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硅谷 101 我是洪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过去两周可以说是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就是 CES 我们也请到了大家的老朋友陈哲来跟大家一起聊哈喽 陈哲你好大家好 我是陈哲 Peter
Peter 上一次来我们这儿聊天还是在五元然后这次我看你的 title 变成了 Alpha Zist Partners 的创始人所以也是自己出来做了自己的基金是的我在去年底的时候成立了一家新的早期投资机构叫做 Alpha Zist Partners 关注海外全球华人的 AI 和机器人的创业也是刚刚开始独立运营嗯
我知道其实你一直在投智能硬件方向非常的有自己的心得跟方法论我觉得 CES 呢它又是一个相当于是汇聚了整个智能硬件的一个场地
同时因为今年有 AI 的元素所以今年的很多的智能硬件它们又在跟 AI 扯上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次你来跟我们聊这个 CES 的话题还是非常非常切合的可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你第几次参加 CES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 CES24 年 1 月份的时候第一次来参加了 CES 觉得还是有蛮多有意思的东西跟感受所以今年也来了第二趟所以你觉得今年有哪些你觉得特别好玩的产品吗
这届 CES 很有意思的一个展台是深圳松山湖 Expo Park 就是李泽湘老师的松山湖的机器人基地他们把他们非常多的背头企业早期的创业公司一起来参展这是今年应该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的参展我觉得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你能看到中国像深圳因为产业链工业链的成熟新一代的年轻的这种创业者在很多产品上面就层出不穷的创意的想法有些亮点吧比如说
比如说有一款很成功的产品这次也来参展的是 LiberLife 是那个无线吉他我也买过那个产品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消费硬件产品但是你说它背后有什么非常先进的 AI 或者非常先进的技术可能没有但是它的确很好地解决了一些用户痛点而且基本上是 single-handed 开创了一个品类
这样的产品这样的 story 其实是 CES 的亮点但是我觉得这个感觉可能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可以描述的对我们前线的记者也有提到非常多好玩的产品让我觉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就比如说一个红酒的醒酒器
比如说你想让一个红酒醒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它就可以均匀地就是你用那个醒酒器醒出你想要的那个时间的红酒然后它的口味是跟你的红酒在一个比如说敞开的跟空气接触的醒酒器里面醒出的酒的味道是一样的
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款产品就还挺吸引我的但是你说它真的是跟 AI 特别相关的一些创新吗可能也未必对很多消费硬件是有一定的技术变量 trigger 然后由消费者的这个需求驱动然后
然后在具体的一些场景跟功能上面实现了价值的闭环它不一定这个驱动力一定是 AI 当然有可能结合上 AI 过后它会创造一些新的场景跟需求但核心它解决的关键的痛点可能是更关键的比如说像一些 AI native 的硬件对吧就是没有 AI 就没有这个产品
有一个好的例子是那个 plot AI 录音笔你有买那个产品对吧我有买这个产品他们的产品形态做得很好就是他可以直接贴在手机的背面他比较省空间就跟我贴一张信用卡一样然后他可以录电话是的我觉得这个产品从去年来看其实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小的中国创业公司能够做到的成绩是非常成功的
它能够卖的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工业设计一个很巧妙的使用方式可以贴在这个 iPhone 后面可以实现 iPhone 的录音而且售价也不成贵 100 多美元也是一个可以通过转视频直销 TikTok 直销就是有比较直接的用户打动力说服力可以销售产品但是这个产品为什么今天能够出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大远模型的成熟 CharGPT 能力的成熟其实
其实这样一个录音产品它打破了传统录音笔只能录音和 transcribe 的这个价值它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是通过连接 OpenAI 的 API 它可以实现整个录音的 summary 对 它有 AI 总结我觉得有总结和没有总结对于这个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定义就是在大模型出来之前没有总结能力那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录音笔它可能有 ASR 的能力它可以做 transcribe
但是这样的录音笔在之前其实已经是很成熟的每年可能有两三千万台的销量但是很多人录了一两个小时的电话他不会去看的因为他 review 的时间是非常长的但是有了整理过后他的用户价值就得到极大放大所以我觉得像这样的产品实际上是真正的没有 AI 就不成立的产品或者说没有 AI 就做不到今天这个用户体验的产品
但这样的产品其实我觉得在整个 CS 面我们也在密切地关注就是有没有更多的这样的品类因为 AI 去赋能的你说到这个点特别有意思因为我在做播客以前其实是记者然后我其实是录音笔的深度使用者也是市场上所有的总结类工具速记类工具包括语音转文字的这种字幕类工具的深度使用者
坦白说刚刚那些功能能打动我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买了那只录音笔但是我买完以后我又用回了我十年前买的一只录音笔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是收音的效果原因吗不是是因为我每次用它它都没电了哦哈哈
就是关键时刻你拿起要录音发现没电那还不如我以前拿的一个没有任何 AI 工具的产品它的那个电池我带着它我可能一两个月三四个月都不用换电池我只能把它放在包里就行了你这是一个很好的洞察
就是电量对于这种产品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就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就觉得你说硬件消费它真的是一个你要非常细微地去洞察每一个消费者他细微体验的不同对所以它首先是一个消费品然后才是一个智能设备对在你看到了 CES 它一个厂内同时汇聚了这么多公司的时候你有从你看到的产品中获得什么启发吗
我觉得有两点是这次 CES 下来会让我持续思考的问题一个是 AI 变成了所有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产品的共有的主题如何利用好 AI 的变量,如何定义好 AI 的硬件产品我认为是一个蛮大的问题第二个感受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几年 CES 的活动上中国品牌和中国公司的优势在快速地放大
中国公司在很多品类在很多产品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产品力品牌的曝光度以及产品的打磨程度成熟度这一点可能相比几年前 CES 由海外的创新产品主导的趋势我认为发生了蛮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中国品牌在 CES 上面起到了引领创新高端产品的这样一个趋势
你觉得有哪些中国公司在引领产品创新啊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我举一个比较关注也比较熟悉的品类像扫地机器人中国现在已经有四五家公司无论从产品力从品牌从销售规模来讲不亚于海外的竞争对手
像 iRobot 这样的本土品牌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在一个比较主流比较成熟的市场里面其实中国公司的创新和迭代是非常迅速的比如今年比较典型的是石头科技和追秘科技两家公司分别推出了带有手臂操作能力的扫地机器人
虽然看得出两个产品还在比较早期比较雏形的阶段但是在现在这个产品形态上做这样的结构和功能的创新其实中国公司在产品的研发的能力创新能力上已经领先了它国外的竞争对手满大的一个升位你举的这个例子其实特别有趣我今年看见 CES 它的创新产品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画面就是说 CES 有一些扫地机器人具有手臂
可以在地上帮你捡一些你落在地上的比如说袜子呀一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捡完以后呢就把它放到一个规定的框里面但是其实我们内部啊我们就以消费者的角度我们是在吐槽这个产品的因为我们觉得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个功能比较多余确实有的时候大家会在地上散落一些东西但是如果说地上有那么大一个东西可能我们就顺手捡起来了
我不知道从消费者端你会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扫地机器人首先解决的问题还是地面清洁的需求其实从过去十年中国公司的品牌的崛起产品的崛起
其实是在这个核心需求上面不断进行的产品跟技术的创新比如 24 年比较显著的一个突破很多扫地机公司在边缘清洁方面推出了可以伸缩的清洁的手臂可以把清扫的边缘进行更好的覆盖
同时在行进的动力轮上也增加了类似轮足的机械结构让扫地机可以跨越四五厘米的门槛我觉得这两点其实对于地面清洁的核心诉求来讲都是有明显的提升我觉得今天石头跟追觅推出两个产品其实是一个概念性的尝试就是在地面清洁如果出现一些不规整或者一些明显的障碍物的时候
对,我非常理解你说的,比如说在地面清除脏物,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产品需求但其实我会觉得作为一个纯消费者我更关注的是比如说这个扫地机器人它自主上下水的能力因为这个是硬需求嘛你又可以扫地又可以拖地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比如说我们家的扫地机器人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其实扫完一个房间它的电量就不够了
如果这个时候他还要去地面捡袜子我看了那整个过程啊它是非常非常慢的就是我能想象它的电量会耗得更快它其实是你的电池没有办法支撑你去扫拖整个房子就是类似于是这样的一些卡点这是更加消费者痛点的一些东西电池的增加可能在新的型号里面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线性可以解的问题
但是它对于地面更多障碍物的处理我觉得还是一个蛮开放的问题这是更加研究性的对不对对因为今天像两个公司推出的手臂它们的负载大概是 300 到 400 克左右意味着可能除了袜子连一个比较重的拖鞋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们也知道现在大家讨论巨神智能讨论通用机器人也非常火热其实作为一个机械手臂在一个地面能够非常可靠的非常快速地抓取一个物体得到合理的放置
就这样一个 peak and place 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很多机身产品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消费产品里面应该历史上还没有把这个功能真正产品化的公司我们看到很多在工业场景在研究场景里面出现的尝试或者是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场景里面工业场景里面出现的产品但是在消费级产品里面一个大批量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带有手臂操作能力的机器人可能这还是第一次嗯
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他们其实在训练机器人用手臂抓取地上袜子的这种能力其实这个某种程度上也是巨神智能的一种嘛其实这一套技术它是可以扩展成 2B 的解决方案它甚至可以扩展成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产业链的一个软件解决方案大家其实还是说我哪怕卖的是一个消费级的硬件产品
但是我还是想在研发上走到最前面去的因为它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可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也会更好我觉得估值可能是一个侧面的好处但是主要来讲还是我们今天讨论居神智能讨论通用机器人讨论家庭服务机器人其实我们是很希望除了平面的清洁能力之外在家庭我们还能够引入相对低成本且有价值的用户场景我觉得今天从消费者的视角来讲
扫地机器人的用户价值和用户成本是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关系的大概在几百到一千美元左右这是消费者也愿意接受的价格那么未来会不会有脱离扫地机器人形态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出现因为今天有非常多的公司研究院和实验室在做巨声智能或者说手臂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量的研究和尝试还是局限在工业或者商业场景落地
因为从成本可靠性安全性的角度这样的新的技术可能一开始会落在一些工业型的场景会比较合理但是如果我们要引入家庭场景会以一个什么形态什么样的价格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我觉得这个讨论的出发点特别好那作为投资人来看你会怎么去看他这一类需求的研发就是你觉得这个会是他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吗就是你们评估的角度是什么
我觉得创新型的用户功能的核心目的要么是为了解决一些持续的用户痛点扩大这个产品的接纳度也会带来产品的渗透率的增加或者是创造某一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让公司在市场的市占率得到提升我觉得以扫地机器人增加手臂这个功能来思考的话
今天的扫地机器人都不具有除了地面清洁之外对于外部环境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整理的能力所以对于这些公司在今天的阶段引入这样的功能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差异化的诉求那今天我们以扫地机器人为例可能在欧美国家大概有 10%几的渗透率还没有到一些常见家电可能 8% 90%的渗透率的普及度
那么如何增加产品的渗透率我觉得可能就需要一些创新型的功能和创新型的场景的成熟跟打磨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一个过程就像过去十年我们逐渐看到扫地机器人在导航 在清洁在约账 避账能力的迭代带来的渗透率的逐渐增加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产品更好用对不对对
然后你刚刚提到欧美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渗透率为什么这么低是因为大家对出海的决心的问题还是说欧美的家庭更多的是地毯而不是地板它的产品功能的需求点是不一样的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为扫地机器人本身是在欧美国家发明的因为吸尘器在欧美国家的生存率是很高的所以最开始 iRobot 发明扫地机器人的时候核心的痛点其实就是解决吸尘的问题
在地毯吸尘的核心功能上我认为在过去几年以 iRobot 为例的海外品牌其实整个迭代的速度是比较慢的那中国的几个品牌其实一开始是在国内市场得到的快速发展因为国内市场一开始的时候扫机机器人的生存率是很低的那随着全局见图扫拖一体的机器人的普及中国市场的生存率带来了一个快速的提升可能从不到一两个点提升到了接近十个点的水平
而在国内以云晶为代表的扫拖一体的机器人其实解决了中国场景拖地的这样一个刚需那因为有拖地的需求也带来了上下水拖把清洁机器人基站的这样一个需求所以我觉得可能从过去几年的创新方向来讲的话
国内的这些领先品牌首先还是满足的国内市场的创新的这个需求那么也是随着他们进一步的走向海外我认为会逐渐出现更多的为海外家庭的这个场景进行优化的产品今天这方面的定制设计还是比较少的
对我们刚刚其实提到 iRobert 他自己是占有海外市场很多年其实之前我跟美国的一些律师也聊过他们有提到为什么比如说美国的整个的扫地机器人还有 iRobert 创新的进展这么慢就是因为他在早期做这一块的时候他其实是为自己的扫地机器人的很多技术细节的设计申请了专利的那么中国厂商其实他在想要进入海外市场的时候他就需要等他的这个专利过期
或者是打专利的官司所以其实是在好几年里面海外的产品都是进不来的但是反过来看我确实又觉得正是因为这种专利的存在它让整个市场的创新反而变得更缓慢了
扫地机目前的核心专利对于以科沃斯、石头、Dreamy 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的限制今天有多强的力度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知道 iRobot 在几年之前是起诉过多家中国的扫地机公司的但是不包含刚才提到的所有的头部品牌
其实从专利保护的角度上讲它对于常委的品牌一些代工厂商或者是方案厂商其实打击力是更大的对于头部的品牌因为头部品牌有自身创新的能力
然后头部品牌也在一些新的功能新的结构比如说在过去五六年广泛出现的一些新的结构新的创新上面也申请了大量的专利据我了解其实包括 iRobot 跟科沃斯和其他一些品牌其实是有交叉专利授权的所以在今天的角度上讲我认为在扫地机器人的一些核心专利上面对中国厂商的影响力也比较弱
嗯
明白然后我们刚刚其实是从扫地机器人要不要加可以剪袜子的手臂聊到了整个扫地机器人的创新那今年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创新就是 AI 眼镜这块你可不可以跟大家分析一下今年其实我们看到有很多的智能眼镜的公司参展
根据他们的产品侧重点你会怎么去分类跟定义这些智能眼镜公司因为我们抛开细节来看每一家公司它虽然做的名字都是一个东西但是其实非常不一样就是你觉得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拥挤的赛道里面可能几百家公司在做最终谁能跑出来就是能不能讲一下你在 CES 的整个的见闻跟感受对 AI 眼镜是这一届 CES 非常火的一个领域
简单的说大家可以分为几个类别一个是以摄影为主打的形态比较类似 MetaRibbon 这样的产品
以一个眼镜或者太阳镜的一个形态增加了摄影和一定的处理的能力第二种产品是具有 AR 显示能力的产品这里面包括像 Rocket X-Ray 还有其他一些 AR 眼镜品牌这里面可能主打的是一些空间计算包括观影和游戏的需求还有一些新的品牌在做一些新的显示方面的尝试
比如说这次也看到了国内一个品牌叫 Guyges Lab 他们推出的 Holiday AR 眼镜是比较创新的有一种新的投影的一种方式跟传统的 AR 眼镜或者说摄影眼镜有不一样的用户体验或者说显示设计
整体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 AR 眼镜公司或者智能眼镜公司我觉得底层还是因为整个供应链的成熟以及中国的无论是方案公司还是代工公司生产制造公司的能力的外溢让一个有产品想法有设计想法的公司可以非常快速地实现一个智能眼镜的设计和交付
所以我们看到在现场可能有实体产品展示的可能至少有 20 家智能眼镜公司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品牌然后我们也看到了因为一些显示方案结构方案的趋同导致可能在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定义上面也是有比较大的相似性嗯
这么多眼镜你觉得你看好哪个方向你刚刚提到了你其实是把 MetaRibbon 你没有把它定位成 AI 眼镜你把它定位成一个摄影赛道的就是它主打的功能其实还是拍照或者拍视频另外你的一个定位是 AR 眼镜你怎么去看这些眼镜的哪个路径是对的它能成就是你怎么去评判我觉得今天的智能眼镜 AI 可能都是辅助功能
可能从今天的硬件成熟度和产品成熟度来讲的话无论是摄影还是观影可能是用户今天长时间使用这样的产品和长时间交互这样产品的核心痛点所以从今天的产品成熟度来讲的话把这些核心的 feature 做好可能是用户持续购买和使用这样产品的原因
我觉得可能今天还不太清晰的是因为很多产品的 AI 能力会依附于一个公开的或者是合作的大模型的能力那怎么把真正的 AI 能力多模态或者说大圆模型的能力跟产品进行很好的结合我觉得还没有看到特别清晰的方案我看到蛮多的尝试但是很难说今天作为一个眼镜品牌谁会在这个方向里面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然后对于 AR 的眼镜来看的话可以明显看到今年大家显示的效果不管是亮度 FOV 和重量这几个关键的指标我觉得都有不小的提升但是也看到像这些能力上面其实对于整个供应链的依赖还是蛮强的所以对于独立的品牌公司怎么在这里面获得压倒性的产品优势我觉得还不是一个很清晰的一个问题
所以作为投资人你会投智能眼镜这个赛道吗目前我还没有在这个领域里面进行直接的投资如果我要投资的话可能会关注上游核心供应链一些创新型的方向和技术如果这里面能形成比较高的集中度的话你觉得可能存在的技术壁垒是什么就是上游供应链它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比如我举个例子电池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我自己觉得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优势不管是显示的方案还是光学的结构你觉得 Orion 算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吗就是 Meta 今年他们 Connect 大会发布的那款 AR 眼镜我觉得他们在显示跟光学上的突破还是蛮大的我觉得 Meta 现在做 AR 眼镜包括 Apple 做 AR 眼镜可能今天对于两个巨头公司来说更关键的是突破性能的上限
他们也是比较愿意有这个预算去拉动国内的这些供应链厂商跟他们配合但是这些结构或者说这些方案很多并不是独家的一旦这个供应链的能力上来了其实是可能赋能非常多的第三方公司品牌的这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一下子出现这么多 Meta Ribbon 的 Copycat 因为它的一些方案和设计其实一旦 Meta 成型过后其实别的公司 follow 一个方案是非常快的
我觉得今天核心问题从 VR 眼镜的角度来讲的话还没有一个特别 solid 的非常刚续的 use case 让这些产品有比较大的出货量我觉得在 VR 时代 Oculus VR 在游戏在单人娱乐这个场景是有 PMF 的所以它有一定的出货量
但我觉得在 AR 眼镜今天不管是 Vision Pro 还是 Oculus 的尝试 Meta 的尝试我觉得还没有达到消费者一定要购买的这样一个临界点 Meta Ribbon 是一个好的 example 就是在两三百美元的价格作为一个摄影眼镜带有一定的 AI 交互和语音能力它可以达到部分用户长期佩戴长期使用的临界点但我觉得今天的 AR 眼镜还没有到这一点
然后当这一点实现的时候一个创业公司怎么持续获得它的领先优势我觉得是一个蛮大的 question mark 对我觉得你说的这点非常有道理就之前其实我们有做过跟 MetaRibbon 相关的播客他们的产品经理就觉得首先 MetaRibbon 我们把它定位成一款 AI 的智能眼镜不如说把它定位成一款时尚单品
就是首先它是一款需要你佩戴非常舒服的眼镜就这个里面挑战就很多比如说欧洲人亚洲人他的这个脸型是不一样的眼的间距包括你鼻梁的高窄都是不一样的就是你怎么样把它设计的舒适这里面就有门槛同时它的外观戴上去是不是时尚你的 SKU 品类的分类包括 Ribbon 在它过去的销售体系里面它建立的整个的销售的网络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其实我是看到你说智能这一块包括造这些眼镜的这一块供应链它的壁垒是很容易打通的但是我看到的反而是在传统眼镜因为我们说智能眼镜它首先是一款眼镜
大家做好一款眼镜这个事情其实本身就是有壁垒的因为你做一个 2B 的解决方案跟一个消费者真正愿意掏钱出来买了还觉得值还会推荐给身边的人的这样的一个产品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所以你问我有没有智能眼镜或者 AI 眼镜从一个创业或者投资的角度值得关注或者是特别看好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有可能这个方向的特点和这种产品的特点它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本身就没有那么合适或者说创业公司作为一个单点的产品创新
或者一两个核心卖点的产品创新对于支撑整个商业上的成功是不够的无论是从用户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商业壁垒的角度可能都不够如果它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公司的机会那大概率也不是一个好的风险投资的机会嗯
理解然后它可能更多的是大公司的机会对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智能眼镜或者其他的穿戴设备跟智能手机的距离过近或者说它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依附于智能手机本身那它大概率的宿命就是成为智能手机的一个附件
而当它成为一个智能手机的附件的时候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会被智能手机厂商给获得这里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真无线耳机 TWS 耳机这里面以苹果的 AirPods 为代表加上三星华米 OV 等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这六家品牌应该是占据了真无线耳机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其实对于独立的真无线耳机品牌甚至是一些老牌的音频厂商像索尼、Bose、圣凯塞尔这些传统耳机厂商的市场都会急剧的因为手机厂商的存在而得到挤压所以智能眼镜很大的一个可能性或者很大的一个结局是以华为、小米、三星为代表的这种手机厂商推出这种高度集成高度一体化的产品
而侵蚀今天这些独立厂商的市场份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在这个领域的直接投资会有更多的 question mark 对 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而且从这个耳机的角度来说我就是你嘴里非常典型的那一部分耳机用户就比如说以前可能用森海夏尔的耳机
然后就直接选择 AirPods 了典型的消费用户就在不停地流失当年我在做投资之前啊 14 到 16 年的时候就是在 Google Glass 的团队里面做 Glass AR 眼镜我们当时意识到 AR 眼镜对于手机的依赖其实是一个非常束缚性的条件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希望在 AR 眼镜上面引入 WiFi 的能力这样它可以不通过手机直接跟网络间里联系
那么受限于当时的无线技术跟电池技术我们没有办法在眼镜上面装上蜂窝网让它实现不依靠局域网上网的能力那我认为今天可能对于智能眼镜来说这也是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智能眼镜的连接性和 AI 的能力都要通过智能手机才能实现的话
因为我们在眼睛上面没有太多的算力也没有太多的电池能力那么它必然会变成智能手机的一个附属产品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独立做成一个新的计算平台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嗯 我理解你说的
其实上一次我们在跟 Meta 的产品经理聊的时候他提到了有一些部分我没有在播客里面放出来就比如说他其实提到了他们在做这个产品设计的定义环节有很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说眼镜里的东西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传到手机里就是你整个的交互怎么设置怎么样快这里面其实是有还蛮深跟蛮大的一套东西的
对我用过 MetaRibbon 的产品我认为这里面的体验和流程还不是特别的丝滑是的对他们还在探索对理想情况我希望整个过程是透明的就是当我在眼镜上拍摄一个东西或者看到一个东西它可以非常自然的非常无缝的同步到无论是手机上还是云上然后我可以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分享和操作
我觉得今天哪怕像这样一个功能也没有实现特别顺畅的流程其实我看到过一些创新型的 AI 产品在试图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团队在努力思考找到这方面的一些解
对你刚刚提到你 14 年到 16 年是在 Google Glass 对吗对 Google 他们最近也在准备他们所有的这个 Air Glass 他们其实跟 Xreal 就是有合作 2024 年 12 月份宣布的就他也会打造一个整个的智能眼镜平台但是具体他的产品方向往哪个方向走我觉得可能也是他们明年会陆续会有一些动作出来有可能我觉得站在谷歌的角度这肯定是一个不能失去的市场
谷歌在可穿戴设备上面就有一整套比如说智能手表 Android Wear 的生态它赋能了很多智能手表的公司推出兼容安卓系统的智能手表我认为同样的事情 Google 想在 AR 眼镜或者说智能眼镜上面实现只是之前硬件产品的成熟度不够高导致在这个品类里面还没有形成一些比较大量和广泛普及的硬件产品我认为对于谷歌的策略来说
只有当这个品类的硬件的销量和产品的丰富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谷歌在这里面做一个软件平台型的生态才有意义或者说当这些智能眼镜需要有更强的 AI 能力
需要跟智能手机跟安卓系统有更深入的绑定跟结合的时候那 Google 的优势在模型端在云端在操作系统端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发挥所以我认为 Google 会一直关注和等待这个时机的出现但是 Google 大概率不会自己跳下来做太多或者说太复杂的演进产品为什么这个就是我很好奇的他们到底是开放一个生态还是自己做硬件
他们是怎么想的因为其实谷歌在硬件方向是有积累的就是你做 Google Glass 的那个时间其实谷歌是第一个真正做出来一款纯的非常智能的 AI 眼镜的厂商我觉得 Google 遇到的问题跟 Meta 遇到的问题是类似的两家公司作为盈利性非常好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组织不是围绕着打造一个消费硬件而设计的
比较残酷的说,整个 Meta 的 Reality Lab,就是整个 Oculus 这个 Division,VR 这个 Division 的经营效率和研发效率是非常低的,相比一个无论是像苹果还是像大疆或者像特斯拉这样的硬件产品公司而言。我认为在 Google 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就是,因为硬件其实是对于成本、效率、生产的节奏、研发的节奏有明确的要求。
我很难想象在 Google 能够在这个领域迭代这么快中国的厂商竞争力如此之强的基础上谷歌能够独立的做出一款或者几款非常好的产品且还有性能和价格的优势我觉得这点是很困难的包括 MetaRibbon 也是同样的问题 MetaRibbon 估计每副眼镜给集团带来的亏损应该是不低的以目前的研发和供应链的效率所以我很难想象就变成一个独立的很大的生意
未来有盈利的可能吗我觉得 Google 的策略跟安卓系统一样跟 Pixel 手机一样这从来不是一个盈利中心 Pixel 手机对于 Google 来说是要推动 Google 的 AI 生态的成立和普及如果 Google 不自己带头去做这个事情很多厂商是不愿意 follow 的
我觉得 AR 眼镜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Google 需要展示出来它的 AI 的能力和云的能力和操作系统的能力怎么样可以快速地赋能一个正的眼镜所以十年前我们做 Google Glass 的时候其实很长的目标是把它做成一个样板工程如果这个样板成功的话我们才能够吸引十家一百家硬件厂商来进入这个生态就像后面安卓手机的生态的繁荣一样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生态的早期 Google 是需要做一定的样板项目
但是它的中期的目标一定不是自己做成一个盈利的 business unit 或者说我对于 Google 也好 Meta 也好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把这个 division 做到盈利我是非常悲观的
了解那你觉得今年在整个 CES 上你还有看到什么比较 AI native 的智能硬件产品吗我觉得今年看到非常明显的一个爆发是陪伴型机器人的爆发有非常多的厂商国内和海外推出了形态各异用户价值有巨大差异的陪伴型的机器人产品
无论是拟人的还是仿生的还是以特定人群或者说特定的场景为导向的产品可不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你看见有什么比较陪伴型的让你眼前一亮的产品其实我理解我们如果能跟一个智能音箱去对话的话它可能都是一个陪伴类的产品比如这次我们看到一款产品我们关注蛮久的一款桌面陪伴型机器人叫做 Louis
它的形态像一个可以移动的手机支架然后你可以把一个 iPhone 贴在这个支架上面它就变成一个桌面可以移动的小机器人然后它的场景就是在一个桌面的场景那就包含了可能你工作学习私人独处的一个环境对于这样的一个产品我们发现一个用户跟这个机器人产品的交互的习惯或者预期会发生变化
如果是一个有多人的公共的场景和一个私人的一对一的场景用户其实会调动这个机器人或者说跟这个机器人交互的主动性和品质会有显著的区别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说明了它不是一个像智能音箱一样的一个简单的可以被唤醒或者说实施具体任务的一个效率性的工具其实之前日本有家公司做的陪伴型机器人 Lovebot 售价非常贵他们今年应该没有来 CES
但是这个产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它的产品定位或者产品价值是有一群用户高度的认可和接纳它是一个 40 厘米高像一个弹型的移动机器人可以在地面移动它也可以被抱起来机器人外面有不同的服装和服饰
机器人上面有非常多的传感器也有可以交互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个产品其实很有意思就是对她特别喜爱或者说特别有依赖感的大量的用户群是 40 岁以上的女性我觉得这样的产品不是一个功能性导向或者说效率性导向的智能音箱可以替代的
就是它的擬人化服饰啊表情啊这些可能就是一个定位就非常陪伴类的产品软件怎么样真的够智能吗它不需要智能比如像这样的产品它是不能说话的它一定要跳出我们对于它作为一个擬人化产品的预设
它的对标可能是一个小猫小狗这样的宠物型的产品它要萌对其实这种产品我还是把它定义成一种智能潮玩和智能硬件的一种结合智能潮玩包括像手办它给用户带来的情绪价值可能跟这个 IP 跟内容相关那对于一个情绪型的产品其实它的萌它的毛绒感动态形态的这种变化其实 trigger 用户的这种情感反应是很神奇的一个效果
这种产品可能只有当第一手去体验去感受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这种产品的神奇之处
那你觉得这种产品跟 AI 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AI 在里面它是一个强驱动因素就它会带来整个产品比如说销量从一个不太好用变成一个非常好用的产品还是说其实 AI 在中间是无关紧要的它的整个产品设计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两个都非常重要产品设计就像动画设计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我
我们看过迪斯尼出品的《机器人总动员》里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机器人叫沃尔伊这个机器人的设计从它的运动、神态、外观和互动的方式来讲
它都有一套非常独特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感觉其实《卧役》在整个电影里面是没有开口说话的但是它有非常多的姿态表情和情绪的表达是非常吸引用户的形成了很强烈的情感上的冲击或者连接
如果我们以电影里出现的卧役作为一个陪伴型机器人一种方向的例子来看的话要实现这样一个产品真正打动消费者它一定需要非常巧妙的产品结构外观工业上的设计这个产品如果它真正实体化它的可量产性耐久性运动性的体现一定是非常关键的这个会是这个公司能不能量产能不能发布的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但同时对于用户期望跟他产生的这种互动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响应能不能有比较智能的交互或者说反馈我觉得也非常的关键这背后 AI 处理的能力可能非常的多为他需要声音视频环境空间的各种感知
可能对于不同的用户他的身份他的语音他的情绪甚至整个外部的环境空间的环境有认知才能够输出一些非常简易但是恰到好处的反馈所以我认为这里面其实产品需要创新的难度是很大的这是为什么在这个频率里面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公司在进行早期的尝试但是很难说哪一家公司找到一个清晰的 winning formula
这种类型的产品跟效率导向跟功能导向产品很不一样比如说清洁机器人或者说割草机器人它们对于用户价值或者用户需求的定义会更加的清晰优化的方向更容易寻找但是对于陪伴型的机器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用户的痛点或者陪伴的人群甚至是使用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样的产品我觉得需要更多的心思理解就是 AI 其实它也赋予智能但是它赋予的智能不是智力超群而是可能是情商超群或者它能赋予的这个语气词啊表情啊就它要调的方式不一样对然后我们刚刚其实说到了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你觉得这次的 CES 从大公司的维度你有没有看到一些有趣的整个产业在发生变化的一些新的趋势
今年大公司我可能关注比较多的还是英伟达的几个重点的发布包括金森黄的演讲和他们宣布的几款新的产品有一款跟机器人相关的 Cosmos 物理 AI 大模型我觉得这个产品可能对于未来进行这种自动驾驶也好移动机器人也好的开发或者说训练会有蛮大的帮助我觉得英伟达在智能机器人整个生态里面是占据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位
他们非常注意开发工具链而不是训练模型本身就是他们希望提供好的工具和能力帮助他的用户去训练更多更好的模型从而采购更多英伟达的 GPU 英伟达的处理器而不是自己去训练一个大的模型给所有人使用所以这次看到英伟达在工具车上面有更多的发布我觉得会进一步的帮助可能未来一年到两年更多智能型的机器人的落地
之前英伟达推出的 ESAC Gym 是一个机器人的仿真训练环境虽然很多学者和用户也非常抱怨说这个产品的成熟度啊,利用性啊都并不是很好但实际上这种工具的出现是过去两年非常多足视机器人效果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有了好的训练仿真环境
让国内外更多的机器人的学者可以快速地利用强化学期利用仿真的这个能力训练出好的足识机器人的控制算法或者说控制协议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整个英伟达它的布局还是很聪明的它其实是给所有的创业公司提供工具对
我觉得这个比较单纯的卖模型或者卖处理器来说更加重要当它的工具链成为所有公司开发新型的机器人产品新型的智能硬件必须使用的工具的时候我认为它的处理器和 GPU 的生意就会有很好的支撑对
其实刚刚我们也谈到了非常多的智能硬件产品啊然后我们也提到了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它会帮大家把底层的东西比如说你的整个的工具链包括到芯片层怎么组合软件平台就类似于这样子的一部分全部都搭好同时呢我们在聊到智能眼镜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了它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整个供应链它的提升跟创新
那你因为也做很多智能硬件的投资然后我知道你也投了很多好的企业你怎么样去判断一个人他能不能做成一款好的智能硬件产品对创业者的判断对吧对对对我觉得一个好的智能硬件创始人一定得具有几个基础的能力首先他必须非常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
而不是自己的幻想所以要求它有很好的用户同理心不能有太大的 ego 我认为这个无论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产品经历必备的一个能力
但是可能对于硬件产品来说它的代价更高因为一旦你不能清晰地定义用户需求寻找用户的痛点那么对于硬件产品来说它迭代的代价和成本会更高软件可以不停地升级迭代但是硬件你整个供应链就要重塑是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可能不太称职的硬件产品经理当它在描述一些功能和需求或者说基础实现的时候
我觉得它很多时候没有真正带入一个用户的场景或者说用户的一个确切的需求上而这种代价这种验证周期是非常长的可能在它把这个样机做到一个可以交付的状态之前其实它自己很难去思辨这个过程所以导致这样的公司其实失败率特别高
当然今天有一些办法来降低验证的周期或者说难度比如说快速做一些 MPV 或者是通过一些众筹通过一些用户测试来得到验证 MPV 是什么一个 Minimum Viable Product 就是把一些核心的功能核心的卖点以一个 Mockup 或者一个 3D 打印的模型或者是一个简易的 Demo 得到呈现我觉得对于硬件产品来说能够快速地做出一个 MVP 可能比软件产品来说更加重要
因为它一旦大的方向和需求没有找对的话它的成功概率就非常低了然后从创始人的角度我们非常关注一个好的硬件创业者他是否有第一性思考的能力能不能对于技术工程有非常好的拆解有好的空间结构产品的品味也包含他对这个产品的美感和整体感觉的判断我觉得这里面其实对于创始人的能力和天赋还是提出了蛮高的要求的
当然除此之外一个硬件产品要真正从设计到生产到量产到销售有非常长的环节我觉得一个好的创始人一定也是可以吸收一个全站能力的团队有好的领导跟管理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可能到最后呢我就做好一个产品跟做好一个公司可能还不太一样我们见到一些非常有天赋的硬件产品经理可能他们能够把一款产品做成功一款产品就能足到十个亿的收入
但如果他没有好的管理能力没有持续研发能力他的公司大概率也不能成功消费硬件或者智能硬件整体来说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迭代非常快的行业如果这个团队不能持续地成长我觉得会很快地被竞争所淘汰听上去挺不容易的我总结一下你其实是需要天才级的产品经理
加上他同时一直在保持学习跟迭代。对,我们其实大家都喜欢天才,对吧?但是天才也有很多代价,就是天才往往会有非常多的短板,非常多的盲区。所以我们发现对于一个长链条的硬件产品,怎么样补足它的短板,怎么样降低它的盲区是非常关键的。嗯,在你过往的投资中跟你见过的人中,你觉得谁是符合这样定义的人?
天才的硬件产品经理我觉得 Bamboo Labs 拓足科技的陶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他在大疆的时候就完整地参与了包括像 Marvic 和早期的动力系统一系列的核心的研发跟产品的定义也有一个陈建直的团队跟着他一起做 3D 打印机的创业我觉得他在技术的深度对于技术的洞察工程能力的把握上面都有非常好的能力跟品味我觉得这样的创始人在市场上是非常稀缺的
能不能讲一下它具体好在哪里我觉得市场上做 3D 打印的机器的公司有很多为什么你觉得它是一个天才级的人他们是一群或者说整个大疆出来的公司我们投了好几个大疆出来的公司大疆是创始人是汪涛个人意志的一个外化
他在早年做无人机做飞控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追求技术卓越的一个风格然后他把这个文化是影响和蔓延到了这个团队我们看到包括像陶冶包括像我们投的魏吉栋就他们在 11 年到 15 年左右加入公司的这群人其实是满受到公司的早期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家做这种消费硬件整体的这个能力深度我觉得跟别的公司别的创始人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大家思考问题极度的第一性
极度地追求更好的结果和性能品质这种文化很难在别的公司里面重现他们商业上的成功只是他们能力中的一个结果就是为什么拓足能够一年有超过 50%的 market share 有这么高的定价力品牌力是他们产品竞争力的一个结果但是产品竞争力本账是组织能力的一个结果我见过中国非常多的科技公司我觉得真正有能力培养硬件工程师的公司是非常少的大江肯定是其中一个
就是一个硬件的理工学生加入大疆能够接受的训练和成长我觉得在其他很多环境里面是实现不了的就是他有一套做硬件产品的人才的培养体系对 有一套文化有有经验的师傅可以带年轻的徒弟公司内部鼓励年轻的人提出新的想法创新性的去解决问题大家非常讨厌你去抄袭别人想要的方案
因为所有的类比借鉴都不是第一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OK 理解我们再把话题说回到 CES 其实今天我们俩录 CES 的这期节目就今年我是没有去 CES 的我发现很奇怪就是我每次没有去 CES 然后非常想了解发生了什么因为看大家都在讨论嘛我就会想要去录一期 CES 的播客
但是我自己去 CES,比如说去年我其实是有去 CES 的,但是最终我们其实播客是没有出跟 CES 相关的节目的。原因是我仔细想了一下,我自己对 CES 我是有一种疲惫感的,这种疲惫感是每次去了大家都会问说,你有看到什么好玩的产品,眼前一亮的产品,非常有价值的公司,然后我自己的答案就是,
确实有那么一些就是让我觉得 OK 他很出彩但是他其实没有那么让我兴奋跟他有经验感
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个原因我觉得 CES 上去的这些公司它的营销的比重会非常大然后它为了突出它的新功能技术上的产品特色它反而会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就简单来说我觉得 CES 更像是一个营销的会当我们在真正关注产品创新你所有的产品细节做得是不是好的时候就是我在 CES 上的体会是非常粗糙的
因为你去年去了今年也去了就是你自己在那个活动上你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真实的感受首先是这样子的就是 CES 其实对于很多创业公司尤其是早期公司是它获得曝光甚至是获得融资获得市场关注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尤其是很多中国背景的公司它可能平时也没有长时间能够泡在海外市场跟海外的消费者海外的渠道海外的媒体进行这种深度的交流
所以很多创业公司本来就是把 CES 当做一个他们宣发出达的一个途径之一
那这样子带来的一个情况就是说当这个市场很热这种消费型的硬件创业很热的时候会有很多创业公司带着各种粗糙的或者是博眼球的想法来到这个市场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去年应该有蛮多的中国背景的人性机器人创业公司在 CES 上面进行展示其实到今年你会发现人性机器人公司的展台的数量可能是降低了
但是真正还在展览的公司比如说像语述比如说像云生处他们的实力和他们的产品成熟度其实是得到了更大的增强也就是那些可能希望博一些热点蹭一些热点特别粗气的公司其实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了他们已经不会再来参加第二次 CS 了那还有一个投资人跟我讲的同一个事情也是非常 relevant 的
他说在去年 CES 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在做割草机器人和泳池清洁机器人让大家的感受就是好像这个领域里面创业非常热一下子出现了十几家公司然后到了今年大家发现可能割草机和泳池清洁机器人来参展的场上明显变少了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个 answer 因为我们投过一些这个领域的公司我们知道这背后的结果是非常简单的是因为那些真正有销量有品牌的公司已经崛起了那留下来继续参展的一些头部公司无论是从产品规模能力来讲其实都上了蛮大一个台阶
今年在 Venetian Hall 的那个二楼我觉得中国的几个厂商不管是扫地机身厂商割扫机身厂商还是永治清洁机身的厂商几个头部品牌的展台和规模是显著比去年增加了所以同样的事情我觉得今年的 AI 眼镜也好智能眼镜也好是同样的 story 我觉得到明年的时候很多公司会消失不见但是那些真正留下来的公司可能会有更好的产品
所以对我来说可能 CES 是一个获得每年创新热点的一个渠道但是你很难说靠这个渠道来告诉你哪些公司更值得投资但是它能够给你指引一些未来一两年可能发生的一些趋势我觉得你不用去你也知道啊
可以看到市场上对这些公司的一个反应吧我觉得 CES 里面比较明显的一个结果我们的确也从投资端从业务端看到一个情况就是中国的科技产品在越来越主流越来越掌握科技产品的定价权我们看到更多的这些中国公司其实在各自的品类都占据了高端或者是高溢价的这个价格段包括像石头、信脉、库马
我觉得一系列的公司在他们各自品领里面其实都是卖的比可能市场的 peers 更加的贵然后有更高的 premium 跟 margin 的一个状态嗯
我其实还在想我刚刚的那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会产生比较强烈的疲倦感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整个我们的播客他是非常关注前沿技术的创新的就是我们想去报道那些非常有颠覆性创新的公司但是通常来说一个前沿技术包括我们今天说的生成式 AI 你让它真正的去跟一个消费品结合是很难的因为消费品它要卖给 2C 的消费者
它更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已经成熟了的科技对这个观察是很 fair 的如果从前沿性来讲可能大家会去关注人形机器人会去关注一些巨神智能的最新的变化算法上的一些结构一些突破一些概念
但是你从一个消费产品消费电子的角度它真正要卖给用户它大概率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很成熟的方案然后以尽量低的成本尽量快的方式能够触达到消费者那里这是为什么可能从扫地机身上面增加一个手臂对于扫地机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但是可能站在一个前沿人行机器人或者通用机器人的研究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尝试是的好的我觉得今天聊得挺开心的好谢谢谢谢 Jim
那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节目如果大家对 CES 或者智能硬件有什么样的想法欢迎给我们写评论写留言那如果听到这里还没有关注我们的播客大家可以通过小宇宙苹果播客 Spotify 还有 YouTube 上搜索硅谷 101 播客来关注到我们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