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73. 当艺术展变成社交媒体网红,策展人怎么看?

73. 当艺术展变成社交媒体网红,策展人怎么看?

2021/12/22
logo of podcast 贝望录

贝望录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钢
李倩玲
Topics
Anouchka van Driel: 结合自身在荷兰和中国的策展经验,探讨了中国艺术展市场的快速发展及与欧美国家的差异,特别指出中国商业空间展览的普及。她认为策展需要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但不能完全以商业为导向,要考虑内容、故事和表达方式。她还谈到了策展的叙事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空间和目标受众调整策展策略。 刘钢: 从绘画的早期功能到当代艺术展览的文化功能,阐述了艺术展览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商业成功的展览和艺术成功的展览并非对立,两者可以兼得。他以乌镇当代艺术展为例,分享了策展的经验和逻辑,包括如何选择艺术家、如何构建展览主题、如何保护艺术作品等。他还探讨了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挑战,以及如何将艺术衍生品做成品牌。 刘钢: 对网红展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网红展并非与学术性展览对立,网红现象可以纳入策展语言体系进行解读。他认为展览的意义在于其提出的问题和思考,而非单纯的人流量。他以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为例,说明艺术作品的商业成功并不妨碍其艺术价值。他强调,策展是一种思考方式,需要考虑展览主题、艺术家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并以自身经验为例,说明策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各种琐碎问题。 Anouchka van Driel: 分享了其在策展过程中如何构建叙事框架,以及如何与艺术家合作,并探讨了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她还谈到了如何保护艺术作品,以及展览周边商品的利润分配问题。她认为,中国艺术衍生品行业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策展人不要指望靠策展赚钱。

Deep Dive

Chapters
嘉宾们探讨了网红艺术展的现象,认为网红展并非一定与艺术性冲突。他们从策展逻辑、观众互动等角度分析,认为成功的展览应该提出深刻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并允许多元化的解读方式。
  • 网红展并非一定与艺术性冲突
  • 成功的展览应提出深刻问题,引发观众思考
  • 多元化解读方式是展览成功的关键

Shownotes Transcript

看展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标配,也让艺术展览不再拘泥于美术馆这一空间,走进了更多地方——购物中心、社区公共空间,甚至是我们日日行走的街头,都能看到不同策展风格、来自不同艺术家的展览。艺术展繁荣景象的背后,是谁在策划这些大小艺术展,他们的策展逻辑、试图表达的核心又是什么?本集贝望录,我们请来两位独立策展人,聊聊策展的学术逻辑线、策展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艺术展衍生品的策划逻辑,以及作为策展人,他们是如何看待拍照大过欣赏的网红展的? 【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 【嘉宾】 Anouchka van Driel (妞妞) 独立策展人 刘钢 独立策展人 创意品项创始人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 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 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 刘雨静 Jennie Liu 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本期内容提要】 [03:25]艺术展是如何在中国市场流行起来的 [05:50]策展的艺术性与商业性要如何平衡? [08:44]用策展语言体系来解读解读网红展览 [10:29]艺术展览的网红化和学术化是冲突吗? [13:17]策展的学术逻辑线是什么? [20:21]聊聊乌镇当代艺术展的策展故事 [26:47]策展流程中如何保护艺术家作品 [29:37]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选择 [34:01]“借作品”与“委托作品”的区别 [35:40]展览周边销售获得的利润是如何分配的 [39:48]怎么让艺术展的周边更好卖? [43:02]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如何把艺术衍生品做成品牌的? [45:07]想成为一名策展人,要从哪里开始起步? **【后期制作】**天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