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5. 幸福就是整个人类与我无关的一个下午|读《不朽》

05. 幸福就是整个人类与我无关的一个下午|读《不朽》

2025/5/15
logo of podcast 一寸

一寸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蒋方舟
Topics
蒋方舟:贝蒂娜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对歌德的痴迷和追求不朽的渴望,使她不惜编造与歌德的情书,甚至不顾尊严。然而,昆德拉对贝蒂娜的评价过于刻薄,将她简化为一个典型的文学人物,忽略了她作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贝蒂娜追求的并非歌德本人,而是一种被选中的感觉,一种通过与名人建立联系来获得不朽的渴望。但是,真正的爱并非被选中,而是被看见,被理解,即使是最不好的一面也能被接受。我希望被看见的是我的疲惫、软弱、不诚实和虚荣,被看到这些之后依然被爱,那这样的爱对我来说才是坚实的,我不用证明自己足够优秀,我不用证明自己是一个我其实不是的人。

Deep Dive

Chapters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using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reconnecting with a long-lost friend as a springboard to discuss Milan Kundera's novel, "Immortality." The author emphasizes her appreciation for the novel's resonance with her own life during a period of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challenges.
  • The author recounts a reunion with a friend after many years, highlighting the contrasting feelings of awkwardness and effortless reconnection.
  • The author introduces Milan Kundera's "Immortality" as a source of comfort and understanding during a challenging period.
  • The author explains her approach to discussing the novel, emphasizing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ver strict textual analysis.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我是蒋方舟,欢迎来到这一期的一寸今天呢,我们将继续聊聊米兰昆德拉在讲昆德拉之前,我想先分享我最近的一件小事就是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朋友见面我们大概在 1617 年的时候很熟但是后来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具体的变故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没有破裂那只是渐渐的联系变少到最后可能觉得发一个笑话都是打扰那今年我们又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就联系上然后前段时间他来北京我们就一起吃了一顿饭

其实每次见到这种很长时间不联系的朋友我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那一种呢是两个人都非常想努力找回当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但是越找越尴尬越努力讲笑话场面就越凄凉最后只能重复讲一些已经讲过很多遍的那些很多年前的趣事拼命的想复制当时的那种欢乐的时光然后分别的时候两个人都觉得很累

就像是郑安玲她在早年的时候有一个好闺蜜叫做言音言音经常出现在郑安玲的散文里但是后来呢两个人就不再联系了郑安玲后来被问到说为什么跟言音冷淡的时候郑安玲说因为我不喜欢一个人老是和我聊几十年前的事情就好像我是一个死人一样

其实我觉得我是能够理解张爱玲的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一生当中能拥有的大部分关系其实陪伴都只有一小段其实走散了才是常态硬要假装两个人的感情从来没有变化过我们一直是天下第一好我觉得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但另外一种朋友多年之后再相见的感受正相反是反而能够迅速地回到当年的亲密无间的状态比如说我跟我上面谈到的这个朋友见面呢就是这种体验就好像中间八九年彼此发生的生活的变故都只是一瞬并不足以让彼此变得生疏

在聊天的最后呢我问这个朋友我说我有什么变化吗那一般高情商回答都是一点都没有变化但是他想了一会儿然后很认真的说说我觉得你变得平静了

后来我们在分开很久之后我还在想这个评价我觉得这是最近几年我得到的最高的评价不是松弛因为松弛往往是觉得累了也不是和解因为和解往往是觉得算了而就是平静本身我甚至都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去修饰平静这个词去歌颂它的美好所以我就忍不住在想我说那这几年对我的平静做出最大贡献的一本书究竟是什么

后来我就想了半天,想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书,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它不仅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甚至可能是我 30 岁之后在所有的书里面最喜欢的一本。

这部小说它没有霍乱时期的爱情那么精巧没有百年孤独那么动人心魄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么具有时代意义也没有我们后面要讲的战争与和平那么庞大可是它就是莫名其妙的在我人生当中的某个时期那更准确地说其实是在人生的低谷期它跟我在低谷期的困惑是如此的契合关于爱关于他房关于如何与一个让人失望的世界相处那这部小说

那这些都让我觉得说天哪世界上既然有一本书它就是为此刻的我写的

所以今天的节目我就会跟大家去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读后感因为其实我在讲其他书的时候在前面的节目当中我都会再做几遍文本的重读和细读但是这次我甚至都没有做这些工作就是因为《不朽》这本书其实我已经读了很多遍那所有的字词在我的记忆里和脑海当中在浸泡了很久之后已经完全地成为我自己生命经验的一部分那

那甚至可能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已经背离了米兰昆德拉的原意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昆德拉的不朽而是这本书它在我生命当中的生长那其实仔细想想这不也是一本书去得到不朽的方式吗所以呢我希望听完节目的你能够像当时读到这本书的我一样去获得一种能够持续平静的能力

米兰昆德拉她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在她 94 年的漫长的人生当中如果不算短篇集好笑的爱她小说的作品一共只有 11 本而且她后期的小说篇幅都非常短有的甚至只有四五万字介乎是大中篇和小长篇之间比如说《慢》还有她最后一部小说《庆祝无意义》

昆德拉呢他非常喜欢七这个数字那所以他其中有六本小说都是由七个部分组成的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至亲和不朽我记得当时巴黎评论在采访昆德拉的时候问过他说为什么你大部分小说都是写了七个部分

昆纳拉就说她第一本小说《玩笑》当时是无意识地写了七个部分当时她就觉得好像很正常后来呢第二本《生活在别处》她也写了七章在写到短篇集《好笑的爱》的时候她发现姗姗姐姐最后又剩下了七个故事所以她就写了

所以在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心的时候其实昆德拉他是想有意地打破 7 的魔咒他想我就写 6 个部分吧但是他写着写着就发现不行还得写第 7 张那到了不朽他就放弃了抵抗他发现 7 是他难以抗拒的一种潜意识所以他就接受了 7 这个数字的魔咒那以前老别人问我说你的幸运数字是什么呀那我总说我的幸运数字是 7 因为粉丝随主那我随米兰昆德拉

可能来他每部小说之间间隔的时间也都很长不朽时出版于 1990 年和他的上一本书我们前面讲到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隔了六年之久其实我觉得这不是因为昆德拉懒拖延症我对他的理解他是一个对于小说技术有着超级高标准的作家他非常厌恶自我重复他也不愿意循着前人的路走他自己的作品

他自己形容过他在写不朽前后的状态,他说,突然之间一切都很明了,要么我已经到达了我作为小说家的道路的尽头,要么我就要去发现另一条道路,完全不同的道路。所以我觉得不朽他在形式上真的走出了一条小说从未被走上的路,他形式上非常特殊,甚至无法被归类,他首先是一部原小说,

那什么是原小说大家都听过原电影啊原小说好像这种题材现在很流行那它其实就是说当你在看这个小说的时候小说的作者同时在告诉你说我就在写这部小说所以在《不朽》里作家昆德拉就在写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其次呢这个小说当中他依旧加入了大量的哲思那这个是昆德拉的某种水印吧

那另外小说还有两条看似没有线索的叙事线一条线索是在 18、19 世纪主角是戈德和他的女粉丝贝蒂娜之间的故事另一条线是发生在当下女主角阿涅斯的故事

而两条线索呢其实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情节什么启程转合悲欢离合高潮结尾这些都没有而更像是我们随着昆德拉在漫步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述当中我也将打破小说本身的趣事线索以具体的三个人物分成具体的三个主题来讲讲这本书那这三个人物分别是想被选中的贝蒂娜害怕塌房的哥德和从这个世界退开一步的安琪娜

首先呢让我们从贝蒂娜我刚刚也讲过她是歌德的女粉那从她开始讲起她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一个德国人她的全名叫做贝蒂娜冯·阿尔尼姆阿尔尼姆是她后来的夫姓她后来嫁给了一个文人在欧元发行之前贝蒂娜的头像还被印在了德国吴马克的纸币上

贝蒂娜呢她出身于一个文艺世家从小精通音乐同时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作家她的名字可能大家听起来有点陌生就包括我也是如果昆德拉不朽里面不写她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可是呢她在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朋友圈比如说她认识拿破仑她跟贝多芬是好朋友那包括音乐家舒曼的最后一部《钢琴套曲》也是送给她的那她有了这些男闺蜜吧她还不满足

他还有一个心心念念想要与之发生关联的偶像那就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作家戈德

贝蒂娜想要自己的名字和歌德发生关联这其实是有渊源的一方面呢贝蒂娜她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外祖母她的外祖母她的姥姥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依靠写作而获得经济独立的职业作家她就是靠写作谋生她的外祖母出版了好几本书和杂志读者非常广阔甚至还包括了当时的俄国女皇伟大的叶卡捷琳娜了不起的外祖母曾经和歌德的导师订过婚那

当时在戈德深陷少年韦特的烦恼的时候还给恋爱中的戈德出过一些主意所以这就是一种渊源

另外一方面贝蒂娜的母亲也曾经是哥德的绯闻女友也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角的原型之一这些关系就让贝蒂娜对哥德这个文坛传奇从小就有一种异样的亲近感但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呢是在 1807 年当时的哥德已经 50 多应该快 60 了吧贝蒂娜呢才 20 岁出头贝蒂娜呢才 20 岁出头

贝蒂娜第一次看到哥德,她就跳到哥德的腿上坐着,然后搂着哥德的脖子,聊了好几个小时的天。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其实是有点奇怪,那这个奇怪呢,我觉得在于说,她不像是一个女人在勾引一个男人,而更像是一个孩子在向一个大人撒娇。可是当时的贝蒂娜其实已经二十多岁了,

所以在《不朽》里,昆德拉她就剖析贝蒂娜这种自我幼童化的行为。昆德拉说,没有人能够把孩子从溪头赶走,割得也不行,所以没有什么比装成孩子气更有利的了。因为孩子天真烂漫,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贝蒂娜躲在孩子的行为局置里,而逃避应该面对的社会规范。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贝蒂娜在 1835 年,也就是哥德去世的三年之后,出版了一本在当时非常非常轰动的书,叫做《哥德与一个孩子的通信》。她其实当时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是她自称是孩子。那这本书里面收录了贝蒂娜和哥德的大量的通信,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情书,因为里面有大量哥德对贝蒂娜的表白和赞美。

可是后来呢评论家就发现有点不对劲他们发现其中很多的内容啊都是贝蒂娜她伪造的有的呢是日期是造假的有的呢是哥德的信啊它根本就是编造的有的呢则是哥德写给别人的信实际上哥德其实一直和贝蒂娜保持着距离

甚至每次贝蒂娜她向哥德表白的时候哥德就会客客气气地递给她一个望远镜说哎你看星星多好看啊而贝蒂娜她每次都用你这样的一个亲密的称呼去称呼哥德可是哥德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他每次都回称您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对话有多尴尬,贝蒂娜说宝宝,戈德说您受累,您请讲,你以为这就很尴尬了吧,还有更尴尬的。在 1811 年,当时贝蒂娜是 26 岁,她已经结婚了,戈德是 62 岁,戈德的老婆,一个叫做克里斯蒂娜的女人,49 岁。

有一天戈德的妻子克里斯蒂娜她和贝蒂娜夫妇他们一起去一个展览在展览上呢克里斯蒂娜和贝蒂娜因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而吵了起来当时的确是贝蒂娜她主动地对戈德的妻子去挑衅和找茬而她越说越不像话那最后克里斯蒂娜她实在受不了了她怒从心头起恶向胆鞭生只见克里斯蒂娜柳眉倒树信眼远睁

说是吃那是快克里斯蒂娜丹田一提气胳膊抡得像那关公烟月刀伸手就是朝贝蒂娜的脸上惊呼这一掌下去那叫一个石破天惊旁人惊呼这分明是母大虫血拼烟之虎孙二娘大战虎三娘与之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哎呀我也尴尬了谢谢大家陪我过了一次善甜方的瘾我很久就想过这个瘾了

真实的情况呢没有那么夸张就是克里斯蒂娜她把贝蒂娜的眼镜打掉了克里斯蒂娜满场哭诉满场跑说这个大红肠她疯了她把克里斯蒂娜叫做大红肠那这件事之后呢哥德她当然就和贝蒂娜决裂了但是贝蒂娜还一直在给偶像哥德写信两个人是在 13 年之后才再次相见在房间里贝蒂娜甚至跪在门口不让哥德离开

那说到这儿我又尴尬了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贝蒂娜她近乎疯狂的行为呢她是个梦女她是私生犯她是疯狂女粉丝她是心机女她是绿茶在后来的很多的描述当中评论家几乎都对贝蒂娜的行为极尽嘲讽之势他们去笑话她不顾尊严和体面硬要成为哥德的谬思包括昆德拉在不朽里面她对贝蒂娜的描述也是非常刻薄的

说到这儿我们刚好可以插一句题外话吧

在昆德拉的小说里面其实两性的权利关系基本上都是男强女弱男人花心女人忠诚那所以其实昆德拉她也饱受着尤其在她创作后期受到了一些厌女的争议那甚至坊间会认为这是她得不了诺奖的原因之一那昆德拉她究竟厌不厌女呢我们后面会聊到当时在《不朽》里面昆德拉对贝蒂娜有一段描述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她说

贝蒂娜对歌德的兴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她那一种爱的缘由和对象都不是歌德而是爱本身

所以昆德拉认为贝蒂娜她追求的不是歌德她追求的是一种不朽她想要借助加入贝多芬的人生加入歌德的人生来获得自己在历史当中的一个位置所以呢歌德越老贝蒂娜越兴奋因为当歌德已经老的半只脚踏入了棺材那同时意味着歌德已经半只脚踏入了不朽而贝蒂娜呢就可以和这种不朽发生关联

所以贝蒂娜和歌德之间并不是一种男女之间或者说是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角力而更多的是贝蒂娜想要借光想要进入歌德的历史叙事但是歌德不乐意

贝丁娜想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成为哥德的谬思但是哥德一直在抵抗说不你不是其实是这么一个过程而在昆德拉另外一部小说叫做《曼领》它则更为清晰和理论化地解释了一种所谓的想要和名人扯上关系的心理首先昆德拉她说到了爱她说爱是什么她说爱是一种被选中的感觉爱是无功受禄是无缘无故得到的因为当我们在强包当中我们得到的母爱是无条件的

所以我们从此之后就被种下了一颗被选中的幻想的种子我们期待被爱其实是我们期待被爱选中而被选中它同时也是一个神选的概念是神选中了我们

昆德拉接着写道说是摄影技术它造就了名人当名人的形象投影在巨大的荧幕上人人可以从远处看到人人崇拜而人人又无法接近这时候名人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神的平剃所以当某人想要跟名人建立关系就是一种被神选择的平剃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的以这种目光来去看贝蒂娜的话,其实我会觉得昆德拉她不太公平,尤其是在《不朽》这个书里面。或者说我觉得她太把贝蒂娜处理成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人物,因为人的生命是丰富的,

贝蒂娜她有着对哥德痴迷的一面可是另外一方面她在自己进入中年之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勇敢和特别的女性在柏林发生霍乱的时候她四处救急四处奔走在意大利发生工人起义的时候她也大声疾呼说想要改善底层的待遇所以她的人生标签不只是哥德梦女这么一个标签

那包括我猜贝蒂娜她最后能够成为德国马克的头像不是因为她是贝多芬的红颜知己是歌德的女粉而是她自身作为一个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所以其实最后贝蒂娜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凭借自己而获得了一种不朽

不过昆德拉前面那一段他在曼这个书里面对于那个被爱就是被选中的感觉我一直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前段时间还刚好看到了一段话其实我觉得也是关于这一点那这段话呢它是来自于美国一个叫做名字翻译过来叫珍珠的一个播客主播然后一个女性的主播他讲到说为什么我们应该停止追求这种被选中的感觉他大概的意思是说这种感觉是把爱扭曲成了一套奖赏的系统

把爱变成了一场我们需要通过的考试他说你其实是害怕真正的被了解万一你停下表演的时候无人驻足怎么办万一你摘下面具的时候爱消失了怎么办你不是想被爱而是想成为特别的那个想要成为能够改变对方的那个人所以当时我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回想我人生当中经历的那些患得患失的感情其实都是因为害怕这种被选中的感觉消失

比如说大家在恋爱当中都会问那个傻的问题我也问过说你究竟喜欢我什么当对方赞美我的温柔我就在想不是的我其实是疲惫当对方说我善解人意我在想其实呢只是我回避冲突所以我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对方说我很乖顺而且希望我这种乖顺一直不变的时候我就在想说我当然会变啊因为我演不下去了呀

所以我觉得潜意识里我可能一直在关系当中等待着爱的消亡因为我在想当误会解除的那一天就是爱消失的那一天那么相对的能够延续或者说稳固的爱它究竟是什么那我觉得可能比起被选中被看见更为重要吧那这句话已经很烂俗很多人都说过

可是被看见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不为人知的性格的闪光点是不曾被赞美过的美丽还是别的什么呢其实对我来说以上都不是

对我来说,我希望被看见的反而是我的疲惫,我的软弱,我的不诚实和我的虚荣,我被看到这些之后依然被爱,那这样的爱对我来说才是坚实的,我不用证明自己足够优秀,我不用证明自己是一个我其实不是的人。

所以说对我自己来说好像我终于在最近几年明白了什么样的爱会让我获得平静并不是世界上另外一个人知道我有多好而是世界上另外一个人知道我最不好的一面我隐藏最深的那些缺点像水晶一样透明地展露在另外一个人面前

在毛母写的《面纱》里男主角对女主角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虚荣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只是一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这一番听起来感觉有点像骂人的话却是我在文学里面读过最美的情话

那说完了贝蒂娜,再让我们讲讲哥德,那我觉得昆德拉他的刻薄啊,是一视同仁的,他讥讽贝蒂娜,但是呢,他对哥德也没留什么情面,他写哥德对贝蒂娜爱搭不理,并不是因为哥德手难得,而是昆德拉写的太有趣了,所以我在这儿给大家引用,他说,

戈德从年轻时代便是一位风流公子当他认识贝蒂娜的时候已经有 40 年的经验了在这段时间里他身上那具引诱女人的机械装置已经日趋完善只要稍稍一推就会开始动作所以说戈德是一个非常完善的去勾引他人勾引女性的一个恋爱机器可是为什么戈德会克制着自己呢那就是因为戈德害怕塌房

戈德到了晚年当他看到死神逐渐走近他看到死亡的阴影由远而近地投射而来的时候他其实担心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自己的不朽被摧毁简单来说他担心的是自己死后会被怎样的铭记

所以当贝蒂娜她接近哥德的时候哥德也动心了谁不爱年轻的身体而且还这么主动可是哥德不敢呢因为哥德怕他防而且他敏锐地察觉到贝蒂娜想要加入他自己的生命叙事的野心所以他更是觉得我可要躲得远一点

哥德的直觉其实是对的他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贝蒂娜在哥德去世三年之后呢就编造了哥德写给自己的情书甚至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关于哥德的奇闻异事其实都是出自贝蒂娜之口是我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你比如说我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我忘了

我忘了是在故事会还是在读者文摘吧那个故事是说贝多芬和哥德那本来俩人关系挺好的那后来为什么掰了呢是有一天贝多芬和哥德一起散步路上的时候刚好皇家马车经过哥德立刻闪到一边脱帽鞠躬但是贝多芬他就对这个皇家的马车不屑一顾而马车上的亲王呢反而向贝多芬去脱帽后来当马车走了那贝多芬回头一看

他发现戈德还搁这儿就是弯着腰鞠着躬呢而贝多芬就把戈德骂了一顿最后留下一句话说世上贵族无数但是贝多芬只有一个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话

那甚至我最早对于哥德和贝多芬的印象就是通过这个故事建立起来的我就觉得哦原来哥德是个没起子的人他趋炎附势贝多芬才是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可是后来呢你们发现这个故事是出自贝蒂娜之口那这个故事他讲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他毕竟是有编造的前科而这个故事是不是也是他因爱生恨而编出来的呢

可是现在大家不太会去考虑这个故事人们天然的喜欢黑料喜欢伟大人物阴暗猥琐的一面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去相信和接受这个故事我们让这个故事成为哥特的不朽的一部分所以说哥特

哥德最后的恐惧真的成真了他的不朽有了瑕疵而且是在他去世之后所以他没有任何去申辩和纠正的机会我认为昆德拉为什么会写哥德这个故事或者他为什么会选取这一面是出于昆德拉他自身的一种恐惧我觉得他恐惧的倒不是不朽被摧毁啊因为昆德拉自己也说他认为不朽是一种没有尽头的无法结束的折磨昆德拉他

他厌恶的是人们不关注他的作品而关注他的生活他的八卦他是一个极其厌恶被窥探的人他非常讨厌谈论自己他认为作家除了作品个人要有被历史消除的淘汰的雄心那他保护隐私到了什么程度他甚至跟朋友是没有任何书信来往的他就怕自己去世或者在世的时候他这个书信被朋友公开

而且你别看昆德拉是那么著名的作家捷克人其实祖国的人是非常讨厌他的因为在 70 年代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昆德拉他选择了流亡而没有和自己的同胞一起抗争到底所以在昆德拉去国之后他留在国内的年迈的父母被当时的捷克国家机构惩罚遭受了非常不公平的报复

可即便如此昆德拉他也从来没有为自己当时的选择解释和辩解过一句即便昆德拉他如此厌恶自己的生活被曝光他不愿意成为文学以外任何事件的主角他这么小心翼翼可是就像哥德一样怕什么就来什么

昆德拉在晚年呢还是被卷入了一桩丑闻当中当时有一个很年轻的历史学家说在一个秘密档案里发现昆德拉在 20 多岁的时候曾经告过密成为了一个告密者而且还害一个朋友进了监狱当时这个丑闻爆出的时候昆德拉已经 79 岁他已经离群所居了多年 20 多年没有接受过采访但他当时非常罕见的发声说这是一派胡言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而当时有十几位世界级的大作家诺奖得主包括我们前面讲到的马尔克斯土耳其作家帕默克我的

我的名字是红的作者包括库切南非的作家诺奖得主我非常喜欢还有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我也非常喜欢就这些人他们都签署了联合的声明他们都认为这种对于昆德拉的指控不仅是虚伪的而且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人格上的谋杀至今呢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一桩告密丑闻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告密者这三个字将永远的停留在昆德拉的关键词搜索里

无论是真是假至少在一部分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读昆德拉一本书的人心目当中提到昆德拉想的就是诶 是那个告密的人吗是那个小人吗所以呢无论是写下各德故事的昆德拉也好还是昆德拉本身也好他反而会让我重新思考所谓的塌房这件事儿

戈德他已经如此谨慎地守护着自己身后的名声在生命的晚年他已经不是自己而是自己不朽的代理人可是呢他还是被他防了昆德拉他如此谨慎地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私人生活已经到了非必要不说任何话的程度

可是呢他也被他访了所以这是不是说明人是一定会他访的呢或者我在想说如今很多的公众人物害怕被去昧害怕环绕在自己身边的那一圈蔷薇色的光芒退去之后大家会发现哦原来他就是个普通人

可是不是这个趣味它反而是个好事呢?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每个人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会被放大,人人监视人人,人人解读人人,人人评价人人,可同时遗忘也在加速,人们很快会忘了自己说过什么评价过什么,就像那首歌里面唱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所以在取消文化和他房盛行的今天,昆纳拉比夏关于不朽的故事反而带给我一种巨大的精神上的抚慰,

我自己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读了很多的作家的传记我就非常惊讶地发现就这些作家他们或多或少的都经历过被忽视被误解被诋毁被沉默比如说王尔德我们都知道他曾经因为所谓的上风败俗的同性的恋情被投入了大牢当时呢王尔德他非常悲观地认为自己以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基奸者一个道德败坏的人

可是你会发现时间并没有辜负王尔德时间它源源不断地给王尔德带来盟友时间消磨现实的威力最后以无声的咒语去唤醒人群当中隐藏的那些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这些人源源不断地到来最后呢为作家赢得了看起来早已失败的战争

我的小红书的签名一直是以本色前进直到你变得正确这句话是我几年前看到的来自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一句诗可是到了今天我甚至觉得最后有没有变得正确没有关系时间有没有带来盟友没有关系历史有没有公正的裁决没有关系所谓不朽所谓名声所谓他人的评价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索性呢我们就放弃控制

其实在几年前,我当时听了 JK 罗林的一个声音的纪录片,首先我要说我不是 JK 罗林的粉丝,我没有看过哈利波特,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没有看过。我大概知道他这几年在网上的一些关于跨性别者和其他议题的这样的言论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但是因为我没有具体关注这件事,我没有那么紧的 follow,所以我不去评价他的观点。但是

那是就是论述的说他在纪录片里面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时采访者问他说如果你不在网上发表那些争议性言论的话你的名声你的传奇你文学上的遗产你的所谓的 legacy 会完美地保留下来所以你到底是咋想的呢 JK 罗宁他的回答大概是说可是我是一个活着的人呀我不可能每天盯着我房间里面的奖杯自鸣得意我不可能守着我的文学遗产过活呀

那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包括我前两天看了田茶演的鲍布蒂伦的传奇片叫做无名之辈 by the way 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挺好看的因为我觉得他没有把鲍布蒂伦拍成一个传奇而是把他还原成了一个迷茫的创作者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影评分很低好像只有六点几分吧在这个片子里鲍布蒂伦当时的一个很大的纠结就是他

他想插电那包括整个的无名之辈这个电影就是根据一本叫做迪伦要插电的原著改编的那为什么这个东西是个纠结呢因为呢当时的民谣都是不插电的木吉他可是在 1965 年的民谣音乐节上 Bob Dylan 他放下了木吉他他插了电他用电吉他唱了一首 Like a Rolling Stone 台下等待他的并不是掌声尖叫和欢呼而是嘘声和骂他是叛徒的声音

迷药的听众觉得狄伦背叛了他们那后来这件事情也成为了 60 年代的一个分水岭所以 JK 罗琳也好或者是我看的 Bob Dylan 的故事也好我就会发现我这几年好像喜欢的公众人物不是那种躲在自己的神庙里不肯踏出半步的人而是那些亲手拆毁了自己神庙的人因为拆毁神庙真实的人才能够得到自由的生长才能够度过没有遗憾的真实的一生

那回到不朽这本书关于哥德昆纳拉写哥德在经历了意识不到死亡和意识到死亡之后追求不朽他后来又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人生最后的阶段那就是他疲惫地放弃了不朽而他得到了一个比不朽更为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自由

接下来呢让我聊聊小说当中的最后一个人物女主角阿涅斯阿涅斯她跟歌德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什么关系歌德生活在 18 19 世纪阿涅斯生活在昆纳拉写书的当下是一个有着普通职业普通家庭的普通中年女性她和歌德唯一的联系就是阿涅斯的父亲非常喜欢歌德的作品哎我该如何去赞美阿涅斯呢她是如此的普通却又如此的特别她

她那么丰富那么的迷人我们前面讲到昆德拉她遭受过艳女的指控我觉得一方面她确实是在小说里面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她会把女性当作是弱者去苦练花心的男主角可是更过分我现在想起来其实也会觉得不太舒服的一点就是昆德拉她经常写到女性在遭受性暴力的时候感受到了某种快感某种兴奋甚至从屈辱当中产生了某种快乐

某种乐趣在他的短篇小说《搭车游戏》和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知青》《告别原物曲》当中都有类似的情节所以我觉得这是昆德拉他一个非常傲慢非常糟糕的一种刻板想象我觉得不是刻板印象而是刻板的想象

可是另外一方面呢,昆德拉她又的确写出了很多非常精彩,她远远比男性要复杂,轻盈,深邃的女性,比如说我们在上一集讲到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知情里的萨宾娜,还有我们下面要讲到的阿涅斯,甚至我觉得这些女性形象,她们承载了昆德拉更多的自我投射。

而其中我觉得最动人的昆德拉投射最多的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阿涅斯不同于历史当中真实存在的哥德和贝蒂娜阿涅斯呢他是一个生活在当下的虚构的人物用一句话去概括他那就是阿涅斯讨厌人类他在父亲去世之后越来越讨厌人不是谁伤害了他他就是烦小说当中举了一个例子

就是在桑达市里面,阿涅斯听到旁边的一个陌生女性说,哎呀,我讨厌洗热水澡,我喜欢洗冷水澡,然后这个女人又开始说自己面世谦虚的人,觉得谦虚的人都很虚伪,阿涅斯她就越听越烦,她就觉得这个陌生的女人不断地用我热爱,我面世,我痛恨来自我标榜,表明自己的特性,向其他人表明自己有多么的特殊。

安涅斯就想说这种激情是哪来的就哪来的这么大劲不断地向这个世界强调自己的好物强调自己是谁安涅斯他非常的厌恶所以你看其实就是这么一点小事也让安涅斯觉得厌倦

他最厌倦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试图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比如说安涅斯的妹妹是一个叫洛拉的女性洛拉呢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个性更鲜明为了更容易被人记住所以就在自己的标签上面不断地做加法比如我的 MBTI 是什么我的星座我的属相我的血型我的政治主张我的爱好我的宠物我的本命分别是什么

我对世界上所有人所有新闻的看法是什么路拉就觉得好像加的越多人的特性就越鲜明人呢也就越与众不同可是阿涅斯与众不同阿涅斯他不断地给自己做剪发他不断地剪去自己的表面和所有外来的东西来拷问说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所以如此格格不入的阿涅斯他讨厌这整个人类

可是他又想说哎呀这也不是个事啊对吧那是不是我爱具体的人会好一些会更能容忍人类呢因为爱一个具体的人而这个人又是跟其他人共命运的所以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捎带手的通过爱一个具体的人而去忍受其他人呢

可是安涅斯就发现她也不爱自己的丈夫她对丈夫的爱完全是基于一种意愿那就是她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而一旦这个意愿有些许的松懈安涅斯她这种爱情就像是看到笼子打开的小鸟一样飞走所以安涅斯她不爱任何一个人她想说在一个无法与之和谐的世界里该如何生活呢不能把别人的痛苦和快乐当成自己的痛苦和快乐这样

该如何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呢

那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阿涅斯他并不是一个仇恨人类的反社会人他想要突突全世界不是这样的甚至他觉得仇恨也是一个过于亲密的东西他觉得人们被仇恨连接在一起也好或者人们瞪着眼睛把对方往死里推也好这些都是因为足够亲密才会引起的反应而阿涅斯他甚至没有恨意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把自己和其他人连在一起他和他们毫无相同之处

安涅斯感觉到他自己已经不再是人类当中的一员安涅斯想和这个世界分道扬镳但是他又不想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他觉得那太决绝了或者说不够决绝因为自杀也会让他永远地留在别人的记忆里消失得还不够彻底

安涅斯想的是彻底消失甚至消失在他人的记忆里就像从来没有出生过那样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剧透预警就是你可以看了小说再来听这一段在一个下午安涅斯他开着车突然呢他把车停在路边进入了群山当中他躺在一条小溪旁边

小西单调的馋馋的声音穿过她的身体带走了她的自我和自我的污秽这时候安涅斯她忽然想到她父亲教过她的一首歌德写过的诗在所有的山顶上一片禁忌在所有的树梢上你几乎感觉不到一点风声林中的小鸟不知一声耐心点吧不用多久你也将得到安息

这时候安涅斯感觉自己从这个世界退开了一步退开一步是安涅斯小时候他父亲教他学象棋时候的一招那这一招学名叫做王车一位

那就是下棋的人同时移动两只棋子把车放在王的格子旁边让车另外一边的王通过安涅斯好喜欢这一招因为当敌方聚集所有的力量攻击王的时候王却通过这一招王车一位从眼皮底下消失了而安涅斯他躺在群山当中他也消失了他感觉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

说到这儿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因为我也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美的事了这段话带给我太多的触动以至于我非常懊恼我没有办法直接地把我的感受传导给大家我担心我讲得不够好但是我尽量地去表达这段话它所带给我的感动吧从世界推开一步那我觉得这个结尾它的伟大之处首先是在小说层面上

在我心目当中昆德拉他活着的时候他一定是在世最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的伟大不是在技法呀文笔呀结构呀这些表象上就像我们在讲马尔科斯的时候提到的我觉得昆德拉他对小说的思考其实更多的是在本质上而昆德拉已经走得非常远远到几乎我觉得最后只有他一个人

在 20 世纪曾经改变过小说本质的作家是卡夫卡,非常巧也是一个捷克作家。卡夫卡在开始写作之后,小说这种题材可以说被带到了一个此前从来未到达过的深度,就像我们前面说过没有卡夫卡就没有马尔克斯。卡夫卡对小说做出的改变是很多层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卡夫卡他在小说里面第一次取消了因果。

当格力高尔早上从床上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假虫没有任何原因格力高尔没有做错任何事他没有惹任何人但是因果就这样被取消了随之而来的敌人也被取消了

在卡布卡写作之前,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的文艺作品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的小说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一个敌人,一个主角要抗争的对象但是在卡布卡的小说里,没有这个对象,没有一个具体的敌人困住主角的是一个不合理的系统,是一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文书,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到达的城堡

所以我们总说我们今天的现实越来越像卡夫卡了,是因为我们发现我们今天的现实变得过于庞大,变得过于荒诞,比如说大家经常谈到算法是敌人,可是算法它是一个你无法与之对抗的一个存在,所以说当现实变得让我们无法谈论,无法触碰的时候,我们更遑论抗争呢。

所以卡夫卡的小说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让人绝望但是又无比真实的问题那就是当外部的决定性力量变得如此强大的时候人还能够做什么

所以在卡夫卡的小说里,他的主人公 K 可以说是停止了抗争,因为没有具体的敌人,或者说整个现实都是敌人,所以 K 他永远在出发,在徘徊,在跋涉,但是他永远无法到达,他的人生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溃败,而最后的结局就是 K 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耗尽自己的生命。

但是昆德拉他沿着卡夫卡提出的问题苦苦思索了多年之后他给出了一个出路一步妙计那就是人不必耗尽自己人可以从这个世界当中退开一步可以暂时的从这个世界出走可以暂时的解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阿涅斯是卡夫卡的 K 的升级加强版阿涅斯他没有赢

他没有输他没有在永恒的战争当中耗尽自己的生命他只是决定退开一步他不再参与这个世界上任何层面的任何斗争那我们再说到现实层面上安涅斯退开的这一步带给我的触动吧

就是我回想我这几年感受到巨大幸福的瞬间其实都是一些自我消失的瞬间比如说阅读比如说听音乐看电影我被强大的作者表达所征服我甚至失去了判断这个东西是好是坏的能力我只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被一个庞大的东西裹挟着飘在半空中飘飘然

那我看艺术品我在绝对的美面前沉浮脆弱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或者是在自然里被山或者是海完全填充我的感官被一种静谧和雄魂征服觉得自己太无足轻重了

在那种幸福下我甚至都想不到拍照或者我拍了照我也不会分享因为我觉得好像一旦分享就好像我自大的认为我可以把这种美占为己我可以把这种美分享给他人但是我实在是太渺小了比如说在绝美的自然之境当中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可以被忽略不计的观众我只是一个被所有美好留经的容器而已

其中一次我印象深刻的最美好的体验呢就是我 2016 年的秋天当时我去到瀨户内海的丰岛美术馆已经快十年了那是我第一次去瀨户内海的艺术节那整个艺术节其实是很多的艺术家他们把瀨户内海十几个荒废的岛用艺术重新改造我当时是被我一个大学同学他学建筑的被他大力安利

他说别的你都可以不看但是整个艺术节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建筑师西泽利威设计的风挡美术馆当时我这个同学的话说他说如果说安腾钟雄还满是手法那么西泽利威就是忘乎所以

凤岛美术馆它是在一个靠海的山的山丘的半山腰被整个梯田包围它是一个纯白色的混凝土建筑没有一根柱子所以曲线非常的柔和它很像是一个水滴有点像一个煎蛋然后它的入口很小最多只能够两个人同时进入我说像水滴是因为整个空间都是白色的它不是雪白而是闪耀着一种非常圆润的银白的微光

那为什么说像煎蛋呢因为整个建筑它有一个大的洞口露出了湛蓝色的天空时不时还有鸟经过所以就像是那个蛋黄一样在这个空间里面唯一的展品就是水那这个水呢是来自于艺术家内藤里你可能想问说水也需要艺术家做吗是的因为它其实是一个关于水的装置是艺术家他把地下水引入到美术馆的地表而这个地表呢它有无数两三毫米左右大的小孔

这些水它从小孔当中涌出又因为美术馆的地面它有着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妙的角度所以这些水珠它们就能够以不同的流速流动汇聚它们成为了水流汇入了水派渗入地面再次渗出

我当事后所有的关注一起趴在地上人生当中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去关注一滴水后来在几个小时之后我觉得我的自我消失了我完全变成了一滴水却想着如何在不同的地形当中在高处湍急在低处缓淌我不去强调自我的边界而是与其他的水珠相遇融合接受自己消失于水

李小龙说 be water my friend 那一刻我 literally be water 我真的成为了水而就像阿涅斯一样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有一个法国作家他解析不朽然后写了一本书叫做《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书里有一个很好的描述他说群山让阿涅斯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属于他们的时间

缓慢和沉思的时间这种时间表面上看让他偏离了既定的道路但是同时将他引向了最深不可测最光鲜灿烂的秘密所在阿涅斯成为了群山的读者所以我在丰刀美术馆我觉得我先是成为了水的读者然后我成为了水自我消失于是我从这个世界退开了一步退开一步但是不能永远地离开

文学史上另外一个厌倦了人类的角色一个非常著名的角色就是加谬的《局外人》里面的莫尔索莫尔索他同样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感觉不到正常的人类情感甚至他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哭泣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被判了死刑他甚至对死亡也没有额外的恐惧因为他觉得自己始终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是在临行前的一晚莫尔索

摩尔索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情感他想起了很多事情他想起了他的妈妈他想起了夏天的夜晚他想起了他热爱的街区伴望的天空妙的裙子他人生当中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心扉他希望自己在被处决的时候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终于感受到了世界和人群世界和自己自己和人群之间的联系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莫尔索他忽然发现自己虽然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是世界并没有把他排斥在外而他此生的所有的快乐和伤感都发生在世界这个大的舞台上所以莫尔索他是走进了这个世界一步就像是阿涅斯他从这个世界退开了一步我最后再来说说不朽这本书它带给我的平静吧我们总结一下我觉得三个人物分别带给我不同的触动

贝蒂娜的故事在说,不要追求被选中,不要试图把自己的生命编进其他人的叙事当中。戈德的故事在说,不要追求不他房,他不他也不得你,自由真实表达,去做这些你能够去掌控的事情吧。而安涅斯的故事在说,无论你多么的疲惫,烦躁,感觉到虚无,你都有暂时从这个世界退开一步的可能性。

当然除了我总结的这些其实不朽这个小说比我讲的要丰富很多很多昆德拉还写了海明威的故事卢本斯的故事等等我还是推荐大家如果有兴趣和有空的话其实可以自己读读看跟随着米兰昆德拉一起去漫步而我自己年纪越大我就越能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矛盾和生命的流动性我觉得在一些时刻我们可以选择从同类当中汲取温暖和快乐就是

就像莫尔索一样在其他人身上发现自己是可爱的自己是被爱的我们也有爱人的能力那这种爱可以是爱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抽象地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感觉到庆幸可是在另外一些时刻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可理解的我们觉得其他人都是面目可憎的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边缘我们可以看到万物生灵如常地运转而我

已经消失了所以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得到平静我后来觉得可能让我得到平静的就是这种选择的能力和自由吧那这种自由也是让我明白其实真正的不朽就是不再寻求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认同和理解而等待着被遗忘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某一天你能够拥有一个整个人类都与你无关的下午

一寸在小宇宙的订阅量达到十万了感谢大家的喜欢就像我在发刊词当中讲到的那这档播客就终于意味着我终于找回了表达的热情和安全感那在一寸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小的缘起就是我去年在看你想做了一档音频节目叫做母亲与女儿我是通过十位女性作家

比如说张爱玲安妮尔诺杜拉斯谢瑞亚普拉斯等等通过他们的人生和作品去呈现出关于母亲和母女关系的十种真相那其实在一寸之前母亲与女儿这个节目是我逐渐去找回表达力逐渐去探索自我坐标的一次尝试和一种方法

那我的播客订阅达到 10 万要怎么感谢大家呢和看理想一起讨论之后呢决定给大家发糖或者是发奖品那我会送出一万份母亲与女儿这个节目永久的收听权益所以请大家通过口令到看理想的 APP 领取仅限本人领取不可转赠哦那具体的领取方式大家可以到苹果商店或者是安卓应用市场下载看理想的 APP 点击

点击 APP 右上角的扫一扫图标输入口令一寸就可以免费领取我的甲黄粥的母亲与女儿节目的永久收听那这个节目的定价是 48 元现在是标签然后限量 1 万份先到先得如果还有不清楚怎么领取的朋友也可以直接进入到一寸这个节目的首页当中点击公告或者是到看你想得小红书上去查看领取方式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让我们下期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