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在法国大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马拉是雅各宾派的重要领袖,他的死激化了革命的暴力倾向。马拉被刺杀后,雅各宾派进一步加强了对政敌的镇压,导致了更多的流血事件,如九月屠杀。同时,马拉被神化为殉道者,进一步巩固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地位。
夏洛特·科黛刺杀马拉的行为在历史上被高度评价,因为她被视为一个勇敢且有原则的女性,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而采取了极端行动。尽管她的行为被视为犯罪,但她的动机和勇气在后来的19世纪中叶逐渐得到认可,被视为对抗极权和暴政的象征。
马拉被刺杀后迅速被神化,因为雅各宾派需要一个殉道者来巩固其统治地位。马拉的形象被美化为圣徒,出现在传世画作中,如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这种神化不仅强化了雅各宾派的道德权威,还激发了民众对革命的热情和支持。
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革命者的行为值得关注,因为她们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她们的贡献往往被忽视。例如,夏洛特·科黛的刺杀行动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政治立场,而“织女”们在观看断头台处决时织毛衣的行为则体现了女性对革命的支持。这些行为揭示了女性在革命中的多重角色和影响。
刺杀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正义的,因为它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一种打破囚徒困境的手段。当司法系统失灵,无法实现基本正义时,刺杀可以作为一种极端的同态复仇,确保正义的底线。然而,这种行为必须是利他的、事后惩罚的,并且刺杀者需要伏法,以体现其行动的道德和正义性。
让-保尔·马拉大概想不到,在他的政敌遭到清算、血洗,被纷纷送上断头台之后,只是在安全无虞的家中接待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子,自己就会因此毙命。
他恐怕也想不到自己会在死后得到神化,不但以殉道圣徒的形象出现在传世画作中,还受到热烈追捧,被请进法国的先贤祠。
更加令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年过后,他的棺椁就被移走,蒙马特的下水道则因为丢进了他的雕塑,得到“马拉的先贤祠”的讽刺称呼。
马拉遇刺后仅仅四天,年仅二十六岁的刺客夏洛特·科黛就在草草的审判后被送上了断头台。负责处刑的夏尔·亨利·桑松向她表达了极高的敬意,这位刽子手曾经处死过法王路易十六,而在夏洛特·科黛之后,还有罗兰夫人、拉瓦锡,乃至与马拉同属一党的丹东、埃贝尔、罗伯斯庇尔等人的头颅要被他斩落。
1789到1799年的法国历史极其浪漫,豪杰如流星般闪耀。但那段历史也极其血腥,因为那些人同样如流星般消逝在文明的夜空。而刺杀让-保尔·马拉的夏洛特·科黛,值得我们讲述她的故事。
/song list/
片头曲:Édith Piaf -Ça Ira
片尾曲:Andrew Bird - Sisyphus
/本期主要参考书目/
《死于理性:拉瓦锡与法国大革命》作者:麦迪逊·贝尔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作者:林恩·亨特
《法国人民》作者:查尔斯·蒂利
《法国革命》作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巴黎传》作者:科林·琼斯
《刑罚的历史》:罗翔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
《希腊罗马名人传》作者:普鲁塔克
《合作的进化》作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本期提到的往期节目/
79.各位领导,但凡咱学点博弈论… …
124. 恺撒之死:历史的韵脚,是否已失效?
/ 听友群 /
《蜜獾吃书》听友群现已正式开放!进群方式:添加李小日微信「bbpark2016」,备注蜜獾吃书,即可进群~
/ 商务合作 /
欢迎发邮件至 bbpark@ritanbb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