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久病成医,我如何摆脱长达十年的拖延症?

久病成医,我如何摆脱长达十年的拖延症?

2025/4/10
logo of podcast 一寸

一寸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蒋方舟
Topics
我从十几岁时规律的写作习惯到大学后长达十年的拖延症,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和治愈方法。首先,心态调整至关重要,要从评价者转变为创作者,放弃完美主义,相信所有作品的初稿都是狗屎。其次,工作方法上,我采用规定工作时间而非工作量,并结合番茄工作法,提高效率,减少拖延。针对短期任务,我强调大量阅读资料,专注创作,避免使用AI工具进行概括和总结;针对长期任务,我强调避免过度消耗自己,保证获得正向反馈,并结合短期项目来调节,保持创作的热情和动力。最后,成为一个“严肃的人”,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比显得聪明和轻松更重要。

Deep Dive

Chapters
蒋方舟分享了自己如何治愈拖延症的经验,并表示拖延症并非不可治愈。她将分享自己从心态调整到具体工作方法的心得,希望帮助听众克服拖延症。
  • 分享治愈拖延症的经验
  • 心态调整和具体工作方法
  • 克服拖延症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 我是蒋方舟今天呢我们一寸的节目终于迎来了我们的第一期 0.25 寸你可能会问说啊 什么是 0.25 寸呢那它和我们之前的半寸一寸有什么区别呢那其实区别就是我的眼睛就是齿我爱怎么定就怎么定那其实不是的那区别是今天我们聊的内容会比较轻松我们不聊文学 不聊经典 不聊作家而是聊聊我是如何治愈自己的拖延症的

因为最近呢我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都会说自己有程度不一的拖延症大家聊起来的时候当然都是很轻松的语气来说哎呀哇我也有拖延症哎那包括我有很多朋友说自己和拖延症已经和解了可是我会心想说拖延症是毛病你怎么能跟毛病和解呢所以每次我都非常认真的出主意想办法

有时候我甚至会冒着友谊破裂的危险去斥责对方那其实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很多朋友真的是才华横溢非常聪明有灵性我其实很不愿意看到他们荒废自己的天赋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就是因为我自己真的曾经饱受拖延症之苦

其实当我回想我的 20 世代我的 20 多岁的时候我觉得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拖延症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机会那甚至还酿成了一些事故这个我会在后面讲到

我其实是直到最近五年也就是三十岁之后其实我才真正完全治愈了拖延症怎么说呢我不愿意用变得很卷这个字因为我觉得卷它其实是很被动而且充满焦虑的那我觉得如果说形容现在的我可能是人生当中第一次达到了所谓的 work life balance 的状态那这种状态其实也不燃也不卷而是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那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学物理老师会说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小车会在光滑的表面上做匀速运行我当时每次听到时候就对这个理想状态心生向往可是很快呢老师就会泼一盆凉水说没有摩擦力和阻力的理想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是李老师啊也就是我当时初中的物理老师嗯我特别想告诉你现在的我终于接近了这种理想状态呢当然如果你已经和你的拖延症找到了一套相处之道相处的很和谐那么我觉得这一期节目你完全可以略过可是如果你也痛恨自己的拖延症那么就请你继续往下听吧

首先我想讲讲我是怎么患上拖延症的其实我小时候一点都不拖延甚至说从 12 岁到 16 岁是我人生当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从 12 岁开始要给报纸写稿当时一周要交五篇稿件每一篇都是 800 字到 1000 字那写不完的话报纸就会开天窗是属于一个媒体事故所以我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是每天早上三点起床开始写作

写到七点多然后听到楼底下有扫大街的声音我就知道我该上学了一般呢我到了这个该上学的时候都能够写吧如果实在写不完的话我就会在学校里面继续构思那一放学就赶紧冲回家然后加一个结尾就交稿晚上大概九点多十点睡觉说到这我也不得不抱怨一下因为我爸妈其实都不矮我爸有一米七四我妈有一米六五可是我只有一米五九我觉得这就是因为我小时候严重缺觉导致的

当我现在在回看我那个时候多多少少有点不人道的工作量我好像只有四个字的感慨那就是幸亏年轻因为幸亏年轻所以不太会去计算我的付出回报比我也不会患得患失那更多的呢就是闷着头往前走

也幸亏我那时候年轻,我对生活其实没有什么概念,我分不清楚我那时候是属于吃必要的苦还是没苦硬吃,甚至都不觉得吃苦,只是当每天写完稿的时候有一种又打怪成功的快乐,以及又为家里挣了钱的自豪。那一段规律的专栏生活其实一直持续到我高中的时候,所以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一直不觉得自己有拖延方面的问题。

然后这直到我上了大学我长达十年的关于拖延症的噩梦就开始了这一切的元凶其实是从我的身材焦虑开始的因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胖所以就开始减肥我经常下决心说我要断食一周结果反而开始暴饮暴食当我太撑的时候我就去睡觉当我太饿了我也去睡觉当

当我心情不好我也去睡觉所以我整个的作息都被打乱了我经常是凌晨四点钟的时候饿醒过来然后就去楼下的自动贩卖机把那个贩卖机里面剩下所有能买的东西都买了然后一口气吃完然后我又因为很撑和我很后悔和自我厌恶开始躺在床上流眼泪然后每次我在宿舍醒来的时候都已经是上午十点十一点了已经错过了早上最早的课

然后我就在想说那下午的课要不要去上呢其实有的时候我明明都已经收拾好书包穿好衣服但是我临出门又放弃了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几乎每天都在我下定决心我要重新做人和我躺平了我不重新做人了之间不断的循环

而且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对小时候过于勤奋的一种叛逆和反弹吧我对写作也很倦怠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媒体工作但是我每次的稿子几乎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拖到这个杂志要下场了才完成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很糟糕的地方,糟糕就在于我每次都能够在最后一刻完成,所以我就对自己所谓的收拾残局的能力有一种迷之自信,我就觉得反正我最后稀里糊涂乱七八糟胡乱吞早,我总会交代过去,我没有必要对自己太苛刻。

那另外造成我拖延症的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犯罪行为就是社交网络的出现我是 12 年左右接触到微博的那当时的这个社交网络对我来说太神奇了而且当时的微博你所有的内容是要限制在 140 字以内我就那时候发现原来你简单的发几句话你就很容易被那么多人看到你被共鸣到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

所以我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刷微博包括自己也发的挺多的后来我就发现其实这种社交网络它对我来说最大的陷阱并不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是稀释了我的表达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原来可能我有一个想法我可能会组织成至少是一千字的文章

后来当我发现原来我 140 字就能够说明白,能够传达到,甚至获得了很多的点赞,很多的转发的时候,那我还写那么长的文章干嘛呢?所以久而久之,我觉得可能本来我还算旺盛的创作欲和表达欲就这样不断地被稀释掉了。

所以可以说我的整个二十世代我在回看都是在一种昏昏噩噩当中度过当然有人可能会问我说那我看你那十年你也出了三四本书那你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拖延症你让真正的拖延症何以自处那我觉得其实首先是因为当时有出版社有合作伙伴他们一直在推动和催促我完成出版计划

其实当时的我是非常的不知感恩的我总觉得哎呀干嘛催我好讨厌的其实我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真的是太幼稚了那其次呢我当时其实因为心态上其实有很强的被动性又往往是把作品拖到不能再拖才完成所以其实我对那些作品本身的完成度并不满意而我真正有野心有主动性的作品我又没有写出来过

你比如说我成年之后到我 30 岁我至少是有五六个已经半途而废的长篇小说但是我始终没有完成一部就我现在说起这件事我觉得都是非常的羞耻和难堪的而这中间有几件事或者说有几件事故是让我有起印象深刻的

那有一次呢是我预计写一本新书然后出版社他问我预计完成的时间我大概估算出一个时间而且我向出版社保证说我肯定可以完成所以出版社就按照这个时间去推进去安排一些线下的签售啊还有推广等等可是到了应该出版的时候我的书根本没有完成而且因为涉及到其他的合作方所以线下新书寻讲的时间是不能够催后的

于是我就开始了人类出版史上最诡异的新书演讲那就是我根本没有新书我就是带着我只有书名和封面的书做了十几场全国巡讲硬着头皮讲那讲完之后就会有听众觉得那挺好的我买本书吧那我就只好说不好意思我的书还没有写完那请你等半年或者是一年等我书写完了出版了你才能买到

那这件事情带给我的羞愧程度真的是我现在有的时候半夜想起来我都会忽然从床上坐起大力叹口气因为我不会抽烟我觉得我如果抽烟的话我这时候应该抽根香烟

可是即便是这样其实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故我都没有做出一个巨大的改变那包括我后面再出书我依然是几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过而且最糟糕的是我经常会出于愧疚和恐慌谎报自己的工作进度然后会说我马上就写完了我下周一定交之类的

我觉得我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老赖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编辑老师他真的忍无可忍然后发了很长的短信指责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样的作者你太差劲了等等就直到现在我还把那个短信截图保存着存在自己的手机里我时刻要提醒自己

无论如何因为这些书最后都还是出版了所以我觉得我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总是糊弄过去了所以都没有去实质性的改变过自己直到有一天鸭岛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

那这个稻草是什么呢那这个就是应该是我 28 岁那一年的有一个很平常的下午然后我妈妈听到我又在说哎呀我工作可能完不成之类的然后我妈妈非常非常平静的对我说她就说幸亏你成名的早要不然像你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早就被淘汰了你要是一个上班的人你早就被开除几百遍了

我当时听完这个话我一下子就崩溃了就是一方面呢是因为我妈妈她其实对我一直都是夸夸夸包括她也总是在外人面前维护着我她很少指责我而更重要的是我内心非常清楚她说的是对的

我的生活之所以还能够正常运转,我之所以看起来还有工作机会,纯粹是因为我早年的幸运和时代的红利,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已经快 30 岁的我,在工作纪律上是要比正常人差很多很多的,所以在那之后呢,我就痛定思痛,我就决定,我一定要改变,我一定要治好我的拖延症。

那一开始呢我也是想学市面上那些什么我连续三十天五点起床彻底改变我的一生之类的这种自律博主吧结果我完全不行我真的坚持不下来我要是五点钟起床我觉得我整个人就像是被殴打了一顿我整个一天我都委屈得很想哭

所以以下我要分享的一些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其实我觉得是相对来说痛苦度没有那么高的,也是相对容易坚持下来的。可是在分享之前我想先强调两个前提,那我觉得一个前提是首先你要确保你的精神状态是相对健康的。

比如说我现在在回想我的大学阶段其实那个时候应该已经陷入了轻度的抑郁状态可是并没有发展成需要就医和服药的程度所以说如果正在听节目的你你已经有了一些比较严重的抑郁或者焦虑的状态那么你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接受来自医院来自医生的专业的指导和治疗你需要更多的休息而不是说我要治好我的拖延症

那我觉得第二个前提呢就是我指的这个拖延症针对的是更多像我一样的创作者或者是做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工作创意型的工作那包括学生党等等

那我所说的这一类工作也是你真的有期待有兴趣你知道如果你完成你会有非常强的价值感和自信心的这一类工作那如果这个工作内容本身很痛苦你甚至一点也不喜欢那这一类的拖延症其实我觉得我也无能为力因为你最后完成了你获得的正反馈也是相当有限的

所以说呢,如果你有一件你想做你该做,你知道自己也很擅长的事情,但是已经拖了几年始终没有完成,接近烂尾,甚至说你都缺乏开始的勇气的话,那么呢,我希望我接下来讲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对你来说是有所帮助的。

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分享那这些分享都是我把自己作为病例久病成医的一些经验那有一些可能未必符合你的实际情况但是我相信很多事物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我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那首先是一些心态上的调整然后是具体的工作方法那另外还包括说如果你是要从事一个一周到一个月的短期工作你要怎么不拖延如果你要进行一个一年以上的长期工作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在过程当中不放弃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始治疗拖延症的第一个疗程吧

首先呢我觉得我治好拖延症最关键最关键的其实不是怎么早上五点钟起床之类的而是你心态上的调整那第一个我觉得要进行心态上的调整就是一个从评价者到创作者的心态的转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就是身处我们这个时代评价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那甚至我们在接触到很多的作品之前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对它的各种评价比如说这样很多人他是要先看豆瓣评分然后听完播客才决定自己要不要看某一部电影更过分的有些人可能看完了什么五分钟看完什么什么或者是那种吐槽的视频就觉得我已经看完了这部作品

那包括在当下批评和吐槽也是最有流量的一种传播内容很容易就让人觉得说哇好刻薄啊好犀利啊角度好清奇啊嗯我之前呢其实也是很喜欢跟朋友吐槽说哦这个作品不好那个作品很烂

可是我后来发现这种快乐都是有筹码的,射出的箭多年之后又击中自己的眉心,那其实对他人的指摘我后来发现都变成了我对自己的枷锁,让我每次在动笔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点困难,脑海当中总是有弹幕在批评。

就好像是一个创作者的自己在辛苦建设的同时另一个吐槽的自己在不断地拆砖掀瓦所以这个房子是永远建不起来的你批评别人的时候越刻薄火力越盛自己下笔的时候反而就变得越怯懦其实就用一个大白话说吧就是容易变得眼高手低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当你开始创作的时候你就要放弃自己的审美判断,而是我建议呢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创作者,你不要把自己的很多的精力花在花样的吐槽和拆解一个水平很差的作品你去吐槽它为什么不行,因为我觉得人的精力和热情真的是非常非常宝贵的。

那些聪明而轻佻的评论它当然让人上瘾可是它终究是死胡同它没有办法带你通向任何地方而没有严肃的初衷就不会产生一种严肃的意义

就像我们前面一直在讲的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讲,他是在创作第一个长篇小说《枯枝半叶》的前后,才开始像真正的小说家那样读书,那是一种怎样的阅读方式呢?马尔克斯说,他不仅是出于乐趣,还出于对聪明人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永不满足的好奇。

所以他会把一部好的作品从前往后从后往前翻来覆去开场破度地看希望从中挖掘出关于创作最深的奥秘所以说我觉得当你的阅读习惯观赏习惯观影习惯不是变得挑刺或者说抓虫而是说能够从好的作品当中找到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工具和养分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你就开始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属于创作者的心态

那我觉得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的一个确立那就是你要相信所有作品的出稿都是狗屎那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海明威说的这句话它带给我巨大的安慰和力量因为我在回看我在二十多岁时候那些半途而废的长篇其实都是我写了几万字但是我在回看的时候发现太差了发现毫无意义不忍足读所以我就放弃了

所以我们其实会给自己的放弃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那最衬手的理由就是那我们的作品还不够好就我记得我曾经和一个非常可爱的一个德国的女作家聊天那你知道两个女人在一起就会聊情感吗然后她就聊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她说她的男朋友呢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可是呢就越来越难动笔她说她的男朋友为了画出理想的画她就不用买来的画布而是自己做画布

那好不容易把画布做好了她男朋友又说市面上面的颜料没有办法画出她理想的画所以就开始像百年前的画家一样用最古老的方式自己制作颜料然后买了一堆原材料每天在家像炼金术师一样炼制材料那结果当然失败了这个女作家她就问她男朋友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开始东笔画画呀然后她男朋友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办法画画因为我理想当中的那种完美的颜料是做不出来的

我在想说除了那些百年一遇的天才没有人能够做到一出手就是精品可是我们必须放弃当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们要在自己创作的时候时刻默念说所有作品的出稿都是狗屎这句海明威的京剧无论如何我们先把这个狗屎写完它

所以呢每次有写作的新手可能问我一些建议的时候那现在的我总是说其实我觉得最好的建议就是你千万不要边写边改你今天可能写了五千字明天就只剩下三千字后天可能就只剩下五百字那最后你发现你一个自然段就能改一年

那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眼一闭往下蹚你克制自己不断修改的冲动那你可能有不满意的地方有了修改的想法你可以先记在一旁那最后呢再统一的改我觉得先完成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第三个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的心态就是如果你在完成的过程当中你感觉到困难你要勇于的求助

现在再回看我拖延症患病期间吧我觉得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不向编辑或者是其他的工作伙伴说实话那甚至说我是不向任何人说实话的那每次别人问到我的工作进度呢我就会出于持感其实是谎报一个进度我在骗别人的同时其实我也在欺骗自己

那这样几次之后我的工作伙伴其实渐渐的也对我失去了信任觉得我是一个不可信的人而且觉得我是一个根本不看重自己的事情的人他们会觉得说你自己都不看重那为什么我们要去帮你呢

所以其实是我直到 30 岁之后我才真正学会求助我开始跟我的工作伙伴开始跟我的朋友说我真实的工作情况我真实的困难有哪些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导致我的工作可能会延期可能有哪些后果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而直到我开口之后我才会发现说很多对我来说痛苦到没有办法启齿的事情其实对工作伙伴来说是能够去解决的

而我自己在重度拖延症里面我最糟糕的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我觉得我被关进了一个单人的监狱里而这个监狱里面只有我自己我的持感我的自我怀疑我的沮丧和我的失败感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工具去离开这个监狱

所以呢,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感受到自己无力或者有可能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不妨向他人求助,或者是至少能够找到一个你可以跟他说实话的朋友,你从朋友那里,你从别人那里,你从他者那里去获得离开这个持感监狱的一种力量。

那好,那说完了心态调整,让我们再聊聊每一天的工作方法。首先呢,对于我来说,每天的写作现在是规定工作时间,而不是工作量。我们当然都听过村上春树的神话,他每天会写满十页四百字左右的稿子,也就是完成四千字左右的创作之后,就会换上跑鞋去跑马拉松。

真太厉害了,那包括我之前跟作家马伯雍聊,他其实也差不多,他说他每天会完成 3000 字到 4000 字左右,而且是差不多上午就能够完成的。就我也曾经试过这种说规定字数的写作,可是我后来发现其实它不太适合我。因为无论是村上春树还是马伯雍,我觉得他们的写作纪律都非常好,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规律的产出。

可是换成我比如说我规定自己一天写 1500 字当时可是如果我没有完成的话我就会非常焦虑而且我在想到我第二天我得写 3000 字的时候我更是觉得天都要塌了

所以后来我发现对我来说合适的工作方式就是只规定工作时间比如说我是每天从上午 10 点工作到下午 6 点那可能我这一天我只是在看书只是在思考我其实并没有写多少字或者我只写了 500 字我也允许自己按时下班我也告诉自己我这一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了那

虽然我是不用做班的但是我会给自己一个上下班的仪式感比如我写作时在咖啡厅因为我如果在家写作的话我就会非常想躺在床上而且对于我来说可能我需要生活和工作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分

那我最近呢就是工作非常愉快因为我最近每天早上从起床到洗漱做早饭然后去咖啡厅的路上我都会听 city pop 那它是一种音乐类型啊它是 8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一种音乐然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后每次我听着的时候我就会幻想自己是东京爱情故事里面的穿风衣挤地铁但是一点斑味都没有的白领女郎

然后到了咖啡厅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能量刚好满格我自己可以帅气又利落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到了点我下班的时候我下班的路上继续听 City Pop 然后我幻想自己要奔赴约会那其实呢我就是回家做晚饭

那有些人可能会问说可是我连这个有效的工作时间我都不能保证比如说我在应该写东西应该创作应该学习的时候我总是刷手机我总是看短视频我总是刷社媒我来逃避工作那该怎么办呢所以在这儿呢我就要讲到我的第二个工作方法那这个工作方法非常常见其实也有很多人介绍过那就是番茄中工作法

那什么是番茄中工作法呢那就是工作每 25 分钟到半个小时你去休息 5 到 10 分钟然后再循环我是规定自己只能在休息的时候才能刷手机那甚至说连我上厕所都是在休息的时候才能完成就像小时候上课一样

那虽然现在手机上其实有很多番茄中的 APP,但是我用的还是一个实体中,因为我想减少自己看手机的频率。那一开始我买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一个番茄形状的钟,但这个钟太响了,我带着写作的时候它就会咔哒咔哒咔哒咔哒,这样一直响,所以我带到咖啡厅的时候别人总觉得来了一个恐怖分子,所以我现在是换成那种小学生用的静音始钟,然后我觉得是非常好用的。

如果你是番茄中工作法包括我一开始试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开始前几个番茄中是比较艰难的因为你很难一下子就进入到一种创作状态所以呢我一般前几个番茄中就会前一两个小时我都是先手写因为纸和笔是干扰最少的一种介质等我写的比较顺了之后我再腾到电脑上然后再在电脑上接着写下去

番茄蒸工作法我后来在想就是为什么它有效呢我觉得是因为它在原理上有一种痛苦管理你一口气完全专注地工作八个小时我觉得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其实真的是很有限可是呢不被打断的半小时好像没有那么难坚持然后半小时之后你就能够休息而且我们会发现其实半小时能做的工作是比想象当中是要多很多的

所以当工作的时候我就会把手机倒扣在桌子上或者是干脆放在包里我是完全不看的那一开始呢一下课一休息我就会迫不及待的去玩手机可是我现在习惯之后可能我在五分钟休息的时间里面我也不看手机而是我站起来然后拉伸一下发个单然后看看绿树等等

我之前看作家李亦云的采访他讲到在疫情的时候当时所有人都心浮气躁但是他非常的高产他每天保持十个小时的阅读习惯他当时其实也是用了番茄中工作法他中间其实虽然会看社交网络进行休息但是其实头脑是不跟着看着的信息转的其实还是一种放空的状态

那包括现在的我也是当习惯了这种番茄中工作法之后就我现在偶尔在休息的时候刷社交网络我也不像原来的我一样那样容易被调动情绪或者容易沉迷而我觉得始终跟屏幕里面的世界是隔着一层的

所以这就是具体的工作方法那下面呢我们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做一个区分比如说当你面对的是短期任务类似于一周到一个月之间的这种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比如说写长篇其实从构思到完成基本上都是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那根据这两个不同时间类型的工作具体又需要怎么样不同的工作方法呢因为这两种工作其实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的方法也不相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取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短期工作比如说你需要在一周到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或者是你需要比如说复习学习上进行一个冲刺那你该怎么办

那我举个例子吧什么样的事情是一个短期工作比如说现在大家听到的我的播客其实每一期的单口我都有逐字稿就所有我说的话都是我写下来的因为我是一个需要通过文字去思考的人我做不到像很多口才很好的人只有一个提纲就能一顿输出所以在每一期录播客的时候我都会写一万字左右的逐字稿而且我也尽量要求自己每周都能够完成一篇符合自己文字标准的或者说至少达到这个出书级别的稿件

那我自己在面对这种短期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工作方法第一条就是无论时间有多么紧张,我都会用开始的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工期大量的看资料,大量的看援助,大量的看相关的研究专注。我认为这个是最不能偷懒的步骤。

而且我觉得你是不能够去看 AI 帮你总结的一些什么概括包括我也不建议你在社交媒体上去搜别的这种短评长评或者说你要研究一个事情说我先看看 B 站上或者油管上哪个博主是怎么说的

我觉得这些在我看来可能都像是预制菜或者是代餐我觉得它们的营养价值是非常低的我自己是建议老老实实地去看原文和专注虽然可能一开始会比较艰难入口没有那么丝滑但是我觉得只有这些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原创性和有取发性的思考让你在读的时候不断地涌现出想法和灵感而当你想得足够充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真正写是很快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说那为什么不用 AI 呢对吧 AI 这种工具深度探索它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呀

那在这儿呢我想说一下就是我自己阅读这种 AI 文字或者 AI 概括的一些体验吧对我而言我觉得我非常认同有一个科幻作家叫做特德江说的话特德江是我应该是目前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他也是电影《降临》的原著作者那个原著应该叫《你一生的故事》写得非常好特德江他本科是在布朗大学学计算机科学的所以我觉得他对于计算机科学其实有更深的研究

他就认为说所有大语言模型都是网上所有文本的模糊的图像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他感觉 AI 生成的文本啊就像是那种原始图片被压缩过之后丧失了精确度的一种受损的图片

这个其实也是我自己的一种感受就是我觉得当你看 AI 的总结或者是概括好像很简练而且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可是我觉得它始终是缺乏一种非常精准的颗粒度的而这种精准是当我们在读原著在读好的文学作品在读经典

会被突如其来的一击命中心头一颤的那种精准你会发现自己模糊的感受以一种非常非常出乎意料的方式被传递出来甚至自己也有了一种表达的冲动

那最近带给我这种心头一击的就是保罗策兰因为我最近一直在读保罗策兰的诗然后我前两天读到他的一首非常简单的小诗叫做《属性人》然后最后一句是叫《把我变苦,把我当成性人来属》然后读到这句的时候我就心猛跳了好几下那目前为止 AI 生成的文字从来没有带给我这种心头重击的感觉

所以呢我觉得我的建议是说如果你希望去从事文艺创作那与其你去读一种模糊的概括你不如去读精准的原著是既是学习同时也是可以磨砺自己的一种感受力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林亦涵的小说就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们前面讲过这本书我当时在看她的小说的时候非常惊艳我觉得这么一个年轻的作家怎么一出手就这么老道然后我当时就在网上去搜她的 blog 的日志她也会讲自己的工作习惯她也是每天坐地铁去咖啡厅写作然后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太深刻了

他就是说他每天到了咖啡厅之后,他自己先细读 200 页的小说,然后先进行一些练笔,然后再创作,包括他讲到说他看王德威,也就是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他说他看他的线上讲座,然后花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把那个两个小时的讲座逐字地抄写下来。

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我觉得我又震撼又感动因为我就发现林一寒她比我认识的我知道的任何一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更勤勉都更虔诚所以我觉得你去走那条大路吧你去走文学的大路吧而不要去走捷径虽然我觉得那个大路是很漫长的又是无数人走过的路但是你要相信它能够把你带到更远的地方

我们刚刚讲到的这个工作方法第一条是你首先要花一段时间就是大量的去阅读资料阅读原著阅读有原创新的作品那我觉得第二个工作方法就是如果我要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工作那么我会在短时间内不做有任何企图心的事屏蔽一切侵入性的信息

这听起来好像很严肃啊那这个是我有一次和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唐诺老师在对谈的时候他讲到的他就是说很多作家一旦开始写作的时候就会像在孤岛上一样他说连那么爱热闹的海明威在创作的时候甚至也不看保不做任何有企图心的事情让自己的世界维持所谓的干净

那我们也都听过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的故事那雨果也是一个非常爱热闹的人他每次听到一点事就要立刻上街去看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了强迫自己写作他就买了一件灰色的毛衣把自己从头到脚全部裹起来然后让妻子把自己锁在房间他像坐牢一样待了五个月的时间飞快地写完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剧《住巴黎圣母院》

那包括还有诺奖得主石黑一雄那他的成名作《长日将近》只用了四周的时间就写完了他每天早上九点开始工作工作到晚上十点半那中间是不看邮件不看报不看书不接电话的

那包括我还有一个很喜欢的法国作家叫做杜波瓦那大家可能对他有点陌生啊他目前是法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奖费米纳文学奖和宫古尔文学奖的双料得主他小说也很畅销他人也长得非常帅是个很帅的老头儿

他有一本小说的中意本被翻译成叫做一种法兰西生活那本小说我很喜欢我看了无数遍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前段时间呢我很有幸跟这个作者杜波瓦做了一次对谈他就讲到一件事我非常的意外他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忽然有了一个天启式的顿悟

那这个顿悟是什么呢他说他 19 岁的时候发现除了睡觉工作交通其实人真正用来生活的时间只有一生当中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时间他就发现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要尽可能的去感受他不想把人生浪费在对世俗标准的追求上

所以他人生当中啊他每年 11 个月的时间都是用来玩都是用来体验毫无节制的去感受生活然后到了每年 3 月 1 号非常精确的 3 月 1 号他开始写作写到 4 月 1 号结束就他所有的小说都是在 31 天之内完成的而他每天呢就是从早上 8 点工作到凌晨 3 点把自己完全浸泡在意识和记忆当中没有现实的干扰

他说他每次写完之后就会大哭一场他就这样每年只工作一个月然后到现在他应该已经完成了 20 多部小说那我觉得这种工作方法其实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你达到一种非常神奇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你觉得你的精神世界你觉得你头脑当中虚构出来的那个宇宙甚至是比现实的生活更真实而更坚固的

当然非常遗憾的是我目前还没有体验过以上我说的这些作家的那种如痴如醉的精神状态这种如梦似幻的真空体验这种绝对干净的世界我还没有幸运体会过可是我已经尽量减少自己生活当中那些所谓的侵入性的信息比如说在我的手机里如果你来看的话其实是没有短视频的 APP 和社交网络的 APP 的那如果我需要搜什么看什么

或者是说我特别特别想放松一下那我就会先去下载 APP 看完了之后再删掉那其实久而久之呢我有时候会因为太麻烦或者是我嫌流量费太贵我就放弃了下载我说哎别看了

不过呢其实我觉得这种完全沉浸式的完全封闭的工作方法它其实只适用于短期的工作一个阶段性的项目学习上的一次冲刺因为我觉得时间长了其实是很难坚持的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讲讲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需要长达一年以上的长期工作你怎么能够做到中途不放弃呢

我自己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完成了自己成年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这个作品其实对于我来说非常的重要不是因为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其实我已经三十多岁了那我之前每一次写长篇半途而废的经历其实都构成了我的

一个阻力和心理阴影所以我总是在想说如果我 35 岁或者 40 岁之前我还完不成一部长篇小说可能我一辈子就没有操纵一部长篇的能力和勇气了而我又相信其实一个成熟的作家还是需要长篇的作品的就像纳伯克夫他说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数字那这个数字是什么呢就是他能够完成的最长的篇幅

所以说写长篇或者说完成一个长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得不过的一关

那我写完的这个长篇呢我发现我最早的想法是在 2021 年的 6 月产生的那我完成最后一版也就是第五版的修改的时候是在 2025 年的 1 月所以中间差不多经历了三年半的时间其实是相当的漫长而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也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一个针对于长期工作的方法所以在这儿跟大家分享

我觉得首先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千万不要灯枯游尽何则而愚比如说每天的工作我都是写到自己最顺手最顺畅最有灵感最丝如泉涌的时候我会停下来然后第二天呢我就从这个非常顺畅的部分接着去写

所以

所以呢写长篇的时候我每次感觉自己写顺了我就差不多停下来然后收拾东西下班回家回家之后我经常电脑都不开每天八点准时到附近的公园去跑步或者是去溜达一个小时然后十点看个电影然后看个书写写日记睡觉我就会发现哪怕我是在运动的时候我是在休息的时候我的灵感也会不受控制的

但是我依然强迫自己说我现在千万不要把这些灵感立刻拿去写我甚至都不开电脑我就是把这些想法这些提纲这些灵感通过微信上的文件传输助手然后发给自己等第二天开工的时候我再开始写

那除了小的工作其实在大的工作规划上也是如此我觉得你千万不要过于的消耗自己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休息日安排放空日那甚至可以安排三到五天的短途旅行比如说我有一个很喜欢的马来西亚作家李子舒他的一部作品叫做《留宿地》

当时我记得我在读完的时候我就觉得抛开题材和写法不谈它的完成度上是我这几年看到的华语小说里面最高的没有之一那你可能会问说那完成度是什么意思那对于我来说其实完成度高就是讲它的节奏是非常非常沉稳的它一直是以一种不急不缓的速度在匀速的推进你在读的时候不会觉得哪里写飞了或者是哪里写垮了

而一旦一个作者他比例不带你在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好像有一种深一角浅一角的感觉但是刘苏蒂这本书你读的节奏是非常非常稳非常非常沉浸式的那我最感动的是其实是读到这个小说的后继作者李子书他就讲他上一部长篇还是他十几年前的小说的首作那当时因为他缺乏经验所以他入戏特别深写着写着身体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后来在写刘苏蒂的时候他就吸取了经验他每天就只写一千来字而且特地让自己每天割笔之后就做点别的东西去转移注意力比如说做饭听音乐看电影读书练瑜伽散步那甚至也会给自己安排短途的旅行不过他后面又写说哪怕是这样他最后还是病了三个月每天到了半夜就狂吐

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正面的例子但我觉得这至少说明一个有经验的小说家是会张弛有度地把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看作是一个马拉松不急于在短期内做一个冲刺那其实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作家里面最会跑马拉松的村上春树那我相信在全世界范围内像他一样年过七十还在规律地产出超长长篇的作家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那我也专门研究过村上春树的创作习惯我就发现他基本上是写完一个长篇之后就会写一个短篇集比如说我跑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我的一百件 T 恤那甚至他还做一个电台不是播客他会做一个电台叫村上 radio 去当电台 DJ

那我觉得这样的好处是他能够一直处在一种创作状态当中他每天都有东西写每天都有内容输出他不会一停下就是好几年再拿起笔的时候有一种陌生感和畏惧感但同时呢他又不会一下子把自己消耗得太厉害再也没有办法铲除新的内容而且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方法还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个好处呢就是我讲到的第二个工作原则

那我觉得第二个工作原则就是你最好要保证自己能够一直获得正向的反馈那这一点对于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是一个延迟满足能力非常非常差的人我小时候就是那种上台表演完下了台就立刻冲到家长和老师面前去索要表扬的那种非常讨厌的私小孩所以写小说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和困难

就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评价或者是赞扬那我甚至是没有任何坐标的你感觉就好像是在大海中漂流一样完全无依无靠那我们都知道其实在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传统它推崇的是像曹雪芹那样诗念摩一件写《红楼梦》的例子

但是对于我来说,那种孤身一人在一个汪洋大海中漂流十年的意志力,是我自己想象都想象不到的。所以呢,我就觉得为什么我们看到现在写的最长的经常是网络文学,就我觉得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经常获得读者的反馈,有读者催更,有读者夸夸,有读者打赏,所以呢,写作的过程并不孤独,不知不觉就坚持下来了。

那包括之前金宇诚老师跟我说说他的《繁花》这个书的初稿 33 万字五个月就完成了我说怎么会写这么快啊他说他当时是在一个论坛连载然后每更新一章读者就会频频预翻他说他这个传统就像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说书人的传统说书人会时刻看台下人的反应台下的听众是聚精会神还是哈险连天说书人呢就以此来修改自己的叙事

那所以我当时听了之后就非常的受启发虽然如今呢我还是不太适应网络连载的方式可是金语成老师的方法他也帮我克服了一部分的迟感就像是我之前其实写小说的时候尤其写了一半的小说我是坚决不能示人的那现在的我也会在写作过程当中跟朋友分享给他们讲从他们的反应当中获得一些反

那不管有没有用我觉得至少是面对深谷的一种呼唤或者说呼救吧你问有人吗你能够听到回应说有人啊

那另外我在写长篇写到一半,大概去年年中的时候,我遇到特别大的写作障碍,就是我觉得我怎么都想不清楚,写不明白,然后我当时就差点放弃,后来呢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就度过了这个写作的危机,因为我写长篇的题材是跟母女关系有关,所以当时我就把写了一半的小说就搁在那里,我就放下了。

我就开始研究我喜欢的女性作家她们真实人生当中和她们作品当中的母女关系那这个研究因为目的性非常强所以很顺利而且这个工作难度呢其实跟长篇相比觉得就是在休息一样所以我就把这个研究的过程写下来差不多也有十万字那后来也成为一个十集的播客节目大家可以在看理想的 APP 上听听看那我在这就不打广告了我觉得我好像每一集都在打广告

当我完成这样的一个研究的项目在毁到长篇的创作当中,我就会发现好像变得非常的轻盈,包括下笔的时候也不艰难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通过播客和外界交流的过程当中,我获得了一些正面的反馈,就好像是我被装上了新的电池,让我能够继续运转。

所以呢我觉得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特别艰难的长期的工作那不一定是像我一样写长篇但是呢这个长期的工作是你愿意付出精力时间是你很想去完成的其实我的建议是你不妨同时做一个简单的而且能够快速获得正面反馈的工作那我觉得这样才不至于让你在孤独和自我怀疑当中去耗尽自己的心力

那包括像一寸这两部课节目也是我在进行可能比较艰巨的写作任务之间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那好了这就是我全部的治疗拖延症的方法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体验不一定能够完全复制粘贴到每个人的身上但是我觉得这些方法真的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我也花了很长时间去总结所以现在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我真的希望能够对可能被拖延症困扰的你有所帮助

那最后呢假如大家还愿意听我多聊聊 0.25 寸那听我多聊聊什么话题无论是关于某个文化事件还是关于生活方式也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

最后呢我想分享的是我们前面一直在聊的马尔克斯的一段话那这段话其实当时我在看到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感触就是有一个人问他说什么叫做好作家而这时候马尔克斯他引用了略萨就是他相爱相杀的一个作家朋友他引用了略萨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人坐下来写第一行字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好作家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马尔克斯接下来解释他说曾经有一个年轻的作家去探访他然后这个年轻的作家对马尔克斯说说他说像你这样有很多人关注很多人期待的作家像你这样的人你才需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作品而像我这样的 nobody 其实我就快速的糊弄一下就可以了然后马尔克斯当时在内心在抗议说不是这样的

一个好作家并不是所谓的佳作频出畅销榜上的常客而是能够用一种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者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轻挑或者是显得毫不费力是一个很时髦的事情我们所有人都害怕吃力不讨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断拖延那一件其实你想做你也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想显得自己很费力

可是当我进入 30 世代当我 30 多岁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显得很聪明和显得很轻松其实它一点也不重要那这个姿态是否优美其实一点也不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完成一件生命当中只属于你的作品哪怕你在完成的过程当中手脚并用姿态笨拙但是当你完成之后这件作品是永久的完整的属于你的

我觉得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那最后的最后呢,我想引用我最爱的一部美剧《继承之战》里面的一句话,剧里面有一个媒体的大亨叫做 Logan,那他总是对他的子女说一句话,就是 I love you, but you are not a serious person。我爱你,但是你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那最后呢,我希望在听节目的你,我们都能够成为 serious person。

那这期的节目呢就到这里在下期的节目当中我们终于终于终于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宇宙当中逃出来了我们要进入到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的世界那就是米兰昆德拉的世界那昆德拉可以说是这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我也有非常多的话说预计会有好几期节目我也会找到我很佩服然后很欣赏的学者老师来做关于昆德拉的对谈所以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