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结构】** 第七期被下架,于是我们有了微信公众号「展开讲讲编辑部」(ID:talktoomuchpro) Part 1:《奇遇人生2》的突破:关于拍摄真人秀的纪录片(4:30-37:30)* 1.节目争议:未解决困境,非大团圆结局 2.记者采写的局限:只有思考结果,不展现心态变化 3.第一季是真人秀,第二季是关于拍摄真人秀的纪实节目 4.第二季的变化:具体的事件+主导事件的素人对手 5.阿雅角色的变化:节目组的人变成同来参与的人 6.赵琦的出镜:展现镜头外的真实 7.为什么观众更要清晰、无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复杂的情况:镜头会放大戏剧性,刺痛观众,而我们看综艺并不想要真实,而是想要舒服 8.老徐骑行和 Angelababy 的贴合度:一个觉醒时刻,但她觉醒得慢 9.赵琦的自洽、平衡、不纠结和其他纪录片作品 Part 2:《仅三天可见》的突破:第一人称+双主角的访谈(37:30-1:11:15)** 1.社交实验的概念 2.姜思达的局外人视角,打破第四面墙 3.采访对象如果挑战到姜思达的边界,那就是最好看的节目 4.于正很烦这个“烦”是反映的是一种关系,而不是对客体的评价 5.这个节目看的不只是嘉宾,还有姜思达的自省和成长 6.访谈者的进入,是从《十三邀》开始的,但许知远像一面墙,是极为强势的符号式的采访者 7.姜思达的节目永远是双主角,有时候你甚至只是在看姜思达 8.古典采访价值观:打破对方的防线,拿到最真实的料,找到戏剧性 9.导演和姜思达争论是,到底什么答案有价值?自卑的于正还是可爱的于正 10.古典写作观:写一个骄傲的人,要写他的痛苦,要找到对立面 11.一小步的真实:把于正放到游乐场,他无法 handle 碰碰车 12.只有三天成立的真实,不再假扮全世界最了解对方 13.所有的写作者都想要许知远的 slogan:带着偏见看世界 14.第一人称叙事的流行,告诉读者你在场,你有你的局限 15.镜头总是在最合适的节点给你看姜思达的表情 Part 3:《十三邀》的突破:不自觉地开创了采访者进入故事的先河(1:11:30-1:29:30)** 1.《十三邀》最成功的一期是采访唐诺,在他面前许知远可以放下ego 2.第一次主观视角的进入,很可能是误打误撞 3.采访模板:我许知远生在一个庸俗的时代,这个时代出了什么问题? 4.许知远对木村拓哉的预设如此荒诞和不着边际:木村拓哉不是偶像工业 5.流水线商品,他在二十多岁就已做出选择 6.许知远要不做错了功课,要不不做功课,是对某些采访资源的浪费 7.许知远作为采访者的优势:文化人的符号和标签 8.李诞可以拆掉许知远所有的问题,但李诞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9.《蕨间访谈》在东亚的环境不会出现,但它可能是这种模式的极端 Part 4 :《奇葩说》的突破:半推半就地讨论公共议题(1:29:30-1:40:30)** 1.黄执中的发言对李诞而言,就是喂饼 2.李诞可以对黄执中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3.李诞在这个时代里找到了最小成本的自洽方案 4.只要是涉及消解人类严肃性的话题,就是李诞的舞台 5.大环境的原因,电影、综艺总是被迫成为价值观的战场 6.李诞可能不会和赵琦辩论:赵琦极为相信更高的价值,并有实际行动,这就没有消解的空隙 7.聪明又虚无的人可以鉴定出谁是真诚的人,谁是伪善的人,谁是投机的人 最后才发现串起来了: ① 原来的访谈类综艺最重要的是嘉宾的观点,现在最好看的是两个人的关系;②许知远是墙,赵琦是容器,姜思达是蹦床,李诞是他们的试金石 【本期音乐】** 《我还年轻 我还年轻》by 老王乐队 《如果有来生》by 谭维维 主创:洞姐、康堤、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