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孟严最近在海口有很多时间可以看着大海发呆
想了很多很多东西创作欲爆棚所以今天我又走进了录音间想来和你聊聊天首先我想和你分享几个与钱有关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前一段一位朋友找我诉苦诉什么苦呢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薪水下降了很多
因为我平时消息闭塞惯了很多事我都不知道所以所谓的献心降薪等等到底怎么执行细节是什么样子对大家的影响是什么样子的我都不太清楚但是看到他非常的郁闷我就问他我就说降到多少了然后他就回答了一个数字我不想去说具体的数字具体是多少钱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当时我听到的时候是很震惊的因为在我看来
即使我不知道降了多少但是我知道这个数字依然是很多很多的钱一方面我是有些生气的了因为我们同在金融行业同样在帮助大家投资理财我可以非常自信而且自豪地说有这种型的伙伴和我我们创造了很大很大的社会价值而且我们也让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了但即使是这样即使是在创业维艰的五年之后我们的收入也没有多少
还远远不能覆盖支出那我这位朋友口中的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有只有行去年的总收入还超过了很多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看到他的样子我大概知道他为什么如此郁闷他其实是把自己关进了一座自己建造的看不见的牢房很多郁闷都是因为比较那他比较的可能是过去行业可以赚多少钱是别人曾经赚过多少钱
那他比较的可能是他的朋友圈里面那些晒的豪车豪宅贵族学校等等等等那他比较的可能是他所参加的那些行业会议里面他所接触到的那些人他所看到的他想象的那些人的人生和生活那第二个故事呢是我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的一位企业家的故事名字叫做 Chuck Finney 查克费尼 DFS 的创始人
DFS 是 Duty Free Shoppers 的简称是国际著名的免税店 1960 年的时候查克菲尼和他的大学同学罗伯特在香港创建了这家企业也就是 DFS 后来显然就是整个喷气式客机的流行带来了整个国际旅行的热潮 DFS 也在这个大潮中飞速的发展赚了非常非常多的钱
查克菲尼他的个人分红在六几年七几年就在很早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每年高达数亿美元当他的财富累积到顶峰的时候查克菲尼一度沉浸在典型的所谓上流生活的那个样子里面比如说他在纽约伦敦巴黎都购置了豪华的公寓
比如说在很多非常著名的度假胜地他也购买了自己的别墅出行显然就是私人飞机然后在很多的地方他也拥有游艇非常奢华的一种生活方式直到 1982 年发生了一个转折查克菲尼在百慕大悄悄注册了大西洋基金会并且坚持绝对匿名然后在 1984 年的时候他将自己在 DFS 的所有股权我查了一下是 38.75%
就是接近 40%这部分股权当时的价值大概是数亿美元他把这些股权不可撤销地划入了这个基金会我在这儿想画一下重点就是他做这件事情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第一是不可撤销就是避免将来自己后悔了然后把钱拿回来这是不可能的第二件事情是匿名就是这件事情是悄悄做的连自己的合伙人都不知道那从此以后呢他就把自己与这个巨额的财富切割开来
仅仅为家人和自己留了未来所需的生活费大概是 200 万美元其实我在这里面最佩服的还是匿名的这个动作我觉得它可以说明很多东西我们待会可以再聊那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面外界都并不知道这位慷慨的神秘的捐助者究竟是谁直到 14 年后的 1996 年路易斯·威登收购了 DFS 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官司
为了避免在法庭上被动的曝光然后 Chuck Finney 就主动致电了纽约时报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997 年 1 月纽约时报用一篇文章披露了背后发生了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他已经捐出了 6 亿美元却无人知晓要知道这距离 Chuck Finney 匿名的捐出所有的股份已经过去了 14 年当然与这个匿名的捐赠同时发生的肯定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他肯定无力支付过往的那些奢华的生活从 1980 年起查克菲尼就撤掉了司机和豪车平时出行的时候改坐公交车或者打出租然后长途航班他一律坐经济舱直到他很晚年的时候因为他的膝盖伤痛非常非常的疼他才偶尔因为这个疼痛升级成商务舱
他经常被人看到就是随便地用超市的那个塑料袋拿着东西去赶飞机啊包括在路上行走然后房子呢在捐完款之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旧金山的一套租来的两居室里面他避免去昂贵的餐厅更喜欢去纽约 57 间一家店去吃汉堡然后 2023 年他在那间租来的公寓里面平静地去世了
从 1982 年开始到他去世,查格菲尼一共捐赠了大概 80 亿美元。然后他信奉的这个 giving,well living,也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企业家,比如说巴菲特,盖茨,帕德哥尼亚的创始人伊文,等等等等。那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呢,是另一位非常著名的企业家,阿道夫默克尔。
大家可能不记得就是 2008 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被评为是 1929 年以来全世界最混乱的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然后 2008 年 10 月的时候是那场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但是就在那个月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其实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逼空什么叫逼空呢就是空头被打爆了
发生在哪家公司和哪个股票上面呢是德国的汽车公司大众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因为它当时是所有媒体的头条大众的股票呢两天内从大概 200 欧元暴涨到了 1000 欧元这一度让大众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一个汽车公司成为了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两天内暴涨了五倍这场史诗级逼空的背后有一个幕后推手是保时捷没错就是保时捷啊
故事是这样的就是保时捷从 2005 年的时候就开始默默地用各种金融衍生品去收购增持大众的股份而且呢这些衍生品包装得如此好以至于外界都不知道保时捷究竟持有了多少股份然后到 2008 年 10 月 26 号的那一天保时捷突然向外部宣布说他已经控制了大众 74.1%的投票权再加上大众里面有德国的一个州政府持有的 20%不可出售的股票也就是限售股
在那一个瞬间市场突然就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人意识到的事情就是大众汽车在市场里面的流通股只剩下 6%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当时做空大众股票的很多的空头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那是发展到最厉害的时候所以其实是有很多基金等等等等这些是去做空一些实体经济的股票的这是非常正常对吧
但是当时这些做空大众股票的空头发现市场上的流通股只有 6%了所以他们只能拼命的去回补去购买股票这一切就导致了大众的股价在两天内暴涨了五倍那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对冲基金投机账户与家族办公室遭遇了巨亏据统计所有的损失可能超过了 200 亿欧元在这其中
最大的受害者也就是我们今天这个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叫做阿道夫·默克尔阿道夫·默克尔是德国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他是海德堡、水泥以及纺织药巨头的家族的掌门人他当时也是德国第五大富豪在 2008 年第三季度的时候默克尔认为大众汽车的股价相要下跌所以压住了巨额的空头头寸另外呢他当时为了收购英国的 Hanson 而大量质押了自己旗下集团的股票
当 2008 年 10 月 26 号保时捷宣布对大众的巨额持股之后股票开始在两天疯狂地暴涨大空头默克尔被要求追加保证金所以仅仅在大众股票做空这一亿它就损失了大概数亿欧元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它质押的那些旗下公司的股价和抵押品价值暴跌所以它的流动性链条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断裂
在短短的几周里默克尔需要与 40 多家银行去谈判四处去找钱但在那个最艰难的时候其实很少人愿意去为他纾困他始终看不到翻盘的希望 2009 年 1 月 74 岁的默克尔留下了一封向家人道歉的遗书然后在家乡的铁轨前卧轨自杀了据福布斯统计尽管损失了很多钱默克尔当时的资产净值应该还有 80 亿美元
我不知道你听完了这几个故事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Chuck Feeney 匿名的清仓式的把自己的 80 亿美元的全部身家转进了大西洋基金会在 40 年里分批捐完钱圈光以后他住在旧金山的一套租来的两居室里面出门仍做经济仓随身的文件装在超市的塑料袋里他手上戴的是 10 美元的卡西欧的手表他日常喜欢去普通的酒吧去吃汉堡
阿道夫·默克尔在 2008 年大众汽车逼空事件中做空失败损失了数亿欧元并且陷入了流动性的危机可是即便如此在他自杀的时候他的账面资产仍然有 80 亿美元左右都是 80 亿美元我仿佛看到了两句话第一个就是我已经足够了第二个是我还要更多查克菲尼他捐掉了 80 亿在我已经足够里看到了自由 清零与平静
阿道夫·默克尔还拥有 80 亿在《我还要更多》中看到了无底的缺口和绝望两个数字都是 80 亿那同样的数字有人拿来换自由有人却因此看到了绝望这两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叫做 Laurence Yu 她写了一篇文章英文名叫做《The Many Words of Enough》
在这篇文章里面,Lawrence 讲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就是够,足够的够,够用的够,够多的够。他说够究竟应该由谁来定义?Lawrence 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我们每一次目标达成的时候,作为人来讲,我们都会跳进另一个平行世界里面。在那个世界里面,你又成了新的起点,奔向下一个目标。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刚上大学的年轻人,他可能就是年轻的时候的我们自己。
考上大学以后想读研读研了以后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可能第一份工作十万人民币的年薪当达到十万的年薪之后我们又想去赚二十万当达到二十万的时候可能我们又把目标定成了五十万有的人在股市里面赚到了一百万了以后又开始加杠杆冲向一千万等等等等曾经觉得当我赚到多少钱或者当我做到什么的时候我就够了
但是我们每次达到那个目标,在那个新的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那个新的自己拥有新的技能,新的愿望,新的野心,同时他也拥有新的朋友圈,看到的是新的社交媒体,拥有新的压力和新的诱惑,所以永远都不够。他就好像是一场无休止的马拉松,每当你快要跑到终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终点线又被挪到了远方,
那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说人对幸福感的评估往往不是看自己拥有多少或者说这个绝对值是多少而是看跟身边的人比起来我是多还是少于是我们每一个目标那个终点都由曾经的自己去设下但是却被现在的你现在的你所拥有的能力你的认知你的欲望你的朋友圈你的社交媒体你的新的评价体系不断地去推向前方无休无止
那 Lawrence 认为在这场终点线不断被推远的比赛中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自我审视就是你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对自己来说 go 应该由谁来定义是由自己的内心来定义还是由那个不断前进的自己由那个自己新的朋友圈新的社会圈子新的社会体系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由那些所激发出来的新的欲望或者说贪念所定义
查格菲尼在 1980 年停了下来重新审视了自己他的事业依然做得很好但他对 Enough 的标准他对足够的标准永远地停在了 1980 年阿道夫·默克尔一直在推远这场马拉松的终点线他对 Enough 的标准也不断提高直到无人知晓的世界给了他致命一击默克尔难以接受这个别人看起来已经足够的价值 80 亿美金的 Enough 他选择了自杀
其实我真的能够理解默克尔的感受虽然亏损的量级不同但是我现在依然能清晰地记起十多年前亏掉几千万后的心情那个时候你不会去想说你剩下的钱够还是不够的问题以及你怎么去花费的问题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我怎么才能快速地把这个钱赚回来我这辈子还能不能够把这个钱赚回来我想这两个问题对于 74 岁的阿道夫默克尔来说是令人绝望的
他可能都没有机会去思考没有带宽去思考没有留下空间去思考剩下的钱对自己和家人来说是不是足够了那我那位非常郁闷的朋友我觉得他也没有空间和带宽去停下来想一想对自己来说多少是够我们的欲望其实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安东尼·加鲁佐的《制造消费者》全名是《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或者说它强化了我的一个认知过去两百年人类不只是学会了大规模的制造商品我们还学会了大规模的制造想要制造欲望我可以简单地讲一讲这本书在说什么以及这句话在说什么它先讲了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然后流水线等等等等都把生产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些庞大的产能和资本投入需要一个同样庞大的出口就是消费者所以系统必须把人训练成消费者于是巴黎会出现了勒彭马歇然后伦敦会出现了哈罗德百货百货商场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上而且第一次把上千种商品摆在同一屋檐下用灯光镜子橱窗来反复的刺激人类的欲望
这也让逛街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娱乐,包括百货商场的楼梯,游乐设施的设计等等等等,都是为了让人们去逛更多的时间,去拥有更多的欲望,然后以增加购物的概率。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杂志、电影、电视的产生,让商品第一次可以不通过百货商场,也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
广告商和生产商雇用心理学家去研究颜色声音故事情节等等等等来直击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在没开口之前就已经决定要刷卡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让这一切变得变本加厉更加疯狂我经常感慨很多社交媒体甚至让我们每个用户都变成了自愿去摆放商品和欲望的橱窗我们每天经营着自己的橱窗自己的商店
去把我们自己用过的商品吃过的饭看过的东西展示出来去刺激自己和别人的欲望这本书里面在讲第一个想到延长百货商店楼梯的天才他很得意他说你们没想到这样可以延长用户逛街的时间增加他买买买的概率
但是我在想如果他看到现在的社交媒体看到每个用户都自愿变成了让别人逛更长时间的橱窗的时候恐怕他也会大感震惊这还不够还要入脑入心那接下来就是那句非常经典的广告语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你用的商品才能够展现你是谁展现你自己书里面说 200 年前的时候
人们买一张桌子是为了上面要放东西但是今天我们买桌子我们买包包我们买车我们去做商务仓我们去吃饭我们去把刚买的潮玩去晒到朋友圈其实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说话去说看我是谁 200 年前的时候我们所用的东西更多是看中它的使用价值那商品和消费社会则让这些变成了符号和标签
我们消费的已经远远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我们更在意的是那个符号是那个标签这个符号和标签可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拥有某些东西来让自己成为某一种人而我们自身价值的高低也更多的由那些商品那些东西来代替来表达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毛骨悚然
他说工业社会可以制造两样东西商品和渴望商品的心是不是这个渴望商品的心他渴望更好的包更新的手机更快的车子更大的房子等等等等而这些都意味着你要拥有更多的钱当然任何硬币都有两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肯定不是坏事
比如说投资是怎样赚钱的那个视频里面,我们引用了 Dahlio 在经济是怎样运行的里面的那句经常说的话,就是一个人的支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的收入。在这样的过程中,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当更多的欲望催生更多消费的时候,企业才能扩大产量,而企业扩大了产量,才让规模经济等等等等这些成为可能。
而规模经济和流水线又把产品的成本极具贪薄让过去只有国王皇帝才能享受的东西变得唾手可得而且这些还产生了像青霉素啊等等的这些大幅度提高整个人类生存寿命的产品所以你看就是整个经济像一台呼吸机它被无数的想要推着循环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肯定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服务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我们被催生出了更多的想要更多的欲望和更多的贪婪综合硬币的两面你觉得作为每一个个体来讲我们是会更幸福还是会更郁闷呢从一个方面来讲价格越来越低产品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而且还越来越能代表我们自己代表那个更好的自己我们理应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学的悖论我这次特别去研究了一下然后它叫做伊斯特林悖论
是 1974 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叫做理查德·伊斯特林他去做的研究那在这个研究里面他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他说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在那个横截面下面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在个人之间富裕程度与幸福感显然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就是 GDP 高的国家它整体的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的程度还是要更高一些的
他说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 GDP 的长期增长并未带来幸福感的持续上升甚至会略有下降这个结论在当时是引发了很多的争论的但是现在在大概 50 年后我觉得显然事实就是这样的伊斯特林当时在论文里面解释到就是造成这样的现象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呢叫做社会比较效应我们前面其实也讲了
他说人在评价幸福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绝对的财富还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他人进行比较虽然我有钱了但是如果朋友圈里面的人看上去赚了更多的钱我就不开心了那除了社会比较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享乐适应就是人们对更高水准的生活会逐渐的适应那需要更多的刺激这个其实也就是前面我们聊的 Lawrence 所说的平行世界的另一个版本
那个版本的自己已经适应了他的变化并不理解过去的自己而是他拥有了更新的更多的欲望人总是不满足对吧我讲到这的时候其实想到了有一次我和陈庆老师录的播客我就想到在我小的时候其实我的生活是慢慢展开的我可能刚开始只能看到我周围的同学怎么样可能偶尔能听到家长聊天说他们的同事怎么样然后慢慢的世界这么一点一点的去打开
然后到上大学的时候有了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可以看看世界的其他地方是怎么样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比较效应你看到的周围世界是一点一点的展开我突然想到那出生在可能 2000 年后的年轻人他们一上来就通过社交媒体去看到这个世界上所有人最有钱的人最有权的人最会玩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这样给人的冲击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我那天在窗边看着大海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我自己非常不爱应酬以及我从来不参加金融行业的任何的行业会议和活动我自己给朋友以及自己的表面理由是这样的我说那个场合太嘈杂不适合我然后社交太累我不喜欢以及讨论的东西我不感兴趣太无聊等等等等但是现在我好像更加理解了自己
我觉得我的身体比我的大脑更早地意识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我把自己放到那样的环境里面巨额的薪酬攀比业务的规模业务的规模代表了行业的排名和地位高档的酒店豪华的行程公酬交错等等等等这些所有的东西都会微妙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足够的定义和标准那我是有时候型的创始人
是我决定了我们去做哪些事情是我决定了我们怎样从用户身上收钱收多少钱是我决定了收到了钱多少分给员工多少用于公司的继续投入等等等等也因此我对足够这件事情的定义它绝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有志有行的所有的决策和行为
前两天我有另外的一个金融行业的朋友来拜访学习聊天就是大家觉得有咒行好像做得还不错然后想来聊一聊有哪些可以去学习的刚好我那天上午在对着大海想这件事情所以我就对他说你可能可以看看有咒行我以及我的伙伴们的生活方式我说你可能也许需要思考的是
是不是一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对足够的定义,他对欲望的定义,以及等等等等很多东西,才是很多我们想要表面去学习的背后的源头。然后在 Lawrence Yeo 的这篇 The Many Words of Enough 的这篇文章中,他继续去说,他说人不停地在追求 more,追求更多,在这个目标驱动的光谱上有一条非常细的界限,
在这条分界线之前是由 ambition 驱动的 ambition 可以翻译为雄心野心进取心等等他说 ambition 的背后是好奇是热爱是自我成长是内在驱动的因素那分界点之后呢是由 grady 驱动的那 grady 可以翻译为贪婪那 grady 的背后呢则是外部评价攀比心占有欲排名等等等等他说如果你静下心来去观察的话
你对任何事情无休止的追求里面都会跨越这个微妙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是如此的清晰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洞见我觉得它解答了我上一期和众青的播客里面问我自己的那个问题我说我能感受到我在做播客和做有智有行这家公司的时候我会更放松更专注更去依从内心
更去做出很多非常自然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而它的副产品是结果也不错但是当年我在做股票交易的时候非常的焦虑每天看盘总被外界影响经常去看看各种各样的消息以及别人通过哪个股票又赚到钱了最后我甚至加了杠杆想去快速赚更多的钱我当时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在某件事情上可以这样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却过得很不舒服呢
Lawrence 解答了我的问题这背后就是那条清晰的分界线在播客和有咒行的背后至少目前为止我依然在凭着内在的好奇心进取心和热爱所驱动我想受每一个行为这是内在驱动的而当年重仓甚至加杠杆交易痛苦 焦虑就是因为我滑向了那个由贪婪驱动的那条分水岭想明白这个以后我会发现说
你如果用这条分界线去衡量的话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人是这样 企业是这样举个例子我最近打车在海口的时候打车其实很便宜然后我今天打车可能只要几块钱然后突然发现打车软件里面多了一个微妙的提示它吸引我去开通信用打车如果我愿意开通这个信用打车的话系统就会给我一些优惠什么叫信用打车呢就是我这次打车下月还钱
无独有偶我会发现点外卖的时候也是这样,点个外卖,下月掏钱。我看到这些其实是挺遗憾的,我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没有边界好像是一句褒义词对吧?追求利润和不断增长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条不断追求目标的这条光谱上面,一趟几块钱的行程,一杯十块钱的奶茶也需要让用户去用信用去付款吗?
那那条分界线究竟在哪里这究竟是由好奇心所驱动的帮助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呢还是贪婪驱动的要去榨取大数据下面用户的高额利息呢在这条由收入利润市值以及最重要的钱为核心优化目标的路上 ENAF 在哪里
无限游戏当然是个包一次但是我想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个人也好企业也好我们都应该有机会停下来去想一想去审视一下自己在这场无限的游戏中那条微妙的分界线它究竟在哪里当然我这里面说的 enough 足够它并不是指躺平也不是说没有目标就不去做事了我还是举 Chuck Finney 的例子好了
1984 年当 Chuck Finney 把手里面 38.75%的 DFS 的股权整块挪进了大西洋基金会的时候他对自己说我只是把股票换了个地方我没打算退休公司依然需要我此后的 12 年里面他照样去谈租约跑机场一点也没有代工到 1996 年 LV 收购 DFS 的时候它的整体估值是大概 42 到 43 亿美元
而那块不可撤销的被他划进了大西洋基金会的股权大概翻了三到四倍还有很多的分红这些钱全部都进了大西洋基金会的慈善的账户这些钱也帮助到了世界上的很多人所以我觉得我理解 Lawrence 想说的 enough 并不是说我们知道那么一个数或者说我们知道了那条分界线的时候就不努力了恰恰相反
我觉得 Enough 是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评价与贪婪的分水岭我想到另外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把 Chuck Finney 视为偶像的股神巴菲特那在今年的 Boxer 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有一个问题的回答让我非常非常的受震撼现场的观众问他说你手里面已经拥有了创纪录的 3500 亿美金什么时候会把这些现金花出去什么时候会动手
巴菲特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说明天出现大跌的概率不大但是五年内来一次大跌几乎是肯定的到时候我们才会去用这笔钱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捕捉到这句话里面一个非常微妙的地方巴菲特 94 岁了一位 94 岁的老人在用五年这样的时间尺度作为投资节奏和衡量事情的东西你可以感受一下当我们说长期投资当我们说长期主义的时候
年轻的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呢所以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东西或者说我从巴菲特和芒格身上学到的东西真的远远不是那些投资商他们教会我的事而是我觉得他们在怎样过自己的人生他每天喝可乐他吃麦当劳的汉堡甚至会去计算今天早上哪个打折所以我买哪个他现在还住在 1958 年花了三万美元买下的那个奥马哈的旧宅里面
他现在还开着 2014 年的那辆凯迪拉克他形容自己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并且他承诺捐出了自己 99%的个人财富看到了这些你就会理解一个 94 岁的老人他会不经意他会非常自然地说出着什么急啊五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或者下跌的我觉得他很早就找到了那条微妙的分界线他找到了自己的 enough
而且它可以用一辈子都追随自己的内在动机也就是好奇心对商业的热爱对投资的热爱而我们大家艳羡的那些长期投资的神话数万倍的股权回报数百亿的捐赠等等等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我很喜欢的财经作家摩根侯赛尔最近上了一期播客
在这期播客里面他回答了一个提问就是你现在的投资方式是什么他说我的投资方式非常简单 25%的现金一栋还清贷款的很舒适的房子不是豪宅啊就是一栋房子其余全部都是 VTIVTI 就是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先锋出品的一个美国大盘指数的指数基金没了然后主持人就会问他说 25%的现金是不是太多了
股票不是长期收益最高的资产吗更何况你还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为什么要留如此高的现金仓位呢我想你听到我刚才介绍 Morgan Hussle 他整个的资产配置的时候可能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对吧我就想到我平时其实也会经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比如说投资市场里面还有那么多的现金现在的估值还不够低吗或者说比如说长期账户里面的现金是不是太多了
或者说长线账户最高的股票仓位能不能够达到 100%达不到 100%我就不投了因为我是一个风险承受能力非常高的人所以每一份仓位都要用足因为股票的长期收益是最高的等等等等前一段时间我做客后望的播客面积他开玩笑的跟我抱怨他说孟严你好像老是绕着回答我的问题我说可能不是这样的可能是因为你没有面对真实的问题
就好比前面那个主持人问 Morgan Husserl 的那个问题说现金仓位是不是太高了你知道 Morgan Husserl 是怎么回答的吗他说这个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你应该问问自己多少是够这两个问题看起来不搭对不对但是 Morgan Husserl 说当你想要最快的速度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终点在哪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想赚更多钱的路上狂奔
但是绝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仔细计算过自己究竟需要多少钱那在这种心态下你只能用更多来作为自己的目标你也会用更多作为唯一的优化目标去指导自己的人生但就像前面我讲的那三个故事以及那本书对吧更多的钱并不等于更多的幸福更不等于更多的平静
Charles Finney 捐掉了绝大多数的钱,但他很幸福。默克尔拥有 80 亿美元,但他每天无时不刻都在焦虑地查看计算,他并不幸福。如果你去查看 Morgan Husserl 过往的文章里面,你会发现他整个的体系,他把这件事情想得是很透的,是非常自洽的。他甚至告诉了我们他去计算自己的生活什么是足够的这样的一个标准。
他建议大家和家人一起坐下来拿出一张纸详细地列出日常的支出以及未来几年需要花的钱他说然后你可以把这些钱分成三类哪三类呢基本 舒适和炫耀我想我一说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尤其是前面我们讲了制造消费者那本书
我们很多的欲望其实是被这个社会被这个巨大的 system 制造出来的它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值得把我们美好的一生花在取悦别人上吗当然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不是说换个新手机就怎么怎么样了或者说坐趟商务舱就非常奢侈非常浪费不是的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三个选项就是基本舒适炫耀去梳理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如果你买一部手机是为了拍照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还是为了让自己在使用手机的时候能拥有良好的体验和心情这是不一样的对吗
再比如说飞行选择商务舱是因为出于长途旅行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想要飞行之后有一个很好的马上就可以开始的工作或者旅行还是说你的心思都在去不停地拍照去晒朋友圈去发小红书等等等等当我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只需要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要拿起手机我是不是想把它发到社交媒体上
就能够大致地判断这笔花费是落在基本舒适还是落在炫耀那一侧让我们一起记住那句让我毛骨悚然的话吧就是现代社会最擅长制造的东西是商品以及一颗渴望商品的心今年初的时候有只有型的办公室因为我们换了办公室在做装修我当时给团队提了一个要求我说我们六个字该省省该花花
当我坐在现在已经装修好的办公室里面看的时候我发现我们花钱的地方在哪呢我们花了很贵的钱去换更护眼的灯光真的挺贵的我们花了钱在保护我们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升降的办公桌我们花了钱在我们大家每次讨论每次办公都需要坐在那里但那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用了原木的那个就像苹果店里面那个长桌但是会便宜很多我们每次坐在那讨论的时候在那办公的时候都挺开心
我们把钱花在了这些地方但是没有一分钱是花在炫耀上的没有一分钱花在彰显这个办公室要有多么的高大上也没有一分钱花在用于取悦那些我们并不需要去在意的人我觉得这个停下来审视自己审视公司审视自己身边一切的机会呢它是一个理清对我们人生真正重要事情的过程摩根侯塞尔在那个播客里面说他说大部分人会发现审视后的目标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对于你独特的人生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回答完这些他再回到主持人问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保留如此高的现金为什么采用如此简化的投资方式非常简单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最大化地节约自己的精力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来那对他来说就是去阅读去写作去坐在沙发的一角看自己的孩子大乐高句号没了所以你就会理解他在不止一个场合都说过他说 25%的现金让最差情况发生的时候我甚至都不需要去看一眼我的账户他背后的潜台词是不需要去切换不需要去浪费自己宝贵的注意力的资源因为我读过他太多的东西
当我听到他播客里面讲这段的时候其实我明白在他内心深处钱 资产不是唯一优化的目标自己的注意力在哪自己是不是可以始终保持一个平静的状态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办法炫耀但可能是他更在意的东西在无人知晓和知行小酒馆的评论区我经常看到两位朋友反复出现的留言
第一位是这么说的他说年轻人本金小年化 6%到 8%太慢了不要听游周星说的这些我们只有抓住十倍股做几波趋势才是通往财富自由的王道那第二位朋友说的是他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功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的那既然如此花时间学习炒股追求更高的收益无可厚非非常合理
那这两个问题依然没有办法用所谓的直击的角度去回答坦率地讲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只是漂亮的托词是用来演示一个更核心但却更难回答的问题就是我究竟要过怎样的人生以及什么是我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对投资感兴趣
如果你在研究企业研究市场的时候能够高度专注充满好奇并且你始终在拓宽自己的能力圈不断在去开辟新的地图并且你很享受这个过程那么恭喜你投资本身或许就是你的热爱而且你真的有可能会把它变成自己的优势但是抱歉我说一句可能有些商人的话但是如果所谓的努力只是多看盘多刷群多追一些热点新闻甚至
是去看所有人都能够看到的金银经理的访谈公司的年报一些数据等等等等这些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如果你发现你的注意力还是被各种噪音牵着走那么恕我直言这些投入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我有一个比喻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门槛全天候全球化的经济场
它的奖金太过丰厚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在这个竞技场里面角逐所以你要想长期获得超额收益你必须在某一领域里面远超平均水平甚至比别人多知道十倍的信息拥有比别人高十倍的认知如果你真的尽现心来想一想你会发现这个竞争的残酷性比起我们的工作我们有限的那个所谓的竞争来讲要残酷得多更进一步
就是我可能几次在播客里面提到了那四个字着力击差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其实不是由知识和技能决定的或者说这两个因素在里面占比没有那么高占比更高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心态是你的行为如果我们孤注一掷或者说对这件事情抱以过多的期待的时候太过用力的时候它往往就会在关键的时候扰乱我们的心态
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反而破坏掉长期投资的收益当然在这里面我一定要补充一些我觉得现在的社交媒体很有意思就是大家会断章取义地评判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在前面讲了那些之后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角度说你们是不是投资做得不好拿这些当托词有一个好笑的
我在播客里面包括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其实会大量的引用说很多人的名字对吧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背后的考虑和原因第一呢是因为我读的东西很多很杂第二呢是我在这件事情上的记忆力非常好所以我能清晰的知道哪句话是谁说的那第三呢我以前说过就是我有一个考虑是我不希望把这些据为己有
我承认我讲出的播客也好写的文章也好是建立在很多非常厉害的人的基础上的所以我愿意把这个 credit 归功给他们这是我想要怎么讲呢就是说这些人名的原因然后我那天看到一个评论当然我没有去回应他他说太受不了了整天掉书袋就好像自己就知道那几个人的人名一样完全没有内话等等等等所以我在这里面其实也想说一下
当你采用正确的投资方式当你认清自己的时候就是那六个字愿意慢未必慢我们不妨可以看看数据刚好我上周让我的伙伴金洞帮我重新去整理了一下投资实证长期的数据那这个投资实证是在 2017 年开始做的到现在已经有大概八年的时间如果长期跟踪他的朋友会发现他的操作非常简单而且完全白盒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是怎么做的对吧
然后截止在上周末的时候,投资实证的总收益是 58%,相对应的是沪深 300 指数含分红大概总收益是 18%,而代表 A 股基金经理平均水平的中证主动偏股型基金指数的收益是 26%,这就意味着投资实证跑赢了沪深 300 指数大概 40%,跑赢了基金经理群体大概 32%。
那金洞还帮我统计了另外一个维度的数据如果把从 2017 年开始到今天所有具有完整记录的金经理放在一起然后我们把投资市政的收益也列在其中做一个排序那投资市政会排在多少位呢 37%换句话说只有 600 多只基金拥有完整的从 2017 年到现在的记录那在这里面
这个非常简单的投资市场它跑赢了 63%这个市场上最专业的人而且我非常有信心随着时间越长这个版分位数会越提前它是由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一些道理所推进的对吗当然我列举这些数字并不是想去炫耀我想说的是股票市场的竞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
以及如果你认清自己的边界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你可以轻松地打败这个市场上绝大多数所谓专业的投资者但这个过程中恰恰需要的不是打引号的更加努力我这就不叠加了你知道我说的这个努力的意思对吧好了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多余的努力安放在哪里 Lawrence Yeo 也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篇文章的作者他还写过另外一篇很棒的文章
有这种行曾经做过全文的翻译我也会把它放在文稿区在那篇文章里面 Lawrence 他和 Morgan Hosell 他和 Naval 他和 Chuck Finney 他和巴菲特甚至他和引领了整个 AI 时代的那篇论文遥想呼应他们共同提到一个观点就是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真正有价值的资产是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就像我刚才思考摩根 Hosel 一样,我们每个人有没有在心目中有另外一个账户,这个账户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办法向别人炫耀,就是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有多少花在了真正我们 care 的事情上。所以 Lawrence 在那篇文章里面,他也建议我们,他说我们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可以把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他也许应该去放在我们真正真实的事情上。
这个事情可以是投资如果投资本身就是你的热爱它也可以是工作如果你找到了热爱与擅长的话它可以是亲密关系你可以用专注而不被手机打扰的时间陪你的爱人去吃一顿饭散一次步让注意力回到人本身而不是屏幕上的行情或者点赞它也可以是好奇心与创造力你可以把注意力投入到写作 播客 编程或者其他能够放大自我表达和滋养心性的事物上等等等等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这些努力听从内心的指引而不是去追逐外界替我们制造出来的欲望我有一位国外的老头朋友非常睿智的老头有一次他跟我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可能是他无意说出来的也可能是他引用的但是那句话始终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面他说 Alan, if you are constantly checking something, you are not rich
Ellen 是我的英文名她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总得不停查看点什么你其实就并不富有那如果借我们今天的故事来说阿道夫默克尔他坐拥数十亿美元但是为了随时应对杠杆与质押他几乎 24 小时都得盯着股价和行情 constantly checking something 那金融危机暴跌以后呢
他每天都得计算着资金链是不是安全自己还需要补充多少保证金等等等等最终因压力巨大而自杀论资产他很有钱但是就注意力和心态来说他可能一无所有我有一位创作者的朋友他很有才华但是却始终放不下对数据曲线的执念订阅数啊播放量啊点赞等等等等有一次我们聊天他说我的精神总是紧绷的
所以我也想把这个老头送我的这句话转送给他 If you are constantly checking something, you are not rich 当我们不停地去刷行情的时候当我们反复地去查看订阅数用户增长 点赞或者任何其他的即时反馈的时候其实我们本质上是在用外部的信息来确认自己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依然是被外界牵制走它没有办法真正属于我们我理解所有的
那些人想去说的真正的自由和富有的状态是什么是摆脱这种对外界信息的实时监控而走向对自我的觉察审视接纳信任与关爱在这期播客的最后呢我想和你一起听一个电影的片段这个片段出自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叫做白日梦想家我就不剧透整个电影的内容了简单地讲一下这个片段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片段发生在主人公沃尔特他花了几乎整个一部电影的时间去寻找这个摄影师叫做肖恩康纳尔原因你们自己去看电影就知道了他找到这个康纳尔的时候康纳尔正在喜马拉雅山上去拍雪豹他找到他的时候肖恩康纳尔趴在岩石后面他的镜头对准远远的山谷等待着那只可能会出现的雪豹那沃尔特呢则静静地坐在他的身边
他们在等待着雪豹的出现那 Shawn 他为了拍摄到雪豹的照片其实已经追逐了很久很久了他俩在那儿等的时候 Shawn 就跟沃尔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Shawn 就问他说他说你知道吗雪豹其实叫做 Ghost Cat 沃尔特说 Ghost Cat 就是鬼魂猫为什么呢 Shawn 回答说因为它们
几乎很少能够被别人拍到所以对于摄影师来说能够拍到雪豹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他说雪豹为什么很少能够被别人拍到呢因为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真正美好的事物从不主动寻求关注就在这个时候镜头里面出现了 Sean 已经追逐了很久很久的那只海豹两个人就沉醉在这个镜头里
过了好一会儿沃尔特就非常奇怪地问薛恩说你打算什么时候拍什么时候按下那个快门薛恩回答说有的时候我干脆不拍如果我真心喜欢一个瞬间至少对我来说我不想让相机分散我的注意力我只想待在那个瞬间里沃尔特很疑惑他说待在那个瞬间里薛恩说对就在那里就在此刻
我第一次听到查克菲尼的故事的时候就想到了 Sharon Conner 以及他口中的那个血报在现代社会捐款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一种身份标识甚至炫耀就拿我来举例子我在过去曾经把公众号的一些收入捐出去
但是我们的捐款依然要让很多人知道通过公众号等等对吧所以你内心真正是想做这件事情呢还是想借助这件事情去标榜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所以你会知道我第一次读到查克菲尼的故事的时候为什么他如此的让我感慨
我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人如果能够匿名地捐出自己全部的身家 80 亿美元而且他甘于整整 14 年都无人知晓直到没有办法再遮住这件事的时候他才选择去公布这件事情我没有办法想象但是我知道这种富足感一定来自于内心而不来自于外部
就像薛尔文说的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真正美好的事物从不主动寻求关注好 那在播放这段电影的片段之前我还有一些话想对你说这期播客的内容如果让你感到说教我很抱歉但其实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这期播客是我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也是我自己想对自己说的话在《余不存在》那本书的最后露露·米勒说 她说
另一个世界确实存在但它就在这个世界之中他所说的另一个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个转念转念之间你看到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不知道 Charles Feeney 巴菲特·摩根·霍塞尔肖恩·康纳尔他们体会到的自由具体是什么模样的但是我知道只要迈上这条不再把更多当成唯一的目标只要迈上这条不再让外界评判主宰心绪而是转身向内的路的时候
哪怕是刚刚启程我已经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自由专注于平静了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愿我们都能够在自己的转念里面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好 最后我们来听一下这个片段 Take your time, settlingTry to be real still, okay?There's a snow leopard in this ridgeSo we have to try to be very very very very stillThey call the snow leopard the ghost catIt never lets itself be seen
美麗的東西都不需要你注意你會不會接受?有時候我不會如果我喜歡一刻我個人來說我不會想要攝影機的充足我只想要留在這裡留在這裡?對,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