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9. 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安娜·卡列尼娜》

09. 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安娜·卡列尼娜》

2025/7/3
logo of podcast 一寸

一寸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蒋方舟
Topics
蒋方舟: 《安娜·卡列尼娜》对我而言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它将人物刻画得极其真实,仿佛不是作者在讲述故事,而是世界本身在开口叙述。即使时代变迁,文学作品中对于婚姻、出轨以及两性关系情感的描述,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超越《安娜·卡列尼娜》的框架。这部作品生命力极其旺盛,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且改编水准都在一流之上,证明了超一流的作品可以超越任何媒介。尽管不同人对婚姻和痛苦的理解各异,但《安娜·卡列尼娜》引发了人们对婚姻本质和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小说外的安娜形象坚韧不屈,穿越了电影审查的历史,甚至穿越了改变世界格局的战火,象征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蒋方舟: 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让安娜的行为可信,将她塑造得越来越让人心疼、理解和喜爱,这使得托尔斯泰本人也反复爱上这个他本应讨厌的女人。安娜的眼睛里闪烁着过剩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丈夫卡列宁的古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安娜的魅力巅峰是在赛马会上,她无法克制地表达对沃伦斯基的爱,从而开始了她悲剧的结局。尽管沃伦斯基也爱着安娜,但两人最终面临激情的消退和现实的剥夺,安娜被社会抛弃,沃伦斯基却能继续追求他的社会地位和快乐。安娜最终走向死亡,既是对社会的抗议,也是对沃伦斯基的惩罚。

Deep Dive

Chapters
许多作家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说的伟大之处,包括其对人物的刻画、对婚姻和情感的描写,以及其在影视改编上的成功。
  • 《安娜·卡列尼娜》被许多作家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 小说的影视改编多次获得成功,展现了其超越媒介的魅力
  • 乔·怀特导演的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虽然评价不高,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和女性困境的思考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我是小方舟这一期的一寸呢我们来继续讲讲托尔斯泰来讲讲很多作家比如说像毛姆、纳伯科夫、福克纳他们眼中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本小说《安娜·卡里琳娜》

都说文无第一每个人心目当中好像都有一本最好的小说那可能你会觉得像《百年孤独》我们从第一集开始讲过的你会觉得《百年孤独》从技巧上文字上结构上更炫目更震撼

你就会觉得可能那个小说是最好的小说尤其是读过了很多二十世纪以后的文学你再看安娜凯特琳娜我觉得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好无聊啊好啰嗦啊没完没了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角色没完没了的说话节奏呢奇漫无比

你会想说六十万字就讲了一个出轨的女人卧轨自杀的故事那你看百年孤独呢它二十多万字就讲了一个一个民族一百年的事情那六十万字够讲三百年了但是安娜卡丽琳娜她对我来说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一个是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一本小说它把人写得这么像人不像是一个作者在讲故事而像是这个世界本身开口叙述自己一样那这个感觉在我一遍遍重读的时候并没有消退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

而另一个我觉得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即便时代变化文学中对于婚姻对于出轨或者对于人在两性关系里面的情感描述我觉得没有一部作品超过了安娜·卡莲琳娜的框架

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安娜·卡丽琳娜这部作品她生命力如此旺盛,比如说就以影视改编来说,在一百年前,这部小说就被改编成过电影,那如果不算上电视剧,戏剧,舞剧等等,它仅仅被搬上电影大荧幕就有十二次。

而且和我们前面谈到马尔克斯在影视改编的历程上屡战屡败不一样安娜卡尔琳娜其实她的电影改编基本上都是水准之上那有几部甚至堪称经典

都说一流的作品只能改编成二流的影视,二流的小说才能被改编成一流的影视。但是我想,托文他用他极其精湛而饱满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证明,如果你是一个超一流的作品,那么你是可以超越任何媒介的。

包括安娜·凯莉琳娜她的影视改编也见证了电影审查的历史比如说在 1935 年有一版改编当时是家宝演的《女神家宝》当时的电影审查还非常严重在电影当中不能呈现长时间的谈情说爱不能热烈接吻

不能出现非婚生子女甚至你不能暗示男女主角发生过关系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那种男女晚上一对视第二天就在一个被窝里面醒来就是这种都不可以

但是安娜·凯雷琳娜这个故事它本身就是关于通奸的所以当时在电影当中做了大量的删改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把安娜怀了情人沃伦斯基的孩子这个情节都给全部删掉了而这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最近一个安娜·凯雷琳娜的电影版本就是英国导演乔怀特他在 2012 年导演的版本

其实乔怀特我非常喜欢我觉得如果要排我最喜欢的在世的导演前三名可能就有乔怀特我很喜欢《傲慢与偏见》我很喜欢他的《赎罪》包括后来的《至暗时刻》我都非常喜欢我觉得乔怀特是少有的能够把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拥有甚至不太能够去想象的一种高尚精神呈现出来的导演那

那包括这一版的安娜·卡雷琳娜她的编剧叫做汤姆斯托帕德我觉得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没有之一

所以这一版的安娜卡丽琳娜用了很多舞台剧的元素我觉得一方面呢是有一种戏谑和剧烈感的效果我觉得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在小说当中那些 19 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人他们某种程度就是生活在舞台上的人他们呢就会模仿西欧人的举止还有打扮其实是对自己本国的身份俄罗斯人的身份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认同的危机

而且呢其实某种程度上那个社会已经非常的腐坏所以是金玉其外败续其中只能用浮夸和虚伪的言谈举止来维持一种表面上的体面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版的电影当中用了很多舞台剧的元素我觉得是很精妙的

可是呢这一版的电影其实评价并不高包括在奖项上我记得那年的奥斯卡应该也只收获了最佳服装设计就这样的小奖它的 IMBD 的评分是 6.6 分所以我们看了一下豆瓣好一点是 7.3 分而豆瓣上呢很多的差评是关于这个女主角凯拉·奈特利的这个也是这个导演的御用演员啊

很多人就觉得这个女演员长得太丑了我看到人说斜把子脸下巴很出息甚至呢很多的批评是聚焦于她的身材觉得她身材太干瘪不够丰满

而且呢安娜的老公叫做卡列宁又是仇德洛演的虽然扮丑了吧但是扮丑的仇德洛秃头的仇德洛也是仇德洛所以我就看到有类似这样的评价说有仇德洛这样的老公还搞外遇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像我当时看电影 82 年的金智英讲女性在婚姻当中的困境那有人就会评价天

天哪你老公是恐流你还要啥自行车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本身就让电影和生活构成了一种互问那就是说是不是老公是求得落或者说是恐流你跟他一起生活女人在婚姻当中就不会觉得乏味就不会觉得痛苦就不会想要出轨呢而人在婚姻当中感觉到的痛苦究竟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还是取决于你结婚的对象呢其实

其实我觉得这都是这些评价留下的在电影之外的一些思考题那包括凯拉娜特里她被恶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娜之前的扮演者包括索菲玛苏费文利还有我们刚刚提到的家宝就是全是女神他们在电影里面也贡献了巅峰的美貌和巅峰的演技我记得

我记得索菲玛苏那一版当时有一幕就是她穿着黑色的皮草站在雪中的火车站哇那个破碎感我记得我小时候是在电视上看的我就被美得说不出话来那相较之下大家就觉得凯拉纳特莉她从外表到表演方式都太不女神了甚至呢还有一点点轻浮可是这恰恰就是我觉得这一版改编的很好的地方我后面在分析小说里安娜形象的时候会具体来讲讲

但真的这一版的安娜凯琳娜除了我爱得要死我身边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一版其实最近几年我还有一个非常期待的一个版本的改编那就是奈飞版的安娜凯琳娜这一版呢它叫做安娜 K 当时是奈飞它在 2021 年要进军俄罗斯它投资的第一个原创的俄罗斯巨集就是安娜凯琳娜你可见这个小说有多么的经典

而就像是我们前面提到奈飞在拍百年孤独的时候找了马尔克斯的儿子来参与制作当时呢奈飞他也找了托尔斯泰的应该是曾曾孙女来进行背书然后他的曾曾孙女说呢这个安娜卡丽琳娜的故事放在不同的时代都有意义

所以奈飞版的安娜是一个现代故事,现代背景,安娜呢是一个现代的俄罗斯名媛,然后她的老公卡列宁是圣彼得堡未来的市长,而她的情人的身份呢是一个,应该是一个吕叶集团的寡头富二代我记得。

我当时特别期待这个版本的改编呢,是因为我看到主创的采访,他们说这一版的改编不再聚焦于一个三角链的故事,而是想要反映说国际化的莫斯科首都和俄罗斯村庄的那种非常残酷的对比。

所以我当时就很期待从中能够看到俄罗斯社会的一种现状,当下的一种现状,比如说贫富差距,比如说社会矛盾,再比如说寡头经济的影响,甚至我期待看到在俄乌战争发生之前,俄罗斯社会已经存在的那种躁动不安和战争的征兆。

而我另外一个很期待奈飞版的原因是因为其中列文的演员呢就是出演过阿诺拉就是在阿诺拉里面最后和他暗生情愫的那个亚美尼亚的光头保镖这个演员叫做尤拉·鲍里索夫

然后我看到他的时候我就好喜欢,我其实后来看安诺拉时我主要就看这个演员,我觉得他是最近几年在影视剧里面出现的少有的具有强烈性魅力的男演员,而且那种性魅力是来自于一种非常隐忍的性张力,所以我当时特别期待这个剧集的上映,期待俄罗斯人他自己怎么重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呢奈飞是全面退出了俄罗斯的市场安娜 K 这部剧好像已经制作完成了但是不得不流产我们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看到是不是战争结束了就能看到还是战争结束了我们也永远看不到呢没有人能够知道

所以说了这么多关于安娜凯莉琳娜的影视改编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一点那就是在小说里安娜是很脆弱的安娜最后卧鬼自杀了我们都知道但是小说外的安娜实在是太顽强了某种意义上她是不死的她穿越了电影审查的历史而如今呢正在穿越改变世界格局的一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火

所以我觉得这就像托尔斯泰想了一辈子的话题,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就像是从来没有结束过一样。安娜她一遍一遍地死于车轮之下,又一遍一遍地复活,而她每次新生之后都承担着这个世界新的生长和新的变化。那我觉得这样的角色在文学史上,可能男友哈姆雷特,女性角色应该就是安娜·卡里琳娜了。

我们在上一集的节目当中说到,土耳其太呢,很怕死,硬汉怕死,她一直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死,死结束了。我想说,土耳其太,你真的没有死,因为通过安娜,死亡已经被你远远地甩在身后了。下面呢,就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部小说。打开安娜·凯琳娜,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首先会看到一段来自于新约全书的引文。

那这句话是深渊在我我必报应然后我们看到了那个著名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故事的序幕就此拉开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幸的家庭那这个不幸的家庭呢是安娜的哥哥和自己的家庭教师出轨了然后被老婆发现因此就向安娜求救

他的妹妹安娜从莫斯科的家里出发到了圣彼得堡的哥哥家

因为这个篇幅其实非常长很多人读的时候呢会有点莫名其妙觉得这个跟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讲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故事但是我个人会觉得这个开头非常精彩因为安娜一开始她是以一个破裂婚姻的修复者一个家庭关系整理师的身份出现的而我们都知道她最后呢是死于出轨所以这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讽刺

而他在坐火车去往哥哥家的过程当中呢,第一次见到了英俊的军官沃伦斯基,后来两个人发展成为了情人的关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所以从一个小的无关紧要的裂痕开始,更大的破坏已经悄然发生在了路上。而再次重读这个开头的时候,我还发现了很多的魔鬼的细节。

比如说,托尔斯泰写人,他总是从人的身体开始写起,他让我们从身体看到一个人的本质。比如说,女主角安娜出场的时候,托尔斯泰是这样写的,他说,他的身段那么丰满,步伐却那么轻盈,真使人感到奇怪。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多加这后面的半句,真使人感到奇怪。他就是想提醒我们,安娜的脚步是轻盈的不正常的,

而这里的轻盈指的是步态也指一种生命的态度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上面的担保而这种轻盈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在倒数第二章安娜卧鬼自杀的时候安娜轻轻地跳到铁轨上轻轻地两手着地所以从她出场的脚步就意味着她将死于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而说到这儿还有一个梦幻的联动,就是昆德拉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男女主角见面,女主角就拿了一本安娜·卡列里娜,而他们后来养的狗呢,本来想叫托尔斯泰,后来呢就叫做卡列宁,就是安娜的老公。所以我就觉得昆德拉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一定想到了安娜那个非常让人奇怪的轻盈的步伐。

而安娜卡丽琳娜还有一个文学上面的姐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包法丽夫人包法丽夫人和安娜卡丽琳娜讲的呢其实就是同一个故事出轨的女人自杀了而且其实她们是同时代的作品包法丽夫人是写于 19 世纪的 50 年代安娜卡丽琳娜是写于 19 世纪的 70 年代所以包法丽夫人稍微早了 20 年

我们前面讲过,巴法尼夫人她为了逃避现实的沉重,所以她逃到轻盈的幻想当中去。可是安娜的轻盈不是因为幻想,而是出于某种程度的,我们可以说无知,或者说,说得好听一点,天真。安娜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她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她对事情发生的结果,无知无觉。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安娜和沃伦斯基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火车上,当时是在火车站发生了一个事故,那就是一个堪路的工人被火车压死了,看起来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情节对吧?但是呢,他就是安娜最后会葬身于铁轨的一个伏笔,可是托尔斯泰他写得非常聪明。

这个堪路工人他写并不是自杀被火车压死而是说他要么喝醉了要么因为严寒裹得太紧没有听见火车过来所以这也意味着安娜也是这样的人她是一个不够警觉的人她不够自我觉知她也没有听到火车过来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悲剧正在随着自己心思的荡漾从远而近地在汽笛声当中疾驰而来

包括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安娜她在回家的火车上,她又想到了沃伦斯基,她觉得这只是生命当中的一个插曲,她很快能够回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回到老公儿子身边。这时候,托尔斯泰忽然比风一转,开始写安娜的手套,这个手套呢,只是有一个指尖已经磨破了,但是安娜完全没有意识到。

这里暗示的就是安娜的道德已经出现了瑕疵,但是安娜对此毫无知觉。而在后面大部分的影视改编里,安娜都被塑造为是一个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牺牲品,一个无辜的、纯真的、圣洁的、痛苦的女人。

我觉得只有在 2012 那一版我们刚刚提到的安娜凯丽那里凯拉·纳特利她演出了安娜的一种躁动和轻浮有的时候甚至你觉得她的表演显得傻乎乎的包括呢这个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展示这种情欲的大尺度的场面

我后来看采访凯拉 Natalie 她果然说她看了几十遍原著之后她发现之前绝大版本的改编安娜都被塑造得太天真无邪太圣洁了但是凯拉她觉得这个角色其实是有一点反英雄的所谓反英雄就是 anti-hero 它指的是在作品里面具有反派的一些缺点不同于传统英雄的角色的那种主角

那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满嘴脏话的和没有什么道德底线的死士那包括觉得蝙蝠侠也算而我非常认同凯拉他对于安娜的理解因为至少在最一开始托尔斯泰他的确是把安娜当作是一个反英雄或者我们直接说他是把安娜当作一个负面的角色去进行描摹的

安娜凯琳娜的故事其实是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新闻当时托尔斯泰有一个邻居这个邻居有一个情妇情妇也叫安娜这个安娜呢被托尔斯泰的邻居抛弃之后就选择卧鬼自杀在自杀之后托尔斯泰当时去看了解剖的现场

这个安娜真实的安娜她赤身裸体地躺在桌子上头皮从后脑勺整个掀起乌黑浓密的头发垂在脸上而很多男人他们兴致勃勃地围着解剖这个尸体

托尔赛当时被这个场景吓到了他后来在小说里面也用上了这个场景就是安娜·卡雷琳娜去世之后也同样被解剖然后他的情人沃伦斯基就看到自己的爱人的尸体安娜的尸体躺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安娜的嘴唇半开半闭眼睛也没有完全合上好像在说你会后悔的

那关于这一重这个安娜的原型的故事呢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比较少人知道的是安娜凯莲琳娜的另外一个原型其实是来自于托尔斯泰的妹妹叫做玛丽亚因为托尔斯泰的妹妹的老公也就是托尔斯泰的妹夫出轨而且出轨的很厉害和家里的奶妈清洁女工都有染

甚至就把这个私生子女的尸体就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他去世之后的尸体随意地扔在庄园的顶楼之上所以是非常过分的

然后妹妹玛丽亚呢她就非常伤心她给老公写了一封信说我不想做你成群的妻妾里面的皇后然后就离开了而离开之后她就像安娜凯琳娜一样其实是被整个社交圈抛弃玛丽亚后来和一个船员谈恋爱生下了私生女后来这个船员也去世玛丽亚呢就去了修道院

那托尔斯泰他当然很心疼自己的妹妹而他觉得妹妹一系列的悲剧其实都源于一种不道德对婚姻的不道德所以托尔斯泰他写安娜卡丽琳娜他的初衷其实非常的简单他就是为了谴责人只为自己的欲望不顾后果不负责任的生活着而这个小说的初稿五天就写完了

在初稿里安娜是一个非常庸俗庸种头脑空空的女人她被戴绿帽的老公卡列宁则是一个圣徒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完全不一样后来托尔斯泰写完说我要花两周的时间改改而改着改着两周就变成了四年而托尔斯泰在改写的过程当中非常痛苦他就给朋友写信说要是有人能替我写完安娜卡列宁就好了这件事让我厌恶到难以忍受

为什么难以忍受,其实不是因为难写,或者说写不出来,我觉得恰恰是因为托尔斯他太会写了,他接受不了一个人物是简单的,脸谱化的,他必须不断地完善这个人物,给他补充血肉,给他注入灵魂,直到他像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托尔斯他关于写作有一番让我非常非常感动的话他说太累了我写作太累了因为我要在一个人物会有的一百万种反应当中找到最合理的那种

我想写过小说的人可能都明白这个过程是有多么的艰难首先是因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作者本人不能以己夺人地把自己的性格推导到所有角色当中而是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人性才能写出不同性格下的反应

而另外什么叫做最合理最自然的反应它并不意味着那个我们第一反应最容易想到的而总是一个有点超越想象的反应

我举个例子来说,安娜·凯琳娜里面有一个后来已经被称为经典的一个细节,就是几乎所有在谈到这个小说的时候,很多文学评论家都不会错过,都会提到的一个细节,就是安娜她坐火车回家,我们提到,当时呢,她心里已经有了沃伦斯基这个人,其实只是稍微有一点这个人的影子,

然后呢,她的老公凯莲宁来到站台接安娜,安娜看着老公走过来,忽然觉得她的耳朵怎么这么大,她的耳朵支愣在这个帽子的外面,显得好好笑啊。如果托尔斯泰她写安娜在见到老公的一刹那觉得愧疚,觉得心虚,那其实就太容易想象了,也太顺拐了。

但是开始嫌弃丈夫的耳朵,就是这一个妙笔,真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是最合理的反应。还有一个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细节,就是凯莲宁她第一次意识到安娜可能出轨了。

你会怎么写我觉得最容易最顺拐的反应就是生气被虑了那像水浒传里的人可能就写我要寡了这个女人但是卡列宁她是一个非常体面她非常稳当稳当到了古板程度的人她第一反应是很吃惊她说自己就像是一个人正在平静地走在一座跨越深渊的桥上忽然发现这个桥断了下面是万丈深渊

这个万丈深渊是什么呢,就是生活本身,而这个乔就是此前他过着的自以为稳定的生活。他第一次意识到妻子可能会爱上别人,他的反应是大吃一惊,而接下来他感觉到恐惧,甚至是逃避这件事,而这就是比起愤怒,比起生气,比起吃醋,更为合理的一种反应。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安娜和沃伦斯基在压抑了欲望,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干柴烈火发生了关系,那最甚拐的写法当然是沃伦斯基非常兴奋,他终于得到了自己爱的女人,他终于得偿所愿了,但是托尔斯泰怎么写的?

托尔斯泰西沃伦斯基在和安娜亲热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一名凶手他和安娜亲吻扑向安娜身体的时候就像是在撕裂一具尸体这些反应让我们一开始读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点意外但是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哦这就是最合理的反应而这样的反应这样的细节在小说当中数不胜数

这种最合理的反应它并不是靠着作者天才的喷薄而是托尔斯泰咬着笔左思右想用了大量的推演和排除才得出的他没有一次逃避没有一次投机取巧他花费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量才会让他笔下的世界那么自然就是我前面说的不像是人写出来的而像是自然自己生长出来的你读者身处其中的时候没有一个细节让你觉得出戏觉得悬浮

而托尔斯泰对于小说的这种操纵力我没有在任何一个作家身上见到我觉得唯一一个比较接近的作家可能是契赫夫因为都说契赫夫写生活比生活本身更像生活但是契赫夫写的呢主要是短篇我觉得和托尔斯泰动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这种工作量还是不能够比的而说回到安娜这个角色

托尔斯泰为什么讨厌她?托尔斯泰在注入血肉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安娜的行为可信,就把她写得越来越让人心疼,越来越可以理解,越来越可爱。所以托尔斯泰烦躁和厌恶不是因为工作量大,而是因为他反复爱上了一个自己本来应该讨厌的女人。

杜尔斯他给了安娜一双多么美丽的眼睛啊我至今都记得那一段描写沃伦斯基第一次看到安娜的眼睛一双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的眼睛而过剩的生命力从闪烁的目光当中倾泻而出那双眼睛实在是太亮了亮得安娜躺在床上她都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在黑暗当中闪着的光芒

而安娜越美丽她的丈夫卡列宁就显得越古板越不可爱这里面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罪人变得越来越美丽圣徒就会显得越来越虚伪和越来越抽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我们会觉得反派角色和反英雄其实更有魅力

反派不仅更复杂而且他更生动他有一种蓬勃的欲望所带来的生命力就是安娜眼睛里面那种压抑不住的生命力所以反派他们突破规则有想象力有行动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实现目标不畏艰难险阻可是正面的传统英雄往往缺乏欲望所以显得很被动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原则往往是不会变的缺乏灵活性

而且到了最后,你往往发现,其实他们最后的目标仅仅是维护规则,维护秩序而已。就像安娜的丈夫,凯莲宁,他有多爱安娜吗?其实完全谈不上,因为他们之间就是一种包办婚姻,所以他更像是为了维系婚姻制度而维系着婚姻。

而安娜她魅力的巅峰时刻,她可爱的巅峰时刻,她可怜的巅峰时刻,就是在小说前半部分的高潮,关于赛马会。在赛马会之前,其实安娜已经和沃伦斯基好上了,可是她一直不愿意承认,她想糊弄过去。而且如果她打死不承认,她其实也能在社交圈蒙混过关。

可是当安娜在下马会上看到沃伦斯基出于意外坠马的时候安娜完全克制不住非常惊慌当众大哭也正式坐实了绯闻

所以在三百会结束之后呢,丈夫就问责她,那面对卡莲妮的问责,安娜直接说,你说的都对,我就是克制不住我自己,我听你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在想着她,我爱她,我是她的情妇,我看到你我就受不了,我怕你,我恨你,你想怎么对付我你就怎么对付我吧。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小说的结局开始了。很多人会认为小说的结局指的是最后一个情节,或者书的最后一章,可是我觉得小说的结局其实开始得更早,是从人物做出了不可挽回的举动开始的。人物错过了最后一个高速路的出口,失去了悔改的机会,所有可能性都消失了,故事从此只能有一种结局。

就像安娜当她在说出那句我就是她的情妇之后她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背叛婚姻她离家不离婚安娜抛弃了儿子和沃伦斯基生活在一起从此呢她的生活支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沃伦斯基的爱也是因此安娜变得患得患失她开始不断地怀疑沃伦斯基是不是在外面寻欢作乐勾搭别的女性

但其实沃伦斯基呢,他真的不是一个渣男,我觉得这也是托尔斯泰写的好的地方,就是沃伦斯基他也是真的爱着安娜,他也跟自己的哥哥说,无论安娜有没有离婚,他都把安娜看作自己的妻子,所以在这里面其实是没有坏人的,两个人的矛盾不止在于一种激情的消退,同时还有一种现实的剥夺。

安娜因为这桩出轨的丑闻被剥夺了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那如果沃伦斯基同样失去了这些那也公平了两个人对吧落难鸳鸯可是性别在这一点上其实有很大的不公平沃伦斯基还是能够去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还是能够博取功名他曾经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安娜放弃过这些但是现在他不想继续放弃了他

他想社交,他想快乐,他想仕途上继续往上爬。所以这也是当时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一种真实的反应,男性出了轨之后是毫发无损的,比如书里面也写到安娜的哥哥也出轨了,但是毫无影响,甚至男性去当第三者也毫无影响,乌伦斯基还是被邀请到各个社交场合,仕途也是能够很顺利的。

可是女性她一旦出轨她就被整个的社交圈所抛弃安娜当时想说乌鲁斯基他有一切的权利我却一无所有安娜虽然发誓说我不要抱怨我不要成为一个怨妇可是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那确实谁能控制得住呢

她不断地要求沃伦斯基保证说你还爱我沃伦斯基说我还爱你但是我在这引用托尔斯泰的话因为写得太精彩了托尔斯泰说在说爱的时候沃伦斯基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被逼到走投无路还在负隅抵抗的人的一种冰冷的凶狠的目光而就是这一点目光让安娜在生活当中唯一的支点也失去了

她只能脚步轻盈地走向自己的死亡大多数版本的电影其实在安娜卧鬼自杀这一幕就结束了但是 2012 版电影的结尾呢则是仇德洛饰演的安娜的老公凯莲宁带着自己和安娜的孩子安娜和乌伦斯基的私生女快乐幸福地在一片草丛当中吧我记得在一片草丛当中游玩然后那个场景也是非常美丽

有很多其实很敏感而且很聪明的观众他看了之后呢他就会觉得不舒服凭什么追求爱情的女人死了自私冷漠的丈夫还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呢这是不是有点太拉偏嫁了是不是有点太爱男了但是乔怀特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就说安娜讲的不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之前所有的导演都拍错了

在某种意义上我其实认同这个导演乔怀特的说法因为安娜·卡丽琳娜她的确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她是一个关于惩罚的故事安娜忠于自己的激情所以社会惩罚她她用自己的死惩罚沃伦斯基托尔斯泰写这个安娜倒在铁轨上的时候就非常明确地说出了安娜的心声那就是我要惩罚她可是这两重惩罚在托尔斯泰看来其实都是不对的

社会没有资格审判安娜安娜也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死去报复沃伦斯基因为他们都没有惩罚的权利惩罚的权利在于主

所以说到这儿,我们再说回前面那个提记,我们终于理解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深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你不必为了自己,明冤和复仇,在老天那里自有公义。所以安纳的罪,世人无权评判,上帝自有定夺。

托尔斯泰用了跌宕起伏的六十万字,只为了讲一个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无报,时候未到的故事。你可能会想说,真的就这么简单吗?真的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的故事往往是从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理出发,然后他就像上帝,像女娲,像造物主一样去布置一个世界。

我们前面讲过马尔克斯他也是在百年孤独里面去制造一个世界但是马孔多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地方是一个我们读者谁都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我们无从分辨这个世界的好坏真假那马尔克斯说什么我们就得信对吧但是土耳斯泰他往往是从最简单的道理出发去布置一个最像现实的现实

我们很容易去和自己所身处的真实进行对照,我们会发现真的毫无破绽,所以这就是我前面一直在强调的那种非常强大的控制力,包括土耳斯泰,他在他的故事里为了讲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一直在控制着人物的走向。

比如说《战争与和平》一共有三个主角其实也是一个三角链的故事非常简单这个小说我们在后面的节目当中会详细地讨论在这儿我们先简单地去讲一下托尔斯泰是如何控制人物的比如说一个主角叫做皮埃尔皮埃尔他天生很幸运他继承了一大笔财富托尔斯泰就要磨损他的运气让他被滤让他被迫放弃富足的生活最后终于明白幸福的真谛

还有一个角色叫做安德烈,他天生骄傲,托尔斯泰就要让他的妻子难产而死,他所爱的少女背叛他。安德烈最后在战场上奄奄一息的时候,终于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还有一个女性角色叫做娜塔莎,娜塔莎是一个天生可爱的少女,托尔斯泰就要夺走她的无忧无虑,让她被诱惑之后惨遭抛弃,最后痛失所爱。

最后拿他杀变得平庸又平静所以之前别人问我说战争与和平到底讲的什么我想了半天只能总结出一句那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确土耳斯泰这个造物主他一定要把他笔下出场像钻石一样闪耀的人磨损成一块最普通最没有棱角的石头

而普通就是托尔斯泰眼中最具有美德的一类人可是他这一招他强大的控制力在安娜那里失效了伟大的托尔斯泰也控制不住安娜他让本来应该受到惩罚的安娜获得了所有人的同情包括他自己的同情

托尔斯泰脱手了在托尔斯泰代替上帝审判的法庭上安娜为自己做的无罪辩护打动了所有人她是一颗拒绝被磨损成石头的钻石

大家不相信的话我觉得大家可以不去读安娜凯琳娜的全文了但是你就读最后的一百页我不相信你看完之后你还会觉得安娜是有罪的因此安娜凯琳娜她就成为了托尔斯泰笔下所有角色当中唯一一个自由的人物人们对于创作者经常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你笔下的人是你在控制他的走向还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呢

其实大部分自由发展的角色我觉得都走向了失控而所有的失控呢最后都有点失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把人写崩了什么是把人写崩了就是角色忽然变得单薄或者他做出不合理的举动

可是安娜她是一场最成功的失控,她从土耳其的道德世界里面逃逸出来,并且因此具备了某种不能被束缚,不能被打败,不能被惩罚的属性。她被加上了 buff,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说完了安娜凯琳娜这个角色,我们再说说小说当中另外一个主角了,叫做康斯坦丁·列文。

这个角色所占的篇幅非常大但是我小时候在第一遍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他毫无印象我想列文这个人这个人出现过吗因为他所有他的篇幅我都快速略过一刻都不停留觉得太无聊了其实在小说里面呢列文的出现比安娜还要早他是安娜的哥哥的朋友是一个富裕的农村庄园主小说出场他是进城而他进城只为做一件事就是向所爱的女孩极力求婚

但吉蒂爱的不是她吉蒂爱的是风流倜傥魅力四射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呢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爱上了安娜凯琳娜所以吉蒂她这样一个很可爱的少女她惨遭抛弃后来她接受了列文的爱两个人幸福地结了婚去农村的庄园生活了

这个故事线就完了,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就能说完,难怪我小时候觉得很无聊。而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去写列文这个人,其实呢是作为安娜的对照组,安娜是因为激情和肉体的享受她背叛了婚姻,而列文的婚姻呢则是一种基于宗教原则也合乎道德的爱。

所以你其实如果你去看这两条故事线,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比如说第一部分的舞会的场景,那就是安娜和乌伦斯基他们刚刚天雷勾动地火的人生高峰时刻,却是列文和吉蒂的人生古典,因为他们同时认识到自己是爱而不得的。

而当安娜因为出轨人生的曲线逐渐下降的时候列文的人生曲线却因为娶了所爱的姑娘过上了向往的生活而逐渐的上扬所以呢他们这两条故事曲线其实是完全背反的而对于我来说我 13 岁的时候觉得列文有多无聊我 30 岁的时候就多喜欢列文他纯朴善良不爱社交忠心耿耿为人正直只想结婚

他在小说里面刚开始的时候见到正在滑冰的吉弟他说他就像见到太阳一样他不敢朝这个女孩望可是吉弟又像太阳一样无处不在而这种爱这种激情这种 doki doki 小鹿乱撞其实在结婚之后也没有变过

我在前几年啊,30 岁前后,我那时候还在相亲的时候,我经常会讲一个列文的故事,当作一个不是智商检测器来,就是婚姻检测器,来测试对方对于婚姻的真实的态度合不合适。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效,所以我在这儿呢,也推荐给大家,你们可以一试。

这个故事是在小说里面托尔斯泰写到列文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只有一个爱好就是猎熊但是当时还是他未婚妻的嫉妒呢就非常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猎熊而朋友们都笑话列文说你看你结婚了吧傻了吧你以后就不自由了结果列文不仅没有因为被管不满反而非常幸福让他幸福的是什么呢正是他牺牲掉的自由

所以每次我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就会看对方的反应

如果对方非常的疑惑或者是不屑一顾那我就知道那他跟我对于婚姻的想象是不一样的那如果对方是能够我能够感觉到他是真的 get 到了而且真情实感的赞同还能跟我交流两句的时候我就在想说同频了但这样的人是非常的少的所以我在这也情感导师个一分钟我来讲讲我个人是如何判断对方适不适合走进婚姻

那我觉得面对婚姻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对于自由的理解那在赵我说的自由其实是在两性关系当中的自由有一些人他会认为自己还拥有自由他会觉得自己哪怕结了婚还拥有别的选择

那我觉得他可能以后大概率还是会心猿意马 骑驢找马对吧 还是会出轨那有些人呢 他会很痛苦很遗憾心想说 哎呀 我以后我下了个决定我以后就白白自由了那我觉得说明他还是心有不甘或者说他觉得自己为了婚姻做出了莫大的牺牲那我觉得这一类人以后他还是要为自己所谓牺牲掉的自由去交换别的权利

可是如果一个人他像列文一样他放弃了两性当中的自由他不仅不难过反而还觉得是莫大的幸福那我觉得他大概是想明白了婚姻这件事情的本质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我说人经常缺乏的并不是不计回报的魄力和勇气,而是看清什么东西值得全部下注的智慧。对列文来说,吉弟就是值得他全部下注的事物,和吉弟结婚带来的那种确定性胜过列文和其他全世界所有的女性去试探迷恋暧昧嫉妒拉扯的这种快乐。

在与吉蒂结婚这个选择面前自由是一种被高估的价值所以什么东西比自由更难得那就是知道为了什么愿意牺牲自由的那种笃定可是就是这个笃定的幸福的和安娜成为对照组的列文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忽然托尔斯泰出现了一段让我当时看了非常惊讶的话

他说列文这个身强力壮家庭生活美满的人竟然几次想到自杀他只得把绳子藏起来免得上吊随身不带手枪免得开枪自杀我现在看到这句话还是非常的惊讶为什么幸福的列文突然想死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托尔斯泰真的很想死

因为这个藏起绳子免得上吊不带手枪免得自杀这段话呢就原原本本的出现在了土耳斯泰的日记里列文就是土耳斯泰本人这个是文学史上一个现在已经比较公认的一个结论那比如说列文的名字那他拼写是 L-E-V-I-N 那他本身就包含了土耳斯泰的名字因为我们都知道土耳斯泰他叫列夫土耳斯泰

列夫则是 L E V 所以他们名字之间就是有种相互包含的关系而列文和托尔斯泰他们的身份都是富裕的农场主他们从始至终思考的问题都一样就是关于人类的幸福他们都同情底层他们都热爱用劳动去改造自己

当时托尔斯泰的老婆索菲亚,他看了安娜凯安里娜这个小说的原稿之后,就跟托尔斯泰说,列文就是没有才华的你,这样说列文好难过呀,而且就像是列文面对婚姻的态度一样,托尔斯泰在 34 岁娶了 18 岁的老婆索菲亚之后,也是非常的开心。

在结婚之前,托尔斯泰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也有很多很顽劣的地方,他同时和很多的女性维持着性关系,有很多私生子。他是个赌徒,可以输到一毛钱都不剩,输到债台高筑,他脾气很差,他曾经在图格涅夫家住过一段时间,结果就天天对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还借了一把枪说要一枪崩了这个图格涅夫。

所以对托尔斯泰来说,他是把婚姻看作是一次重生,看作是生命的奇迹,或者看作是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就像列文娶了吉弟一模一样,他在结婚之后也是非常努力地去经营家庭,而且要把自己的庄园打造成是一个人间乐园。同时托尔斯泰在结婚之后,他写作也到达了高峰,短短的十年之间就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凯琳娜》。

那为什么结婚之后如此幸福的托尔斯泰和列文他们还是很想死呢为什么他们明明在应该幸福的时候却要痛苦的想要自杀呢在前面一集我们聊过托尔斯泰在 50 岁之后的精神危机我们在这就不赘述包括很多人也从小说的层面谈到了列文在获得家庭的幸福之后还有更大的信仰危机在宗教层面等等

在这儿呢就是这些大的主义我们都不谈我们聚焦于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我在看小说和看作家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想象成他是一个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所以在这儿我就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都是性欲惹的祸或者我们文雅一点吧就是都是一场卧室里的悲剧

这个是土耳其他自己的原话他说人能够挺过地震疫病重大疾病和种种精神磨难可是卧室里的悲剧却永远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在这里这个卧室里的悲剧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呢一般指的是这个男人过了 25 就是 60 了对吧?但是托尔斯泰的问题在于男人过了 60 还是 25,他一共有过 13 个孩子,如果没记错的话他的妻子索菲亚应该统共是怀孕过 16 次,那 13 个孩子当中呢腰折了 5 个,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 60 多岁了,然后索菲亚当时应该已经 44 岁了,

所以我们从这就看出,托尔斯泰他是一个欲望非常旺盛的人,而这个欲望我指的非常具体啊。可是呢,这本身和托尔斯泰他的理念或者说是理想是相违背的,因为托尔斯泰是一个厌恶享乐的人,他写作和生活当中的头号目标就是享乐主义。就像我们上一集谈到的,他后面甚至自己穿衣服吃饭,他都是要最朴素最艰苦的,他要过一种非常艰苦的生活。

所以呢我们说到性这件事托尔斯泰他就觉得性这件事他不能贪图一种肉体上的享受可是如果没有肉体享受的话那么性就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生孩子无穷无尽的生孩子

托尔斯泰他厌恶避孕他厌恶节育那在这儿我并不是无地放矢或者给他泼脏水因为在安娜凯琳那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安娜在公开出轨之后她已经和整个的社会决裂被社会抛弃但是呢她的嫂子非常好叫做多利还来看她然后她嫂子就生了很多孩子然后这个时候安娜就告诉嫂子一个秘密

那就是医生教给了安娜如何避孕避孕这个知识在我们如今看来当然并不神秘甚至写进了中学性教育的课本但是在 19 世纪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神秘甚至非常禁忌的嫂子听了之后也非常惊讶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然后安娜说因为我一旦可以不生孩子了这个女人就可以一直维持这一种在男性那的性魅力

那嫂子她自己虽然已经因为带孩子憔悴不堪劳累不堪但是在听到安娜这番话之后依然露出了非常厌恶的表情认为安娜实在是太不道德了而嫂子的厌恶就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厌恶他既厌恶女性去享受性爱享受肉体他也厌恶女人打扮自己以便让男性去享受性爱享受肉体

所以我们看托尔斯泰日记,尤其是他早年的日记,年轻时候的日记,他经常就是怪女的,怪这个女的,怪那个女的,说哪个女的长得太好看了,哪个女的打扮得太好了,太邪恶,然后他们都是来挑逗自己的。但是结婚之后呢,托尔斯泰就觉得那这个性就是服务于生育,这个理由对托尔斯泰来说是成立的,性也因此变得神圣,变得道德。

所以说生育对于托尔斯坦来说是一个逻辑的闭环但是生育对于他的妻子索菲亚来说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事情索菲亚后来也把自己的日记进行了出版里面大量的内容都是抱怨自己被困在农村的庄园不断地生孩子

生完一个又一个他人生应该是有 15 年都是在不断的孕育和这个坐月子当中度过的他的肉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后他有一次应该是在生第五个孩子的时候他还差点死掉

他自己是差点死掉但是他的孩子是真的死掉了当时他的日记里面有一段是描述丧子的经历我看到之后也是觉得非常的揪心非常的难过当时索菲亚就写到他的孩子刚满周岁他就把这个儿子抱在怀里喂奶

儿子当时其实已经生病非常严重而且已经丧失意识了但是还是非常贪恋地在吃奶用已经长出的七颗牙齿拼命地捏咬着母亲的乳头索菲亚一方面她忍受着肉体的这种剧痛另外一方面她又知道孩子还在吃奶就代表着孩子依然有生命的气息

最后呢这个孩子穿过了一周是死在母亲的怀里死之逐渐发硬这次丧子是发生在 1875 年而我们都知道安娜·凯莉娜的写作时间是 1874 到 1877 年所以 1875 年当时托尔斯泰他还正在写着安娜的故事而同样在那一年呢不仅是这个儿子还有一个刚刚出生两天的女儿也去世了

所以生活和写作是齐头并进的生活也在改变和扭转着正在写作的托尔斯泰在《安纳凯琳娜》倒数第二章托尔斯泰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写列文目睹妻子几弟的生产极端的喜悦 极端的满足后来呢 列文抱着这个孩子他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小东西产生的情感非常的出乎意料

他在抱着这个小东西抱着婴儿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欢乐相反的只有一种近乎难堪的恐惧他害怕这个娇嫩脆弱的小东西将来吃苦而一个婴儿能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一是病痛二当然就是死亡

所以托尔斯泰他难道没有意识到吗他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欲望带来了新生也是自己的欲望导致了死亡吗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

托尔斯泰在失去最后一个孩子也就是第 13 个孩子之后有人目睹他痛苦的几乎发疯了他在田野上狂跑然后最后像野人一样疯狂地叫着没有人死没有人死他拒绝面对死亡因为这个死亡就是他自己带来的呀

所以到头来其实托尔斯泰口中的这个人类最大的悲剧卧室里的悲剧其实解决办法非常简单啊比如说他允许女人避孕节育他允许伴侣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和不生这就是一种避免的方式或者说他像他笔下的安娜一样他接受肉体作为一种享乐的工具也就是说

也是到了非常晚年托尔斯泰才向自己的传记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没有女人我就不能安宁我的性欲过分强烈这真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我心想你早说呀早承认不就没这么多事了吗早发现早治疗或者早发现不治疗

你不要让女性不要让这个老婆去背锅而是你面对自己的欲望你接受自己的欲望所以聪明如土耳其太伟大如土耳其太她嘴硬了很多年但是她当然是在写作安娜凯琳娜的过程当中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我觉得这恰恰也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她脱手的地方

在构思小说的时候,他的想法非常简单,他把自己强烈的欲望和激情分给了安娜,把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分给了列文。他以为这是一个善恶的分配,因为欲望和激情是不好的,会带来不幸,理性和道德是好的,会带来幸福,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公义。可是在我们前面提到四年的漫长的写作的过程当中,

托尔斯泰他一边在书里造人一边思考欲望真的有罪吗他在生活里也一边造人一边思考一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觉得丧子之痛一定是给托尔斯泰带来了巨大的怀疑和信仰上面的崩溃如果说深冤在我我必报应人无权惩罚所有的惩罚都来自于上帝那么刚出生一年刚出生两天的孩子又犯了什么罪呢

如果婴儿是无辜的却要承受死亡的惩罚那么上帝又凭什么去惩罚安娜凯琳娜呢为什么上帝要让安娜去死呢安娜有没有可能也是无辜的呢而这个世界有没有可能也是无因而且无序的呢于是到了小说完成的一刻托尔斯泰把本来应该不幸的安娜写得光芒万丈把本来应该幸福的列文写得抑郁想死

就是这种失控和脱轨,这种背离和失守,我觉得恰恰是安娜·凯莉娜她最了不起的地方。曾经有 174 个国内外都非常优秀的顶尖的作家去评选历史上面被人类写过的最伟大的小说。第一名呢,就是安娜·凯莉娜,而磅礴的战争与和平只能屈居第二。

我觉得如果让我来解释这个结果,如果说战争与和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成功,那么安娜·卡雷琳娜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人的失败。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如何千方百计地想要控制,却任由自己的理性被撕扯,被自己的内心带偏。他想要获得理智,但是理智被挑战,他想要获得宁静。

但是宁静离他而去,他想要获得幸福,但是却离幸福越来越远。我们在上一集的节目当中讲到,托尔斯泰在写完《安娜凯琳娜》之后遭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危机,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写作,甚至认为艺术本身都是邪恶的。

我觉得这并不是这个写作到达巅峰之后的一种闲者时间一种独孤求败或者是整个人被掏空的一种空虚而是我觉得托尔斯泰他被打败了他被谁打败了他被安娜卡尔琳娜这个角色打败了

他本来想用安娜的故事去强调一种道德的必要去说服大家只有遏制激情符合道德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可是安娜她在小说当中不断和托尔斯泰搏斗她成为了唯一一个打败了不可能被打败的托尔斯泰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心里当中安娜·凯琳娜也远远比战争与和平要好得多因为在安娜当中我不仅看到了故事我不仅在故事当中看到了人性看到了时代我还看到了作家和角色一场非常精彩绝伦的搏斗

而到最后作家输给了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场虽败犹荣的失败我觉得这是何等荣耀的失败啊

而到最后的最后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次在重读完安娜卡琳娜的一种感受吧我当时依依不舍地看到了最后一页我又忍不住从第一页开始看起看到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当时看了之后觉得非常讽刺因为我觉得整部小说在我看来讲述的是一个更残酷的真相那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不幸的而不幸的家庭呢则各有各的不同

那么这期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后面的节目当中呢我将邀请我认识到最迷托风的一个人一个阅读托尔斯泰最多年的读者他前段时间在第六遍看战争与和平

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土耳其太的骨灰粉那包括呢他之前还做过关于土耳其太的展览这个嘉宾也是我很多年的老朋友所以能和他聊土耳其太我觉得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那这次对谈我们预期时间会很长我也提前会做很多的准备包括会专程的出差去做这一次的对谈

那剧透到这里呢,我相信有一些听众可能已经猜出了这个嘉宾是谁,那如果你猜出,你就把名字打在屏幕里看看对不对。那所以呢,就让我们下期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