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得感是指经常感觉自己不配得到很多的事情,或者得到了之后反而开始心虚,感觉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感觉虽然可能带有凡尔赛的色彩,但对真正产生不配得感的人来说,那种纠结和难受是真实存在的。
在物质层面上,不配得感常常表现为即使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好东西,比如配不上出去玩或奢侈的生活。因此,即使渴望已久,还是下意识地使用质量不那么好的东西,或者吃一些自认为只能吃的东西。
不配得感的学术对应词是“冒名顶替综合征”,是1978年由临床心理学家克兰斯博士和伊莫斯提出的。它最初用来描述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种现象,这些人无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总是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被识破是冒名顶替者。
不配得感的心理根源可能与不自信或敏感相关。通常,不配得感较多的人会在某种程度上自卑,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很敏感,经常觉得成功是因为运气好或是一个巧合,而不是自己的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配得感的具体表现包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自己的安全感或顺理成章的感觉不够强烈,所以特别在意别人是否觉得某件事情或荣誉应当属于自己。即使没有收到别人的评价,内心也会出现别人来评价自己的情况,感觉自己在冒名顶替。
研究表明,不配得感在高成就的女性中更为常见,但也有研究指出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东亚文化中不配得感较为普遍,可能是因为儒教文化圈的人倾向于把很多事情归因于自己,并且教导所有人要低调。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往往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不配得感。
健康地提升配得感的方法包括:1) 正视自己的需求,不要找理由说服自己不去做;2) 接受自己的失败,勇敢尝试新事物;3) 不解释,减少不必要的内耗;4) 记录和强化正反馈,记住别人对你的表扬;5) 接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课题,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在工作中,不配得感的表现包括过度解释自己的行为,拒绝别人的请求时感到不好意思,需要准备多套解释。此外,还可能表现为在面对比自己厉害的人时,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甚至懈怠。
有些人选择低调是因为担心张扬会带来负面后果,害怕被批评或攻击。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保持内心的平静。然而,低调生活并不一定是坏事,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