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27 孩子终会用我们惩罚他们的方式去惩罚自己

ep.27 孩子终会用我们惩罚他们的方式去惩罚自己

2025/5/28
logo of podcast 不期而育

不期而育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C
Carolyn
诗琰
Topics
诗琰: 我小时候经常因为成绩和书法不好被打,这让我感到恐惧和纠结,不明白“打是疼骂是爱”的说法。成年后,我面对权威时会感到害怕,总是自我贬损,内心充满不安全感。我太能共情打孩子的父母了,因为我儿子有一次一定要在我的电脑上打字,我不允许,他就撒泼打滚半个小时,我气到不行,很想打他,但我忍住了。即使忍不住打了孩子,也不要一个劲地懊恼,重要的是有觉知,意识到是自己的情绪不对了,想通过打骂的方式来控制孩子,就已经很好了。 Carolyn: 我小时候也有被打的经历,最深刻的感受是恐惧和羞耻。长大后,我开始怨恨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父母打孩子的本质是在寻求掌控感,可能是对孩子的掌控感,也可能是对生活的掌控感。真正激怒父母的,不是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而是父母对孩子必须要成为自己期望中的样子的执着。父母大脑应对不了这些感受的时候就常常会选择三种模式:fight, flight, freeze。底层伤害孩子的行为不是打骂本身,而是父母把打骂当做理所应当,并且没有后续的修复关系。如果我们忍不住骂吼了孩子,及时的去修复,其实对孩子的伤害并没有那么大。

Deep Dive

Chapters
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忍不住打骂孩子。节目的两位主播探讨了打骂孩子的深层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父母寻求掌控感和对情绪的不耐受。当父母无法容纳自己因孩子行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时,便会选择打骂孩子作为应对方式。节目中还分析了大脑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三种反应模式:战斗、逃跑和僵化,并指出打骂孩子是战斗模式的一种体现。
  • 父母打骂孩子的根源在于寻求掌控感和对情绪的不耐受
  • 大脑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三种反应模式:战斗、逃跑和僵化
  • 打骂孩子是战斗模式的一种体现

Shownotes Transcript

不以期待松弛养育欢迎大家收听不期而遇进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家庭成长遇而遇及的故事大家好我是诗妍

哈喽大家好,我是 Karen 那前几期节目之前我们都有打了关于第二密不期而遇 42 天告别焦虑预而深度陪伴营的小广告那么后台我们有收到一些朋友们的私信啊询问具体这个告别焦虑营是什么都有哪些内容那我们今天先在节目开始之前简短的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营给大家准备了什么内容其实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惩罚的

骂孩子的也刚好和我们这个育儿焦虑有关系其实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父母不焦虑真的很难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呢我们会焦虑孩子各项发育是不是好的有没有给孩子打好坚实的基础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上幼儿园又要纠结要不要给孩子提前卷一些学课的内容怎么样让他能够在玩中学等等同时还会遇上孩子不听话无理取闹等情绪话题有的时候家里人还会对你的育儿有看法产生冲突那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就要

纠结他的学业等等等等所以作为家长来说不焦虑真的很难很难是的那大家也知道听我们过去几期的节目我跟诗妍曾经也是焦虑妈妈的典型代表了那我们设计这个 42 天告别焦虑育儿陪伴营就是想要深度陪伴大家一起告别焦虑松弛养育

那在 Dear Me 不期而遇 42 天的计划当中呢我们设计了有系统的育儿课程每周一次线上两小时左右的课程结合了父母效能训练 PET 儿童发展心理学脑科学等内容给大家带去专业的育儿知识那同时呢我们也为大家设计了每日正念练习的自我觉察训练

是的

那话不多说了进入今天我们播客的主题那上期节目我们跟大家聊了关于孩子行为的正常化就是奖励孩子如何奖励那既然说了奖励那就不得不说惩罚所以今天继续跟大家聊聊行为的负反馈惩罚那我先想问一下诗妍你小时候有被打过吗

那肯定是有的必然有我小时候我爸会因为各种原因打我我印象当中就是有的时候我成绩没有考好而且不是说考 60 分都没有考好是没有考到 90 分 95 分这种没有考好或者是我小时候练书法然后就是字没有写好都会被打还有可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行为问题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

然后我印象深的就是我每次被打的时候因为以前我妈出差嘛我就会一个人很可怜的就是喊我妈但是我妈也不在就是非常我现在回忆那个场景我都是觉得非常的疼然后还有就是像

尤其是书法没有写好我觉得就是很莫名其妙因为你知道就是艺术这个东西你是没有办法有一个固定的准则叫做好和不好所以我每一次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打因为我有的时候觉得我写的挺好的我爸就觉得不好然后就会给我一顿屁

我当时就是每天练字的时候就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然后呢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非常非常的纠结你知道吗就是当时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这个我爸的问题可能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像我被打的时候我奶奶那会儿呢就虽然她也心疼但是她就会跟我讲啊没关系啊打是疼骂是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

我真的是非常不能理解我小小的心灵我就觉得为什么打是疼骂是爱呢但这一句话呢也让我坚信我爸一定是爱我的那么有问题的一定是我至今我都就是在内化这件事情就是有的时候想到惩罚这些场景就会在我脑子里面

虽然不记得具体的是什么我只能记得那会儿痛的感觉那会儿不能理解的感觉那会儿非常非常纠结的那个感觉我非常理解我小时候其实也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惩罚我小时候我爸也会因为我做错了事情去打我然后我妈会在旁边看着我爸教训我虽然他后来会安慰我但他在我爸打我的当下也不会阻止我爸去打我

那我妈妈虽然没有打过我但是因为我小时候学钢琴然后因为学钢琴这件事情我妈也没有少惩罚我现在回想起来跟你一样我小时候被打的时候最深刻的感受有两个吧一个是恐惧就是有一个比我高大很多一个应该爱我呵护我的人因为我犯了错误变成了一个很可怕的暴怒的样子这个感受是非常恐惧的

那第二个感受是羞耻像你一样我也会有内化这种错误的感受我的内心其实是在怨恨自己怎么能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让大人能够对我这么失望然后当下就会觉得自己很丢脸是不好的是丑陋的可耻的不被爱的等等等等这些自我贬损的感受嗯

那我相信在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一定多多少少都会有过类似的感受吧一方面我们会对打我们的那个父母有愤怒的情绪那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又被传统价值观教育要爱父母呀尊重父母呀父母只会为了我们好呀所以这种愤怒和恐惧并不能直接的向他们表达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愤怒就会内化成对自己的攻击

是的我太有共鸣了我自己经历的童年的这种被权威打压式的教育后果就是

成年之后面对其他的权威或者是地位比我高的人我就会不自觉的有一种害怕和恐惧感就是面对这些人我会自动退行到小朋友的模式就比如说老师不是我的老师现在可能是我孩子的老师只要他是老师我就会觉得他是一个权威

然后包括自己工作时候的领导然后马路上的警察等等有的时候我看到警察我自己开车都会抖一抖怕他是来找我麻烦的然后另一方面呢就是我也非常非常害怕或担心别人对我的负面评价或者反馈我会

很容易有你刚刚说的那种就是自我贬损觉得是我不好我不配是我没有办法让别人满意所以是我的错就一直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我想说可能是我这样害怕权威然后总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呢也让我这一路走过来比较顺可能就是大家觉得哎你是别人家的孩子然后所有的权威嘛

都会觉得你还挺好的跟你工作在一起工作的人也觉得你还挺不错的你看每次都是你背锅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心里面是非常不舒服的是没有活成我自己的样子的因为你特别听话但是其实你的内心是有特别多不安全感

相信最近大家也听到了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新闻就是一个九岁夏威奇的小气童因为不堪父亲长期独大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其实我想了一下很多父母之所以会选择打孩子本质上还是在寻求一种掌控感这种掌控感可能是对孩子的掌控感想要通过体罚来让孩子听话纠正他们的问题行为

那也可能是寻求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就这件事情可能跟孩子关系并不是那么大比如工作上的不如意或者是对自己本身或者个人境遇的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能通过打孩子的方式来向自己证明我还是有能力的我还是有权利的

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好像老子教训儿子就是被视作理所应当的所以这种理念就更助长了这些通过打骂孩子寻求掌控感的父母的行为是的相信很多父母会说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不应该打骂孩子但是没有办法孩子不听话被逼到了那个份上

其实仔细想想真正激怒你的让你没有办法的不是那些不听话的行为

而是你对孩子必须要成为你期望中的那个样子的执着然后一旦孩子做不到你期望中的那个样子你就会产生种种的情绪然后这些感受呢就会触发了你去跟孩子去战斗应对的模式就很想控制他我可以通过打骂你的方式来把你变成我期望中的那个样子

你能举个例子给我们大家拆解一下吗比如说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如说孩子考试没考好然后你觉得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这件事情可能给你带来的感受也许是焦虑可能是担心孩子成绩落后以后可能没有一个好的学校上就没有一个好的未来

那也有可能是羞耻觉得孩子成绩差可能自己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就会被归类在差深的那个家长就会觉得自己很丢脸那或者是恐惧觉得这样的孩子以后肯定是上不了大学肯定是找不了工作的肯定以后是没有办法挣钱的自己都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就是没有出息

所以因为你特别反感这些情绪感受不论是你的焦虑你的羞耻你的恐惧等等所以你的大脑就会支配你一定要去做一点什么来去应对这些感受于是有一些家长就会说我没有办法我只能选择去打骂孩子没错所以触发我们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行为或者问题

而是这些行为和问题带给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大脑应对不了这些感受的时候就常常会选择三种模式我们的脑科学里也经常会提到的三个词就是 fight flight and freeze 那 fight 就是战斗嘛战斗的模式就是我通过打骂和惩罚孩子的方式通过战斗的方式让他们来听我的话那 flight 就是

逃跑逃跑其实就是说我摆烂不管或者是我通过忙于工作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不去面对这些问题那 freeze 就是僵直僵住有的家长可能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就是愣住了就不知所措然后好像一时间大脑就是冻结了不知道该做什么决策了

那其实这三种常见的模式都是我们内心的防御面具并不是真正的自我也正是这些无意识当中的心理防御给家长打孩子好像找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很多家长觉得体罚孩子好像不是我的选择他们之所以打孩子是孩子逼的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各个家长就说我也不想打他呀但是我真的是要被他气死了

那其实我们细细来品一下这句话让你做出打孩子这个动作的不是孩子而是生气这个情绪是因为我们对情绪的不耐受

而导致了我们去选择打孩子而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打骂孩子的理由因为本质上还是我们在抵抗生气抵抗这个情绪是的我其实也很想为我们的父母们说一句话我真的特别能共情这些打孩子的父母们我觉得毕竟大家都有过被孩子气到无形的体验

就比如说我最近就有个例子就是我儿子突然就是一定说他要在我的电脑上打字然后为了打这个字他不愿意吃饭什么也不愿意做然后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了半个小时你知道就是我应该属于还算比较有觉知的父母啊就是我已经跟他

运用了各种共情运用了各种方法把他的情绪说出来然后帮他去化解成是很多方法在半个小时四十分钟都没有用的情况下真的是叫做气到不行虽然那个时候

对就是有那种感觉如果我再不当然我没有打他了就如果我再不大声的骂你两句你就真的不知道这个家谁说了算的那个感觉我也是真的会有忍不住想要吼孩子甚至于有打孩子的这个冲动想要说我可以管教你所以我觉得这是 OK 的

我并不觉得家长说我真的就是你不能打骂孩子不能吼孩子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确实是非常非常难的我们小时候没有被正确示范过如何以不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所以我觉得真的是等到自己你气得不行的时候你即使是打骂了孩子你即使是吼了孩子也不用说一个劲的在懊恼

一个劲的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孩子我自己的感觉是你如果有那个觉知知道了好像是我的情绪不对了我这次就是把它爆发出来了但是我已经有这个觉知意识到这是我的问题我想通过打骂的方式来去控制孩子我觉得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可以通过不断修复的没有一个关系它是完美的没有冲突的不会犯错误的而是我们能够有自我觉察的意识当我们做了惩罚孩子的这个行为如果我们意识到当下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情绪脑占领了上风做出了冲动的行为那事后跟孩子复盘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可以的

嗯嗯其实我觉得底层伤害孩子的行为不是打骂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就是我们把骂或者说家长把打骂当做理所应当然后这件事情就戛然而止在这里了嗯家长们并不会就像我们的爸妈并不会因为打骂我们而去和我们道歉而去和我们修复关系所以这一层就在打骂以后戛然而止了而如果

如果我们真的是有的时候忍不住的骂吼了孩子我们及时的去修复其实对孩子的伤害并没有那么大是的你刚才说的很对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家长也许不认为体罚孩子有什么不对所以在当时它就是一个社会共识大家都这么做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了

所以他们当时的那个年代只是一味追求孩子听话守规矩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打骂吼了孩子之后需要跟孩子修复关系的需要跟孩子复盘的所以如果我们打骂吼了孩子但又不去跟他们修复关系的话那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伤害了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那

那我们之前也写过一篇帖子跟大家讨论惩罚孩子嘛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讲过说孩子终会用父母惩罚他们的方式去惩罚自己那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孩子如果在父母这里得到的回应是否定和打压的甚至说有的时候孩子得到的回应是虐待和创伤的恐惧体验

那么他们会对父母产生一种混乱性的依恋就是他们会渴望与父母亲近因为这是孩子的本能他们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但同时呢因为父母对他们带来的回应是创伤和带来恐惧的体验嘛所以他们会对父母有深深的恐惧感那么这种混乱的依恋就会形成一种内部工作的模型带入到我们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当中去

那在成年之后我们的表现可能就会是自我贬损或者是内心深处渴望被爱但又不肯去相信别人那回避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或者是无法与他人产生深度的情感链接

那有的人可能是在一段又一段的有毒关系当中反复受虐总是被那些 POA 自己的人所吸引那还有的人可能一旦人际关系发展到一个比较近的心理距离就会因为童年的创伤被唤醒而做出主动伤害这段关系的自毁行为等等等等

那所以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其实是我们成年之后人际关系的一个基础模板它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预设是怎样的更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有的家长会说我打孩子我没有伤害孩子孩子照样很爱我呀照样会说妈妈我最爱你了

孩子也很乖呀所以孩子就是不打不行其实说句扎心的话并不是你的孩子没有因为被打而受到伤害而是因为他们在和你们的相处模式中习得了一种最大化的依恋策略说白了就是你的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为了获得你的爱他就学会了配合你但这种配合并不是出于爱而是

出于本身的恐惧和担心所以他们会选择压抑和关闭自己的情感需求来得到你爱的回应我觉得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你

表面就是一个很乖巧听话的孩子但内心你其实有一身身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我们上期节目讲了关于行为的正反馈相反如果孩子做了不好的行为我们到底能不能给负反馈究竟怎么样才能给负反馈如果我们不能打骂的话什么样才是有效的负反馈呢什么样的惩罚是有效但又不会伤害我们的依恋关系呢

那首先我觉得我们不能对所有一切的惩罚都一刀切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这其实取决于我们把什么定义为惩罚是的

我觉得这也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我到底能不能惩罚孩子应该要怎么样惩罚打比方孩子今天就是不爱吃你做的饭我们固然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情打骂孩子或者放狠话说以后你就再也不要吃我做的饭了但是我们其实可以告诉孩子你不喜欢今天的晚餐很抱歉今天就只有这些食物如果你选择不吃那么就只能等到下一顿饭

让孩子体会不吃饭会饿的自然后果其实也是一种温和的惩罚那这种负反馈的表达不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羞耻感对有句老话说得好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人教人教不会是教人一教就会所以其实最有效的负反馈就是让孩子去体会行为的后果原因跟有效的正反馈是一样的因为这件事的自然后果它是及时并且一致的

所以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不被我们接纳的话先别着急去介入纠正他们想一想我们是否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这件事情的自然后果

比如孩子早上上学拖拉磨蹭那可能迟到被老师批评就是一个自然后果那不吃饭饿就是一个自然后果丢三落四那想要找水杯找作业本找不到就是自然后果有时候我们因为不想要孩子面对这些后果而各种着急想要人为的去纠正他们这些行为

而也许真正能教会他们这些生活能力的往往就是去自食其果那如果有的行为后果是我们不能让他去承担的比如说关于孩子安全的问题孩子一定要去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说走路走着走着就从人行道走到大马路上了或者说啊啊

我们当然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健康为代价

放任孩子去随心所欲所以这些情形下既然不能让孩子去承担自然后果那就需要我们作为家长来代劳树立边界比如当孩子做出危险行为的时候在马路上乱跑或者生病不肯吃药那我们肯定不能指望孩子乖乖的配合我们那也无法让其承担后果这种负反馈

那尽量用温柔而鉴定的方式去阻止孩子的危险行为或者强制给他刷牙喂药那么大家觉得关于这一类边界性的问题当我们作为家长在使用这种物理的方式来执行的时候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那肯定会反抗啊没错孩子很自然会因为我们的安排而反抗那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边界嘛既然边界的后果无法承担我们需要给复反馈的就是针对孩子反抗边界的这些行为那在这里就要提到第二种非常有效的复反馈那就是叫做选择性忽视

我们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其实他们内心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关注有的时候你越关注他他干得越起劲你不看他他反而却是不干这些事了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你越去哄孩子孩子哭得就越凶或者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要偏要去干

其实本质上可能是因为尤其是小的孩子会因为得到了我们的关注而更喜欢去做这些事情他们非常享受看我们的这些反应即使这些关注是批评指责是的所以所谓的选择性忽视就是我们告知孩子我不会对你的行为做出回应比如当我们制止孩子危险行为的时候孩子如果

各种反抗我们其实不需要一直不停的去哄他没完没了的跟他共情或者讲道理其实这种情况下只需要简单有力的告诉孩子我不能允许你这样做然后把他暴力危险短平快的结束战斗就可以了或者孩子就是哼哼唧唧不要起床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非常有起床气但是呢我不会回应你的抱怨然后就人狠话不多的去帮孩子起床就可以了

但其实很多家长会认为选择性忽视其实会不会就是忽视孩子无视他们的需求

我的理解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我们想要把选择性忽视变成一个有效的复反馈那么在忽视孩子之前其实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明确的告知他们我们即将要忽视他们这个听上去其实有点搞笑我都要无视你了我干嘛还要告知你我要无视你了原因就是跟我们上期讲的一样我们如果想要

让选择性忽视成为一个有效的复反馈就需要让孩子建立行为与复反馈之间的直接联系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说就直接无视孩子不回应他们那这个时候小孩子其实并不能理解说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引起了这个负反馈他们很可能就觉得说是不是我叫得不够大声哭得不够凶是不是家长在跟我闹着玩那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可以明确而且不给孩子增加羞耻感的

方式告诉孩子你的行为现在对我造成了困扰我不会再对你的行为做出反应那孩子就可以理解行为与反馈之间的直接关联那这里需要给大家画重点的就是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羞耻感对如果我们跟孩子说那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哪个小朋友跟你一样

我不要管你啊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羞耻感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可爱的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告诉孩子你现在的行为对我造成了困扰所以我现在需要一点点空间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不会再对你的行为做出回应如果你可以停止这个行为那么我会马上就再给你关注这种表述传递的信息是我爱你但我

没有办法接受你当下的这个行为我需要空间处理自己的感受所以我暂时就不回应你了是的当然每个孩子的脾气和气质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选择性忽视就会立竿见影他们会马上停止自己我们不接受的这些行为那有的孩子可能会相反反抗的更加厉害那这个大家要根据自己家的孩子来调整你们的

更不要从一个错误上升到人格的攻击

是的只有孩子能接纳自己的错误允许自己没有羞耻感的面对错误才会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就像是在工作中如果你对领导给你的反馈解读为对你本人的否定那你就会停留在羞耻感里对抗这个反馈

而如果你对反馈的解读是我只是这一件事情没有做得很好但是我这个人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么我就会更愿意改变自己针对这个反馈而继续努力所以育儿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因为要纠正行为而忽视孩子自我认知与我们的依恋关系

只有孩子在犯错的时候依然感到安全他们才会有自信才会有心理复原力才会更愿意改正错误成为更好的自己是的感谢大家收听本期的不期而遇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 DM 一不期而遇如果你有关于育儿和亲子关系的问题想要听我们在未来的节目当中讨论也欢迎私信我们不予期待松弛养育让我们下期再见了下期再见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