就结合比如说我对传播的一些想法对于这个营销啊这些
这些理念能够用得上然后也有一定的金融知识这样能够去结合起来
有这样一些希望但是后面逐渐再往前走的话我其实逐渐觉得好像也不是我想的这个样子你从一家券商到一家基金券商的话在我们印象中基本都是一家券商差不多都是万人机构像基金的话充其量也就是几百人的一个小公司你从一家公司到一家小公司有没有失落感或者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基金其實我覺得可能現在跟以前不一樣我當時剛進基金的時候我覺得基金的各方面的細節是要求更高的反而要求更高了對比較在意細節然後就是這種也可能是整個環境有些變化反而我之後是覺得基金的這些要求會比較高然後分工會更細
大家对工作的考量也是反正就是各方面都按的比较细
然后我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因为我是一直在二级市场我其实在金融机构的时间比在媒体还要多一些我两次的这种转换从就是从媒体去到券商然后其实赶上了这个股市的这样一个一个历史性的这样一个一个一个行情然后到基金之后其实也赶上了后面基金的这一段大发展然后包括现在这样就是又又有一些这样一些问题的这样一个一个过程
我觉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的感受就是人性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东西它其实没有变化无论经历了多少次周而复始的经历还是不会有变化
比如说现在我们经常会把这个有时候回忆到 5178 然后会把当时媒体发的一些标题拿出来好像看笑话一样但是其实你说作为媒体那他要考虑他发声之后的一些后果嘛所以有的时候你可能就是大家都是这样说就好了就是你要发出一个不同的声音来是压力很大的
其实跟投资也是一样的大家都在说这个好然后你说这个不好那你最后判断对了你判断错了那你可能就就就放不了身了而且你就是你这个话说出去之后带来的一些舆论的影响其实也都会超出你想象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判断的事情
对所以在当时我觉得假如说有一个场景现在就是长到开始你就不信然后不断的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然后最后就是真的是所有人都不得不信然后你就会做出各种疯狂的事情比如说配资啊各种这样加杠杆疯狂的加杠杆
其實在當時可能連我有一度也認為加槓桿是一個好的事情就是你看準了就是應該加槓桿就是應該用更小的成本去撬動一個大的結果這樣做是對的我可能一度也是會這麼想所以就是每次危機過後雖然好像應該去長一些記性但是其實下一次同樣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它可能會吸引到一些新的人進來
所以人性永远是不变的我特别同意王老师的这个观点前两天我们跟几个朋友也在讨论这个事就是提到了一本书《物和之众》这本书其实是已经是一百多年前写的了但是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本书的话仍然发现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在现在都是非常适用的
完全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是当下的这个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然后这个信息传播的环境和速度可能跟以前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人性没有任何的进步
是的这点确实是这样的对包括刚才您讲到的那个对我也突然想到了就是咱们就说现在市场上的这个小作文的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小作文这个事它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我们在做记者的时候应该都体会过零几年的那会儿
我们还没有微信就是 QQ MSN 这些相对来说对信息传播不像现在微信这么便捷的这种工具的时代这种东西就已经非常非常的多了 MSN 这个有一个什么消息我印象里很深是在零几年的时候当时是关于
人民銀行的一個貨幣政策層面的一個消息吧就在 MSN 上面瘋狂傳播然後上海當時我們有一個上海的編輯來問我說這個事情怎麼最後就傳成了這個樣子然後我們倆當時就試圖去解決這個事情它的一個傳播的路徑是如何影響最終如何影響到市場的但是我覺得以我們的力量是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對的 對的
这个其实背后我觉得它确实就是一个人性的问题知道 知道没错 没错我觉得这十年真的是挺快的一转眼谈职会见就过去了在这十年我们在职场上也都经历过好几个阶段我们再聊一下最近这几年的一个新的变化我知道九神是 2021 年在公务市场应该还算是比较高点的时候就
离开公募基金是吧对对怎么考虑这样急流勇退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对我当时觉得应该是就是最高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个我确实是这么想但是我也没有想到后面几年是这样苗老师这两年就是重新回归媒体然后在媒体那边待的时间并不很长然后离开媒体之后也在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是吧
就是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管是在什么行业或者什么企业吧就是你的个人能力还是要有的对我觉得我们三位就之所以都有这个胆量出来自己单飞多多少少我觉得我们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至少是在同行业的这个
群体当中我觉得首先就是非常有能力的我们才能够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对这个我觉得我们还是有这个自信的其次就是我认为不管到了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就是好的服务一定是客户需要的
对即便是在现在 AI 的工具已经非常发达的情况下有很多东西仍然是 AI 没有办法去实现的还要靠我们的人脑去完成对有很多东西是 AI 没有办法取代的不知不觉今天跟两位聊得非常开心回顾了我们过去十年在职场或者创业的跌宕起伏
今天非常开心能够跟两位老师聊了这么多然后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很感谢老陈提供这个机会最后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尽管我们无法对抗时代的β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抓住转瞬即逝的α
我想到我前几天写的高考那篇文章最后的那些想法就是我就希望大家我们每个人吧就是永远都要都可以保持就把选择权把握在自己手里就是永远可以能够就是参与一个游戏参与一件事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然后获得乐趣也可以随时可以抽身离开去参与下一个游戏有一个这样的这样一个心态
非常好你看我们现在虽然说过去的十年经历了很多的一些别的企图但是我们现在三个人心态都特别好前两天我看到有一个人说法就是说人生为什么一定要往上走呢在过去的时候我们都被打了鸡汤一定要奋斗一定要努力一定要活得更好一定要活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人生的方向人生的价值其实是挺多元的
虽然说我们离开了以前的这种职场离开了以前的离开了以前的一些光环我们现在变成了一个艺人公司变成了一个小微企业但是我们活得更加丰厚更加豁达其实也是一个收获也是一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