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S5E4 鲁豫对话邓菲 | 历史未必提供所有答案,但有天你一定会喜欢

S5E4 鲁豫对话邓菲 | 历史未必提供所有答案,但有天你一定会喜欢

2024/4/2
logo of podcast 岩中花述

岩中花述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邓菲
Topics
邓菲:我的艺术史研究融合了个人经历、跨学科视角和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例如女性和儿童。我从小学习绘画,对视觉图像敏感,这为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瓜州榆林窟的经历,虽然可能是事后构想,但也象征着我选择艺术史研究的决定性时刻。我的研究方法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具体的物质文化(如珍珠)或艺术品细节入手,探索历史的变迁和文化交流。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挑战传统的历史书写模式,追求多元融合,打破单一化的成功标准。 我研究的主题包括东亚美术考古、物质文化、古代墓葬艺术和儿童史。在牛津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我确立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并受到导师的影响,更加坚定地追求学术自由和女性视角。在研究过程中,我既注重理性分析,也重视感性直觉,并尝试将研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陈鲁豫:我与邓菲老师的对话,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宏大叙事和男性视角,而应关注边缘群体,从微观视角探索历史的细节和人性。邓菲老师的研究方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具体的艺术品或物质文化入手,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她对儿童史的研究,更是开拓了新的视角,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死亡和教育的思考。

Deep Dive

Chapters
邓菲分享了她走上艺术史研究之路的经历,并探讨了视觉和感官在她研究中的重要性。她讲述了在瓜州榆林窟的“圣光”时刻,以及从小学习美术的经历对她的影响。
  • 邓菲在瓜州榆林窟的经历让她决定学习艺术史。
  • 她从小学习美术,对视觉和图像非常敏感。
  • 她认为视觉和感官体验在艺术史研究中非常重要。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节目由GIADA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本期嘉宾】

邓菲,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陈鲁豫,媒体人、主持人

【本期节目介绍】

岩中花述第五季第四集,鲁豫和邓菲一起用艺术的眼光观看历史。

对邓菲来说,自小习画的经历让她对视觉和感官更加敏锐;对边缘和非主流的好奇令她将目光投诸宏大历史中的女性和儿童;不断出土的考古材料为她提供了新鲜的研究素材和视角;而去往各地的考察探访也坚定了她想要打破某一种标准,期盼多元融合的理想。

山西的寺观、敦煌的洞窟、海上的沉船、地底的墓葬......一位学者的天地可以是广阔世界,亦可联通古今。

邓菲曾说,瓜州榆林窟午后的一束阳光,是让她坚定自己要走向美术史的「圣光」。这当然是一个好故事,而在真实的历程中,时代机遇和个人选择互相交织,塑形了那一个真实的个体。

仍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内容提要】

Part 1 历史书写

02:22 插画、品茶、点香、佩戴珍珠,研究也可以同实践结合

07:59 本科三年级时,瓜州榆林窟的一道光,就是我的「圣光」

15:21 观看之道:回到原境(context)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18:41 把维米尔还是董其昌放在封面——东西方对于熟悉和陌生的不同态度

23:32 荷兰绘画三杰,为什么都穷困潦倒

28:48 知道边缘在哪里,才能知道历史变迁最核心的动力

Part 2  墙的内外

30:11 上北大历史系是考砸了,但是终会喜欢上自己的选择

34:00 在电力大院长大,于是想打破那堵有限的墙

36:34 在中东,闻到香料的味道,找到灵魂的故乡

42:28 在牛津,受到汉学体系影响的东方学教育

46:30 60年代美国和千禧年后的英国,不同时代女性教师带来的启发

52:20 仪式与传统带来庄严与神圣,但同时也会是沉重的压力

Part 3 墓葬之中

55:32 平平无奇的家庭主妇,凭借激情与感性找到理查三世的骸骨

59:34 从history到herstory,历史研究的角度变化

61:39 儿童——从未能在历史上真正留下声音的一群人

64:31 与儿童有关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69:14 从古墓派到公墓派,为什么现代人如此不重视丧葬

74:44 除了墓碑上的名字,几百年后的人们用什么来认知现在的我们

  – 嘉宾推荐的作品 – 

《珍珠在蒙古帝国》(The Steppe and the Sea: Pearls in the Mongol Empire),托马斯·爱尔森(Thomas Allsen)著,马晓林 / 张斌 译,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黄中宪译,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1月

《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主演2003年电影

《失踪的国王》(The Lost King),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主演2022年电影

 –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与人物 – 

《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英】乔叟(Geoffrey Chaucer)著,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著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英】约翰·伯格(John Berger)著,戴行钺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罗新著,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7月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英】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美】马克·吐温(Mark Twain)著

《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美】哈珀·李(Harper Lee)著

《小妇人》(Little Women),【美】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著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和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主演2003年电影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等

荷兰绘画三杰: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

《夜巡》(De Nachtwacht),伦勃朗作于1642年的绘画,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

董其昌,晚明政治人物、书画家

伯希和,原名保罗·欧仁·佩利奥(Paul Eugène Pelliot),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精通多国语言,曾前往敦煌石窟探险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英国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曾进行四次中亚考察

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15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其对于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赞助在文艺复兴时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福禄寿(FloruitShow)创作演唱歌曲

-互动方式-

前往GIADA社交媒体平台,即刻观赏GIADA2024秋冬米兰时装秀

GIADA官网:https://www.giada.cn

GIADA小红书:GIADA

GIADA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0fwCFTKTgL8wI9byKArtKg

GIADA 微博:@GI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