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孟严几个月没见我又回来了
最近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情在我没有录播客的这段时间在上一期也就是 E30 让奇迹发生的那期播客里面我提到了我们做过的那期视频在我当时那期播客录制的时候那期视频还没有上线它最终是在 9 月初上线的现在过去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这个视频最终在全平台获得了将近 1000 万的播放量
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也算是给上一期节目,也就是让奇迹发生这期节目做了一个可能是更有趣的结尾吧。就是当我们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想去做好一件事情,而发自内心的不在意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反而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结果,或者说副产品,真的能够让奇迹发生。除了主要投资 A 股市场的长线账户之外,
我们最近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海外长天账户也在有这种上线了围绕这个产品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有 2 万字的海外长天白皮书比如说有帮助你了解海外投资的有 20 多道题构成的测评考试等等我觉得如果你希望去配置一些海外资产无论你最终是否投入海外长天这个产品我相信这些内容都会对你有所启发有所帮助也许你可以去看一看
当然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按照我的惯例我的大脑中会一直思考几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涵盖我生活工作包括投资等等的各个方面它们在我的脑海中已经酝酿了几个月我想今天坐在这里就和你来分享其中的一个我想是时候去分享它了从哪说起呢这两年出版了一些很火爆的书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篇幅不长
内容呢几乎都是短小精悍的金句就像金句一样对吧比如说纳瓦尔的纳瓦尔宝典再比如说凯文凯利的英文名叫 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 那中文译名应该是宝贵的人生建议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我希望早点知道的人生智慧包括我自己的微博我也经常发一些类似的看起来似乎很正确的很短的话我想你可能注意到了就是
这些所谓的人生智慧或者建议有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巴菲特在 2018 年度的智股东信里面给了我们一个建议他说让我们 Focus on the forest, forget the trees 翻译过来就是忘记树木,专注于森林中文语境里面其实也有类似的谚语比如说将军赶路不打野兔
这两句话似乎都在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把注意力和时间放在那些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事上那一些细枝末节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其他的好像与之相矛盾的建议比如说细节是魔鬼比如说细节决定成败粗听起来这些建议好像都没有错
但是当我们真正的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听谁的呢或者说我们该用所谓的谁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呢 9 月初当我在前面说的那个投资第一课的那个视频上线之后当时我的伙伴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孟严无意冒犯但是我真的想问你一个问题就是有两句你说过的话是自相矛盾的做产品的时候你会跟我们说做产品要小步快跑不断迭代千万不要憋大招
也正是这个原因有只有型的产品一直以两周一个版本的频率和节奏在迭代着有很多大的功能我们也会把它拆成小的模块分布去上线但另一方面呢就像这次的这个视频我们足足做了两年我们笑成它两年磨一剑对吧再比如说做产品的时候我经常和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 Dance better than perfect 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对吧
但当我录播客的时候或者说就像前面说的投资第一课的视频我经常跟大家引用另外一句话说我说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没有人会记得按时发售的烂游戏你看同样的在我嘴里也给出了两个看起来完全矛盾的建议好像是我自己觉得哪个有道理的时候或者说我想怎么做的时候就用哪个道理来验证我自己对吗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说
在投资里,有时候我们会说一分风险一分收益,承担更高的风险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投资大师告诉我们说,只有低风险才有可能获得高收益,或者说投资就是要去寻找那些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会。你看,这些话听起来似乎都对,但是真正的实操起来,我们到底应该去选择高风险还是低风险呢?
我一直对这些自相矛盾的建议应该怎么样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写下这些建议的那些人所以呢 9 月初我在上海和凯文凯利也就是 KK 以及 BVM 的风哥一起录了一期播客在对谈的过程中我就把这个问题丢给了 KK 我问他说这些看似正确的道理很多都互相矛盾那么对我们的帮助到底在哪或者说当我们给别人这些建议的时候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想听到这儿你也许可以暂停一下闭上眼睛猜一猜 KK 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看看他的答案和你想象的一样不一样好了呢 KK 是这么说的他说很多类似的建议都很简短一方面呢这会让表意更精确另外一方面呢也更容易传播但这些建议并不是词典不是参考书不是工具书不是当你遇到事情时候来查阅的
相反你可以换个方式去听一听你可以去看一看你可以去理解你可以去感受这些建议然后它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你的潜意识里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决策的场景时你的潜意识就会给出答案怎么样这个答案你满意吗其实我还是蛮喜欢这个答案的但是我觉得它还不够它还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很多建议看上去都互相矛盾它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建议是不是有的对有的错
他还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的潜意识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今年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我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听到了同一个故事第一次呢是在我和孙芳录制无人知晓第 24 期的时候他最后讲给我听的那第二次呢是我在重读《一行禅师》的佛陀传里面呢刚好也讲述了这个故事
第三次是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云南大理的历史的书里面讲述了一个菩萨对当时的大理国的国王叫段玉其实是段和玉他所讲的结果也刚好是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也对我思考这个话题产生了很微妙的影响所以我就来给你讲一下这个故事他说一天晚上当佛陀在一所中心里面禅坐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僧人诵经的声音
他发觉那个声音里面有一丝不安就像是那僧人很颓丧似的佛陀知道这个僧人一定是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了什么困难于是第二天他就去了解他了解到这位僧人名叫苏纳是一位琴师佛陀把他叫过来问他说苏纳你的身体好吗你在修行启识以及弘法的路上可有遇到什么困难苏纳回答说世尊我很好暂时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然后他们又去聊了一些别的当晚呢他们其实睡在了同一个就是地方然后佛陀出去回来的时候发现苏娜紧张的还没有睡着种种事项吧佛陀其实就发现说苏娜可能是过分去用功了不够放松导致她反而在修行的路上遇到了平静于是他对苏娜说苏娜你出家之前是个琴师对吗你是专攻西塔琴的演奏的对吗苏娜回答说是的师尊
佛陀又问他说如果你在弹琴的时候琴弦很松效果会怎么样苏纳回答说世尊琴弦太松西塔琴会走音的佛陀又问他说那么如果琴弦太紧会怎么样苏纳回答说世尊如果琴弦太紧的话就会很容易断掉佛陀说那如果琴弦刚好不太松也不太紧那又会如何苏纳回答说世尊
假如琴弦的松紧恰到好处西塔琴便会奏出美妙的音乐来佛陀于是对他说正是如此苏纳如果一个人懒惰懈怠他在修行的路上必定无所成就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用功他也会心疲力竭难以振作苏纳你要量力而行不用压迫自己的身心到极致这样的修行才有可能会正得正果你看这个故事里面又有两个看似矛盾的道理
而且好玩的是这两个道理我在不同的时间都在公司和我的伙伴们分享过我用白话来再讲述一下这个故事那它道理的一面呢是努力是刻意练习是一万小时定律是要劲是苏纳的那个特别刻苦的那个劲对吧补充一下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要劲应该是来自于去不知道是哪个互联网公司的黑化了它用来描述的是一种
非常努力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那样的一个状态对吧那道理的另一面呢是放松是松弛是苏氏在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或者说是乔丹的冥想导师 George Murph 所说的 Relax but alert 我在无人知晓的第十期里面曾经描述过自己录播客的方法
我说过让自己大量地浸泡在信息里长时间在脑海中去思考一些特定的话题就像这次一样然后当我走进录音间以后我会充分地放松就像现在一样我会相信自己我会相信自己坐在这里一定会能让所有的那些我曾经去影响我的东西穿过我自己变成一期不错的节目但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没有表达出来的是大量的信息浸泡
长时间在大脑里的思考,以及过去五年每周一篇 3000 字左右的公众号的文章,以及更长时间无论是演讲,无论是管理公司所需要的沟通等等等等,这些大量的练习所能够锻炼出来我的表达能力。所以对我来说,努力,放松,就像佛陀对苏娜说的,过松过紧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西塔琴的琴弦过松过紧都无法做出好的音乐事实上这其实已经不是佛陀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开讨他的弟子了在佛陀传里面当佛陀开悟之后之前和他一起苦修的一众朋友都开始去质疑他他们说乔达摩你半途弃道吃饭喝人奶又整天和村童在一起你怎么可能正得解脱之道佛陀当时是这么回答他们的他说
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纵欲享受固然不对但是像沙门一样去虐待自己的身体也并非正途真正的修行之道在中间视为忠道如果你看过黑赛写的西达多想必也读过类似的描述事实上在整个佛陀的著作里面或者说在你能看到的跟佛教很多相关的里面你会经常看到这两个字忠道
而这两个字也就是我思考之后所能得到的答案如果再省略一个字的话那就是中也就是中间的中我们人类很容易陷入一种二元思维把世界分成相对的两端比如说我的你的好的坏的正确的错误的需要学习的需要避免的细节很重要细节不重要等等等等
这种二元的判断和分类似乎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给我们了一种表面的安全感和确定感但不可避免的它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比如说专注森林忘记树木和细节决定成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但它们都只是简化或者说捕捉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面向我们拿前一句话来说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这件事情是公司管理还是资产配置甚至是去录一期播客很多时候大的配置或者说决策决定了 90%的结果那剩下的细节并没有那么重要就拿资产配置来说如果你 95%的资产都存在银行里面存定期 5%的钱拿到股市里面去配置最终你的家庭资产的变化是由整个资产配置的这 95%的比例来决定的对吗
在这种情况下 5%的股票具体是涨 6%8%还是 20%其实影响都没有那么大那再说另外一句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重要吗在有的时候它很重要在一些产品和服务中细节的精致和完善往往是衡量产品品质的关键细节如果处理得好可以显著地提升产品的体验而不断出现的这种产品的 wow 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成功的关键
更进一步,我们对细节的关注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一个产品、一个公司的专业性和文化。如果连细节都处理不好的公司,很难想象他们会认真对待其他环节。所以你看,这两句话都是对的,他们都用简化的方式去描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面向,但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是多面的,是多变的,远非我们能用一个面向和一个道理来解释和应对的。
如果你把 95%的钱放到货币基金里然后每天花很多精力去优化那 5%的股票仓位甚至因为这部分股票的涨跌而睡不好觉这绝对不是细节决定成败对吗如果你的公司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融资供应链方向文化等等都没有解决好但你去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一个按钮放在哪里或者这里比那里多了一个像素的时候这也不是细节决定成败
相反如果你处在创业初期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和产品方向但你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 MBA 课程或者说去做战略推演或者说去研究什么创业成功学这也不是将军赶路不打野兔或者专注森林忘记树木对吗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寻找中间的平衡吗中道这两个字是不是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
我特别想分享给你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所谓的中或者说中道并不是两个极端的简单平均或者平衡它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维度让我们能够从更宽广更高的层次或者说更高的维度来理解万事万物这个角度可以让我们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更容易窥见真正的规律和本质做出超越普通认知更加接近真实的决定
不妨再拿我来举例子中道并不是说我要在关注整体和关注细节之间寻找一个简单的平衡也不是说我要把我 50%的时间放到战略上 50%的时间放到产品细节上不是这样而是说我真的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看待这件事情理解这两句话讲述的是世界的哪两个面向理解它们有哪些各自的约束条件和应用场景理解它们究竟在告诉我些什么
当我真的理解了这些我的潜意识就可以帮助我在需要的时候去做出接近真实的决定比如说我可以花两个小时去寻找一期播客的 BGM 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忽略一些瑕疵尽快推出我们的产品我还可以在公司的这个阶段勇敢地放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这些并不是简单的平均也不是一碗水端平也不是去怎么说呢
试图在找一个折中的方案而是我们真的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去做出最需要的决定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能够做出最接近真实的决定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个看似矛盾的金句比如说我的伙伴问我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你说做产品要小步快跑不断迭代不能憋大招而做视频的时候你又说要两年磨一剑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简单这都和对未来的预测有关
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视频包括做播客我们其实都是花一定的时间去打造出一件作品来然后丢出去寻找用户的反馈根据统计数据以及我们自己的体验产品创新刚好能够符合用户需求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事实上大部分你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成功的产品他们的第一个版本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该尽快地去推出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概率更快速度地去寻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让整个产品局赚起来那另一方面相对来说我对一期好的播客好的视频的预测能力要高很多我大概知道一个好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也会在这些细节上不留遗憾
如果用贝叶斯原理的理论来说我对内容对产品的鲜艳概率是有数量级上的差距的这也意味着我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比如说产品可以迭代但是像投资第一课这样的视频可能用户只会给你一次机会再说说另外一对矛盾那就是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我们经常听到一分风险一分收益也听说过只有承担更高的风险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其实这两句话所说的角度都是从股票债券的风险溢价来讲的,相对来说,现金、债券、股票,它们的风险越来越高,或者说波动越来越大,相对应的它们的预期收益也越来越高。
在《投资第一课》中,我曾经引用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格尔教授他统计的数据,他统计了美股过去 200 年里面所有大类资产的长期收益数据,大概是这样的,现金是年化负的 1.4%,债券是年化 3%,股票是年化 6.6%,你看,相应的随着波动越来越大,这些大类资产的收益也越来越大。
因此一分风险一分收益只有承担更高的风险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两句话说的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我们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比如说持有股票等等对吧但是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角度无论是 2007 年的 A 股 2015 年的 A 股还是 2021 年 2 月的 A 股当时很多股票都已经很贵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买入它们会承担很大的未来下跌的风险
相反在熊市或者说在股市整体估值很低的时候这时候继续大幅下跌的风险已经不大了这也意味着隐含的未来的收益预期是比较高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大师会说只有低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我们可以再引申一下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很多时候市场中有一些风险和收益不那么对称的机会比如说 2007 年的封闭式基金比如说 2015 年的分级基金比如一些时候的可转债等等在这些投资机会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风险和收益的分布并不对称因此它们也是难得一见的投资机会刚好说到有效市场我一下想到了另外一对矛盾的话
提出市场有效假说的尤金法马教授他认为在法律健全透明度高信息披露良好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充分准确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大部分投资者都很难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投资大师巴菲特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说如果芝加哥学派的那一套所谓的市场有效假说是真的那过去这些年我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投资机会我也不会连续多年战胜标普 500 指数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并不是幸存者偏差他在著名的格雷厄姆和多德都市超级俱乐部的超级投资者的演讲中列举了同样是从格雷厄姆的其他几位投资大师的超额业绩
如果市场真的是有效的,这样的一群人为什么会存在?我经常看到不同的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论坛里面因为这两句话吵来吵去,好像一定要找到到底是尤金法玛教授错了还是巴菲特错了怎么样。但是如果你按照我刚才说的那个方式去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只描述了一个事情的不同的面向。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位投资大师也就是霍华德·马克思他在《投资最重要的事儿》这本书里面是怎么说的他说当我们谈到有效市场假说时我也用了有效这个词不过我使用的是它迅速快捷地整合信息的含义而不是正确的含义我相信由于投资者会努力评估每一条信息所以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出人们对于信息含义的共识
然而我不相信群体共识一定是正确的想要战胜市场你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非共识的观点在今年也就是 2023 年在霍华德马克思的一篇《投资备忘录》里面他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大多数时候我都不比市场知道的更多只有在少数极端情况下我真的有信心比市场多知道一些这时候也是我真的去下重注的时候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巴菲特在每年都要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那就是持有标普 500 指数基金巴菲特自己能够战胜指数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甚至大多数人都能够战胜指数这样看来的话你还觉得这两个建议互相矛盾吗我脑海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就拿做产品来说一种说法是做产品是在做自我表达
另外一种说法是做产品是要忘记自我自己不重要而是要去努力融合用户的需求我相信聊到这儿你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两句话了矛盾吗根本不矛盾产品当然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所谓的忘记自我是指不要自嗨不要不认错而是要去真正的看看用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但另外一方面产品也是作品是我们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表达我们的世界观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向往的一种方式所以大多数好的产品都是创作者知行合一的自我表达再说说我喜欢的网球今年中国的网球有了很大的突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现在中国网球男子女子的排名应该都突破了历史比如说郑亲文应该是排第 15 张之珍可能是排男子的 50 左右
可能是因为我最近几个月都在思考这件事吧所以我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例子比如说我今年在看网球解说的时候我就听到了解说员两句截然相反的评论其中的一场比赛呢郑庆文输了输得还比较惨然后解说员就说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另外一场比赛应该上海大师赛吧
张之珍连续赢了三轮我记得当时的那个解说就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张之珍找到了胜利的感觉你看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到底什么是成功之母呢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他说的是我们需要从失败中获得反馈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我们的认知为接下来的成功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而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则是成功可以给我们带来胜利的感觉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帮助我们突破心理上对自己认知的极限等等其实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大概叫做班尼斯特效应他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的然而在 1954 年
一个运动员叫 Roger Bannister 他就打破了这个心理障碍他成为了第一个在四分钟里面跑完一英里的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他跑完了这个记录没有多久之后就有非常多的运动员也都实现了这一个壮举所以班尼斯特效应说的就是一旦某个不可能的记录被打破其他人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尝试并且获得成功那回到一个人的身上也是这样连续胜利的感觉
明显让张之珍今年提升了一个档次我在看他今年比赛的时候绝对能够感受到那种自信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的能力的提升所以你看对我们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收集反馈获取信息帮助我们去看看我们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突破极限做到那些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在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呢我想到了三句话我都很喜欢第一句话是哈尼维尔的前 CEO 高德威在《长期主义》这本书里面一直提及的一句话他说我们要同时追求两件互相矛盾的事第二句来自查理芒格他说
如果我不能比持有相反观点的人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第三句来自写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美国作家菲斯杰拉德他认为存在一种标准来判断是否具备更高的智慧他说具有一流智慧的人能够在心里同时容纳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仍然能够正常思考行动你看这三句话和前面说的是不是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用中道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建议和道理我们就能够看到更多的角度也就有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也就更容易去窥见真正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做出超越普通认知更加接近真实的决定但就我的观察大多数时候我们要么是把这些建议直接当作工具书要么是把这些道理当作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防卫自己的工具比如说
听到我前面讲述自己录播客的那些所谓的道理本来一个很勤奋的人可能会告诉自己应该更努力一点不断去练习毕竟你看孟严就是那么练习的那本来一个可能很懒散的人他会告诉自己说没关系放松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毕竟你看孟严就没有提纲也不用做准备我不是在说你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这样
比如说我之前做过一个做远程外包的公司我经常把 37signal 这家公司和他们的几本书比如说重来比如说 remote 这些书挂在嘴边在 37signal 员工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没有办公室没有严格的工作时间等等因为我当时希望这样的工作方式所以我用 37signal 和他公司的一切来去证明自己
而当我创办有志有行的时候虽然我们仍然允许大家远程工作但我也会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家回到办公室因为我意识到了在创业的早期尤其是当我们去做用户产品去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当我们去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面对面眼对眼的交流那些讨论那些沟通无比重要而这时候我就会引用马斯克的话
我说大家都回到办公室吧那些远程办公的公司他们做出了哪些伟大的产品呢你看是不是人特别善于用不同的道理那些看似矛盾的道理去验证自己不同的行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甚至觉得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去对待这些所谓的道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道理束缚住了我们
他们就像思想刚硬一样不断自动化不断强化我们的行为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们的决策也许我们的行为还更接近真实一点最后我想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来自于我的一位朋友上半年的某一天他对我说他说孟严我读懂了你之前提到的那句话自己的感受是唯一真实的我现在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感受全然做自己不为他人活
然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做出的种种选择等等但是在我听起来呢他好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当我听他讲述完自己的故事以后呢我就对他说我说我还引用过摩根侯赛尔的另外一句话那句话叫做我们只经历了这个世界的 0.00001 却用它来解释这个世界的 80%我说的这句话似乎又在否定我刚才说的另外一句话他似乎在描述我们感受的不准确性
但就和今天聊的所有的例子一样,这两句话可能都是对的。我们的感受是唯一真实的,这句话的角度是,感受并不等同于事实,但它反映了我们对事实的直接反应和体验。每个人对相同的事实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对我们来说都是真实的。尊重自己的感受,意味着承认并且接受这种直接的体验。
而我们只经历了这个世界的 0.00001,却用它来解释这个世界的 80%,这个角度更多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它提醒我们,我们对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经验、观点以及当下的情绪所局限,从而产生偏见或者误解。这句话鼓励我们保持谦逊和开放,要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
所以综合以上的这两句话,我想我们可以得到的更高维度的洞察是,在情感上我们可以尊重和接受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是我们对事物的直接体验。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用有限的经验来去下定论或者说解释整个世界。换句话说,我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基于这些感受的看法和解释就是客观真实的。
我最后对我的这位朋友说,很多时候当我们有强烈的倾向用一个金句或者建议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也许我们就偏了,也许我们就不够如其所示了,也许我们就不够真实了。第二个故事来自于我最近读的一本书,我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读了,就是《马斯克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沃尔特·埃萨克森,他之前也写过《乔布斯传》。
在纽约时报对他的一个采访里,他提到马斯克、乔布斯、包括盖茨、贝索斯这些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可能与他们的成功有关。你可以猜猜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埃萨克森的答案是,他们都极度缺乏同理心,这些人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他说马斯克乔布斯盖茨贝索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是我听过的最蠢的建议这句话是不是太伤人了在马斯克传这本书里面埃萨克森也多次讲过一些听起来甚至有些恐怖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当时马斯克和他的财务主管坐在一个小的会议室里面财务主管解释了半天为什么马斯克的这个要求无法做到有这方面那方面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
马斯克没有说话只是盯着他然后是可怕的沉默几分钟后马斯克对这个财务主管说 Go back and get the work doneor you are fired 就回去把活干了或者我换一个人干那最终的结果是这个无力的要求被实现了马斯克收购推特以后呢他对推特所打造的那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文化不屑一顾他说去他的心理安全感我们需要硬核文化极致的硬核文化
在这我就想说一说马斯克那么讨厌的这个心理安全感究竟是什么他是不是真的那么糟糕我最早看到这个词是从介绍 Google 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义公司的那本书里面后来我又在皮克斯的创始人爱德的自传创新公司中多次听到这句话爱德是这么解释的他说
我们希望营造一种氛围,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够有所贡献,而且就算犯下很多次错误也没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安全感。相信你可以承担风险,而且不用受到损失或者惩罚,这样一个公司才有可能去创新。那说到这儿,我想你大概已经猜到了我想说什么,公司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
故事的一面是我们需要心理安全感这样我们才能放松才能敢于创新才能在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这就是一个公司的心理安全感能够给予我们的故事的另一面是我们也需要中研尼尔的真实反馈我们也需要自己或者别人去 push 着自己去做到自己可能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硬核文化能够帮助到我们的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真正的智慧在中道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也许可以兼具这两种特点这里有心理安全感可以让大家敢于犯错可以让大家敢于去创新也可以让大家心松手紧专注当下那这里也可以有硬核的文化它能够有真实直接但不冒犯人的反馈它也能够有推动我们突破极限做出不可能之事的那种所谓的现实扭曲立场
埃萨克森曾经问沃兹尼亚克也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有必要在公司管理上那么粗暴吗?沃兹尼亚克的回答是如果我是老板我肯定会对每个人都很好每个人都有股票期权大家都像一家人但如果真的是我在运营 Apple 我想我们可能永远造不出 Macintosh 和 iPhone 你看这就是乔布斯和马斯克的行事方式以及他们带给这个世界的伟大的突破
但这也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面就在同一个人就在埃萨克森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过他写过的完全不同的领导者比如说富兰克林埃萨克森写过《富兰克林传》在他的笔下富兰克林是一个具有超强同理心的人当时美国的国父们比如说约翰·亚当斯他就曾经严厉地批判过富兰克林他说富兰克林总是想讨他人的喜欢但事实证明这可能未必是一件坏事
当时美国建国的历程非常的艰辛是谁把当时最厉害的一群人也就是那些 Founding Fathers 每次都能聚集起来开会开会不停地开会呢是弗兰克林再比如说埃萨克森的解码者的主角也就是生物学家珍妮弗尔·杜德纳他凭借自己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杜德纳是一个非常亲切的人他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对人的友善让他能够聚集一群天才在一起工作大家一起去贡献给了这个世界独特的东西所以我很喜欢埃萨克森在那个访谈里面最后说的那句话他说当你读了马斯克和小布斯之后可以被他们的使命感激励看到他们把事情办成的决心但你也可以去尝试读一读弗兰克林读一读珍妮弗尔
前两天我看了人物杂志去采访埃萨克森的另外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小故事他说有一次在飞机场一个陌生人拦住了埃萨克森
告诉他自己喜欢乔布斯传他说这是我学习如何成为乔布斯的工具书埃萨克森听了以后连连摆手他说请不要这样用我写的不是工具书埃萨克森在这个采访里面告诉人物的记者他说我最怕的一种读者反馈就是从书中总结出 1 2 3 4 5 这样的方法论好像学会这些我们就也可以做出 iPhone 或者火箭了
有一次一位读者带着一种略带诡异的自豪感过来感谢埃萨克森说他的书如何改变了自己他说现在我对人很刻薄我像乔布斯一样刻薄这种错位的赞美让埃萨克森手足无措他只能试着提醒对方他说你是刻薄了可是你也没有做出 iPhone 我觉得他这句提醒也挺刻薄的是不是我很喜欢这个小故事
正如艾薩克森所说传记记录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最多只能用来作为自省的镜子天才会刻薄不等于刻薄的人就会成为天才你看到了他刻薄的一面但是你看不到的是这只是他的性格表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的那一面你看不到的是这样的性格可能对产品挑剔可能对细节吹毛求疵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也极其的追根刨底
你看不到的是这样的刻薄会导致你无法收到真实的反馈你看不到的是无论是马斯克还是乔布斯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去收集那些反馈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和公司你看不到的是他们虽然刻薄但他们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能够逼出大家的极限同时能够像一个船长一样召唤出大家对大海的向往但你学会的可能只有刻薄我想这也是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最终答案
无论是看书人物传记充满金句的小册子还是听播客比如说像无人知晓这样的节目我想我们都不应该把这些东西当做方法论当做工具书更不应该把它们当做验证自己行为正当性的依据
相反,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这些文字和声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能做的是允许自己超越二元对立的维度,让我们能从更宽广、更高层次的维度来理解万事万物。我想,当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中道,当我们能够同时追求两件互相矛盾的事情,当我们能够比持有相反观点的人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
当我们能够在心里同时容纳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但仍然能够正常思考和行动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可以更加接近真实的规律和本质也能通过我们的潜意识做出超越普通认知的更接近真实的决定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你分享的我最近的思考也希望你有所启发我们下一期再见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