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创业在国内公司很多时间通过中低端产品先进去然后通过相对比较低的价格获取客户的资源再往高端冲从三角先往山上冲那我们创始团队主要在国外做研发运营和低成本制造并不是我们的强项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想做下一代的产品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欢迎收听本期的创业内幕本期节目的内容来自于 2024 年纪元资本人民币基金年会我们在这次年会上邀请了顶级经济学家 各行业的顶尖创业者以及我们的备头公司来分享他们对行业的思考与观察这期内容相当精彩 值得创业者 分析师和投资伙伴们仔细收听一定会有所收获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现场嘉宾 请欣赏
这些年来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了科技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而在光模块这样的一个现代通信和计算领域当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球光模块龙头企业中继续创的董事长总裁刘胜博士刘博士将与季勋一起探讨行业的发展先这里有请刘总和季勋
中进虚创可能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一个上市公司相信大家都很关注 AI 也应该知道在整个 AI 的大浪潮中底层的算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结合这些算力所需要的传输与对接光模块更是核心的部件之一那重机续创呢在此当中就是领军的企业刘博士也是行业的领军人物他是 08 年回国创业先让他介绍一下过去重机续创发展的一些里程碑吧
刚才继续已经介绍我们 C 加做一个 Transceiver 算整个光网络里边的一个核心器件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电信的客户更大的一类客户就是云计算的互联网公司我们 08 年为什么想到回国创业当时其实我们是在硅谷有一个美国公司工作
2008 年看到一个机会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这个市场需要定制化产品的特殊需求就谷歌开始在全球针对未来的数据中心会有什么样的光网络的设计需要一些特殊的光模块那传统的电信的产业链的很多供应商并不能够完全支撑这样的需求所以我们当时出来做一家新的公司针对未来的一个新兴的市场当然现在 AI 又是下一个大的趋势
很高兴我们光网络又变成 AI 的算力基础里面非常核心的一个器件过去 15 年跟着云计算数据中心走过去两年跟着 AI 走所以公司过去十几年一直保持一个相对比较高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光通讯模块的排名第一的厂商而且我们的产品主要聚焦在高端 400G 800G 以上的产品占了 80%以上主要针对一流的客户全球市值最大的 10 个公司我们有好几家都是我们的客户
我们是一家只有研发也有制造的一家公司所以整个公司大概现在一万多人一千多工程师我们都知道国内除了咱们以外其实还有不少友商然后竞争也很激烈也非常卷但是我们在海外能够拿下大厂的订单我们这个竞争优势在哪里为什么能够拿下这么好的一些客户群这个可能跟我们最早的公司的定位有关系
通常创业在国内公司很多是先通过中低端产品先进去然后通过相对比较低的价格获取客户的资源再往高端冲从三角先往三上冲
我们可能跟我们这个团队的特点因为创始团队主要在国外做研发运营和低成本制造并不是我们的强项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想做下一代的产品 08 09 年我们就做下一代的 40G 的产品到 40G 的时候又做下一代 100G 的产品高端产品客户主要都在海外几个大的公司最先用高端的产品所以我们就重点针对几个大的互联网公司做我们的产品开发
对
我们的产品叫做光模块跟 USB Drive 差不多大的一个小的模组那模组里面集成了上百个各种器件有光芯片 电芯片还有很多其他的无源器件主要的功能就实现高速的光电的转换大家知道所有的网络就像一个信息高速公路一样光纤是这条高速公路但光纤的两端需要把光信号快速地转成电信号电信号转成光信号那我们这个模块相当于上下高速公路的闸道我们的转换速度就决定了网络的速度
所以说今天特别在 AI 的网络里边在国内大量地采用 400G 的光模块在海外大量地采用 800G 明年开始英伟达要上 1.6T 大概三到四年提升一代在过去的两年因为 AI 的加速甚至于一年半就要提升一代所以明显地感觉整个行业提速了往高速走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现在 800G 往 1.6T 去靠那随着 AI 算力的增加通讯网络也需要跟上 AI 我们今天讲的是 scaling law 对吧芯片我们讲的是摩尔定律光通信这块的话你觉得极限是什么呢 1.6T 接下来是什么 3.2T
其实现在已经有点到了物理的极限现在比较大的数据中心可能 10 万张 GPU 的卡在海外大家看到特斯拉或者 OpenAI 在微软做了 10 万张那这些客户正在规划 30 万张甚至 50 万张的卡这么大的集群里边它对光通讯模块提出的要求是第一个是速度要更高
大概预测一到两年之后需要 3.2T 第二个要求就是功耗要更小食盐要更低尺寸要更小这几个要求对于光目块的技术瓶颈就在于一个是极光器的调制速度单通道现在是 200G 下面到 3.2T 可能需要 400G 这个已经到了现有的调制技术的瓶颈比如说单颗的极光器现在调制到 200G 已经基本上是极限了正在探索怎么样做到下一个 400G
第二个是电芯片这块光通讯里面需要 DSP 的这颗芯片为了提升速度降低功耗现在已经在用 5 纳米的技术很快又到了半导体的制程的极限所以这个局限性在于这些物理的极限能不能被继续地突破
好 刚才我们聊的比较多的是光模块本身你觉得我们未来的发展当中除了算力中心以外可能也请刘总讲一下上下游的一些机会
对 因为在座的很多都是做投资的所以看未来的热点在哪儿我觉得客户的痛点就是未来的热点一个是通讯的速度要越来越高刚才提到从 1.6T 到 3.2T 所以任何能够提升调制速率的一些技术都可能是潜在的投资的标的比如说现在有做离算理调制的有做规矩调制的也有做单科极光器怎么样用别的方法能够调节到更高的速度第二个痛点就是功耗
其实能源是属于真正的瓶颈一方面是拿不到更多的能源第二个就是你拿到这些电力但是你这个热散不出去也是痛点所以怎么样能够提升散热降低能耗这个绝对是客户非常需要看到的方向第三个热点就是这种集成度越来越高所以现在看到叫做 Optical IO 或者 Co-packaging optics 这些以光替代铜线的一些技术你看到美国硅谷现在很多
创业公司都是在做这方面的怎么样把芯片跟芯片之间以前是通过 PCB 走后来通过铜线跳线走未来可能会通过光走光可以是光纤走也可以是在半导体的芯片上面有光的 waveguide 有光波导来走这也可能是一些投资的热点
当然除了这个数据中心以外未来还有没有别的方向其实光通讯从来都是可以用到很多领域的一个技术咱们知道家里这个光纤道户家里的光猫 Fiber to Home 这个是一个应用还有
还有长距离的传输北京上海这个东速西算也是要用光的技术那除此之外的话在汽车里边或者机器人里边现在都是大量的铜线在通讯汽车里边的这个铜线可能要几公里长未来有一些可能会被光纤网络代替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因为汽车里边的算力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它需要的网络的带宽也越来越大
当这个通讯带宽到了几十 G 以上的时候通过通线的传输它有很多的局限性所以说车载光网络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新的热点当然这个可能需要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但我们已经看到有整车厂找我们来合作来开发一些产品
光的好处是带宽很高利用微波用其他无线的方式用电的方式它这个带宽比较受限频谱也比较受限通过光的话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所以说我觉得这个大家多看看光的标的还是不错的未来大的趋势就是说是光进铜退铜的那个极限是多少
好回到刚才说的国际化竞争就我们都知道
在很多行业像半导体像美国英伟达还有很多 Broadcom 甚至这种先进制程比如说在海外都比较有竞争力了中国现在也在追赶的一个过程
但是在光模块中国是占了一个市场的优势我看了一下光通信里面全球全十家里面七八家都是中国企业当然中继续创根是领军的这个企业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优势然后这个优势会有怎么样的一些影响十几年前我们刚创业的时候全球前十大的光通信公司中国只有一家当时的武汉 WTD
到去年全球前十大中国有七家这个原因我觉得一方面是中国在光学方面的人才储备其实挺多的你看我们的高校研究所很多搞光学的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极光器器件的这个特性导致它不是一个大规模制造的产品
它小批量多品种集成多又是很多分离元件所以我们的工厂也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在那做着半自动组装的活这个活在中国人是最擅长所以中国的制造业的优势让我们这些中国的光通讯公司在全球有竞争力
同样的比如我去墨西哥设个厂我找不到这么多优秀的产业工人中国有大量的对精密仪器精密设备操作比较有经验的产业工人从人效比来说国内跟海外咱们怎么对比如果说真是要搬到美国去搬到墨西哥去又有多少的难度
我觉得国内和海外设厂一方面是看工人的效率和成本另一方面看工程师的效率和成本工人的话东南亚大概跟国内是成本可能是 70%但效率也是 70%最后能做到成本打平就算成功了但工程师的话在海外比较难找到这么大集群的工程师
台湾的工程师可能跟大陆的差不多而且台湾工程师比大陆要便宜一些也稳定一些但台湾的工人的费用大陆的两到三倍那美国的工人的费用大概是中国的五到七倍所以说在美国设厂一定是要自动化人力密集的去美国设厂肯定是很难的
自动化有可能吗也是有可能因为随着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往高端走的话越来越往半导体封装的方向走集成度越来越高需要更高的自动化的一些手段来达成所以我们也在加大自动化方面的投入那以前只是因为客户的需求比较分散品类比较多做自动化从经济效益上并不一定能够更有竞争力那现在面临着都要去海外设厂你就自动化变成
必须要做的事所以大家也在下定决心往这个方向走好最后有一个问题因为国际化你可能也干了五六年了经历过疫情然后逐步的爬坡上量讲一下这个历程吧难度挑战会是哪一些
国际化是现在所有的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必须要做的事国内的市场比较卷只做国内市场的话有销售额但是很难有利润包括我们也一样被迫开始走向海外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难题还是人才储备国际化的人才相对还是少一些包括语言包括国际化的沟通能力包括大家是不是愿意不是去出差而是待到海外研发中心或者生产基地长期去工作这方面的能够派出去的人都比较少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就全球寻找国际化的人才当然第二个就是我们也要配合国际化治理结构这些可能都要按照国际化的公司重新来设计来打造好谢谢刘总谢谢大家谢谢